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东南教案

2024-05-04

龙东南教案(精选5篇)

篇1:龙东南教案

《雨霖铃》教案

学习目标: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这首词

1、(同学们听了朗诵后,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2、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缥缈之境。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笔下的《雨霖铃》。(板书标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 诵读环节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代表朗读(2人)

3、齐读 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齐读

(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让自己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三、先学环节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2.词牌简介

《雨霖铃》也写做《雨淋铃》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作此曲。白居易《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3、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如果说诵读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2).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冷清秋之景

伤离别之情

(3)词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意象来传情达意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三进意境:体会情感。)分析意象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

2、怎样的一个傍晚?——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唐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杨柳

柳有“留”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风:秋风带来的是无限凉意和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原为西南风 长逝人君还(曹植)

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温庭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李清照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的人心情。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后教环节【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假设: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选择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你如何设置问题?又怎样回答呢?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② 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答题步骤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 意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当堂训练;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业:

1、词还有个别名,叫“诗余”。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

示例1: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示例2: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2、背诵《雨霖铃》

总结: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 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 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 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篇2:龙东南教案

-06-16

望江南教案《虞美人》教案望江南教案《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在讲课之前,我想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在历史课的学习、课外阅读以及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象过,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生活大概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作答)我年幼的时候也曾经作过和大家一样的想象,帝王之家的生活应该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惟我独尊的,中国古代有不少诗词都描述了皇家生活的华贵气象。比如这样几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大家可以想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时辰已是正午,宫女往精致的香炉里添着香料,宝座上的皇帝正观赏着盛装的宫女们翩翩的舞姿。我们知道,皇帝号称”天子“,拥有这样一种生活,可是却有人曾为这几句词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写过这样两句诗:”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2、教师播放歌曲邓丽君的《几多愁》。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李煜的词《虞美人》,看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标题)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学生阅读《新坐标》41页”赏背景“,老师补充)

1.-教案作者: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相传李煜在七夕之夜(也是他的四十二岁生日)命歌妓唱此词,宋太宗闻之大怒,赐给他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2、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三、内容赏析:

1、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2、学生自由诵读。

3、教师引导: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4、请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后范读

四.课文探究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前面是一唱三叹,到最后一句达到高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也曾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在比喻方面的巧妙运用。诗词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我们可以联系以前学过以及课外读到的用”水“以及用与”水“相关的意象表达愁怨情绪的诗词以及文章,作一个初步的比较鉴赏。(提问学生,请学生举例分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感情化为具体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五.小结

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课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觉得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悲剧遭遇与其说是由于他的昏庸,毋宁说是产生于一种封建的伦理政教责任所导致的人生错位,李煜是个艺术上的全才,却是个政治上的庸才,他在位期间”好声色,不恤政事“,这种人生错位终至产生了他国破家亡的悲剧。因此确实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3、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六、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3、完成《新坐标》42页练习。

李煜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望江南多少恨》《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

历史上的今天:

篇3:戴维南定理教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自师1001班

霍瑞朋

22号

戴 维 南 定 理

(《电路》第五版 第三章第四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掌握戴维南定理的内容;b.掌握用戴维南定理求解某一条支路的步骤,并能熟练应用到实际电路中。

能力目标:通过戴维南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问题的能力,分析电路的能力,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内容:1.掌握戴维宁定理的内容。2.能正确运用戴维宁定理进行解题。

重点:戴维南定理的内容;用戴维南定理求解某一条支路电流的方法。难点分析:正确理解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概念的意义,是掌握戴维南定理的关键。

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路分析能力,对电源的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能够比较顺利接受本节内容。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启发式教学、形象直观式教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此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愉快的学习,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启发式教学始终贯穿于始终,通过师生间的一系列双边活动,如提问与回答,讲授与思考,口述与板书等,从复习旧课,到提出问题,由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和技能。

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多媒体和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提问:如图电路,求解各条支路电流有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

设 计 意 图(1)所画电路图在前面所学内容中多次出现,是复杂电路中最基本的电路,学生较熟悉。

(2)通过提问,为如何求解某一条支路的电流打下埋伏。

由以上复习,我们知道,求解复杂电路中各条支路电流的方法很多,但若只要求解某一条支路的电流时,用以上方法就显得很复杂,那用什么方法求解比较简单呢?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戴维南定理。

板书:3.4 戴维南定理 讲授新课

首先解释一下名词概念:二端网络、有源二端网络、无源二端网络。指出上图1中将R3去掉后就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

如图2,紧接着提出问 题:这样一个内部较复杂的有源二 端网络可否简化?

板书:一.内容:对外电路来讲,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都可以用一个等效电源来代替,该电源的电动势E0等于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0,内阻r0等于该网络的入端电阻Rr(即网络中各电动势短接时,两出线端间的等效电阻)。设计意图

定理引出的处理,既体现了“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的教学要求,又适当拓宽了知识面,此处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进而让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迫切性。一环套一环,结构紧密。

帮助同学们理解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的含义。求等效电路

戴维南定理告诉了我们求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即求网络的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这是掌握戴维南定理的关键。板书:二.求网络的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

求开路电压可以用我们第二章中学过的求任意两点间电压的方法,即任意两点间的电压等于这两点间各小段电压的代数和。

求入端电阻即将网络中各电动势短接后网络变成无源二端网络,然后利用串、并联方法求两端点间的等效电阻。

那么,用戴维南定理如何求复杂电路中某一条支路的电流呢?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概括一下求解步骤:例题:在图3中如何求R3支路的电流。

因为求网络的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是掌握戴维南定理的关键,所以在这儿讨论一下求解方法,边复习,边巩固,注意教材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使他们熟悉求网络的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的方法。

板书:三.求解步骤:

(1)将电路分成待求支路和有源二端网络两部分,(2)把待求支路断开,求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0和入端电阻Rr.(3)画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路,E0= U0,r0= Rr.然后在等效电路两端接入待求支路,如图4,求出待求支路的电流。必须注意:代替有源二端网络的电源的极性应与开路电压U0一致,若U0为负值,则电动势的方向与图中相反。以上计算出来的E0、r0数值与演示实验中等效电源所选数值一致,而且电流的大小和电流表的读数也一样,这也验证了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这里通过具体电路来概述用定理求某一条支路电流的方法,是定理的简单应用,所以用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概括出求解步骤,教与学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巩固与练习

.求下图所示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并画出等效电源图。

练习2.书例,在讨论时注意步骤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围绕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1.戴维南定理的内容。强调线性有源二端网络,求开路电压和入端电阻的方法。

2.戴维南定理的实际应用。

3.定理的说明中要用到的教学方法:观察、猜想、分析和归纳等。布置作业

1.完成习题P.45.1,3 2.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内容: 例题:电路图

二.求网络的开路电压和求入端电阻: 例一讲解

篇4:望江南教案

城北中学语文组 陈云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利用想象、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难点

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播名家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词作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比较教学法:通过相似流派和主题的合并阅读和比较阅读,体会词作中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听着《但愿人长久》这优美的歌声的时候,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今天我们步入词作的精美殿堂,领略它“诗苑奇葩”的独特魅力。

二、品读《望江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2、朗读,自读,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4、品读文本,体会意境。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围绕词眼,暮春诉愁,品读《武陵春》

暂别这位翘首企盼的佳人,我们去拜访一下53岁的迟暮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了南度失国、中年丧夫的人生坎坷之后,这个春天她的笔下又会流露出怎样的文字呢?

1、简介作者及背景

2、朗读,自读,说说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如梦令》相比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4(2)、结合身世背景和词作来看,她的愁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

(抓住细节“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写愁和运用新奇的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来写愁:)

(3)、“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4)、词中词人除了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以外,有没有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愁绪?

“风住尘香花已尽”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对作者写愁有什么样的作用?

(6)、是呀,种种感情之中愁情最是深长,也最是难言,那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愁绪的?(7)、你还知道那些化虚为实,巧妙诉愁的诗词佳句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篇5:龙东南教案

英语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2018年初中毕业生英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 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英语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生英语毕业学业考试要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确立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有利于促进和引导英语教学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方式、拓展英语学习渠道、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要有利于初中学校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

二、命题原则

1、面向全体,注重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本次考试命题立足考查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考查,真正落实“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试题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2、灵活开放,注重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正确、合理地使用语言,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试题设计上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使英语水平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都得到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使考试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3、渗透文化,注重实效

试题注重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渗透,在选择语言素材上,力求使用真实、地道、典型的当代英语素材,内容积极向上,引发思考,同时尽可能提供语义相对完整的语境,尽可能使试题任务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形。在试题的难、易度设置上,严格遵循易、中、难的比例为80% :15%:5%的原则,坚持不出偏、难、怪、繁、俗的试题,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以使考试形式有利于实现英语毕业学业考试的考查目的,使考试结果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命题依据

2018年初中毕业生英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的命制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内容标准”中五级目标的内容、要求及相关的附录;依据龙东地区制定的英语学科考试说明;依据龙东地区使用的人教版的六三制和鲁教版五四制英语教材。

四、命题范围与要求

英语毕业学业考试应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确定具体考查内容和标准时,主要应该参考《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内容标准”中五级的内容和要求及相关的附录,同时参考三级和四级的内容和要求。词汇依据人教版六三制以及鲁教版五四制英语教材。

1、语言知识运用

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指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用知识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地考查某些知识点,更不是机械地考查对知识的记忆。采用单项选择、完形填空的考试题型。口语技能考查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特别是在真实语境中沟通信息、描述事物与情感、发表观点和意见的能力。采用笔答的方式对口语技能进行考查,考查方式以情景交际,补全对话为主。另外,将考查内容分散在试题中,如语言知识运用,通过设计一些交际情景,让学生指出在这些情景中应该说什么样的话。

2、阅读技能

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书面材料的能力以及从各种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 2 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3、写的技能

写的技能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进行信息沟通、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事物、发表意见和观点的能力。应着重考查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地考查词汇或语法的掌握情况。

五、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试题题型及分数分配

(一)考试形式

英语学科考试采取闭卷并用答题卡作答的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由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三个部分组成。共六道大题,82个小题,满分120分。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8:1.5:0.5,整卷难度与2017年持平。

(三)试题题型及分数分配

第一题 单项选择Multiple choice(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包括:语法、词汇、固定搭配、交际用语等,考核内容均设计在语境中,非正确的选项也都具有干扰功能,以考查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此类题不是根据僵化的语法规则命题,而是根据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设计题干和选项,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语言的变化,考生要注意考虑语境以及各个选项在所给语境中可能表达的意思。

第二题 完型填空Close test(本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在一个意思完整的短文中,留出一定的空白,要求考生根据短文内容及每空所提供的选项,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语法正确。此题既涉及语法、词汇、固定搭配,又涉及通过篇章语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语用能力。

第三题 词汇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roper forms of the words given(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本题共给出十个句子,每个句子设一个空,每空只限填一词。例如:How many______(run)are there in the relay race? 答案:runners.本题考察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单词的词形,词性和词义的基础上,是 3 否能够在所给的特定语境中理解和领悟单词的词性,词的基本含义并选择其正确的词形。

第四题 情景交际Communication(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此类题强调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运用,是半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日常交际用语使用的准确性及得体性。在内容的编制上一般是将几个话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顺畅地完成对话。此题为间接考查学生的口语能力,分(A)(B)两题,所选正确答案及填写语句必须符合对话的语境。

第五题 阅读理解 Reading Comprehension(本题共40分,A,D每小题1分,B,C,E每小题2分)

此题共有(A)(B)(C)(D)(E)五篇短文,阅读后根据题目要求做答。分为选择最佳标题,判断正误,选择正确答案,补全信息,回答问题五个题型。文章生词率不超过3%,所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将是考生所熟悉的。

第六题 书面表达 Writing(共15分)

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句子等综合知识完成小大两篇作文:要求语言通顺,表意清楚,结构合理,富有创意。构思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充分体现。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作文和一个话题作文或图示作文。

1.应用文(小作文)

包括英文通知、启事、感谢信、假条、贺卡等内容。

2.话题作文或图示作文。(任选其一)

上一篇:大顺第一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组下一篇:怀感恩之心铸诚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