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2024-05-08

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精选9篇)

篇1: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中的第五课时“乘法分配律”。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教材中出示了贴瓷砖的情境图,学生通过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进而能够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已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体会过基于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道理,但没有正式学习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乘法分配率的探索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本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运算定律。生活中,规律常有,而发现规律的眼睛不常有,所以你们一定要睁大眼睛,发现规律。

(二)探究新知

师:看着这个算式“135×64+135×36”,我能一下就猜出它的结果是13500,并且保证是对的。不信的话,你们可以拿出草稿本,验算我是否做的正确。

生:13500,是对的。

师:那你们想不想变得这么厉害?

生:想。

师:想的同学请坐直。(出示P56的主题图)请看主题图,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分享:瓷砖颜色、不同墙面)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你能算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请你拿出课堂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

生:3×10+5×10  (3+5)×10       4×8+6×8   (4+6)×8

=30+50        =8×10           =32+48     =10×8

=80(块)     =80(块)       =80(块)   =80(块)

答:一共贴了80块瓷砖。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思路,是怎么算的?

(学生分享)

师:观察上面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3×10+5×10 =(3+5)×10

4×8+6×8 =(4+6)×8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让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跟着我一起说一遍。

(学生复述)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么?

生:(a+b)×c=a×c+a×c。

师: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a+b)×c=a×c+a×c)

师:(板书:4×9+6×9)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一算么?请大家拿出课堂本算一算。

(学生计算)

师:请你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活动:画图<电子图>、乘法的意义<几个9>)

(三)巩固练习

师:请翻开教材57页,看着第1题,男生读题。说一说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看懂?能看懂的小朋友请坐端正。

(学生分享,共同校正)

师:第2题,请女生读题。这道题可有点难了,我觉得会动脑筋的孩子才会知道。谁来说一说?

(学生分享)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乘法分配律(a+b)×c=a×c+a×c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生: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让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乘法分配律(a+b)×c=a×c+a×c

师:那老师今天就来考一考你们掌握的情况,你们敢不敢挑战?

生:敢!

师:敢挑战的小朋友请坐端正。(板书:乘法分配律)

(二)探索新知

师:(板书:(80+4)×25)观察这个算式,想一想我们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生:可以。

师:怎样算?请拿出课堂本算一算。算好的孩子请检查,检查完了就静息!(教师巡视)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来说,我来写!

(学生分享,教师板书)

师:判断?

生:对。

师:看来这一个算式没有难倒大家,再来一个!(板书:34×72+34×28)观察这个算式,我们该怎样计算呢?怎样计算最简便?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请一个孩子来说,你来说,我来写。

(学生分享,教师板书)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你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乘法分配律。

师:这不是乘法分配律啊?乘法分配律是(a+b)×c=a×c+a×c啊,这是怎么回事?

生:这里实际上在反着在使用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两边有相同的部分34,所以把它放到小括号外面去,把72和28加起来,刚好可以凑成100,这样计算很简便!

师:说的真好!其他的小朋友能理解么?

生:能!

师:你们真厉害,老师也理解了!通过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新发现呢?

生:乘法分配律可以顺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师:你的发现很有意义!在数学中,乘法分配律可以正向运用,也可以逆向运用。那逆向运用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

生:找出相同的部分;不要算错了。

师:在需要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看到相同的部分可以把它圈起来,这样我们写小括号里面的数字就不容易写错了。当然,不要算错了!在做计算的时候,一定要检查!

(三)巩固练习

师:请翻开教材58页,动作迅速地有看着第3题,全班一起读题。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堂本,算一算第3题,一定要仔细哦!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业本拿上来,我们一起检查?

(师生共同校正)

师:有错的小朋友改正,全对的人就思考第4题。谁来列算式?你来说,我来写!

(学生分享,共同校正)

师:继续看着第5题,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共同校正)

师:第6题还有一个问号,我觉得它肯定难不倒你们,对不对?

生:对!

师:好,拿出你们的实力,证明给它看!(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拿来,我们一起检查?

(展示学生作业,共同校正)

师:通过第6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们可以把一个数看成另两个数的和或者差,这样方便计算!

师:能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有时我们为了方便计算,可以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或者差,一个是整十数或者整百数,一个是一位数。

(四)课堂小结

师:谁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乘法分配律可以正向运用,也可以逆向运用。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乘法分配律

3×10+5×10  (3+5)×10    4×8+6×8   (4+6)×8

=30+50      =8×10        =32+48     =10×8       (a+b)×c=a×c+a×c

=80(块)   =80(块)    =80(块)   =80(块)         乘法分配律

3×10+5×10 =(3+5)×10    4×8+6×8 =(4+6)×8

第二课时

乘法分配律

(80+4)×25              34×72+34×28

(a+b)×c=a×c+a×c           =80×25+4×25            =34×(72+28)

=+100               =34×100

=2100                   =3400

九、教学调控

时间调控: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4分钟)         (一)回顾旧知(3分钟)

(二)探究新知(23分钟)        (二)探索新知(17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三)巩固练习(18分钟)

(四)课堂小结 (3分钟)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内容调控:

除教学内容之外,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时规范课堂秩序

十、教学评价

终结性评价:

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形成性评价:

1.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篇2: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六坝学区王官小学 刘开雄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教学难点:猜测、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四)小结

篇3: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运算定律, 它比起其他运算定律、性质应用更广泛, 难度也更大。“乘法分配律”的正确灵活运用是学生运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延续, 是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抽象形式, 是相遇问题的外部表征等等, 同时也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一、有机关联实际激活原有经验

联系实际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说容易理解的情境, 能很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教材以植树画面为背景, 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主题图 (如下图) , 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 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 教师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 其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能为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所用。

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 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 每棵树要浇2桶水。

思考: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准备选用哪些信息?

这两个是比较常见的、学生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第一问: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是从一年级开始至今每学期都要经历的求和问题。它离不开部分数、部分数、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非是在方法上有所侧重, 当部分数相同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第二问:你准备选用哪些信息?选取有用的信息也是学生解决问题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联系植树实际, 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使学生能用学过的、自己习惯的方法解决, 而学生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方法 (4+2) ×25与4×25+2×25, 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充分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多维理解关系促进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获得基于自身的而非他人灌输的对事物的理解。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 从发现相等到为什么相等, 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 促使学生通过多维的理解来完成意义建构。

(一) 以果导因, 发现相等

生1: (4+2) ×25=150 (人)

生2:4×25+2×25=150 (人)

思考: (4+2) ×25与4×25+2×25这两个算式可否用等号连接?

学生能从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50, 得出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也能从要求的是同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看出只要算式是对的, 就可以断定它们是相等的。当然这是学生浅层次的发现, 无需多加思考的发现, 此时学生思维的维度是单一的, 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才有利于意义的建构。

(二) 深度加工, 证明相等

刚才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得数来说明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而运算定律的学习要学生经历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跟种树没有关系, 只看两个算式本身, 能否从另外角度多维地分析证明它们是相等的?

思考: (4+2) ×25与4×25+2×25一个算式是求积, 一个算式是求和, 积怎么会跟和相等?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既要理解四则运算的背景意义, 又要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但给予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心算,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左边是两个数合起来跟25相乘, 所以是求积;右边是把两个数分开来跟25相乘, 再合起来, 所以是求和;其实它们是一样的。教师适当地引导,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左边6个25, 右边4个25加2个25, 左边的6个25, 可以分成4个25和2个25, 右边的4个25和2个25合起来也就是6个25。

通过一个“求积”与“求和”的问题, 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对这两个算式深度分析, 证明它们是相等的。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 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 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乘法分配律的学习, 从计算结果直观发现两个算式相等, 到结合具体情境从数量关系角度合情合理地说明它们相等, 再到脱离情境理解运算意义得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 可以从多维度剖析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促进了意义的建构。

三、深度验证关系固化数学模型

数学活动经验既应包括所获得的经验本身, 还应包括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交流, 才能全方位地剖析问题、理解问题, 逐步使问题清晰化、解题思路多样化, 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定律的形成到熟练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细节, 让学生深度验证数量关系, 强化理解运算律的结构特征, 再借助练习掌握定律, 固化数学模型。

(一) 观察细节, 发现异同

细节往往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遵循从算理的理解到定律的形成的过程来教学, 但当有部分学生理解后, 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会马上进入运用阶段, 这样仓促地完成教学任务, 势必会造成学生因为没有透彻理解就只好机械记忆。所以笔者认为, 有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观察左右两个算式在形式上的细微区别, 拉长探索的空间, 强化运算律的结构特征。

思考一: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相等, 观察它们长得一样不一样。

学生能从以下两个角度寻找异同点:

第一, 符号不一样, 左边有 () , 右边没有;左边有一个“+”和一个“×”, 右边有一个“+”和两个“×”。

第二, 数字不一样:左边只有3个数, 4, 2, 25, 右边有4个数, 4, 25, 2, 25。

思考二:右边怎么会有两个25呢?你怎么想的?左边4、2是加数, 右边怎么成了因数了呢?

思考三:根据你的理解, 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左右两个算式的相互转换。

生:从左往右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与外面的数乘一次, 再加起来。从右往左看, 一个数与这个数相乘, 另一个数也与这个数相乘, 就等于两个数的和与这个数相乘。

学生的这种表达真实地体现了他对“乘法分配律”的深入理解。

(二) 过渡练习, 得到内化

在数学的学习中,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仅仅达到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 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到六年级的时候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会搞错。由此可见, 在新知理解后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很有必要, 只有通过练习, 运算定律才能得以运用、熟练、巩固, 最终达到内化, 促进数学模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与固化。

篇4: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篇5: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篇6: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125

100-64  64×1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

(300+2)×43  (2000+3)×14

=300×□+2×□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讨论找出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修正过来,使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02=300+□

(300+2)×43=300×□+2×□

(2000+3)×14=2000×□+□×□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1)

=38×30

=1140

例6

(1)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2)9×37+9×63

=9×(37+63)

=9×100

=900

23×12+23×88=  23×(12+88)

12

(35+45)×12 35×  +45×12

+

(11  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特点

1.× + ×

2.两个乘法里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把相同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篇7: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法教案

www.5y

kj.co

m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卫星运行时间

课时

体育场

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课时

探索与发现一

课时

探索与发现二

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

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或幻灯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XX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

11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1

114……114×1

228……114×20

239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312

①54×312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54

248

560

②408×25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08

×25

2040

816

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21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教学反思

体育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力目标:能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的一些数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小组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谈话:XX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这不,老师就为你们选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请大家欣赏。(播放视频)

2、提出问题:看了以后,同学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如果有学生提出“参加开幕式的有多少人?”的问题后,师再问:你有什么办法估算吗?)

3、提示课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运用估算的方法算算体育场能容纳多少人。(板书:体育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出示课本中的体育场全景图,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计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数据及结果。

(3)小组选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1)出示其中一个看台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学生进行估计。

方法一:将看台座位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

人,这个看台估计有

名观众。

方法二:这个看台每排有

人,共有8排,估计有

名观众。

……

(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③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21×8×28或168×28

估算结果:把168看成170,把28看成30,170×30=5100

4、小结:

师:估算时应注意什么?

a)将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整千的数,这样便于计算。

b)估算时注意符合实际,估计结果接近准确值。

三、联系实际,拓展练习。、根据本班级人数,估计全校学生的人数。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请同学们自选一张报纸,估计其中一版的字数,你能有几种估计的方法?(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3、估一估。这是小博士文具店九月中旬一个星期的营业额(单位:元),你能很快估计出这个星期的营业额吗?你还能估计出九月份的营业额吗?说说你的估计方法。

星期

营业额

294

286

291

298

302

315

312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神舟七号飞船什么时候返回吗?我们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多少圈,估计共飞行多少千米?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练一练”的第3-5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每个看台座位数

看台数

共有多少个座位

28×6170

70×30=5100

30×6=180

28(30)

80×30=5400

20×8=160

60×30=4800

21×8=168

68×28=4704

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2、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学习。

.争做优秀推销员(认识计算器)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强调小数点

2.计算器高手: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拿出你的口算卡做第一组题,准备开始

演示:

第一组:15+23=

82-62=

000×5=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

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4.你说我做。

同桌之间互出题目进行计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对算是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2、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索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数学王国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传说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不过,要想去挖掘宝藏,可得闯过四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一组有趣的算式,如果你能找出算式中的规律,就表示你闯关成功!连闯四关,就有机会挖到宝藏。今天淘气和笑笑想去闯一闯,你们愿意与他们同行吗?那就带上你们的计算器一起出发吧!

(板书: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1

1×11=121

11×111=12321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的答案的规律。

(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111×1111=?

(3)请学生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4)依据规律直接填得数。

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5)这组题的得数都是回文数,也就是一个数从左边开始念和右边开始念完全相同。与回文数相关的还有回文句,如“北京自来水来自京北”;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油灯少灯油,火柴当柴火”等。

学生举例说说。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42857奇怪在哪呢?先请同学们把142857分别乘1、2、3、4,仔细观察积的特点,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可以让计算器来帮忙。

(2)反馈计算结果。

42857×1=142857

42857×3=428571

42857×2=285714

42857×4=571428

(3)观察积与因数的关系,及结果的特点。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规律:用142857的个位上的7乘第二个乘数,确定积的个位是几,然后在142857中找到这个数,把它及前面的数一起移到积的后面,剩余的一部分移到积的开头,如果剩余两部分,把后面的部分放前面。如142857×2,7×2=14,积的个位就是4,先从142857中找到4,把4及前面的1写在得数的后面,其余的2857就写在开头,所以142857×2=285714。

(4)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42857×5,142857×6的积吗?(714285,857142)

(5)学生独立计算后与组内同学交流,再全班交流验证结果。

教师加以鼓励: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有信心闯下一关吗?

3、第三关:神奇的9。

(1)提出疑问:999999×999999=?

学生计算,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怎么办呢?

(2)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引导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

先出示:

99×99=

999×999=

9999×9999=

借助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4)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汇报总结。99×99=9801999×999=980019999×9999=980001

教师总结规律:

它们的结果都以数字98开头,以1结尾,中间填0,0的个数是算式中一个乘数里9的个数减1得来的。

(5)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2)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3)“卖关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按我的方法去做,不管你挑哪四个数字,我都知道你的结果。

(4)计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得出的四位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例如:

5210

8541

8730

-1025

-1458

-3078

4185

7083

5652

6552

9963

6642

7641

-2556

-3699

-2466

-1467

3996

6264

4176

6174

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后结果都是

(5)学生探索。

6174。

①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

教师加以鼓励:说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连闯四关。看来,数学王国里的宝藏很快就会让你们挖到。

三,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读读44页的“数学阅读”,了解一下计算工具的演变历史。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2、难点: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一看,我们还能发现些什么规律(板书课题:探索与发现)

二、活动探索规律

(一)、乘法交换律

、计算下面几组算式

7×13=

25×8=

3×17=

8×125=

2、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二)、乘法结合律、出示摆好的长方体。(教材45页长方体)

教师:老师在课下用许多小正方体搭了这样一个长方体,你们知道老师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内商量。

学生交流验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质疑:为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呢?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某些规律呢?

板书算式:

3×(5×4)

(3×5)×4

3×4×5

=3×20

=15×4

=12×5

=60

=60

=60

2.探索乘法结合律运算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3×(5×4)=(3×5)×4=3×4×5

(2)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这三个算式乘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师:那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呢?

生:再找几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再举一些其他的算式,看一看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34×28)×21和34×(28×21),发现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4和15×(25×4),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概括: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算前两个数,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算后两个数,所得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

3、用字母表示定律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真好。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a×b)×c=a×(b×c)。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师:老师把同学们所说的过程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就是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

4、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想一想,计算43×25×4怎样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介绍小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2、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口算题、10个红圆片、6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今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寻找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三、探究发现

.动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5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摆了2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5+3)×2或5×2+3×2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师:算式,看看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定律吗?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或c×=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学、口算卡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

、认识更大的数。(能说出读书,写数的方法,体会数据改写单位的意义。)

2、线与角。(能说出三种线和五种角的名称。)

3、乘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估算。

5、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应用。

说完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汇总,画一张简单的提纲图。

二、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成长足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2、明白了某些数学道理。

3、存在哪些疑问与困惑。

三、课堂作业练习。

、老师说数,学生写数。

62457

689256

475963

70006000

203670630

2、教材53页练习1.(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画标记明确题意。

(2)

提问:怎样把以“一”为单位的数改写为以“万”为单位的数?

(3)

学生独立完成。

(4)

提问: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吗?

3、教材53页练习2

4、教材53页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交流画角的方法。

5、教材53页练习4.(1)先让学生说出互相平行的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2)学生找平行和垂直的街道,并进行验证。

6、教材53页练习5

(1)复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2)学生进行计算。

7、教材53页练习6.指导学生写清解题步骤,答题要完整。

教学反思

www.5y

kj.co

篇8: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 年级 四 册  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学生举例;……

……

篇9: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20 + 4)×5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

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㈠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2×(6 + 5)= 2 × 6 + 5--〖

〗 ②(25 + 7)×4 = 25 ×4 ×7×4--〖

〗 ③ 35×9 + 35 = 35×(9 + 1)= 350---〖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做一做: ① 103×

② 99×32

(四)巩固与发展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25元

六.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生买校服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件上衣35元,一条裤子25元,买3套校服。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35 + 25)×3 = 60×3 = 180(元)、35×3 + 25×3 = 105 + 75 = 18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02×43和37×9+63×9到 66×28 + 66×32 + 66×40再到(250—115)×4和(245—110+25)×4,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上一篇:一起抢修故障对我的启示下一篇:公文写作批复与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