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

2024-05-01

近代文学(共8篇)

篇1: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填空:

龚自珍“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黄遵宪“吟到中华以外天” 鲁迅称为“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词学之一大结穴)、况周颐、郑文焯。

曾门四弟子:指曾国藩门徒: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

曾国藩——桐城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 政治治国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故名。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格律派: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秋瑾:秋月秋风愁煞人

名词解释:(代表人物,地点,时间,主张)同光体: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一派诗人。“同光体”的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郑孝胥、陈衍最早提出“同光体”的说法,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同光体诗,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公案小说:公案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清。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是清代《三侠五义》。先秦两汉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的传记,是公案小说的先导,或者说是它的酝酿期。

侠义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以侠客,义士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始见于唐代传奇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宋、元时期“朴刀”、“棍棒”之类的话本。至清中期,逐趋成熟,出现了《三侠五义》、《施公案》,清后期出现大量此类题材,如《永庆升平》、《小五义》、《彭公案》等作品,多以描写主人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国为民的故事。南社: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

小说界革命: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戏剧改良运动:戏剧改良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一样,都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叶,戏剧改良运动勃然兴起,成为晚清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诞生了新的剧种——话剧。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直抒国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

诗界革命: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黄遵宪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间,他们开始试作“新诗”。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新思想,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但是,他们实际上使诗歌的语言源泉更为狭窄,写出来的作品又完全不顾诗歌的艺术要求,既脱离传统,又脱离群众,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

论述

龚自珍诗的艺术特色 龚诗具有一种“尚奇”、“尚新”的浪漫主义风格。无庸讳言,龚自珍诗歌继承了庄子、屈原、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庄子》的诡谲与恣肆,《离骚》的幽怨与“美人香草”的象征和李白的雄放与奇丽等特性,此外还有一些“风发泉涌”、“不堪一世”的狂放气质和“高吟肺腑走风雪”的人生追求和审美趣味。

诗人善于借用神奇的想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显得绮丽鲜奇,气势磅礴,千奇百怪,大放异彩。例如: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龚自珍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大师,最先“于无声处”感应到了时代深层意向的萌动,在他的诗作中适时地制造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崭新意象,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现实的政治色彩,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感情。以“风雷”“剑”“箫”等意象尤为突出。《已亥杂诗》中有多处运用“风雷”,“中有风雷老将心”(《已亥杂诗》第六十一首)“眼前二万里风雷”等。龚自珍诗歌的另一大特色体现在他的诗歌形式上。龚诗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龚诗形式的新变首先表现在句法结构上。与传统诗歌不同,龚自珍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句法成分完备、而又位置得当的散文化句式以及用来帮助表达诗句意义的助词。至于《行路易》、《伪鼎行》、《馎饦谣》等古体诗,更是以散文化句式构成了全诗的骨架。龚诗的字数句数较之前人有所突破,前人的诗歌一般以七言为限,超出七言的也有但很少见,而龚诗则不受限制。他的诗往往自四言而五言,自五言而七言、八言、十言、字数长短毫无限定,一切都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行路易》和《西郊落花歌》,这两首诗绝大部分诗句的字数都在七言以上。

龚自珍的诗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后人的创作影响极大。龚自珍的诗歌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特色上成就都是很高的。他诗歌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揭露现实,批判现实,打破了当时诗坛的沉寂局面,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

今天看来,龚诗仍堪称为优秀的诗歌遗产,值得我们分析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

谴责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

《官场现形记》思想内容: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艺术成就: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幅腐朽中国的历史画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思想内容: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等,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艺术特色: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结构全篇,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在中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结构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

《老残游记》思想内容: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作者借《老残游记》表达自己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艺术成就: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能用贴切的语言,出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

三、精巧的结构艺术。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游历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

《孽海花》思想内容: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艺术特色:在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时放时收,东西交错,给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觉。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故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篇2:近代文学

1、宋诗派和同光体: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诗歌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同光体:晚清宋诗运动之第三期。他们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光、咸丰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同治并无着落,改称“光宣”更切实际。这派诗人的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以至民国后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郑孝胥等为重要员。

2、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湘湖诗派。王闿运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但后世论者一致指认其诗墨守古法。这表明拟古之倡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随着此派另外两位作者邓辅纶、高心夔的下世,湘湖诗派亦告式微。

3、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等。“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4、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于苏州虎丘。以高旭、陈去病为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心。其寓意为“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抗北庭之意,其宗旨即“反抗满清”。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时间,南北爱国诗人、进步文士纷纷加盟,1916年时达千余人。这个具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1917年因为同光体的态度不满,柳亚子与他人争执,南社几乎分裂。此后每况愈下,至五四后解体。

5、新文体:梁启超倡导文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口号影响更大的是他本人的散文创作。至1902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正式提出“新文体”一词。这种“新文体”从语体上说,是一种介乎文白之间的文体;从文体上说,是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将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从写法上说,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骈文、辞赋、佛典、语录、八股文、西学译文、日本文的词汇、句式、体制,形成兼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

6、狭邪小说: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有一批以狎优狎*为题材的小说出现,鲁迅称之为“专叙男女杂沓”的“狭邪小说”其主要代表作有毗陵的《品花宝》、魏秀仁的《花月痕》、俞达的《青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及张春帆的《九尾龟》等。

7、侠义公案小说:清中叶以后,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表现侠客义士的小说大量涌现。咸丰同治年间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之气的《儿女英雄传》出现,这就是近代小说史上的侠义公案小说。它们是清中叶以后,乡勇游民从军作战获取功名,引起民众羡慕,社会推重勇侠粗豪的绿林习气,又不必违背忠义,甘心为高官大吏奔走的阅读心理的产物。

8、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并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重点论述了小说界革命之必要,指明小说界革命的中心意图是“改良群治”,认为“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它适应了晚清社会文化与文学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促进了新小说的诞生和兴盛,取得了比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更大的成功。

9、谴责小说:他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鲁迅认为:嘉庆之后,内乱外患不断,有识之士呼吁维新与爱国。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有庚子赔款和义和团之变,人们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其他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

篇3:中国近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以鸦片战争开启的中国近代史大家耳熟能详, 但人们对近代文学了解有多少则就另当别论了。即使是一个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 其近代文学知识也常常匮乏得可怜。由于古代文学史一般讲到清代的《红楼梦》, 而现代文学史则从五四运动开始, 处于中间阶段的近代文学往往两不靠, 处于“隔离”状态。北京大学的夏晓虹教授说:“三十多年来, 近代文学研究一直不景气。研究古代文学的, 嫌它缺乏古典的魅力;研究现代文学的, 又嫌它缺少现代的气息。”这就道出了过去近代文学的处境。近代文学受到冷落,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一般人们都认为近代没有经典巨著, 没有名流大家, 不值得重视。实际上, 中国近代文学或许有被重估的潜力。一百多年前, 中国被迫打开国门, 接受“西学东渐”, 这段历史具有文明冲突、融合的现代性, 多种文学观念并存的丰富性, 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的变动性, 使喜欢追新逐异的现代人发现了宝藏。比如, 在思想文化上, 中国人对他们深信不疑两千多年的儒学开始怀疑, 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弃置不顾, 对诗词古文、八股试帖一股脑甩开, 写文章, 来一点“烟士披里纯” (灵感) , 剪掉辫子, 出国留洋, 去上海办报、开学堂等, 这样巨变的过程和经历是“丰富多彩, 生机盎然”的。近代多“纲纪松弛, 多狷狂之士”, 因为那正是一个提倡创新、探索的时代, 人们抖落身上陈旧的枷锁, 渴慕着新鲜的知识和思想。陈平原曾这样论及晚清文学:“吟吟游侠诗文, 写写言情小说, 或者呼唤革命, 或者宣传新知, 晚清文人可做的事情很多。只是其所作所为, 多‘意气用事’, 故其生命形态, 远比实际操作可爱。”因此, “要说晚清文人的功绩, 当然有, 而且不小;只是我更关心其徘徊于古今中西间的身影, 以及因此而显得格外敏感、幽深、复杂多变的心境”, 这正是对晚清文学魅力的生动描述 (《晚清的魅力》序) 。

二、树立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近代文学教学主题

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 如毛泽东所概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 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过程。”因此, 近代历史内容主要成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这是特定时代的一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观念。在这种思想下, 斗争和反抗一度被认为是近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在长期正规教育下, 我们对近代中国的想象如有人所说, “集中了社会制度中最坏部分的‘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 是“了无生气、垂死没落的形态”, 只有“等待革命打破死寂, 晚清社会已不配有更好的期待”。

事实的发展教会我们必须从世界整体的角度看待中国。中国近代之际, 正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候, 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而孤立独处。中华帝国尽管无奈地卷入世界潮流之中, 尽管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和种种不利因素, 但毕竟蹒跚于现代化之路。自此之后, 中国人便开始自我反省。为此, 从科学、思想、文学等方面开始了学习新知识的历程。强烈的民族危机、时势的变化挑战着传统观念, 人们在审视自身弱点的同时, 把眼光投向西方文明, 这便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历程。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 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在中国社会多方面地发生, 现在看来, 这一变化更重要。文明的冲突、碰撞, 乃至交流、变革, 在社会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流, 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愈来愈频繁和深入,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中国现正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 有很好的历史机遇, 在这样的情境下, 我们对于近代发生的种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当更能有“同情之了解”。

事实上,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有意发掘近代历史中引进西学开始现代化的诸种因素者不乏其人。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钟叔河主持“走向世界丛书”, 将19世纪后半期中国人游历西方的游记编辑出版, 从1980年出版第一种以至于二十几种;上世纪九十年代, 上海的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显示了学术研究中的世界性视野, 但遗憾的是, 这种视野还未充分展现在文学研究领域。北京大学陈平原出版于1989年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 算是嚆失。之后, 这种广泛的文明视角在新的理论关照下, 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如都市研究、现代传播媒介研究等, 为近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别样的形态描述。

三、界定近代文学教学的范围

如何界定近代文学的时限、分期,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1929年陈子展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说:“所谓近代究竟从何时说起?我想来想去, 才决定———断自‘戊戌维新运动’ (1898) 说起。”其论据是:“这个运动 (戊戌维新) 虽遭守旧党的反对, 不久即归消灭。但这种政治上的革新运动, 实在是中国从未有的大变动, 也就是中国由旧的时代走入新的时代的第一步。总之, 从这时候起, 古旧的中国总算有了一点近代的觉悟。所以, 我讲中国近代文学的变迁, 就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们普遍认为自甲午战争以后, 中国朝野上下才真正发生变化。而钱基博主张从戊戌变法开始讲起。

20世纪50年代以后, 学术界的意见逐渐统一, 即以1840至1919年五四运动间的八十年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时间范围。这主要是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背景的。他的一段话被广泛引用:“在‘五四’以前, 中国的新文化, 是旧的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 中国的新文化, 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因为这两种文化性质各不相同, 与之相适应, 文学应该分别而立, 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 划出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判然而立, 进而这种思想被直接贯彻在国家的教育纲要规定上。教育部1951年颁布《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规定:“新文学”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 无产阶级的文学, 这就等于规定了“新文学”的时间范围是从五四以后开始的。1956年, 经高等教育部审定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这部大纲“除供中国文学史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外, 还在教科书出版前供各校讲述中国文学史的参考。”) 又有两点规定:把“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文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文学作为两个独立的阶段, 并对它们的性质加以说明:前者是”出现过一些带有反帝反封建倾向的富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作品, 也有过一些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文体改革运动”;后者则“一直是在无产阶级思想领导下”的“主流是革命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文学”。

以上是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分期中起始的说明。关于它的结束期限, 意见分歧相当多。主要归结为从1840到1949年, 这一百年的文学史, 是从中截断为两个时代, 还是连贯一体, 作为文学史的近代期。虽然现在通行取以五四为界, 分为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 但合为一起的意见始终存在。首先看“近现代一体”论的观念。五四前后, 人们力图探索新文化与清末文学改革之间的承继关系。钱玄同说:“梁任公先生实为近来创造新文学之一人。———然输入日本文之句法, 以新名词记俗语入文, 视戏曲小说与记论之文平等, 此皆识力过人处。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 必数及梁先生。” (《寄陈独秀》,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52页) 郭沫若强调:“文学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表征, 所以这个革命的滥觞应该要追溯到清朝末年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的时候。” (《文学革命之回顾》, 沫若文集第10卷, 365页) 这种意见大多是在为五四文学运动追溯源头的时候提出来的。真正从文学史分期的角度提出近现代一体论的是郑振铎, 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 把中国文学史分为“五个时期”, 即“上古期”、“古代期”、“中世期”、“近代期”、“现代期”。其中, “近代期”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改革开放前, 这种分期除了得到林庚的完全赞同外, 响应的意见几乎没有。1980年代以后, 学术界对于这种分期的赞成分量明显增大, 大家认为:“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 是中国文学在观念、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逐步现代化 (或云近代化) 的过程, 把它们一分为二, 就等于拦腰截断了这个发展演变过程。”再比如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三人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观点, 曾引起很大反响。与前次追溯源头的视角不同, 现代化的观念成为人们评论事物的参照标准。

文学史本身是一门学科, 基于怎样的标准分期, 体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依据。在合适的契机下, 中国近代文学史范围被重新划定, 不是没有可能的。

四、近代文学课程模式探索

以往的文学史学习, 都是以作家作品为纲要贯穿,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以, 讲古代文学史, 一般以作家作品为经纬, 这样能较准确地描述那一时代的文学状况, 也便于学生系统地接受。但在经过了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到了清代《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以后, 古代文学事实上已经结束了, 然后是近代, 我们不知道这“一代文学”是什么?

遭遇了“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代文学, 如鲁迅所说:“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 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旧的桎梏。于是觉醒、挣扎、反叛, 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古老的中华帝国既敞开国门面相新世界, 文学亦自然地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面向新天地。于是, 求新、求变、求用, 成为它的主要特征。在这样风云激荡、富有变化、生机勃勃的时期, 新的文学事件层出不穷, 与那些极少数的文学大家相比, 这些事件更能显示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也能展示它的真实面貌。故此, 我们打破传统以作家作品为纲目的书写方式, 选择以事件为中心, 以有利于钩稽历史的复杂情态, 窥探近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中国在近代的危机中展开自我救赎, 一方面是对固有的强大的传统作痛苦扬弃, 一方面是开放心胸、拓宽视野作维新革命, 其间有种种挣扎、回环、往复的错综复杂。课程回顾历史, 主要针对争议和抗争, 设计论题, 展开讨论, 拓展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探究固有观念的是非。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展开对一段变动的、富有争议性的历史文化的介绍与学习。

近代文献庞杂, 报纸、期刊、文集等浩如烟海, 选择阅读材料, 利用文献, 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课程的研究重点是, 如何处理一种大阅读量, 并需甄别、取舍讲述专题的讲授方式。“近代中国与文化”是一门融合文学、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课程, 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修养, 也适用于人文社科学生开阔视野, 整合知识框架。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主要开启学生理解历史、理解文化的大门。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树立一种开放思维、积极参与的研究型课程理念。比如近代中国先进的革命者提出“国魂”之说, 意即“一民族而能立国于世界”的民族精神。“国魂”的提出, 显示了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 以及无数壮士仁人所付出的努力, 但也夹杂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遗憾的是脆弱的革命派半途夭折。梳理当时“国魂”的诸多涵义, 不以成败论英雄, 辛亥时期的“国魂”观是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

课题的另一创新点是基本的知识传授与学术前沿的介入相辅相成。以“行云流水一孤僧”的苏曼殊为例, 其出家人而深具情性, 追求与抗争带有独有的美学与风味, 晚清历史格局变动, 多狷狂之士。此类妙人、妙文, 深具情味, 摆脱既往意识形态范畴的革命认识。

篇4:美国举行“近代中国文学会议”

第一天上午介绍当代中国文学及表演艺术的概况。宣读的论文有《文化大革命中的小说与戏剧》及《文艺现状和未来展望》。下午介绍源流,宣读论文《“扬弃”运动》、《上海话剧1937—45》、《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文学》。

第二天上午介绍理论及批评,宣读论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践》和《百花齐放的文学》。下午介绍小说和表演艺术的实验与改编,论文有《文化大革命中喜剧的命运》、《当代小说中的“古为今用”》、《妖魔与神灯:革命相声》。

第三天上午放映电影。下午介绍电影的实验与改编,论文有《刘三姐:从恋爱故事到阶级斗争》、《<家>:典型改编的研究》、《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主题》。

中间休会两天。

第六天上午介绍文学与社会,宣读论文《新旧英雄人物》、《从中国短篇小说研究现代中国社会》、《畅销书与作家的收入》。下午介绍通俗文化的发展,宣读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运用歌曲作为进行群众教育的政治工具》、《侯宝林和他的艺术风格》、《以样板戏为样板》。

第七天上午介绍大陆及台湾省诗歌,论文有《当代台湾诗歌》、《寻求黄钟——1949年以来的诗歌》、《浩然小说中的艺术》、《论当代中国小说中的意识形态与表演方法》。

第八天上午介绍大陆与台湾省的文学情况,论文为《台湾的乡土文学》、《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异端倾向》。下午介绍新方向,论文有《徐迟的报告文学》、《七十年代后半期的中国电影》及《新方向?——漫谈中国文艺刊物中的若干当前倾向》。

篇5:中国近代文学史论文

祥子的婚姻也是他的一次悲剧。祥子想要娶一个可以和他一起奋斗的女子,温柔而且可以和他一起吃苦。可是他最终却被虎妞算计了,而不得不与她成婚。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虎妞就是不想劳动而靠资本获得钱财的人,这与祥子的理想生活相差太大,而且虎妞是何等厉害的角色,她想了许多办法来改变祥子,这也使祥子对他婚姻的厌恶感大大加强了。最终由于虎妞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为祥子婚姻的结局,这一切结局都是又虎妞自己一手造成的,用伎俩换取了婚姻,却算来算去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进去。

祥子对这个强加的婚姻感到委屈耻辱,如果他对虎妞,对这个家也不是只有恨而没有留恋,那样的话虎妞的死应带给他解脱的兴奋,但实际上他是痛苦的。因为虎妞也带给了他温暖,一回家就可以吃到温热可口的饭菜,虎妞拿私房钱维持生活,给他买车,圆了他买车的梦,在他生病时照顾他。祥子也觉得“不管怎样,他觉得自己已足有了家,一个家总有他的可爱处”,“生命的延续不过是生儿养女——只要有个小孩,生命便不会是空的”。虎妞其实也是喜欢祥子的,只是她对祥子的喜欢演变成了一种占有,她想不断的改变祥子,让祥子时时刻刻都陪着自己,远离车夫这种低贱的行业。但可惜的是虎妞不理解祥子,她不知道祥子真正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也是祥子这场婚姻的失败之处,在那样的时代,没人能理解他。

尽管婚姻带给祥子痛苦,他也不想毁掉它,可现实连这么低微的要求都不能满足他,是多么的悲哀!祥子与虎妞的婚姻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祥子是来自农村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的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他的健壮、木讷或者勤快、朴实,还有他的狭隘、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表,生活习惯,到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祥子性格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祥子的婚姻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有,又何尝能够摆脱这些压制而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他自身的身份地位是他的这种想法不切实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一开始就陷入了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攒钱买车是祥子理想的全部,他拼命拉车,生活节俭,无不良嗜好。靠自己的双手买了车,日子好一些,他才会考虑娶亲,而这强加的婚姻使他要靠双手立业成家的愿望成了泡影,他感到委屈和耻辱。祥子本打算,假如有了车,生活好一些,“而且愿意娶亲的话,他必定要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做的姑娘。”虎妞不是合适的人选,她想要靠资本过活,而且又会耍手段,祥子正是因为自制力不强,才中了虎妞设下了圈套。虎妞想要占有祥子,她对祥子和对别人比起来真是好上百倍。祥子被军阀逃兵抢去心爱的车,逃出回到人和厂时“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当他病未好利索就拼命拉车,心疼他的也是虎妞,“她真是一百一的客气,爱护”,这对于无亲无故的祥子,是温暖的,所以祥子认为虎妞是做朋友的不错人选。可她不符合祥子的婚姻理想:好看些、年轻、和顺。从祥子不接受虎妞也是因为封建传统观念对祥子的影响。虎妞不但又丑又老,婚前还用欺骗手段得到丈夫,婚后还傲慢地支配丈夫,祥子在新房里转悠,他感觉整个生命就是一部委屈。所以祥子看虎妞是母老虎,怕她,又恨她,怎么能接受他呢?祥子不接受虎妞理应拒绝,但他又不能摆脱掉虎妞;虎妞的私房钱可以弄上的二三辆车,“不为要她还不为要那几辆车吗”?同时祥子又狭隘、爱面子,怕别人说他贪图刘四家财,怕别人笑他依赖虎妞生活,怕别人骂他不正大光明。祥子的矛盾不仅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也给虎妞带来了不幸。祥子与虎妞生活习惯与情趣及挣钱的方式方法上也有矛盾与分歧,这些矛盾与分歧是由各自的性格决定的,它使这场婚姻的悲剧色彩更加的浓重。

篇6:第22课 近代文学艺术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的成就。教学难点:学习了近代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文学殿堂的巨匠

1.19世纪30年代以后,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英国的,俄国的。

2.(1799-1850),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 》共96部小说,塑造了2400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 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精品,被称为法国社会的“ ”。

3.(1828——1910):俄国文学巨匠;列宁称他为“ ”,擅长细致的心理描写,被誉为“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音乐殿堂的“乐圣”

1.19世纪,音乐在欧洲兴起,杰出代表有:德国的、奥地利的。

2.(1770——1827),德国历史上伟大的,开创了 音乐的先河,代表作是《________》又称为《 》。

3.“乐圣”是。

4.“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这是恩格斯对 的《 》的评价。

(三)“用生命作画的人”

1.凡•高:_________著名的画家,绘画艺术的奠基人; 代表人物,代表作:《________》(他认为是阳光和生命力的象征)

2.“用生命作画的人”是:。

【重难点突破】 【猜一猜1】根据以下四个提示,写出一位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提示一:英国物理学家;提示二:剑桥大学教授;提示三:创建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提示四:建立电磁场理论。

【猜一猜2】根据以下四个条件,请写出一首乐曲的名称。

它是世界著名圆舞曲之一;它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必演曲目;它描绘了欧洲美丽的自然风光;它最初是写在一件衬衣的衣袖上。

【猜一猜3】根据以下四个提示,写出一位外国艺术家的名字。

提示一:音乐;提示二:失聪;提示三:英雄;提示四:拿破仑。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因为他的作品()A.继承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B.内容涉及了大量哲理、道德、宗教和历史问题 C.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D.代表了进步的历史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

2.下列作品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的是()A.《战争与和平》 B.《神曲》 C.《哈姆雷特》 D.《复活》

3.他是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法典为欧洲许多国家借鉴和仿效;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推动着时代的脉搏。而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他们俩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两个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是

A.克伦威尔 贝多芬 B.马克思 施特劳斯C.拿破仑 贝多芬 D.希特勒 施特劳斯 4.名言警句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名言中能激励我们在困境中顽强抗争的是()A.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B.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C.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D.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5.“关于正义、法律、宗教、上帝等等一切话都是空话,用来掩盖最粗暴的贪欲和残忍!”列夫·托尔斯泰这段对俄国社会黑暗的揭露出自

()A.《哈姆雷特》 B.《复活》 C.《母亲》 D.《美国的悲剧》

篇7:近代文学家老舍及其作品

老舍(18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篇8:近代文学

一、浪漫诗的诗人及其作品———情景记忆和顺口溜记忆

赴德国留学4年的森欧外于明治二十一年返回日本, 第二年就出版了翻译诗集《面影》。由于受到法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文辞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浪漫风格。从政失败准备通过艺术战斗的北村透谷, 也在同年发表了其代表作品《楚囚的诗》, 接着又在明治二十四年出版了《蓬莱曲》。这两部诗集以浪漫的情调表现了近代诗人的苦恼。透谷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指导者, 他推动了日本诗歌的浪漫化进程。

岛崎藤村作为透谷的盟友, 深受透谷思想的影响。两人一起创办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杂志《文学界》。岛崎藤村也发表了处女诗集《若菜集》, 描写青春苦恼的同时, 也抒发了青春的喜悦之情。藤村的《落梅集》是其脱离青春的稚嫩达到壮年成熟的标志之作, 此外藤村还出版了《夏草集》。岛崎藤村的这三部诗集《若叶集》、《夏草集》、《落梅集》可以按照植物成长的过程情景记忆。即首先是花草树木抽枝长出嫩叶 (日语中若叶即嫩叶) , 然后夏季草木繁盛, 最后结成果实。同时还可从发展的角度, 理解为象征了诗人从青春期、成熟期到壮年期的成长过程及心理变化。土井晚翠因于明治三十二年发表处女诗集《天地有情》而一举成名, 与岛崎藤村并驾齐驱。文学史上把两人所处的时代称为“晚藤”时代。晚翠诗的特点是汉诗调, 擅长史诗类的叙事诗。代表诗集有《晓钟》 (明治三十四年) 、《游子吟》 (明治三十九年) 等。《荒城之月》一诗被谱成曲子在日本家喻户晓。二人诗风形成鲜明对照, 并从不同方面讴歌了明治时代的浪漫主义精神。

与谢野宽创办了著名的《明星》杂志, 聚集了当时日本诗坛上大量的年轻浪漫诗人, 还培养出了像石川啄木、北原白秋等著名诗人。与谢野宽的妻子与谢野晶子的加入更为《明星》杂志注入了新的活力。晶子的诗集《乱发》 (1901) 用大胆奔放的激情歌颂青春、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作为一位女性诗人, 晶子的思想非常进步, 对后来的日本女性作家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以上六位诗人森欧外、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土井晚翠、与谢也宽、与谢野晶子的名字, 可以用打油诗进行记忆:“森外”村中一“土井”, 村中浪漫一夫妻。这里的“森外”即指森欧外与北村透谷和岛崎藤村两诗人名字中的“村”, “土井”是晚翠的姓, 夫妻是指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为了加深对诗人的理解和记忆, 最好背诵诗人极具特色的诗歌。例如:晶子在诗《乱发》中写道:“五尺秀发, 水中飘柔有谁知, 隐而不露少女心。那女子二十华年, 君不见, 青丝秀发美如盛春。春思之国恋情之邦, 曈曚发亮, 幽香来自梅花发油?稚嫩皮肤含热血, 只懂说教, 岂非寂寞。留人欢悦春宵夜, 覆琴乱发复乱发。”在当时的明治时代, 晶子大胆而暴露地歌唱青春之美, 而成为女性争取自由和爱的先驱者。

明治30年代的浪漫诗运动, 在日俄战争后社会情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 令人感到其风格的空虚无物。受到自然主义思潮直视现实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下, 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革, 最终导致了浪漫诗的衰落。

二、象征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在欧洲象征主义产生于自然主义之后, 用自然主义的方法表达诗的真实, 并追求使用暗喻手法。这两种文学思潮, 于明治30年代中期被同时引进日本。自然主义被应用到散文和小说上, 而象征主义被应用在诗歌方面, 进而加速了日本象征诗的诞生与发展。

上田敏在翻译诗集《海潮音》 (明治三十八年) 的序文中写道, “象征的用法, 即是借用某物, 把诗人在观想中产生的某种类似的心态更好地传达给读者”[1]。上田通过这部诗集向日本介绍了法国高蹈派和印象派, 是当时日本译坛的最高杰作。上田对日本的诗坛和诗评论界都有深远影响。而作为象征诗人最早开拓了玄奥诗风的是薄田泣蓳和浦原有明。

薄田泣蓳于明治30年代初期, 在浪漫派的同人杂志《明星》上发表了大量诗篇, 后来收在诗集《暮笛集》 (明治三十二年) 和《晚春》 (明治三十四年) 中。30年代后期, 受到上田敏翻译诗集《海潮音》的影响, 他开始了象征诗的创作。代表诗集为《白羊宫》 (明治三十九年) , 主要活用古语和雅语, 工于遣词造句, 多描写的是古时贵族的端庄高雅生活, 侧重表现形式上的美。浦原有明初期的诗集《嫩草叶》 (明治三十五年) 、《独弦哀歌》 (明治三十六年) 体现了抒情诗风。从《春鸟集》开始尝试象征诗的创作。《有明集》使读者在感官上得到高雅、冥想般的享受, 继而完成了象征诗体的创作体裁。薄田泣蓳、浦原有明均是通过活用古语和雅语精雕细琢诗的表现手法, 捕捉诗中耐人寻味的细腻感情。他们还成功地深化了藤村、晚翠等人的直叙式抒情诗的内涵, 提高了其艺术的境界。然而, 这种表现形式却过于偏向古典, 有偏于形式美学的倾向, 丧失情感本身的生命力。正如分铜惇作所说:“这不仅标志着明治新体诗运动的鼎盛, 也预示了到达这一巅峰之后命中注定的衰落解体。就这样, 象征诗运动一面推进着以追求表现手法革新的口语自由诗运动, 一面无奈地等待着未来的新的运动中更为丰富多变的可能性。”[2]

薄田和浦原在思想上被固定于古典主义和形式主义, 诗风由于沉重的观念而被封闭, 进而诗歌的活力减弱并缺少新鲜的流动性。北原白秋打破了这个局面, 给窒息的、陈旧的象征派打开了天窗, 将忧伤的内容用崭新的近代感觉书写。北原白秋诗风轻快洒脱, 其作品《邪宗门》 (明治四十二年) 用华丽的语言书写了想象中的异国情趣。诗人安西均曾评论道:“如果有人可以被冠以国民诗人或民族诗人这一称号的话, 在近代和现代中没有比北原白秋更适合的了。”[3]北原把儿时的记忆进行诗化创作了诗集《回忆》。诗人自我评价道:“这只不过是一部感受史与性欲史, 希望读者将其作为自传去读。”[4]这部作品虽然缺乏知性和思想性, 但却使用华丽的色彩、令人陶醉的音乐性, 把象征诗推向了高潮。

与北原同时代的诗人川路柳虹在回忆当时诗坛状况的文章中写道, “从泣蓳到有明, 从有明到白秋, 他们的修辞方法越来越高超”, 可是却使人感到, “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实感落到了另外世界的陷阱中了吗?”他的这种呐喊不仅是对象征诗的批判也是对当时现状的反思[5]。此外, 诗风沉重暗淡且具有神秘性倾向的象征诗人三木露风, 以沉重的语言在诗集《废园》中用象征手法描绘了思想和抒情的世界。

关于以上象征诗的五个代表上田敏、薄田泣蓳、浦原有明、北原白秋、三木露风的名字可以用一句顺口溜记忆:两个“田”, 两个“原”, 只有三木露风好孤单。

三、口语自由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口语诗即是用日常口语进行书写的诗风, 它诞生于明治后期。此前,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谓“诗”必须是用文语来写的东西。口语自由诗的旗手三木露风与相马御风在诗评《诗界的根本革新》中, 倡导了新兴起的口语自由诗。接着, 石川啄木用口语自由诗的形式抒发日常的感情。他深深地感到口语诗的重要性, 并在《应该吃的诗》 (1909) 一文中写道:“明治40年代以后的诗, 之所以必须用40年代以后的语言来写, 并不是诗语的合适与否, 表白上的方便与否, 新的诗的精神也即是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6]啄木强调了用日常用语做诗的重要性, 肯定了口语自由诗的价值。面对从古语诗到口语诗转变的这一过渡期, 萩原朔太郎和高村光太郎的诗歌, 亦给当时的诗人提供了参考。“萩原朔太郎和高村光太郎一起把日本近代诗推向顶峰, 并成为口语自由诗实质上的完成者”[7]。1912年以后, 口语自由诗与象征诗派运动一起轰轰烈烈地展开, 使这种体裁更趋成熟, 并从形式上改变了近代诗的面貌。

如何记忆口语自由诗及代表诗人?啄木26岁就去世, 一生贫困。而萩原朔太郎的父亲是医生, 高村光太郎的父亲是雕塑艺术家, 用现在流行话来说是富二代。一句打油诗如下:啄木没饭吃, 也要写口语诗, 朔太郎、光太郎, 富二代来相助, 二人都成了口语诗鼻祖。

四、耽美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活跃在浪漫派《明星》杂志的年轻同人渐渐对浪漫思潮产生不满, 导致其于明治四十一年废刊。明治四十二年, 以森欧外为指导者、石川啄木为发行人创刊的《昂》为耽美诗提供了重要平台。原活跃于《明星》的年轻诗人, 开始转向耽美风格的诗歌创作, 并在《昂》上发表, 促进了耽美诗的发展。该杂志的主要成员有北原白秋、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等“面包会”的年轻艺术家。

北原白秋的耽美诗同象征手法不可划分, 而高村光太郎早期耽美派诗风浓厚, 但后期主要以理想主义诗风为主, 将在理想主义部分作重点介绍。木下奎太郎本人既是医生又是诗人, 他的代表作为《食后之歌》。耽美派具有都市趣味、颓废享乐、自我美的形成的艺术特点。

关于耽美诗的三位代表诗人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北原白秋的名字可以如下记忆。因为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的名字中都有“太郎”二字, 我们可以根据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爱吼的个性编成入戏顺口溜:“太郎”“太郎”吼“白秋”。

五、理想主义的诗人及其作品———想象记忆

明治末期《白桦》杂志创刊。同人们主张把新理想主义作为文艺思想的主流, 因此人们称这个文学流派为白桦派或新理想派。这个流派不仅对作家和画家, 乃至于对诗坛也起到了很大影响。代表诗人是高村光太郎、室生犀星。此外还有远离中央诗坛, 生活在偏僻的日本岩手县花卷市的诗人宫泽贤治。

高村光太郎从1906年到1909年在美国、英国、法国游学3年半以后回到日本。因受到欧美社会近代市民精神的影响, 产生了对自我意识以及要使个人生命更加完善的强烈欲望。他感到生活上和社会上的陈就落后及封建道德的压迫之后, 开始反抗家族制度, 不顾长男的身份而离开父母家, 不继承家业开始了独居生活。虽然参加唯美主义艺术运动, 成为“面包会”的主要成员, 发表唯美颓废派风格的诗作, 但站在自我意识上的反抗, 并未能轻易推倒现实之墙, 而产生出败北感和空虚感。明治末期, 受到白桦派影响的高村光太郎开始创作有关人道主义内容的口语自由诗。其代表作《路程》, 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为耽美主义倾向的口语自由诗, 而后部分为表达对其爱妻智惠子的思念的人道主义口语自由诗。

高村光太郎在他长期的艺术生涯中, 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饱经磨难。青年时期, 他在职业与艺术的选择中苦恼不已, 正如他在《路程》这首诗中写道:“请告诉我该走的路, 请告诉我该做的事!”在著名的诗集《智惠子抄》中, 咏唱了跟爱妻智惠子从恋爱、结婚、妻子患精神病、死亡, 追忆跨越40年之久的生活。伊藤信吉在《光太郎之歌》中评价道, “作为诗人出发的高村, 正处于近代诗的发展阶段, 因而具有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8]。

室生犀星作为私生子出生在石川县金泽市, 后来被真言宗寺院雨宝院住持室生真乘的姘居收养。生下来就没有见到生母, 养母又是个特殊身份的人, 因此犀星一生都肩负这两重“束缚”。1910年上京, 受到诗人北原白秋的赏识。摆脱青春苦恼的室生犀星于1918年完成了《爱的诗集》。

宫泽贤治在日本被定位为作家、自然科学家、诗人。他笃信《法华经》, 其诗作体现了大慈大悲的思想。他把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因此在诗史上把这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归类到理想主义中。但更确切地说贤治跟其他理想主义诗人不同, 他是宗教诗人。在实际生活中, 宫泽还是一个农民, 一个虔诚的求道者。他的生命仅仅燃烧了37年, 终身未婚。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农学知识, 以献身的精神来指导农业。把弘扬《法华经》的思想为己任。创作了诗集《春与修罗》 (共3集) 。世人通常把《春与修罗》这部作品称为诗集, 但作者宫泽贤治本人却固执地将其称为“心象素描”。贤治的理想和追求也正像诗的标题的寓意一样是摆脱“修罗”走向春天的心相描述。

上述三位诗人高村光太郎、室生犀星、宫泽贤治可以通过用想象加强记忆。在一个理想之国, 高远的天空有一颗美丽的星星在闪烁, 并发出两种光, 即是“贤治”之光和“高村光”, 简略为:理想国度有“犀星”, 发出“贤治”、“高村光”。

日本经过了新体诗的诞生, 浪漫诗、象征诗、口语自由诗、耽美诗、理想主义诗阶段的发展之后, 迎来了日本近代诗的高潮。出现了以萩原朔太郎和佐藤春夫为首的大成者。萩原朔太郎的代表作《月吠》 (大正六年) 和《青猫》 (大正十二年) , 以口语自由诗的形式, 用象征的手法表现阴郁感情。这意味着近代诗的确立。对于后继诗人来说又是一个出发点。佐藤春夫把对恋人谷崎千代的思念写成了《殉情诗集》 (大正十年) , 巧妙地运用古典语, 表现了微妙的感觉, 是文语定型诗的绝品。另外旅居法国十多年的崛口大学回到日本以后, 出版的翻译诗集《月下一群》 (大正十四年) 对后来的诗人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以上诗人及其诗集, 可利用诗人、诗集中汉字意义来发挥想象力:“秋天原野上一匹狼在“吠月”, “青猫”吓得不得了”, 即萩原朔太郎及其诗集《月吠》、《青猫》。在“崛口大学”的校园内“月下一群”学生在看佐藤春夫的《殉情诗集》。通过以上的想象记忆, 很快就能记忆三位诗人及其诗集。

以上通过日本近代新体诗的诞生、诗的体裁发展、近代诗的确立三个部分介绍了日本近代诗歌史的全部过程。在每个部分介绍了主要诗人及其诗集。在理解诗史的基础上, 提出了快速记忆诗人名字及作品的窍门和方法, 望给教授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摘要:以日本近代文学史诗歌教学为例, 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情景记忆、顺口溜记忆、想象记忆法, 使其在理解和掌握日本近代诗歌思潮史的基础上, 快速记忆诗人及其诗集从而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近代文学史,情景记忆,顺口溜记忆,想象记忆,日本

参考文献

[1]秋山虔, 三好行雄.新日本文学史[M].东京:文英堂, 2005:199.

[2]红野敏郎.明治的文学:近代文学史1[M].东京:有斐閣, 1992:259.

[3][5]安西均.詩的招待[M].东京:新日本新書, 1977:46.

[4][6]北原白秋, 石川啄木.现代日本文学大系:第26卷[M].东京:筑摩書房, 1972:44.

[7]红野敏郎.大正文学:近代文学史2[M].东京:有斐閣, 1972:184.

上一篇:对单位的通报批评下一篇:党员转正评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