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2024-05-02

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共6篇)

篇1: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学院:法学院 班级:10法四班 姓名:覃保长 学号:110563010445 据调查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和中等收入者比重相对过低(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只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的情况,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富裕的更加富裕,贫困的更加贫困,社会公平日渐突出的问题已充分体现在收入分配上。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以及大量的低收入者存在的结果导致了消费倾向降低、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断层、持续发展受阻,同时还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分层,致使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当前出现的仇官、仇警、仇富等诸多问题就是明显的反映。现在,对收入分配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十六大报告就已正式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改变目前的金字塔型分配格局,努力建立起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从近期来看,它有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则可以为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社会结构。

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包括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地域层面、人的层面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从政策性因素来看,市场经济中的政策性缺陷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增长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收入差距开始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

增长,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暴富的机会,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方法改善这种局面,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肯定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应该看到,部分地区和行业竞争的初始机会是不均等的,如电力、通信、邮政等垄断行业的存在导致宏观、中观层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开。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包括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使这个差距不断加大。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中各种问题的综合表现。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他们往往把收入分配的问题归结为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这些方面,人们更加关注收入分配过程和机会的不平等,把现有收入分配问题的矛头都指向分配制度政策性的缺陷。因此,真正地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必须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为突破口,必须解决政策层面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相关问题

只要是市场经济,收入分配的差异化与收入途径的多元化就是必然发生的现象。市场经济仍然有由不完全竞争与要素和物品差异带来的收入分配的社会不公,如:产品与要素的非同质化带来的不公正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完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通机制,生产经营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价格机制。保证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相符合的分配机制的正常

运行,使各个行业和劳动者的应有收益得到体现。应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建立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稳定机制。现在,技术、管理等要素成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要使低收入者收入持续而有保证的增加,必须增加其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必须对现有的人力资本培育制度进行变革,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政府应协调资源,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改变因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均等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这种不公状况与市场化的分配制度也是背道而驰的。这就要规范教育的平等机制,保证所有新生劳动力都能接受平等有效的培育,加大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多种形式的物质支持。还要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转型和升级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对市场的运作从内因和源头上调节收入分配。如在宏观财政和货币等政策方面,加大对中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选择上,倾斜于经济薄弱地区和西部地区,形成多个发展极。另外,还要重视市场法制化建设,加强对非法收入的监控打击力度。

二、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行政垄断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这些行业中的员工,不用担心企业的亏损,无论工作的努力程度如何,都可以享受垄断利润,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然后再将利润转化为个人收入。而其他企业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只能获得市场竞争后的正常利润,员工也只能得到正常的收入水平。这就导致行政垄断行业的员工和其他企业的员工,在收入分配之

初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非市场化的因素是其收入差异的主导。针对行政垄断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只有不断消除对非自然垄断性行业的行政垄断,引入竞争,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才能打破垄断,使所有人处在相同的收入分配起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时期,优势产业的交替变化极为频繁。虽然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最终要靠市场机制来完成,但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责任就是制定反垄断法并对垄断行业进行监管。一是制定工资指导线,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二是加强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三是制定消除垄断引入竞争的法律法规,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四是加强对特殊行业的监管,审计企业利润,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五是按国际惯例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六是创造同等条件促进符合这些行业要求的劳动力合理流入。

三、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通过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使中等收入阶层在这些产业中发展壮大,让多数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样就会出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现象。而这种从业人数的重新整合,就会出现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从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一个以中等收入者阶层为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的社会。这样就实现了社会职

业结构的转换,即由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成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产业政策要做到城乡有别:在城市,大力发展包括商业、饮食、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进一步推动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通过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吸纳大量人员就业,避免就业机会不平等带来收入不平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放宽市场准入,改变歧视政策,实现公平竞争。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的重要依托,也是藏富于民、扩展就业途径的有效选择。

四、税收调节

税收制度对做大中等收入群体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用原理是“限高、促中、提低”。处理好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维护高收入者的正当利益,又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也会增加起来,在整体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收入差距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来实现的,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二次分配,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是调节贫富差距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个人税收方面,应提高个人所得税门槛,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将过高收入调下来。它主要表现在对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赠予税、物业税、存款利息税、特别消费税等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的运用上。政府要完善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建立公平合理 的税负机制,保证纳税比率与人们的实际收入挂钩。目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仍是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占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不利于收入差距的合理调节。今后应注重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总体上要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通过拓宽对奢侈消费品等项目的税基、制定合理的税率和建立有效的征管机制来调低过高的收入。还要加强审计和监督力度,严肃税收法制,防止各种方式的偷税漏税,保证税收调节可以真正的改善低收入者现状,增大对偷税漏税者的惩罚力度,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五、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高收入者可以将收入转化为各种享受型消费,而低收入者甚至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因而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缓解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注弱势群体,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对个人收入差距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对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教育保障、最低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可以促使人们互助互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促进实现公平目标。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起步建立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都很不完善,资金的筹集方法也十分单一,发放的范围也不尽合理,对劳动者的覆盖率比较低,相当数量的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现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日益增多以及农

村贫困人口还大量存在,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应该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完善“低保”制度,使所有低收入者都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这些人生活情况恶化。还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通过社会集资或其他途径,建立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救助机构。

总之,政策性因素是收入差距过大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采取若干切实有效措施。只有这样,这一情况才能得到根本改变,社会公平才能得以实现。

篇2: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与社会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公平性问题已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我国当前收入差距过大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分析了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进而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收入差距,现状,原因,特点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两级分化导致社会矛盾也愈发突出。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指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①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它彻底地化解了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求增长与供应极度短缺的矛盾,不仅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促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步入小康生活的行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改革进程中的某些做法,我们虽然走出了共同贫穷的时代,却也在发展中进入了一个不和谐的时期。这种不和谐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当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贫富鸿沟越来越深。用基尼系数和财产分布来看,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已非常明显。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3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73-37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为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国际标准,这一数字在0.3以下为最佳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通过0.6则属于社会**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状态。这一数字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包括各种集体福利和非正常收入的差距在内,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4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2003年已扩大至0.485,有的地区已达到0.467。①

贫富差距还可以从财产分布方面看: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12月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这个数字比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额为210.6亿元,人均不到22元,多出了很多倍。但是问题在于,这样庞大的居民储蓄是如何让分布的。国家统计局披露,在城市,收入最高的10%人口拥有全部城市收入的45%,而收入最低的10%人口则只拥有全部社会收入的1.4%。②这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还有专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将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呈现的特点

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宏观上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微观上可以表现在个体差距、行业差距显著等等。

居民收入的东西差距表现在,占地9.5%东部地区拥有55.6%国内产值和36%的劳动力,占地71.5%的西部地区GDP仅为16.9%。③ 从人均GDP来看,东部、东北地区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而中、西部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而城镇居民平均水平达到5位数的7个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

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始终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个体因素即人力资本因素,这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受高中或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人群在城市高收入者的比例为77.68%。行业间,尤其是垄断行业与传统农业的收入差距。从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及其比去年花来看,不同行业间存在巨大收入差距,且最高与最低平均工资的绝对差额逐年扩大。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之所以引起重视,是由于分配不公而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低收入群体对提高工资的强烈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形 ①②②2005年按区域划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各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摘自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按区域划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各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摘自2006中国统计年鉴)成了群体事件,并且我国已经入中等偏低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群众,都对收入差距给予了极大关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呢?

有人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西蒙·库兹尼茨的“倒U型假设”(简言之,是收入分配差距随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呈倒U型)来解释。也有人认为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必然带来如此大的收入差距。

正确看待收入差距过大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简单地归罪于经济改革的代价。收入非配差距的扩大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改革的成果(如打破平均主义,铲除大锅饭),二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渐进改革中一定程度的寻租活动),三是过高的或可以避免的代价(如设租活动)。过高的代价并不是非付不可的,换言之,并不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必然要付出过高的代价。

(一)收入差距过大的体制原因

1、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是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有关的。另外,农村的土地制度虽名义上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的流转中农民收益很少。

2、垄断部门的收入大大高于竞争部门的收入。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垄断业师法律所不容许的,而我们先行的垄断则是行政性垄断,某种意义上,它是具有行政性垄断特征的计划经济的延伸。这种垄断的形成,与其说是市场取向改革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计划经济印记未消的表现。

3、区分了市场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但同时也以简单的办法放弃了政府应有的功能。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有一部分准公共产品(包括教医疗、低收入者的住房等)是不能完全推给市场的。这一领域那些可推给市场,哪些是政府的责任,存在着灰色地带,容易发生政府和个人(通过市场由个人负责)互相推诿的问题。

(二)收入差距过大的政府原因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在市场化程度提高阶段暴露出其局限性。局限性:首先它忽略了作为全社会的代表---政府对于社会成员应尽的社会公正责任;其次客观上颠倒了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手段间的关系。因此,传统体制打破以后,这种“优先说”在实践中就会不断暴露出其局限性,从而,造成分配领域中效率被摆在第一位,公平往往被忽视。

2、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促进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由东往西,有沿海到内陆的发展战略客观上带来收入差距在地区间、居民间的拉大。由于中国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中央政府的资本和优惠、宽松政策扶持形成了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机制,造成东部沿海优越的投资发展环境,进而吸引更多资本、人力资源流入,这样本地区国民收入就会提高,如此形成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3、政府在体制改革中对权力机构改革、监督不到位产生的非规范收入导致的收入分配无序化。财政体制上逐渐形成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弱干强枝”的现实,财政预算外、制度外收入规模巨大,这些资金长期游离于预算、监督外,收支随意性大,侵吞挪用、贪污腐化时有发生。由体制改革中权力机构改革、监督不到位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影响不容小视,它导致普通居民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认同度降低,影响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潜伏着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4、政府行为的“缺位”纵容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恶化。政府行为的“缺位”指的是,政府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行为不到位或努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收入分配差距额扩大化。

三、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状,以及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对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宏观方面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许多外国专家认为,初次分配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职能在再分配领域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即使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的干预仍是显著的,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仍非常突出。例如,国企的工资形成机制很难说是市场化的,工人很少有通过谈判进行博弈的权利;企业高管也不是竞争上岗的,他们的收入水平与其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既得利益自我决定的结果。因此,减少和弱化政府干预是初次分配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再分配领域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革:首先是要进一步解决逆向再分配的问题,坚决杜绝“抽瘦补肥”现象,使收入再分配真正成为政府“抽肥补瘦”社会政策的有力工具;另外,在政府财力容许的范围内,应加大再分配的力度,特 别要在社保、医疗、教育等领域对贫困人群、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2、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都要关注。30多年来,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发生了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收入差距过大的变化;同时,在财产分布领域则发生了从几乎没有个人财产到个人财产高速积累和显著分化的演变。财产分布的不平等越来越成为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国家要求官员不仅要申报收入而且要申报财产的原因。

3、实现相关信息的公开化和明细化,这是进行监督的前提。比如,可把财政预算公开化和明细化,这样,各项消费中的公、私界限比较容易划分,预算外开支、“三公消费”(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公款出国)问题能较容易解决,长期存在的工资制和供给制并存的局面也较易于克服,真正实现收入货币化的改革目标。

4、杜绝权钱交易。我国已形成了一个高收入阶层,对此应作具体分析: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富起来的高收入者,不应用泛泛的仇富心里去对待;但对于那些通过权钱交易和官商勾结而富起来的人,除了触犯刑律追究法律责任外,则应通过改革隔断他们利用权力获取收入和财富的途径。除了杜绝官商勾结外,目前值得注意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对待官商之间的角色转换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官商之间的角色转换是可以的,当官之后可以当企业家,反之亦然,但有一条,就是不能同时具备两种身份,也不能利用当官期间形成的利益链条随后谋取商业利益。换言之,即使不同时具备两种身份,也必须割断两种身份之间的利益链条。应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运行机制是很不健全的,亟需规范化。

5、通过各种税收缩小收入差距。目前社会上讨论的最热闹的是房产税、遗产税和资源税。这三种税收各国的做法并不一样,我们应根据国情加以考虑。遗产税有利于解决财产和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问题;房产税有利于遏制住房的投机和囤积行为,而且也有利于地方政府从难以持续的土地财政转向可以持续的税收财政;资源税有利于克服相关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变为所有权的行为,而且资源所在地的税收分成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上的地区差别。引进这些税种,既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更要克服既得利益的阻碍,后者比前者可能更为艰难。

(二)政府方面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1、改变收入分配的政府政策导向扭曲,初次分配领域坚持以效率和贡献为导向,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再分配领域侧重维护社会公正,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体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2、进行权力结构改革,加大反腐、监督力度。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转轨阶段权力层掌握经济、行政资源配置相联系的,权力改革应取消不平等的和僵硬的经济、社会等级,强化法规、监督,减少公共权力与个人利益捆绑造成收入分配的无序。

3、打破地区、行业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平台。首先,应当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平等。其次,政府应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自然垄断行业中的有效竞争机制。

4、还农民以国民待遇。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已经构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方面。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负、城镇化等一系列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案已经汗牛充栋,但最要紧的是作为执政为公的政府应当对所辖的国民一视同仁。

5、建立收入分配公平的税收制度体系。我国的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环境相对较弱,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力度明显不够,今后应当研究个人所得税向综合所得税转化,调高起征点。

6、重视建立低收入群体的保护机制,构建科学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另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问题。

7、加大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教育水平。多年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资结构也不合理,对高等教育投资比例过高,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比例过低,政府应考虑特别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缩小因教育差距导致收入差距问题。

从政府层面来讲,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通过税收调节等措施解决社会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 5 配差距扩大趋势。”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更是坚定地指出,要坚决扭住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

我们不能因为收入差距过大并引起一些社会矛盾就急于求成,梦想在一夜之间就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在收入调节问题上,要正确区分合法与合理的界限,合理不等于合法,合法不等于合理。我们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只要是合法收入,再高也要保护。调节收入差距不能让富人停下来等穷人,需要继续坚持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都将是非均衡的,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同样如此,我们不能梦想让所有人以同样速度在同一时间全部致富。况且富裕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收入差距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缩小收入差距也不是短时间就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王金燕.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4).[2].罗涛.公平正义视阈下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探析 [J].税务研究,2010(2).[3].赵振华.关于当前收入分配热点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0(7).[4].江治强.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1).[5].孙殿明 韩金华.建国6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轨迹及原因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6].李晓羽

篇3: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但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均等分配的区间, 0.3-0.4属于合理区间, 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 超过0.5说明出现了两极分化。从我国的基尼系数来看,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 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 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 说明当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状况。据统计, 2004年, 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48, 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的黄灯区, 接近了0.45的红色警戒线。而且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曲线来看, 仍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衡量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另一个指标是实际收入。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 走上了富裕道路, 并有上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另一方面, 到2002年底, 仍然有2 8 2 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 城市依靠各种救济维持生活的也有2000多万人。

2. 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按国际劳工组织的资料, 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 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 中国是其中之一。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占总收入差距的7 5%, 个别省份甚至可以达到8 5%以上。2 0 0 0-2 0 0 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80.0元、6860.0元, 7779.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253.4元、2366.4元、2476.9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2.90倍、3.10倍。

3. 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慢。同时, 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4.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 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1978年, 工资最高行业的工资是最低行业的1.38倍;2002年, 我国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最低的6倍多。高收入行业大多具有垄断性, 这种垄断不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企业规摸、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形成的, 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形成的。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 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机制的作用

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 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 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 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 如果政府对收入分配未能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甚至会产生两极分化。第三, 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第一, 以手工、半手工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收入的高低, 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必然流向城市, 分享城市的高收入。但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政策, 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 国家政策保护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 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更为充分;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处于放任状态, 未被充分利用。实际就业状况与收入状况呈现直接的相关关系。第三, 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就学、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 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 使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刚性状态。第四, 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

3. 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贫困居民和农村贫困居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目前, 老人、下岗职工和重病人家庭是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两个确保”措施、“三条保障线”政策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使城镇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不完善, 在城镇并没有出现“贫困陷阱”;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 许多下岗职工表面处于失业状态, 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实际上, 已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实现了就业, “失业陷阱”也不存在。所以,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带来的较多的是正面效应, 负面效应较少。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居民的贫困程度, 缓解了城镇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但是, 在农村, 由于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或, 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缺少缓解的渠道。抛开地域性, 实质上,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为居民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 不但没有缓解城乡贫富差距, 反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供求缺口较大。从供给来看,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极不平衡, 2002年, 我国农村人口占60.9%, 而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社会总量的1 1%, 农村社会保障支出远远低于城市。从需求来看, 农村社会保障需求较大。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 2004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800万, 贫困发生率为2.9%;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5 8 0 0万,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2%。也就是说, 近1 0%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或贫困边缘, 急需一定的社会渠道解决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本应缓解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贫困差距, 却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得到一定改善, 而对农村居民基本没有起到作用, 使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4. 其他原因

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 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如个人所得税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目前存在的地区收入差距, 大多在历史上就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自然地理上看,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相差悬殊, 这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少数人钻体制、政策和法律的空子, 甚至违法乱纪, 聚敛了不义之财, 扩大了收入差距。

三、正确认识当前收入差距

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也就是说, 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 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适当差距的存在,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 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 降低效率。

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从合理区间向过大区间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量的标准, 又有质的界定。从量上来说, 一般指基尼系数超过了0.5;从质上来说, 是指全社会形成了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明显对立的两极, 社会矛盾激化, 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的社会发展指标如文化、科技、教育、环境等的差距, 无论从区域看还是从城乡看, 都小于人均收入差距, 而且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根据库茨涅兹倒U曲线理论所揭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规律, 一个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 收入差距先呈扩大的趋势, 然后才进入缩小的区间。即: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收入差距会扩大;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量时, 收入差距就会逐步缩小。倒U曲线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 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 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

四、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 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1)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储蓄率的提高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认为, 存在着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 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且增加的比率递增。由此可知,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储蓄率的提高。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 储蓄的更快增长将促使经济增长。

(2)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

收入差距扩大所形成的金融资产分布格局, 使直接投资比重提高, 有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据统计, 高收入户投资构成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股票, 这与前一时期居民投资主要偏好储蓄等低风险的间接投资形成了反差。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收入层的风险投资意识更加成熟, 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高收入层的投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实力。高收入层直接投资的意识和规模的提高, 将有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

(3)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一国经济中三次产业份额比重结构, 技术构成结构、部门关联与平衡机制等的差异将显示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的高低。不同产业之间显著的收入差距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条件, 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那些承担主要增长任务的生产部门具有更高收入的吸引作用, 诱发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顺利进行。

2. 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1) 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低收入阶层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储蓄倾向较高。而边际消费倾向愈高, 投资和支出乘数愈大, 增加单位投资对产出的贡献就愈大。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将导致居民消费倾向和总体水平的下降。收入的绝对水平愈高, 收入消费之间的缺口越大。当收入差距拉大, 总体的消费倾向就会降低。显然, 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 中低收入层占的比重越大, 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 国家扩大投资、启动经济的举措就要大打折扣。

(2) 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高, 反之亦然。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带来家庭教育投资差距的扩大, 形成教育投资水平与收入水平间的循环效应, 给未来低收入群体的构成埋下了伏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家庭教育投资的差距一旦形成并继续扩大, 势必形成收入水平低——教育投资水平低——就业竞争力低——收入水平低的恶性循环效应, 制约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3)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福利总水平的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 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低收入者货币的边际效用大于高收入者货币的边际效用。如果把相同部分的收入从高收入者手中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 从全社会来讲, 损失的总效用小于增加的总效用, 则最后全社会的总效用是增加的。反过来, 在全社会收入一定的条件下, 收入差距过大, 就会降低社会总效用, 即对总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4)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政治的不利影响

一个国家, 尤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保持社会稳定、保持多民族的团结以增加国家的凝聚力至关重要。贫富不均会引起犯罪增加, 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并由此加大国家安全保护支出;低收入阶层过大, 还会挫伤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 影响广大群众对子女教育投资, 从而, 使目前乃至未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

五、调整收入差距,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1. 建立有效公平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

一国在一定发展阶段中收入分配体制和政策是否合适, 不能简单地从分配差距大小得出, 而应该考虑到它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 我国要考虑总量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的需要, 必须建立有效而公平的分配调控机制。一是, 必须硬化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约束, 规范和稳定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使国家更多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调控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 从源头上抑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超常增长。国家对企业的可支配收入调控必须建立在统一、规范的没有歧视的基础上, 以便优胜劣汰。二是必须扩大调控范围, 逐步使各种隐性收入 (福利、租金、各种回扣收入及第二职业收入等) 都纳入统一的收入调控系统中, 尤其要制定对各种非法收入的严厉惩罚制度。三是根据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要求, 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机制的收入自动调节机制, 使各种收入的增减变动同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挂钩。

2. 矫正收入分配偏差以促进结构调整

收入分配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利用收入分配杠杆时, 我们一定要以结构优化为目标, 矫正收入分配偏差, 在公平的基础上, 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一是, 应严格限制原有的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坚决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逐步把城市系统人人享有的一份福利转变成对低收入人口的直接援助。同时, 拓展城市居民收入支出的渠道, 开辟个人投资市场, 促使居民收入支出结构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二是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国有经济系统改革和建立统一规范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的基础上, 反对无原则的“城市偏向”, 把城乡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设置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上, 从而使收入分配差距与生产力水平相匹配。通过收入分配结构变动, 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储蓄结构的变动, 促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均衡。

3. 逐步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 提高总消费水平

从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和我国工资水平的长期偏低是有关系的, 1990年以来, 我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GDP每年以11.2%的速度增加, 而同期工资每年增加6.5%, 非工资收入每年增长1 0%左右, 居民消费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率为8.1%。在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下, 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萎缩。因此, 我国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将有助于提高未来预期收入, 增加消费。并且从以上数字也可以看出我国提高工资水平是有一定空间的, 不仅不会带来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消费水平来推动经济增长。对此应首先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 逐步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的比例, 相应增加工资支出的比例, 这样一来, 经济中就会出现一个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稳定的社会阶层, 他们是由政府公务员、教师、科技人员、企业家、自由职业者等组成, 这个阶层就会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日渐加大。这一现象对经济的增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促进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优化经济结构, 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会降低全社会总平均消费倾向, 还会减少投资乘数效应, 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收入差距过大还会导致扩大需求的政策收效甚微, 不利于扩大内需, 不利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提高, 从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通过调整收入差距, 建立有效公平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 矫正收入分配偏差以促进结构调整, 逐步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普通劳动者的福利, 使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鲁志闲: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有多大[J].北京统计, 2001 (1.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5日

[4]马敏娜: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 2001 (1.)

[5]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J].2002 (5)

[6]夏若江:从收入分配看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评论, 2000 (4)

[7]徐宗玲陈涓: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0 (1.)

篇4: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关键词] 缩小 收入分配差距 思考

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的结果。无论收人差距过小、过大。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我国收入差距很小。究其原因,—是个人收入来源单一。城镇职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农民则来源于务农收入;二是分配制度上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倾向,抹杀了劳动差别。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农村就是对农民自己创造的小生产者的分配方式予以认可,在城市就是改革工资制度。在分配政策上就是倡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收入差距已呈现扩大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为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到了2005年逼近0.47,2006年仍持续增长。它敲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警钟。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从1997年~200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扩大,而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那么差距就更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936元,相差达3.2倍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从2006年开始,国家用30年~50年,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会在一年两年内缩小。想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根本的成效,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发展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第二,行业收入差距在扩大。某些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利用自己对市场或公共资源的垄断权力取得高额收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虽然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大部分产业和市场领域要对私有企业开放,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某些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权力,而当局的反垄断执法不力,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历史同期看,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差距1990年为1.3倍,1999年为2.6倍,2000年2.6倍,2001年为2.9倍,2003年为3.98倍,2004年为4.25倍,2005年则上升到4.62倍。2006年的数据也表明,平均工资排在前十位的行业,工资增长率都超过了10%。而同时,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后十位的行业,增长率都比较低。

当前,分配正向垄断行业和知识科技含量高的新兴行业倾斜,如金融、保险、电信、烟草、邮电、电力、证券等行业职工收入长期处于高水平;相反,纺织、煤炭、机械、采掘、勘探等行业收入明显偏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的报告称,如果进一步考虑到高收入行业集中的垄断行业的工资外收入和员工福利大量存在的现状,差距将会更大。

第三,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纯收入的差额在逐年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福建(5879)元,五省市人均收入7453元。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区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人均收入为3661元,高低差达2倍之多。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然结果。民收入差距影响最直接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逐步取代过去长期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这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提供了可能性。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一些人凭借着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了更高的收入,率先富裕起来,同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也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在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居民个人财富积累和对各种资源拥有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由于体制转型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国家的宏观分配政策相吻合。

第二,社会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旧体制遗留的行政权力因素仍一定程度干扰市场作用的发挥,造成许多不平等竞争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个别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即使是那些非自然垄断部门,如投资银行业、商业银行业、保险业,极其严格的许可证制度使得这些非自然垄断部门几乎能够实现如同自然垄断部门一样的垄断。二是某些政策,如在产业、地区发展方面的差别政策也造成了不平等竞争。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沿海地区经济获得比其他地区快得多的发展,这样就使得沿海地区与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第三,社会再分配的调节手段和能力不足。一是课税体制不完善,对高收入调节不力。目前我国主要的纳税主体是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这些人的纳税比例在80%以上,而真正的高收入者纳税比例很低。另外,遗产税、赠与税迟迟不能出台,使社会对许多依靠机会不平等产生的高收入无法进行合理调节。二是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尽管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援助及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相当多贫困者难以获得有效援助。

第四,非法收入渠道的存在。一是少数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大肆攫取国家财富。在缺乏制约和监督的行政体制下,政府官员很自然地获得了凭借所掌握的行政权力寻租的可能和机会,进而导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二是一些不法之徒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大肆敛财。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动目的是获取经济收益,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人不惜一切代价,通过种种非法手段,获取不正当收益。

收入差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阶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一个必然趋势。收入差距的适度存在,可以克服平均主义,起到奖勤罚懒,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积极性,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但是收入差距过大也会造成更明显的收入不平等。针对过大的收入差距,政府要采取一些公共政策来缩小差距,尤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应该考虑实施一些福利政策来改善低收入者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勾画了建设小康社会收人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这就是通过减少低收人群体、扩大中等收人群体、调节高收入群体,逐步形成一个高收人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占少数、中等收人群体占大数“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新格局。

减少低收人群体。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涉及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如何促进低收入阶层增收,如何保护低收入阶层,保障其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等方面。如果这些政策不够健全,就会使一些特别需要照顾、扶持、关注的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是全面加强我国在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建设,重点是扩大、完善对低收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努力扩大二、三产业就业规模,增加城镇就业量,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低收人群体的再就业能力。三是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使东部地区不仅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而且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的力度,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和互补性经济技术合作。政府应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用更多的资金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逐步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态,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扩大中等收人群体。中等收入者身处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能起到缓冲作用,是社会的“稳定器”。中等收入者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中等收入者占主导的社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有研究者就曾发现,当美国和日本遇到同样的经济危机时,美国的商场一片萧条,而日本商场则相对平稳,原因就在于日本的中等收入群体庞大,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日本而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经济非常发达、贫富差距却非常小的国。家我国中等收入者不仅人数较少,而且“易碎”。鉴于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收入分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以构建“橄榄型”的财富结构。 “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并非一蹴而就,必须逐步构建起一个公平、合理、公正的制度,为中等收入者的培养搭建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平台。一是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制度。因为这种制度能激发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使一部分要素投人者较快地富裕起来,进人中等收人者的行列。二是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产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也给劳动力结构带来深刻变化,知识劳动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受教育程度较低已是低收入群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因此,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全民素质,使低收人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中等收人群体的中坚力量。

调节高收人群体。一是依靠法制严厉打击非法性高收人者,坚决取缔非法性收人。二是通过政策打破某些行业垄断局面,整顿不合理性收人。三是通过税收强化对过高收人者的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人。

从目前来看,政府工作重心可放在“减低”、“调高”上,但以战略眼光来看必须迅速转移到“扩中”上来,因为扩大中等收人群体的比重是解决日前收入差距过大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构建收人分配新格局的关键。

要充分重视在农村居民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样,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在研究如何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时,不能把关注点仅放在城镇居民收人水平的增加、中等收人群体的扩大上,而忽视了让更多的农民也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坚力量。要高度重视在农村居民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人群体。

要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所有人都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要完善收入调节机制。政府要完善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同时加强宣传。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税赋机制,保证纳税比率与人们的实际收入挂钩。加强审计和监督力度,防止各种方式的偷税漏税。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保证税收收入可以真正的改善低收入者现状。

参考文献:

[1]崔霞:转型期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浅析.生产力研究, 2007年 04期

[2]李立芝余新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年 03期

[3]杨宜勇顾严:2006年~2007年:政府高度重视下的收入分配.经济研究参考, 2007年 18期

[4]陈弘: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思考.生产力研究, 2007年 01期

篇5:对收入差距问题的思考

对收入差距问题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尚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我们应根据收入差距的不同成因采取不同措施对其进行合理调节,但这种调节并不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缩小的`结果,税收在当前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

作 者:郭亚冰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税务系,吉林,长春,130021 刊 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年,卷(期): 17(1) 分类号:F244 关键词:收入差距   调节  

篇6: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居民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正逐步成为制约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 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国出口大大收缩, 我国经济增长应该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 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 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目前,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由多种因素导致,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入差距在扩大。本文仅对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进行研究, 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有什么影响。

一、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出现的原因

1、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工具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 收入差距就越大。按照国际标准, 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 0.2至0.3为比较平均, 0.3至0.4为基本合理, 0.4至0.5为差距较大, 0.5以上为差距悬殊。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1980年我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288, 1990年为0.343, 1995年为0.389, 1999年为0.397, 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 2003年达到0.46, 2007年则为0.48, 2008年基尼系数为0.65, 我国收入差距已经迈入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行列。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国内社会总消费能力。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

2、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出现的原因

关于收入分配出现差距的原因观点非常多, 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特点,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以前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 在政策上向城市倾斜, 实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民工资剪刀差以及户籍制度等扩大了城乡基尼系数;第二, 有关于循环积累因果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认为, 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是积累效果的运动, 是循环的积累因果联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存在资源初始占有、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地区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差异, 这此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差异, 然后导致进一步获取发展所需资源能力的差异, 进而又导致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又一次更大的差异, 从而产生循环因果效应;第三, 垄断行为形成收入差距。在我国目前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某些行业的行政垄断因素仍然严重干扰甚至限制市场的作用, 造成许多不平等竞争现象。一些部门、行业如金融、电力、铁路等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 其成员就从中获得了相对高额的收入, 甚至有的成员将集团的消费转化为个人的消费, 而其他群体或个人则不能, 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别;第四, 非法致富和灰色收入等因素也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产生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转型中, 由于各种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部分群体通过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攫取财富, 拉开了与那些合法经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这种收入差别也是不合理的。

二、收入差距过大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

我国目前低收入及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80%, 中等收入者也仅占15%, 最高和最低收入两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达33倍, 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被少数富人所拥有。以2004年为例, 城镇居民80%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获得了城镇全部可支配收入的60%, 而占城镇居民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了城镇全部可支配收入的40%强。这种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社会总消费能力, 由于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 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 却苦于收入拮据, 无能力消费, 结果是:“钱多的不去买, 钱少的没钱买”。种种迹象表明, 收入分配问题可能是制约目前中国社会内需不足从而掣肘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具体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 人们越是富有, 储蓄能力越强,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倾向有明显差异, 中低收入消费群体更倾向于消费, 他们有消费欲望却无购买力;而高收入阶层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即使收入再增加, 也很难在当前的产品结构条件下启动其消费需求, 造成了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现象。所以, 如果高收入群体的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越大, 则总购买力的实观程度就不高, 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就弱化。也就是说, 当国民收入一定时, 收入差距过大, 就会使总消费水平下降, 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限制。在现实中可以看到, 由于市场供需结构的矛盾, 高收入者购买力过剩, 其收入无意转化为现实购买, 潜在需求不能变为现实需求, 而低收入者强烈的消费倾向却受到实际收入过低的束缚, 出现了想买东西没有钱, 有钱的却不想买东西的现象, 过大的收入差距最终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实际需求小于实际供给, 造成市场疲软, 经济乏力。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披露, 当今世界上358个富豪拥有相当于23亿穷人的财产总量, 即使他们任意花费, 也无法形成多大的消费力, 而23亿穷人每人消费1元, 就是23亿元的巨大消费力, 可见, 收入分配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2、低收入者的消费构成直接制约着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

收入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 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内涵及构成不同, 从恩格尔定律可知, 消费者收入越低, 其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越高, 恩格尔系数越大, 而用于耐用消费品、住房、交通通讯及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项目的消费比重越低。反之, 收入水平越高, 则相反。所以, 要想促成耐用消费品、住房、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消费热点的形成及家电住宅、旅游及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就必须从使不同消费群体从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层次中释放出更多的购买力, 用于满足其他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而消费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收入的增加, 由于我国收入差距过大, 低收入者的大量存在, 很难对上述消费热点和相关产业发展产生有效消费拉力。我国目前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文教事业等发展迟缓, 与广大居民收入水平低有着密切关系。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影响

对低收入者而言, 第一, 因未来的收入具有特别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他们尽可能压缩现期消费而进行“预防性储蓄”;第二, 因为他们的收入低且不稳定, 所以他们很难通过消费信贷市场融资, 从而所受到的“流动性约束”特别强。为了子女教育、婚嫁丧娶等方面的大额刚性支出, 他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储蓄。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他们的收入增长得越来越慢甚至绝对下降。这将使得他们的贫穷感越来越强烈, 因此, “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更加强烈, 其消费倾向也处于很低的水平。

对中等收入者而言, 第一, 未来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也进行“预防性储蓄”;第二, 在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 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约束, 加上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很高, 因此, 在各个阶段上的大额刚性支出到来之前, 他们也得为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储蓄。当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时他们的危机感不断增强, 即使在现期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也会控制或压缩现期消费, 增加“预防性储蓄”, 进而导致中等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我国现在居高不下的储蓄额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对高收入者而言, 他们收入水平较高, 刚性支出也存在, 但相对他们的收入而言不是“大额”的, 因而他们的日常性消费具有随意性, 不受到刚性支出的约束。从消费行为的特征看, 最大的特点是消费的随意性。他们几乎不必象中低收入组的居民那样, 进行“预防性储蓄”或为“大额刚性支出”而储蓄。但是他们在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己基本满足, 所以, 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较低, 随着收入的增加, 其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会如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原理所说的那样出现递减趋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及其不断扩大的趋势对高收入组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也会产生影响。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且不断扩大的趋势下, 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的中低收入者的上述消费行为会对高收入者的消费心理产生影响, 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容易引起部分中低收入者的不满和社会的不稳定, 这使得一部分高收入者隐富。且部分高收入者的收入中有相当大比例的收入是非法非正常收入, 这更使得其中的一些人隐富。

综上所述, 由于目前我国收入差别过大, 高收入者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趋近饱和, 而中低收入者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又无法更多的消费, 从而产生了消费需求的断层, 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偏低, 无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导致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 要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 当务之急就是要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别。收入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适当的收入差别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以鼓励人们在生产中追求效率, 最终刺激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一旦收入差别过大, 其负面影响就会变得比较突出, 甚至超过其积极作用的一面。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别已经严重的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 丧失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政策的调整来缩小居民的收入差别, 如可以通过对分配制度的完善,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打破垄断, 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的权利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 最终使各个阶层的收入共同增长, 保持一个合理的收入差距, 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只有保证收入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协调发展, 才可以更好的刺激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 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魏杰, 谭伟.从收入差别看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J].财贸经济, 2003 (6) ;

[2]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9) :5一11;

上一篇:献给老婆的生日短信下一篇:不被期待的快乐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