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说课设计节选

2024-05-01

组歌说课设计节选(共7篇)

篇1:组歌说课设计节选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执拗(nìu)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

馈赠(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

夫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

翱翔(áo)

长吁短叹(xū)

千山万壑(hè)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1、学习《浪之歌》:

⑴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⑵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⑶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2、学习《雨之歌》:

⑴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2:组歌说课设计节选

1、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借助反复诵读领会诗中海浪的形象,理解作者借海浪和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像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借助海浪和海岸的形象抒发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先知》是他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整理生字词语:

炽热(chì)祷词(dǎo)执拗(nìu)俊俏(qiào) 衷情(zhōng)馈赠(kuì)憔悴(cuì)真谛(dì) 夫穹(qióng)璀璨(cuǐ càn)镶嵌(xiāng qiàn)翱翔(áo) 长吁短叹(xū)千山万壑(hè)津液(jīn)

4、让学生在轻缓的音乐声中轻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借助海浪和海岸塑造的恋人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师生研讨:

⑴ 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⑵ 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⑶ 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是如何对待海浪的呢?海浪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呢?联系作者所处的环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不同情、不理解,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都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⑷ 雨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它具有怎样的作用?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雨在文中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她的作用是滋润万物、装点千山万和、镶嵌绿叶大堤、使花草昂头挺腰绽开笑脸、解除田野难耐的饥渴,还可以启迪敏感的心扉。

⑸ 作者运用于怎样的手法描写雨的形成、雨的降落、雨的.终止的?

明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雨的形成说成是从湖中升起的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雨的降落是由于雷声为他鸣锣开道是田野的微笑;雨的终止是由于彩虹挂青天。

⑹ 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说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明确: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如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等。

⑺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循环,在人类世界中,什么意味着循环?为什么?

明确:在人类世界中,爱情意味着一个循环,她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6、小结:

总之,作者在这两篇散文诗中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像,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7、作业设置:

篇3:组歌说课设计节选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 是一幅古朴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俗画卷。小说故事情节平淡如水, 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 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特色。课文节选的部分, 主要是描写了端午节的盛况以及翠翠在两个端午节里分别邂逅了老二傩送和天宝的一段经历, 用少女特有的视角和语言传达了她心中的秘密。

平时我们讲《边城》, 总觉得故事太朦胧, 语言太含蓄内敛, 意旨也不太好把握, 所以往往采取比较简单的方式去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并不对小说本身的内在韵味进行深入挖掘。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在《边城》中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深入挖掘, 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故事本身所营造的那种唯美的意境和古朴的民风。

我思考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我们的学生已经接受了太多来自现代文明的功利的、实用的教育, 但美德教育、美感教育、爱的教育却很少被提上课堂,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 他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的整体面貌, 所以我认为适当的审美及道德教育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边城》则刚好站在城市文明的对立面, 或许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反思到我们身上正在慢慢失去的一些美好, 而且我也相信这些对从小生长在物质丰富的城市中的学生来说将是影响深远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就《边城》的故事情节而言, 几乎没有大的波澜, 然而蕴涵在文字里的情韵, 却是悠长而深远的。我所授课的班级是个理科班, 阅读视野比较狭窄, 品味鉴赏文本的能力弱。又因课文是节选, 没头没尾的, 篇幅也较长, 对学生而言, 阅读难度大。另外, 必修5教材节选的内容也与老教材不同, 旧有的讲课方式和重难点发生了较大变化, 教学思路必须进行重新设计。那么, 如何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叙述风格和内在韵味呢?

我认为在第三课时能否带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关键是要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 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 又能让其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文本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既能深入小说感受美, 又能身处现实发现美, 深入浅出, 从而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 我就考虑从作者创作小说的初衷 (表现一种健康、优美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和美学理想入手, 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理解作品中作者寄寓的“爱”与“美”的美学理想, 体味作品中所表现的“爱“与”美”;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 并发现身边的美。

三、教学环节设计及设想

环节1自主探究:理解作品中的传递的“大爱”与人性的美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 学生对作者和《边城》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沈从文的一些文字, 如“美字笔画并不多, 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 爱字虽人人认识, 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 从中可知沈从文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寄寓的“爱”与“美”的美学理想。然后, 我让学生结合《边城》找出这部作品中体现的“爱“与”美”的内涵。

实施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多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鼓励学生多举几例, 充分讨论, 让他们在反复阅读思考中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这种“大爱“。如在边城里不仅人与人和谐相处, 就连作品中翠翠家的黄狗, 也被寄予了家人一样的关爱。

归纳总结: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 不仅指纯洁的男女之爱, 更有真挚的祖孙之爱、至诚的兄弟之爱、善良的邻里之爱, 可见沈从文心中的“爱”字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狭隘的爱情, 而是一种广义的爱, 是一种大爱。

环节2拓展延伸:理解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作品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翠翠”这个角色, 这个人物在第二课时中就鉴赏过, 但这个人物对于这部小说是重要的, 她是“爱”与“美”的化身, 是《边城》之魂。如何让学生能够深入把握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呢?

我考虑如果采用太直接的方式导入会没有说服力, 而且再次分析人物又显得重复多余。于是,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入了诗经中的《郑风·子衿》和《上邪》两首诗与《边城》做一个比较, 这两首诗曾被很多影视作品引用过, 学生并不会感到陌生, 反而会被诗歌中传递的情感所打动。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利用上节课分析的结论,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 更加深刻地体会翠翠这种唯美的、含蓄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也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理解这个作者心中“爱”与“美”的化身。

环节3拓展探究:设置思考题,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课下还能够有兴趣阅读《边城》, 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思考题:

古老的湘西, 古老的茶垌, 悠悠的渡口, 那份如酒般醇, 如水般清的湘西乡土人性美、人情美, 孕育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中, 浓艳艳的化不开, 总会撩拨迷醉者的思绪。在这样纯美的世界里, 翠翠的爱情才刚刚萌芽就以悲剧结束了?为什么会这样?

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方向, 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小说去寻找答案, 在这一环节中, 我跟学生一起静听了黄磊的《等等等等》,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缓慢的旋律所营造出来的那份忧伤, 深深地触动了学生, 他们沉浸在等待的美丽和哀愁中。课堂上, 我看到他们沉浸在这悲伤的氛围中若有所思的神情, 我相信从歌词中他们已经读出了什么, 现在他们可能还无法表达清楚, 但随着他们年岁逐增, 阅历增长, 并对作品进行完整地、反复地阅读之后, 他们一定会有令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的, 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小结:“边城”是美的, 但并不完美, 而完美也并不存在;小说悲剧的结尾让我们对于这个纯美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思索, 而《边城》的韵味也似乎在这思索中变得更绵长了。何谓“经典”?“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无论时间流逝得多么迅速, 我们每一次触碰它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和启示。希望大家在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感悟, 不断地提高我们感受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品味。今天我们对《边城》的解读, 到此就已告一段落了, 但我们相信人类对于爱和美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 (导入下一环节)

环节4布置作业:让学生走进爱, 体会爱, 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

最后, 我布置了以“其实这样也很美“的写作训练作业,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课堂上,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美, 学生发言踊跃, 内容也十分精彩。

有的说:花开花落, 四季流转, 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气象, 想想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就是一种美, 活着就是一种美。

有的说:每天能够坐在教室里, 听老师讲一节自己喜欢的课, 得到知识就是一种美。

有的说:每天看到父母的笑脸, 吃着家里可口的“妈妈牌”“温暖牌”的饭菜就是一种美。

最后一个学生替我总结到:简体的爱和繁体的爱, 区别就在于少了一颗心,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便哪里都是爱, 哪里都是美了。

我也很动情地说道:生活是无限美好的, 因为它的无法预知, 它的千姿百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眼睛去观察, 更要用心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深挚的爱和灵动的美, 同时也不要吝啬用你的爱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四、教后反思

1. 优点

(1) 对新课改理念体悟到位, 落实文本教学, 注重探究文本本身的美感与内蕴, 真正让学生学会鉴赏, 懂得欣赏美文。

(2)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能够抓住“爱”和“美”来切入, 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解读, 感悟真切、深刻, 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3) 教学语文驾驭能力强, 善于创设情境, 特别是《诗经》的引入, 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也能比较形象地表现翠翠这个纯美的人物形象的内在意义。

(4) 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多样, 一环紧扣一环,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深度、有拓展迁移, 阅读鉴赏四步走归纳得精练到位、富有美感。

(5) 课件制作精美、实用, 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较大推动作用。教师语言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逻辑性, 易于被学生接受, 教态亲切、自然、得体、大方, 富有感染力。

2. 不足

篇4:《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心理描写,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结合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观看电影《边城》,先感受小说的特殊情调,自我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然后再介绍背景知识,并就文中的人物与情感展开讨论,体会小说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质朴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欣赏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进而体会人性之美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知识,体会小说的人性之美与思想内涵,是本文的学习难点。这正是沈从文小说所透露出与同时代(以批叛现实为目标的)作家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心态和文学主张。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目标

教师情境引入,确定学习目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小学毕业就当了兵,却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数所高校任教,并担任多种大报、副刊主编,他曾两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欧美和韩日等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在当时的北京形成了“京派作家群”,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幻灯1:沈从文照片)。沈从文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边城》。

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电影,并让同学们预习,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本文中主要人物翠翠的心理描写。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一)复习心理描写的常识(幻灯2)

明确: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内心的想法、感触、情绪和意识等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直接心理描写:可以用作者的语言,把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剖析;可以用人物的语言,将内心的隐秘直接倾诉出来;还可以借幻境的描写来曲折地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间接心理描写:常借助人物的肖像、表情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二)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幻灯3)

1.文中哪些地方是翠翠的心理描写?

2.每处表现了翠翠怎样的心理?

3.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其心理的?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情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直接心理描写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直接心理描写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间接心理描写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聪目明草。(心形,象征爱情)(幻灯4:虎耳草图片)“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直接心理描写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间接心理描写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直接和间接心理描写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耳草要交给谁了。——间接心理描写

在作品节选的这部分当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通过朴素、自然、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翠翠内心的烦恼,说不出的冲动在少女的心湖上如乍起的风波回环激荡,充满诗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经验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三、扩展学习,借古诗词《春怨》来加强对心理描写方法的理解。(幻灯5)

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学生自主发表看法、师生互传问题、协同发表看法)这首诗的主人公的丈夫从军在辽西,妻子独守空房,自然而然会生相思之情,但这首诗的特点是仅以妻子打走黄莺这一动作,就顺理成章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的全部心思,别有情趣。看似反常的动作却符合其心理。

四、写作练习,运用心理描写方法进行片段作文练习。

五、欣赏音乐,在用歌曲演绎的《边城》当中结束。

(幻灯6播放歌曲〈等等等等〉)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可这篇小说为什么叫做《边城》呢?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呢?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席恰如其分的说明。”好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

六、板书:

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

篇5:组歌说课设计节选

1.教学目标

1.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涵丰富的哲理。

3.理解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2.教学重点/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板书文题、作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热 祷(dǎo)词 执拗(niù)炽(chìo)衷(zhōng)情 馈(kuì)赠 俊俏(qià)真谛(dì)天穹(qióng)憔悴(cuì

o)翔 璀璨(cuǐ càn)镶嵌(xiāng qiàn)翱(á)酷肖(xiào)长吁(xū)短叹 千山万壑(hè(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馈赠:赠送(礼品)。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感受形象,体验画面美

1.自由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交流点拨】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银白的浪花冲向海岸,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海岸上一下子凉爽了许多;

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亲吻海岸的情形,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的细腻; 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岸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 ……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象;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一夜春雨之后,乱红摇曳,“花重锦官城”的壮美景象;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干渴的禾苗饱饮甘霖时绿意盎然的情形; ……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 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_______的雨

【交流点拨】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 任性的浪。

滋润万物、让山河欢乐、让花草欢笑、传递爱情、充满爱心、启迪心扉的雨。3.“浪”“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二)体会思想,感受情感美

1.“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交流点拨】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浪之歌》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她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3.《雨之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三)赏析句子----领会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1.“我”哭,山河却在欢乐?这句用第几人称?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

(四)写法借鉴

【交流点拨】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五)概括总结---探究主题美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课堂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课后习题

续写《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篇6:组歌节选

常言说:“知人论文”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屏幕显示)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的中坚和代表美与爱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师:纪伯伦出生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他少年就因贫穷举家到美国求生,他立志报效祖国,却被统治阶级所不容,以至客死异国他乡然而,尽管人生经历这样坎坷,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赤诚,一直是诗人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组歌》即是如此

师:诗人的祖国处于地中海东端,在他的诗作中“海”总是这样的亲切,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浪之歌》

请同学们欣赏老师的朗读,并初步体味语气、语调

(师范读配乐《秋日私语》)

师:“三分诗,七分读”现在请大家配乐自由读!

(生自由读)

师:我听到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大家读读?

(生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感到同学们真正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进了海浪的世界下面请同桌交流一下:这首散文诗中,“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你能否给“浪”加一个恰切的修饰语吗?

(屏幕显示)

这首散文诗中,“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生1:我认为这是“热情洋溢的浪”“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海浪对海岸的感情那么炽热,涨潮时,她紧紧与情人拥抱;退潮了,她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生2:我认为这是“一往情深的浪”你看,“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生3:我认为是“无比忠诚的浪”从文中我看到,虽然海岸对海浪的爱有所回报,但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都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我感觉:这也许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意的反映虽然报国无门,他很难过,但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却是永恒不变的

生4:我认为这是“守护人世间的浪”,第5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她守护着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是吗?

生5:我认为是“多情浪漫的浪”也是刚才读的这一段,她对谁都那么好,她不仅对海岸忠诚,她也爱世间一切的美,她不仅浪漫,而且追求着美、创造着美

师:的确,从课文中我们感到了海浪对海岸,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和无比忠诚“情到深处自成诗”,诗是抒情的浪代表着怎样的形象?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关于浪所代表的形象文末,我们听到作者坚定的声音:“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这句话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

师:海浪与作者是什么关系?她是怎样的形象?

生1:海浪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笔下的海浪是一位对世间万物充满真爱的“博爱者”

生2:海浪是人间世界和谐与美的守护者、呵护者

师:现在,请你联系作者客居他乡却心系祖国的经历,说一说作者要借“浪”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生(众):爱国之情

师:浓浓爱国情、淳淳赤子心,是诗化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请快速读文,找出你认为美的词、句、段,分析其美点,以这样的句式表述

(屏幕显示)

我认为……美,美在……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很美,美在托物抒情全文仿佛是作者的真情告白,海浪的话,就是他要对人们、对祖国说的话海浪的深情,就是他的深情他是借助浪的形象表达他对美的坚守,对祖国的热爱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拟人修辞用得美,美在生动贴切如文中一组拟人化的动词,“搂抱”、“亲吻”、“拥抱”、“扑倒”等,形象生动地描绘热恋中的“浪”与“海岸”相亲相爱、难舍难分的情态“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这里的“彻夜不寐”让我们看到了浪守护着万物,即使不能休息,仍矢志不移

生3:我认为这篇课文词语用得好,美在准确,富有诗歌的韵味文中很多成语都用得美,如“碧海丹霞”、“长吁短叹”、“纹丝不动”、“死里逃生”等,言简意丰,让人产生无穷联想;还有叠词也用得恰当,如“相亲相近”、“相离相分”、“紧紧”、“嘻嘻哈哈”,富有韵律,极具音乐的美感

生4:我认为文中的句式用得美,美在节奏感强如第5段的排比句,层次分明地表现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浪”的守护者形象文中还有很多的对偶句,如:“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读起来有一种对称的美

生5:我认为文中的许多句子都很美,美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等,点明了海浪的象征意义,也成为作者的铮铮誓言,形象准确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

师:我认为大家不仅能欣赏美,而且评价的语言也很美!同学们刚刚说到了文中的排比段,并分析了这一段话的美点请大家朗读这段话,并试着进行仿写

生1:曾有多少次,当我阅读《西游记》时,我为师徒四人不畏艰险、一心向佛而感动;曾有多少次,当我展卷《三国演义》时,我赞叹战乱纷飞中,诸葛亮的聪慧,关羽的忠义;曾有多少次,当我手捧《红楼梦》时,我为林黛玉的才情而深深倾倒,又为她的不幸而感慨不已

生2:曾有多少次,当妈妈为我端来一杯热奶时,我想对她说“我爱您”;曾有多少次,当爸爸顶风冒雨来学校接我时,我想对他说“我爱您”;曾有多少次,当老师们一遍一遍为我讲解习题时,我想对他们说“我爱您”

师:真好,同学们能联系自己的所读所感,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同纪伯伦一样,也在用文字创造着美,对不对?

情感与文字的统一,物与我的融合,这就是《浪之歌》,这就是纪伯伦的散文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浪之歌》的学习过程谁来说说,你认为该怎样学习类似的散文诗呢?

生3: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读文,读出文章的韵律来;第二,要理解诗中的形象,就像这首诗中的“浪”的形象;第三,要品味诗的思想感情;第四,我们要学会欣赏诗的语言,知道它语言上的美点

师:学以致用,现在让我们依据我们总结的学法,小组合作学习《雨之歌》

(屏幕显示,生齐读)

小组合作学习:

1.感受诗的音乐美:读出节奏、语气、语调

2.理解诗的形象美:给“雨”加上修饰语

3.体悟诗的情感美:依托“雨”这个意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赏析诗的语言美:动情地读读你喜欢的句子

师:风情雨态是最难以描摹的,作者笔下的雨特点鲜明请大家交流一下,雨有什么特点?

生1:雨是滋润万物的雨她装点千山万壑,又镶嵌绿叶大地她能使花草昂头挺腰绽开笑脸、解除田野难耐的饥渴,还可以启迪敏感的心扉

师:概括得太准确了,大家赞同吗?

生(众):赞成

师:“润物细无声”,雨献出了

自己的精魂,它代表着怎样的形象呢?它能把遥远的事物连接起来,它又充当了什么角色?

生2:我认为雨在文中是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可见,雨为大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生3:我认为雨在文中是爱的使者的形象“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雨不就是在传递着爱吗?

师:作者借雨表达怎样的精神和情怀呢?

生(众):奉献之情!

师:你一定能欣赏出文章语言的美点,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喜欢的诗句?请动情地读一读!

生1:“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雨不就是水蒸发而来的吗?但诗人写的却是诗化了的雨雨不就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但诗人却人格化地写出了雨的性格特点,奉献是雨有意识的,是心甘情愿的

生2:“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雨说成是“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使雨有了人的情味

生3:“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写出了雨的奉献精神,她牺牲了自己,为别人带来了快乐

生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既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特点,又很富有哲理

师:这就是组歌,在纪伯伦笔下,无论是“忠诚痴情的浪”还是“充满爱心的雨”,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这正是作者写作的高妙所在,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众):借物抒怀

师:作者热情地赞美了“浪”和“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是否也存在“浪”和“雨”一样有着“博爱”、“奉献”情操的人、事、物?

生1:我觉得太阳可以作为“博爱者“的代表,她普照大地,给我们温暖和光明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生命她是自然界的“博爱者”

生2:我觉得妈妈当然是“奉献者”的形象,她把每一份爱都给了儿女,不求回报就像歌里唱的:为我们包爱吃的三鲜馅,为我们撑雨中的花折伞即使有的时候,我们不懂事,让她伤心,她也能原谅我们我们用什么也报答不了她的“三春晖”

生3:我认为环卫工人是“奉献者”,他们总是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无论寒冬酷暑,都把我们的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家邻居就有一位环卫工人,每天我早起跑步时,他都把大街扫完了,真是够辛苦的!

生4:我认为小草也是“奉献者”,虽然小,但它也献出了绿色;野花也是“奉献者”,不起眼没关系,只要能为大家献出一份美丽这些看似渺小的事物,都为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而无私地奉献着

生5:课文中说雨是“奉献者”,其实雨也是“博爱者”,它滋润万物,它爱这个世界,所以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她所爱的人间对不对?

(生齐喊“对”并鼓掌)

生6:大家不觉得我们的老师既是“博爱者”又是“奉献者”吗?老师爱我们每个人,把我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又为我们而兢兢业业地工作,不图回报每天早早就来到学校,陪我们上自习;晚上,我们都回家了,他们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班级我们进步了,他们替我们高兴;我们退步了,他们就及时地鼓励我们他们就是这样值得敬佩的人,老师就是“博爱者”,就是“奉献者”

师:非常感谢大家,为你们这样懂得感恩的孩子而努力工作,是我们的幸福!

篇7:《组歌》说课稿

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刘付娥06110

一.教材简析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用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美丽的形象、意境;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3.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本文是由两首散文诗组成,这两首散文诗都有鲜明的形象与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腔的爱情,同时两文的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2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2、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浪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浪之歌》

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中,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的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的寓意,它成为一个人间

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眠”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德满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海浪对爱情的态度,也正试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纪伯伦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雨之歌》

它主要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连接起来。

文中的空间感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让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诗歌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拓展阅读

上一篇:12存款类金融机构下一篇:乡镇卫生院会计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