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04-12

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共10篇)

篇1: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受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3、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注重朗读,感受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这位诗人是谁?

──黎巴嫩文坛骄子。

──纪伯伦(1883~1931)

哲理诗人、画家。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是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的中坚和代表。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喜欢泰戈尔的可以看《飞鸟集》,喜欢纪伯伦的可以看看《泪与笑》与《先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浪之歌》。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教师配乐朗颂)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2、默读思考:

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此环节结合课文来谈,以读带学。)

______________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此环节主要看学生的理解,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例如作为博爱者对人类的爱,单纯浪对岸的爱与对祖国的爱)

背景: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诗中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明确: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倾诉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追问:这一遍读下来,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你觉得哪些句子能够表达这种感情呢?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你试着给大家读一读。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小结: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但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爱国之情。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是啊!浪对美人鱼、对有情人、对礁石、对落难的人、对美女丽人也有着同样的爱,尽管礁石对它的态度是冷漠无情的。可见,浪还是一个博爱者。纪伯伦曾在他的诗中写到“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我爱故乡,爱祖国,更爱整个大地”。而这种博爱思想很好地体现在这首诗的第五 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体会作者的这份深情。(齐读第五段)

小结: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4、请同学朗诵这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三、拓展

1、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2、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运用拟人和并列句式)

(此环节根据时间灵活安排)

篇2: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丧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篇3: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1.认识12个生字, 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培养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话比赛, 入课题

1.我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 最爱比赛了!因为比赛最能看出我们的聪明才智。不过, 不仅我们人类爱比赛, 小动物们也常常举行比赛。今天, 大森林里就举行了一场有趣的比赛———比尾巴。 (课件出示画面)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指名读。开火车读。 (正音:轻声)

3.以前见过这三个字吗?分别在哪儿见过?

4.这堂课小动物们要相互比比尾巴, 那小朋友们之间要比什么呢?

小朋友真棒, 那么我们就分小组好好地来比一比。 (根据回答, 教师板画:眼睛、嘴、问好、耳、动脑筋等可爱图像, 并贴出小组的序号。)

(点评: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在导入环节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又将课文中学生所熟识的比赛与课文内容及学生课堂的常规教育, 自然地融为一体, 为本课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情境, 在学生不断地求得比赛胜利的过程中,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读正确, 求流利

1.学生自由读。

比比我们谁的眼睛最亮, 能把字的样子、字的读音看清, 把每一个字音读对, 读准。 (教师巡视, 表扬指导鼓励, 为认真读书的小组贴上“眼睛”、“嘴巴”等可爱的图片。)

2.指名学生读。

(1) 比一比, 谁最会听, 听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谁最会动脑筋学, 学会读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2) 逐段读, 正音。 (朗读的重难点处随机分别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同时, 教师表扬鼓励, 为认真听、努力学或有所进步的学生在其小组中贴上“耳朵”、“嘴巴”、“动脑筋”等可爱图片。)

(点评:良好的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是需要我们教师一步步培养与引导的。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不敢懈怠;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字字入耳;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努力上进;更因为比赛, 对读, 谁都不辞辛劳、趣味盎然。)

三、读出疑, 悟出趣

1.提出问题, 读好句子。

大家学得真认真, 看, 每个小组的成绩越来越好了。知道吗?我们读到现在, 比到现在的同时, 小动物们也在进行着紧张的比赛, 而且, 他们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想知道吗?你自己问问吧!

(1) (课件出示1、3自然段) 自由读。

(2) 读着读着, 这几个句子, 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谁的尾巴”和“?”

小朋友眼睛真亮!谁能读好这相同的四个字吗?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的”的轻声读法。

(3) 这六个句子, 你最想问哪句, 就问吧!比比谁问得最好, 小问号正等着到你的小组做客呢!

指名读, 进行朗读指导和鼓励, 随机为学生贴出“?”的可爱图片。

引导学生用动作, 读出字意, 读出好奇。读得好, 教师悄悄告诉答案。

2.解决问题, 读好句子。

我们班小朋友太能干了, 每一个小组的成绩又进步了。但如果会问, 还会自己找到答案, 那你们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

(1) (课件出示2、4自然段。) 自由读。

你又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______的尾巴”和“。”

(2) (课件画出各句中相同的词语) 画线的词语能读好吗?注意把“的”读好。

开火车读。正音。

(3) 谁能用最好听的声音把答案读给大家听?老师可以奖励你一张小巧嘴。你最想读哪句, 就读哪句。

(4) 朗读指导。通过教师提示问, 学生问, 自问自答, 指导朗读突出“谁”。并结合课件中的画面, 引导读出小动物的可爱、有趣。

3.感情朗读, 感悟全文。

谁会三个一起问, 一起答。先后出示1、2, 3、4自然段, 分别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分读。

(点评:这一环节, 从学生连轻声“的”都读得不太理想, 到最后读得有滋有味, 仅仅只花了短短十八分钟的时间。学生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玩游戏, 巧识字

1.小朋友真能干, 学得非常认真, 得到了那么多的小礼物。小礼物们可喜欢你了, 背后还藏着礼物呢。想不想看看它们? (学生上台拿礼物)

2.偏旁、拼音及生字宝宝们很想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小动物的小尾巴不见了, 你能不能用今天你从书上读懂的知识, 帮帮他们找一找朋友, 画一画尾巴吗?

3.教师播放《比尾巴》歌曲。小组活动, 组长分工, 拼字, 加尾巴。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12个生字)

4.汇报反馈。

(1) 教师随机指导识记字形, 指导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识记。

(2) 教师就学生所画的尾巴与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教正。

(点评: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前面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再通过游戏与小组合作进行识字, 既避免了识字的单调乏味, 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又增加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与热情。)

五、激情感, 妙延伸

1.到现在, 我们跟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宝宝, 还有小动物们玩了一节课, 下课后、回家后, 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2.课后延伸, 自主作业: (带“★”为选做题, “……”提示可自己另外选择其他作业。

为他们做点什么:

1.把课文读给你喜欢的人听。

2.用自己的方式和生字宝宝交朋友。

★3.为丢了尾巴的小动物画一画尾巴。

……

篇4: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立交桥、交通标志、天安门、剪纸(窗花)等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而关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两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能够重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发现、归纳、比较、运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今后学习数学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義;

2.能辨别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欣赏图片,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先不提轴对称现象)

教师: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象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飞机、窗花、蝴蝶、交通标志、天安门等图片)

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再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类似(对称)的物体,并与同桌交流吗?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一)轴对称图形

1.做一做: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折痕处不要完全剪短(先对折,再多次对折得出不同的图案),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教师多演示几遍)

2.结合先前观看的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提出对称现象)

3.前后或同方同学议一议:再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直线两旁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练习:

试一试: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轴对称

1.出示教材第59页图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就能够重合。

2.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练习

(1)找出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多少?

(三)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

理解。

1.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学生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2.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图形。

联系: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将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0页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你能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五、作业

1.收集和整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图片,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

2.教材第64页习题1、2、3。

篇5: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材分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提高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人与自然的知识。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人:

投影:人与自然关系的动画

师: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出示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1.音 形

①敬畏 ②蓬péng蒿hāo ③精巧绝伦 ④不自量力 ⑤相形见绌chù ⑥咫zhǐ尺

⑦深邃suì ⑧狼藉jí斑斑 ⑨混淆xiáo ⑩鲲kūn鹏斥鴳yàn(11)高深莫测(12)不值一提 2.字义

①殊不知:竟不知道。

②不自量力: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③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④咫尺之间:比喻距离很近。

⑤狼藉斑斑: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⑥诚然:的确。

⑦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⑧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

⑨相形见绌:和同类事物相比,显出不足。

三、文体常识及解题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解题

敬——“尊敬”、“敬重”、“恭敬”。是各种推崇之心的涵盖,这个词还包含一种深深的爱护、珍惜和依恋之情。

畏——“怕”“畏惧”之意。

敬畏——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怕”是由于“敬”—“爱”—“惜”到了极点之后的“怕失去”“怕破坏”、“怕改变”

敬畏自然:

这是从美好的浓情中析出的“怕”,这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力量与神秘的崇拜之情,反映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四、影音欣赏

多媒体播放敬畏自然的课文朗读配以相关图片。

五、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段意,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投影:

一(第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

二(2—10段)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三(11段)人应当敬畏自然。思路: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六、探讨写作特色

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 1.拟人手法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用拟人手法,在表达上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2.反问

反问句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试比较下列的反问句和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反问句语言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

请观察下列图片,写下你的感想 图片内容: 1.“烤”问苍天

2003年8月的韶关对雨水的渴望。干裂的池塘,渴死的河蚌,久旱未逢滴雨。

2.顿成泽国

2003年7月12日,安徽蚌埠临北乡。淮河洪水泛滥,将两岸房屋淹没,几万村民痛失家园。

3.殃及池鱼

2003年10月,南海区南庄镇堤田村,原来保护得很好的自然环境,现在已经遭到一定的破坏,农民刚盖起的新房倒影,陪伴着死在荷塘里的鱼。

4.亡羊补牢

2003年8月1日,一位渔民的孩子拿着今年休渔后第一次开捕打回来的鱼在玩耍。经过五年的暑期休渔,汕头南澳岛附近的渔业资源得到初步恢复,渔获也逐年增加。

5.人文关怀

篇6: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Unit 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

Period 1 Section A 1a-2c

Ⅰ.【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Vocabulary:

treasure,island,be full of, classic Target language: 1.—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Yes,I have./ No,I haven’t.2.—What’s it like?—It’s fantastic.3.—Has Tina read Little Women yet? —Yes,she has.She thinks it is fantastic.4.—What’s it about? —It’s about four sisters growing up.Ⅱ.【学习重难点】Learn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1.Use the target language above to talk about recent events and experiences.2.Learn a new grammar “Present perfect tense” Ⅲ.【学习工具】Learning tools An English book,some pictures and books.Ⅳ【学习过程】Learning Steps ★Step 1Preview and perception【预习感知】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vocabularies and name of the six new books.Try to remember them as quickly as students can.★Step 2 Lead-in【情景导入】

Teacher: Books are our friends.Every time when we begin to read a new book, it’s just like to go on a different journey.I hope everyone can get a lot from reading.Let’s begin our today’s journey of reading.Watch a short video about some famous books in the world.Then have a free talk.“Do you like reading books? /How many books have you read ?/ What’s your favorite book?”

★Step 3 Exploration and Find【探究与发现】

Show the six books one by one, choose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main ideas of the book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key words of them.And try to remember these books quickly.★Step 4 Practice【句型操练】

Ask students practice the following sentenses.-Have you read these books?-Yes,I have./ No, I haven’t.★Step 5 Grammar【语法讲解】

The usag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And watch some examples.★Step 6 While-task【过程任务】 1.Page 57,1a &1b.Look at the pictures.Have you heard of these books? Check the ones you know.2.Listening comprehension.Page 57,1b.Play the tap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s in 1b.Ask some students to check the answers.★Step 7 Pairwork【对话练习】

Look at Page 57,1c.Focus on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Yes,I have./ No,I haven’t.—What’s it like? —It’s fantastic.—Has Tina read Little Women yet? —Yes,she has.She thinks it is fantastic.★Step 8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听力练习】

1.Look at Page 58,2a&2b.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Students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s in 2a.Check the answers.2.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and say:Listen again and write T for true and F for false in 2b.3.Ask one or two students to check the answers.★Step 9 Groupwork【小组合作】

Make a story about book, then show it.Scene1 school , classmates, teacher / Scene 2 home , children , mom Scene3 poor children, mountain

/ Scene 4 beggar(乞丐)millionaire(百万富翁)★Step 10 Summary【课堂小结】

Help students remember what have learnt in this class.★Step 11 Emotional sublimation 【情感升华】

Books are our friends.Love reading, love life.Knowledge can change our future.★Step 12 Homework【家庭作业】 1.Do some exercise about new grammar.2.Copy the new words and make some new sentences.3.Write down the conversation in your group.★Board Design【板书设计】

Unit 8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The first period Section A(1a-2d)

篇7: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大足区希望小学 廖国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八单元《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拿8枝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枝铅笔,要分给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 让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同学提到每位同学分2枝时,教师引导:8枝铅笔,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2枝,那么这8枝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每位同学平均分得2枝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同学们,保护环境使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的生活节约能源。

2、出示例1中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的统计图。(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他们四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吗?(不一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

篇8: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篇9: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读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红(fēi)如(wǎn)

驿站(yì)解(pōu)

油光可(jiàn)

形(jī) 不(xùn)

名(nì)无消息(yǎo)

责(jié)

然(qī) 教(huì)

见(piē)抑扬顿(cuò)

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篇10:八年级语文组歌(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积累成语和歇后语 重点难点

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1、读词语:指名读、正音。

2、读读第一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

3、交流

第一行词语中有数字-----数字式词语

4、拓展

一()一()

三()二()

五()四()

六()无()

七()八()

九()一()

十()十()千()百()

5、读读第二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

(板书:ABAC式词语)

6、读读第三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板书:AABB式词语)

7、读读第四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板书:含反义词的词语)

8、交流

读读记记中你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懂?

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给你讲讲。

如: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

惊讶。

9、运用1 A.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每天都有()的游客前来观光。

B.那个口技艺人模仿鸟叫()让人惊叹不已。

10、交流答案

1.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

2.那个口技艺人模仿鸟叫(惟妙惟肖)让人惊叹不已。

11、运用2 C.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这片()的树林里 采集各种植物标本。D.经过老师的鼓励,同学们()地说:“我们一定要在这次比赛中夺冠!”

12、交流答案

C、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这片(郁郁葱葱)的 树林里采集各种植物标本。

D、经过老师的鼓励,同学们(异口同声)地

说:“我们一定要在这次比赛中夺冠!”

二、读读背背

1、下面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歇后语

2、(板书:歇后语),齐读:歇后语

3、教师讲解

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的意思是

有联系的。前面一部分是说事,类似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类似谜底,也就是表达的意义所在。

4、读歇后语:指名读、正音

5、教师教读: 读准字音

6、学生自由练读六个歇后语

7、有关歇后语的故事及意思我们下节课学习

8、布置作业:

A、课后收集歇后语

B、课后准备:歇后语背诵大赛

三、整理所学内容

笔记内容:

1、数字式词语

2、ABAC式词语

3、AABB式词语

4、含反义词的词语

5、歇后语: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意思

是有联系的。前面一部分是说事,类似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类似谜底,也就是表达的意义所在。

附:板书设计

数字式词语

ABAC式词语

AABB式词语

含反义词的词语

歇后语

开州区渠口镇明德完小

上一篇:登首山作文下一篇: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新部署2015年全面建聘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