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意义

2024-04-30

深层意义(通用6篇)

篇1:深层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繁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广大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传播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展示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多元性的特色,很容易吸引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使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文化知识的提高,精神上的娱乐和对美的感受。

关健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社区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24-02

湛江广场文化“开心广场”是市委宣传部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用于文艺演出的公益性广场文化活动,至今还保持每年100多场的文艺演出活动,其主要动力与文化资源来源于社区。而通过文化广场的活动,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社区的和谐。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的概念,涉及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娱乐,群众体育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份,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同属上层建没。群众文化与其文化类型的根本差别在于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内部特质和职业外这一特质。

一、广场文化,新兴的群众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是源于社区文化形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广场是群众生活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广场上进行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开放式的。每天的清晨或晚上,在公园里,在广场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人群在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在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在工作中,生活快节奏带来的压力,展示自己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在活动中,大家和谐相处,平等交流,而广场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一个特点。如:中老年人的交谊舞、太极扇舞、秧歌舞、健身操、青年人的街舞,有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歌手,有舞剑,练拳术的人们等等。所参与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完全是随意而为,进出自如,没有强迫性,也没有约束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精神、城市风格以及市民生活方式非常集中的折射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场文化从初始阶段发展到高层次的阶段有三个转折点。

(一)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水平等条件限制,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增进人际交往的初级阶段。

(二)由商家为组织者,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广场文化活动,其作用是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传递了科学文化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这是中等层次的广场文化活动。

(三)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鲜明的主题,明确的目标,有演出质量,有艺术水平的要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振奋人们向上的精神,鼓舞群众的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这是高层次的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是开展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表演形式丰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群众的广泛参与,这是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二、广场文化促进社区文化繁荣与提高

广场文化活动(开心广场)以文艺演出形式,开展全市性的公益性活动;为社区文化及广场文化活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才艺,互相交流,提高技艺的演出平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场文化的空前活跃,各社区或个人纷纷组建了各种类形的表演团队。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层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创作本土特色节目,扩大影响

人们的生活,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物质生活,二是文化生活。物质生活主要是满足人的肉体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文化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重要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的生活重心必然会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倾斜。物质文明的丰富,意味着以文化生活为主向的人越来越多,对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演出团体不再满足于移植或照搬别人的节目。而是结合社会形势,本地民俗风情、创作出形式多样,有本土文化特色,群众喜欢的舞蹈节目。

如湛江市紫荆花艺术团,团长是一位农垦文工团的退休舞蹈演员,退休后积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该团组建初期,演出的节目,基本是学习或移植别人的优秀节目,(市内的中老年舞蹈团队基本是走同一方式。)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入发展,该团结合本土文化,开展了创新的新思路,先后创作了“人欢虾跃、”“甜橙飘香”等有地方特色的舞蹈,由于节目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且有浓郁的本土风味,在本市两个开心广场演出后,得到社会各届广泛认同。

(二)大胆创新,提升艺术感染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有重大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益性事业,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思路、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的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口味的精神粮食。

作为粤西城镇群中心的湛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深受群众欢迎的粤剧、雷剧、歌舞、遂溪醒狮、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陶鼓、廉江木偶戏、安铺八音等。而粤剧更是湛江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市内的曲艺社就有几十个,主要是演唱粤曲片段或折子戏。如南方艺术团,在排练“潞安洲”小戏时,在乐队中加入高音萨克斯这件乐器,在唱段“抒素手,敬杯酒,愿君英风长照潞安洲„”夫妻对唱中,用次中音萨克斯和高音萨克斯为主奏乐器,它那独特的音色,令人耳目一新。在排练过程中,多次请来湛江粤剧团团长,著名粤剧名家孔雀屏女士来指导,在乐队伴奏方面也得到她的认同。经过专家的言传身教,使该团的艺术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演唱原创歌曲,激发创作热情

文化及其艺术应把根扎在人们的心中,表达民族的情感和理想;文化产品应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与本土性的特质。只有具备以上的特质,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民族是重视并弘扬精神生活的民族,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这种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对文化生活的执着与褒扬,不仅如此,它还应使文化生活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主向。

为了弘扬本地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以政府主管部门及各民间团体,多次组织市内专业及业余文艺爱好者,下基层进行采风、调研,创作了大量的本土文化作品;如歌曲、相声小品、小戏等。通过多次评比、选出部分优秀的曲目,进行全市性的各类比赛,并多次在文化广场上演出。

如声乐:湛江市第四小学文艺演出队,霞山银铃音乐沙龙演出队等,选用了适合孩子演唱,很有儿童特点的,本地文艺业余作者创作的儿歌“阳光·校园”和“野炊”这两首歌曲来演唱,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成人作品“绿色的梦,”“迷人的甘蔗林,”“东海渔歌”等也得到群众广泛的认可。由此可见,广场文化让词曲作者的谱面作品转化为舞台上形象生动的,可视听的艺术成品;激活本地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鼓励更多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出更多、更好,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群众喜爱的具有地方风味和社区特色的文艺作品。

三、广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广场文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一个品牌,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阵地,在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广场服务时,要考虑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只有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公益性文化广场服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而社区文化的载体,是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注点。主要表现有三项:

(一)繁荣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呈现了多样化。企业的转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等、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提升对社会的稳定与社区的和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心广场的文艺演出,主管部门每年都提前地,有计划地将演出任务分配到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从而促进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要经常性地进行文化建设(就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生活,繁荣社区文化,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表演,吸引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构建和谐社区)与艺术提高。

(二)拓宽活动空间,创造和谐环境

广场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性展示了它强大的吸引力,对社区文化产生强大的辐射力。而依托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社区文化的提升与创建和谐的环境是最佳的途径。

社区群众文化,由于受到区域的局限,只能因地制宜地在各街道社区,或居民小区的空地上开展,极大地制约了社区文化的深层发展。而广场文化的群体性活动,拓宽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间,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增进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重要枢纽,易于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对构成和谐的社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增强归属感,增添和谐因素

广场文化,通过充分协调各方关系,凝聚各方共识,取得各方支持,把社会各阶层的广大群众吸引在一起;积极参与,易于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增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场文化,既承载着群众娱乐休息、学习提高的实用功能,还肩负着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等重大使命,对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四、小结

广场文化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渐趋成熟的广场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青睐,参与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广场文化,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的需求;对社会的稳定与社区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广场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成熟,更加完美,更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篇2:深层意义

(一)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希亚德(Jean-Baudrillard)认为,面对各种信息环绕,大众在购买、消费、工作、选举、填写意见或参加社会活动中持续不断地受到他者的鼓动,逐渐滋生一种对立情绪。于是,冷漠的大众变成了忧郁沉默的一群,一切意义、信息和教唆均内爆于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样——社会也因此消失了,各个阶级、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文化形式之间,以及媒体的符号制造术与真实本身之间的各种界限均已经“内爆”。这种文化研究的看法,对当代传媒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事实上,当代广告在拓进人们生活的空间,带给人们一些生活准则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无可置疑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直面这些负面效应,是当代学术界的责任。广告传媒“炒”文化的负效应,有可能使人们跟着影视的诱导和广告的诱惑去确立自身的行为方式,传媒的全能性介入中断了人的独处内省和人我间的交谈。媒体具有“敞开”(呈现)和“遮蔽”(误导)二重性,当今世界通过镜头组接以后的弥天大谎层出不穷,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是,媒体与其它媒体之间不断参照、传译、转录、拼接而成的“超真实”“超文本”的媒体语境,一个“模拟”组合的“数码复制”的世界。这种复制和再复制使得世界走向我们时,变得主观而疏离。广告在多频道全天候的持续播出中,人不断接受储存很多芜杂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却无法处理,并因超负荷的信息填塞而导致信息膨胀焦虑症和信息紊乱综合症。

进入大众传媒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如何在这公共空间中获得自己的合法性,成为一个当代性问题。如果说,在“印刷资本主义”风靡之时,文化就走出了贵族的城堡,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广告传媒作为一种新型权力话语进入世界逻辑中,并有效地排除了人与人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需要,从而使得信息传播成为一种世俗性的便捷方式。伴随着数码复制的新传媒方式的出现,一种新的大众生活交流方式已然来临,同时也将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

当代理论家莱斯理·斯克莱尔在《文化帝国主义与在第三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中认为:广告,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常常将自己装扮成教育的、至少是提供信息的正面行为。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第三世界的大众媒体问题。对第三世界大众媒体以及其与广告的关系的研究,正适于着手研究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这一研究应在文化和媒体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之内进行。广告的类型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尽管有些微差别,在每日出版和定期出版的媒体、电台、电视以及露天宣传栏广告之间也有些差异,但是商品和服务广告的绝大多数都是与消费相关的,而无关于生产。媒体帝国主义在逻辑上是由文化帝国主义所导出的。如果允许美国或者西方对文化的控制,那么它显然是通过对大众媒体的控制来达到,因为它制造了使人服从于“霸权文化”的条件,并且限制了对它进行有效抵抗的可能性。

不难看到,广告传媒的权力集中体现在影视和广告等具体形式上。现代生活离不开广告,以至于美国一个16岁的儿童,已经受到了10万条广告的冲击。但是,对广告的负面效应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充满诱惑的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言说方式,一种制约人的意识的不可选择的“选择”。而这消费至上所引发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紧张关系却不期然地被超前消费性生活包装所掩盖,在国际和国内问题成堆的今天,影视娱乐与传媒广告却无视这些一触即发的问题,甚至以表面的热闹掩盖这些问题,从而呈现不出任何时代的症候。

于是,人们看广告似乎常常觉得效果“正相反”,上面吹得天花乱坠的同它实际上指涉的.东西恰好正相反。“问题”正是在其“没有说出的话”中无意透露的。现代某些传媒广告在许诺人世间温情时又显示出的钱权交易性。这种表面热闹的画面其本质是将虚设和冷漠作为其性格,其外热内冷的冷漠性表征出现代社会意识话语的冷漠性,并以其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反差显示了空隙的界限。这表明意识话语同真实历史的冲突关系,从而以自我揭露的方式不断消解虚假。当消费的意识形态通过传媒而上升为大众的显意识时,人们一旦误认为钱是正常的唯一意义所在时,社会的失序就不可避免。

篇3:对舞蹈教育传播深层意义的剖析

一、当代舞蹈教育传播的现状

(一) 我国舞蹈教育传播的现状。研究我国的舞蹈教育, 首先应该对我国舞蹈教育现状进行具体的剖析。根据以往的资料和信息表明, 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一直被世人所低估。其中一些人只单纯认为我国舞蹈教育对舞蹈能力的培养只适用于将来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 而对于一般学生而言, 这种技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种观念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到大学教育中, 都普遍存在。

舞蹈课在我国小学一直到大学教育中, 基本上不属于必修科目。只有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少数城市, 才将舞蹈列入了课外互动。这一现象延续至今仍没有改变,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教学大纲和教育目标里面没有看到和制定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大作用和地位。

根据现在科学家的研究发现, 人具备的舞蹈能力, 就是控制肢体完成动作的能力, 即身体运动智能。这一能力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能, 也就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 重视和发展舞蹈教育,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 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 国际舞蹈教育传播的现状。舞蹈教育在目前世界教育体系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普及型教育体制, 他们以美国为主要代表;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

西方近现代的舞蹈教育, 是舞蹈在世界流行起来的重要推动力量。例如, 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 政府部门不仅制定了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 还将学生自小学、中学、大学里所有的必修课程都设立了舞蹈教育。在1994年, 美国教育部出台了一份法律, 首次将舞蹈教育一政府的名义规定到教学大纲中。这一份《2000年教育法》, 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 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这一做法可以看出, 在美国舞蹈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更被视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的重要教育手段, 具有了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学科地位。这也直接使舞蹈教育传播的延续性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让舞蹈教育的价值得到成分的发挥和利用。

二、舞蹈教育传播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意义

(一) 舞蹈传播在文化形态中的普遍意义。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具有非常古老且现代的意义。舞蹈文化的传播历史悠久而生命力旺盛, 具有独立、自强的文化精神。一些专家认为, 如果民族文化太落后, 其特有的舞蹈意识也就减弱了, 随之将舞蹈当做成人类最原始的东西。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事实上, 汉族的舞蹈也并不比少数民族的少, 并且多得太平常了, 它们有的甚至化作粗俗的文化, 植根于普通老百姓那里。如果你生活在我国的北方, 逢年过节肯定扭过秧歌, 见过旱船、跑驴的;如果你生活在我国的南方, 你肯定亲眼看过声势浩大的舞狮表演。

(二) 舞蹈传播在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导致人们精神生产的需求, 而舞蹈教育就是这一个层面的组成部分。人类舞蹈发展史证明, 舞蹈教育时而是全体人类共享的生活内容, 时而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所以, 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现阶段, 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之所以最容易被接受, 恰是它离人的生命最近, 直接关系到人的寿命和健康的原因。它能够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 有助于人的情感的表达。同时, 它在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甚至道德的修养和教育中, 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舞蹈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还在于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格”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完整人格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今天,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 千百年来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 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 教人求真、向善、向美, 培养完整人格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我们无论用哪个标准来衡量, 美好的情感体悟在健全人格中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舞蹈艺术教育传播通过审美方式, 用各种美好的舞蹈艺术形象, 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启发人、教育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 用人的肢体融合音乐、服装、道具、灯光等艺术手段, 展示独具魅力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而舞蹈艺术教育的深层次传播从古至今都在传承人类的文明, 提升人类的情感, 培养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塑造健全人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舞蹈是一门能够完美、和谐地将人的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精神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学科。舞蹈教育学, 是从教育学的角度, 运用普通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来研究舞蹈教育的原理和方法, 而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宗旨。因此, 我们研究舞蹈教育传播的深层意义, 必须运用舞蹈教育学的普遍规律, 抓住理论, 联系实际, 尊重舞蹈教育传播的特有规律, 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篇4:符号系统意义传播的深层机制

关键词:广告;迷思(神话);隐喻;换喻;句法结构

索绪尔定义了两种使符号。第一种是词汇域。一个词汇域就是一整套符号,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符号就形成了一个道路交通符号的词汇域,它们包括一整套可供选择的符号,而这些符号拥有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属于同一个词汇域。第二种使符号组织成传播代码的方法是句法结构(syntagmatic)。[1]一个句法结构是由所选符号结合而成的一个信息。一个句子则是一些单词的句法结构。例如,意大利空心面广告里,构成画面的一系列东西成为句法结构。空心面后面的背景是阳光照耀下灿烂的黄色的麦田,这两个形象就连成了这样的新的信息:意大利空心面是自然食品,营养丰富,很安全,很健康。在句法结构中,被选择的符号会受与其他符号的关系而被影响,其意义则部分地由该符号与句法结构中其他成分的关系所决定。在索绪尔以及追随他的结构语言学家们看来,理解符号的关键在于理解它们和其他符号的结构关系。例如,广告里的被选择的一系列符号与音乐、声音和背景都关系到符号组合。通过这些过程,形成了人们共同的认识方式,或者是巴尔特所说的“迷思”(神话)。巴尔特认为,迷思是思考事物的一种文化方式,是一种将事物概念化或者是用来理解失误的方式。巴尔特将迷思看成一连串相互联系的概念,如关于英国警察的传统迷思中就包含了友善、安全可靠、不具侵犯性、不带枪支等概念。[1]如果具体解释建构新意味的方式,就要参考元语言和换喻对应的方式。

1 符号系统的意指模式

罗兰·巴尔特认为,一切符号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能指E)和一个内容平面(所指C),意指作用则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我们用ERC组合起来表示这个符号。一个单纯的ERC组合就是一个直接意指组合。但是,当一个ERC组合本身变成另一个ERC组合中的某一部分时,第二组合中就包含着第一组合,或者说第二组合就成为第一组合的引申。问题是第一组合到底成了第二组合中的哪一部分,情况会有两种,即成为第二组合的能指E,或是所指C。

当一个组合成为另一个组合的能指表达面,这就是含蓄意指组合。另外,当一个组合成为另一个组合的所指表达面时,就有了多层次的复合意指组合。如果我们把上述两种复合意指再组合在一起,即把合含蓄意指与元语言再组合到一起,那么它们就是所谓的神话(迷思)。

元语言则是通过寻找能指1(E1)与能指3(E3)之间的相关性,或推理出一种逻辑延伸,或建立一种阐释关系,从而建构意义。广告画面中的汽车和都市生活、工作伙伴之间的某些关系能够让人产生联想,生产出拥有一辆奔驰就成了成功人士的神话。同时,这些建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受众间的解码过程。

从罗曼雅克布逊对失语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失语症的人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找不到选择替换的同义词,无法建立相似性和替换型反应(隐喻);另一种是一句话讲不完整,组织语言的能力丧失,无法建立毗连性、相关性、补足性、谓语型反应(换喻)。换喻是组合和结构上下文的能力依凭毗连型、相关性、补足性关系,寻找毗连性就是换喻等值的建构。[2]例如,轿车与成功是相关的关系。轿车和成功的价值本来没有相似性,但是现实世界中两个真实的现象之间却有某种联系,换喻是符号的所指事物之间存在着逻辑延伸。这是没有相似性的两类事物连在一起创造新的意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象与广义的蒙太奇效果非常相似,即两个毫无相关的画面连在一起产生了让人联想的效果。其所指的对象也将呈现出更丰富的意味。

2 ERC意指系统分析与广告生产意味的方式

2.1 广告1:换喻和联想创造新的元语言

我通过电视汽车广告来仔细考察,解码过程当中新的意味和神话如何被生产出来。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但是通过广告生产的新的意味是不简单的。一辆汽车代表着工作伴侣、休闲方式、浪漫、成功、温馨、幸福等与现在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这些联想关系是通过句法结构和换喻等方式错综交叉而建构意味的运作结果。

奥迪A3是可爱的小型实用性汽车,它是针对都市年轻人设计的,广告里的音乐、气氛、色彩十分生动活泼。电视画面分割两边,一边的女人在哭泣,但是马上另一个画面出来完成一个场景,一个男人在她的面前跪着求婚。女人的悲哀的眼泪一瞬间转换成惊喜的眼泪。一个男生对着镜头做忧郁的神情,旁边有个可爱的兒子想与他玩耍的场面,让他变成了跟孩子玩游戏的最幸福的家长,假装扮演出输给孩子的幸福的表情。在通过车顶上的窗户看向蓝色的天空,可以看到飞机画的笑容。最后,这些场景的主人公开着奥迪A3,而画面出现广告的标题:“A3,导演多彩生活”。这辆汽车广告联想于对惊喜、幸福、希望的换喻,让人感觉“有这辆车会有幸福多彩生活”。这广告的建构意义的句法结构是:花朵—戒指—眼泪(惊喜)、草地—后面高楼别墅公寓—孩子和爸爸(幸福生活)、道路—高楼大厦的大城市背景—快速开着的汽车—蓝色的天空—飞机—笑容(希望)。ERC的模式来分析着广告的换喻和联想有如下关系:E1是通过C3建构C2的新的意味,这是奥迪A3广告的创造出来的新的元语言。

2.2 广告2:隐喻和换喻创造“成功人士”的神话

第二个广告是轿车广告。高档的轿车广告中主人公的形象大部分是都市男人的形象。他们在繁忙的都市中穿梭,办公室、酒吧、甚至在风景优美的休闲地方也要做开会。主人公开的那辆车代表他的地位和趣味、品位和人格、工作和成就。2011年的奔驰、别克和奥迪轿车广告中可以发现共同的符号,有相关的符号和句法结构形成了对轿车的共同的认知方式以及对成功人士的神话。

奔驰广告的男主人公在豪华的酒吧里约朋友喝杯酒水,漂亮且高贵的女人迷恋地看着他,他用礼貌的态度来拒绝她的眼神。出来酒吧,酒吧的门边有两只狮子像在欢送他。他穿过这充满都市夜景的繁华道路,驾车回自然、安静的郊外的别墅。这时候,两只狮子像维护着他的轿车奔跑,在他的轿车到达别墅大门之前先到门口,迎接主人。奔驰汽车的形象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它很勇敢、敏捷、执着。狮子的隐喻是皇室、高贵、有品位。两只狮子维护他的轿车,服从着他的命令。他是个成功的人,狮子维护着他的地位、成功,威风凛凛的挑战精神。广告里播放着雄壮、节奏很快的古典音乐。这些视觉和听觉共同建立了句法结构,创造了新的意义(图2)。狮子是成功人士的一种精神,跟狮子一样气派的轿车也不愧为成功人士的工作伙伴。狮子的所指引申了汽车和成功人士,则是狮子的换喻。奔驰和狮子是含蓄意指组合,则是隐喻。狮子的所指与引申出来的所指是复合意指组合(图3),则是换喻。E1與C3之间的某些引申了新的意味C。

2.3 广告3:句法结构定位消费者的形象

别克轿车广告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男人。广告的镜头切换中呈现出一个个画面:他在绿色的草地上打高尔夫球,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打球的姿态显得富有信心;漂亮的金发美女躺在海滩上看着他,他拿着鸡尾酒跟合作伙伴在一起谈生意,观望着热带的大海;他在巨大的会议室中获得人们的喝彩,看起来事业异常成功。最后一个镜头,他驾驶着别克汽车出现,下面的文案则是:“成就、心愿、自在,GLB陆尊,别克路上公务舱。”

这广告的特点是使用了句法结构。索绪尔坚决主张,符号的意义主要由它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一个符号可以和其他符号形成两种主要关系,即句法结构。高尔夫球是成本高昂的运动。绿色的草地与漂亮的自然环境下,他在高尔夫球场打球:穿专门打高尔夫球的运动装,带着昂贵的的高尔夫球用品。他在海滩上跟朋友谈生意:穿休闲的服装、鸡尾酒、舒服的休闲椅子、浅蓝色的南国大海、白色沙滩和金发的美女。他在大型的重要会议上做报告:会议室的装修、穿西装的各个阶层听众、他自信的表情、轰鸣的喝彩。在高楼树林间的道路上快速奔跑的一辆轿车。通过句法结构,我们收获的信息是,他在工作上是核心人物,有成就,值得信赖。看起来,他有繁忙的工作日程,运动和休假时间也要和与工作伙伴共同进行,开会、聚会是他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繁忙的日程中,这辆公务舱可以提供给他舒服的空间和有效的安全。

2.4 广告4:蒙太奇效果的共时性运作内涵庞大的意味组合关系

奥迪轿车广告的主人公是中年男人,他的微笑很温柔,穿着很得体。奋斗的青年时代和当下的成功、富裕的生活好像电影里的回顾画面一样交叉放映。和下雨的早上上班的青年到现在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工作,那青年骑的生了锈的自行车变成现在的轿车,奋斗的青年和幸福美好家庭的中年家长。敦厚和可信赖的声音解释他那像电影一般的生活,强调着他有资格开奥迪轿车:“别人看到你的今天,我们看到你的昨天。别人看到你的成就,我们看到你的奋斗。别人看到你的付出,我们看到你的生活。别人看到你的荣耀,我们看到你的执着。见证你的路。奥迪。”

这部广告的特点是蒙太奇效果。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和排列生产了新的意境。主人公的青年时代是黑白画面,表示过去的艰难与奋斗,现在的画面带着棕色,表示阳光、富裕、高贵和成功。从上学骑自行车抓住的龙头变成轿车的方向盘。淋雨中等待红绿灯信号的青年变成在高层写字楼上班的老板。受众通过几个场景可以知道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成功、只有梦想成真才能开这辆轿车。它是身份的代表、成功的标志,成就的见证者。轿车和成功是“投射”关系。

3 总论

通过汽车广告,我们得以分析出隐喻和换喻互相建立其所指的内容,以及不同的画面排列方式引申出来新的概念。画面中的各种符号互相勾起了某种联想关系,这是超越产品的宣传塑造价值的过程。商品固有的功能与某种价值结合起来的建立的文化现象是社会约束的任意关系,所以商品背后的价值在不断地滑动之中,漂流不定。人的欲望也不断地变化和滑动,商品价值和文化现象可能是欲望说不出话来的一种“失语症”的表现。

霍尔说,“世界上不能存在语言的零度”。意思是说,广告语言也好,新闻报道也好,媒体的内容总是也难以避免某种意识形态的干涉。媒体显示的世界和内容是通过语言来符号化现实的。甚至说,个人也是个“媒体”,所谓公正报道的新闻也通过播音员的语言或者稿子产生了某种价值观的介入,世界上不能存在纯粹的事实(fact)。

传播史借助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信息是包含符号和代码,代码是符号组成的体系并使符号之间形成相互的关联。我通过符号学来分析广告,可以明确的是,符号化过程和解码的过程不可避免意识形态的作用。媒体不仅仅是传达信息,同时也起到传播意识形态的作用。好的故事、神话和流行的社会现象总是将它们的传播意旨隐藏起来。在人类活动和各种社会现象中,某些语言和其他符号看起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其背后藏匿的却是高度社会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和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并不是传送信息的被动行为,而是传送这些符号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互相影响的运作过程。我们要认清这一切,就必须解释和把握其深层的传播机制。

参考文献:

[1] 约翰·费斯科(美).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北大出版社,2008:49,75.

[2] 隋岩.元语言与换喻的对应合谋——符号传播意义的深层机制之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

[3] 斯图而特·霍尔(英).表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罗兰·巴尔特(法).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克里斯蒂安·麦茨(法).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篇5:深层意义

2010年12月05日 13:18 来源:环球时报

“奋斗成功”模式黯然失色 沮丧恐慌心理四处滋生

“美国梦”褪色令世界唏嘘

本报驻美国、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 任安里 陶短房 青木 本报特约记者 杨明

美国无疑是最会造梦的国家,好莱坞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梦”让全世界惊叹不已,而以这个国家名字命名的“美国梦”更是“像灯塔一样吸引着这个国家的人民和一批批外来追随者”。“美国梦”到底是什么?是前总统胡佛说的“家家炖鸡肉,户户有汽车”,还是像林肯、奥巴马这样的“穷小子”通过奋斗出人头地?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说得清。但就是这么一个模糊的口号让全世界许多人为之着迷,美国人则在这句口号下舒舒服服地过着日子。然而,一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把美国人的美梦变成了噩梦,薪酬缩水、失业攀升、贫富分化……最近有民调显示,4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梦”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无论怎么定义,美国梦都已所剩无几”,美国专栏作家鲍勃·海波特日前在《纽约时报》上这样写道。

“美国梦正在大街上慢慢死去”

曾经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美国梦”真的消退了吗?11月27日,美国社会活动家弗莱斯特·伍德布里奇就此发表一份报告。他说,自1776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美国人都为各自的“美国梦”而奋斗。“美国梦”曾经独一无二,没有“中国梦”、“印度梦”、“墨西哥梦”可以与之抗衡,因为美国拥有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足以让美国人自豪。但现在这一切似乎正在丧失,领袖欺骗国民,发动了不该发动的战争;政府破产,背上了13万亿美元的债务;银行家和企业家同样欺骗国民,将美国拖入次贷危机。目前美国有4180万人领取食品救济券,另外还有1500万人完全失业,700万人只能做点兼职工作,每天有7000名高中生辍学,72%的黑人女孩生的孩子没有父亲。伍德布里奇说:“美国梦不会幸存,将成为一个幻境。”

“辛辛那提论坛”网站11月23日的一篇报道称,次贷风暴让许多人眼睁睁地看着半生辛劳攒下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许多城镇街道两侧布满了无人问津的空置房屋,社区因人去楼空成为“死城”。看到这一切,人们就不能不相信,“美国梦正在大街上慢慢死去”。

《堪萨斯都市星报》的报道说,民调显示,47%的人认为“美国梦”已经破灭。政府的官僚主义和无能、金融家的贪婪无耻,以及一些智库的趋炎附势,让“美国梦”的精髓自由、文化、道德、信仰被弃置一边,而一些大而不当、充满虚伪和欺骗的口号,如捍卫美国价值观、保卫自由世界、拯救地球等,却被塞进了“美国梦”中,让人无所适从。人们开始担心,美国会很快沦为二流国家。

美国人的幸福感骤降似乎印证了“美国梦”的破灭。香港《镜报》杂志近日报道说,根据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公布的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美国人只名列114位,居然比伊拉克还要低。中国人排名第20,比美国人高得多。不管结论是否准确,足以说明“美国梦”好景不再。客观的经济和社会现实也显示美国正深陷困境,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美国梦”面临崩溃。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经济不景气和贫富差距扩大是让“美国梦”黯然失色的重要原因。路透社近日在题为“贫富差距挑战美国梦”的报道中说,2009年,美国贫富差距达到1967年开始追踪家庭收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英国《金融时报》称,战后40年间,美国最富裕的1%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从10%上升到25%。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3美国人认为,政府过去两年的政策是以牺牲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利益为代价来帮助富人。德国《明镜》周刊写道,当美国的超级富豪为捐了款而庆祝时,大多数美国人还在经历糟糕时期。过去,美国的道路是指向“上升”,而今天,美国在相反的方向渐渐坠落。造成这场危机的超级富豪们却成了赢家,也成为社会愤怒的聚焦点。58岁的前电信公司经理科尔曼已经两年多没工作了。她对路透社说,“我一无所有了,华尔街的富人却一点没受影响,你说我气不气”?

美国人的精气神不见了

究竟什么是“美国梦”,有数不清的说法。有人将上世纪20年代胡佛在竞选总统时的一句口号作为对“美国梦”的通俗解释:“家家炖鸡肉,户户有汽车”。1931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社会活动家伍德布里奇说,现在无论是农场里唱歌的女孩加入纽约爱乐乐团,还是得克萨斯牛仔成为“超级碗”橄榄球赛的明星,都是实现“美国梦”的体现。

在许多人眼中,经过努力奋斗迈向成功和富裕,获得更好的生活就是实现了“美国梦”。而像林肯、奥巴马这样的“穷小子”迈向白宫,洛克菲勒成为“石油大王”、卡内基成为“钢铁大王”的故事,在舆论的包装下,很快成了“美国梦”的代表。英国《独立报》11月30日报道说,“美国梦”被描绘成了一个迷人的世界,那里充满机会,每个人都有无限潜力,社会流动性容易得就如同换乘公共汽车。

然而现实的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美国经济政策学院的数据显示,美国社会的流动性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便不断下降,最近30多年来,只有12%的人从收入最低的20%的社会底层上升到收入最高的5%的上层。有分析人士说,如今的美国早已告别了赶着一辆马车到西部淘金,几年时间里就从穷小子变为百万富翁的年代。

美国社会出现了“纵向流动停滞症”,在美国排名最靠前的146所学校中,75%的学生来自美国最富裕的25%的家庭。

乐观和自信曾经是美国人追逐梦想的动力,但眼下这股精气神却不见了。《威尔明顿新闻报》11月26日报道说,无论是经济、就业、学校状况、财政赤字还是无休止的海外战事,这个国家整个是一副悲伤的形象,生活水平在下降,美国不仅在走向经济危机,也在走向文化破产。一名学者日前在《时代》周刊上撰写评论说,与印度呈现的一派生机和勃勃雄心相比,美国的现状让人感到心酸,美国人现在表现出的是抑郁、沮丧和愤怒情绪,特别是中产阶级备感磨难。德国《明星》评论称,“美国梦”的神话正在萎缩,美国难以改变世界,恐惧、犹豫,甚至是冷漠占据了美国人心灵的主导地位。

美国《新闻周刊》9月份进行的民调显示,63%的受访者称难以维持当前的生活标准。经济的危机也在改变着美国人独立的生活方式。“独立生活”曾是“美国梦”不可或缺一个内涵,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父母身边“啃老”。《时代》周刊说,近来全美有23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比3年前多出145万人。为了节省开支,许多人搬回父母家中。

“美国梦”仍吸引着外来移民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美国梦”不仅是美国人的梦,它从诞生之初就与移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7世纪,一群怀抱理想的清教徒告别了封建世袭制度统治下的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希望在这里建立一个与欧洲旧大陆完全不同的新国家。20世纪,美国如日中天,包括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许多人怀着梦想奔赴美国。现在虽然许多美国人认为梦想已经破灭,但它对外来移民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德国一家基金会近日就举办了一场名为“欧洲和美国梦”讨论会,有人表示,“美国梦”不仅代表着“从洗碗工到百万富翁”的白手起家,还代表着“移民国家”、“良好的教育”等,这也是值得欧洲学习的地方。或许正如路透社评论的那样:“美国梦仍像灯塔一样照耀着一批批希望改善生活的移民。”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北欧一家咨询公司进行过一项“到哪里圆梦”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北欧人会把哪个国家当做最好的海外事业发展平台。最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特别是在2008年底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不过总体而言,美国仍是对年轻人最有吸引力的国家。

在中国,做着“美国梦”的人同样不少。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11月23日报道了一件事。一批美国记者、学者来华交流后发现,许多中国人对美国心存向往,希望移民美国。报道评论称,这真是一个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时代,最拥护美国的人都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切怀疑,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美国梦”仍在,而且很美好,“这是让我们最吃惊的”。

然而对于那些新移民来说,实现美国梦就更困难了。少数族裔要想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首先必须认同在政治、经济上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美国白人的价值观,另外还要有足够的才华和运气,才会获得命运的垂青,否则只能处在社会的边缘。

《环球时报》记者日前与来修理公寓中央空调的技工马丁·奈兹聊了几句。他是来自墨西哥的第一代移民,今年40岁,到美国已经15年了。他说:“到哪里都是干活吃饭,在美国、在墨西哥都一样,美国工资收入更高一些,社会也更有秩序。至于说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员,出人头地,我连想都没有想过。”

鲍威尔说,所谓的“美国梦”,最大的诱惑就是不分种族、阶级、出身,在创业方面机会均等。美国有着很多类似“灰姑娘”的故事,一夜之间就迎来命运转变。但这是基于其长期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出现的机会,当发展到一个平台期,特别是经济衰退后,梦就很难实现了。所以,“美国梦”的降温是迟早的事情。不过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诱惑力依然不小。比如在科技领域,美国为创新人才提供的各种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仍是最好的。所以做“美国梦”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有人做。

《时代》周刊建议说,“美国梦”虽然已经褪色,但美国仍有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市场,其开放、多元化和活跃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只要进行艰巨和痛苦的改革,调整发展方向,提高教育水平,节约开支,人们就能重拾自己的“美国梦”。

美国梦的深层意义:粉碎他人梦想成就自己梦想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赵汀阳 核心提示:从本质上说,美国梦不是一个为世界准备的梦,而是一个分裂世界的梦,一个为美国自己谋幸福的梦。于是,美国梦的深层意义,就是一个粉碎他人的梦想而成就自己梦想的梦。

本文摘自《美国的逻辑》,主编:玛雅,作者:赵汀阳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许多影片(多半是美国片)中都有这样的镜头:那些从欧洲或其他地方跑出来准备到美国开辟新生活的各色人等,在船上终于看到自由女神或者世贸双塔,于是欢呼雀跃,精神百倍。这个景象极具宣传性,特别能够反映出美国梦是一个多么high的梦,而且好像是个世界之梦,因此被不厌其烦地一用再用。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民主、普世价值、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丰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机会的“美国梦”,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世界共同的梦。尽管已经开始褪色而且破绽百出,但目前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梦,以至于很少有人想到自己的梦或者别的什么梦(Rifkin在《欧洲梦》一书中说,他曾经问过世界上许多人,大家除了知道美国梦,从来没有想过有什么别的梦,也不知道自己的梦,他认为这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世贸双塔之倒下,或多或少是美国梦崩溃的隐喻。就像世贸双塔一样,美国梦虽然高大,但有严重甚至致命的缺点。

美国梦恐怕无法充分描述,因为美国是由如此多种多样的人群组成的,来自五湖四海,美国梦就像一个性格非常复杂而且还经常有些变化的人。但是如果允许很片面,但很有特征性的描述则是可能的。可是,哪一种表情是“特别典型的”呢?美国人自己也许清楚(也不一定),不过在这里我们宁愿选择从外面看到的美国表情。“从外面看”或许不识真面目,但却更能够显示美国梦以什么样的面目形成对世界的诱惑。“人人成功”是最不可能的事情

有一句很有美国精神的话:“贫穷不是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你要打败的敌人”。如果套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功利主义口号的格式,那么美国梦似乎可以说成“最大自由去挣最多的钱”。当然这个说法也许过于庸俗,比较郑重的说法大概是以最高比较级来形容的“自由世界”、“民主社会”以及不断的“进步”、“成功”和“胜利”。但这样恐怕更像是流俗的政治宣传,而且也不太真实。从哲学角度看,美国梦的精神原则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实用主义、竞争主义和征服主义,集中起来就是说,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个人成功。

于是美国梦就被假定为实现各种梦想的梦想。如果把美国梦看作是“人人能够实现梦想”的梦,那么它是个不可能之梦(an never-dream),就像彼得潘的梦幻岛(the never-land)一样只是个文学想象。问题在哪里?很显然,只要坚持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美国梦就不可能是个普遍有效的梦想,因为不存在一个社会空间足以让所有人都获得成功,“人人成功”是所有不可能的事情中最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逻辑上说,美国梦永远只能是“某些人”的梦而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梦,这样的梦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好梦,同时对于某些人就是噩梦。于是,美国梦的深层意义,就是一个粉碎他人的梦想而成就自己梦想的梦。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发展了极其详细的法律,只有极其详细的法律才能把自由的全部可能性一网打尽,而把自由完全控制在给定的游戏中,这样才能定义“公平的”自由竞争。不过,公平(fair)不等于公正(justice),公平只是良好定义了的游戏的形式方面的情况,它不可能证明那个公平的游戏是不是一个公正的游戏,因为公正需要表明的是一个游戏的内容方面的情况。

也许有必要提到一个政治理论难题。自由主义往往默认地把保护自由和公平程序几乎看作就是公正,这样会暗含一个自由的悖论:一切在程序上同样公平的游戏都必须被尊重和承认,否则就是既不承认自由又不承认公平。可是,假如一视同仁地承认各种在程序上同样好的游戏,那么许多事情就都无法进行,而且必定在冲突中严重破坏自由。事实上,自由正是大多数冲突的根源,因此,自由不可以被当成一个社会的第一政治条件,而只能是在一些别的政治条件基础上,并且在某些别的政治目标约束下的特定自由。美国梦过分夸大“自由世界”的好处和绝对性,这样就不仅由于言过其实而不得不言行不一,而且还会因此发展出许多错误的至少是多余的政治目标,特别是以保卫自由为名的过于紧张过敏的扩大化敌人意识。

有趣的是,在冷战期间,美国喜欢自称“自由世界”而区别于非常缺乏自由的“极权国家”,后来形势发生变化,美国的竞争国家纷纷采用资本主义而发展了许多能够成就个人梦想的自由,某些方面甚至比美国更自由,于是近年来美国就较少使用“自由国家”,转而使用“民主社会”以区别于“专制社会”。这一值得玩味的宣传变化多少减弱了美国梦的魅力,因为民主试图发展的是政治权利,显然不如自由那样能够带来成功和财富。事实上,自由之梦更接近美国梦的本质,至于人权和民主,实乃欧洲梦,如果按照欧洲标准,美国的人权和民主都有明显缺陷。美国把民主推荐给发展中国家,其实口是心非,效果有二:(1)把自由留给美国,也就是把成功留给美国;

(2)(2)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尚未健全,国家实力也不足以支付各种挑战,民主将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运作和社会管理成本,导致国内各种势力之间的冲突内耗而失去国际竞争力,甚至内战和分裂,总之,失去摆脱美国统治的反抗能力。美国最不喜欢的就是其他国家变成像美国那样自由富裕的国家。美国梦对世界不友善的本质

美国梦无条件地肯定了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功,于是,一切妨害个人自由的事或人就都是敌对方,甚至所有与美国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都被看作是对自由的潜在威胁,尽管那种所谓的威胁完全是捕风捉影。当所有的他者都被先验地定义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敌人”就未免太多了,几乎到处都是敌人,完全草木皆兵。

“自由的敌人”是美国梦的一个刻骨的意识,它被如此变态地发展,从草木皆兵发展到如果找不到敌人就失去生活的目标和乐趣。“星球大战”等无数美国科幻片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心理分析材料。

科幻世界里的社会和生活是可以任意想象和创作的--这一点很重要,任意想象允许完全想入非非,因此最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最强烈的欲望和恐惧即“最想要的”和“最不想要的”,能够把内心状态暴露无遗。我们惊讶地--同时也不出意料地--看到几乎所有的美式科幻片的故事都具有“自由的敌人”这一基本意识。宇宙中的自由公民与邪恶的自由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争,最后获得胜利,这就是全部故事。这种畸形发展的敌人意识不仅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而且与外星人斗,甚至与恐龙或者鬼怪斗。“斗”字当头的意识表明了美国梦对世界不友善的本质,这是过分夸张自由的必然结果。自由是最容易被伤害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在伤害着某种自由。因为,除了很少的事情,一个人的自由总是难免“侵害”他人的自由,做一种事情的自由总是“剥夺”了做别的事情的自由。这本来是无法避免的客观规律,但如果被错误理解,就会发现什么都是敌人。

人类社会的另一个铁的事实是,只有当人们都出让某些自由而且出让足够多的自由,才可能形成合作协调的友好关系,才能在事实上获得更多的好处,而假如夸张自由的绝对性,就不可能发展友善意识。正是由于自由的易伤害性和不合作性,所以夸张自由的梦想必定具有与他者为敌的基本意识。也许在美国看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与美国不合作,事实上是美国与世界不合作。

过敏的敌人意识开始是对自由的敌人的警惕,进一步就表现为对“美国的敌人”的意识。美国把自身看作是个自由的神话和化身,把美国的成功归结于独一无二的美国精神,这样就把美国的存在本身宗教化了,所有与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的其他国家和文化就会仅仅因为“不同”而被认为是“美国的敌人”。

可以注意到,许多弱小国家(事实上任何国家)都根本没有能力构成对美国的挑战,但仍然被假定为美国的敌人。这样过敏而斩钉截铁的敌人意识表现出与基督教的那种清晰的敌人意识的同构性,那些不相信“美国精神”这一宗教的就都是不共戴天的异教徒(从小布什说漏嘴的“十字军”可以看出这个潜意识)。

实际上,把世界上的各种他者故意地识别为敌人正是明确美国精神的重要条件,正是在这样的敌人识别方式中,美国精神才能够被塑造为一个统一的清晰形象,否则美国精神只是美国人的或一致或不一致的各种偏好的模糊组合。就是说,美国在其内部不见得有一致的精神,但在对外部世界的问题上,却有着高度一致的意识。

把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甚至“美国”的存在本身发展成一种宗教式的信仰,这几乎是一种新的政治神学。于是美国变成这个世界的一个典型梦想,它声称对于本土人民是个自由“乐园”,对于世界上不自由的人民是个“方舟”;对于自由世界是个榜样,对于其他异样的世界则是个战士和拯救者。

当美国为自身构造了政治神学,它就把世界划分成代表全部优点的美国和代表全部缺点的“其他地方”,结构上类似于教徒和异教徒的区别。这样,美国就终于把自己塑造成试图统治世界的新帝国。它把美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绝对区分开来,把美国的存在使命化,而它在为自己编造拯救世界的政治神学使命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世界的敌人。从本质上说,美国梦不是一个为世界准备的梦,而是一个分裂世界的梦,一个为美国自己谋幸福的梦。地球没有能力承担昂贵的美国梦

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我们是否同意美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不把意识形态的偏好计算在内,而只是无立场地分析美国梦的局限性。于是,也许美国梦有许多优点,但美国梦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它对世界不利,而对世界不利,最后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地方都不利。就是说,我们试图论证的是,从长期博弈的角度去看,美国梦所引导的世界博弈将会毁掉世界。

在开始的时候,美国梦对美国自己太有利了。它是一个最成熟的帝国模式,这个新帝国模式成熟到了能够剥削、支配世界而不为世界承担相关责任的地步。相比之下,罗马帝国模式就太不成熟了,它不断把能够吞并进来的土地都吞并进来,而把经济或社会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吞并进来虽然带来光荣,可是也会给帝国制造沉重的负担,尤其把难以兼容的各种文化吞并进来会给帝国制造巨大的统治成本,最终会崩溃于无序。凡事极尽精明的英帝国模式也不够成熟,殖民地体系虽然给帝国制造了巨大利益,但变相的吞并仍然暗含着无法克服的反抗危机,明显的直接剥夺终究不能持久。

美帝国几乎不去占领别的国家的土地,这样就不用承担统治成本和社会责任,而仅仅是建立了全球化的支配体系。通过全方位的霸权--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的综合霸权,从而把其他国家控制在这个全球化体系中受支配的低位,使其他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都受制于美国这个唯一的高位国家。

这种无形的渗透性剥削和支配与其巨大收益相比,不仅成本低而且风险小,还没有明显的道义问题。只有美帝国做到了能够把剥削和统治隐于无形。这个新帝国模式使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完全充分绝对主权的国家,其他国家虽然名义上也拥有主权,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受美国的支配而大打折扣。世界虽然受美国霸权的支配,但由于不属于美国,所以美国可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任何困难、贫困、污染和社会问题都不负责任,那些困难反而成为美国指责各国政府的借口。尽管各地的许多困难都是由于美国的帝国主义剥削和支配所导致的,但表面上看似乎应该由各国政府的无能负责。受压迫各国的政府变成替罪羊,进一步则各种政治制度甚至各种文化都成了替罪羊,这样就反过来衬托出美国梦的光辉。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没有传统帝国那种领土扩张的积极性,因为那样反而对帝国没有好处,反而要为世界的艰难困苦负责。只有把世界的其他地方留在美国“乐园”之外,才可以对世界的各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不负责任的掠夺。只有保持其他地方的永远落后和贫困,才能对世界进行永远的不负责任的剥削和支配,才能养得起金碧辉煌的美国梦。很容易看出,昂贵的美国梦只能是世界上一小部分人的梦想,地球没有能力承担如此昂贵的世界全体美国梦。所以,美国梦注定是一个不能普遍化的梦想,它不是一个世界级别的梦想,而是一个国家级别的梦想。美国梦试图以世界供一国,从长期博弈来看,终究是不可行的,世界的不合作最终会破坏这种过于昂贵而又损人利己的梦想模式。

篇6:离职原因深层分析

我们先看看实践中,促成员工离职的原因有哪些:

举例,CA公司书面数据显示:A.因不满福利待遇而离职的占20%;B.个人家庭因素占15%;C.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离职的占59%;D.不适应领导、组织文化的5%;E.不适应工作本身的1%.

这些因素看似都合理,公司也没办法。但事实上,并不如此。我从来不认为下定决心离开公司的员工会非常真诚地透露促使自己离开的真实原因。我们所得到的离职原因分析数据中能有20%的真实性,就已经很不错了。

以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如果促使我打算离开,无外乎就两个原因:

1、在企业内部,我感到自己受委屈了,而且这委屈会影响我的职业生涯,不值得我继续在此浪费自己的时间;

2、我受到了企业外部强烈的诱惑,这会帮助我的职业更上一层楼,或者有助于改善我自己的生活质量。

针对1,HR要做好的工作就是非常专业的”平衡“技术,不管是软性的各项制度,还是硬性的各项实效收入,企业内部要有自身量身自作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公平永远都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可以并必须做到相对的公平,那就是”平衡“。只有实现了平衡,才不会让员工觉得受了委屈。为了做到平衡,企业HR更多的就是关注员工满意度,我不知道每提高1%的员工满意度真正能给你的企业带去多少的利润和收益,但我确认当你企业的员工满意度提高了1%,你企业单位人工成本的收益一定会增加。

针对2,这是HR和老板都很无奈的事实。人往高处走,我们只能面对。但前提是,我们的企业确实无法满足离职员工的需求。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对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同样是讲究平衡性的,我们选择的是组合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物质利益最大化。这时候,就要去深入了解离职员工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希望个人能力得以向上发展?还是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一份工作A,需要六天工作制,不定时加班,月薪8000;一份工作B,5天8小时工作,月度2次培训机会,月薪6000元。这种情况下,不见得所有人都选A这时候,就要去深入了解离职员工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希望个人能力得以向上发展?还是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

上一篇:材料作文的素材和范文600字下一篇:军旗下战士的军礼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