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眼”作文

2024-04-25

开“天眼”作文(精选13篇)

篇1:开“天眼”作文

开“天眼”作文

哈哈,看到“天眼”,你们肯定会问“天眼”是什么?各位看官别急别急,让本姑娘慢慢讲给你听。

一天上午,语文老师板着脸走到教室,冷冷地环视四周,许久道:“这次作业,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漏题了,你们多大了啊?还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这一句,把我说蒙了,以至于后来老师说什么我都没听清。可是,最后一句话却像是一道天雷轰到了我的头上―――所有写错的同学下午领取十板子,我的心一下子怦怦直跳,什么?老师要开打了。自从上了六年级,语文老师可从来没打过我们呢,会不会有我呢?语文老师对我们惶恐的`眼神视而不见,大步流星地离开了教室。

下午我心惊胆战地来到教室,我心想:名单里面有没有我啊?要是挨打,应该很疼吧,我的心里犹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老师抱着作业过来了,开始报名单,报到名字的人要自觉上去“领赏”!老师边说边扬了扬手里的软尺,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去了。“霍金阳!”唉,我还是难逃一劫啊!语文老师突然眼珠一转,若有所思地笑了一下,说:“打板子没意思,我要玩点新的。”老师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有颜色比较亮的笔?借给我用用。”同学们很疑惑,但还是送给了老师一支红色荧光笔。老师拿到笔立刻在“领赏”的同学脸上认真地画着什么。等第一位同学走出来的时,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天眼”!接着老师又在每位“领赏”同学的脸上画了一只“天眼”。领赏的同学们变成了一个个小“二郎神”。老师笑着说:“这叫天眼。”我们都莫名其妙地看着语文老师。这时,老师的脸变得严肃起来,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给你们开‘天眼’,是让你们多长个心眼,以后写作业不能漏题了。”我们脸红了,齐声回答:“嗯,知道了。”老师又说:“谁都不许擦,谁擦我就给再给谁画两个眼睛,你们要记住这次教训,不然下次就画小乌龟!”教室里顿时传来一阵悦耳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

“开天眼”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认真、仔细。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天眼”了吧,你想不想也开个“天眼”呢?

篇2:开“天眼”作文

(2)简要概括中国“天眼”三大创新的好处。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篇3:开“天眼”作文

关键词:教育家,原型,自由讲学,开天眼,通人

大师吟

当下中国教育热闹得像草台班子唱《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孙悟空大闹天宫》,《盘丝洞》等戏文,牛鬼蛇神才子佳人济济一堂,曼妙得紧。高等学校的入学率达80%,有学问的人称之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升大学的1980年代初,高等学校的入学率是5%,那时没人说是“高等教育精英化”,大学生稀朗若晨星。高等学校1990年代中后期扩大招生以后,中国大地上学士、硕士、博士、教授,多得像赶年集的农民。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当下是有学历的人思大师。于是,过去真假莫辨雌雄的大师,都被人从坟墓里拎出来,把他们说的话,做的事,走的路,吃的饭,穿的衣,住的房,处的邻,吵的架,领的银,娶的妻,养的崽,写的文……都像开药方那样几钱几分地考证出来。这种对大师的阴谋,多少有些应了一个大师庄周的寓言: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huì]),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儒生们以诗礼文句盗发坟墓。为首的儒生向下传话说:“东方亮了,事情怎么样了?”下面挖掘的儒生说:“裙子和短袄还没有脱下来,嘴里还有珠子。”“古诗里就有这样的句子:‘青青的麦苗,生在山坡。活着不施舍财物,死后还含着珠干什么?’揪住他的鬓毛,按住他的胡须,用铁椎敲他的下巴,慢慢地撬开他的两郏,可不要损坏嘴里的珠子。”[1]606-607

景仰大师?跪在大师的脚下,把大师当作幌子来招摇撞骗。大师是人,我是人,在谁的面前,我都是一个人,这才是时代树立的教育精神。越有学问的人,越迷信牛鬼蛇神,才子佳人。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说农民或者工人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盼望什么大师的出世,他们也不像旧中国的人盼望救星出世,因为他们受过新中国宣传的《国际歌》教育:“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他们的生活和有没有大师委实没有关系,农民还是念着几千年的体力经,不管社会上有没有大师横行。

我想把孔子作为教育家原型,来知道一个人应该干什么勾当,才能称得上是教育家。“孔子开始把学术正式传到平民阶级。他解放了教育的门阀,主张‘有教无类’。……他真是个大教育家,他的门下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既有恂恂文士,又有赳赳武夫;既有贵族、又有平民、又有商人;甚至有盗贼、乞丐之流的人物。他集合了各色各样的人才而以旧日的低等贵族为中心,造成一个新的‘谋道不谋食’的士夫集团。从此便有了专靠私家讲学为生的人,而教书和做官也就成了二千年来读书人的两种职业。”[2]255

大师出世:人文主义思想与礼崩乐坏社会

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史,但有系统文字的历史,却是从西周开始。周朝另外两个文明意义是:形成以后的华夏民族,把中国带进了人文主义的天空。“我们现在知道那‘郁郁乎文哉’的礼教社会,只是当时的贵族阶级的领域;他们有农奴替他们劳动,吃饱了饭,一天到晚没事做,所以尽闹着种种的空场面,留下痕迹来,给后人玩想追吊。可怜当时的平民哪里领略到礼仪的趣味呢。”[2]83学者多艳称其事,夷考其实。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下板荡,政治风气柔糜泄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崩裂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文时代。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其它诸子百家,共同完备起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社会变化的根本是思想观念,不是物质。西周取代殷商,殷商在原始天神的思想里转圈子,到春秋以后,人从原始天神下解放出来。解放的思想,以子产(?-前522年)的“天道远,人道迩”为先声。真正的人文主义系统的形成,无疑是百家九流了。

且看礼崩乐坏。鼎是最重要的礼器。中国文明的代表物丝绸、鼎、纸张、瓷器的知识,都不在学校教材体系之中,只是专业人士的特权知识,不知道一百年来为什么一直是这样阴暗的心思。鼎本是做饭的锅,王侯吃饭和祭祀鬼神祖先,都用鼎的气质来标志。春秋战国王侯吃饭,属于礼的范畴,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小民一日两餐,小民第二顿不做新饭,把第一顿饭加热就行了。君王吃饭,旁边有一群乐师奏乐,乐师是官,且是音乐大师,大学者。且看《论语》中的一段记载,就知道礼崩乐坏到了什么田地:

大(tài)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大师,乐官之长,名字叫挚;亚饭,名字叫干,三饭,名字叫缭,四饭,名字叫缺,都是以音乐侑君王进食之官。还有打鼓的乐师方叔,摇小鼓的乐师武,大师的副手少师阳,和击磬的襄。这段话的意思是:

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二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3]210

尊贵高傲的大师们逾河的逾河,蹈海的蹈海,避隐的避隐,离开王宫,流落民间,带走文化。想象一下,君王再用膳的时候,旁边倒有野狗狺狺,老鼠唧唧,房顶乌鸦嘎嘎。王宫四周鞫为茂草,兴许有狐狸豺狼逡巡,打算晚上拱卫王宫。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国将不国的征象已经出来了!

再知道一个近代有趣的比较:“法国餐馆的数量和质量,似乎都是随着法国的大革命而获得的一次大跃进。大革命令贵族们家破人亡,造成国王最佳的厨师们失业,他们于是开设餐馆谋生。1789年,巴黎只有不到五十家餐馆;1820年,餐馆多达三千家。可以说,厨师们把以前服侍贵族的美食,拿来服侍公众。”[4]法国大革命是西方近代启蒙运动的最大成就,也是近代人类社会最具有意义的现代化历程。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和文化下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普及运动和启蒙运动,它起因于原来礼乐的崩塌,改变了人民的精神和中国的文化方向。所以,一个国家的文化气质非常低劣的时候,预示着新的文化气质将要崩裂出来。坏事是好事,越坏越能催生出新事物,社会永远都有希望。这是教育思维。

私学教育家崛起于官学的萧索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民间没有知识人。孔子是私学教育家,不是官学扶植出来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百家九流的思想,都不是官方意志,而是人的自由意志,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5]750,任何力量都不可能使庄子就范。文化与思想,自有自己的气质与尊严,不可能屈服于任何人为的力量,反过来,文化与思想,要,而且一定,使人屈从。这是教育家原型。

周朝一般不容易见到书。一是学校只为贵族而设,不为平民设立学校,能够读书的只是极少部分人。二是那个时候的书,是竹简或者木简,用绳子连缀起来,就是卷起来,我们现在仍然叫一卷书,书贵重笨重,小民䞍受不起。具体来说:

古代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其原因有三:一则民智不及官也。……古代之民,别离分散,冥冥无知,唯圣人能效天地之号而命于民。号者,语言也,名者,文字也,皆圣人所作,非凡民所及知,……。一则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也。典、谟、训、诰、礼制、乐章,皆朝廷之制作,本非专为教民之用。故金滕玉册,藏之秘府,悉以官司典之。士之欲学者,不知本朝之家法及历代之典制,则就典书之官而读之。……秘府之书既不刊布,而简策繁重,笔墨拙滞,又不便于迻写传副本于民间,故民间知有书名者,仅赖外史达之;至其全书,则非身入清秘,不能窥见,……。一则官有其器,而民无器也。古代学术,如礼、乐、舞、射诸科,皆有器具,以资实习,如今之学校试验、格致器具,非一人一家所能毕备。[5]

这种情形,造成社会上下是天悬地隔的两个世界,隔膜不通气,却同属一个王国,那就是封建社会。总之,古代社会,民智不及官,教育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民者,瞑也”,无目故称瞑。在古圣贤眼里,小老百姓都是没有眼睛的,叫小老百姓永远做睁眼瞎,圣贤顶多给开半个眼睛,惟恐给小老百姓开了天眼,知道玄机本来平常。所以,民不开眼,是官立于自己的私心不教民,并不是民天生暗昧。现代教育家晏阳初在河北进行平民识字运动,梁漱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运动,都是开平民天眼的运动,进一步把君权神授的观念,颠覆为民权神授。当今中国,教育狭隘化为学校围墙甚至教室里面的勾当,再狭隘为教材和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分数,民,仍然没有人去给开现代化之天眼。只有改变国民气质的教育实践,才能成就教育家。学校教育,成就教学或者课程解释家,解释问题不解决问题;古代社会,惟官有书,而民无书,当代社会,也并非人人有书可读,读书需要教育家的引导。这个污染视听感官的媒体时代,书失去知识和道德筋骨,泛滥成灾,又沦为庸俗商品,从头到尾滴着肮脏的血。到底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人民已不知道。读书人坏了良心,天诛地灭的灵魂牢狱就不远了;古代社会,官有其器,而民无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器具,可以分为硬性器具如实验仪器,教育设备等,和软性器具,如学术刊物,学术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影院,学术课程网络等。硬性器具应该属于学校专业人士使用,软性器具应该与民众分享,公立学校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教育为天下公器,教育之乐,是普天同乐,孟子早就教育我们“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6]26

官府把持文化,官府是不是真的就有文化呢?“一般人都以为春秋是个礼学盛行的时代,这个观念实在是错误的。我们知道,春秋时士大夫的学问实在非常浅陋。……鲁昭公七年,昭公到楚国去朝见,经过郑国,郑伯在本地慰劳昭公,由大夫孟僖子做‘介’(相礼的副使)。他竟不能赞相仪节。到了楚国,他又不能答谢楚人郊劳的礼,回国以后,自觉羞耻,才去讲习仪文;只要听得有知道礼节的人,就向他去请教。到临终的时候,又吩咐他的两个儿子去做知礼的孔子的门徒,以盖他的前愆。我们知道鲁国是封建礼教的博物馆,孟僖子又是鲁国的贤大夫,他竟至于不能当相礼的差使,这又可见当时礼学是这样的荒芜了。因为当时礼学荒芜,一班贤士大夫有传授礼节的师傅的需要,所以我们的大圣人孔子便应运而起。”[2]111-112可见,凡是文化把持,最终都是文化葬送。

现在的教育热闹得不堪,内里一片虚空死寂。“学在民间”那种社会自然法则,会为社会涌现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政府扶持出来的。真正的力量都不假手于人,是自己运动。

教育家孔子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学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教育家的典范,他称得上万世师表。先秦教育家,是各个学派思想群体的教育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刑家,……不只是儒家教育家。教育家的共同作为,是自由讲学和授徒,他们都与君主分庭抗礼,如战国大教育家孟子的派头超过孔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跟随的车辆几十,跟随的人几百,由这一国吃到那一国)[6]145-146。睥睨君主,以浩然之气为其气派。

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作为,一生大概划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学

孔子的老师是谁?史书上说圣人学无常师,孔子曾经跟随剡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过。孔子的求学门径是随时随地向人求教,不拘泥于某一位老师———释迦牟尼亦复如是。孔子时代,前面说过,民间无学,无书,无器。孔子虽然属于低级贵族士,也不能预闻几多书与器。《论语》对孔子学问的求得有所论述,以下权引几条:

1.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3]93-94

圣,本来的意思是多才多艺,孔子为什么能够多才多艺?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3]56孔子一生只干一件事:学,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终身一以贯之。

2.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3]29-30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3]76

第二阶段:讲学,授徒

孔子二十岁娶亓官氏,婚后以相礼为生,依靠知识吃饭。婚前曾去宋国考察殷礼,三十七岁赴京师考察周礼,据说还求教于老子,四十岁前赴杞考察夏礼。孔子开始招收学生的时间不明,《史记》说他从京师考察周礼回来,“弟子稍益进焉”。五十一岁出仕鲁国,十四年间,孔子的学术声望传遍天下。

第三阶段:短期出仕(51~55岁)

孔子在鲁国先为中都宰,次年升小司空,不久升大司寇,位同大夫。甚有政声,“四方诸侯则焉”。四年以后,孔子与鲁国国君与执掌实权的大夫发生矛盾,遂离开鲁国。

第四阶段:周游列国(55~68岁)

孔子以学者和大夫身份周游列国,颇受礼敬,皆受诸侯贤大夫供养,虽然不见用于诸侯。应该把孔子周游列国看成教育实践,也是学者自由讲学的形式,同时也是学术干预政治的道德责任。后来的学者自由讲学,全部走的是孔子的老路。

第五阶段:晚年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68~73岁)

孔子晚年,鲁国君臣把孔子请回去,尊之以国老,位同大夫。他仍然是讲学,授徒,修诗书。

教育家是打通政治世界与学术世界的通人。后代教育家,无一例外地都按照孔子的老路走,比起孔子“述而不作”来,他们有著述。董仲舒为学“三年不窥园”,授生徒,著述,做官。北宋的张载,著述,讲学,授生徒,做官,办书院。南宋朱熹,著述,讲学,授生徒,做官。办书院是朱熹一大癖好,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宋朝以后中国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类似于摩西十戒”在天主教中的精神地位,书院也成为唐朝以后中国教育家的精神太庙。阳明先生因之:著述,讲学,授生徒,做官,办书院。今天我们教育的故事,全部都是他们的叙事。

大教育家和“做官”都有关联,但是,他们“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无可救药地喜欢作教育家。由他们侍奉的教育,可知教育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教育,政教合一,教育的根本还是政治。而他们的个人生活,或者清贫,张载死后竟然都没有钱安葬,依靠门徒朋友安葬;或者不贫不富有饭吃罢了,朱熹就是这样。

民国,教育家们在学界和政界,挪移无阻碍,教育家都是教师,更多的是大学教授,又是政府官员,既受政府尊崇,又受民众景仰,生活优裕,绝不仰人鼻息,眼高于顶,倒要给人脸色看。

参考文献

[1]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3.

[2]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黄灿然.格拉斯的烟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9.

[5]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28-129.

篇4:给金融开天眼

用信息系统充当货币的天眼,一对一精准配置资源,数据业务主营化将引发银行变革,走向斯蒂格里茨所预言的《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

由于最近预言数据业务将成为金融业主营业务,多家银行找我交流看法。我说我不懂金融,只是从互联网这个“庐山之外”看金融。他们却异口同声说金融业也在关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这多少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1997年我预言“银行内部正在从货币机构向信息机构蜕变”,原来以为“再过五年,金融界将重新洗牌”,结果等了15年,期待中的变化才萌生。所谓“洗牌”,看来确切的含义应是主业转换。正如电信业的主营业务从语音转向数据一样,金融业的主营业务也可能从金融变为数据。

金融业有可能成为继电信业之后,第二个在数据冲击下改变主营业务的行业。

天眼数据交换模型

这次的观察不是来自推理,而是来自于已发生的实践。不久前,美国IPcommerce提出PPaaS(Payments Platform as a Service),把原来的金融主营业务(清算结算)当副业,把原来的副业(数据业务)当主业,引发美国网上支付业变革。现在,中国也出现了同样方向的创新。全球网所创浙江模式,颠覆了数据业务与金融业务的主从关系,以数据为金融开天眼,“让金融更智慧”,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未来数据主导型金融模式,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银行管两件大事,支付与信用。这是我刚了解到的。我对深圳一位银行高管说,现在搞互联网的,只盯上银行的支付和信用,还没盯上别的要害。他马上纠正说,嗨,支付与信用是我们银行的两大支柱,还怎么要害呀。

支付的核心是钱;信用的核心是信息。二者最直观的关系,好比飞镖和眼睛,飞镖往哪投,要由眼睛判断。货币经济学有两大学派,认为银行业务重心应落在“飞镖”的,称为货币学派(monetarist school),最关心的是怎么把钱本身玩好;重心落在“眼睛”的,称为信用学派(credit school),最关心的是怎么通过信息给钱这个飞镖安上准星,术语叫availability of credit(信用可得性)。说白了,就是管投钱的时候长不长眼。不长眼的,该投的不投,不该投的乱投;长眼的,一投一个准,就象钱自己长了眼一样。

传统银行只要有钱就行,长眼不长眼不重要,信用可得性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看哪个企业又大又强,闭着眼瞎投也能十蒙九中;或者是政策贷,凭长官意志投,用不着长眼睛。这使银行的业务重心,放在钱上,而不是信息上。钱是主业,信息是副业。

但未来不同,做小、做活、做优的企业,投资效益更高,但这种企业的信用可得性成本要高几十倍。例如,贷一个大企业100亿,流程走一遍;贷100个小企业各1亿,同样流程走100遍,征信工作量差着几十倍。当可贷的大企业贷得差不多了的时候,银行的末日就快到了,因为此时它的钱在征信成本作用下,会专门躲着效益高的(小)企业走,专找效益低的(大)企业投。当前银行业出现的效益问题,抛开外部因素,与此有很火关系。为应对这种变化,一条有效的出路,就是把信息成为主业,钱变为副业。

浙江模式就成功实现了“给金融开天眼”。利用数据化,它使原来信用可得性差的高效益业务(如小微贷、高科技业务)的征信效率提高几十倍。全球网为7695家中小企业用开天眼的方式提供信贷服务,征信成本骤然降到原来的5%。相当于一位银行营业员做企业贷款,20家的工作量只有以前做一家的。这彻底改变了浙江当地银行对互联网的态度。

天眼不同于肉眼,它需要借助互联网这个天势,把小生产的信息业务,做成大生产的数据业务。例如,在数据交互模型中,有“提交社会活动关联节点信息”一支,可以通过视频监测、智慧物流等物联网数据采集手段,自动监测上下游企业,不必问贷款企业任何问题,就可以通过他行为的“上下文”语境和关系网络,锁定和感知他的信用状况。再举一个细节,在246个天眼型的流程中,105至108个流程分别是:“上年月均电费”、“本年月均电费”、“上年月均水费”、“本年月均水费”。这是以往银行征信中不会调查的项目,因为银行不是干这个的。但一个企业如果出了状况,电费就会暴露它开工还是没有开工。无数这类系统自动汇集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其信用可得性的效率,比用肉眼一家一家企业看,不知提高多少倍。实践充分显示出天眼比肉眼的优势。

华尔街金融危机,问题就出在“钱不长眼”上。解决“钱不长眼”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把数据业务变为主业,把货币业务贬为副业,给金钱强行带上眼镜,让他看准了再去投胎。给金融开天眼,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高一级的文明降服低一级的文明:用第三次浪潮的信息,驾驭第二次浪潮的货币,配置第一次浪潮的实物。所谓用第三次浪潮驾驭第二次浪潮,本质上就是用信息驾驭金钱。数据这个强龙,从天而降,让顺之者昌,让逆之者亡。

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废除沪深两市的理论根据

给金融开天眼,有实践基础,但有没有理论根据呢?我在《后现代经济》一书中,具体说明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想通了,废除沪深两市,代之以用一对一信息配置资金,就完全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斯蒂格里茨在《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一书中,石破天惊地主张:“应该将货币理论的研究重点从货币转向信贷”,把重点放在“可贷资金”上,从而建立了“基于信用可得性”的货币经济学新学派。

斯蒂格里茨把信贷的本质,界定为与货币不同的信息。指出信贷问题“核心是信息”。而信息的特殊性,又在于它异质、分散这些不同于货币的方面:“信贷在本质上是异质的”;“大量的相关信息是散布于整个经济活动之中的,而且只是被当做其他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前面说的水电费信息就曾是这种散布的“副产品”。

银行业务与信贷业务的不同,在于一般与个别的不同:关于产品质量,“企业也许可以对银行隐瞒这些问题,但对其顾客则不能。对银行来说,要获取日常商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成本极高,因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对全球网来说,获得这类商务活动中自然生成和记录的信息,一分额外的钱都不用花。不把信息作为主业,这些是做不到的。

对于分散的信息,如何进行商业利用呢。默顿,米勒主张的是利用金融手段,将分散的信息聚为一体:“交易利润可以理解为某种‘贿赂’,社会用它来刺激人们广泛收集分散的供求信息,并最终将其融为一体。”但问题在于,将信息“融为一体”的股市仍然是集中模式的。

而斯蒂格里茨的观点相反:“分散化必然造成一个经济体中复杂的信贷链,其中公司既是贷款人又是借款人,而银行起着中枢作用。将这类高度专用性的信息集中起来是难以想像的。”也就是说,斯蒂格里茨主张的是绕过银行和股市,让高度专用性的信息,分散地与信贷相结合。实际上,一个批发市场里形成的一对一信息,要比股市精准得多。

以一对一精准化为特征的大数据,一旦成为数据业务的基础,目渐变为成熟的金融主营业务,沪深两市这种以信息“融为一体”模式配置金融资源的传统方式,就应该废除了。讲个故事:我曾打听一家央企老总是否根据股市信息变化调动资金。得到回答是,从来不。原因是股市信息太慢,而且太粗略。老总的做法是往世界每个港口派一个会数数的人,用肉眼盯住对手的集装箱装船数。他根据反馈的情报再调动资金,一枪打死一只鸟。这比对手动向一周后反映到股市上才做出反应,要灵多了。给金融开天眼,就是用天眼,代替一双双这样的肉眼。

篇5:天眼的作文

我一直想看看有名的“中国天眼”,终于,爸爸决定带我去贵州平塘县看“天眼”。

经过八百公里的风雨兼程,我们来到了贵州省平塘县天文小镇,又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我们终于来到了“天眼”观景区。

当天眼第一次落入我眼帘的时候,涌进我脑海的就一个字“大”,感觉有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大。但我们并不是很了解天眼,于是,妈妈请了一位导游阿姨给我们详细讲解。经过阿姨的讲解后,我了解了天眼很多知识:

天眼是由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仁东爷爷在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23年的努力,选择了300多个候选点后,设计了无数个方案后,于开始在平塘动工,在9月25日正式开启使用。

导游阿姨讲解的时候,我突然脑袋里面就像,为什么天眼要修在贵州的大山里呢?阿姨也看出了我的疑惑,她笑着告诉我:有3个原因,1是贵州有非常多的山,形成了很多洼地,选在这里可以节约很多人力和财力,2是在这个群山怀抱的地方,通信很落后,后才用上了电,所以这里的基本没有对天眼工作的干扰。3是在这个大坑里面有很多溶洞,形成了一套天然的排水系统,下雨就不会对天眼下方的精密设备进行腐蚀。

天眼是现存世界上单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而且天眼可以接受到137亿光年距离内所有的宇宙射线信号。

天眼的主要工作不是找外星怪物,而是找一种神秘的星球-脉冲星,为什么我们要找脉冲星呢?脉冲星就是一颗相对独立运行的中子星,因为它就是宇宙中的灯塔,当有一天太阳快要死亡时,我们就像《流浪地球》里面一样,要开始逃离太阳系,去找新的可以生存的地方,如果没有脉冲星,我们就会在宇宙中迷路,变成真的流浪星球了,说不定还会遇到黑洞或作为可怕的天体把我们撕裂或则吞掉。

篇6:中国天眼作文600字

在去看它的“真面目”之前,肯定要先了解一下太空知识啦。我们先去了天文体验馆参观。天文体验馆里的知识可多啦。有星际冒险厅、天象影院、射电天文厅、太阳科普厅和星际探秘厅。我最喜欢的是星际冒险厅,因为那里有一个仿真黑洞,灯光效果好像要把整个人吸进去一样,好刺激呀!然后我们来到了介绍天眼的地方,原来天眼是用来探测外星文明和脉冲星的。我迫不及待想要到天眼去看看了。

于是我们坐上摆渡车,来到天眼所在盆地的山脚下,然后换乘上山的小车,经过不断的转弯和上坡,就来到了山顶上。

当我们看到“中国天眼”的时候,我们一起兴奋的大叫:“哇,好大呀!”究竟有多大呢?这个直径五百米的大块头在世界可是出了名的,它有个外号,叫“大锅”。听说能“看”到137亿光年外的东西呢!能看到月球吗?能。能看到银河系的边缘吗?能。能看到黑洞吗?也能。我真想到控制台上看看呢!

要接近这个“大锅”,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不能有任何带电的电子产品,我们所有的手机、电子手表、电子相机都不能带上去。为了留下纪念,我们租了一台古老的不带电池的胶片相机。爸爸说这是二十年前的老古董了,不过我们拍得非常快乐,有机会学会了用这个手动的胶片相机拍照,又算学会了一门技术。

篇7:”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

十二年夜以继日的走访、十余年奔波各地的推销、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永恒坚守,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一位天文科学家,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树起了一座真正的科学丰碑。

他的一生,以国家的需要开始,以国家的需要结束。他曾驰骋于国际天文界,得到多国青睐,却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一九九四年起,他一直负责“中国天眼”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堪称发起者和奠基人。不仅如此,“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南仁东的学生。他用奉献和执着,引领着一批年轻科学家的梦,开始飞向浩瀚太空。

他曾获“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CCTV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病逝前,入选为二○一七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去世后,中央宣传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篇8:开“天眼”作文

射电望远镜,看你没商量!

每一个领域都有它自己的明星,在望远镜领域,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大明星。自从1990年4月被成功发射到太空为地球服役以来,26年中,哈勃望远镜已绕地飞行十几万圈,执行任务达120多万次,为人类太空研究收集了大量资料,可谓劳苦功高。

不过,即使强大如哈勃,也有它的局限。与之相比,后来居上的射电望远镜,无论在探测精度还是灵敏度上,都要远超哈勃。

说起射电望远镜,它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事实上,早在1931年,当美国科学家卡尔·央斯基在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里,发现每隔23小时56分04秒就会出现最大值的宇宙无线干扰电波时,他使用的天线系统——也就是最原始的射电望远镜,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与射电望远镜密切相关的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20世纪60年代的4大天文学发现,更令射电望远镜在天文学领域大放异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射电望远镜无疑更强大了。分布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天文台、由10架射电望远镜组成的美国超长基线阵列(VLBA),对太空天体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哈勃太空望远镜的500倍,人类肉眼的60万倍。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一个在纽约的人清晰地看见一张洛杉矶报纸上的文字!

射电望远镜一般由天线、接收机、信息接收、处理和显示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有趣的是,号称“天线”的部分其实并不是一根线,而是圆的,呈抛物面,看上去就像一口大锅。与照相机光圈越大、拍摄时快门速度越快的道理相似,射电望远镜的天线抛物面越大,接收外太空信号的性能就越强。而截至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大抛物面的射电望远镜,就是坐落于中国贵州平塘山区的FAST。

FAST,射电望远镜中的“巨无霸”

FAST,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由北京天文台和国内多所科研院校联合成立,并由大型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共同提出并推进的一个项目,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争取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落户中国。从1994开始选址至今,FAST的项目研发和建造已历时22个年头,如今,它终于建成并可投入使用了。

不过,说起FAST这个英文名字,倒并非有意要取意为“快”,事实上,它是英文“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缩写,全名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的球面天线,其面积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就大小而言,FAST远远超过了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口径望远镜,以及美国的Arecibo300米口径望远镜。这么大一个观测宇宙的“天眼”坐落在崇山峻岭间,不能不说霸气十足。

但大并非FAST令国人骄傲的关键。FAST真正令世界瞩目的,是它的三大自主技术创新。

首先,FAST是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天然地貌建设的巨型望远镜。之所以选择贵州平塘县,是因为这里有一片四周高中间低的天然洼地,正好可以容纳500米口径的巨大天线,大大节省了射电望远镜基地建造的成本。另外,这里的熔岩地貌排水通畅,可减少流水对设备的腐蚀。而平塘的光污染和地面电磁波辐射相比其他地方较弱,这也保证了FAST在工作时不受干扰。

其次,FAST采用了主动反射面技术,整个球面由4 600多块可运动的等边球面三角形叶片组成,可以弯曲、活动,并连接着大量极具韧性的传输光缆。应用于FAST上的光缆,能够在5年内抗6.6万次拉伸,这远远超出了抗1 000次拉伸的国家标准。

再次,FAST采用轻型索拖动馈源技术,将千吨级别的馈源舱降至仅30万吨,它还可以通过机器人操控,观察到任意一个太空方位,覆盖天顶角达到了美国研发产品的两倍,并通过并联机器人二级调整,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FAST所拥有的这些自主技术创新,使它在灵敏度、分辨率和巡星速度上都站在了世界射电望远镜的前沿,为我国进一步的宇宙探测打开了一扇天窗。

和外星人对话,不是没可能

对普通人来说,望远镜无非是登上高山、站在大海边看风景的工具,但对天文学家而言,他们透过望远镜看到的,是无穷无尽的宇宙奥秘及探索宇宙的乐趣。

宇宙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它究竟有多大?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究竟是否有地外文明存在?

为了探索这些疑问,科学家们从未停下脚步。阿波罗号登月,勇气号、好奇号等火星探测器相继登录火星,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宇航局的科学家又通过“孤独信号”项目,借助詹姆斯堡通讯卫星地面站,主动连续地向距离地球18光年的红矮星发送了无线信号——所有这些行为都表明,人类是孤独的,也是好奇的,我们渴望探索宇宙,并希望能在宇宙中找到朋友。

然而,这一切可能实现吗?

目前,2013年人类发向太空的第一封“信”仍在途中,它的内容是:“来自美国奇点大学(一所致力于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学校)的问候。当你收到这条信息时,科技已足以让我们互相了解和交流。”预计,这条简短的信息,要在太空中航行18年才能抵达目的地。如果红矮星上有地外文明,并及时破译了人类无线信号并给地球发送了回信,那么又将历时18年。

篇9:做深功课开天眼

几个月后,大家发现,实习生写的稿件質量明显提高。实习生说,随着录入的稿子越来越多,自己慢慢开了窍,知道该怎么起承转合写文章。于是,打字成了实习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一项乏味的工作就此给他开了“天眼”。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例。

七八年前,手持的电子书还是新鲜玩意。我的同事是个电脑爱好者兼读书狂,买了一台电子书,到处下载书籍。当年很多书的排版都有问题,他要先在电脑上把书重新排一遍,然后再载入电子书里。那段时间,每天都能听到他在电脑上“嗒嗒嗒”地敲字,办公室里好像挂了一个“发疯”的大钟,秒针飞快地转动着。

现在,他已不再看那台过时的电子书了,可总有些东西不会过时。这个同事改行当了编剧,在我所有的同事中,他的文采是最棒的。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外国也有类似说法。英国作家劳伦斯说过,他在看了海量小说后,认为自己也可以写书。

篇10:”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

但9月25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离世,整个热门网站以及各个社交平台,竟看不到一点关于他的消息。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南仁东究竟是谁?

他是“天眼”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这个项目的成功,让中国领先世界,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当初他为了回国,主动放弃了国外开出的300倍的薪资,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去世时,居然无人问津,让人十分心寒。

沉迷天文无法自拔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但南仁东的故事却很简单,他出生于我国东北地区,性格豪爽,为人真诚善良。

从小就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上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是典型的“学霸”。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南仁东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旅游、画画等等。

这些在小小年纪的他看来,都有着让人着迷的吸引力。之后,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进入大学之后,南仁东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未知的东西。临近毕业,却正好赶上“上山下乡”运动,于是,毕业后的他,被安排到了一个进厂的车间。南仁东对此并没有任何怨言,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起了车间工人。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学业上名列前茅的人,到了车间自然也不甘心落后于人。南仁东靠着不断努力,很快就坐到了无线电厂技术科长的位置。

而这时的他又觉得,在电子厂的生活太无聊了,尤其是自己晋升为科长之后,完全没有了当初的那种“血气方刚”。

于是,他便想着,要继续提升自己,就这样他开始了考研生涯。因为大学时深深迷上了天文学,所以他把目标定在了中国科学院天文学专业上。

自律的人,总是有着巨大的能量,南仁东又一次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读了研究生之后,南仁东第一次觉得天文学是多么迷人,多么深奥。

他也彻底爱上了这门学科,研究生读完之后,他又继续深造,读了博士。学业上的巨大成功,也让南仁东成为了天文学领域的佼佼者。

拒绝高薪选择回国

后来赶上出国热潮,读完博士的南仁东,也想要出去见识更大的世界。于是,为了增长见识,他接连跑了多个国家,几乎去过了世界各地的观景台。

在扩充眼界的同时,他也主持完成了欧洲以及全世界十多次的观测,一时间南仁东声名大噪,成为享誉全世界的顶尖天文学家。

就在其他国家愿意出高薪聘请南仁东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个看似不合常理,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因为在他的眼中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的,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一定要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用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才不辜负祖国的培养。

于是,他拒绝了国外的300倍的薪资邀请,回到了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副台长。

值得一提的是,南仁东如果愿意留在国外的话,他在那边一天的薪资,就顶上在中国一年的工资。而且当时国内的工作环境,与国外相比,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但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更需要南仁东这样的技术人才。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有了无数个“南仁东”这样的人,才有了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才有了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

他们放弃了高薪诱惑,甚至有的远离亲人朋友,不图回报地为祖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时刻与祖国站在一起。

呕心沥血建立天眼

1994年,中国开始重视天眼计划,正因为这个计划,南仁东整整付出了22年的时间。

工程的第一步,就是选址。首先,这种大型的射电望远镜体积重大,需要足够大的占地面积。

其次,这类望远镜,对于周围的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要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绝非易事。

为了选址,南仁东整整用了的时间,走过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最终选定云贵高原喀斯特洼地,这里就是项目的最好位置。

位置选好之后,接下来就是项目的执行了,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所需要的经费是超乎想象的。

当时的中国,拿不出这么大一笔钱,用于此项目的建设。为了项目能够顺利执行,南仁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

本来应该是用心钻研项目的科学家,但他却南来北跑,为了项目建议书审批四处奔波,低三下四地寻找多个合作单位。

也许是被南仁东的坚持打动,也许是大家看到了天眼项目的未来,最终都选择伸出援手,帮他挺过难关。

到了,国家终于复批天眼项目的申请,于是这个项目便开始了正式动工。而南仁东作为此项目的总工程师,可谓是亲力亲为,每一个环节,他都用心用力地参与主持。

但在项目还未完工的时候,南仁东便查出了癌症,他忍着化疗的巨大痛苦,依旧选择了坚持。这个项目就像是他的孩子一般,只要自己一天不倒下,就要坚持做下去。

后来,这个“天眼FAST”项目终于完工,建造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也让中国顺利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此消息一出,震惊国际。此项目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至少领先世界20年。

但是在天眼项目运行一周年之前,南仁东因癌症离开了人世,这个时候,他才刚刚被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在离世前,希望自己的后事能一切从简,且不要举办追悼仪式。

篇11:《探秘中国天眼》阅读理解

15、第⑥段加点词“家”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篇12:望天眼与王之涣

诗是劝君须惜少年时。

诗是一夕秋风白发生。

诗词是美的,你越老,老到词穷时,它就更美。

篇13:开“天眼”作文

2008年7月2日,欧盟宣布,诺基亚81亿美元收购数字地图厂商Navteq不会构成市场垄断,予以放行。至此,诺基亚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尘埃落定。

诺基亚出手前,GPS市场已经风起云涌。

此前,欧盟刚刚批准TomTom收购世界Tele Atlas,前者在GPS领域堪称领头羊,后者则是全球第二大数字地图巨头,Navteq的最大竞争对手。

Navteq创建于1985年,是全球最大数字地图开发商之一,公司软件主要用于车载导航设备和手机。目前已建立了全球69个国家的数字地图数据库,客户包括Google和Yahoo,以及克莱斯勒、福特、戴姆勒集团等汽车行业巨头,还有数家移动电话和GPS设备制造厂商。

诺基亚对GPS市场并非突然动情,娶Navteq之前,公司已经开发出Nokia Maps软件,与Google和Yahoo地图功能相似。早在2006年,公司就已经收购过一家手机导航软件商gate5。

J. Gold Associates分析师杰克诺基亚转型源于时下移动通信终端领域竞争加剧,手机市场日趋饱和,利润增速逐渐放缓。

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导航业务是科技行业增速最快领域之一,个人地图产品销售额到2010年将增至128亿美元。如此诱人的利润蛋糕让诺基亚不能不怦然心动,如果它不出手,谷歌也要出手了。

《南方都市报》诺基亚收购动作频频,从手机生产厂商向互联网服务商的转型路线已经相当明显。

上一篇:下企业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固网彩铃业务实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