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加工贸易论文

2022-04-20

物流发展挑战报关企业近年来,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作为物流产业经济一环中不可或缺的报关行业,物流产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和服务产品的创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报关领域。具体来说,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报关服务市场带来整合、压价、挤压核心竞争力三方面的影响。首先,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就是整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富差距加工贸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贫富差距加工贸易论文 篇1:

调整中的中国出口加工政策

加了贸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正在经历新的变革。

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幅度着实令世人震惊。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过去25中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6%。整体的贸易总值骤增,超过了17600亿美元,贸易顺差也难以控制,急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1774.7亿美元。全球正感受着中国这股浪潮,中国政府也因此而正在重新考虑和构建其保持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过去,中国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其它各种鼓励措施来吸引大量外国公司的投资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这一策略十几年来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出,生产商蜂拥而至,现代化厂房纷纷建起,吸纳了数以百万的工人。中国经济也因此受益。然而,有些事在中国变化很快,以上这些鼓励措施如今正在淡出历史舞台。

通过加工贸易促使出口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是中国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加工贸易为企业节约了上百亿的关税和增值税。没有加工贸易企业,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不会这么有竞争力。目前对加工贸易法规的调整,有可能使成本提高,同时增加操作的复杂性,这样一来,有些企业可能对中国是否仍是全球青睐的生产基地,产生了疑問。

本文将概述加工贸易的运作过程,近期政策变化对企业营运的影响,加工贸易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以及出口生产型企业一些关心的问题和看法。

加工贸易简介

加工贸易是一种贸易方式,按照中国相关政策,加工贸易项下为生产出口商品而进口的枓件可暂时免纳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即通常所说的保税进口)。这一贸易方式被众多出口生产商所采用,并依法管理其间接税成本。

25年间,加工贸易的总量增长了333倍,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了17.6%,达到4409亿美元。

以下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两种主要形式:

* 进枓加工——指料件由经营企业或加工企业付汇进口,加工生产后的制成品销售给海外客户,并通过制成品的销售获取利润。

* 来料加工——指料件由外商采购并免费提供给国内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只负责加工并向外商收取相应的加工费,下负责成品的销售。

目前,许多国内加工企业都在采用上述某一形式从事加工贸易生产。

加工贸易的运作方式

加工贸易方式下,料件进口可暂时免纳进,关税和增值税,即所谓的“保税”状态。进口保税枓件必须被跟踪监管并按出口成品核销结案。在这样的监管模式下,海关所关心的是,是否有进口保税料件未补缴进,关税和增值税就内销到国内市场。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监管跟踪系统对料件的投入和成品的产出进行监控。

这个监管跟踪系统通常是指“海关加工贸易手册”或“海关加工贸易账册”。加工贸易手册既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本的。电子版本的通常被称为“电子手册”或“联网监管”。下列图表简要描述了的数据输入、跟踪记录、输出核销的情况。

实际操作过程要比以上所展示的流程要复杂的多,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要完全符合规范也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这一贸易形式可以为加工贸易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因此,如果这个流程得以正确实施,还是值得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的。

近期对加了贸易政策的调整——禁止类,限制类,下一步是什么呢?

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相关部门公布了很多关于加工贸易的法规。这些新的法规,可能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经营操作带来影响。有些法规的发布,几乎没有任何的事先警告或者细节的实施办法。许多企业对这种突然的变化,提出了质疑和不解,同时他们也担心在游戏规则变化如此频繁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长期的决策。

当然,中国政府机构也面临许多困难,不可能同时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我们注意到中国正致力于应对国际贸易、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种挑战,他们利用贸易手段,如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来引导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和调节长期投资模式。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指出“我们不断改进加工贸易法规,是希望能够达到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顺差”。

并非所有的企业和生产类型都能够享受加工贸易带来的益处。只有商务部和海关批准的企业才可以进行相关经营。有些产品和加工程序是在加工贸易法规中明令禁止的,有些则可能被列入新出台的限制类商品目录。

禁止类目录

一直以来就有一些产品,是不允许在加工贸易方式下生产的。最新的目录覆盖的禁止类产品有以下几种:出,成品,进口原材料,用禁止目录下的进,原材料加工生产,同时出现在禁止目录下的出口成品。列入禁止类的产品可以加工出口,但相应原材料不能保税进口。换言之,料件在进口时要缴纳关税和增值税,这样就增加了生产成本。

下列新近出台的政策扩大了了禁止类目录的覆盖范围:

* 139和145号令(2006年9月)要求出口退税率为零的产品进入禁止类目录;

* 82号公告(2006年11月)发布了更新版的禁止类目录;

* 17号公告(2007年4月)增加了禁止类目录内容,同时也合并了各种不同的禁止类目录;

* 17号公告的补充通知(2007年7月)包含了增加项目同时也澄清了不包含在目录中的项目;

* 其它。

这些法规中很多地方让入迷惑,甚至可能出现前后矛盾或者在不同的地方政府机构有不同的解释的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政府机构不再在每次更新禁止类目录时发布正式的法规。取而代之的是,禁止类目录将被在线更新。所以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其变化。轻而易举的在线更新,这些变化,也许是增加项目也许是删除项目。

政府机构已经声明他们会针对一些下完全符合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产品和活动采取措施(例如:高耗能的产品,高污染的产品,消耗中国自然资源的产品,以及低附加值的产品)。

限制类目录

一个新增的“限制类”的商品范围进入了加工贸易生产商们的视野。7月23日,44号公告发布了限制类目录名单、涵盖1800个税号,同时对出口生产企业作出了资金和地域的限制。新的限制对企业的供应链、现金流和运营场所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受影响的产品的税号章节在下表中做出了归总:

这些产品被列入限制类目录有很多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这些产品相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引起贸易摩擦的产品。政府也希望通过选择产业结构和鼓励向西部投资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针对限制类产品,实施以下限制措施:

* 企业必须事先在其保证金合帐中,存入相当于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的现金保证金。允许A类或B类企业存入50%的金额,同时C类企业必须存入100%。如果A类或B类企业已经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则无需存入保证金(即所谓的“空转”)。

* 如果生产限制类产品的企业没有在7月23日前得到加工贸易的审批,那么就不允许这些企业在中国沿海城市从事此类生产。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如果希望运用加工贸易形式生产,就必须搬到中国中西部。

* 还沒有获得进出口经营权,而正在使用加工贸易形式生产的企业,必须在10月23日前取得进出口经营权才能继续生产。

* 限制类目录适用于电子手册,但还没有适用到特别区域(例如,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等)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深加工贸易结转

对于企业这是一个相对短的过渡时期。企业可以提交他们的出,合同,但必须在8月23日以前得到商务部和海关的批准,才能继续适用旧的法规(例如:不需要现金保证金)。已备案登记的合同信息不能更改,而且一旦达到总量或者海关手册过期,那么新的法规就开始适用。所以生产限制类目录下产品的企业,就必须进行合同备案,同时取得海关手册。

下一步会怎样?

试图预测政府机构下一步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很少或没有提前告知就公布政策调整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然而,为了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应对多种挑战,进一步的政策调整将来还会出台。

禁止类目录很可能会不断修订,现在此目录已经在线更新,从而给政府机构更大的灵活性,以便于增加和删除项目。

限制类目录将受到关注并可能随时调整。政府机构希望了解政策的调整对经济运行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很愿意听到这些改变是如何影。向企业的。他们甚至可能对未到达预期目标的政策做出调整。地域性的限制满足了中国长期发展的目标,不仅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西部各省市的就业机会,所以对于此类限制的进一步扩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目前是通过税号,来界定禁止或限制类产品。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办法,因为很多不是禁止类或限制类的产品可能会被包含在内。因此,我们认为,在将来的政策调整中,除了税号之外,其他辅助的标准好像也值得仔细考虑。

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目前的加工贸易是否还有必要存在下去?”果真如此的话,加工贸易政策的根本性改变或彻底废除有可能成为必要。事实上,政府已经开始认真思考替代方案,不过,加工贸易政策的结构性转变将不会那么容易出台。

加工贸易运行中常见的问题

如上所述,加工贸易为出口企业节约了巨大成本。为享受这一优惠,企业必须了解相关法规并按规定的程序运作,否则会导致企业额外的税收成本。由于加工出,的产品量很大,由此产生的成本对企业将产生实质影响,这也经常是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下面是一些最常见的问题:

* 陈旧的手册管理系统:旧的海关手册不是非常灵活,在向海关登记的过程中录入的数据(比如,价值,数量,损耗和单耗等等)会经常变动。定期更新纸手册,以反映实际情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电子手册可简化了这一过程。

* 无法平衡保税存货;难以正确的追踪保税原材料的使用状况,所以海关的记录和实际仓库中的数量常常会有很大差异。海关会认为这些差异缺乏依据,并补征相应的关税和增值税。

* 内销问题:有些出口生产企业会同时向国内和国外市场销售产品。保税原材料可能包含在国内销售的产品里,国内销售必须要报告海关同时缴纳相应的税费。许多企业忘记或忽视了这一要求,没有及时的报告其国内销售情况。

* 海关手册核销:很多时候在手册核销时,操作人员很难保证库存协调平衡。因此,无法调节的期末余额就结转到新的海关手册的期初余额中。这些无法调节的余额经过一段时间积累起来就会增加企业的风险。

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企业在缺乏内部控制机制以避免不合规情势发生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加工贸易活动。大部分已经面对上述问题的企业都认为,他们如果事先投入时间设计合理的程序,就能避免问题的发生。在没有专门的海关事务人员来管理这些程序,或者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下,这点尤为明显。

结论

加工贸易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政府正开始尝试把加工贸易机制作为一种工具而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调整。他们希望通过禁止、限制或鼓励某些产业或某些具体產品的生产,促使经济向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

法规的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营和未来的投资决策。随着在中国进行生产加工的限制措施和复杂性的增加,许多企业开始进行详细的商业分析来比较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中设立出,型的工厂的情况。政府也意识到这些改变会对一些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并正在关注这些影响。他们似乎也宁愿承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解决诸如贸易顺差、环境污染、能源及自然资源紧缺、贫富差距和社会秩序等大的问题。他们可能也意识到会因此失去一些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但同时也希望失去的这些企业是从事低附加值生产的企业。

更令人感兴趣的将是观察这些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在经济上显现出来。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些调整政策的具体实施。政府机构更加渴望看到是否这一调整加工贸易的尝试,能像所期望的那样产生作用。无论怎样,我们还需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政策调整的效应如何显现出来。

(作者单位: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作者:罗伯特·史密斯

贫富差距加工贸易论文 篇2:

物流发展挑战报关企业等

物流发展挑战报关企业

近年来,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作为物流产业经济一环中不可或缺的报关行业,物流产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和服务产品的创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报关领域。具体来说,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报关服务市场带来整合、压价、挤压核心竞争力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就是整合。快速、及时是现代生产和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得物流公司必须采取“门到门”物流、联合一贯运输等模式。为节约外包成本,部分大型物流公司利用自身资金优势通过买断、参股等形式对报关企业进行收购,使报关企业成为物流公司的子公司、或者丧失法人身份,成为物流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从总体上看,专业化和整合是报关企业,尤其是中小报关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报关的市场份额变得更加不确定,在物流产业中的地位和聲音日渐微弱。物流产业的形成并不代表着整体物流环境的改善。相反,我国报关企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经营过于分散、经济结构雷同、经营范围相近、经营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盈利模式单一,使其成为了被整合的对象。

其次,多年来报关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的灾难性后果已经开始显现。随着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物流服务形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报关逐步成为物流环节中的一项附属增值服务项目。报关费用低廉,甚至有的具有报关服务权的物流企业不收报关费,将成本转移到其他物流环节。多数中小报关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受到严重挑战。即使是开展报关服务多年,具有一定规模的报关企业在市场上也没有优势地位。报关企业因缺乏稳定客户的有力支撑,只能在价格底线上苦苦挣扎,低价比拼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受价格战困扰的报关企业不得不通过“包税”、“垫付进口货物的相关费用”等方式来维持生计,部分企业不得不将报关业务予以分包以降低报关成本。

最后,我国多数传统报关企业服务范围局限于提供进出口货物报关中接单审单、制单、预录入、申报放行、结单等简单劳务。报关企业服务方式单一,核心竞争力有限,只停留在代理概念上,不具备独立的增值服务能力。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行业分工被打破,传统的报关企业由于不能提供一体化的服务,难以对相关环节进行集成化管理。其原有的核心业务既与上、下游环节没有很好的沟通,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一旦出现问题报关企业和货主之间相互推脱责任,不利于运作和管理,很难承受替代产品的竞争,对客户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很容易被货主抛弃。

(北京/乔进明 刘洋)

富人消费,穷人买单?

今年3月21日,国家制定出台了新的消费税调整改革措施,从4月开始,凡是购买高尔夫球具、名贵手表等奢侈品的消费者需支付一笔从5%~20%不等的消费税。

这一政策设计的本意是希望通过税收杠杆,平均收入分配,从而减小贫富差距、弱化社会矛盾。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很少非黑即白,在实际运用中,立法者想要达到的“劫富济贫”的善良愿望是否真的如想像中那样简单?

评价一项政策的真正效果,不但要看其对某一利益团体的影响,同时还要看其对所有利益团体的影响。因为公共政策改变了人们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从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选择与行为,有时候甚至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反面效果。

经济学里的“税收归宿”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新税的负担最终总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共同承担。因为新增加的税收间接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对市场需求有抑制作用,由此生产企业也不得不以降低价格这一“痛苦方式”来适应变化,最终作为直接参与方的消费者和间接参与方的生产者都要为这一笔新增加的税收买单。新税的实施必将导致企业收益减少,行业发展速度下降,一些处于边际利润区的企业将被迫转行甚至倒闭。

即便是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由于利润的降低,也存在将这部分新增成本向工人进行转嫁的利益驱动。这不但会使工人收入减少,还将提高该行业的垄断程度并降低就业率,最终结果是使社会整体福利降低。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开征过奢侈品消费税,最后却是在不消费奢侈品的老百姓的抗议声中取消了这项政策。有时,政府“帮助”的可怕程度与政府限制一样槽糕。

退一步来讲,即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对新税进行了分担,但两者各自承担的比例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总体而言生产者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消费者掌握着主动权:高尔夫、名贵手表和游艇等奢侈品与粮食、汽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不同,它们的消费富有弹性且存在众多替代品。如果政府对游艇和高尔夫球征税,富人们很容易将热情与金钱投到别的领域,如私人飞机和网球,又或者珠宝收藏等。但生产这些奢侈品的企业是不能如此迅速地完成其生产结构调整与产品类型转换的,这就导致生产者相对消费者来说面临更大的税收承担压力。结果本来主要是对奢侈品消费对象们征收的税款,在经过生产企业的“乾坤大挪移”后,则极有可能被转嫁到相关行业的劳动者身上。工人们收入减少或者干脆失去工作,原本应该得到帮助的人反而遭受了损失,这与制定新消费税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珠海/杨志勇 丁孝芹 李杨)

加贸转型升级和海关论文

最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话题比较热门,又与海关实际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参与讨论的海关人士特别多。

听的看的想的多了,有一种现象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就是很多文章题目是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但其内容都是围绕着海关监管展开的,仿佛两者就是一回事似的。文章精彩,立意清晰,雄辩有力,其中的观点比如 “推行风险管理”、“实行联网监管”,本人也深表赞同。只是我想,连海关总署都说“海关监管改革”是为了引导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可见这两者还不是一回事。

加工贸易属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类型之一,所以它的转型升级应该算是“经济基础”的事。而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所以加工贸易海关监管应该算是“上层建筑”的事。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可知“当海关监管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要求时,对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当海关监管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要求时,对转型升级有阻碍作用”。

既然这样,我们是否可以将关于加工贸易的理论研究分解成三块。第一块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加工贸易怎么发展的问题,算是经济学领域的,那就让经济学家去钻研吧!第二块是“海关监管”,算是海关学领域的,这当然是中国海关的学者们当仁不让的;第三块是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海关监管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个问题横跨了经济学和海关学领域,这就得有请从事海关研究的加工贸易专家或者从事加工贸易研究的海关专家!总之,“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起什么题目,写什么文章,别把自己和读者给搞糊涂了!

(广州/李磊)

关税保护背后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平均关税率逐年下降,关税总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关税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仍存在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进口关税高于机械产品进口关税的不合理现象。这种情况显然有悖于关税有效保护原则。

从关税有效保护理论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一国可以建立不断升级的关税结构,即对未经加工或只经过初步加工的产品征收较低的名义关税或不征关税。其次,要防止负的有效保护现象的出现。即如果对生产最终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征收的关税较高,导致它不仅抵消了对进口的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而且中间成本的上升使得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价格高于进口的同类产品的价格。再次,一国降低关税总水平,同样可以增加对国内生产者的保护,即产业保护可在降低关税的条件下实现。根据关税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的保护作用并不是单纯以名义关税率的高低来衡量,而必须与有效的关税结构安排以及有效的产业结构安排为基础。

依据这一原理,就可发现我国当前关税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关税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关税在下调过程中其幅度有一定差别,机械产品(如汽车)、金属制品的关税下调幅度较大,而一些中间投入品(如原材料)的关税下调幅度却较小。这无疑使许多产品的有效保护程度降低,对国内某些产业的发展不利。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的农产品名义关税率很高,但实际关税率仅为15%左右,这也降低了一些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此外,对进口最终产品征收较高的关税以保护国内某些产业也有一个度的问题。我国曾经对进口小汽车征收近200%的高关税,使国内汽车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低水平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保护关税起了负面效应。其次,关税的有效保护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形势不相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可划分为三个依次更替的阶段:生产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生产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以及生产机械产品的进口替代。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已进入到耐用消费品进口替代阶段,并逐步走向生产机械产品的进口替代阶段。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日益减小,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日益增加。然而,我国的历次关税调整未能很好地使关税结构与变化了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天津/何云魁)

个体出口,一段伤心

2004年7月1日,新外贸法的实施使个体工商户终于冲破了外贸经营权的束缚, 68户个体工商户小试牛刀,当年的外贸进出口额就达到420万美元。时隔一年,从事外贸的个体工商户数量增加到385户,2005年的進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今年前两个月,我国个体工商户的足迹已遍布世界109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额在连续8个月超过1000万美元之后,1月单月进出口额更是越过2000万美元大关,发展令世人瞩目。

一系列的数字看似喜人,然而,个体工商户做外贸,却难免“一段伤心画出难”。除非年经营额超过180万元,个体企业大多与出口退税无缘;粮食、植物油、食糖、烟草、原油、成品油、化肥、棉花等商品的进出口权是个体企业无法涉足的;在银行贷款时,个体企业也容易遭遇更加苛刻的条款,更难享有出口退税抵押贷款的优惠。

外贸业务涉及货物的买卖、运输、保险、国际结算和海关、检验检疫等多个环节, 个体工商户因为财力有限,每个环节的微小疏漏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此外,相较于大型的国有外贸企业,个体工商户在抵御外贸经营存在的风险能力方面弱,获得政府援助的机会可能性也较小。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令人欣慰的“非公经济36条”,确立了两条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一为“国民待遇”,即不同的市场主体,均享有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其二为“非禁即入”,只要法律法规不禁止的领域,任何市场主体都可以进入。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实际发展环境仍受到种种限制,政府出台的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眼下“非公经济政策”的水已有了90℃,问题的关键不在政策法律的制定,法规条文的详尽,而在于政策的贯彻落实,努力把水烧开,真正让个体工商户经营进出口从此不再“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广州/钟雁明)

栏目编辑: 朱伟

联系电话: 010-64217410

电子邮箱: zw@zghgzz.sina.net

作者:乔进明 刘 洋等

贫富差距加工贸易论文 篇3: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外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用来体现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对外依存度越高,表明了该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越高,同时也表明了对外贸易在该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对外依存度状态,提出适当的稳定并降低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对策。

我国近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状态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長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详见下表)。

2001年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为38.47%,即有42183.6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0.09%,大约有22024.4亿元,表示需要通过国际交换的这部分商品的价值,这部分商品依赖于国际市场的需求;进口依存度为18.38%,大约20159.2亿元,这部分表示国外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参与经济活动。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超过了日本,名列世界第三。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的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的增长。2003年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2006年更是达到了65.17%。据有关学者分析,中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等。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美国的对外依存度只有20.7%,日本的经济发展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其对外依存度也只有20.1%。因此,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存在过高的情况。

我国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的原因:

(一)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运用价格、汇率、出口退税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平均增长达到12.4%。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通常从事低沉次的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的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明显降低。

(三)汇率波动的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波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估依存度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对外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小国的贸易依存度大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小国本身的资源和市场都有限,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进出口。相比之下,大国由于本身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广阔等因素,对外部经济依赖程度不大,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

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该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该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该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该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该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国民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于国际市场,受国外需求的制约程度高,出口企业的风险大。一般情况下,国际需求量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在经济发展比较好时,国际需求量会增加,相反则会减少。

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趋于频繁化。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我国进出口对美、日、欧盟的依存度很高,对美国、日本、欧盟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这些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该国的外贸出口。若在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中出现问题的话,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生波动的话,对我国的经济也将会造成影响。一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进口关税,对进口产品实施最低限价和数量限制,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由于历史积累的国家外汇储备量巨大,外汇占款增多,货币的投放量增大,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的绝对、相对购买力下降。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外汇资产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实用。因此,央行为了换汇必须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在长期投放人民币的过程中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放也就越多。直接增加的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流通中的货币迅速增多。其后果是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弱化了国家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通货膨胀的加剧进一步的使物价上涨,绝对和相对购买力下降。同时人民币升值趋势带来的外汇资产贬值和外汇不良资产增多,导致了出口压力增大。这使得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

合理调控对外依存度的措施:

以上的这些不利影响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其结果更为明显。因此,不能将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放在日渐疲软的国际需求上。应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减少外向型企业的比例,降低对外依存度。坚持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物价,增加国民的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减小贫富差距,适当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等方式进行。

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益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低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的地位。

综上所述,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而且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应该通过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出口,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等方式,使我国的对外依存度降至一个合理的范围,也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出瓶颈,实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作者:李顺

上一篇:自动电能计费研究论文下一篇:民事强制执行理念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