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

2024-04-15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精选8篇)

篇1: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国际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们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对提高心理素质成了人类对自身最大的挑战,只有在保持身体的健康的基础上,才能使心理素质的发展朝向积极进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 农村 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在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于未来面向社会时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具有同样以健康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科目,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的教育,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不仅要关注城区学生的教育,更要关心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农村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小康的水平。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人认为“干农活就是体育锻炼”,在绝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是用于闲聊、看电视等活动,很少会专门从事体育锻炼。而由于现在的农村初中生,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之外,还要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影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当地学校各级领导、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实际教学中的课程改革重视程度还不够,再加上体育终究只是中考中的副科,不作为毕业的参考标准,几乎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这就引起了学生对体育的不重视。

2.开发资源、器材利用的态度消极,虽然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老师和学校领导并不会积极利用这笔经费开发场地和器材。

3.对老师的培训机会不多,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不高也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仅如此,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不仅担任体育课,还会兼有政教职员、保卫人员等职责,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但在调查的体育老师中,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所教的体育学科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初中,是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则为健康的身体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精神状态,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提升生命价值,就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新途径。体育活动在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的学科中,是充分发挥青少年生命力量,激发生命内在活力的科目,这是除了增强体质之外的又一重要收获。在体育教学中,安排各种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忘却烦恼、体验快乐,提高自信。

三、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设定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和体质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而这也正是它种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因此,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和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中,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体育学科渗透心理质量的需要,还是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

2.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对于农村更加需要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格、德行修养,只有增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育能力和咨询辅导水平,才能更好地将自身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意识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体育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修养和技能

教书育人,要想育人就必须先育心,体育老师必须明白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要简单地作出思想、道德、能力方面的评价,而应更多地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考察,着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并完成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体育教师本身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学生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教师作为心理保健者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孩子,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步[4]。

四、总结

农村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更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化枯燥的教学为有趣的游戏,发挥初中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心理健康的教育先渗透入自己观点,再影响到学生身上。通过有效途径,改单调为丰富,变呆板为灵动,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身心,使体育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殷志江.谈体育教学中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结合[J].体育教学,2001(1):27-28.[2]体育运动学校《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李芸,沈丽琴,李蓉琼,等.体育运动习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18): 1694-1696.[4]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 37-42.

篇2: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

论文导读::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小论文,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小论文,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小论文,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报告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小论文,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篇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老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有乐观、积极、开放、宽容、热情的良好心态, 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有健全的人格,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教育是情感的交流与感染的过程, 是灵魂对灵魂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心智健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心智健康的被教育者。老师平时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道德思想境界, 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的心理调节, 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健康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有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自觉地去挖掘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把传授生物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生物没有中考的压力, 在加强生物知识传授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去教育的功利化, 学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进行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持续发展。

三正确认识自我, 消除不良心理

农村学生的父母平时是很禁忌说“性”, 农村学校的学生对有关身体发育及性的知识相对缺乏, 学生很少能从正面获取正确的有关身体发育与性的知识, 更多的是从不良途径获取一些零碎且不正确的相关知识。初中生已进入青春期, 身体各器官包括性器官快速生长发育并走向成熟, 每个人的身体发育各有特点。青春期的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等生理现象是一个发育正常的表现, 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特别的情感也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中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生殖、发育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客观面对身体的发育和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教师进行相关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 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以愉快的心态走出青春期, 更好的集中精力和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与学习, 促进身心和学业健康发展。

四认同差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 参与的活动少, 与人沟通的合作能力较贫乏, 心胸狭隘, 人际关系上缺乏远见。通过生物课相关遗传上知识的学习, 明白差异是客观的, 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 不同生物个体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因组成、家庭环境、教育状况、生长发育的早晚等因素总是存在差异的,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 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人要学会接纳独特的自我, 欣赏自我, 对自己充满自信, 同时也宽容接纳其他不同个体的生命, 学会彼此接纳、欣赏, 和谐相处, 消除同室操戈的不良心理。生活环境的不同, 智力发展的差异和个人喜好的不同, 使大家的各种能力存在差异。大家接纳彼此的能力差异, 才能更好地合作, 才能成为好的团队。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的探究学习或小组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分工合作,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合作精神。

五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信心, 挖掘潜能

相关部门的资料显示, 近几年来上好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原因有很多, 首先需要明确的不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智商低, 但学生学习认识上的偏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智力比城镇、城市学生差, 没有认识到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障。认识上偏差, 让学生失去前行的动力。通过学习生物课中的有关神经系统与条件反射的建立的知识, 认识到大脑的潜能是巨大的, 学习的过程实质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 大脑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是分区域的。学生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每个人的天赋差异不大, 后天的勤奋努力、良好心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差异才是学业差异的重要因素。不要以一个标准来评价人的成才, 发展各自的兴趣, 坚持不懈地努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 总能拥有自己独有的精彩。

六结束语

篇4: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

【关键词】团体辅导;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前言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本研究从农村贫困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状出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性格等方面进行干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运用实证研究,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完善其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性。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

孟庆良(1999)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时发现贫困大学生具有内向和不稳定个性倾向。李艳红(2002)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有较高精神质、内向性和情绪不稳定性等个性特征。贫困生较多表现为冷静与严肃,较少表现出活泼开朗。大量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对压力的缓冲作用。因此在团体中形成的朋辈支持系统,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的不良后果,降低青少年的压力感,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

通常认为大多数贫困生较非贫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压力大自尊水平低、心理问题严重、幸福感低。李海星(2001)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显示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都高于普通大学生。其中抑郁因子有显著差异,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4个因子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咚月华(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低收入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整体情感指数和幸福感指数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低收人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与整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86,0.428,0.489,P<0.01。

三、研究内容

经济上的困难使得这些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面临着来自于人际关系、生活、学习、择业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表现出自我封闭、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特征,这些不良情绪时刻都会影响到他们心理的健康水平,不利于农村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农村贫困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状出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性格等方面进行干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运用实证研究,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完善其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性。

1.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农村贫困大学生15名。所有被试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筛选出来需要关注的对象,即“大学生人格调查(UIP)”普查显示总分在25分以上,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原因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访谈,确定是因家庭贫困而极度自卑缺乏自信,并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

2.研究方案

团体目标:在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里,使成员通过团体活动培养组员积极的情感能力和积极的认知能力,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培养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团体以外的情景中,从而培养和提高应对能力。

团体活动时间:每周1次,每次100分钟,一共活动8周,8次。

阶段1:相识风雨中。

澄清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激发大家参与活动的兴趣,消除团体成员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建立互动关系;探索团体成员对团体的看法,进行需求评估;订立团体规范。可以采用以下活动,活动一:大风吹;活动二:滚雪球;活动三:我们的家园;活动四:团体命名;活动五:为团体制定规则。

阶段2:你我之间。

让成员认真观察自己,并感受自己的特点;帮助成员学习如何正确地通过他人的信息来认识自己;让大家感受互相帮助是很重要的。可以采用以下活动,活动一:手指操;活动二:自画像;活动三:突围闯关;活动四:同舟共济。

阶段3:认识自我。

帮助成员怀着感恩之心认识和接纳自己;品味成长经历,了解自我优势,提高信心。可以采用以下活动,活动一:苹果凤梨活动;活动二:巧解千千结活动;活动三:假如“我是你”;活动四:翻越毒叶。

阶段4:风雨中无伞。

探索成员对于贫困的看法;通过分享让成员在团体中体验共同的感受;促使成员接纳白己处境,改变角度看待贫困;可以采用以下活动,活动一:人生曲线活动;活动二:人生的重要事件;活动三:头脑激荡;活动四:家庭作业。

阶段5:你我相融。

帮助成员体会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接纳;让大家体会理解性的帮助给人的感觉最好;帮助成员体会自己对他人的帮助的需要。可以采用以下活动,活动一:热身——螃蟹;活动二:我的孤独;活动三:盲人旅行;活动四:人际温度表。

阶段6:提升自我。

克服现有困难,集思广益,促使成员学习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珍惜自己的潜能;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和信任,学习欣赏他人;可以采用以下活动,活动一:自画像;活动二:天生我材;活动三:法柜奇兵;活动四:自信呐喊活动;活动五:天使留言。

四、团体辅导的反馈调查结果

团体辅导结束后,对所有参加团体辅导的同学进行了团体辅导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团队成员中的15名实验对象在回答“参加完团体辅导后,您自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提高”一题时,选择提高明显的5人占33%,选择提高较明显的9人占60%,选择提高不明显的1人仅占6%,选择完全没提高的O人;团体辅一导后,通过个别交流、集体分享、撰写短文的方一式了解大家的感受,从中看出大家对本次团体辅导的认可度很高,主要感觉团队氛围非常和谐,自己在团队中感到很开心、很温暖,同时觉得团体辅导对自己在交往和其他方面的帮助很大。据辅导员和团辅成员的同学反映,团体辅导前后,大部分同学在同学关系和宿舍关系上有很大的改善,能主动与人交流,对自己有了一些信心,脸上也有了笑容。

篇5:心理健康教育小故事

人际,感恩:

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洛丽塔》

一百万能买套房,住着安逸;十万块买不到房,却能买辆车,来去方便;一万块买不到车,却能买个钻戒,情定终身;一千块买不到钻戒,却能买块表,掌控时间;一百块买不到表,却能买套书,充实头脑;十块钱买不到书,却能买碗面,起码管饱;一块钱买不起面,却能给乞丐,奉献爱心。

一老者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团团转,决定用手捉它上岸来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老者无惧,再次伸出手打算把蝎子捧出水面,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老者答:“蜇人是蝎子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自我认识: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茫然。“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梦想:

比尔盖茨创业之初,发誓要让全世界每个家庭的桌子上都摆上一台微软电脑。马云带领18个伙伴创立阿里巴巴时,在一间漏水的房子里喊出:“要做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口号!(大胆地向世人宣告你的梦想,不是为了刻意去震撼别人,而是为了强大自己的信念。梦想一旦公之于众,你就没有了退路)心态:

篇6: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

健康活动

大班下册

小眼睛、要爱护

一、活动目标

1.乐意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并愿意去做。2.观察图片,了解科学用眼,保护眼睛的方法。3.知道眼睛很重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

二、活动准备

1.对比情景图片。

(1)一个小朋友在光线很暗的地方读书;一个小朋友在光线明亮的地方读书。

(2)一个小朋友躺在看书;一个小朋友端坐着看书,书与眼睛的距离适宜。

(3)一个小朋友用脏手揉眼睛,一个小朋友在做眼保健操。2.书架上放着各种幼儿读物。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对比情景图片,了解正确的用眼方法。

1.教师:“请小朋友用你的小眼睛看一看,咱们活动室里有什么?” 2.教师:“如果你的眼睛看不见了,会怎么样?” 3.教师出示情景图片:“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读书的?像他们这样读书,眼睛会怎样?”

4.教师:“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二)读书。

1.教师指着书架:“书架上有什么书?”

2.教师:“请每位小朋友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去读。读书的时候,请注意,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眼睛?”

幼儿读书时,教师注意观察幼儿读书的姿势和动作。给坐势正确的幼儿奖励小红花,并注意提醒坐姿不当的幼儿及时纠正,四、活动延伸

篇7: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

敏感:青少年多是自尊心较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又在说自己的坏话、或是在指责自己了。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导致神经过敏。

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不让做的事一定做,让做、能做的事却不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觉得自己才是的。

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特别是自己表现好却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自卑:胆小、不敢表现自我、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2.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预防措施

学习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休息是消除疲惫的重要措施。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劳,恢复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且也是保证儿童正常发育特别是神经精神发育的必要条件。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8岁儿童每天宜睡11.2小时,9岁儿童每天宜睡11小时,10岁儿童每天宜睡10.5小时,11儿童每天宜睡10.2小时,12岁儿童每天宜睡9.8小时,13儿童每天宜睡9.6小时。注意营养问题。通过增加营养来改善大脑的活动机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证明,蛋类、鱼类、奶类、豆类、瘦肉、小米、玉米、花生、黑芝麻、核桃、金针菜、枣类、杏仁、栗子、松子、葵花子、海藻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健脑益智的优良食品。呼吸训练减轻脑力疲劳。下面就介绍一种丹田呼吸法。吸气时双手(可握空拳)沿胸部向上,同时用鼻徐徐吸气,充分扩展胸腔。呼气时徐徐将气呼出的同时,力入心窝,双手静静下落至心窝位置,力入于下腹丹田。缓气,每深长呼气后,再转入下一次的呼气,此时应进行三次轻松呼吸,用以放松和调整全身。

人际交往焦虑: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要有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诚相待,关心他人这些良好的交往品质也是不可避免的。

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挫折感: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4.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不妨试试采取以下方法:

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我们首先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篇8: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浅见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1. 增强教师心理抗挫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 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 决定着儿童对教师进一步关系的建立的, 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班主任首先要培养自身乐观豁达的心理品质, 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其次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家长和家庭环境, 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加强教育心理理论的学习, 转变和创新教学思想理念, 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成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

2. 提高教师科学管理能力

一个师德高尚的班主任必定要不断地学习教师职业道德, 让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具备正常的心理。

首先, 给学生一个期待的目光。在农村学校里, 65%以上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 这些孩子要么在家是掌上明珠, 要么是无人管的野孩子。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切不可操之过急, 应对每个学生表示期待, 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主任心中的重要位置, 认为自己是班级中的重要一分子, 从而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和谐的家校关系

1.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接受熏陶, 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一定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 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处处为孩子做榜样, 绝对不应有赌博之类的不良习气。

2. 加大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力度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许多农村家长对学校 (特别是班主任) 有依赖思想,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低、办法少是客观事实。由学校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是最为合适的。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及学校开放日、家教咨询等方式面对面地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还可以通过学校联系手册、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 以师评为导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会用客观的尺度, 引导优等生“不因恶小而为之”, 教育问题学生“不因善小而不为”。有这样的班主任, 班级管理才显公正性, 会令学生信服, 班主任在平时如果能多观察, 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与科学的评价, 并给予诚恳的引导, 就一定能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以自评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处在青春期的农村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模仿力极强, 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早恋、沉迷网络、逃课等。班主任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 如专题课、讲座、故事会、辩论会等教会学生自觉利用这些环节进行自我评价, 教育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方法, 才能避免对自己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坚持训练让自评形成一种习惯, 才能发挥自我评价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让自评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3. 以他评为辅

作为中学生, 他们的生活经验缺乏, 自我意识不高, 班主任要教会学生把自己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班主任应在班上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 让学生在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提高自我的评价能力, 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提高, 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

四、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班级就是一块土地, 只有土地肥沃, 才有茁壮成长的小苗。乡村学校也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一是在教室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二是开展课外文化征集活动, 帮助学生寻找合适于自己的人生格言, 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三是确定班级口号, 让学生相信: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 我们其实真的很不错。

上一篇:七夕的爆笑幽默短信下一篇:装维培训计划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