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双眼高中作文

2024-04-24

睁开双眼高中作文(通用3篇)

篇1:睁开双眼高中作文

从蒙昧中睁开双眼杂文随笔

选择《看见》一书,不是因为翻阅了书本的内容,而是书的插图和封面无不印刻着人的身影,反映了人最本质的性情。我想这样一本处处关怀人的书,应该没有矫揉造作,应该充满了真性情。

翻开《序言》,有这样一句话打动了我:“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柴静说,蒙昧就是她本身。初入央视时,柴静年轻气盛,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当陈虻问她对成名是否有准备时,她一句“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充满自信。然而在与白岩松合作的栏目《时空连线》里,柴静开始很不适应,突然不会写东西了,甚至到最后连话也不会说了。面对观众“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的评价,柴静知道自己主持的方向出了错,于是她决定自己策划和编辑,找找方向,找找做新闻的“欲望”。虽然过程很辛酸痛苦,但是她还是捱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白岩松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柴静从一次前往新疆报道地震实况的经历后,才开始学会用皮肤感受新闻。她离开了《时空连线》,走进了《新闻调查》。

在《新闻调查》节目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她的生活不再“塑料”了,她的节目也有了人味儿了,她摸着自己的血管感受到了:“在所有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柴静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着女性也可以做好“刚性采访”,她克服了天性里的那点怯懦,让人们感受到她这样的新闻人的存在。只有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我们才能告别偏见,看见事实,看清社会。

从柴静的《看见》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女生的成长与蜕变,她的作品很有质感,直击人的.内心,让我几度哽咽。“蒙昧”有时候遮住了双眼,学中文的我倾心于诗词古韵,执着于山水之间。可是直到细读了《看见》,我才发现我的文字虽然追求华美精致,却忽略了人性,甚至是脱离了生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偏离主流文学越来越远,笔下的爱情只是脑海中虚构的,凄美却没有灵魂。我一直不知道,曾经那个洋洋洒洒写生活与梦想的那个我,为何再也写不出那样地文字。但是直至今日,我才顿悟:如果对生活缺少激情,如果不关注跳动的脉搏,那么我的文字永远都只能停留在感时伤怀上,而少了生命与吸引力。

柴静的朋友史努比,曾说她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实。现在的我又何尝不是那样,为了追求得体,畏首畏尾,早就丢失了真实的自己。柴静在新闻采访中找到了自己,那么我会在学习写作中也找到自己吧。我知道我只有走近生活,走近人群,才能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才有资格剖析人性。

就像柴静书中写的那样,“石头就在那儿,我不仅要让人看见它,还要让人感受到它”。我希望自己能从蒙昧中睁开双眼,告别无知与怯懦,走向儒雅与自信。生活中小的得失并不那么重要,我们要学会豁达,遇事冷静,处变不惊。困难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找准方向,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它。所以千万不要害怕挫折,没有谁的生活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压力会神奇地转化为动力。

从蒙昧中睁开双眼,人生不要只是为了追求功与名。如果我们被短暂的财富和名利遮住了双眼,只学会了投机与逢迎而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那么,那些你一直执着追求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也会幻化成泡影,回首你的一生将徒劳无功。我相信,只要心存善念、自信宽容,找准自己奋斗努力的方向,抓住机遇,我们也就一定可以听自己自信满满地说,“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因为“看见”。

篇2:“睁开双眼想象”的观察

凡·多伦说:“当我抬头观望时,又一片阴影越过了山脊,沿着长长的山坡滚动漂流,将一排排枫树染成墨绿色,阴影扫遍沼泽和草地,使其变得干涸深沉,最后从我们头顶掠过,犹如瑟瑟作响的风声。我屏息静气,心驰神往。如此的云层阴影想必整个下午从我们头顶上飘然而过,可我却木然无知。一个连近旁东西都看不清的安详老者,却能看见那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自然的壮观奇景。”

(摘自《青春读书课:心灵的日出(第1册),海天出版社》)

◎点石成金:画家莫里斯·斯特恩说:“我并不一味教导我的学生画模特儿,而是试图教他们去看。因为观察力才造就艺术。”而作家卡尔·凡·多伦总结道:“以个人的独特方式观察世界之不可思议的力量,形成了艺术家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偶遇的半盲人老者看云,是“睁开双眼想象”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中学生学习作文极为有用的观察能力之一。这方面,孩子们用来得心应手。“噢,瞧,妈妈,沟里有条彩虹。”一个小姑娘告诉她的母亲,而她的母亲也许只见到一摊污油浮在水面。

人人都具备“睁开双眼想象”的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抑制了它的发展,担心被人讥为与众不同。正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所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

所以,我们得把这些担心抛开,去看看四周的美。有道是,“眼见为实”,不如说“眼见为生”。越是不断学习如何生动地观看,生活越是丰富多彩。

◎素材运用:独特的观察方式;想象;风格;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编辑/华放

篇3:睁开双眼看世界,激发幼儿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性活动;幼儿阶段;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78-1

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在幼儿时期已经开始有了创造能力的萌芽,这个时期在创造力方面打下的基础,对于今后的人生成长和立足社会都有着很深的影响。我国的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提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在幼儿阶段对小朋友创造力的培养和引导。

一、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积极捕捉创造契机

幼儿年纪较小,在了解其创造性思维时也应当结合幼儿年纪的特点,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想当然地给幼儿下定论。经过几年来的一线教学经历,我认为幼儿在创造力的表现上有很多与成人不同的地方:

1.加强动态观察

幼儿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较弱,大多是兴趣使然,所以其创造意愿和兴趣多是转瞬即逝。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对于幼儿偶尔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捕捉和记录。

例如有一次班上开联欢会,有个孩子对粘在玻璃上的气球产生了兴趣,他过去拿起来蹭了蹭,又用其他的东西在玻璃上尝试,我发现了他的关注点,立刻过去对他说:“这就是摩擦力哦!你试试看哪些东西的摩擦力强,哪些的摩擦力弱吧!”通过这种方式,让他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2.重视激发诱导

由于幼儿对于很多事物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有时候甚至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创造性想法。所以要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耐心地进行引导,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增强其对于创造的认知和积极性。

例如有一次我们班上绘画课,大多数孩子都在规规矩矩地用着彩色笔,但是有一个孩子突发奇想把红色和蓝色涂到了一起,结果他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紫色,就十分兴奋地告诉了我,我立刻引导他说:“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就可以变成更多的颜色哦,你可以试试看。”他又尝试了好多种颜色的组合,发现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是桔色,红色和绿色混在一起是棕色等等,十分高兴。我告诉他说:“这就是你的创造哦,因为是你开动脑筋,自己发现的。”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创造”这个概念输送给他。

3.父母辅助指导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除了老师之外,家长是孩子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让孩子在幼儿阶段就能打下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家长必须对孩子的奇思妙想进行鼓励和肯定,为其创造出一个轻松、安全、积极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不是目的性过强的训练,让孩子失去探索和思考的积极性。我曾经家访过一个孩子,他很想给我展示他的积木作品,可家长却一直打断他的讲话,让他给我背诵古诗,他认为玩这些玩具都是无用功,只有背诵古诗才能证明孩子的能力,这无疑会挫伤孩子在创造力方面的自信心和积极心,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学,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结果。

二、鼓励幼儿大胆实践,开拓幼儿创新视野

有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幼儿在心理上获得了安全感和自由感时,是十分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给幼儿们营造出一个轻松、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他们的不同想法给予支持和尊重,鼓励他们大胆创造,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温馨和安全的环境后,便能更加自信、更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潜能。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我会经常鼓励孩子们进行创造和想象,让他们感觉到“创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继而对创造迸发出更多的热情。

例如,许多家长都害怕孩子乱碰电器会被电到,所以不让他们触碰任何电器,这对于孩子的知识结构的建构无疑是一种缺失,所以我便在课堂上选用一种安全的电子积木来为大家讲解电的相关知识,并让幼儿们自己动手进行拼接,结果有的孩子做出了录音机,有的孩子做出了小手电等等,通过这样的创造过程,让幼儿对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又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积极推行创造活动,提升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年龄较小,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所以这时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幼儿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要用心观察和设计,针对不同的课程来设计各种创造性活动,以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例如,有一次绘画课的主题是认识交通工具,我没有限定交通工具的种类,让孩子们随意设计,结果孩子们的作品都充满了奇思妙想,有的孩子画出了在天上飞的自行车,还给它安了翅膀,有的孩子画出了在水里走的游泳圈,还给它安了螺旋桨。我让大家讲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和他们探讨了他们设计的合理性。让其随意发挥和想象,而不是将孩子的想象力局限在常规事物的形象里,通过这种自主思考的过程来引导幼儿建立创造性思维,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上一篇:《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下一篇:网恋的心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