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2024-05-24

“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精选14篇)

篇1:“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体现法律援助的宗旨和目标,广泛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发挥法律援助政府职能,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更好地为辖区困难群众、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按照区司法局的统一部署,决定在辖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辖区困难群众、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为救助重点,建立和完善社区法律援助组织服务体系,方便群众法律救助,满足群众法律需求,解决群众涉法实际困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工作目标

以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为根本要求,以“政府满意,人民欢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职能,拓展法律援助领域,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增强法律援助社会影响,开创法律援助社会化新局面,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健康发展。

三、组织机构

街道设法律援助工作站,下辖5个社区,建立一支15人的社区援助志愿者队伍,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对各社区援助工作点进行组织、协调和指导。

四、成员构成法律援助志愿者主要由所在社区主要领导、治保调解干部、社区法律工作者组成。

五、服务内容

1.对特困家庭提供义务法律服务。以各行政村基本无劳动收入的特困家庭为服务重点,主要为特困家庭提供义务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非诉讼调解、诉讼代理(须由区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受理、统一指派)等法律援助服务。

2.广泛开展法律服务活动。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在社区内开展法律咨询、讲座等活动,志愿者协助配合司法所和社区开展宣传、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刑释解教人员的法律帮教工作。街道司法所不定期对法律援助志愿者进行培训,熟悉业务,并按照法律援助的内容开展法律服务。

3.做好法律顾问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与各社区联系的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的协调,开展法律服务工作。组织法律援助工作者、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提供宣传资料,帮助群众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化解纠纷,平息诉讼,维护社会稳定。

4.规范法律援助服务电话。区法律援助中心和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向受援对象公布“148”专线电话和志愿者联系电话,随时接听解答特困家庭的法律咨询。

5.加强与劳动、信访等部门的协调,积极为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上门进行法律服务,为困难职工进行法律援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6.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工作动态及与法律援助制度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辖区内群众对法律援助制度实施的意义、法律援助的方法、方式、申请条件、审批程序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今年在区法律援助中心的指导下,对法律援助的重要条例进行上墙制度,从而使法律援助这一政府职能得到充分落实。

六、工作要求

1.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组织领导。街道、社区按照区法律援助的要求,建立完善法律援助的组织领导,并列入街道社区的工作计划,街道司法所定期进行讲评,年底对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2.落实工作制度,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街道工作站、社区工作点要按照方案要求,具体负责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每个季度开展1—2次法律咨询活动,做好法律援助志愿者和特困家庭之间服务衔接工作,定期统计和上报志愿者服务情况,并进行归档,确保工作不走形,落在实处。

3.法律援助志愿者与服务的特困家庭要建立必要的联系方式,保持联络畅通,志愿者每月应主动与服务的特困家庭联系2次。

4.总结经验,提高服务水平。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服务途径和方法,更好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篇2:“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社区依法建制、居民自治、民主管理,为构建开放、平安、和谐西乡塘区,促进西乡塘区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社区自治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内容

1、建立“五个一”。认真总结“法律进社区”的经验,积极探索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新途径,逐步实现“五个一”:即每个社区应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设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

2、成立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志愿者经常深入街道、深入社区,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治论坛活动。

3、加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

4、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司法所、“148”专线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在为居民解疑释惑、排忧解难的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

5、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以社区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区综合治理、社区教育为重点的社会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服务方面的作用,推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

四、工作对象

“法律进社区”要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突出抓好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

五、学习内容

1、学习宪法知识。把深入宣传《宪法》、《选举法》作为社区居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任务。

2、学习刑事法律和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禁毒法》和反邪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3、学习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

4、学习交通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

5、学习计划生育、婚姻家庭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6、学习工商、税务、诚信经营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税法》等。

7、学习民事诉讼、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合同法》、《法律援助条例》等。

六、主要措施

1、认真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宪法和与社区居民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对青少年以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为依托,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优势,开办家长学校,组织“我与父母同学法”活动,开设预防青少年犯罪等专题法制讲座,保证青少年在社区内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通过法律咨询、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放映法制录像,以及“一封家书”、“一封信”等活动,强化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学法用法意识。对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充分利用居民学校、社区活动站和老年学校,宣传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抵制宣传迷信、邪教等非法活动。组织志愿者协调治安、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部门,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办理法律事务,调解纠纷,解决后顾之忧,依法维护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和社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每个社区要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定期对居民开放;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橱窗);制定一套社区居民学法用法制度,有计划、分层次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建立社区法制学校开辟社区法制课堂,每年保证2次法制课。

3、全面构建社区法律服务体系。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开设社区法律服务窗口,成立一支由多方面法律人才组成的社区法律服务队伍,努力实现五种服务,即律师服务、公证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和社会法律志愿者服务。建立固定的联系点和服务点,公示法律服务热线,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法律服务。

4、进一步健全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强化调解功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社区内部矛盾中的作用,深入了解社区内部矛盾的现状和特点,积极做好民间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做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使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调解,减少激化、减少信访和诉讼,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稳定社区的第一道防线。

5、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开展公安警务进社区活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掌握社会治安动态,以确保社区安全为目标,以公安派出所为主,以社区治保、人民调解、社会帮教为基础,实行看楼护院与联防巡逻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组织相结合、物业保安管理与居民的自我防范相结合的群体群治体制。

6、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除重点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造册登记,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走访,掌握动态。关系他们的生活和出路,教育社区居民不能歧视他们,为他们创造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条件,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7、要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公民”等活动,把普法教育、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个家庭,提高社区居民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使社区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七、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城区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法律进社区”工作,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局面。

2、明确目标,建立机制。城区各单位、各部门要将“法律进社区”作为“五五”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制定“法律进社区”近期目标、长远规划、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考核评价体系,使“法律进社区”工作呈现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工作到位的良好局面。

3、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注重学习宣传与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重点普法对象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注重健全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自治章程,实现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法治化、规范化。

4、积极宣传,营造氛围。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正面引导,努力营造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示范点创建工作,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5、加强信息反馈和档案管理工作。城区各单位、各部门对“法律进社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做好原始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及时将活动进程和经验反馈西乡塘区依法治区办公室。

篇3:“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天津市河西区经贸委为早点工程配置的321辆便民早点售货车, 经营点遍布13个街、辐射193个居委会, 方便了群众需求。

便民早点进社区工程是河西区经贸委推进“便民早点进社区、健康食品进家庭、绿色产品进市场”三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去年实施以来, 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群众吃早点难问题。一是鼓励正餐企业增加早点经营, 政府对企业因增加早点经营而产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贴;二是扶持品牌便利店, 发展便民早点连锁经营, 对增添早点经营的品牌连锁企业, 政府从租金、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三是在社区推行便民早点流动售货车经营, 以居民小区为单位, 提供适合百姓需求的各种早餐。

通过一年多的充分论证, 在召开居民代表听证会的基础上, 河西区投资设计制作统一规范、功能完备的新型早点售货车。目前, 321辆早点车已进入全区13个街道社区, 同时也发挥食为天、中山美食林、鸿起顺、大成盛记、吉祥云吞等品牌早点的优势, 实现了全区各街都有品牌放心早点经营店, 让百姓吃上了便利放心的早点。

篇4:“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党团组织大学生社区

.随着新疆高校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学生社区正成为各民族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新党团组织的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党团组织进大学生社区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疆高校推进党团组织进社区的重要意义

新疆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大学生社区的软硬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学生社区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和固定的生活空间,为党团组织进社区工作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一)党团组织进社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社区作为班级课堂之外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学生之家”,具有“育人”的特殊功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电脑,学生在公寓内已经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现代化设备接触广阔的文化和更多的信息,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党团组织为依托,在学生社区中及时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占领学生社区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阵地。

(二)党团组织进社区是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举措。新疆高校的大学生社区除了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之外,还承担着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功能。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居住在一个社区内,如何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增进了解,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以党团组织进社区为纽带,组织各民族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共同生活活动中培养感情,增进了解是非常有效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手段。

(三)党团组织进社区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通过党团组织进社区,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促进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同学联合开展活动,文理渗透,以老带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了学生全面素质。社区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灵活多样和品位高雅的文体活动,提高了活动的参与率,增强了党团组织的凝聚力,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新疆高校党团组织进社区的模式选择

目前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并不完善,后勤管理部门仍然是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大学生社区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区党团组织的建设在定位上应该作为学生班级团支部和学院党支部的重要补充的形式存在。以楼栋、楼层、宿舍为基础设置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等组织,即每个宿舍设立一个团小组,每个学院在社区内设立一个团支部,每栋楼设立一个团总支。楼栋团总支书记和委员由相关学院辅导员担任,团总支书记实行轮值。各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学生社区以楼层为单位设立若干党小组,负责学生社区内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监督。作为班级团支部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区团组织主要负责学生社区内学生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团员的日常管理仍然由班级团支部负责。

这种模式的选择既在原有班级学院党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延伸,同时又没有对原有模式造成大的突破冲击,在现阶段是符合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和社区管理实际的。

三、新疆高校党团组织进社区工作的方法和路径选择

(一)以党建带团建工作为基础,找准党团组织进社区的抓手。第一,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校团委成立社区团组织建设办公室,校团委书记兼任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学生社区 团组织建设。每栋宿舍楼建立团总支,每个楼层建立团支部,领导机构由辅导员组成,同时吸纳学生自治组织的骨干进入团总支,由优秀学生担任不同层次团干部,形成精干高效的学生社区团干部队伍体系。同时,加强与后勤管理部门的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沟通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建设的相关情况。第二,把社区党团组织作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突出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考察中的重要地位,把学生在社区内的表现纳入到学生党员发展的指标体系重点考察,通过党建带团建,提升社区党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扩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二)以队伍建设为纽带,夯实党团组织进社区工作基础。第一,开展辅导员及青年教师进社区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直接的接触,准确及时地了解党员、团员的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指导并积极参加他们组织开展的各类党团活动,在基层融入学生生活,增进党团组织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二,发挥大学生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坚持“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理念,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服务,成为学生党团组织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要注重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发挥党员在大学生社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第三,不断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素质。通过组织培训考核,促进社区工作人员不断转换角色,社区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大学生对社区工作的整体认同度和满意度。

(三)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为党团组织进社区注入活力。第一,通过利用社区条件开展党团组织生活活动,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第二,将学生社团活动与社区党团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专业性社团,开展社团活动进社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设深层次多样性的宿舍文化。第三通过支持和帮助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学习和研究小组,处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如读书社、各种小型学术竞赛,并把各项活动统筹安排,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童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红.党建进公寓:高校党建工作新视角[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4).

[2]李小红.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困境探析[J].文教资料,2009, (2).

[3]胡映君. 高校學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研究[J].世纪桥,2010, (11).

篇5:“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安阳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

和法律素质,保持普法宣传工作的连续性,顺利完成第四个五

年普法规划,加强和稳步推进依法治理、依法治区的进程,根

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辖区实际情况,制定法律进

社区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

传教育,全面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社会

化法制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和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同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自觉性,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保障和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法律进社区工作各项制度,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认真做好工作信息收集、整理,加强档案的集中化管理。

2、学习内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江泽民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以及宪法和法律法规中与领导工作相关的知识。

四、开展面对面的法制宣传,做到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1、建立一支法律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要建立健全社区法律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使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更加生动活泼。

2、大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协同教育管理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工若干意见》,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有目的的组织青少年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采取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用法规

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把社区、社会、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了流失生的教育,减少和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认真开展好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横幅、散发宣传单、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大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以“法律进社区”活动为契机,积极向居民宣传,掀起全民学法用法的热潮。

4、大力推行法律进社区。充分利用电视、板报、座谈会、职工学习、放电教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既要丰富宣传内容,更要扩大宣传的影响面和群众的认识面,努力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力求做到了范围上广、力度上大、内容上新。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散发宣传单,做到不拘一格、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篇6:法律进社区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保持普法宣传工作的连续性,顺利完成第四个五年普法规划,加强和稳步推进依法治理、依法治区的进程,根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辖区实际情况,制定法律进社区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十六大精神,为抓洋浦开发的大好机遇,在全区的居民群众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社会化法制管理水平,维护开发区社会稳定,促进开发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洋浦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和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同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自觉性,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把依法治镇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保障和促进洋浦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法律进社区工作各项制度,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认真做好工作信息收集、整理,加强档案的集中化管理。

2、学习内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江泽民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以及宪法和法律法规中与领导工作相关的知识。探索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相关的法治课题。并以《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法律常识》为基本教材。

四、开展面对面的法制宣传,做到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1、努力做到每个社区设立一个法制宣传专栏,每个季度上一堂法制课,每个社区配一套法律图书,建立一支法律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要建立健全社区法律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把广大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力量充分整合,使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更加生动活泼。

2、大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协同教育管理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工若干意见》,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有目的的组织青少年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发挥法制副校长的积极作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根据在校师生情况,采取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用法规和行为 规范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结合“七进社区”,有机地将城镇各单位联合在一起,把社区、社会、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了流失生的教育,减少和杜绝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减少和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认真开展好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和法制宣传月为载体,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横幅、散发宣传单、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等 形式,大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以“法律进社区”活动为契机,利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5月份民族团结教育月、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积极向城镇各族居民宣传,掀起全民学法用法的热潮。

4、结合“七进社区”工作,发挥社区居(村)委会普法的作用,大力推行法律进社区。一是横向宣传和纵向宣传相结合。各社会居委会结合自身特点深入建立起以社区居委会为龙头,以单位为骨干的宣传网络,使宣传不单是向宽辐射,更向深处本稿件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延伸,充分利用电视、板报、座谈会、职工学习、放电教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既要丰富宣传内容,更要扩大宣传的影响面和群众的认识面,努力营造了浓郁的宣传氛围,力求做到了范围上广、力度上大、内容上新。二是利用平时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散发宣传单,组织党(团)员学习,社区居民分期培训等方式进行 法律法规宣传,做到不拘一格、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针。在宣传工作中,要起到宣传一片、整治一片、巩固一片的效果。同样,治理也不能“为治而治”要起到“标本兼治”。一是设点定员。即设立联络点,建立联络员,做到举报有奖。调动人民群

篇7:法律进社区活动方案

在--年的普法工作中,尝试了一些新颖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采用律师讲坛、法律咨询、橱窗、黑板报等形式的进行法制宣传,各社区成立法律读书角和法律服务咨询站为辖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年普法宣传是“有声、有色、有味道”。同时,我们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我们坚持对适龄应征青年进行普法宣传,讲授“宪法”、“国防法”、“刑法”等内容,--年普法工作的开展不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且对指导今后普法工作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满足社区居民对法律服务工作的不断需求,营造良好的街道社区法治环境。某街道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主线,在辖区内广泛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突出法律服务的便民、利民特色,实现了法律服务与辖区居民“零距离”的接触。

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班子对“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全面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深化基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社区法律工作者联系卡,与弱势群体结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模式,为辖区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社区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法制讲座,采取以“辖区居民需要什么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您对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有何建议”?的法律需求问卷调查。同时,利用社区法制宣传画廊,普及宣传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篇8:“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1 心理卫生进社区工作的实践

2005年以来, 深圳市政府启动了“心理卫生进社区”的项目, 首先对部分居民进行了精神病学调查, 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精神病发病率高达21.19%[2], 由此可见深圳市居民的精神病发病状况不容乐观。深圳市卫生局2007年4月下发了《深圳市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工作手册》及相关文件, 至此心理卫生进社区的活动正式开展。根据深圳市卫生与人口计生委的总体部署, “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得到了稳步推进, 同时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拓展, 截止到2012年底, 已覆盖了深圳市的700多家社康中心[3]。经过几年的发展, 心理卫生服务进社区项目在精神卫生管理方面、社区心理卫生辅导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对深圳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受到广大居民好评。

2 心理卫生进社区存在的问题

心理卫生进社区实施的几年时间里,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对深圳市目前精神病高发的状况有所控制, 也对心理、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发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试点社区更是建立起了一整套预防、发现、治疗、康复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了整个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 心理卫生进社区开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如下问题。

2.1 社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不足

据报道, 深圳市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截止到2010年已经覆盖了全市625家社康中心, 并实行分类管理[4]。根据上述规模, 按照每一个社康中心配备一名心理卫生专业医生计算, 深圳市还缺少300~400名合格的专业心理卫生医生。就目前在职的医护人员, 也大多数临时聘用人员, 由于工资待遇偏低导致他们频繁跳槽, 使得这些社康中心的心理卫生工作处于时有时无的不稳定状态。

2.2 社区医护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匮乏

由上文叙述得知, 目前社康中心的多数心理卫生医护人员属于临时聘用员工或者兼职员工, 他们大多未经过正规地培训便上岗, 既缺乏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 也缺乏心理卫生工作经验, 而能够对社康心理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的督导的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

2.3 政府对社区心理卫生工作投入较少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社区卫生工作展开的基础, 目前, 政府对其投入无法满足社康中心的发展需求。比如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立, 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等, 都受到政府投入的限制。一些小的社康中心根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 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5]。而心理医生大多是简直和临时工, 他们本职大多是全科医生, 每天的诊疗任务繁重, 很少有时间顾及到需要心理咨询的患者。加之工资待遇较低, 绩效考核没有针对性, 他们工作积极性较低, 工作热情不高。

3 心理卫生进社区的思考

3.1 坚持政府行为, 落实专项投入

针对目前政府对心理卫生进社区投入不足的现状, 需要我们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其投入, 不仅是资金上的投入, 更多的是政策方面、制度方面给予保障。让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成为公共卫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与疾病控制规划, 必须本着政府为主的原则, 建立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心理卫生工作体制和组织协调机制。政府要不断落实专项投入,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证, 才能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奠定良性的、持续发展的基础[6]。

3.2 加强培训, 切实提高专业人员技能和素质

加强对心理卫生医护人员的培训。组织专门的医学院校、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医院资深专家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展开培训, 可以采取个别一对一指导和集中组织授课的方式相结合, 对每一个上岗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试, 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方面, 切实提高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训的内容既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心理测试方面的知识, 也要包括心理疾病的干预、心理疾患的治疗以及心

(下转第147页) (上接第14 4页)

理疾病的康复训练等方面知识。

3.3 定期展开普查, 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

给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定期通过随访、电话、面谈、调查问卷等方式, 进行社区居民的心理普查活动。建立患有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特别档案, 对其进行跟踪家访, 及时记录其心理发展历程, 心理变化特点, 及时发现心理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将心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 而对于患病严重者给予转诊服务, 最大限度减少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件。

3.4 面向居民, 开展多元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不应是只针对患病居民, 而应该要面对所有社区群众。针对不同的居民群体, 开始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服务。按照受众群体年龄分为老年人心理保健、更年期心理服务、成年人心理咨询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等。按照心理问题分类可以分为人际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压力调适、特殊境况下的心理失调服务、不良嗜好的行为矫正、心理危机干预等[7]。还按照心理卫生服务的功能可以分为预防型服务、治疗型服务及康复型服务等。

综上所述, 由于深圳市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增大, 加之外来人口与日俱增, 他们缺乏社会制度保障和社会亲友的支持, 使得深圳市居民心理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心理卫生服务进社区是环节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 在实施的这一段时间内,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社区卫生专业人员不足、社区医护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匮乏、政府对社区心理卫生工作投入过少等。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需要政府坚持落实专项投入, 保证心理卫生服务的资金需求;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技能和素质, 保证心理卫生服务进社区的人员配置;定期展开普查、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 使得心理卫生服务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面向居民, 开展多元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使其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摘要:社区心理卫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 也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对我国的卫生事业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圳市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目前发展迅速, 走在全国前列, 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社区卫生专业人员不足、社区医护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匮乏、政府对社区心理卫生工作投入过少等几方面, 需要政府坚持落实专项投入, 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技能和素质, 并定期展开普查、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 最后面向居民, 开展多元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关键词:深圳市,心理卫生,社区

参考文献

[1]胡运红, 李奎生, 蔡祖祥, 等.社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6) :160-161.

[2]高红英, 苗元江.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 29 (4) :96-99.

[3]言辉.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7 (9) :10-12.

[4]胡振宇, 刘鲁鱼, 周林.深圳市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 2012, 4 (12) :82-85.

[5]陈校, 金国华.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养与构建[J].社会工作 (学术版) 2012, 10 (3) :23-25.

[6]刘素珍, 徐建平, 周坚, 等.社区心理辅导实验模型的建构及其价值[J].心理科学, 2011, 10 (1) .13-15.

篇9:“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宿舍社区;工作模式;构建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66-02

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逐步精细化,学生日常管理的场所由办公室进入到宿舍社区,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印证了高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大学生宿舍社区既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阵地。如今的高校在学生宿舍硬件和软件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套间、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太阳能等配置到宿舍,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使学生们无后顾之忧。探索和尝试将学生党支部建在宿舍社区,以培养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也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和宿舍社区的具体情况,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同时深入到学生宿舍进行专题访谈。通过一系列调研和走访,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以不同学科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为主,主要涉及农、工、文、理等本科专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达98.67%。其中,大一学生占1.9%,大二学生占20.89%,大三学生占34.81%,大四学生占36.71%。调查对象中,是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占60.61%,团员占39.39%。调查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在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认识与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认为发展学生党员的衡量标准首先应是思想先进的比例为58.08%,其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学习成绩;对于发展党员的要求,有68.1%的人认为比较高;对高校党建工作的了解程度,了解及以上的占91.71%;而认为组织上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的比例为50.9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总体状况比较理想,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如各项工作和环节的透明度、细化考核指标、加强持续性培养等。

1.2 对大学生党员在学校中的作用的认识和态度 在调查中,认为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占80.26%;对学生党支部工作认可的占78.06%;认为对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较好的占60.76%;对教育培养中采取先进事迹报告、专题教育、参观学习等形式认可的占91.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引导其他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遵守作息制度、提高思想认识等方面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3 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度和支部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 调查发现,认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主动性教育效果好的比例占93.76%;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态度上,认为应该加强学习研究,提高理论水平的比例占89.7%;在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接受方式的调查中,要求组织讲座论坛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占82.71%;在对大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主要集中在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和工作不能落到实处等几个方面。

2 大学生党建进宿舍社区工作模式的构建

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住宿格局和管理方式也逐步向社会化管理过渡。这种转变突出了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性,却忽视了高校所应有的教育、管理和育人功能,这就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探索如何以学生宿舍社区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积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社区,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逐步形成大学生党支部建在宿舍社区的6级联动机制 社会学中的社区工作概念主要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1]。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党员培养制度,将学生党支部建立在宿舍社区,以阵地的转移为突破口开展学生党员培养和党建创新工作,以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平民意识、知识基础、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和职业伦理等6个方面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宿舍、个人的6级联动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和建设。

2.2 培养一批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模范典型 “用事实说话”是很有信服力的,可以重点建设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典型,让他们在组织工作、制度建设、支部建设、个人成长、学习就业等多个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用鲜活的事实说明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党支部和优秀的学生党员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强大优势,同时加强学习交流,予以推广。如2012年我校组织的在大学生预备党员中开展签署一份承诺、研读一部经典、开展一项调查、做好一周义工、帮助一个同学、组织一次评议等6项活动(简称“六个一”工程)[2],就是对大学生入党后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党性锻炼,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将党员预备期考核落到实处的一项具体措施。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先进性再教育、党性再锻炼,全面提高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2.3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机动灵活地贯彻落实 如今的高校发展党员制度已经建立健全,其关键不在于怎样完善各类制度建设,而在于如何机动灵活地贯彻落实,做到既不违背党员发展和组织管理的原则,又不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支部建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探索灵活多样的支部建设和培养指导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鉴此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所属学生党员群体和基层党支部的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面临的问题、困难和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的积累与分析,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互惠共赢,取得成绩与实效。

2.4 合理引导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的工作主动性 影响大学生党支部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理想信念、成功经验、优良传统、领导组成与水平、经验交流、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因此,要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放手的不要过多干涉,该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不要过多阻挠,一定要采取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合理引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以德育为先,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处理问题和协调关系,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沂靖. 社区工作[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新华网. 2012年10月25日,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10/25/c_113492704.htm

[3]朱光钛. 构建新型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工作体系探索[J]. 集美大学学报.2008,9(4):76-80.

篇10: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法律进社区的文件和精神,全面推进我社区工作的开展,不断深化社区普法工作和依法治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知识精神,全面落实《开阳路社区普法工作规划》,以服务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为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社区依法建制,居民自治、民主管理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不断丰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向各种不法行为做斗争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社区形成良好的法制氛围,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产管理、民主监督,推动居民自治工作向纵深开诊。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时间法制建设与人的素质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工作对象

“法律进社区”要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再次基础上,突出重点,着重抓好青少年、经商人员和老年人、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具体内容

(一)做到四个一

1、设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小组要将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有重点、有针对性、分期载入专栏。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动性、有效性和导向性、在提升居民道德素质的同时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

2、每季度讲一次法制课,各小组要因地制宜,针对本辖区居民的不同情况,落实一年讲四次的法制课任务。

3、配备一套法律图书。

4、建立一支普法志愿者队伍,组织社区居民中的普法骨干力量,组成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工作。

二、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经常性普法

1、加强清朝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节假日和暑假与学校法制教育渠道向结合,搞好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加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确保对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的法制教育的职责。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教育相结合,要不断创新形式,使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

3、加强老年人、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社区活动站、文化大院针对老年人、下岗职工的特点,宣传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地址宣传迷信、邪说等非法活动。

三、加强社区依法治理

1、加强依法建章制度。按照“依法建章、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模式,制定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居民守则,建立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运行机制,时间工作有规划,落实由措施,运行有成效。

2、实行居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间的、做到居务公布。

3、营造良好的社区法制氛围。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组织居民学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履行义务。

开阳路社区居委会

篇11:法律进社区工作计划

根据上级下发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安排和办事处的具体要求,结合我社区的实际情况,我社区制定活动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关于法律进社区的有关要求,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目标,以推进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管理实际,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区依法治理,维护社区的平安稳定。以“九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在办事处的领导下,在派出所的具体指导下,各尽其职,有计划地开展好法律进社区工作,规范和落实社区治安防范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体系建设,建立以“技防为主导,物防为基础,人防为保障”的安全防范网络,做好以防火、防盗、防抢、防破坏、防毒、防爆、防治安灾害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防范工作,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努力营造更加安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使我社区成为一个有法可依、秩序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型化平安社区。

二、活动内容

1、规范社区治保会和调委会工作。严格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组织制度,内部工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从自身做起,规范社区居委会组织及成员行为,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推动社区民主管理和依法自治工作。根据调

委会组织条例,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完善调解组织,提高调解质量。2、找准切入点,加强“法律进社区”工作的针对性。一是要加强内容上的针对性。针对居民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法律素质的需要,由办事处司法所部门负责,社区法律志愿者队伍具体实施,向居民开展《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诉讼法》等居民必备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法律宣传,如:结合房屋拆迁之际,大力宣传《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继承法》,结合土地征用之际,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等,减少因房屋拆迁、财产继承、土地征用等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二是加强重点对象的经常性普法,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社区要与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相衔接,通过开设各类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设立法律宣传栏、法律讲座等形式,让青少年感受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开展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形式,强化他们自觉守法、诚信经营的意识。

3、积极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利用社区法律学校抓好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加强社区内全体居民、青少年和营业主、下岗职工及闲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人员和法轮功痴迷者的法制教育,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施教、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积极配合办事处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工作,把法律服务、法律咨询延伸到社区,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5、建立社区矛盾调解站,由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成员、社区有关部门和社区民警等人员参加,负责对辖区内重大、疑难、复杂的居事纷纷及一般民事、经济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对一些小的矛盾纠纷就地、及时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区,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6、充分发动驻区机关、单位和锡市创建安全社区的单位为社区法律学校赠送法律书籍等形式。

三、活动措施

1、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建立法律宣传员队伍,为社区居民做好法律宣传服务;二是建立法律志愿者队伍,以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和离退休政法干部、政法院校师生为主,义务开展社区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等活动。三是建立民事调解小组,化解民事纠纷;四是建立法制文艺队伍,发挥社区居民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作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制文艺宣传教育活动。

2、建立法律宣传教育阵地,一是建立以法制宣传栏,图书室等宣传阵地;二是利用社区现有办公场所和驻区单位设施建立居民、青少年法制学校;三是建立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阵地,以社区警务室为依托,建立法律咨询室,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社区,将本社区老、弱、病、残及社会弱势群体做为法律援助对象,直接向市法律援助中心提出请示援助;四是建立安置帮教转化站,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法轮功”练习者的帮教、转化工作。

篇12:ⅩⅩ社区“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ⅩⅩⅩ社区贯彻落实街道“六五”普法规划有关要求,以提高居民法律素质为重点,以加强社区法治化管理为核心,以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结合“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1.社区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为了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街道先后组织多场社区干部法治培训课,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及市、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的文件精神。同时,我社区坚持社区干部学法制度,坚持每季度至少集中学法一次,很好地提高了社区干部自身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水平。

2.加强社区居民学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我社区积极开展居民学法用法活动,坚持至少每季度为社区居民上一堂法制课(讲座)。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定期举办“禁赌”、“禁毒”、“反对邪教”等主题的法制专项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同时积极推动以社区青少年学法用法带动家庭学法用法相关活动。通过一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社区居民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3.组织或积极参与各类法制宣传活动。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工作,我社区从提高居民群众法律素质入手,不断创新形式,组织(或参与)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例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ⅩⅩ社区广场开展了“ⅩⅩⅩⅩⅩ”为主题的法律宣传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踊跃参与,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取得了较好宣传效果。ⅩⅩ社区举办的“9·20”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拒绝毒品进社区”签名活动等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我社区坐落于城乡结合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并且调处难度大,严重影响着社区稳定。为此,我们规范了调解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基层调委会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大了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力度,依法化解社区矛盾,使社会安定有序发展。到目前为止,我社区调委会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Ⅹ余件,调处成功Ⅹ件,基本做到“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楼门,矛盾不上交”,没有因调解不当而导致的民转刑案件或越级上访事件。

5.强化基层综合治理工作。我社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治理网络,形成了打防一体的社区治安网络。一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配合普东派出所和和街综治办做好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二是坚决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重点打击吸毒、赌博和入室盗窃等严重犯罪活动,认真开展创建“无毒社区”、“平安社区”等。三是成立帮教转化小组,加强对重点对象、刑释回归人员、法轮功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一年来,我社区刑释解矫人员无重新犯罪现象,无影响社会治安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无非法集体上访事件,无封建迷信活动。

普东街道ⅩⅩⅩ社区居委会

篇13:“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2011年2月, 刑法修正案 (八) 规定:实施社区矫正的对象是那些被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决定假释的犯罪分子, 这是社区矫正制度首次写入刑事基本法。2012年3月,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详细的社区矫正制度条例和适用对象。至此社区矫正制度已经正式在我国的基本法律层面得到了确认。加强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是贯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必然要求, 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职责。但当前从法条到实践的探索仍是任重而道远, 笔者认为需要梳理出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探究制约原因, 结合新法之规定找出应对与完善之策。

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方式, 在现代社会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采纳。就我国而言, 对于被判处缓刑、假释、管制、监外执行等情况的犯罪分子较适合社区矫正, 也便于帮助改进和纠正这些情况的人员的思想和行为, 指导他们怎样重新融入社会。当前社区矫正适用数量不断扩大, 接受矫正人员飞速增长, 社区矫正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感, 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司法体制改革的认可度和信心。孟德斯鸠曾指出, “权力没有受到限制, 必将导致腐败。”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 作为非监禁型行刑方式的社区矫正制度就会被“异化”为罪犯“合法”逃避法律制裁的途径。同时, 刑罚作为我国最严厉的惩罚, 不论是执行监禁刑还是非监禁刑, 都应该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因此, 加强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 其公正性最有效的保障是通过检察权对社区矫正执行权进行适度制约, 检察机关和社区矫正执行机关之间通过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包括执行公正在内的司法公正, 有助于遏制滥用权力者寻租, 防止腐败的发生。

二、我国法律监督制度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现实困境

自2003年我国开展矫正试点的工作以来, 各地检察机关在近十年的社区矫正试行工作中通过积极探索, 在该法律监督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但由于种种原因, 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立法过于笼统。两高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均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内容和监督方式有所涉及。社区矫正工作仍停留于传统的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层面上, 而未根据新工作、新任务的特点作出改变。上述规定对检察监督做了原则的规定, 但因没有明确适合法律监督遵循的程序和操作规程, 近阶段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主要还是参考《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执行法律监督的相关规定。

(二) 检察机关职能定位不准确。自从我国开始试行社区矫正以来, 在社区矫正中一直就没有明显的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其定位模糊的主要根源主要来自法律规定的模糊。尽管《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社区矫正中检察院依法监督的各工作环节, 但在以往实践中, 各地检察机关往往直接参与社区矫正的实施工作, 成为实际参与者, 而非法律监督者。至今这一角色转换尚未完成。

(三) 社区矫正信息沟通不畅。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还处于初级探索待完善阶段, 其检察监督工作还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信息平台。需要交付执行的相关法律文书只是靠法院送判决书、外地监所科邮寄等方式进行传递, 有时也会有文书邮寄送达不及时或不到位的现象产生, 不仅会很容易造成检察监督时间上的滞后性, 也会导致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律监督时, 所需要的信息不充足不完善, 不能对被监督矫正人员建立有效的明细档案, 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全面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情况, 这成了监督的现实障碍。

(四) 检察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还都处于初级阶段, 各方面都不完善, 都需要在工作逐步摸索来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和监督法律。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如何构筑一套成熟静态监督与动态监督相结合机制。现阶段, 很多地区都在积极试行各种方式, 尽量来拓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渠道。但在实际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监督还具有滞后性和单一性, 致使监督效果不良, 仍为事后监督、静态监督。

(五) 检察机关监督强制力欠缺。在实践中, 纠正权和督促权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遇到的最多、最大的阻力。《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监督中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活动, 依据实际情况的严重程度, 可以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但是当监察机关对上述违法行为轻重做出通知后, 被监督单位既不提出异议, 也不执行时, 检察机关却没有任何的强制措施, 只能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报告, 由上级检察机关向同级被监督单位提出, 这种将问题转移到上级部门却并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现象, 造成了监督效果不佳、司法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 监督权力和手段的有限性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法监督的实际效果。

三、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完善途径

(一) 找准监督切入点。立足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依法监督的法律基础, 在此基础上, 再综合各项检察职能, 确保监督到位而不越位。准确说来,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 检察机关在充分执行其监督职责时, 还促进了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 还能保证正在进行矫正服刑人员的人权, 促进正确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正常有效实施。

(二) 制定专门社区矫正相关法律。针对当前社区矫正的规定比较分散, 缺乏系统化的特点。我国需要制定专门的相关矫正法律, 将法律细致化地体现在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程序、监督方法方式、可实施的范围等, 还有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分配、责任、义务、权限等种种方面做到全面的规定。特别是要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 应使检察机关具有相应的违法处置权, 确保检察机关切实维护刑罚的正确实施。

(三) 构建社区矫正统一信息平台。通过提高矫正工作信息化水平, 搭建社区矫正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司法行政、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的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动态共享, 使包括其基本情况、罪名、刑种、刑期、执行方式等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资料得以便捷地查阅, 使对社区矫正及时、全面、综合的远程法律监督可以实现。这将使检察机关随时掌握社区矫正工作情况,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监督、及时解决。

(四) 构建社区矫正动态监督机制。首先要对社区矫正工作从开始到结束, 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分级分类监督, 一方面可以促进构建完善的社区矫正体系,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其次要对社区矫正应实行实行同步监督, 通过对各机关之间罪犯交付、文书交接、社区矫正变更及终止、社区矫正机构教育矫正工作的动态监督, 全面确保依法规范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最后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事后有效监督。在现有的申诉控告制度的基础上, 完善社区被矫正人员的维权机制, 确保被矫正人员的申诉控告都能得到检察机关的公正依法审理。还要强化侦查工作人员在社区矫正工作时各种可能出现的职务的犯罪, 严厉打击预防所有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

(五) 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协作监督机制。通过内部整合, 使立案侦查、审判监督、执行监督、职务犯罪侦查等部门资源, 对社区矫正建立起以监所检察部门牵头, 各部门通力协作的一体化监督机制。统筹审判监督、侦查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这三部门之间的关系, 强化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 共同促进有效监督, 确保正确实行社区矫正工作, 预防法院审判不当, 强化监所检察部门与自侦部门的协作配合, 合理配置侦查资源, 强化侦查能力, 积极查办社区矫正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 维护司法公正。

注释

11 但未丽:《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231页。

22 常俊朋:《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能再定位与制度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13.1 (上) 。

篇14:“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问题和对策

2010年7月16日,西安市政法委召开了全市试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下发了《西安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西安市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以及矫正对象管理、教育、考核奖惩、计分考核、矫正信息管理、矫正工作请示报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等一系列的规定办法,标志着西安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一年来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进展状况如何?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的监督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1.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采取的是一种“联合办公”的模式,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人民检察院发挥的是在社区矫正工作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作用,发现有违法情况时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检察建议,保障刑罚的正确执行。

目前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是:

一是当前司法行政机关由于社区矫正专业人员缺乏,编制、财力不足等等原因,使社区矫正领导机构和社区矫正的框架还没有搭建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不能全面展开。

司法行政机关没有担负起引领社区矫正工作的牵头作用,没有全部接管符合条件的监外执行人员,将其纳入社区矫正工作范围,而对新增加的监外执行罪犯也没有及时接管,大部门监外执行罪犯仍然处于监外执行模式下公安机关的监管状态。过渡期间检察机关的监督活动处境被动,处于因司法机关没有接管全部监外执行人员而监督公安机关继续列管监管监外执行罪犯又不符合社区矫正规定的两难境地。

二是相关法律没有明确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关系。

目前社区矫正相关规定表明: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但不具备承担执行社区矫正法律后果的能力。而公安机关虽然没有实际从事社区矫正的执行工作,但却是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监管权的执法主体,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之间是什么关系,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如果出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不力的现象,谁来承担责任?这些将来同样会影响到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监督职责的正确履行。

三是监督职权和监督手段薄弱,降低了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

在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过程中,发现违法情况,检察机关均以纠正违法和检察建议的方式提出,而纠正违法和检察建议并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如果被纠正或建议单位不及时纠正或采纳建议,监所检察部门也只能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报告,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被监管单位提出,这只是将矛盾转移到上级部门,问题仍然有可能不能解决,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权威,降低了监督的实际效果。

四是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法规。

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办法,但检察机关如何进行监督,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区县都处在探索阶段,导致检察機关介入监督的切入点比较难把握。

五是脱管漏管现象普遍。

目前处在监外执行模式向社区矫正模式转换过程中,由于对监外执行罪犯的交接工作脱节,如法律文书送达、邮寄出现问题或监外执行罪犯因拆迁等原因人户分离等,造成脱管漏管。而发现后,又出现罪犯收监难的问题。

六是监所检察人员缺乏,工作量较大,对社区矫正工作不能全面深入的进行监督。

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大部分区县驻所检察室的工作人员一般只有2~3人,情况好的配备4人,每人都负责几项业务工作,没有精力顾及到社区矫正的各个环节。2011年西安市检察机关监所检察机构全面恢复,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但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展开,还是不能满足监督工作的需求。

2.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策

A.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规定

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备,导致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监督缺乏法律依据。一是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并完善监督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赋予《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权威性,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二是制定《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监督办法》,对检察机关的监督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职权等作出详尽的规定,尤其要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在被监督对象不在限定的时限内纠正违法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的情况下,应使检察机关具有相应的违法处置权。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树立起检察机关监督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使检察机关的监督权落到实处。

B.加强监所检察队伍的建设,加大社区矫正检察人员的配置,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C.加大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

目前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度低,对社区矫正的意义不是十分了解,在传统意识当中,认为“罪犯”就意味着“坐牢”,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犯罪人放在社会上会影响社会公共安全。让群众认识到社区矫正工作正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更加有利于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上一篇:你是我梦里永远的守候诗歌下一篇:关爱学生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