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八进实施方案

2024-05-12

法律八进实施方案(共8篇)

篇1:法律八进实施方案

后坪乡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实施方案

各村、乡直属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后坪乡人民政府关于在全乡公民中开展第八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乡进程的实施意见》和后坪乡人大会《关于八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精神,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好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以下简称“法律八进”)活动,推动我乡法制宣传教育工 作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在全乡范围内掀起学法用法的新 高潮,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司法厅、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法律“八进”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法律八进”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 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全乡公民宪法意 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权利、义务、责任对等观念,引导 全乡广大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努力提高我乡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保障全乡改革发展成果,构建平安固原、和谐固原营造良

好的法治环境。

二、活动主题

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12月)。各村、各直属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法律八进”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安排部署本辖区、本部门的“法律八进”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 年1 月至2011年6 月)。各村、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贯彻落实本 《实施方案》规定的目标任务,创造性的开展“法律八进”活动。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7 月至2011年10月)。结合“六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对各村、各部门开展“法律八 进”活动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验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 会的水平。

1、各级机关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广大公务员带头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党的领 导和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观念。

2、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中心组学法、法制讲座、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重点加强对新录用公务员和新任职领导干 部的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工作,逐步实现我乡机关公务员法律知 识考试考核工作的规范化。

3、要把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法律进机关”活动的重 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司法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 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的考核力度,努 力提高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服务社会的能力

和水平。

4、全乡各级机关要建立健全机关法制学习资料信息平台(包 括1套完整的部门或行业法律法规书籍、教学光盘、相对固定的 机关法制学习园地、网络等),为公务员的学法提供便利条件。

5、乡学法用法领导办公室要分发挥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的阵地作用,确保1个月以上的轮(培)训班开设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不少于3次,2个月以上的不少 于6次。

6、“六五”普法期间,全乡将评选10名“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建立5个“学法用法示范机关”。

(二)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1、各村要紧密结合我乡实际,大力整合各级农业、劳动保障、劳动就业、宗教管理机构等社会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借助“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实 施“百场农民法制讲座”;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积极 开展“法律扶贫”;借助“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组织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聘请宗教界开明人士和寺管人员担任义务普法宣传员,开展“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努力提升我乡“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际效果。

2、要加强乡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各村(区)、各部门要加大向农村捐赠普法宣传资料、器材、设备的力度,依托各乡司法所设立法制辅导站;依托村党员活动室建立农民法律夜校;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培训一名法制宣传员。要积极组织实施自治区提出的“千村万户 送法工程”,建立健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3、要重视乡村法制文化建设。各村、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四下乡”等活动,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编排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类文艺节目,开展送法下乡、进村入户、义务法律咨询、“法律赶大集” 等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法律常识,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全乡各村级以上电视台、农村广播网要开辟农民学法专栏,采取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形式,结合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普及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和增强农

(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法 律素质教育。

1、要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为主要内容,教育广

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2、要坚持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作用,继续推进学校法制教 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重视和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营造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各村要依托法院、检察院、监狱、劳教场所等机构建立一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积极开辟青少年法制教育第二 课堂,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4、要组织落实好全乡青少年法制教育“五个一”(每学年组 织办好一块校园法制园地、开好一堂法制主题班会、组织一次模拟法庭实践、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举办一次法律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努力增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5、要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工作,“六五”普法期间,全乡100%的城镇中小学校、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要配齐配强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

(五)开展“法律进企业”,大力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 经营。

1、要制定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企业 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制度,国有企业中层以上管理 人员和民营企业主每年要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和考试,不 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要加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与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法律素 质和依法维权能力。

3、要建立和推行法制副厂长(副经理)制度、企业法律顾 问制度,促使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和规范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乡场竞争力。

(八)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逐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1、各单位的“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检查、有考核。

2、要建立健全单位领导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学习制度,进 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 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要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大力开展各种学法用法活动,定期 组织职工参加法律法规知识轮(培)训,增强广大职工依法履行 义务、依法承担责任、依法维护权利的能力和意识。

4、要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公示牌、宣传栏、触摸屏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要在公共活动场所和人员流动密集的地

点设立单位 固定法制宣传栏,有条件的单位要向公众开放宣传教育场地、设施,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

五、活动要求

(一)各村、乡直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好本村、本部门“法律八进”活动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好“法律八进” 活动。并要定期检查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确保“法律八进”活动在全乡范围内顺利实施。

(二)乡、村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法律八进”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标准,把“法律八进”活动纳入“六五”普法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评选“基层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的重要依据,加强督促、检查、考核力度,确保“法律八进”活动健康深入开展。

(三)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全面做好“法律八进”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法律八进”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先进经验,激励引导更多的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和公民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有利于“法律八进”活动不断深入的舆论氛围,确保圆满完成“六五”普法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1年2月30 日

后坪乡法制领导小组

篇2:法律八进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市、县《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和《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贯彻落实省、市、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为主题的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班子、进家庭活动(以下简称“法律八进”活动),结合我县五五普法规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校掀起学法用法的新高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大力开展“法律八进”活动,教育广大师生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和法律意识,权利和义务、责任相一致意识;引导广大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班子和家庭依法治理、依法办事,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维护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要求

“法律八进”活动的总要求:一是要大力开展宪法的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大力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突出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治安方面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努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三是要大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依法维权,自觉履行义务,切实保障师生的切身利益。四是要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创造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的法治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要突出落实五项措施;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带头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建立和落实教职工学法制度,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要加强教职工学法制度建设,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和考核工作,逐步实现教职工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学法阵地建设,为教职工学法提供便利条件;“六五”普法期间,要加大对教育执法水平的考核力度,把教育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作为“法律进机关”工

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健全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

(二)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学校要从五个方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坚持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作用,继续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要加强家庭、学校、社区、村开展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依托司法等单位,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要加强对学校法制教育师资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

(三)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逐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学校要积极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五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考核,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单位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业绩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增强广大职

工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承担责任的意识。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依法建制、依法管理、各单位应通过公示牌、宣传册、触摸屏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

四、活动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一学三讲、法律八进”活动,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法律八进”活动。要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采取量化目标考核,使“法律八进”活动成为“六五”普法期间,引导和促进公民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对“法律八进”活动的工作指导,落实分工负责和各项保证措施。要注重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推动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文化的创新。要注意发挥好基层法制宣传员在“法律八进”活动中的作用,探索完善激励机制,确保法制宣传员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要不断总结、推广“法律八进”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六五”普法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俭坪中学

篇3:法律八进实施方案

(一) 法律理论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传统法律教育中存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的现象, 这也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高职院校当前的法律教学在短期内并不能摆脱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理论教学缺乏相应的法律教学背景, 所以法律知识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并产生倦怠心理。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法律教学缺乏兴趣而难以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二是学生虽然能够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 但是面对真实的法律现象与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十分不利。所以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中, 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让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具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把握, 也才能够提高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否灵活地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对法律教育质量作出评价的重要标准, 所以一方面职业院校法律教育要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让实践来检验和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从而实现法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

(二) 倡导教育中的多元互动。

在法律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互动。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学的单向性, 整个法律教学活动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的组织都是由教师决定,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并没有参与性和决策权, 所以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多元互动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探索者和参与者, 而并不是法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在这种理念下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多向性的互动,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法律教学实践中, 学生应当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来反思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 而教师则应当重视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参与,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喜欢的教学方式, 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形成策略、提出目标、完成任务、自我矫正以及反思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意识。

二、职业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 推动渗透式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在职业院校法律教育中, 专门教育是对法律知识进行正面宣传和系统教育, 属于显性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染和熏陶来提高法律教学效果, 属于隐性教育方法。为了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法律素质, 有必要实现二者的结合, 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融入法律情感教育。

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所持有的一种心理态度, 社会个体无论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多少都会对法律产生体验, 如对法律的冷漠或者是信任等, 对案件判决结果公平性的看法等。高职学生只有对法律具有正确的情感认知, 才能够让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意识内化到自身观念结构中, 从而转变正确的行为习惯, 所以重视法律情感教育对推动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法律情感教育的融入中, 一方面要做到法律情感教育培养思路的明确。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积极情感, 重点在于向学生展现法律的价值, 在有限的课堂教育中将法律具有的安全、秩序、自由、正义、理性精神贯穿其中, 从而让学生热爱、尊重和认同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情感教育要贯穿于法律教育整个过程。在法律知识的讲解中要恰当地进行法律情感熏陶的融入, 通过课堂内容的精心选取来运用最能够使法律价值彰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法律知识和法律精神, 推动学生法律情感的产生并促使学生能够自愿接受法律理论知识。

2. 要融入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与模式化教育是相对的, 模式化教育即划一性教育, 这种教育忽略了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以统一标准、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来开展教育。相对于个性教育而言, 模式化教育由于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缺乏生机与活力。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 同时要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培养学生的个性, 仅仅从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寻找法律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只能治标不治本, 而通过融入个性教育, 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中根据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 才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方法下学生所具有的守法意识、用法能力以及法律素养是学生自己体验总结的而并非教师直接传授的, 所以融入个性教育有利于推动法律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学生法律素养的深化。

(二) 教学方式的丰富和优化。

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 当前职业院校法律教育已经在众多教学者的教研工作中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以及思维方法, 但要是这些内容对职业院校法律教育质量以及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发挥实质性作用, 就必须通过具体的法律教学方法来完成。其中以下几种方法对职业院校法律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明显作用: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使用与法律教育内容相关的案例来开展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所得的教学内容存在差异,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在法律教学当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能够得到提高, 并且有助于学生将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案例的选取与设计, 在案例选取与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所选取和设计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二是所选取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三是所选取和设计的案例要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四是需要对学生开展的案例分析进行及时的评价。

2. 情境教学。

学生所学习的法律知识能否通过体验完成内化直接影响着其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质的提升, 而情景教学则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推动学生这种体验内化的形成。在情境教学的开展中, 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 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中要紧扣法律教学计划中的法律教学内容, 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进行精心组织与设计, 从而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情境教育的表现模式具有多样化特点, 可以通过谈心、辩论、演讲、表演、绘画、照片和视频等手段来开展, 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有意义的执法活动和执法事件或者组织与法律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来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 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

总之, 为了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法律教育质量以及学生自身法律素养, 有必要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两方面对法律教育作出探索。在此过程中要着重突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通过渗透式教育和教学方法的丰富来为法律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保障。

摘要:职业院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国民法律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和生力军, 其法律素质对社会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职业院校法律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但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法律教育的质量以及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 仍旧有必要从法律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入手对职业院校法律教育作出探索。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理念,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俊.刍议高职院校实施法律教育的重要性[J].法制与社会, 2010

[2] .孙秀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探讨[J].党史博采 (理论) , 2011

篇4: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一、确保法律是集中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良法

法律应当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因此,应当“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使法律以及根据法律制定的其他法律规范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在实行间接民主的现代社会,法律只能是各种力量、各种势力和各种利益碰撞、交涉与博弈、妥协的结果,而无法全面涵盖“全体人民”的全部利益。所以,肩负着制定法律及其他法律规范职责的国家机关,就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立法的民主程序,尽可能贯彻参与型行政理念,以弥补间接民主制的不足,并致力于强化立法的科学论证支撑,使法律规范建立在科学和民主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切实保障法律的实施,权力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相关立法部门都“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完善既有法律规范应当坚持正确方法论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于2011年宣告已经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这个法律体系尚存不足,但我们应当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成就,确立执行法律就是实现人民意志和公共利益的信仰,而不应当因为现行法律及根据法律制定的其他法规本身存在不足就主张“另起炉灶”,也不应当因为有的法律规范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就动摇对法律的信仰,完全无视《决定》关于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价值取舍判断标准,主张“冲破”既存法律制度的羁绊。在目前阶段,应当“循序渐进,查漏补缺”,运用法定的程序,在法的规制之下,完成作为“善治之基础”的良法建设。这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而且是价值观的问题。

即使有人认为既有的法律规范不是良法,在由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的修法程序予以确认、修改、废止之前,相关法律规范依然应当被视为合法有效的,约束任何相关机关、组织和个人。对既有的法律及根据法律制定的其他法律规范提出修改建议,主张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新型法律规范,都是可以的,亦是值得提倡的,但因为质疑或挑战现行法律规范而自行抗法的做法,则是与法治原理相悖的。

三、政府的职能和权责都应当由法律规定

在人民主权国家,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权力赋予国家及其各部门,并赋予各类权力以合法性和正当性。政府肩负将法律规定付诸施行的法定职能,其一切活动都应当有法律依据,既包括法律直接予以具体规定的情形,也包括法律予以授权,赋予相关部门就具体事项作出规定的裁量权。要求“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在既有法律规范规制下对相关不适应部分进行修改。

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政府权力的直接来源。政府权力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支撑。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应当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做到各级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只有明确权力边界,真正做到权责法定,才能使权力行使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扰民。各级政府积极推行的权力清单制度,其核心应当是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追求的目标应当是法治政府权力运行规范化、制度化,以提升法律的生命力。

四、在遵守既有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

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已经规定了政府职能和权责的法律及相关法律规范应当得到遵守。在遵守既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要推进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尽量减少乃至避免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和恣意性。要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依法决策机制支撑的政府决策,并不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体现,而是与法治行政原理相悖的。按照《决定》要求,要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贯彻参与型行政理念。还要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并将其推衍为合法规范运营机制。另外,应当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履行法定职能和实现法定权责的行为应当得到尊重与服从

应当坚持“法律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这种拟制,而且是在承认法律制定过程的博弈性基础上坚持这种拟制。因为法律代表最广泛的公共利益,唯有坚持并尊重这种拟制,树立法律权威乃至基于法律而制定的其他法律规范的权威,才是法治国家、法治行政原理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基本逻辑支撑。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规范乃至执行这些法律规范而行使权力的行为,可能出现其自身是违法的、不当的、违背公共利益的情形,但姑且推定其是合法合理的、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因而赋予其约束任何人的效力,要推翻其效力,则要启动相关的法律监督程序。这样,要求对履行法定职能和实现法定权责的行为应当予以尊重和服从,在某些阶段、某些个案中,难免会遇到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看似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形,但只要我们在法律规范完善和法律执行救济层面多下功夫,尤其是通过法律规范授权特定主体在特定情形下采取临时性中止措施等路径,便可能减小损害甚至完全避免损害。

六、实现法定职能和权责的活动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政府权力一旦被滥用就极易造成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如何确保政府权力合法且合理地行使,不仅是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实务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另一方面,应当在立法政策层面充分确认并保障相关法律规范的公共利益性以及实施该法律规范将产生的公共利益性,在执法过程中保障调查取证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做到事前、事中程序规制具有实效性,亦具有可接受性或可支持性。将这样的事前、事中程序规制予以公开,接受各有关方面的监督,将十分有助于意思表达的畅通,有助于各种利益和诉求的调整。

七、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力应当得到制裁和纠正

当“公共利益”被作为大捞“私利”的“幌子”,或者被作为推进“政绩工程”的助力时,人们对相关法律规范的质疑自然具有了实践层面的论据支撑,对所谓“公共利益”的公正性、正当性和可支持性自然难免质疑,因而往往也很难将行使权力与真正的公共利益挂上钩。一旦脱离了公共利益,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力,导致缺位、越位、扰民的不作为、乱作为等,将严重影响甚至损害法律实施的实效性。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是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则。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可谓不多,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而要增强法律实施的实效性,则要重点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公开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裁和纠正,均应当强调公开透明,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下,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可感受的高效”和“能认同的权威”。

八、法律实施的实效性也依赖于公民参与和协力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有了好的法律,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损害法律尊严,动摇法律根基。但是,在强调法治时,不少人却有意无意地将“民”排除在外,津津乐道所谓“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治官”。的确,我们谈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主要是针对行使权力者而言的,要求切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然而,无论治国、执政还是行政,都需要公民的配合。公民既需要作为相对人服从相关权力行使的结果,又需要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来。所以,一方面,要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法治群众路线,扎实培育公民守法意识。要让人们铭记在心:公民不履行法定的义务,和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样,都是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违法或者不当的私人行为应当受到依法制裁和纠正。

九、法律的生命力需要公正司法的支撑

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仅有政府的努力、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协力,还需要有公正司法的支撑。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决定》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应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懈努力。从法治政府建设的角度来看,在贯彻法律保留、法律优先的基础上,应当坚持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让行政过程中的纷争解决机制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努力做到科学配置相关纠纷解决资源。这是确保法律实施实效性的重要支撑。在这种意义上,既要强调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充分体现司法最终解决纠纷的公平正义性,又要注重司法权力的谦抑性,科学配置司法资源,恪守司法权力的界限。

法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多维、发展的过程。要确保法律得以全面、及时、准确实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各方面、各层级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做到遵纪守法;如何行使好“立改废释并举”的权力,确保相关法律规范能够真正体现、代表人民利益,成为“善治之前提”的良法,这是法治理论和法治实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篇5:开展法律八进情况报告

县普法办:

为深入贯彻中共XX县委普法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法律八进”活动的通知》(X普办〔2012〕2号)文件精神,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根据县2012年“法律八进”活动工作安排,县直机关工委于2012年3月8日、2012年7月2日到xx村委会宣讲法律知识,开展法律进乡村、进少数民族村寨活动,现将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县直机关工委对“法律八进”活动高度重视,召开会议对此次活动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认真制定了开展“法律八进”活动的实施计划,成立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并决定将其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二、吃透政策、加强学习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党的十七大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委按照十七大对普法工作的要求,组织人员 法律法规学习,把十七大精神落实在普法依法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加强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提升自身法律知识素养。

三、突出重点、形式多样,深入开展“法律八进”活动 我委进驻XX车村委会,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进少数民族村寨”宣传教育活动。突出重点、形式多样,深入农村,走进农户,将法制宣传资料、法制信息、法制文艺、法律服务送进乡村,送到农民手中。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建设。共发放法制宣传资料 1000 余份,展出法制宣传展板 2块,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30 余件(次)。在继续采用传统的法制宣传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拓宽新领域。

(一)面向少数民族农村群众,以全民懂法为启点,大力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所以,学习宪法,了解宪法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 各族人民公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广大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对宪法的基本认识不足,通过宣讲,使xx村民认识了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面向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以保障妇女权益为侧重点,向群众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利用“三八妇女节”等契机,争对农村妇女对自身权益维护的认识不足,我委宣讲了妇女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法律责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内容。着重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保障妇女享有各种和男子平等的权利。大力宣传“男女平等”,改变存在于他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面向村两委,以增强依法管理能力为出发点,组织村干部进行法制培训。我委对xx村干部进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水平,增强了他们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面向农村在外务工人员,以保障劳动权益为重点,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利用过年过节返乡的有利 时机,对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开展法制教育。主要是进行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开展活动,逐步增强了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了农民的法律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多数农村群众,特别是妇女同胞不熟悉汉语,法律宣讲很难理解,要靠懂得民族语言的人宣讲或者翻译。致使宣讲效果打了折扣。

(二)进入村寨时间短,宣讲内容不能详尽,宣讲质量不高。

篇6:八进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贯彻落实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年大会精神,根据《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塔城地区师范学校实际,制定如下“八进”活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是在塔城地区师范学校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事迹的学习、宣传、教育;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现人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是推进各民族群众共学、共事、共乐,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四是推动形成人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的社会氛围。

二、主要内容

㈠ 深入开展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继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精神、“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三个意识”、新疆“三史”“一反两讲”以及国家、自治区和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学习、宣传、教育,理直气壮地讲党的恩情、国家的支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塔城地区师范学校全体教职工学习的全过程。

㈡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差异、尊重风俗习惯。解决好执法领域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学语言。形成互帮、互学、团结和谐的氛围。

㈢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在学校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引导各民族同志在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坚持到人、管用、有效原则,通过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㈣ 加强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民族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形成各族群众感情相融、心灵相通、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环境。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尊重规律,把握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共性而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

㈤ 贯彻落实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依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对贯彻执行《条例》重要性的认识,把遵守和执行《条例》变成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㈥ 以“八进”为抓手,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突出学校特点,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引导各族干部职工广泛参与创建,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㈦引导各族干部职工自觉远离宗教极端,深入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蔓延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最大威胁,也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现实危险。要结合近年来的典型案例,讲清楚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引导各族干部职工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侵蚀。主要领导要带头开展宣讲,每月至少一次,结合本单位实际,宣讲要言之有物。要加强对用好“五把钥匙”,坚持正信挤压、文化对冲、法治约束、科学普及“四管齐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宗教极端思想的辨别力和免疫力。

㈧ 精准脱贫攻坚,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基础。继续开展好民生建设年活动,科学规划民生建设项目,把精准扶贫、脱贫与争取和凝聚人心相结合,要从群众呼声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的具体事入手,从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起,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事,重点向基层倾斜,向“访惠聚”倾斜,向促进民族团结倾斜,在凝聚人心上更加见到实效。

三、重点工作

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以《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事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为主要内容,邀请学校党委书记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的专题辅导,加强对领导干部学习掌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讲透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和带来的巨大变化,讲明各族干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取得的成绩,讲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讲清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和现代文化的引领方向,讲好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创建载体上,以民族团结“微行动”为抓手,积极争创民族团结好家庭、好教师、好职工、好科室等,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每个人、每个集体的自觉行动。

四、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步骤

㈠ 协调组织。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座谈会,征求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好塔城地区师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组织工作。

㈡ 召开塔城地区师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会议。成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年领导小组,王爱英任组长,黄志国任副组长,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尹丽华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的指导、督查、信息报送反馈等日常工作。

(三)实施总结阶段。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办公室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工作总结。

五、工作要求

㈠ 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年各项工作,必须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年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动员大会精神,特别是会议上提出的一些群众呼声高、对于赢得民心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措施,要树立看齐意识,破除思想障碍,坚决贯彻落实好自治州党委的决策部署。

㈡ 加强组织领导。塔城地区师范学校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见人、见事、见成效,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视好、组织好、开展好。按要求,做好及时向民族团结进步年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动态信息工作。

篇7:廉政文化八进

今年以来,同心县纪委、监察局坚持以思廉、养廉、促廉、保廉为主线,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将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延伸为“八进”活动,在全县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进机关,常下“毛毛雨”

一是举办全县领导干部、新任职科级干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教育系统中层干部4个廉政教育培训班,教育培训党员干部1210人;二是在全县3000多名党员干部和职工中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使党员干部在心灵深处自觉思廉;三是组织县、乡(镇)、村三级10000余名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到 “红军西征纪念园”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四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25条,警示格言43条;五是在县城主要街道两旁悬挂先进模范宣传牌400多个,设立道德模范宣传栏60多个和宣传灯箱18个,用身边的优秀人物教育全县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诚实守信、干净干事的理念;六是开展单位党政“一把手”带头讲廉政党课、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履行监督职责并自觉接受监督的“三带头”活动。七是在单位内部设置廉政文化长廊,在电脑上制作廉政文化屏保,根据反腐倡廉形势,及时更新长廊和电脑屏保内容,把“廉”送到每一名机关党员干部的心中。

进社区,盛开“廉洁花”

一是把廉政文化纳入社区文化之中,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与创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相结合,努力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二是在县城20多个居民住宅小区设立固定宣传栏、居务(党务)公开栏、举报箱,张贴廉政广告、漫画、格言警句,营造 “崇廉尚廉、和谐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三是积极开展社区舞蹈、秧歌、演唱廉政歌曲、小品和快板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体活动,使党员干部、居民群众在休闲娱乐之余受到一次廉政警醒。四是以社区党员活动室为依托,开辟党员干部学习园地和廉政电教课堂,进行“电教育廉”。五是在每周广场文艺节目演出中,都安排2-3个廉政文艺节目,扩大廉政文化影响的覆盖面。进家庭,常吹“枕边风”

一是向全县600多名科级干部家属发放廉政倡议书,积极倡导领导干部及家属共同筑牢家庭拒腐防线,当好反腐倡廉的宣传员、监督员、守门员。二是开展以家庭助廉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使读书思廉、读书养廉成为家庭成员明辨是非、抵制腐败的自觉行动。三是把树清廉家风纳入到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使培养廉洁意识、促进清廉家风成为创评的重要条件,筑起以家庭为反腐倡廉的第一道防线,促进社会稳定。

进学校,“小手”牵“大手”

一是召开全县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现场会议,下发《关于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二是建立教师廉洁制度、党员廉洁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增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三是把廉洁教育融入师德建设,各中心学校、县直各中小学与3000多名教师签订“廉洁从教”责任书,进一步增强教师廉洁从教意识。四是各学校积极开展国旗下讲廉洁故事、举办廉洁文化主题班会、廉洁漫画展、廉洁手抄报展、读健康图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唱廉政歌曲等活动,培育青少年“诚实、守信、廉洁、文明”的道德观念。

进企业,打好“双赢牌”

一是将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税法、劳动法宣传相结合,在企业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遵纪守法和廉洁诚信教育。二是结合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三是结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党员示范岗”,提高企业员工主人翁和勤廉意识。四是结合典型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建立廉情预警机制,促进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通过一系列活动,在企业员工中树立 “廉洁是业绩,廉政也是生产力”的廉政理念,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双赢。

进农村,劲吹“和谐风”

一是制定一套保障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二是向村干部推荐学习一批廉政知识读本。三是开展一次村干部廉政承诺活动。四是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全县共设立廉政告示牌165块、刷写廉政标语483条。五是设立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栏和意见箱。六是每半年开展一次“勤廉双述双评一考核”活动。七是成立村级纪检委员,对村务公开和村干部勤政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八是每季度开展一次送廉政电影进乡村活动。

进医院,常念“紧箍咒”

一是主题活动引廉。通过“廉洁从医从我做起”主题征文活动和“遵守医德医风规范,我该如何做”的主题大讨论活动,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的理念。二是正面典型倡廉。运用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加强正面典型宣传教育,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大力倡导崇廉尚廉的良好风气。三是反面教育警廉。通过召开治理商业贿赂专题报告会,组织观看《医德医风警示录》电教片等方法,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的廉政教育,提高廉洁行医的自觉性。四是环境宣传育廉。医院内部设置廉政格言警示牌、宣传橱窗、漫画、不廉行为举报信箱等,营造医院廉政文化建设氛围。五是制度建设保廉。县纪委制定下发卫生系统《八不准》规定,医院内部完善并落实责任追究、述职述廉、廉政谈话、诫免谈话、层层承诺、行风考核、奖励与处罚等各项廉政建设制度,为遏制不正之风建立了长效机制。

进工地,让“环境熏廉”

一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竖立廉政建设责任等公示栏,将工程各方主要负责人姓名、监督电话公布于众,把工程建设放置于整个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二是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廉政宣传漫画,积极开展“创安全文明工地、建优质廉洁工程”和“建廉洁工程、展诚信形象”等活动。三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营造廉洁氛围,使廉政文化融入工地党员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和行为习惯之中。四是工程建设中使用的电脑均使用廉政文化内容的屏保和桌面,时刻警醒自己廉洁自律,弘扬清风正气。

篇8:替代医疗方案及其相关法律问题

1 替代医疗方案概念及解析

1.1 替代医疗方案概念

2010年7月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何为替代医疗方案?遍查既往的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均未有提及。而将替代医疗方案明确写入国家立法,这是头一回,也使得负担医疗侵权举证责任的医疗机构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成为司法机关审理医疗侵权案件时须严格明确的新问题。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定概念,从文理角度解释替代医疗方案,应是目前较为妥当的方式,笔者试作解释如下:替代医疗方案,是指在诊疗目的上与医疗机构对患者所施行的诊疗方案相一致的其它诊疗方案,替代医疗方案属于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的、已成熟使用的、可以用于治疗该类疾病的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案。在诊疗活动中,就相关替代医疗方案向患方作全面告知,是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

1.2 替代医疗方案概念解析

1.2.1 替代医疗方案与医方对患者现有的诊疗方案必须在诊疗目的上相同。

之所以可以替代,表明在目的上相同而诊疗手段各异,对于相关方案各自的内容及特点,以及选择后各自的预后、相关并发症、医疗风险及医疗费用、诊疗手段的在业内的地位及相关评价等,医方应当向患方作出详细的说明,供患方选择。

1.2.2 替代医疗方案必须是成熟使用的诊疗技术。

显然,替代医疗方案必须是当前临床上已经获得公认且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的诊疗技术方案,凡目前仍处学术研究讨论范畴的、或某些医学专家个人习惯用于治疗某种疾病但未得到行业认可的治疗方法,不属于替代医疗方案。同理,处于试验阶段、实验中的方案,未取得国家许可的新技术新业务,以及民间的偏方等,均不属于替代医疗方案。

1.2.3 替代医疗方案是医疗告知义务的法定内容。

侵权责任法将替代医疗方案专门作为告知义务的内容,既然是法定内容,则该告知必须是专门性的,并以书面形式落实、经医患双方签字确认后归属于患者的病历档案之中。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医疗损害诉讼中,对于某一医疗方案是否属于替代医疗方案、医方是否应当进行告知、应当在什么时间告知等,将会成为原被告双方发生重大争议的问题。

2 替代医疗方案对患方的影响

笔者概要分析替代医疗方案的规定总体上给患者一方带来的利大于弊:首先,知情权的范围较以前明显扩大,更有利于自身疾病的理解、治疗。同时,由于选择方向的增加,也要变消极被动治疗为主动参与治疗,遇到的难解之题也会随之扩大,促使患方必须加强对医疗知识的充分了解和对相关情势的把握。其次,作为法定条款,替代医疗方案也属于患者的标志性维权项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有利于据以维护自身权益。第三,谨慎的注意义务。对于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患方应更加注重签字的份量,选择也意味着责任,即承担自行选择的医疗方案的相关后果。对相关方案的谨慎选择全然为自身利益,更须严加甄别。关于患者利益的考察不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

3 替代医疗方案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替代医疗方案成为法定告知义务,给医疗机构带来的深远影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形容,或许并不过分,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3.1 替代医疗方案的多样性与现实性之矛盾分析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除个别疾病外,以纯粹一种方法行使对某一疾病的治疗早已成为过去,这是替代医疗方案列入法规的现实基础。作为医学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一方,赋予其对替代医疗方案的知情权,旨在全面保障患者的利益,对其在诊疗方案的自主选择方面进行授权。从本质上说,知情同意权的设立,已经使得常规医疗行为成为一种授权行为,而对替代医疗方案作特别规定,是对这种授权行为的再次细化,或曰深化。该授权的效果,目的在于减少患者在诊疗方案选择上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增加医患沟通广度,实现对诊疗方案确定方式的互动,最终通过对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确定和强化主诊疗方案,从而更好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现实问题:替代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而具体医疗机构及相关的科室对方案的实施能力存在局限性,这一矛盾如何解决?换言之,要求医疗机构充分告知相关替代方案,充分到何种程度,超出医疗机构施行能力的诊疗方案应否告知,是否是对医疗机构的过分要求?

笔者认为,医疗机构无论其等级与施行能力差异如何,应向患方全面告知替代医疗方案,供其选择,即使某些方案系该医疗机构无法施行。这样的告知能够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所导致的也无非两个结果:一是患者依据现实选择可行性方案,二是患者不满足于该医疗机构的方案而选择转院治疗。这样的告知,最终的收效是明显的,既有利于患者的整体利益,同时又降低了医疗机构的相关风险。

医疗机构从自身实际出发,可否仅向患者告知其本机构能力范围内可施行的有限的替代医疗方案?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一则减轻了医方义务,使得该告知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二则不利于全面保障患者权利。如果患方未能得到全面的替代医疗方案方面的告知,医院客观上已经构成侵权,也就埋下了医疗纠纷的隐患。

以原发性肝癌为例,现行的相关诊疗方案有手术、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药物治疗等。手术又包括手术切除和肝脏移植;局部消融治疗包括常用的射频、微波、冷冻、海扶等手段;介入治疗则通过导管将药物注入肝脏,直接作用于肿瘤;药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和化疗。由于医疗专业细分程度不同,特别是医疗机构级别不同,这些可施行的替代医疗方案存在明显差异:大型综合性医院,上述的诊疗方案均互为替代医疗方案,均可实施,患者选择较为自由。而对于级别较低的医院而言,由于相关技术不够全面,患者则须面对现实加以选择或决定转上级医院诊疗。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患者对替代医疗方案的选择,在当前的医疗实际中受制于以下因素:(1)患者所在医疗机构的级别及其专业科室的主流、通行、常规方案;(2)患者疾病的具体因素;(3)既往诊疗史情形;(4)患者经济水平等因素。在对相关诊疗方案的确定上,这几个因素也是常见确定主诊疗方案的主要因素。替代医疗方案最终成为知情权的构成,经详细告知后助而确定主诊疗方案后,即不再对本方案的施行产生影响,而一旦主诊疗方案发生变故,替代医疗方案则再度成为主诊疗方案的备选项。

总之,替代医疗方案的规范,既有利于患者,也收到了防范医疗风险的好处,侵权责任法对替代医疗方案的立法兼顾了医患双方利益。

3.2 替代医疗方案告知深度及方式分析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和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替代医疗方案告知深度的有限性,进而决定了其告知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要在全面告知的基础上因患者而异,确定告知的深度。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医疗方案,应以现行通用教材和临床诊疗规范中为蓝本,进行概要性的、通俗意义上的解释,帮助患者了解相关医疗方案各自的特点。对于深度追询相关诊疗方案的患者,应为其配备相关的专业性教材供其阅读、查证,以助了解详细的医疗方案。这样下来,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是在交流式进行、交互式进行,更有助于确保诊疗目标的实现。

在告知方式方面,告知应以口头交流为主,但最终须以书面形式落实。由于医患纠纷防范之需要,医疗机构往往注重患者签字,认为签字后就完成了法定义务,这一认识是片面的。在替代医疗方案告知中,以至整个医疗告知中,固然要注重落实签字,但口头的交流、将医疗风险和替代方案的告知,不可避免地要以细致耐心的口头解释为必要过程,以此才能消除医患隔阂,体现患者权益。告知深度的把握已如前述,则其在方式上,笔者认为可以以列举选择项为模板,或以单独的表格、或以菜单式罗列对各替代医疗方案的特点作简要说明,同时举要其并发症、预后、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等。

由于个体差异和疾病自身的特殊性,每个患者据其自身特点的告知应力求个性化,避免消极告知,故应留有对患者特点的描述,作为备注栏目,以书面完成,也可以将这一部分告知记载入病程当中,由患者签字认可。

3.3 非常规医疗方案的相关告知问题

首先,实验性诊疗与科研性诊疗方案与替代医疗方案的关系须明确划分。新的诊疗手段不断出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诊疗方案的科研在不断前进,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成为大型研究型医院的常规工作,有关这类探索性诊疗技术、实验性治疗方案,各医疗机构通常都以较严密的医患合同方式在落实。在替代医疗方案入法的情势下,对于处于非规范医疗情形下的患者告知,不仅要求上述合同书的完备,更应突出对相关疾病现有规范性治疗的全面告知。所有的替代医疗方案在这里显然成为现行主医疗方案的“替代”内容,应作全方位的告知,亦即该告知应穷尽现有临床开展的常规诊疗手段。

其次,急诊抢救、非正规医疗场所的抢救中相关告知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对于急诊来院的患者、或是110等在居所实施抢救的患者,以最短的时间实施有效的抢救是第一位问题,知情权让位于生命权,应无争议。在此种情形下,替代医疗方案显然不是医方的义务,至少不是主要义务。对于该类例外情形的规范,如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的规定一样必不可少,必须体现到司法解释当中。

3.4 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是否应包括检查方案

有关医疗的定义,至今没有法定的概念,但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两个方面。由此,对于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中,不仅应在治疗方案上,也应包涵检查和诊断这个阶段、或范畴。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确认一种疾病所需的检查方案和手段可谓千差万别,现代检查手段和传统手段交互发展和组合,形成一个复杂的医疗体制,也构成了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疗生态,或直接归属于一些医疗机构之“特色”。而在替代医疗方案告知的法定义务观照下,这些“特色”自然就转归为医疗风险:一是“特色”本身就是以若干替代医疗方案的边缘化为基础,兹不展开;二是因替代医疗方案全面告知,医疗机构可能面临患者流失,由而产生利益纠葛。这些都是考验医疗机构的新问题。

替代检查方案的告知与选择,更多牵涉到患者利益。仍以肝脏肿瘤为例,CT、加强CT、MRI、PET-CT均可助明确诊断,互为替代方案,但费用依次呈现明显增加,选择何者通常口头告知即可,但作为新的法定义务,使得这种告知也应落实在书面层次上,体现为患者的自主选择。可以想象,这将在何种程度上增加医务人员的劳动量,转而又形成医患关系新的纠结点。这是医疗纠纷立法与解决处理机制的悖论典型。当然,好处也较明显:客观上这种告知与选择更有助于患者掌握诊疗节奏,防范过度医疗的发生。

由此设想,替代麻醉方案、替代护理方案会否也应一一告知?最终使得病历资料的构成从现行的病史记载、查体查房、会诊、诊疗讨论这种以医方记载内容为主导的形式,过度到如下的医患互动组合文档模式:各类医疗方案(包括检查方案和治疗方案的各阶段)的全面细致的告知书、患方选择确认书、细分层次和进度的菜单式诊疗方案进展报告书、有患方选择意见的诊疗讨论意见书、医患沟通记录、医患权益相关的授权委托书、风险告知书等。如果从医方服务定位、患者权益保障、总体医疗风险防范角度来看,病历的这种结构性改变预期并无夸张成份,相反,其正面收效应是必然的。

3.5 医疗界认识的滞后性与司法解释的急迫性

替代性医疗方案入法后,多数医疗机构均未引起重视,原因比较复杂。毕竟该项内容此前在相关的医疗法规和规章中未曾提及,属于新概念,但一旦患方主张该权利,在病历书写、医院管理规范中都缺乏相关的内容,则医疗机构败诉是必然的。

首先,由于涉及到具体的病情病史,替代医疗方案不能以简单的制式文本或统一的模板来完成,医疗机构急需卫生行政部门同步发布相关的施行规则,否则无章可循、相应的规范性解释不出台,造成各自对相关告知模式莫衷一是,必然遭遇现实困境。可喜的是,一些医疗机构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如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和外科分别各自总结,将带有普遍性的替代医疗方案归类,归纳成条,列出常见备选项[1]。同时增加备注一栏,便于医生在遇到特殊病例时书写。这样,既节省医生的书写时间,降低工作强度,同时也充分尊重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

其次,告知成为法定要求后,医疗机构在内容上必须严谨、全面,就要求履行告知的医务人员在专业水平、人文水准、沟通能力方面都有全面的素养,要求有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对患者的全面了解。正确考量患者的意见,把握告知的时机、方式、替代方案正式补充进入主诊疗方案的补充告知等。同时,由于这些告知不可避免要兼顾医院利益,从而使相关的沟通成为一门复杂的“学问”。

由于一线医生的各项相关水准的局限性,如因告知不到位而先行采取某一诊疗方案,客观上造成了替代医疗方案丧失实施的基础,由而一旦引发丧失选择权的医疗纠纷,可以说必然产生医疗责任。告知深度与相关人员的认知水平有关,又与科室利益甚至医院利益密切相关,故而替代医疗方案必须由高年资、高职称的专家来完成,这在目前医疗体制下和常态运作中却难于落实。据此,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避免相关情形的发生。在实践中,相关的二线、三线医生的补充告知,告知文书的及时签署都将成为堪比治疗本身更为重要性的事件,各级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对此应高度重视。

第三,由于替代医疗方案在告知深度与方式上均存在模糊形态,不少医务人员仍将其混同于普通医疗风险的告知,简单签字了事,这应引起高度警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司法系统对于替代医疗方案的纠纷也缺乏相关的根据和解释,使得这一权利目前主要停留在纸面上。而无可回避的是,这些问题不及早解决,终将造成更多的潜在医疗纠纷。或许,陆续出现的相关司法判例终将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3.6 替代医疗方案与当代医学模式相契合

疾病的治疗,不仅是一个从心理上对疾病的学习认知治疗过程,也是医患双方契合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互动过程。当代医学遵循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路径,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社会、心理维度的引入则使得相关的诊疗更为全面,即将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与患者、患者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设计来应对疾病的破坏作用。替代医疗方案告知制度的设立及其所收到的效果,恰可契合医学的社会心理模式。

医疗机构对于诊疗方案的确定和行使,基于患者对替代医疗方案的知情与选择过程而确定,也对相关的医疗行为必然产生严格的约束,更使疾病的治疗走向与患者的意志同步前进,从而使疾病的治疗成为其对自身健康权利自主选择和维护的最终体现——这不仅是完美的医疗行为的合理内涵,更在社会和心理层面更加有利于治疗效果和治疗目的之实现。

替代医疗方案的立法设计在更深层意义上实现了社会和心理模式在医疗目标上的实现。患者自对替代医疗方案的认识起,就开始对相关方案进行鉴别,在此过程中认识自身疾病特点,评价各方案孰优孰劣,再结合对诊疗方案的分析理解,预期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在选择后才能高度配合后续的医疗进程,完全进入理想的医患互动模式。可以预见,对于替代医疗方案的“医行法定”,以往被动或无知情形下的诊疗,将被主动选择和心理自主配合式的联动、互动式诊疗所“替代”,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笔者对于替代医疗方案告知的一些体会和思考,旨在引发诸同仁参考和讨论。对于告知的主体方面,不少学者多有论述,笔者认为在替代医方方案告知中,更应注重尽量由患者本人作出选择,毕竟医疗方案的选择行为最终受益人是患者本人,其他亲属或代理人的参与,由于某些因素的干预,选择易走偏向,是否最佳值得怀疑。如有不当而造成患者损害时,医疗实际是否符合患者的根本利益将是司法审查的最终指向,有可能不利于医疗机构。

摘要:通过对侵权责任法中替代医疗方案概念的解析表明,替代医疗方案告知义务给医患双方,特别是医方带来深远影响。医方对替代医疗方案应作全面的告知,对于例外情形及替代检查方案法律应有所界定,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是司法解释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一法定义务有利于医患权益的保障,也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相契合。

关键词:替代医疗方案,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孔晴宇,刘欣.规范医疗知情同意告知的实践[J].中国医院,2011,15(3):5-6.

上一篇:描写中秋趣事主题日记怎么写下一篇: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