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

2024-04-14

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通用6篇)

篇1: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

金融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此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良好发展,应当高度重视财务管理,正确认识传统财务管理的不足,积极引用金融工程,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促进融资活动、投資活动等良好展开。以下本文将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金融工程运用的重要性,深入探究金融工程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金融工程财务管理实践运用

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财务管理方法暴露了较多不足之处,如效率低下、成本激增、稳定性低等,致使其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精细化要求。针对此种情况,应当了解金融环境及企业财务运行实际情况,探究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事实证明,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应用金融工具,可以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融资、投资等活动,保证充足的流动性。基于此,确定将金融工程有效的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金融工程的重要性

(1)控制风险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经济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这也意味着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相应的企业生产经营将越来越困难,会面临较多风险。此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市场环境中持续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对所面临的种种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采取有效规避措施加以防范。将金融工程有效的运用于财务管理之中,可以灵活的、有效的利用金融工具,强化财务管理,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价格变动风险等种种风险防控,避免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金融工程有效的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利于加强风险控制。

(2)企业融资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经营活动的良好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短期内筹集大量资金最佳的办法就是融资,如向银行借贷、向社会公众发放股票等等。但是,以上融资方法的运用将会使企业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相应的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就会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将金融工程有效的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因为金融工程的运用,可以全方面考虑金融环境、行业发展形势及其他方面,进而为企业提供全新的、有效的融资方案和融资手段,以便企业良好的进行融资,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3)企业投资

投资活动的良好进行,也能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从目前国内企业投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以运用传统的投资工具为主,即进行短期存款、购买国库券等,虽然有较强的流动性,且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较小,但是企业收益额度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活动的意义。将金融工程有效的运用企业财务管理之中,金融工程同样能够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筛选可行的投资活动,进而为企业提供投资方向。

(1)金融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对国内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以往所应用的风险管控方法是将内部资产与负债重新组合来防控风险,但此种方法的风险管控存在一定的弊端,难以有效的防范隐形风险;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应用,即通过全方位的管控负债率,虽然可以有效的防控风险,但却会大大提高管理成本,且风险防范效果难以立即显现。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弊端或不足。而将金融工程有效的应用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中,则是建立在企业整体运行基础上,确定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考察。以此为依据,挑选与企业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金融工具,用于防范企业风险[3]。例如,在企业可能面对汇率波动、价格波动等风险时,可以对金融工程的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进行拆分重组,有效防控风险。

(2)金融工程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运用金融工程,还能辅助企业融资,促使融资活动良好展开。因为金融工程的应用,是在企业现有的融资方式基础上创新设计全新的融资方式。利率互换就是其中之一,即交易双方在一定时间里以协定利率和名义上的本金进行利息的互换支付。具体的做法是持续有货币资产的双方以本金为计算基础,其中一方以固定利率换取另一方的浮动利率。

例如,AB两家公司,A希望借入浮动利率资金,而B希望借入等额的固定利率资金,此时两者能够达到共识,利用利率互换的方式进行融资,使AB两家公司的目的均能实现,并且两个公司的融资成本较低,不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由此说来,金融工程在企业融资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3)金融工程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

金融投资的目的是选取并运用适合的金融投资策略以达到利用闲散资金,获取最大收益。从企业金融投资情况来看,通常通过持有股票、基金、债券的组合以减少非系统风险,同是通过指数期货、期权进行套期保值来保证收益稳定。但是,企业如若没有对相关风险进行冲销,那么衍生工具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而将金融工程应用于投资中,则可以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与基础现货价格“一致变动”进行逆向操作,从而控制风险,同时能够根据期货交易的相关制度,灵活的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从而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将金融工程应用于企业投资活动中很有必要。

结束语

在金融环境日益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机遇,战胜挑战值得企业深思。在笔者看来,将金融工程有效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是企业把握机遇,战胜挑战的重要举措,即利用金融工程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融资、投资等活动,保证企业现金的流动性。

作者简介:贾光普

篇2: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 村镇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的一种,其设立的逻辑思路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金融活力,提振农村缺少的金融市场和服务,以启动农村经济。自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印发《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以来,截至2009年底,全国村镇银行设立148家。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湖南省目前获批试点的4家村镇银行已全部顺利开业。这些新生金融机构开业后,迅速开展全方位“三农”特色服务,在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率先推增加当地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湖南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农村金融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对我国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外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和我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对我国如何发展村镇银行的启示。在分析了国内外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之后

据上述分析对湖南应如何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ain microscopic financial bodies, The building logical thinking of Rural Bank is injecting

and service which are lacked in

when CBRC released “rural

at the end of 2009.In

province has started busine...【关键词】 村镇银行;

【Key words】 rural bank

摘要 4-

5ABSTRACT 5

第一章 绪论 10-19研究背景 10研究目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2.1 研究目的2.2 研究意义

2.3 发展前景国外关于农村金融理论研究进展

3.1 国外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3.1.1 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3.1.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3.1.3 金融约束理论

3.2 国外农村金融理论

3.2.1 农业融资理论

3.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3.2.3 不完全竞争理论

3.3 国内关于农村金融理论研究进展

3.3.1 农业信贷补贴论

3.3.2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论

3.3.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3.4 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研究视角、内容、方法和思路

4.1 研究视角,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最后,根 更多还原

fresh vigor into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rural areas so as to stimulate the rural economy.Since Jan.2007 bank interim provisions”,148 rural banks has been established nationwide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 there are 4 qualified rural banks in Hunan 更多还原

; 问题; 建议;;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blem; proposal;10-1212-1712-131212-131313-141313-141414-1714-15151515-1717-19the 金融发展 10-111111-1217

4.2 研究内容 17

4.3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17-184.4 研究方法 18-19

第二章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19-2

我国金融扶持“三农”发展成效显著 19-20

1.1 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增大,涉农贷款较快增长 191.2 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及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19-201.3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

1.4 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逐步完善 202 村镇银行在全国迅速发展3 村镇银行成立的积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3.1 村镇银行成立的积极意义3.1.13.1.23.1.33.1.43.1.53.2 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2.13.2.2 积极性不高 2

33.2.3 第三章 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起到的作用1.1 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1.1.11.1.21.1.31.1.41.2 湖南村镇银行在支持1.2.11.2.21.2.31.2.41.2.51.2.61.2.72 湖南村镇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形成的原因2.1 湖南村镇银行面临的困难2.1.12.1.22.1.32.2 造成湖南村镇银行发展困难的原因2.2.120-

2121-2521-22

21-222222222222-25

“城商行系”比重过大,管理上有“鞭长莫及”之忧,大中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 23-2525-3325-2925-2725

25-2626

26-27

“三农”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27-29,赢得了存款 27-28,缓解了农村资金需求 28,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满足了农户周期性需求 28,方便了企业运作 28“银团贷款”方式,解决了大项目的融资难题 2828-29

29-3329-31,难以发挥村镇银行的股份制优势 29,服务对象不明确,盈利能力不强 29-3131

31-33,对村镇银行日常经营不利 31-32 22-23 28增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加速了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进程加深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完善了农村金融正规供给的主体降低了民间金融的不良影响对于母行而言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盈利性不高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湘乡市村镇银行桃江建信村镇银行祁阳村镇银行韶山光大村镇银行缩小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创新抵押方式开办农村特色的三农小额信贷业务 推行临时小额资金贷款针对性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重点帮扶农民致富带头人股本设置不合理筹集资金困难创新担保方式不容易相关支持配套措施不到位

2.2.2 农村信用环境较差,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32

2.2.3 缺乏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模式,难以实现“严监管” 32-33第四章 国外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3-351 国外村镇银行发展模式 33-3

41.1 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模式: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GB)模式 331.2 制度主义的小额信贷模式:印尼的人民银行(BRI)33-342 国外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村镇银行的启示 34-35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4

2.2 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34

2.3 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第五章 促进湖南省村镇银行支持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作用1.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1.1.1 条件合适可以组建湖南省村镇银行1.1.2 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村镇银行加强业务创新1.1.3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扶持性的政策1.2 地方监管部门应促使其保持服务1.2.1 鼓励村镇银行开展金融创新1.2.2 确保村镇银行坚持服务1.2.3 逐步建立适应农村需要的土地使用权抵押、动产抵押登记制度2 国家应该从战略层面考虑给予村镇银行更多地政策扶持2.1 提供更多的政策及产品扶持2.2 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金融监管2.3 不断优化村镇银行的农村金融环境2.4 建立和完善村镇银行风险补偿机制2.4.1 各级财政部门应设立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4.2 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4.3 建立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抵押融资担保体系3 借鉴国外村镇银行的发展经验3.1 对“三农”贷款实施灵活的贷款期限3.2 给予农户投资力所能及的帮助3.3 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结束语 40-41参考文献

【索购全文】Q联系全文提供服务费:支付宝账号:,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4-35“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 35-40,大力扶持村镇发展 35-37,大力扶持村镇银行发展 35-3635-36

36,壮大其资金实力 36“三农”的发展方向 36-37,继续保持机制灵活的优势 36-37“三农”的发展方向 37

3737-3937-3838

3838-39

3838-39

3939-40

39,增强其信用意识 39,防范贷款信用风险 39-40Q:138113721Q联系Q: 139938848 25元RMB即付即发 xinhua59168@yahoo.com.cn

【说明】

1、本站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代理商,作者如对著作权

益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

篇3: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 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4年9月底, 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3.28万个, 占市场主体的2.71%。全国5000多万户农民加入了各类型的农民合作社, 占农民总数的25%。农民合作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新农业和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与此同时, 农民合作社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 合作社管理者和社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经验的欠缺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农民合作社高学历人才紧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 与公司法人或者协会组织等都有着较大区别, 所以在组织的构建、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上不能照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这些人既要熟悉国家关于合作社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又要掌握国际普遍的合作社理念和知识;既要擅长经营管理, 又要擅长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精通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就指出:“合作社决不仅仅是借钱而已, 而是养成农民合作的观念、习惯和技能”而这些都需要系统的、专门的学历教育才能实现。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快, 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重数量、轻质量, 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等, 这都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美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达70%~80%, 这是因为在美国, 有8%的人口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为2%的农业人口服务。他们从事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的高新科技产业、创造、应用研究、传播、宣传等推广教育工作。我国农业人口占70%, 但从事农业知识创造、应用研究、宣传、推广工作的人员还不到全国人口的0.2%。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多达6000多项, 但转化率仅达30%~40%, 且技术采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缺少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2014年8月27日, 农业部、财政部等中央9部委联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并把“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工作”作为今后5年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教育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有所提高,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于2000年开始招生, 为农村建设培养高学历人才。2008年3月, 青岛农业大学成立了合作社学院, 这是我国的第一家合作社学院。同年9月初为进一步加快培养合作组织人才, 农业部在农业干部学院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教育中心”。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教育的开展可以密切联系农民和高校, 可以促进“校地 (企) 联合”的真正实现, 如长沙市政府委托高校举办的百村百名大学生班、江苏省的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村官班”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 落实了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了农村领导和劳动者素质,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单一产业向农业产业化迈进发展、加快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国目前仅有有农、林、水、牧系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80余万人, 其中研究生学历人员还不到1%, 而本科生也只占15%左右, 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按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总量计算, 至少需要1亿以上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如果参考发达国家农民参加合作社情况来看, 未来我国90%以上的农民会加入合作社, 所以各类合作社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三、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

国际上合作社起步很早, 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在1844年就提出了“罗虚戴尔原则”, 随后国际合作社联盟于1966年公布“合作社原则”。1995年, 国际合作社联盟召开了成立100周年大会, 在大会上提出“合作社原则”。这些原则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合作社教育。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发布“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 明确指出:“合作社要为社员、社员代表、经理和雇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以便他们更有效地为合作社的发展做出贡献。”农民合作社最发达的丹麦很早就建立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合作社教育体系, 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合作社教育均采用学历教育、农民培训和农业推广三种形式。

四、适应合作社发展的农村与区域发展教育思考

1. 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法人组织, 所以农民合作社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需要追求成员利益最大化, 成员的科技素质对合作社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以往农业生产方式不同, 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之一, 必须重视提高农民社员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和数量往往由社员的科技素质和职业化水平决定, 这会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为适应农民合作社发展,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合作社人才, 培养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人才和带领合作社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 要求学生毕业后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 既能够胜任合作社经营管理、市场运营等管理岗位, 又能够胜任种植、养殖、果品和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技术性岗位。

2. 要实现的人才培养要求

(1) 思想要求。学生要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科学发展观,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作风。

(2) 知识技能要求。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国内外新发展,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诚挚的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农业推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进行实务操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 采用学分制

考虑到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的特殊性, 应结合农业学科和生源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对于全日制学生学制可以为3年, 硕士期间修业年限2年到4年。对于在职的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 可以制定更为宽松的学习方式, 如采用学分制、弹性修业年限。与全日制学生相比, 修业年限可以延长, 例如学生只要在5年或6年内取得学分, 即可视为完成了学习任务。

4. 结合实际设置课程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培养专业技能和技术集成能力,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课程应开设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考虑到实际需要, 专业必修课程中应包括农业经济学、企业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世界合作社组织专题等方面课程。开设选修课程,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其它院系教学资源, 方便学生根据合作社业务性质及自身工作方向进行选择, 如开设农业技术类课程、网络营销类课程、农业经营风险管理类、合作社财务管理类、相关法律类课程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同时, 为提高学生运用本专业的主要理论和技术来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 应在主干课中开设案例研究课程。

实践类课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包括三个部分:调研报告、顶岗实习和实践报告, 高校应积极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 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等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在学期间应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习实践训练。本领域研究生在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 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实习, 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调研报告。实习结束后, 完成实习报告, 并由实习单位出具顶岗实习鉴定意见。学校根据鉴定意见和鉴定等级来确认顶岗实习学分是否获得。

摘要: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 迫切需要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我国目前的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无法满足需要。农民合作社对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提出了新要求。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和修业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适合合作社的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教育模式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奕, 张璧.农业推广教育及提高农民素质的研究[J].南方农村, 2007 (2) :51~53.

[2]郑丹.关于构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3) :119~123.

篇4: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

一、新形势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

1、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新常态”时期。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这种形势,非常有必要对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构建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知识。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绿色化”建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理念,现代农业正在进入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需要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掌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及规划设计等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3、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协调推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居民数量,促进更多的农民“进城”,在城市工作并安家落户;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现象、新问题,而这些应该是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学生当前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生源结构多元化,专业基础较差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硕士生的本科专业学位结构比较复杂。根据郭时印等(2009)调查,农业推广硕士考生主体是行政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占大多数,但还有很多其他学科(如教育学、文学等)的学生,而且具有农林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小,专业基础比较差。

2、师资队伍比较缺乏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师资力量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学校专业领域的科研优势和教学资源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运转,倾向于相关学术研究,致使许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根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尽管配备了第二导师队伍,但第二导师实际参与度不够,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3、实践能力培养较难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专业学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注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而我们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普遍对农林发展缺少感性认识,迫切需要直观、生动的实践机会。但目前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以课堂理论课教学为主。尽管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开展课程实践观摩、调研等活动。

三、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提高生源质量

对于应届本科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广播、校报、论坛和各类学习讲座等途径与场合,宣传现代农业,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传递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培养信息,引导具有农林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报考;对于从事农林经营管理的在职人员,则可以通知互联网、农林行业通讯和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传递研究生招生信息,扩大领域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渠道宣传,吸引具有农林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进校学习,提高生源质量。

2、建设师资队伍

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培养一支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要完善“第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第二导师作为实践导师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导师的权利与责任,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导师的互补作用,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可以建立课程组,落实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稳定任课教师队伍。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在农业推广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重视实践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研究教学方法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工作中。要增加实践参观考察环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开设实践类课程,由外聘实践单位的专家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导师、任课教学队伍,更好地发挥第二导师作用;尝试改革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制度,硕士学位论文可采取论文之外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等实践研究成果。

4、教学和研究要紧跟形势发展。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人才,教学和研究的内容要紧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农村绿色发展的途径与技术手段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碧芬等.以农科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6):87-91.

[2]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2012,30(2):52-54.

[3]郭时印等.农业推广硕士生源问题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3):33-36.

[4]李茜等.“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6):45-49.

[5]李雪华等.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类型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100-103.

篇5: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

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査与分析

(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教育目标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指体育领域内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领域内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化进程提速背景下产生的。

目前各培养单位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作为体育院校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各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制定。突出问题是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且缺乏规范的实施细则,这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定位比较模糊。访谈发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认为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活动之间不一致,没有感觉到与学术型同学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课程安排的时间比较紧,一年就结束了所有的课程。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实际操作也沿用了学术型的培养模式。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目标与理论指导下,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诸要素,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特定结构的运作程序或实践模型。本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各要素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发现当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培养理念。研究发现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能够知道是应用型或偏重于实践的,但大部分也只是知道与学术型学位是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中缺少一些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的理念支撑。在该理念中应该特别突出对教育操作活动的重视,体现专业学位特色,并鼓励各培养单位及教师对教育活动作出调整甚至是变革。

2.培养目标。调査发现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对培养目标划分比较细,分别针对各个方向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社会指导领域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者;体育教学领域要求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教学骨干教师;运动训练领域则是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管理、训练能力的骨干教练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是大多数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缺少具有学校特色的、各专业之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3.培养过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大部分为两年,第一年课程学习,第二年则是教学实践及论文的撰写工作。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学制为两到三年,福建师范大学则规定一般为两年。修业年限上较学术型学位普遍要短一年左右,这也是一些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原因之一。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形成了以学科专业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为中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思想。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各校也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训练的过程,注重体育职业实际工作所需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凸显了专业型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把握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统一,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逐渐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互动的课程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形式上延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很少涉及到大型体育赛事策划、典型案列分析、专题研究报告等。灵活性较小,内容形式及撰写格式较为固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质量评价。研究生质量评价一般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我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采取以内部评价为主的方式,B卩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对培养的研究生进行的质量评价,一般包括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相关信息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质量评价。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既希望他们能达到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又拥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在此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课程内容、学术水平、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的质量和价值、学位论文的学术综合水平等,缺乏规范和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往往出现同一专业领域、毕业于不同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差悬殊的现象。全国各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解都不同,每个学校的师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差异很大,培养出的人才也差别较大,从而导致社会的认可程度不一样。因此,为了使专业学位规范化、发展科学化,在我国高校中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置以来发展迅速,当前大多数高校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并重发展,更加重视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自上而下设立了各种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一定的上下级关系,但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组织不同于组织,科层制特点表现不十分明显。高校研究生教育为方便管理往往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忽视个体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导师和学生在科学研究上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不能保证学术的自由创新,专业特色得不到有效发挥。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于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往往与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的构成人员存在交叉现象,使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应当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管理模式,在制定管理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和适应性。

(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领域理论研究时间较短,评价理论不够完善,操作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绩效评价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评价指标单一化,不同方向评价存在不可比性;评价指标的制定缺乏调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评价工作重结果、轻过程,过于重视形式而降低了评价的实际作用。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不合理;评价手段陈旧,重奖惩、忽视以人为本;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与有用性;评价结果相对封闭,得不到有效反馈。这一切均导致绩效评价的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与价值。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

(一)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在实践应用性方面的地位应明显高于学术学位。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上,首先要明确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高校对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同等重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学术学位,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要远远超过学术学位。社会对于专业学位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只是和学本型学位类型不同,所培养的研究生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二)树立“实践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学位就是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实践应用性可以说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最突出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能满足特定职业对人各方面职业素养的需求、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国家应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当的政策支持,学校和社会则应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

(三)注重教育创新发展专业特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较晚,当前教育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要求高校为满足专业学位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创新。各髙校应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借鉴国内外髙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开拓创新,培养适合当前社会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另外,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及特色,在顺利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同时突出高校的专业特色。

(四)优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条件及评价机制

篇6:农村发展硕士毕业论文

一当代农业推广教育

始于19世纪中叶,其内涵最初被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界定为“大学的延伸”,即把大学教育的工作延伸到校园之外。到20世纪初,农业推广教育开始传入美国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教育陆续传入世界很多国家,并以不同名称和形式出现。虽然农业推广教育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国家定义为不同名称或不同形式,但其中心涵义一直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授到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农业推广人才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即农业推广教育是培养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有能力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所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的人才[1]。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实际上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农业技术长期趋于停滞的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则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伴生的,除了农业内部内生机制有限的技术创新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农业外部科技发展从而对于农业内部有效地技术注入。因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抑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现代科技、信息、管理以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推广已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职称、学历偏低,农业技术技能比较单一而且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等问题依旧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推广作用和有效性的发挥。调研显示,我国现有农技、兽医、农机、水产、经营管理等五大推广系统,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仅占3%、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8%;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省级农业推广系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4%[2]。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相关比例,特别是知识、学历层次则要高得多,比如美国州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53.7%具有博士学位、37.3%具有硕士学位、9%具有学士学位。县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3]。相比之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培养农业推广系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自以来,我国开始设置和开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相比,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加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其内容基本涵盖作物等农业各个门类十五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全国年招生规模已突破10000人,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的涌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随着农业推广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比例不平衡。

从整个农业推广硕士十五大领域报考、录取看,各领域间差异较大,一些传统技术性的农业推广领域,报考人员较少,而一些对农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经营管理科学等领域报考人员相对较多。据统计,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仅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就占总录取人数的45.8%以上[4]。目前,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和扩大。

2.农业推广硕士人员结构的不平衡,农业推广一线特别是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来源看,真正来自农业和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足1/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现代农业推广过程中如何实现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和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有效结合,影响现代农业推广的前瞻性、时效性、引领性、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农业推广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单一的传统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要。农业推广也开始更多的集中在非物质形态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上,因而,在农业推广各个领域中,一些“软科学”领域的报考、学习人员相对较多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其次,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领域宽泛,职业背景要求不具体,因而,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报考生源中非涉农类的人员相对增多,其中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行政干部比例较高,真正工作在农业推广一线的报考人员少。因此,一部分培养出来的学员难以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员无意于农业推广一线工作,仅仅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作为改变自己学历结构、进入涉农及非农行政管理机构、晋级增资的渠道和砝码。再次,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学术化、培训化倾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中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物化技术领域,囿于传统的物质技术的传承模式,缺乏现代农业面向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所必须的市场分析、信息处理、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术;而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些软科学领域,则缺乏必要的农业物质生产技术的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于部分非农专业背景的学员来讲,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农业推广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国家政策优惠对于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普遍待遇较低,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压力大,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仅仅依靠基层农技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承受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成本,使得部分希望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面的广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基层生产经营一线高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偏低。

三按照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原则

结合现代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非均衡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就农业推广的功能以及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应该逐步改变目前的非均衡发展格局,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推广人才的需要。

1.适当调整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的内容结构。

具体来讲,对于一些传统农业领域,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领域,适当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分析、农业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拓展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视野,使得他们从单一的农业技术研究、指导、服务与咨询向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之路进步;而对于一些侧重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的“软科学”领域,尤其是一些非农学校、非农专业生源相对集中的领域,除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内容外,也应该适当增加基本的农业应用技术、知识等相关内容。这样,既突出和体现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的特色,又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内容的结构调整,使得所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学员在知识结构上能了解和把握相关农业推广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特点。

2.克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功利化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克服这一问题必须要多方面通力合作,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机构来看,切忌急功近利。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和完善办学机构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实实在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忌盲目扩张;从学员方面来看,应该尽可能招收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既能够也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看,必须严格按照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制度和规范,从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加强对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办学机构、办学过程、办学效益的监管,杜绝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形式化、功利化。

3.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

上一篇:销售人员结构化面试下一篇:公司管理学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