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艺术特色赏析

2024-04-15

将进酒艺术特色赏析(精选8篇)

篇1:将进酒艺术特色赏析

李白《将进酒》艺术特色浅析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处做客,登高饮宴,有感书怀,作《将进酒》。诗作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极富浪漫色彩;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却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感情一波三折,酣畅淋漓

这首诗诗人感情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①开头四句写悲。落笔写黄河景象,颇显浩大声势,但流光易逝,其基调是悲;由此联想人生竟如朝暮短促,悲意更浓。②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立即转悲为欢。尽管政治上不“得意”,但朋友间聚会同样是人生快事。③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他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为他们惋惜、抱不平。尤其是曹植,他赞扬其豪华酒宴,实为其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乃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实为诗人悲之重、欢之浓、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想象大胆奇特,极尽夸张

诗中有些夸张用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昂贵,“万古愁”表现愁思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空间上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促,且形成正反向对比效果。这些夸张都借助于思接千里贯通古今的大胆奇特想象,体现了豪放飘逸的诗风。

语言狂放沉郁,又不悖谬

诗起即气势磅礴,狂放不已: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浓缩于昼夜之间,悲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由狂放而显沉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宴至此,已渐入高潮,诗人更反客为主,频频劝酒,一曲高歌 “但原长醉不复醒”道出心中真实想法,其实诗人心中何等郁闷,却又借“古来圣贤皆寂寞”聊以自慰!沉郁中又见狂放,且合情合理。

李白酒意已酣,欲将主人的“五花马,千金裘”典当换酒,这种为饮酒一掷千金的豪爽狂放性格,在诗人身上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想主义的李白与中唐日趋颓败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注定了李白后期诗作的英雄式悲剧色彩:虽豪放,但又沉郁。

用典清楚明白,首尾呼应

古来圣贤“唯有饮者留其名”,举出“陈王”曹植,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何以偏举“陈王”?因李白心目中的榜样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同情,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深广的忧愤与自信,这种主旨至此就全清楚明白了。以人生苦短之愁开篇,以借酒消愁之句收尾,可谓前呼后应。

句式长短变化,徐疾有度

诗中句式长短错落,七言为主间用杂言,音韵流畅而富于徐疾变化,均与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和谐一致。

篇2:将进酒艺术特色赏析

情感一波三折,酣畅豪放

开头写悲。落笔写黄河景象,颇显浩大声势,但流光易逝,其基调是悲;由此联想人生竟如朝暮短促,悲意更浓。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立即转悲为欢。尽管政治上不“得意”,但朋友间聚会同样是人生快事。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他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为他们惋惜、抱不平。尤其是曹植,他赞扬其豪华酒宴,实为其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强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羁的处世态度是李白极具个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敢自许“天生我才”,放眼古今,恐怕惟李白一人而已。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乃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实为诗人悲之重、欢之浓、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想象大胆夸张

诗中有些夸张用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昂贵,“万古愁”表现愁思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空间上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促,且形成正反向对比效果。这些夸张都借助于思接千里贯通古今的大胆奇特想象,体现了豪放飘逸的诗风。

语言狂放沉郁

诗起即气势磅礴,狂放不已: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浓缩于昼夜之间,悲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由狂放而显沉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宴至此,已渐入高潮,诗人更反客为主,频频劝酒,一曲高歌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杯复一杯,到“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李白醉矣! 后面皆为“酒话”,却是李白心声。俗语说:酒后吐真言。李白趁醉将满腹真言和盘吐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追求高级层面的精神生活,藐视庸俗的物欲和感观刺激。宁可长醉而不愿清醒,道出心中真实想法,其实诗人心中何等郁闷,却又借“古来圣贤皆寂寞”聊以自慰!沉郁中又见狂放,且合情合理。

李白酒意已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已然大醉!这种为饮酒一掷千金的豪爽狂放性格,在诗人身上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想主义的.李白与中唐日趋颓败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注定了李白后期诗作的英雄式悲剧色彩:虽豪放,但又沉郁。

用典及身

篇3:将进酒艺术特色赏析

“十载客梁园”期间, 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丘三人曾登高饮宴, 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 满腔不合时宜之情, 酒催诗生, 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留下了千古名篇——《将进酒》。“狂歌痛饮”的豪放外表下掩藏不住愤激之情, 绽放出“豪而悲、豪而狂、豪而怒”的独特浪漫主义风格。

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 使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州”,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从《将进酒》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中我们可以探析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歌唱, 自我意识的积极表现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功业, 渴望为世所用。在人生外在的物质财富与个人内在价值的抉择上, 他首先肯定后者。早年漫游扬州时, 轻财好施, 不到一年, 散尽家财, 在他看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在长安积极用世, 但他“不屈己, 不干人”的生活信条, 又使得他与现实格格不入。“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性格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苦闷忧愁的折磨, 最终落得赐金还乡的下场。因此, 他在饮酒中寻求解脱和自遣, 在放浪形骸中寄托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荣华富贵的藐视——“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将进酒》) 。抨击王侯、追求自由光明的情愫交织在一起, 这种置身现实而又企图征服现实的态度, 正是积极浪漫主义所显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跳跃、跌宕、大起大落的诗情

《将进酒》在尽情地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实践中, 表现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地诗情诗意的跌宕。这种大起大落, 流动跳跃的内在韵律, 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抒情的歌唱。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起兴, 联想到人生青春易逝难返, 是大起大落之笔;“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场景简直就是目中无人, 喧宾夺主, 快人快语之情态, 极尽狂放洒脱;诗末以“万古愁”作结照应“悲白发”, 大开大合, 诗人的感情像江涛海浪般奔流澎湃, 诗情忽张忽弛, 忽悲忽喜, 可谓行云流水。

三、高度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 夸张是文艺创作中人人都能用到的手法。但是强烈的、高度的夸张才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夸张近似“无理”, 但正是这“无理之理”才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

《将进酒》大量运用了大胆奇特的夸张, 借以表达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 造成了喷薄而出, 一泻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借助想象写黄河从天而降, 东走大海, 势不可回的气势, 从空间上放大。黄河之水再高, 也高不到天上去,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夸张, 才使得黄河一泻千里、排山倒海的气势宛然在目, 给人以横空出世之感。它那狂奔不羁的性格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完美的契合。紧接着, 诗人又将人生易老, 光阴易逝的感觉从时间上极力压缩, 把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的事, 把本来短暂的事物说得更短, 浪漫色彩极浓。两相对比、极度夸张, 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个性。

诗中还屡用巨额数字——“千金裘”、“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虐”、“万古愁”——表现了狂放的豪迈诗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那潜在酒席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闷情绪, 让人震撼又不觉一点空洞浮夸, 显得合情合理。这种夸张在他的其他诗篇中屡屡可见, 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黄河捧土犹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四、“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是李白语言最大的特色

李白的语言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 诗句完全是根据情感的需要而设置的, 好像根本没有受到诗歌清规戒律的限制, 但那正是炉火纯青艺术造诣的体现。《将进酒》全诗以七言为主, 而以三、四、五、十言句破之, 句式参差错落, 长短不一, 随心所欲, 出口成章。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 (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 , 节奏疾徐变化、奔放洒脱, 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 极大地表现了李白豪放的诗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篇4:李白《将进酒》赏析

【注解】:

1、将(qiāng):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为“劝酒歌”。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当时,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饮宴。当时,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借酒抒情,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人李白和朋友相聚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于是借黄河水起兴。“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晚上已变得如雪一般。”可以说,前四句诗人满怀深情地写岁月流逝,用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滔滔河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诗人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后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夸张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喟叹推向极限,以至诗人自知无法经受这销金蚀骨般的无奈,油然抛出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是,诗人的情感陡转急迴,立刻从那种消极无奈中挣脱出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极其强烈的反差简直令人受不了,刚才还是那般无奈,现在却猛地将调向下一拖万丈。了解李白的经历和心情的人却不得不为这句诗拍案叫绝,这正是李白的傲骨精神最潜在、最自然的表现,显现出一种瑰伟雄奇的奇崛美。胸怀大志的李白,由于受权贵的排挤,今天却落到如此光景,白发令人凄凉,那是历史无奈的见证,孤傲的心理使诗人不悲反笑,进而狂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那种狂傲放肆的形象在这句诗中表达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诗人的狂放之情趋于高潮,“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酒筵上劝酒的场面与话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放声高歌,又把诗情推入高潮,诗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激情终于似火山喷发。醉矣!此时的李白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此时的言语才是真正的“肺腑之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期盼“封侯拜相”,但并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而是想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而一旦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宁愿长醉不醒。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面对国家命运和理想时,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而这所有的一切,又有谁能理解呢?李白是寂寞的,可自古以来寂寞之人又何止李白一个?“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想想陈王的遭遇,不妨在有生之年喝个痛快!何必去想那些让人心痛又心碎的事呢?那样只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到此处,真是让人肝胆欲裂!此语写尽了李白内心的痛楚,把一种绝望之感推向了极致!诗篇落脚一个“愁”字,把所有勃发之情都凝聚成“愁”了,这也正是李白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一个真实反映。

篇5:李白 将进酒 赏析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再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其二》),古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李白借冯谖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处境。这时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篇6:李白诗《将进酒》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

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篇7:李白将进酒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篇8:将进酒艺术特色赏析

1“三美”思想简介

诗歌用简炼的文字、美妙的语音, 多样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着艺术之美, 意蕴之深。而诗歌翻译也同样包含有艺术创作的成分, 因为无论译者用何种体裁将之译出, 读者都会期待译诗能将原诗的艺术之美, 意蕴之深传达出来。许渊冲教授针对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读者的期待, 于翻译实践之中总结出了文学翻译“三美”说。

“三美”思想借鉴于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的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的话:“其在文章, ……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1]他把鲁迅的话应用到译诗上便提出了“三美论”。关于意美, 许先生阐述道:“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 译成另外一种语言, 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 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 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2]因此在传达原文意义时要兼顾表面与深层含义, 字间与言外之意, 在译文中尽量选择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词汇来传达原诗的意蕴, 使得译入语读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在内心中收获感动。中国古典诗歌对平仄、押韵, 节奏和句数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中常用节奏和押韵手段使译诗和原诗一样拥有悦耳的旋律, 和谐的美感, 这便是音美。此外许先生还提出“关于诗词的形美, 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 最好也能做到形似, 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2]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应关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此外, 许教授还对三者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意美是最重要的, 音美是次要的, 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 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这便为译者践行“三美”思想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2 许渊冲英译“将进酒”赏析

2.1 意美

意美是诗歌翻译的基础和根本, 而正确理解原诗则对意美的传达起着决定性作用。诗歌不同于小说, 字字精练, 句句传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这便形成了诗歌的意境[4]。因此对诗意的整体把握应建立在对诗中字词透彻理解之上, 进而透过诗中词句所勾勒的图景延伸至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名, 李白在创作过程仍以饮酒放歌, 及时行乐为主题, 但却根据自己的感受及体验将其深化。该诗写于李白遭谗毁离开长安之后。酒香激发情感, 诗意疏泄愤懑, 作者借第一人称抒发内心中相互角力的忧愤与自信。全诗大起大落, 悲、乐、狂、愤、愁五种情感转换对照, 越发凸显苍凉之感。诗中各种意象、辞格的运用, 节奏的缓急均与情感的波澜相呼应, 这是原诗的总体意境。为了再现原诗意境之美, 许渊冲教授主要运用了“深化, 等化, 浅化”三种方法。根据许先生的观点, 所谓“深化”即包括特殊化, 具体化, 加词, 一分为二等译法;所谓“浅化”即指一般化, 抽象化, 减词, 合而为一等译法;所谓“等化”则包括灵活对等, 词性转换, 正说, 反说, 主动, 被动等译法[5]。下面通过对原文与译文的对比赏析来理解许先生对“三化”的具体应用及对“意美”的生动传达。

标题“将” (读作“qiang”) 为“请”之意。“将进酒”就是请喝酒之意。作者借由劝酒抒发内心苦闷。西方没有劝酒的习俗, 英语中的cheers主要用于祝酒, 二者意义并不完全对等, 所以在此, 许先生采用直译的方法将之译为“Invitation to Wine”来传达中国文化中的劝酒之意。诗篇开头由两个排比长句起势, 黄河那滚滚之势恰合诗人追求自由, 追求理想的豪放之气。然而第二句却突然转入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悲”—时光与生命的短暂。自然与人生, 空间与时间的对照使意境由雄浑转入悲怆, 人们愈发感受到生命的渺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西方人是可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境的, 所以作者将此意象保留, 通过由“come”这一动词搭配而出的两个词组“come from”和“ (ne’er) come back”以对仗的词形将匆往的岁月形象地表达出来。第二句中“高堂明镜悲白发”, 实则“我”在悲白发, 拟人辞格的保留也会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但对于“一朝一幕”短暂时间跨度内“青丝”变“白发”的夸张手法许先生并未予以保留。出于对形美及音美的双重考虑, 许先生将其浅化为“once”, 并通过“snow-white”和“silk-black”两个均是由名词加形容词构成的形容词形成对仗, 在对照之中补偿了夸张手法所带来的意境, 加强了“悲”的效果。既然人生苦短, 该如何度过?“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在这句中有两个词需要注意理解。一是“得意”, 二是“金樽”。“得意”在汉语中有两种意思, 一为“称心如意”;二为“感到非常满意”[6]。此句中应为第一种理解, 许先生在此处将其“深化”为“when hopes are won”, 这样形象化的译法便于读者理解其内在含义。而“金樽”是古代盛酒器, 有的既可盛酒, 又可温酒, 多用铜制, 故称为“金樽”[7]。因此Bynner和Burton Watson译文中使用的“Golden Cup”和“Golden Cask”均为错译。在此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对诗意的破坏, 许先生将之浅化译为“wine-cup”。李白极爱“月”这个意象, 在其很多诗歌作品中均有体现。在月光带来的影绰朦胧中, 在酒带来的清香醉意中人能体会世间的美好。许先生又用“莫”, “空等化译为“never, empty”, 双重否定之中强调劝酒之意, 月色与金樽, 美酒相映成趣, 意境之美、饮酒之乐开始体现, 情感也开始由悲 (grieve) 转为欢 (high delight)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斤散尽还复来”中“必”和“还”充分表现了诗人自信。许先生运用双重否定“not…in vain”, 以及比较级“more”将此种自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饮至此处, 酒精的作用已使李白处于半醉的亢奋状态之下, 其用词也开始显现夸张之风。译者在此保留夸张辞格, 将“千金”等化为“a thousand gold coins”。自此诗篇进入小高潮, 即由欢进入乐, “merry, glee”再现了这种情感演变。诗人高呼欲饮三百杯亦是夸张手法。许教授将cup (杯) “深化”为Cupfuls (满杯) 衬托诗人的冲天豪气。诗到此处,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前面的“欢, 乐”均是为“愤”的爆发作铺垫。诗人一边向朋友岑勋和元丹丘劝酒, 一边以歌抒发愤懑。许先生将岑勋和元丹丘“浅化”为“dear friends of mine”是为了减少读者在此处文化障碍。在“请君为我倾耳听”句中, 许先生运用移就辞格在“ear”前加了“willing”一词, 深化译法生动凸显主观感情的能动作用, 不仅增强诗句的感染力, 也使得读者将注意力立刻转移到下面的“歌辞”之上。“钟鼓馔玉”指富贵人家宴饮时演奏的音乐和精美珍贵的食品, 这里代表“富贵”[8], 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所特有的, 主要作用是表现宴饮场景。因此许先生将其“浅化”为“rare and costly dishes”, 既具体传达出“钟鼓馔玉”所喻之意使译入语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又满足了诗句音美的需要。接下来“寂寞”一词的翻译更妙, 许先生并未直接译出, 而是以寂寞产生的原因—“forgotten through the ages”让读者自己体会其结果, 诗的含蓄之美尽显。由眼前到古往, “陈王”是诗人引用与自己相同有际遇之前贤, 借其大宴欢谑之貌发出历史悲叹。将“陈王”具体译为“the prince of Poets”, “平乐宫”这个宴饮场所也省译为Palace可以减少读者的文化负担。为了凸显宴饮中的豪情, 译者用“cask”替代“cup”来展现“斗酒十千”, 并依照前文“drink one’s fill”的构词法使用“laughed one’s fill”表现酒兴与情感的巅峰, 既与前文遥相呼应, 又使译文意境得到升华。酒至酣处诗人拿出主人的姿态劝诱买酒, 并欲拿出自己的“五花‘宝’马”和“千金”之“裘”去换美酒。然而借酒浇愁却更添一份愁滋味, 得出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对于“万古愁”的翻译, 作者并未采取同前面“千金, 三百杯, 十千”相同的方法, 而是将“万古”虚译为“age-old”, 使读者在含蓄之中体味怀才不遇之悲, 难耐寂寞之愁的经历是贯穿人类历史始终的, 不仅是“万古”, 甚至是“千万古”, 这番悲与愁等诸多滋味在饮酒豪情之中融为人生佳酿。

正是译者对整体意境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对细微之处的关照与斟酌使原诗的意境与气魄很好地表现出来。

2.2 音美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律, 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 语调上有着本质差别。汉语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 译者虽然无法找到两种语言逐一对应的音律规则, 但可以利用英语的特点再现原诗的“音美”。原诗为乐府旧题下的新辞, 配上乐曲便可在饮酒时放歌。诗人诗风豪放洒脱, 原诗中杂言的节奏, 换韵的手法[9]使得起伏跌宕的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这般乐感想要用一种音律规则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许先生却以他的艺术创造力向我们再现了原诗的音美。

就节奏而言, 原诗的节奏感很强, 吟诵时有音节的间隔与停顿, 有声调的升降, 亦有声音的延长。在译文中, 许先生根据原文十言, 七言, 五言, 三言相结合的形式发挥译入语重音语言的特点将译文表现为六音步 (如Do you/not see/the mi rrors bright/in cham/bers high) , 四音步 (如I will/sing you/a song/, please hear) , 三音步 (如I in/vite you/to wine) , 双音步 (如Dear friends/of mine) 相结合的形式。在韵律上则是以抑扬格为主, 一轻一重, 轻重有序, 跌宕的情感伴随着铿锵的节奏即刻自然表露出来。译者使用”Do you not see”而未用“Don’you see”就是为了达到保持节奏抑扬顿挫的目的。

就韵律而言, 原诗采用换韵手法将杂言中的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穿, 读起来琅琅上口, 节奏和谐。原诗中“来回”为平韵, “回”处换韵, “发, 雪, 月”为仄韵, “月”处结束又开始换韵, 如此“平仄”韵相间。而译文中许先生利用译入语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创造力采取押尾韵的方式将译文行与行之间的韵律体现为abab ccddee fgfghh iijjkk llmmm, 隔行交互押韵与两行转韵相结合, 更为精妙的是押韵的词不仅末尾辅音相同, 很多甚至连元音都是相同的, 如“mine, wine;gold, sold, old等。许教授充分利用英语的语音特点, 创造性地生动再现原诗的音美, 使得原诗意境得到更好展现。

2.3 形美

“形”主要是针对诗歌的体裁而言。李白的乐府诗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句式上, 原诗以七言为主, 又间以三, 五, 十言句。作者以诗风豪放著称, 因此在抒发感情的乐府诗中采取杂言的形式, 突破格律的束缚, 句式长短相间, 节奏缓急变化与感情的起伏跳跃相一致。在译诗中, 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 虽然不能达到与原诗的绝对对等, 但是许先生借助译入语的各种手段努力使得译诗的句式以12音节, 4音节, 6音节和8音节呈现出来。长短句相间拥有视觉上的间隔, 诗歌宏观上的视觉美得以再现。如使用字符“'”, o'er, ne'er, we're等。再如通过合译与增译, 例如短句处“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均以三句形成对仗, 诗句短促疾快, 强化痛饮的热烈气氛。此处合译之后为了重现原诗在形式上的对仗美, 译者又采取增译得方法加上四音节短句“cheer up, cheer up!”不仅在形式上形成对仗, 更深化了诗的意境, 形象还原真实生活场景, 痛饮, 频饮的热烈氛围得以深化。

此外, 译者还借用译入语形合语言的特点利用形式保留了语义的连贯美和情感的层次美。例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由于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即使分开, 我们仍可很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内在联系。而英语则是一种形合的语言, 其内在逻辑联系是需要一些词汇, 句法等手段展现的。因此译者将“白发”与“雪”进行合译, 通过英语构词“snow-white”和“silk-black”强化对照效果, 一个连词“though”不仅将对照体并置, 更将人生易逝的“悲, 憾”之意体现出来, 为饮酒做了第一层的情感铺垫。原诗中的“烹羊宰牛”在译文中译者对语序进行调整, 使烹饪顺序的表达在形式上符合逻辑顺序, “kill a cow, cook a sheep”, 再用连词“and”将“drink wine”联系在一起, 语义连贯, “merry”与“glee”将情感转变强化出来。接下来四音节短句对仗将酒兴向更高层推进, 酒至半酣的场面得以立体呈现。“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借着酒兴开始抒发真情的诗句。译者添加“how many”构成感叹句和转折连词“but”使前后语义紧密连接, 愤激之情喷涌而出。最后译者再一次进行语序调整“五花马, 千金裘”再译诗中顺序调换, 用“and”进行连接突出它们都价值连城“worth a thousand coins of gold”, 语句简洁, 但语义丰富。诗人倾其所有来换酒的目的与结果连为一句, “drown the woe age-old”已深入到内心最深层, 也是最为真实一层。此处“woe”与“delight, merry, glee”相对照, 与“grieve”相关合, 将全诗融为一体, 情真意切。

3 结束语

许渊冲先生深谙中西文化, 精通中西语言, 在翻译《将进酒》的过程中, 从“意美, 音美, 和形美”三方面进行关照, 使得原诗的灵魂, 感情, 音韵, 节奏和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许教授的翻译方法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开辟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即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译者要以诗译诗, 充分发挥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和自身的主体创造性, 使译诗不仅能够作到“达意”, 同时还要兼顾其作为诗歌的特点, 即音韵美和形式美, 力图在译诗中实现三者的统一。

摘要:诗歌翻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既有译者创作成分, 又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许渊冲教授在其多年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翻译的“三美”学说正是兼顾了蕴含在诗歌中的“意、音、形”三大特点, 力求在译文中将三者之美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这为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和实践方法。该文通过对许教授所译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进行赏析, 分析其如何创造性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美学价值, 从而证明“三美”思想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实践活动的实用价值及贡献。

关键词:诗歌翻译,许渊冲,“三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3]许渊冲.翻译六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4]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张爱华.唐诗二十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8]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于失恋的伤感句子下一篇:202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