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讲座新闻稿

2024-04-08

有效教学讲座新闻稿(精选8篇)

篇1:有效教学讲座新闻稿

2015年7月8日下午,我校邀请了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涵教授开展了主题为“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的培训会,学校全体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及教研组长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议由教务处李丹主任主持,张雪松校长助理出席了本次培训。

徐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效教学的内涵及意义,透彻地阐述了中职有效教学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与背景。指出了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即表现为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和提高,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材为出发点;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能力; 建立有效教学的学生观。最后徐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即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详细介绍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等。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互动,老师们将教学上的疑问带到现场,徐教授分别做了详细的解答。

张雪松校长助理在培训会上作了讲话,希望大家会后好好消化理解教授的思想,使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徐教授的培训系统清晰、针对性强,参加培训的老师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实现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篇2:有效教学讲座新闻稿

2013年10月21日晚18时30分,由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主办的教学管理制度讲座在鸣飞堂一楼如期举行。楚继红老师、王昌凤老师受邀担任主讲人,学院学生指导老师尹航老师及能源学院2013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培训伊始,楚继红老师主要对关于《天津城建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相关课程成绩、学籍管理制度和几种就读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随后,王昌凤老师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讲解,其中包括培养方案的定义,性质,内容,选课,课程衔接问题等。

此次培训有效地使同学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了较为准确、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对自己今后的行为规划有了新的目标。这些规章制度的完善,为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我校及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将不断前进,更加美好!

篇3:建立有效的广播新闻听力教学模式

按照Underwood (1990) 的听力技能教学方法理论, 听力教学模式通常涉及听前、听中和听后三阶段。在遵循广播新闻的特点和规律, 合理利用二语学习策略的基础上, 明确设定教师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任务并严格实施是关键。具体来讲, 笔者从数年新闻听力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认识。

1 听前建立新闻图示

英语新闻听力的理解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言语信息解码过程, 而是解码与意义重构相结合的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图示理论, 人的知识以图示的形式贮存于长时记忆中, 图示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新事物的基础。当外界信息输入时, 大脑中已有的相关图示被激活, 参与对新信息的解码、重组和存储的过程。因此, 在听力训练前帮助学生建立必需的新闻图示, 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解新闻语篇的速度与成败。

1.1 输入新闻图示

按照报道形式和内容的不同, 新闻有多种分类。本研究着重分析最典型的广播新闻形式——动态新闻报道 (消息类新闻) 。理解这类新闻所需的新闻图示包括总图示和主题图示。

1) 总图示

各类外文新闻广播电台虽主题繁多, 但在语篇、语法和词汇等方面有一些相对固定或程式化的特点和规律, 可概括为两大图示:结构图示和语言图示。

“倒金字塔”结构是消息类新闻中最常采用的结构。不同于报道体育赛事等采用的叙事结构 (时间顺序) , “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中, 首先呈现导语:一两句话扼要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并回答who, what, when和where;接下来以how和why的方式将导语内容展开, 并按照事实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布。最后, 有的新闻会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或次要事实。熟悉了动态新闻报道这一结构特点, 听者在听时就能有意识地分配注意力, 进而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细节;同时, 不会对新闻语句间看似松散的逻辑感觉茫然。

除了这一典型的结构特点, 消息类新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极力追求简洁。简洁的语言形式首先体现在用词上, 新闻中频繁出现以下四类词汇:专有名词、缩略词、新闻体词 (小词) 和新词。尤其是缩略词和新闻体词, 既加快了新闻内容的传递速度, 又增强了新闻的活泼和节奏感 (谭卫国, 2004) ;但同时由于这些词的音节短小, 声音停留于听觉器官的时间相对短促, 对听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反应速度要求更高。除了用词简洁, 为了以最少的文字传递高密度的信息量, 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扩展的主谓 (宾) 句型, 即展开定状语成分成为复杂的简单句。这种嵌入式结构主要表现为层层叠叠的前置定语、同位语和分词结构。这种书面语特点的句法结构对学生在听时抓取句子主干和捕捉嵌入的细节信息更具挑战性。最后, 语法层面上, 新闻报道中常用形式最简单的是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式或将来时, 给听众如临现场的感觉。

2) 主题图示

除了熟悉新闻报道在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总体特点外, 学生在练习每一类主题新闻听力前, 还需建立相应的主题新闻图示。这里的主题并非指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和科学等粗略分类, 而是依据一定时期内的实际语料, 以实际频率为基础, 每单元涉及外台新闻中播报最为频繁的一个主题。如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资深教师编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闻听力教程》一书中的18个单元正是遵循播报频率设置的。针对每一类主题新闻, 教师需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要素图示、语言图示, 甚至背景图示。

以恐怖主义和反恐类新闻为例, 这类新闻报道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某种恐怖主义行为, 常见的三种形式为针对平民的爆炸袭击、绑架、劫机, 或其他威胁飞行安全的行为;二是相关执法部门打击或阻止恐怖主义行为。这类新闻中主要的新闻要素包括:1) 事件:上述两方面主题内容之一。2) 主要人物或机构:应为恐怖主义行为负责的恐怖分子 (团伙) 和相应的执法部门。3) 伤亡状况 (此类新闻中一重要信息) :恐怖主义袭击造成的伤亡人数及受影响的民众。4) 其他描述信息:恐怖主义袭击造成的损失, 袭击发生的时间、地点、袭击目标及恐怖主义计划的其他细节等。5) 救援措施:袭击发生后政府方面展开的救助措施和进一步的安保措施。6) 反响:国家领导人或相关部门、外国政府或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袭击行为发表的谴责和评论。根据新闻报道的时间、报道重点、记者所掌握的信息等具体情况, 并非每条新闻都包括这六方面的内容, 且侧重各有不同。

除了熟悉主要的新闻要素和相应的语言积累, 尤其是主题词汇和常见表达, 对理解主题类新闻也至关重要。在恐怖主义和反恐类新闻中, 与炸弹爆炸、绑架人质、劫机以及加强安检措施等有关的词汇和表达当属此类新闻中的高频词和短语搭配, 这里不再列举。

另外, 理解部分主题新闻还需借助相关的背景图示, 特别是涉及国际冲突热点, 如民族冲突、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听力理解发生时就能通过背景知识建立的“联想场” (夏日光, 2004) 有效激活大脑中储存的信息, 加快语篇解码速度。同样在恐怖主义和反恐类新闻中, 需了解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恐怖组织的基本情况, 如活跃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恐怖主义行为的目的、主要采取的恐怖主义袭击方式及过去制造的重大恐怖主义案件等。这些信息能极大减轻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焦虑感和认知负担, 有助于其快速且正确理解语篇内容。

1.2 理解并内化新闻图示

鉴于播音员的匀速播报模式, 以及学生的实际新闻听力水平, 仅在听力训练前向学生“输入”上述理解新闻报道所需的总图示和主题图示, 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听力理解中能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激活这些图示, 从而完成对外部语音信息的解码和编码。学生有必要在课堂训练前理解并内化这些图示。

由于听力和阅读能力一样, 是一种由速度、记忆、判断、概括与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能力, 是两种本质相同的语言接受能力, 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 (陈吉棠, 1993) 。并且, 相比于转瞬即逝的听力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允许有意识地停下思考、分析、回看、记忆等。所以, 听读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验证并内化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规律, 为课堂训练做好准备。

首先, 学生听读的新闻材料最好为主题新闻范畴的时事新闻, 既可提高学生听读积极性, 同时部分新闻有连续报道, 这样前面的新闻内容和词汇表达就为后续报道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语言图示, 从而降低理解负担。课堂训练也不必严格遵循教材中的单元顺序, 可根据时事新闻优先选择某个主题单元, 尤其是涉及一段时间连续报道的时事新闻。

听新闻时, 着重抓取导语信息, 理解关键细节, 熟悉主题词汇短语的读音和语境, 同时尽可能全面理解新闻内容并培养新闻语感。阅读新闻时重点识别和分析以下几方面:1) 内容:涉及的主题内容, 包含的主要新闻要素;2) 结构:导语中的六要素, 新闻主体内容的顺序安排, 背景信息及位置;3) 语言:主题高频词、短语、习惯搭配等。至于听与读的顺序, 建议先听后读再听, 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听力水平更有效地完成听力理解。最后, 可要求学生选择部分听读内容作为课前新闻播报, 无论是类似于AP News Minute的几条新闻导语构成的新闻综述, 还是接近于BBC World News或NPR News中单条详细新闻皆可。新闻播报可督促学生定期收听时事新闻, 鼓励其模仿新闻播报员的语音、语调、语速及停顿, 还能增强其对新闻语言的敏感性,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2 课堂示范训练

片面强调听的重要性而缺乏系统指导, 只会使听力处于随意的状态。若课堂训练设计合理, 有限的示范练习依然可指导学生通过一步步扎实训练、稳步提升其新闻听力理解水平。每次课堂训练可针对某一类主题。除了课前时事主题新闻播报, 课堂练习包括两部分:新闻导语及单句训练和标准新闻训练。

2.1 新闻导语及单句训练

导语及单句训练有两大目的:一是典型的导语和单句可代表此类主题新闻中常见的导语内容和新闻语句呈现方式, 单独练习有助于提前熟悉同类新闻内容和常用表达, 进而快速理解标准新闻中的导语和重要细节;二是单句形式的练习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微技能精听训练, 指导其在快速获取句中主干信息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句意。

此项练习包括三步:首先是5W和1H练习, 即抓取句子主干信息。硬新闻中常用的综述性导语至少包括四要素:who, what, where和when。这种一句话导语通常30字长 (Stovall, 175) , 若听者不能在感知阶段将注意力合理集中, 听完整句后短时记忆中尚存的就只是句尾数词, 而句子大意获取失败。O'Malley (1989) 曾通过对听力强者分析得出:听者对口头话语的切分和解析是以意义暗示或结构特征为基础的。因此, 指导学生寻找上述4W进而联结成句子主干, 不失为快速获取句子大意的有效方法。这其中时间和地点容易识别, 学生需着重抓取who和what, 对应句子主谓 (宾) 语中的中心名词和动词结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注意, 不涉及句子主干的专有名词, 尤其是不熟悉的人名和地名, 要快速跳过, 不能占据短时记忆空间, 更不能停驻过多注意力于上面;对于新闻中出现的人物, 只需理解名字前的头衔。除了结构复杂的简单句, 新闻稿中常使用复合句, 尤以宾语从句居多。导语中的宾语从句常出现在say, announce等非实意动词后, 此时听者在捕捉句子主干信息时理当将注意力转移至从句主干上。

在获取句子主干信息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理解句中其他信息。前面提到过, 新闻中的句子结构多是在基本句型主谓 (宾) 的基础上适度展开定状语成分, 并常以分词短语或介词短语形式呈现。作定语时, 这类短语一般放在所修饰名词后, 构成后置定语;若充当状语, 则种类繁多, 除基本的时间和地点状语外, 以动词不定式或介词短语构成的目的状语和原因状语最常见, 而导语中的这两类状语恰恰构成六要素中的why。因此在理解新闻语句, 尤其是导语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总结每类主题新闻的导语是否有规律性的结构特点。比如, 国际关系类新闻常为两国外交关系上的改善或恶化, 实际新闻中以关系恶化的情况居多, 且多表现为冲突或交火。这类新闻中, 除外交关系恶化这一基本事实外, 恶化的原因即导火索事件, 乃此类新闻的另一核心新闻要素。而这一要素常以after或following等构成的介词短语出现在导语中构成六要素中的why, 了解了这一特点有助于快速理解导语中的新闻事实。除短语外, 从句形式的定状语成分, 若捕捉到从句的引导词, 即话题标示词, 听者方可明晰句子结构及各部分语义间的联系。

完成对新闻导语及单句的认知理解后, 建议进行复述产出练习, 以提高短时记忆能力。不少学生反映能听懂, 但听完就忘了。这是因为人们对语言材料的认知加工是在短时记忆中进行, 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只有5~9个信息单元。这些信息单元可以是最小的信息单位, 如孤立的单词, 也可以是信息块, 如短语、搭配或意群。所以如果听者在听的同时积极应对信息组块, 不但有利于在潜意识中划分句子结构, 把握句子主干内容, 还能提高短时记忆容量, 从而提高理解与记忆的速度。

2.2 标准新闻训练

新闻听力训练最终要回归到标准长度的新闻上。以前文提到的外研社2007年出版的《英语新闻听力教程》为例, 书中收录的标准新闻主要选自VOA、BBC和NPR的音频材料, 70~200字不等。这些语料不仅信息密集度高, 在内容、词汇与结构上也是每类主题新闻的典型代表。课堂上对这些典型新闻的示范训练可为学生之后听同主题新闻提供一定的听力基础和练习方法。实际的课堂训练包括以下四步:听导语、泛听、精听与文本分析。

听整篇新闻前单独听导语有两大目的:一是提醒学生牢记新闻典型的结构特点, 养成听新闻时着重听导语的习惯;二是理解导语有助于预测和理解下文内容。对导语的单独训练可仿照上述方法, 这里不再赘述。需注意, 两句话构成的导语段中, 第二句一般就第一句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展开, 信息更具体, 因此第二句的重要性不亚于第一句。即使在没有前方记者报道的短短数句新闻中, 导语后紧跟着的内容也往往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故听时应特别留意。

获取新闻大意后可展开对整篇新闻的宏观训练。泛听练习旨在获悉新闻结构、捕捉新闻大意和材料中涵盖的主要方面, 同时培养新闻语感。猜测是听者在听之前或听力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 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策略。听新闻前, 快速回顾所在主题单元的主要新闻要素, 并以导语内容为线索, 引导学生积极预测下文中可能出现的内容及排列顺序。这样一来, 学生在听时就能有的放矢, 变被动接收新闻信息为主动预测和验证, 减少听力中的盲目性。另外, 泛听练习中, 注意力的分配严重影响新闻中重要细节信息的获取。除了根据新闻的整体结构和句子结构特点分配注意力外, 还可根据新闻的写作习惯灵活运用别的策略。如, 新闻中援引有关领导人、专家或者现场人员等的话语时, 通常有一句概括性的内容出现在原话前, 总结下面话语的大意。相比援引的话语, 听者应特别留意这句概括性的语句。

不同于泛听练习, 精听练习侧重对语料的全面理解, 反复播放, 使学生清晰领会所有细节信息。由于一则标准新闻中细节信息较多, 为了便于课堂操练, 可通过完成相关题目来进行精听训练。根据不同新闻材料的特点和所涵盖的新闻事实, 可从下列常见题型中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如判断、选择、配对、填空、简答等。若设计合理, 这些题型既可考察学生的认知理解和产出理解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大意归纳与细节把握能力。当然, 为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所听内容, 无论选用哪种题型, 题干应避免使用与原文完全相同的词句, 否则学生的作答结果只能体现其是否识别到信息, 而无从得知其作答时听力理解仅停留在感知或解析阶段, 还是在解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应用。另外,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题目练习形式, 可根据材料长短和难易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 灵活实施课堂教学, 如通过听录音记笔记来回答问题或复述新闻内容等。

全面理解新闻内容后, 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文本做简单剖析以强化学生的新闻图示。文本分析主要是对照文本直观地让学生明晰所听新闻在结构、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具体来讲, 包括导语中六要素、所涉及的主题新闻要素及排列顺序、背景信息位置、主题词汇短语、常见搭配表达及个别复杂长句等。

3 听后巩固拓展

由于课堂训练时间有限, 所示范的若干听力材料仅为主题新闻中的典型代表, 加之学生听力水平参差不齐, 课后的巩固拓展必不可少。

课后, 学生首先要巩固的是课堂示范训练的内容, 并从听、说、读、写上多维巩固。基于认知理解的听、说、读、写、看多感官协作, 实现对新闻表达及信息的多维立体强化,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图示积累, 增强其对新闻语句的敏感性和熟悉度。当然, 若课堂上未能理解部分新闻内容, 可首先根据个人情况, 对照文本反复听, 直至完全理解, 或以听写的形式找出自身在新闻听力理解中的问题, 如单词读音、话语切分、背景知识等, 进而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不过, 听写形式主要适用于一般语速的短新闻。在听懂的基础上, 可根据材料长短及语速选择进一步巩固的方式。听写或复述适用于单句及不足百字的短新闻, 既可检验是否真正完全理解新闻内容, 还可增强短时记忆能力, 并通过“多维注意”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度;对于偏长或语速偏快的新闻, 可用作速记练习材料。速记练习不仅能督促学生在听新闻时进行快速话语切分, 根据句子结构分清主要新闻事实与细节信息, 还能帮助其掌握常用的速记符号及技巧。在1~2遍的边听边记后, 要能够根据速记笔记复述新闻的主要内容, 以此检验速记成效。除听写和速记外, 跟读新闻, 即, 模仿播音员的语音、语调、停顿、句中重读甚至语速进行跟读, 有助于学生适应和熟悉新闻的播报节奏, 培养新闻语感。

课堂示范练习的新闻材料有限, 课后学生需仿效课堂训练方法对同主题新闻进行拓展精听与精读。除了教材中的拓展练习材料, 可从近期时事新闻中选择。对于新闻听力基础薄弱的学生, 前期训练应以精听为主, 针对主题新闻进行一定量的精听配合精读, 可在一段时间内使其新闻听力理解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具备一定的听力基础后, 再适当增加泛听与泛读的比例。新闻的泛听与泛读意在积累和扩充词汇量、信息量、背景知识, 增强语感以及熟悉新闻结构等。

4 结束语

诚然, 新闻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听力基础有直接关系, 但课程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基于新闻文体的自身特点和听力理解一般规律, 在听前、听中和听后不同阶段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导——做什么、怎么做、并持之以恒, 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听力水平的进步, 从而进一步调动其收听收看新闻广播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O’Malley J M.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 1989 (11) :418-37.

[2]Stovall, James G.Journalism: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3]Underwood M.Teaching Listening[M].London:Longman GroupLtd, 1990.

[4]陈吉棠.论英语听力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外语界, 1993 (4) :12.

[5]谭卫国.英语新闻的用词特点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2) :12.

[6]夏日光.新闻听力中的背景知识联想与语篇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1) :6.

篇4:有效教学讲座新闻稿

【关键词】英语新闻 微信 泛在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学生要能够在不同层次上听懂英语新闻广播,看懂英语电视节目,读懂英文报刊文章等。近年来,在各级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中,以英语新闻为背景的题目比重越来越大,使得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新闻教学,事实上英语新闻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全媒体时代,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日益变化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的教学应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众多英语教学研究者面临的难题。笔者在广泛开展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了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學英语泛在学习模式。

一、理论基础

泛在学习是由“泛在计算”发展而来,最早是由美国的马克.威士(Mark Weiser)在研究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后提出的概念。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一份报告(2003)认为,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技术条件下设计的一种学习环境。Zhao Haila 与Youngseok Lee 等(2006) 认为,泛在学习是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的智能学习环境,不同于现存的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方法,也不同于在学校、图书馆等具体地点进行学习。

二、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构建

1.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过程。受泛在学习理论的启发,本研究对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多次研讨,结合其学习方式的五大特点,抽象地归纳了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评价过程(如图1所示),以加深对泛在学习活动的认知规律的把握和监管。

泛在学习过程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又能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在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功能主要是和学生一道完成对微信平台的构建,并向平台提供英语新闻等学习素材支持,解答学生在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服务,监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学生进行各类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生源特点、学习倾向、英语基础等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是设置分层学习目标和建立微信学习讨论组的前提。

在不同教学主题的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和微信讨论小组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间互动,通过编写学习体会、回答教师提问、浏览教师点评等形式来完成学习目标,并可以结合所学情况调整学习目标并加入其它讨论学习小组。

2.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的特点。潘基鑫、雷要曾等人(2010)在对泛在学习进行综合文献研究后,归纳了泛在学习具有泛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和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等特点,这正是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所要体现的主要特点。

(1)泛在性。电脑、手机的高度普及和无线网络广泛覆盖的大学校园为实现泛在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持,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的普及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支持。在泛在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泛在的,学习的目标和需求可以是泛在的,学习评价也可以是泛在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倾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自己想学的任何东西,并且可以获得来自教师和同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支持。

(2)易获取性。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时事英语新闻报道,教学主题相关的英语新闻链接以及其它辅助学习素材,英语新闻及时性决定了泛在学习内容的易获取性。此外,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给学生带来了较强烈的快捷感,使得学习的发生和信息的获取变得十分顺畅。

(3)交互性。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手机、iPad等终端电子设备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非常便捷的在微信平台点击学习链接、获取学习资源等,人人之间、人机之间、人物之间的交互变得十分便捷和有效。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寝室、图书馆及校园内外的各个场所,实现了真实教学场所与虚拟智能空间的有机对接。

(4)学习环境的情景性。基于微信平台的泛在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强的学习情景,来自微平台的英语新闻信息丰富,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枯燥的课本给学生的厌倦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生可以在更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轻松有趣地习得英语,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更加突出了语言的功能性。

(5)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层设计的学习目标和讨论小组,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倾向为核心,旨在以生为本,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学习内容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时事新闻为核心,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时势。

三、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的实施意义

1.泛在学习模式的泛在性符合国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泛在学习的研究和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泛在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不受时空限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习本身是泛在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模式刻板、课程内容死板、学习手段单一的弊端,创新了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2.正面时事新闻的传播和学习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该平台下的泛在学习模式以英语新闻为核心内容,而英语新闻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其内容跟生活紧密相关,这无疑能够增强语言习得者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英语新闻中图文和音视频等立体化内容,能更还地关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教师监管后的正面时政新闻以英语的形式进行传播,符合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以微信平台作为新型教学载体的学习模式贴合学生兴趣。微信作为当今社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社交软件,被称为“指尖上的对话”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进行多人聊天,微信公众平台式微信软件新增的功能模块,以这一平台为基础可以实现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刘川(2015)指出微信英语新闻中出现大量的高频词汇和一些热点词汇,正好能够解决学生经常出现的“听不懂”,“看不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环境下习得语言。

四、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的实施建议

1.泛在学习环境的创建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泛在学习能够将学生更多的生活空间变为学习空间,实现知识的获取、信息的反馈、交互的呈现和学习情景的创建变得智能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但是,泛在学习资源环境的建立受到技术资源、设施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限制,并不是每个高校都能普及无线网络,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懂得微媒体技术。泛在学习智能化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2.泛在学习模式的运作需要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泛在学习微信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泛在学习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英语新闻正确性和正面性的把握和理解,英语教学内容难易度的拿捏和分类,学生兴趣点的捕捉和分析,大量的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点评记录等等,无疑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实施泛在学习即是对老师的考验,更给广大一线教师施加了沉重的压力,为了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得到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需要考虑对教师额外工作量的计算和补助。

3.泛在学习效果的实现需要每位学生的配合和支持。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虚拟的又是现实的。学生在不受教师实时监管下开展自主学习,是高度自由的,同时也是虚拟的,老师不知道该学生是自己完成学习的还是同学代劳的。微信平台和微信讨论小组的记录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被完整记录下来,所以又是现实的。泛在学习不受时空、人员、内容、设备限制的特点,考验着每位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确保实施泛在学习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微信这一信息传播形式是当今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实施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育人目标,贴近学生需求,具有其他学习模式不可替代的優势和特点,是时代发展和教育进步的必然趋势。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也是对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一种考验,设计理念的先进性、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是研究和实施泛在学习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2003).The 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Technology-enhanced middle school mathmatics.Http://www.edc.org/newsroom/articles/maine_learning_technology_initiateve retrieved 10.11,2009.

[2]章伟民,徐梅林.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0,(2):95.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刘川.微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讲座

讲稿人 刘燕雪

一、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现今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禁锢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中心”被打破了。1.破“课本为中心”

语文课不再是“教教科书”

语文不再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学习,教学目标为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破“教师为中心”

师生关系得到一定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

3.破“课堂为中心”

改变封闭、僵化的“小语文”,倡导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语文学习重整体感悟,重培养语感,重情感体验,重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成绩是可喜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今天的中小衔接教学研讨会,旨在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三)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讨论、表演 2.多媒体的课件精美即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是体现教学民主的好方法 4.多多提供课外资料就是有课程意识 5.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就是要反复读 6.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问题 7.新课程的语文课要像活动课一样热热闹闹 8.学生质疑其实是走过场,问题是教师预设的

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应该是主动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对教师满堂灌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三、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担负的任务。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要求:阅读教学要有较大的阅读量。要通过精读,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略读,粗知大意;通过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还要学会理解地读,批判地读,欣赏地读。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便会形成较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要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学习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的方法。

(要求:阅读教学既重视读,又重视写。很多高年级课文,都昭示着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写法。教师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学读、学写,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到。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教师视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钻进去,跳出来)

2.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是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教学内容不宜多、泛、没有章法。扣住学生的疑点展开教学,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一种简便方法。

(二)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步骤清晰。

要下决心改变烦琐的问答式教学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的套路。基本教学环节: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句段,有初步感受(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交流,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理清文路。3.梳理学生问题,结合教学前预设,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4.学生默读重点段落,或感兴趣内容,体会语句含义,感受语言表达特点,练习写批注。5.师生共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一课一得。6.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积累背诵或局部写法迁移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多样,年段特点凸显。

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年段:

默读、浏览、感情诵读、自由读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品词析句、谈体会

问题少提,书要多读;读书要有目标,有层次。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四)注重读写结合,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幸福。建议:

安排语文课上读课外书,读整本书,师生共读,注重读后交流。

教师应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方法,做摘记的方法,写心得的结构。坚持,坚持,坚持,最终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五)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五、小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二年级)

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查字典方法后,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比赛,并布置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预习。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入学后)

认真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对学生书写要求应明确,并坚持严格要求,重视鼓励先进。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三年级)

中年段开始,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鼓励学生分类摘抄,并积极运用。(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一年级)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五年级)

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6)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一年级)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文章的意思,教师通过示范、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教师可适时开展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7)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二年级)

利用黑板报和上课前五分钟时间,鼓励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由学生抄写在黑板报上,教师定时或不定时指导学生背诵。

(10)养成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入学后)

一年级入学后即教会学生如何听讲、如何发言。

六、我们共同努力„„

篇6:课堂有效教学讲座听后感

倾听邓涛博士谈课堂教学之有效性,如雷灌耳,发聋震聩。虽缺少独创理论介绍但不乏其实践研究,使我为之一震,通过“快餐式”理论滋补,自己也为自己的工作略感羞涩。

首先,邓博士深刻的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课堂情境的表面化,教师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针对于这些问题,邓涛博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课堂教学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讨论、分析和整合,现略呈如下:

有效教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到教师所教授的大部分知识,而且还要习得其他方面的知识。课堂的有效性还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后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讨论上课内容,更主要的是学生不是强迫学习而是渴望学习。的确,一节好的课关键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

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到位。首先是教学准备,也就是教学设计环节。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策略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材分析。在此环节,不单要分析教学内容,更要重视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在利用教材教学时,可大胆的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重组和再造。力求让学生能最有效的接受和吸收学习内容。第二,学情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宏观的分析该阶段学生整体的情感和认知特点,更需要具体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关联的知识、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生活经验等。教师还需要在自身原有的教学经验上,具体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由此能够最大化的使学生有效的习得本课内容。在提及学情分析时,邓教授提到了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大智能。人在发展这八大智能时,往往不是多项发展而是一两项优势发展。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客观、事实的评价、分析。第三,教学环境和模式分析。在进行此环节的分析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环境和模式,还需要针对课型,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例如,概念型课堂,采取:确定目标

——列举事实——归纳共性——概念表述——理解识记应用——检测——反馈矫正这七大流程;而探究型课堂常采取:确定目标——找话题——话题案例化——案例问题化——问题系列化——实施——反馈矫正这七个步骤。第四,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分析学科课程标准,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样在设置教学评价时,不应单纯的依靠教材来设置评价,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

邓涛教授在分享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组织有效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例如: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位及形成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大致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单一型、中间型和混合型教学风格。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我找到了理论的支撑,确实有一种寻根的感觉。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如今思想活跃,反映灵敏的学生,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完善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在

篇7:讲座稿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谈

首先我来说一说对“有效”这两个字的理解,是从三个角度去理解的,分别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一、有效果。

首先是有效果,什么有效果呢?有效果指的是目标的达成,这节课想干什么,达成了吗?

不同的教师的目标定位是不同的,就拿经典课例《圆的认识》来说,就有三重境界的目标定位。我们大多数老师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因为《圆的认识》里面有太多的概念,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把圆心、半径、直径这些概念呈现出来,找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第二层次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呢?它定位在数学美和关系上,因为它认为半径、直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用眼睛看看就知道了,没必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研究,他认为很重要是体会数学文化。他通过什么来呈现呢?首先给人展现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水面出现的波纹,再涉及到中国文化象征的太极八卦图、还有方口钟、古代钱币,还有在这里设想的关系,方与圆的关系,在一个正方形里怎么才能画一个最大的圆,然后画一个外接圆,来揭示方与圆的关系。

最高境界的目标定位它是学习方式或说是思维方式的的迁移,特级教师俞正强是这样做的:

他在新课开始都没在研究圆,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问起呢?他说:“孩子们,学到现在已经学过很多平面图形了,你们能不能说说

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呀?”孩子们说:“学过三角形、四边形呀!”这时候他说:“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小朋友说:“三角形是由时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他说“很好,这是三角形的定义。”

小朋友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很好,这是三角形的构成要素。

第三个小朋友说:“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很好,这是三角形的类型。

小朋友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很好,这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还有小朋友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很好,这是三角形的特征。然后,他把这几个要素板三角形的书下来,板书下来后讲:“假如我把三角形一条边折断,又变成了什么图形?”小朋友说:“四边形”关于四边形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小朋友说:“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当他把这些图形的研究视角、维度整理完后,他又讲;“如果我把四边形的每条边都折断,折成正八边形,再把正八边形的每条边折断,会变成什么图形?”“正十六边形。”如果再折下去,再折下去,会变成什么图形?小朋友说:“圆”,假如我们今天来研究“圆”的话,要从什么角度去研究圆呢?俞正强老师把研究的维度作为他的研究重心。

所以如果要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首先要了解这节课的目标定

位,要知道去哪里?到了哪里,就非常有效。

二、有效率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率的呢?我们先来学习一则手机广告制作:广告首先播放华丽的背景,优雅的音乐,身着奇装怪服的模特拿着一个手机出场,画外传来一个导演的声音:“换掉演员的服装配手机。”奇装怪服换成了简单的西装。音乐又响起,模特再次出场,导演的声音再次出现:“把背景撤走”。当模特身着简单的西装在一抹蓝的背景后走出时,手机立刻成为屏幕的焦点。画外音响起:“褪尽浮华,钢显本色。”

数学教学不也可以这样吗?摒弃与主题不相关的因素,舍弃旁枝末节,针对数学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

比如在讲“倒数”时,喜欢借“吴—吞、杏—呆” 这一些中文文字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含义,这种从表面颠倒分子和分母位置来解释倒数的含义,不仅无法从引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个实质,还可能将实质掩盖,反而形上去判别倒数。

三、有效益

一个有效的数学课堂不仅要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效益。那什么是有效益呢 ?所谓有效益就是指一个学习材料要达成多元教学目标。不仅要落实知识与技能,更要展现过程与方法。

案例:《比高矮》

课堂上,教师请出4个高矮不同的学生站到讲台前,比一比高矮。

生1:雨晴比邱桐高。生2:王菲最高。生3:刘榕比邱桐高。

邱桐嘟起嘴说:刘榕的鞋子比我高,回家我穿高跟鞋再来比,一定比刘榕高。

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邱桐这样比可以吗?”

雨晴:如果我站在凳子上不就是最高了吗? 王菲:那么我就站到桌子上面去。……

教师还是没有给出评价,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那你们认为怎样比才公平合理呢?”

生1:把鞋子脱下来打赤脚比。

2:不行,还要站在一样平的地方,不然一个站在凳子上,一个站在桌子上,还是比不出。

生3:比高矮时,要站在同样平的地方,还不能有垫脚的东西,这样才公平合理。

分析:在教“比长短,比高矮”的课,一般情况下都是借助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就结束了教学活动。而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邱桐同学说的“我回家穿高跟鞋就比刘榕高”这一不合理的说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讨论“邱桐这样比合理吗?”“怎样比才公平合理”。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争辩与讨论中,比一比的要点:

进行比较时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不能有垫脚物体,这样比较才合理。凸显出来了教学,被学生理解与掌握了

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对教学材料的使用,不仅落实了知识与技能,更展现过程与方法,可以说教学效益非常好。

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就是要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分别是:一个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另一个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条折线,始终在寻找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最短距离,每一段过程都是师生选用一定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形式,通过互动、对话,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过程。

《阿凡提的故事》

某一天,一个会场请阿凡提来报告,阿凡提来到会场坐下来后问:“同志们,今天我来讲什么,你们知道吗?”下面的人说:“不知道。”阿凡提说:“我来讲什么你们都不知道,那不是对牛弹琴吗?不讲了”。阿凡提走了,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不对,我们得把阿凡提再请来,然后他们又把阿凡提请来了,这回大家商量:等会儿阿凡提来了要是再问: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就说:知道。阿凡提来了又问“同志们,今天我来讲什么,你们知道吗?下面的人说:“知道。”阿凡提说:“既然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我还讲什么?”阿凡提又走了。

第三次,他们得把阿凡提请来了,这回他们想:“怎么办呢?这回大家商量:等会儿阿凡提来了要是再问: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一半

人喊:知道。另一半人喊:不知道。阿凡提来了,知道阿凡提说了什么吗:“就让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我不是也不用讲了吗。

篇8:有效教学讲座新闻稿

一、理论基础

泛在学习是由“泛在计算”发展而来, 最早是由美国的马克.威士 (Mark Weiser) 在研究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后提出的概念。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一份报告 (2003) 认为, 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技术条件下设计的一种学习环境。Zhao Haila与Youngseok Lee等 (2006) 认为, 泛在学习是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的智能学习环境, 不同于现存的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方法, 也不同于在学校、图书馆等具体地点进行学习。

二、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构建

1.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过程。受泛在学习理论的启发, 本研究对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多次研讨, 结合其学习方式的五大特点, 抽象地归纳了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评价过程 (如图1所示) , 以加深对泛在学习活动的认知规律的把握和监管。

泛在学习过程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 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又能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在泛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功能主要是和学生一道完成对微信平台的构建, 并向平台提供英语新闻等学习素材支持, 解答学生在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服务, 监管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对学生进行各类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生源特点、学习倾向、英语基础等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是设置分层学习目标和建立微信学习讨论组的前提。

在不同教学主题的泛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和微信讨论小组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间互动, 通过编写学习体会、回答教师提问、浏览教师点评等形式来完成学习目标, 并可以结合所学情况调整学习目标并加入其它讨论学习小组。

2.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的特点。潘基鑫、雷要曾等人 (2010) 在对泛在学习进行综合文献研究后, 归纳了泛在学习具有泛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和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等特点, 这正是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所要体现的主要特点。

(1) 泛在性。电脑、手机的高度普及和无线网络广泛覆盖的大学校园为实现泛在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持, 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的普及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支持。在泛在学习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泛在的, 学习的目标和需求可以是泛在的, 学习评价也可以是泛在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倾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自己想学的任何东西, 并且可以获得来自教师和同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支持。

(2) 易获取性。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时事英语新闻报道, 教学主题相关的英语新闻链接以及其它辅助学习素材, 英语新闻及时性决定了泛在学习内容的易获取性。此外, 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 给学生带来了较强烈的快捷感, 使得学习的发生和信息的获取变得十分顺畅。

(3) 交互性。泛在学习环境下, 学生可以利用手机、i Pad等终端电子设备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可以非常便捷的在微信平台点击学习链接、获取学习资源等, 人人之间、人机之间、人物之间的交互变得十分便捷和有效。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寝室、图书馆及校园内外的各个场所, 实现了真实教学场所与虚拟智能空间的有机对接。

(4) 学习环境的情景性。基于微信平台的泛在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强的学习情景, 来自微平台的英语新闻信息丰富, 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枯燥的课本给学生的厌倦感, 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学生可以在更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轻松有趣地习得英语,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更加突出了语言的功能性。

(5) 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泛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分层设计的学习目标和讨论小组,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倾向为核心, 旨在以生为本, 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同时, 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学习内容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时事新闻为核心, 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时势。

三、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的实施意义

1.泛在学习模式的泛在性符合国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泛在学习的研究和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泛在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不受时空限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满足了学习本身是泛在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模式刻板、课程内容死板、学习手段单一的弊端, 创新了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2.正面时事新闻的传播和学习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该平台下的泛在学习模式以英语新闻为核心内容, 而英语新闻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其内容跟生活紧密相关, 这无疑能够增强语言习得者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英语新闻中图文和音视频等立体化内容, 能更还地关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教师监管后的正面时政新闻以英语的形式进行传播, 符合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以微信平台作为新型教学载体的学习模式贴合学生兴趣。微信作为当今社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社交软件, 被称为“指尖上的对话”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进行多人聊天, 微信公众平台式微信软件新增的功能模块, 以这一平台为基础可以实现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刘川 (2015) 指出微信英语新闻中出现大量的高频词汇和一些热点词汇, 正好能够解决学生经常出现的“听不懂”, “看不懂”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环境下习得语言。

四、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的实施建议

1.泛在学习环境的创建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泛在学习能够将学生更多的生活空间变为学习空间, 实现知识的获取、信息的反馈、交互的呈现和学习情景的创建变得智能化, 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但是, 泛在学习资源环境的建立受到技术资源、设施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限制, 并不是每个高校都能普及无线网络,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 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懂得微媒体技术。泛在学习智能化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2.泛在学习模式的运作需要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泛在学习微信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泛在学习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英语新闻正确性和正面性的把握和理解, 英语教学内容难易度的拿捏和分类, 学生兴趣点的捕捉和分析, 大量的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点评记录等等, 无疑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 实施泛在学习即是对老师的考验, 更给广大一线教师施加了沉重的压力, 为了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需要得到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学校需要考虑对教师额外工作量的计算和补助。

3.泛在学习效果的实现需要每位学生的配合和支持。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虚拟的又是现实的。学生在不受教师实时监管下开展自主学习, 是高度自由的, 同时也是虚拟的, 老师不知道该学生是自己完成学习的还是同学代劳的。微信平台和微信讨论小组的记录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被完整记录下来, 所以又是现实的。泛在学习不受时空、人员、内容、设备限制的特点, 考验着每位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确保实施泛在学习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微信这一信息传播形式是当今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 实施基于英语新闻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泛在学习模式体现时代要求, 符合育人目标, 贴近学生需求, 具有其他学习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 是时代发展和教育进步的必然趋势。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也是对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一种考验, 设计理念的先进性、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是研究和实施泛在学习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 新闻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形式, 大众化的微信交流平台在实现新闻传播功能的同时也为英语学习创设了机会。将英语新闻以微信的形式植入到大学英语学习活动中, 并通过构建泛在性、交互性、易获取性较强的泛在学习模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关键词:英语新闻,微信,泛在学习

参考文献

[1]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2003) .The 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Technology-enhanced middle school mathmatics.Http://www.edc.org/newsroom/articles/maine_learning_technology_initiateve retrieved 10.11, 2009.

[2]章伟民, 徐梅林.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3]潘基鑫, 雷要曾, 程璐璐, 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10, (2) :95.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上一篇: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德泽心田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