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抢修故障对我的启示

2024-05-08

一起抢修故障对我的启示(精选2篇)

篇1:一起抢修故障对我的启示

一起抢修故障对我的启示

董加亮

在有线电视支干线维修过程中,对一些常见故障凭知识凭经验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故障部位,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排除,恢复有线信号的正常播出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开展多功能业务(Internet接入、计算机联网、“家庭大户室”、付费电视等)的路段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要查明故障点的细枝末节,可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应地延长了信号中断时间,对此,应先进行应急处理。下图所示的一次线路迁移引起的故障较有借鉴意义,愿与大家共勉。

由A杆光接收机(同杆架设UPS电源)一输出口经B杆延长放大器、经C杆延放、耦合器至D杆分支器FFT-4-17,为QR540电缆,G杆—H杆为QR540电缆。

原线路:D—E—F—G为SYKV-75-12电缆,应建设单位的要求,E杆应拔掉,故由外线施工队将D—E—F间约60M 75-12电缆撤掉,新架设D—F杆QR540电缆约50M。

同时,由工程车甲将F杆FFT-4-10输入端换为QR540接头、输出端换为针转F座,经 –12F头与F—G段电缆相连(-12缆防水连接头因-12缆逐步退出支杆线网已停用);将D杆FFT-4-17输出端原-12针型防水连接头换为QR540接头,两端与原有线路相接。因当时配合电业局施工,外线~220V停电,F杆处居民家中没电,没法察看电视机,工程车甲的施工员用场强仪测得F杆分支口电平正常便撤离了。傍晚时分,I处用户投诉:“家中已来电,但无有线信号”,该片区维修员立即赶到现场,查明“外线无信号”。接到主任发来的“I处用户,外线无信号,请速去维修”抢修命令后,工程车乙迅速赶到G杆(凭着对线路的了解情况及维修经验判断),测延放输出无信号,输入端有信号,交流电仅21V,取下机芯,再测,输出端无短路现象,输入交流电为56V,换一新机芯,测量结果一样,遂判断出:延放前某处接触电阻过大,可能原因有:器件进水、螺丝松动、电缆特性变差、接头接触不良等。将该延放恢复原样,去C杆将器件逐一打开检查,未发现问题,信号电平、交流电压均正常。

去F杆将输出端防水帽卸下,测交流电压为58V,正常。

进一步判定故障在:FFT-4-12输出端针转F座、-12F头、F-G间 –12电缆、延放输入端的-12缆防水连接头。此时,从围观的群众中得知:“今日有施工队在此撤换电缆”。借着月光,再仔细一看,-12F头确实是新做的。因在此之前,线路一直正常工作,-12电缆应没有问题,故又将F杆上针转F座、-12F头,仔细查验一遍,没发现问题。再去G杆,仔细查验-12缆防水连 接头,亦没发现问题。

最后,不得不怀疑-12缆出了问题,但要准确地查出故障点可能还需一段时间,相应地延长了信号中断时间。当机立断,向主任作了汇报,并建议将此电缆换掉。主任紧急调度人员,带着QR540电缆赶到现场,一边组织人员架设电缆,一边让维修人员对可疑部位再检查一遍,仍无新的收获。

30MQR540电缆架好后,两端的器件接头做相应更换,重新连接好,交流电压、信号电平均恢复正常。围观的群众也带着满意的笑容回家看有线电视去了。

随后,将该段SYKV-75-12电缆撤下,带回台内以备检测。-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应认识到:

①用户是上帝,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克服困难,尽最大的努力让用户看上有线电视,不要让他们围观时的期待之情泯灭.② 组织协调工作很重要。发现“I处用户,外线无信号”后,通知工程车甲去抢修显然比通知工程车乙有利。工程车甲在白天来施工过,可针对性更强地检查D-F-G杆即可,而不像工程车乙在测完G杆后凭经验(通常在线路电压低的故障中,器件进水、螺丝松动占较大的比例)查验了C杆后再查D-F-G杆。

确定要更换-12电缆后,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组织人员、协调施工,为尽早恢复信号赢得时间。

③ 施工方案应周到科学。既然D-E-F间-12电缆撤掉了,该线路上仅剩F-G段约30M-12电缆,且原则上已要求将整个网络中的-12电缆逐步撤换成QR540电缆,就不应该再留下30M“带入21世纪”。

④ 施工人员应有很强的责任心,丝毫不能马虎。工程车甲临撤离前应到用户家察看信号、或用场强仪查验下级器件的输出信号。虽然F 处用户家中停电无法察看电视机,但因线路上架有UPS不间断电源,可以到下级器件查验输出信号,而不是仅仅测F杆分支口电平。

⑤ 应急处理有必要。带回台内的-12电缆用万用表检测,没发现问题。在“进一步判定故障在:FFT-4-12输出端针转F座、-12F头、F-G间 –12电缆、延放输入端的-12缆防水连接头”且检查一遍,未发现问题的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很有必要。因曾遇到过一批-7电缆,在线测量信号不好,卸下来拿回台内测量却没发现毛病,后来在多个地方发现有类似故障,经进一步查实:这一批-7电缆有问题,且该类毛病用万用表及常规方法不易发现,部分已测出有毛病的电缆经摔打后再测,有的毛病又消失了。在线路上遇到这种故障时,继续追究下去,可能要费较长的时间,甚至一无所获,或者信号又莫名其妙地恢复正常了。建议此种情况下,采取应急代换措施。但也不是说,对故障不求甚解、盲目代换。

⑥ 维修车辆要配备应急照明灯。

以上仅为笔者的个人观点,当否,请指正。

联系地址:青岛市辽宁路280号(贮水山公园内)

青岛有线电视台

董加亮 E-mail:djl@top86.com PostCode:266012

篇2:一起抢修故障对我的启示

关键词:战斗恢复力 油料抢修能力 启示

近年来,战斗力恢复研究一直是美军重点研究课题,特别是对飞机战斗恢复力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课题的战斗力恢复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战斗恢复力是作战飞机的重要特性,是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样,油料装备作为“战争血液”的输送载体,其战时抢修能力对战役进程和结局具有极大的甚至决定性影响。本文阐述了战斗恢复力在局部战争中的作用,介绍了美军飞机战斗恢复力研究的现状,对提高我军油料装备战时抢修能力建设有启示作用。

战斗恢复力在战争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军事装备。但战争中,装备的战伤是不可避免的,如集隐身、多余度、人工智能等最高精尖技术为一体的军用飞机,平均战伤率还在30%以上。如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在战争中受损的装备,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武器装备使其形成新的战斗力,不但会提高单位作战单元作战效能,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而产生军事效益;也能为战争节约人员、装备和经费,而产生经济效益,势必将产生约(1+30%)>1的作战效益,从而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之一。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高战伤率与不断增大的作战消耗之间矛盾日益升级,战斗恢复力研究便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军飞机战斗恢复力,它是指飞机承受战伤后,在战场条件下,24小时快速修复和返回战场战斗的能力。它包括对飞机的战伤分析、评估和战伤抢修等内容。据资料统计:1989年美军在入侵巴拿马战争中,有41架直升机战伤,其中有40架都是在24小时内修复的。快速有效地恢复直升机的战斗力,为美军成功地入侵巴拿马提供了可靠的空中保障。美军方在对未来战争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战争开始的5天内,影响飞机出动强度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战伤。为此,在未来战争中,战斗恢复力将显得尤为重要。

美军飞机战斗恢复力研究的现状

第一,建立了军用器材分析机构(简称MASSA)。美空军建立的军用器材分析机构负责收集战伤资料,并运用庞大的计算机网络把所收集的战伤信息与维修部门联系在一起,通过模拟、仿真信息处理系统,研究开发了许多紧急战伤抢修技术和新的飞机设计思想;设计了用于战伤抢修的各种专用工具和设备,编写了《战伤抢修技术手册》。美空军在1978年制定了《战伤训练纲要》,1984年颁发了空军系列AFR66.8《飞机战斗损伤修理》,1988年又颁发了MIL-M-8715A《飞机战伤评估与修理技术手册制定规范》,并为现役的19种型号的飞机编制了《飞机战伤修理技术手册》。因此,军用器材分析机构是美空军飞机战斗恢复力研究的中枢机构。

第二,对飞机研制方明确提出了战斗恢复力的要求。飞机战斗恢复力像可靠性和维修性一样,已被列入美空军对飞机承包商提出的新的设计要求中。它包括以下方面要求:一是时间要求。使战伤飞机在极短时间内被修复而形成新的战斗力,是对飞机战斗恢复力提出的首要条件。二是战场修理条件的要求。在战场上,战伤飞机能够在时间紧,工具、器材、设备、人员受限制的条件下,实施必要的抢修。三是修复后的状态要求。战斗恢复力的最高目标是恢复飞机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实战中并不要求飞机百分之百恢复完全完成任务能力。因为在战场上敌对双方战斗恢复力的较量中,时间要求比修复后的状态要求更重要。

第三,组建了器材战备保障机构(简称MRSA)。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与要求,美空军组建了战备器材保障机构,实行“面向战斗的供应组织”,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查找所需航材信息。在海湾战争中,为提高飞机战伤抢修能力,美空军组织了“特别快邮”,专门空运特殊航材。飞机器材供应从提出申请到获得器材,在战区仅需1个小时,在战区间(美国至海湾)只需24小时。准确及时的航材供应极大地提高了美军飞机战伤抢修能力。

第四,增编了战伤飞机修理队。空军为了提高飞机战斗恢复力,在部队原有的维修体制外,另增编了战伤修理快速机动专业队。共分为3部分:一是快速增援队。其任务是为战伤飞机抢修给予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快速支援,编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余人。二是飞机抢修队。在紧急情况下,主要用于迅速修复战伤飞机,使之达到24小时能再次执行战斗任务的飞行状态,编配40-60人。三是快速大修队。相当于一个快速机动的修理厂,以大型运输机、列车或机动车为修理“基地”编配100人左右。

第五,研制了战伤抢修工具和设备。空军在研制用于战伤抢修的工具和设备方面取得了成功,设计制造了许多有利于战伤抢修的成套工具和设备。

对提高我军油料装备战时抢修能力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我军油料装备战时抢修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与外军相比,油料装备战时抢修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抢修能力还一定差距。主要有4方面问题:信息化水平不高;理论研究不全面;抢修机制不顺畅;硬件保障能力较弱。针对以上现状,应该学习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重视和加强油料装备战时抢修能力的研究,寻找缩小差距的对策,为战时油料保障提供了可靠的先进理念和硬件支撑。

第一,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打赢信息化战争,建信息化后勤,一直是我军后勤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战时油料装备抢修也应依托平战时指挥通信网络建立起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抓好4个分系统。一是要建立战时一体化指挥系统,协调指挥战时战场抢修相关技术保障、物资器材保障及人员调配等。如拟制抢修计划,组织临战抢修训练,调配和补充技术力量,指挥战伤抢修等。二是要建立起油料装备可视化管理系统。平战时油料装备布局、品种、数量、质量状态等动态信息做到要时时跟踪,为油料装备维修提供决策依据。三是要建立集战伤信息、维修机构、备用器材三位一体的维修信息系统。四是要建立装备维修辅助决策系统,充分发挥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优势,建立战场环境模拟、动态仿真信息优化处理、战伤油料装备和维修器材物流模拟、提供模拟维修技术支持和相关信息的动态更新,发挥信息管理系统中枢机构作用。

第二,强化维修理论研究。目前我军对战时油料装备研究还不是很全面,主要表现有:实践研究多,思想研究少;本体研究多,外延研究少;个别研究多,系统研究少;平时研究多,战时研究少。对此,要想用装备维修理论研究来指导和推动维修实践更快更好发展,就要做到“4个强化”。一是要强化维修思想性研究。要提升理论研究层次,从战术到战役再到战略,从现象到本质,要掌握外军动态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军油料装备维修理论现状,要勇于创新,针对性地研究紧急战伤抢修技术和新的设计思想。二是强化外延研究。装备维修研究相对其本身而言,包括前端的“装备设计”和后端的“维修设计”研究两部分。一方面从油料装备需求论证伊始就要把可靠性、维修性、战斗恢复力与战斗效能、全寿命费用等各种影响因素一并进行“系统设计”,从源头强化战斗恢复力。另一方面将战时维修时间要求、通用要求、备件器材、维修工具、机械作业度等各种影响因素一并进行“综合考虑”,从末端强化战斗恢复力。三是强化系统研究。进行集中整合优化,在继承和应用我军战伤抢修要在个别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借鉴世界上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飞机战伤抢修的成功范例,吸收消化外军先进理论,充分听取订购方、设计方和使用方“三方”意见建议,共同制定相关条例和规章。突出精细化这个重点,逐步建立单装备(单型号)战伤抢修技术手册,为实施战伤快速抢修提供可靠的依托。四是强化战时研究。要充分考虑执行“两多”任务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考虑现代战争环境特点规律以及对油料装备维修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充分借鉴新经验新方法,逐步总结形成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训练法和抢修法。

第三,建立完善抢修机制。根据油料装备损伤程度、维修难度、时限要求建立完善分级抢修机制,建立形成“两队一地”分级抢修机制。一是用户方抢修队。主要由装备使用方相关技术干部和骨干自行完成,对针对损伤较轻、维修相对容易、时限要求高战伤装备进行迅即抢修,是战时最经济和快捷的抢修模式。二是专业抢修队。由专门负责维修技术部门或抽组的专业技术应保障分队组成,接收送修或前出担负专业维修任务,根据装备技术含量和有维修价值的装备可能损伤程度,一般分一至两级,并尽可能作到次少层级,做到扁平化。三是地方维修力量。可视情依托研制生产厂家进行战场“保修”或进行“远程会诊”、“远程维修”。还可就近就便依托地方支前力量或战时征用地方技术人员对油料装备进行快速抢修。

第四,完善硬件保障体系。装备抢修——硬件是基础。抢修器材配件和抢修装备工具要与油料装备同步配套发展,走专业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发展之路。针对抢修器材配件,可利用数学模型分析装备战损情况和需求量,合理储存数量,优化储存结构,针对可能作战样式和规模进行加大储备,供应方式上可采取随装配套、后方仓库储存配送、产家“直供”、地方购置等多种渠道,形成纵向贯通、横向交联的网络供应体系。针对抢修装备工具,一方面要配发油料装备抢修车、油料器材输送车、油料装备工程车等大型骨干装备,另一方面要配足便于携带、易于操作、通用性强的专用工具,并发挥官兵智慧研制方便实用的革新工具。

上一篇:中秋节最好的诗词下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