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4-04-26

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共8篇)

篇1: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在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社会自然条件、政策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较大,由于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差别很大,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另外之前中央对东部地区以及城市的政策优势,使得这些地区快速发展起来,造成东西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一方面,一些非经济因素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因为种种原因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是因为我国人过众多,国情复杂,从而形成我国目前的“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新三座大山。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地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扶持力度也不够大。

因此,要解决贫富差距不多扩大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差距太大,再分配纠正的成本就会过高。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应国民收入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金、欠薪应急周转金等制度,努力促进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要扭转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再分配的作用,关键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财税调节。财政政策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强力工具。在收入方面,应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应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利用税收杠杆达到“限高补低”的效果,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收取方式、对高档商品住房开征房产税等。在支出方面,应建立起财政增加对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比如硬性规定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省(区、市)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占比等。通过提高执法力度,减少税收漏洞,降低中低等收入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开征某些特殊的税种如遗产税、财产税等,缩小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就业是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基础。促进就业创业,一靠发展,即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比如支持内陆省份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实现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优化配置等;二靠政策,即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劳动力和困难群众就业,比如推行免费中职教育帮助农民工及新生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带动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创业等。“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要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第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社会公平孵化器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不让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输在“起跑线”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农村教育在“软件”、“硬件”两方面的“短板”,比如始终保持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 D P的4%及其以上、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教育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完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等。

第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从实际出发,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体制面临的风险 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切实解决困难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失业保障金的管理上,严厉打击某些贪赃枉法者将“救命钱”挪作他用的行为。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他们的难处。

第六,消除政策性因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应推进城市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2)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

第七,加强法制建设,整治非法收入。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增加执行公务的透明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要严惩贪污腐败、整治非法收入。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税法,加强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快政府改革,减少审批项目,不断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而使“权力精英”和“经济精英”获得不当利益而引发的贫富差距。

第八,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发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对政府垄断的范围和垄断价格等等加以限制。按照国际惯例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该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大。

第九,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强制度建设,杜绝腐败和非法收入的渠道;加强收入管理,提高税收的再分配作用;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切实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实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篇2: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

除了自然历史、地理因素、贸易因素、教育因素(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具体的还有: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没有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因素)

2、之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公平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非法收入的存在。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对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

二、措施:

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收入差距的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实现“以人为本”。

2、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从体制上缩小行业、部门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4、建立对贫困群体的社会帮扶救助网络体系。

其他对策或建议:

1、落实“先富”帮带“后富”的政策的实施。

2、加大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力度、投资力度。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打破行业垄断,整顿不合理收入,健全经济运行机制。

5、取缔非法收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税收制度。

6、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3:浅谈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收入分配,贫富差距,解决对策

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主要有税制不合理、监控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滞后;偷税、漏税现象屡禁不止;政治经济体制不健全而产生的灰色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致使贫困者没有得到有效地救助;腐败现象严重;非法暴富现象严重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必须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才能缩小贫富差距。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也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方面, 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大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努力克服农民增收的困难, 全力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 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建设步伐。农副产品的深层加工、传统及特种养殖、会为农民带来极大的收益。针对农民工务工的情况, 政府要取消影响农民工转移的体制或机制的约束, 疏通转移渠道;积极组织农民工的培训, 有序地转移农民工;健全保障农民工转移的法律、法规,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现状以及贪污腐败、灰色收入的严重现象, 应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首先, 加快有关行业规范和市场准入法律的制定,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其次, 加强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和环境。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再次, 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 增强执行公务的透明度, 严惩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的不正之风等。以法律的威慑力遏制不法行为, 规范政府和市场行为, 既能维护社会发展的效率, 又可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 最终缩小贫富差距。

三、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分配蛋糕的前提也是需要有蛋糕的存在, 蛋糕做大对于分配是有益处的, 因此“发展是硬道理”。理论上, 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小。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 因此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协调, 消除贫困现象。

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资源的保护, 否则发展后又得花财力、物力、人力去治理, 最终还是影响到蛋糕的做大, 做实。

四、改革税收制度, 加强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

中央要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 减少税收漏洞。一方面应在现行个人储蓄实名制和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并规范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个人财产税制度, 将个人收入的管理与个人实物财产管理结合起来, 逐步开征财产税;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对税收的征缴和稽查, 提高税务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税务部门的稽查力度, 加大执法力度, 使各种偷税漏税现象得到好转。

五、加大中西部开发的步伐, 实现地区间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中西部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人才、文化教育等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开发中西部的过程中, 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发展及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 实行比东部更宽松优惠的政策, 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向中西部流动, 同时还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 通过“输血”, 培育中西部的“造血”功能, 最终实现中西部经济腾飞的目标。

六、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 对于一个社会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公正、公平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获得一种职业, 对于劳动者来说, 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人, 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所以, 从整体来说, 充分就业是消除贫困、缓解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必要条件, 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社会活力、增加社会总财富的必要前提。充分就业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自主创业, 应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更加优惠的政策, 鼓励和扶持包括失业人员、各类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政府和事业机构分流人员等自主创业。政府利用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居民收入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内生变量。因此, 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适龄劳动者的创业理念和创富素质, 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就业难的关键。腐败和垄断造成机会不平等, 拉大了贫富差距, 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首先, 反腐败要建立一个好的“免疫系统”的预防机制, 而不是单纯地靠惩治的手段, 只有标本兼治, 预防与惩治相结合, 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才能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其次, 打破行业垄断, 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 , 对政府垄断的范围和垄断价格等加以限制, 按照国际惯例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 引入竞争机制, 加入行业监管力度, 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 减少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七、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其后顾之忧, 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有效途径, 要通过社会保障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扶持。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 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 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 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 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 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保持社会稳定, 实现社会和谐, 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八、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应该让国民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尤其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治穷先治愚, 治愚先兴教”, 严格保证义务教育的落实, 逐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出路和长久之计, 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教育。政策的相关制定者要探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使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依靠基础教育、技术教育, 传播知识技能, 逐渐提高弱势群体的文化、知识、技术含量, 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提高每个人的生产能力和自身素质, 创造公平的就业和取得收入的机会, 才能缩小贫富差距。针对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要改革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撑体系, 由国家财政来支撑农村教育。将教育资源向贫困人口倾斜, 使贫困人员享受更好的教育, 获得更多地发展机会, 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

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贫富差距这一问题, 我国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可以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 然而全球大部分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国情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研究时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时更需考虑我国国情以及各个地方的特殊情况。

消除我国现存的贫富差距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教方方面面, 需要国家的大力投资和政策上的倾斜, 也需要国家对于分配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 需要富人和社会的扶贫救济, 还需要贫困阶层自身的发愤努力。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收入差距扩大, 既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 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 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 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 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 (对于社会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 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 我们想要完全地彻底地消除贫富差距在现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必须在“度”上做好准确的把握, 既要使差距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又不得使差距过大挫伤了国民的自信心和希望,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铮.浅析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2) .

[2]周学梅, 吴学琴.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基本问题及解决对策[J].泰安教育学院报岱宗学刊, 2011 (2) .

[3]查俊峰, 张超.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3) .

篇4: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此次研究基于贫富差距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之下,对我国变革的贫富差距发展现状加以分析,以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罗列出我国变革贫富差距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而针对这些挑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全面认知我国变革贫富差距发展实况。

【关键词】我国变革 贫富差距 创新

一、我国变革的发展现状

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变革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日益显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变革的存在解决了社会上很大比例的就业问题,承接了众多国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任务。其次,我国变革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变革发展呈现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传统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趋势,更是由于我国变革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大缩短。我国变革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生力军。最后,我国变革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变革特别是民营我国变革是市场力量演变与发展的催化剂。

二、制度变革下我国贫富差距成因

(一)资金有限,自我累积不足

贫富差距市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世界到处充满贫富差距市场信息,消费者获取贫富差距市场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接触的贫富差距市场的信息越来越多,因此,贫富差距市场各企业的发展步伐,应该跟上整体发展的速度,达到全面提升与发展的目的,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发展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在商品经济社会,如何维持自己在贫富差距市场的发展速率,并且将其落后部分持平,是贫富差距市场每一个公司都必须研究与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缺乏贫富差距创新力,内部管理系统不健全

对于创新服务机制的建设来说,坚持对我国变革构建贫富差距创新力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是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而在进行贫富差距市场新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我国变革出现了众多的阻碍与滞后,这与我国变革内部管理系统不健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继续仍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而不是及时遏制,选择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解决,那么贫富差距创新力市场新建设的目标,将寥寥无望。

(三)我国变革贫富差距市场竞争大,人才供给缺失

对于经济全球化市场来说,如何补缺漏洞的贫富差距市场,使其目标市场得以开拓,制定系统的国际贸易管理体系,无疑是中国全球化企业的必行之路。

(四)我国变革信贷系统不完善,贫富差距发展缺乏法律保护

我国变革的信贷系统不完善,加之中国的法律体制缺乏对于我国变革的贫富差距领域信贷的支持,使得我国变革的发展缺乏系统性。我国变革对于市场的洞察力度不够,缺乏市场信息的了解,使得信用系统的设定与评估缺乏市场基础。在建构内部经营系统的过程中,应当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才来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

三、促进我国变革发展贫富差距的建议

(一)提升企业自身的资金供给能力,建立系统的产业集群

通过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与资金供给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我国变革自身素质,是解决我国变革贷款困难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大多我国变革是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存在着弊端,需要帮助我国变革培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要求,完善各项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方可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实行内部科学化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想要有效的解决我国变革的财务管理问题,首先就需要对我国变革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完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其我国变革财务的管理工作是无法到位的。因此,我国变革的财务管理机制的设定应当被作为我国变革的重要议程之一。而我国变革能够通过对内部经营与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的优势,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应收账款审核制度,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

(三)加强我国变革管理人才的培养,将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在对我国变革进行整合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我国变革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贫富差距市场我国变革的管理人才数量的状态来看,贫富差距市场整体呈现出对我国变革管理人才求过于供的现象,可见我国变革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四)提高信用意识,拓宽贫富差距领域渠道

提升企业管理层与相关财务人员对贫富差距领域管理的重视度,从而合理、全面的分析贫富差距领域的实施风险,并且将其作为企业重要的工作议程之一。只有对贫富差距领域风险加强重视度,才能够更具保障性的开展企业的内部运作。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障其企业贫富差距领域的质量。并且创建坏账准备金制度,以防因为赊销客户的违规,逾期也未付清应收账款,造成的企业财务链断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内部运作。综合企业的运作状况,来对其应收账款风险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尽量降低其应收账款坏账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

中国我国变革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想要谋求到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针对中国根据贸易贫富差距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全面的解决。此次研究以SWOT分析等相关方式,来对我国变革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变革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那么我国变革将会面临经营失败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徐丕洲.《低获利狂潮袭卷,变革生存与因应之道》[J].成功经理人2012年版.

篇5: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税收政策不合理,文章通过介绍目前中国税收的情况和农业历史悠久及劳动力价格低,来说明现在的税收政策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得出解决的措施。关键词:刚性需求 流转税 补偿税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58-02

一、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

目前中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中国的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有增无减,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中国的税收政策不合理及中国的劳动力价格长期偏低。下面具体分析。

(一)税收政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税收政策。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的税收收入还是在提高而且不断增加,这来自何处呢?回答是大部分来自工业。说来自工业,这并不是假的,应该说是直接来自工业,而未必真正来自工业,下面来看一组数据,如表1。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家税收收入中大部分是流转税,尤其是增值税。而所得税却只占税收收入的小部分。大家都知道“三税”是直接向经营者征收的。但是否真正最终由他们来承担的呢?回答是:绝对不是。那么是谁来承担的呢?回答是消费者,经营者转嫁给消费者的。是否所有的工业产品流转税可以转嫁呢?传统理论上来说是不会出现所有的工业产品流转税可以转嫁的,要看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弹性:若是需求曲线是刚性的,则完全由消费者来承担,若是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则大部分由消费者来承担,若是需求曲线是单位弹性,则消费者和经营者各承担一半,若是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则由生产者来承担大部分。

下面从穷人方面来说明刚性产品的税收转嫁情况(当然富人对于刚性产品来说,也承担了全部的税收)。理论上来说,穷人所需的产品是必需品,也就是穷人的需求是刚性需求(或接近刚性需求),因为他们是为了生存才需要那种产品,例如:农民为了生存必然需要化肥,化肥就是农民的刚性需求产品。如图1。

图1中,横坐标表示产量,纵坐标表示价格。无税时,工业产品的价格是P1,穷人需求量为Q,厂商的收入为OQM1P1,有税时,工业产品的价格由P1上升到P2,而穷人的需求量还是不变,按照这个价格算,工业产品厂商的收入和政府税收收入之和为OQM2P2,即使减去政府税收后,工业产品厂商的收入还是不变,即为OQM1P1,因为穷人所需的产品是必需品,所以工业产品的税收就这样转嫁给了穷人。

对于非刚性需求的产品,税收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来共同承担。然而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税收(可以把它理解为税收,其实是富人用资源赚钱,相当于转嫁税收,即把交的税又赚了回来,把它取名为:补偿税)的最终承担者就不是上面所述的样子,即传统理论上所说的要看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弹性:若是需求曲线是刚性的,则完全由消费者来承担,若是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则大部分由消费者来承担,若是需求曲线是单位弹性,则消费者和经营者各承担一半,若是需求曲线是弹性的,则由生产者来承担大部分。传统理论上所讲税收理论的只是适用于一次性税收,即一次性交易。它不能够说明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时税收究竟由谁来承担。其实从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来看,税收的最终承担者则是穷人,因为,对于需求曲线是刚性的,完全由消费者来承担税收的产品,富人一次性中也承担了税收,因为富人也是消费者。然而富人是有资源的,这就意味着富人可以挣钱把从税收中失去的那部分再赚回来作为补偿,而穷人则不可以,因为他没有资源。而越是穷人,他就越是受到拘束,就越容易被固定在某个岗位上,就像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一样,他所需要的东西就越没有弹性(刚性需求), 刚性需求就造成他会越来越穷,即前面所说的“穷人越穷”。下面来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的生活提高就是靠这些才能够体现出来的。当一个新产品出现时它不会马上成为富人必需品,更不用说是穷人的必需品,那时它的一次性税收是部分来自经营者,部分来自消费者,而从长期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假设:某一个体系的产品只有两种类型(第二种类型的使用价值高于第一种),社会上也只能容纳两种,即当第三种类型(使用价值高于前两种)出现时,第一种类型淘汰,社会上只有三种人——穷人、富人、生产者,不用说穷人只能够买第一种产品,因为便宜,则富人愿意去买第二种产品,因为更好用,(当然他是可以选择第一种的,当第二种产品太贵时),这时第一种产品的税收就完全转嫁给了穷人和第二种产品的部分转嫁给了富人。

穷人需要的是第一种产品,富人需要的是第二种产品,当第三种产品出现时第一种产品淘汰。则第二种产品变为穷人的必需品,第三种变为富人的必需品。

试想,当富人交税后会怎么办呢?他当然会寻找机会去多挣钱以弥补损失,他可以从厂商那里赚,也可以从穷人那里赚,因为他有资源可以这样做,而穷人没有资源,所以穷人是没有实力去多挣钱以弥补损失。例如:黑白电视机(代表第一种产品)和彩色电视机(代表第二种产品),穷人只能够买黑白电视机,富人愿意买彩色电视机,当液晶电视机(代表第三种产品)出现后,黑白电视机淘汰。当液晶电视机出现前,穷人承担了黑白电视机的全部税收,富人承担了彩色电视机的部分税收,且富人还可以再多挣钱以弥补损失,而穷人则不可以,所以在这轮转税中,穷人是最吃亏的,他承担了产品的全部税收。

即使某一个系列的产品,共有n种,社会上也最多就能够容纳n种,当第n+1种产品出现时,第一种就会淘汰,且社会上有n等人。第一种产品是穷人的必需品,那么次穷者的需要就是第一种或第二种(当然他更愿意买第二种),这样第二种的部分税收就转嫁给了次穷者,那么第三种产品转嫁给消费者的就会更少一些,到第n种产品时,转嫁给富人的就更少了。到了最后,富人还可以利用资源再把失去的税收部分赚回来。所以在一次次的转嫁税收中,都会把税收往下转,这样最终就全部转嫁给了穷人。

当淘汰了第一种产品时第二种就变成第一种了,也就成为必需品了。这时的税收还是由绝大部分由穷人来支付了,甚至是全部由穷人来支付了。

其实在古代,税收的种类是少的,交换是比较公平的,因而没有税收带来的商品价格扭曲。到了近代,税收的种类越来越多,对部分产品就形成了价格扭曲,对于穷人的价格刚性需求来说,就造成了价格的不公平,慢慢地也就形成了惯性,使其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并且难以消除。这就可以推出:税收种类越多,尤其是流转税的种类越多,则穷人越穷。

在税收方面,现有的政策根本无法使穷人变富,也没有办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想解决,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政策,使农产品变成必需品(其实农产品本来就是必需品,由于“听价”的原因,使其不像是必需品);改变当前的税收政策。

(二)农业历史悠久及劳动力价格低 农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业,已经是相当成熟了,很难有新的发明创造,所以农产品的价格是相当稳定的,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像中国式的小农经济,农民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利润;而工业则不同,一次新的发明,可以开出一个天价来,因而使其获得巨大的利润,国民财富不断的向工业流去。还有“劳动力的价格长期被压低,大量资料和数据表明,在我国的雇佣劳动者中,尤其是农民工和城镇非正规就业者中,有大批人员工资长期低于劳动力价值”(王伟中,2008)。这也是造成为什么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二、解决对策

第一,减少流转税,因为流转税的转嫁是使穷人越来越穷,国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增加富人个人所得税纳税比例,即增加直接税,这样即可以保证国家的税收,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

第三,提高劳动力价格,尤其是低收入阶层;控制高收入阶层收入,征收高的个人所得税。

三、结论

有人说农民变的富了,因为农民有了电话、电视等高科技产品。确实,从绝对的收入来说农民确实富了一些,但是从社会的相对程度上讲,农民越来越穷了,也就是贫富差距拉大了,因为许多农民还是只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水平。就像上面的产品更新类似,农民有了电话、电视,是因为电话、电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必需品了。而社会的富人需求则是更加新产品的需求了,所以农民是没有富裕。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这样能够实现吗?依据市场自身的调节,根本无法实现,因为社会的财富会不断地向富人流动,穷人只能够充当媒介物,让富人来传递财富。所以国家必须在社会财富分配上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在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上。在二次分配上,财政应大力向低收入者倾斜,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6: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分析!!!

针对如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和谐稳定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 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通过个税改革,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人群等措施,促进公民个人财富增长。

第二方面 对垄断行业加大管控力度,强化落实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健全分配监管体制,缩小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和内部各层人员的收入差距,从企业本身入手,着实解决分配不均问题,实现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均衡。

第三方面 改善农民收入环境,通过开展规模性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力竞争能力,维护农业市场销售价格与成本价格合理性,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四方面 建立健全的企业薪酬考核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办法,使各个岗位之间收入达到均衡。

政府应积极构建合理收入分配 制度,做到还富于民,国民共进 多途径促进公平分配是统筹缩小贫富差距的必由之路

1.加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力度,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资源垄断、不公平竞争和机会不均等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许可,规范国有企业职责,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减少行政性垄断和地区性垄断,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政府应为人口、土地、资本自由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城乡居民收入不合理差距的体制性障碍。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减少就业壁垒,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通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自由流转,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通过资源价格改革,促进资源的合理流转,缩小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特别是要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只有充分竞争,才能减少不合理的垄断利润,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

2.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任务是要通过增加居民总收入来完成的。重点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职工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形成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职工工资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体制应联动改革,通过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使广大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双增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

必须果断切断权力与资本的利益链条,防止权力、垄断、地位、投机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鼓励并倡导勤劳致富。只有当劳动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时,才能真正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3.有效调节高收入,完善税收调控机制

要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高收入群体,切实扶助低收入群体。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要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对于土地、矿产、森林等国有资源,其增值收益应由全社会共同均等享有,不应该也不能由占有或使用这些资源的企业坐享其成或独享超额垄断利润。当前,土地、煤炭等已经成为暴富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应该引起足够的警觉和关注。

只有建立合理的税收体系,才能对居民收入进行公平的分配和再分配。合理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和扣除项、起征点及税率,扣除项应综合考虑家庭收入、家庭人口、赡养负担等情况,起征点应与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挂钩,税率应体现收入贫富的差异化,减少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赋,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调高高收入者的累进所得税率。适时有序开征房地产税,完善资源税,从财产方面调节贫富差距,有效缩小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的差距。

4.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劳动力报酬,特别是低水平劳动力报酬在合理的水平线之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程序和动态公布机制,明确职工所应享受的补贴、保险和福利。正常情况下,最低工资标准应每年调整一次。

在低收入群体中,农民占绝大多数。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对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及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要积极推进农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切实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数量。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业、疾病、机会不均、资源分布不均因素带来的贫富不均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当建立起全面、适度、公平和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健全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贫困者的社会救济制度。特别是要解决好保障性住房问题,尤其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应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5.精心营造机会均等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教育机制

要合理征税,更要合理使用税收,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问题。政府在二次分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科学决策,把握好分配的原则和调控的力度。税收使用应更加注重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设施等。通过财税收入的转移支付,注重保障设施建设和劳动者素质教育,以提高劳动者创造价值和积累财富的能力,确保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队伍的渠道畅通。

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的起点。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呈正相关的,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越大。应该稳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和机制,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应有意识地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倾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缩小不同群体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

篇7:当代社会问题——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确实存在着剥削,剥削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

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更快更高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展生产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剥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领域中,还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着剥削的现象。这一定范围内的剥削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产生了贫富分化。

一般地,社会主义是不应该有剥削的,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殊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单靠国家有限的财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难以完全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因此,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样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剥削,但是归根结底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有利,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放眼世界,只有经济落后和经济特别发达的国家,它们的贫富差距水平都很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因此贫富差距出现并扩大是正常的,只有当经济继续发展,经济水平达到一个顶点后,我国的贫富差距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对发展生产力也确实有益。但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现阶段贫富差巨不断拉大,是否已经超过一定的限度呢?一般人的新三座大山”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看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贫富差巨已经相当明显了。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我国经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优惠政策,同时也存在一些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水平。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剥削”,大量侵吞公有财产,在短时间内暴富,使中国在短短的20年内产生了很大的贫富差距。因为频繁的对外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极大地便利了违法致富的资金出逃,而且这种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为了推行所谓的走出去战略而让私人以私营公司名义用国家资金在国外注册企业,这极大地方便了许多见利忘义之徒侵吞国有财产——在国外注册私营企业的老板可以翻脸不认帐,不承认国家在自己注册企业中所拥有的财产,而中国政府甚至连向外国政府控告这种人的法律依据都没有。

(二)出口退税政策

为刺激出口所实行的不惜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税给予的暴富机会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单据以骗取出口退税本身成了某些“模范外向型地区”的一大赚钱机会。

(三)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

这样一种政策鼓励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切断与其国内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者的联系,它虽然有利于广东等少数沿海地区发展加工出口经济,却使广东的出口产业发展不再能带动内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由此而加剧了直接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和地区与其它行业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使广东的富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关联。

(四)“鲶鱼效应”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进口的压力会使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活得更好,就象在长途贩运的活鱼中放入吃鱼的鲶鱼会激活贩运的鱼那样。而近几年的许多政策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实际上即便是那些在开放进口的压力下生存下来的企业和个人,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福利也往往会大幅度下降,这会使贫者进一步贫穷,从而加大社会中的贫富分化。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具体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获益程度很不相同。换言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差距。比如,在金融领域市场化的初期阶段,许多人靠投资外汇、债券、原始股票而一举跻身富裕阶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谁与市场化过程能保持着同步的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

(六)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进外资,发展我国经济,实行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上。当今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之一,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高薪阶层。对中国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员工工资不能计入成本,而应当视为利润的一部分,从而不仅员工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这种作法却没有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工资,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利润,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实际上,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着中国政府的企业所得税送人情。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来说,还有着更多的、不可忽视的、加重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参数)。正是这些加重性重要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现象更加严重。客观、全面地来看,如果说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在某种条件下被夸大了的话,那么,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一现象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种种问题被人们明显地低估或掩盖了。这些对于贫富差距现象具

有加重性重要影响的因素(参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灰色收入的分量过大。第二,社会群体资产之间的差距扩大速度过快。第三,大量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保障的缺乏。第四,成因当中不公正成分过多。第五,社会焦虑现象的推波助澜。第六,民众权利意识的逐渐形成。总之,如果将上述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实际上要严重得多。对于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严重性的轻视或掩饰,将会妨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念的实现,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妨碍中国现代化进程持续、健康地推进。

面对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当前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政府应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也应向能够兼顾有效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倾斜,以便为失业和再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现有企业和组织还一时难以提供充足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政府应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包括企业下岗人员、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政府和事业机构分流人员等自主创业。在“国退民进”的改革大潮中,政府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是一种外生变数,而人们自主创业和勤劳致富则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内生变数。

2.逐步打破垄断,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为此必须逐步打破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垄断体制,减少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加紧清理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堵住权力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灰色通道”。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决策民主化与公开化,建立对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行为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从源头上治理个人或小利益团体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积极营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收入与贡献对等的原则。

3.用经济手段适度调节富人阶层的收入。政府应着重规范收入方式,将各种非货币收入全面货币化。同时,积极建设规范的簿记体系,使各种经济活动及居民收入能够纳入政府管理体系。此外,还应积极探索税制改革,尽快消除“逆向调节问题”,切实发挥政府财政的社会再分配功能。在完善税收调节功能方面,一是要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调整起征额和扣除额;二是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监管,特别是建立高收入行业(个人)等重点纳税人的税收监管体系;三是增加新税种,如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经常消费的高尔夫球、桑拿、健身、保龄球等奢侈性专案,可考虑尽快开征“奢侈消费税”,并适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

4.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城乡差距目前还在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较大,农民的收入过低。邱晓华指出,目前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民当年可支配现金收入的五倍多,考虑到社会福利等因素,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真实差距大约为6∶1。为此,从中长期看,应改革现有的户籍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支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的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从短期看,应继续清理农村“三乱”,大幅度减轻农民的负担。

5.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距。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尽可能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在发展之基础条件上的差异,提高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自身竞争力。国家在必要时可以强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通过其他经济援助手段强化扶贫,缓解落后地区地方财政的压力。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避免出现极度的“两极分化”。为此,当前应特别重视推进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救助与扶持力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困难。在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在农村,要继续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逐步使农村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鉴于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村贫

困的影响较大,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灾民救助制度和救助方式。二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充分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结合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专案的建设,积极采取以工代赈等过度性措施缓解就业矛盾。三是分清轻重缓急地解决特殊困难群体或利益受损群体的问题。下岗职工、企业离退休职工以及部分困难企业的在职职工等,在过去一段时期利益损失较大的群体,也是引起较多社会矛盾的群体。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统筹兼顾,注意协调新旧体制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上述困难群体的利益损失过大而激化矛盾和引发社会危机。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篇8: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贫富差距,应对措施

1 大学生贫富差距引发的问题

(1)心理问题。贫富分化使得一部分贫困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由于贫困大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阴影。他们中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一旦遭遇一些挫折后,就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的缺陷就表现出来,如沉郁、压抑、焦虑、自我封闭、心理失衡、对事物过度敏感、心理脆弱、戒备心理很强、不善于与人交往、过于自尊与过于自卑等。当有些外界不利因素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在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并激化时,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2)价值观问题。功利化的价值观充斥着大学校园,过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造成学生价值观上的差异。特别在校园贫富差距加大的背景下,在校学生思想价值上的差异也在不断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贫富分层的直接影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在一个校园内,由不同经济基础所导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上的差异是正常的,本应有利于学校思想的大融合。然而当某部分学生的消费生活、穿着等生活方式的过于奢华,让其它部分学生对于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的追求之上。

(3)学校管理问题。贫富差距导致校方对学生的管理面临难题。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已经严重地冲击着校园,对可塑性很强、正在学习知识的学生的价值观、人身观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阻隔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交流,同时也使校方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难题。首先是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之间在思想观念和消费方式上的差距。从大学生自然形成的一些小群体看,虽然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但大背景还是以经济、家庭环境条件为区分,金钱成为一条鸿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从经济因素上看不起贫困学生,但却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们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更有些素质不高的,觉得自己天生就比贫困学生优越,与贫困学生相处时往往表现出鄙夷的态度。再则,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使得铜臭味侵蚀着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表现在大学生中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的互相攀比带来的种种不良消费行为,如经常请客吃饭,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高价服饰、高档汽车消费等等。

2 造成高校贫富分化的原因

2.1 个人原因

先赋因素(家庭背景)、后致因素(个人能力、进取心、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社会分层会对大学生生活态度的影响,在贫困大学生身上显得尤其严重,他们都认为高等教育是改变命运、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唯一途径。专家经过调研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主要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消极型、激愤不满型和积极融入社会型。在这三种生活态度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由于校园贫富差距过大,一时接受不了而萌发自杀念头;一些学生觉得现实不公平,觉得农村的孩子若是考不上大学,整个家庭就没希望了,整个人生就没出路了;但若能积极面对社会,积极生活,他们就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得自身的社会阶层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2.2 家庭原因——直接原因

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背景来自家庭,在一个尚未有能力独立生活的学生来说家庭所能供给的生活费就是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来源,所以家庭条件的好坏是造成高校贫富分化现象的直接原因。

2.3 社会原因——根本原因

(1)城乡差距:由于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市从农村汲取了几十年的财富,致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突破一万元,大学(下转第51页)(上接第22页)的贫富差距现象可以说是城乡贫富差距的缩影,城乡贫富差距缩小,大学校园的贫富差距也必然缩小。

(2)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资源分配明显不公,农村教育经费“三点式”的筹措方式,使农村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为了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他们不得不保证一个子女的就读而牺牲其他子女的前途。

(3)“高等教育产业化”理念:使传统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为主的子女们,在高等教育高收费面前,难以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那样与干部或私营业主的子弟们凭分数公平竞争,弱势群体家庭中的有才华的儿女们只有望校门而叹息。

(4)户籍制度的城乡隔离:户籍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向城市的向上流动,一些农村家庭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尽力让自己的儿女上大学,摆脱农村的阴影,但是一个大学生学费等于一个农村家庭的年收入,让这样的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3 高校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问题,要积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立体混合式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贷、助、补、减、勤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完成学业。如,设立贫困生奖学金等。

其次,针对贫困生心理压力以及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心理辅导与疏通,对贫困生的异常情绪与行为给予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使他们实现科学的自我定位。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他(她)们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压力,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将贫穷作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在磨难中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坚毅、开朗与成熟。另一方面,开展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建立贫困大学生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调试和跟踪辅导;选择适合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拓展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如: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最后,还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互助活动。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互助小组等。

最后,针对贫富差距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内涵跳跃发展攻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待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的恋爱观、消费观以及消费行为呈健康态势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挖掘校内勤工助学资源,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鼓励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多交流、多沟通,以让人更能了解贫困生的生活,也让贫困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排除自卑情绪。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更要充满爱心、耐心和关心,利用好“三心”做好贫困生的辅导工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起平等和谐透明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谢更兴.论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汪冀澧.谈中国贫富差距[J].现代商业,2010(26).

[3]王正向.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J].华章,2010(24).

[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上一篇:地松信息【2012】第135期 地松开展双拥系列活动庆“八一”下一篇:慢下来的时光初中生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