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2024-05-04

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通用7篇)

篇1: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一 国学与经典: 国学——中国在晚清到民国初年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国学---西学)

即中国传统中的学术、学文、学理、治学方法及相关成果,与西方文化的对举。2西学与国学的比较:

西学----学科化,重学科分类与精细。国学---学文化,重学文的综合与整一。

3经典三性:基础规范性,社会权威性,历史流传性。经典思想----经典教育思想-----师德修养 4 广义的国学

就是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政等 5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分类(1)人文文化:(2)科技文化

(3)民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式。中国画-----国画

喝茶-----国饮 围棋象棋-----国艺

(4)技艺文化:琴棋书画 6 人文文化:(主流与核心)

如四书五经(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24史 7教师学国学经典的问题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

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

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二 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一)师

1、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自然教会我们学习。

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老师的含义:(1)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2)自己就能让(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

引证:1: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引证2: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引证3:韩愈关于师德的名言: 传道

道有很多含义。(1)哲学上万物的本质,万物之象(形而上之道)(2)大路。(形而下之道)

(3)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道)传道的前提:(1)教师要知道、明道。知道的内容:(1)知天道(酬勤 天行健)(2)知地道(厚德载物)(3)知人道(人伦 相处)

(2)求其正。求正道,不正之道即歪门邪道。授业: 业------从事某活动能产生效果的东西,业又分行,故叫行业,72行360行“行行出状元”。授业的效果是让人成才。授业------就是交给知识、本事。有业可授。教师的业要精。“业精于勤荒于嬉。” 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

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完美教师三要素:德、才、师。

(二)德:

德者德也。精神或心理的深化。道德是人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三)修:

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

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过程是缓慢的。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

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华为己有。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主讲:丁永忠(重庆教育学院教授)

什么叫国学经典、教学(教育)艺术:

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学(教育)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

(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

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4点体会:

1、因性而教;

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

4、因教而学;

2、“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指导思想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衣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理念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经典导读

(一)师:师的内涵

篇2: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主讲:曹廷华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3、师德修养四个字的诠释:

(一)师:

1、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

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韩愈:道有很多含义。大路。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传道:教师要知道、明道。求其正。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授业:就是交给知识、本事。有业可授。教师的业要精。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德、才、师。

(二)德:

德者德也。精神或心理的深化。道德是人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三)修:

按照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

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过程是缓慢的。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

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华为己有。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学习笔记

主讲:丁永忠(重庆教育学院教授)

一、什么叫国学经典、教学(教育)艺术

1、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2、教学(教育)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二、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

(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4点体会:

1、因性而教;

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

4、因教而学;

2、“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衣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理念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3、学与教相通相长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经典导读

作品分析

第四讲 中小学古文篇目解读

主讲:王于飞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篇3: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 从讲台之下走到台中央, 从莘莘学子到为人师者, 从课堂的参与者到掌控者, 从低头搞自己的科研到规划指导学生实践……方方面面的角色转换带来的是期待着将所学所识与学生分享的兴奋、是力求完美的冲动、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心, 但似乎也有一点信心不足和困惑。例如如何设计好一节课的结构, 掌控好课堂节奏?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消化接受所传授的新知识?如何在教学中收放自如, 游刃有余?甚至, 如何保持充沛、积极的精神面貌等等。不断地实践与思考之后, 我愈发感觉到上好一节课需要的是深厚的理论功底及实践经验, 但又不能只有知识传授, 更要有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科学教学理念、方式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 需要把握课程相关各方面的联系与全局。

1 理论功底的深厚与实践经验的丰富, 需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行动

博士毕业后的一段时间, 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追踪似乎由于脱离了“全天候研究”的环境而变得缓慢, 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现实与学生渴求新知识的需求, 不断鞭策着教师必须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深造自己。记得曾有大一新生在课后对知识点外的一个前沿进展产生了兴趣, 不断地深入交流后, 他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了信心和目标, 我当时就感到这次交流对学生的学术塑造和未来发展可能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如果没有对新知识的追踪和把握, 也许上述的交流将不会发生更不会深入, 教师仅完成了“教书匠”的任务, 却失去了为人师者的风范。“终身学习”在说教层面已然失去了市场, 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践行理论知识、切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良性循环过程, 只凭一张嘴说不来学生的真本事。但只有实验性经验性知识, 而没有深厚详实的理论为基础, 只凭一双手也教不来学生对知识点触类旁通式的真正理解。对教师自身来说, 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无疑要求自己也应“道高一尺”, 这高度来自于放下休闲时间去跟踪最新的专业进展, 来自于科研工作的实践过程中, 来自于静心阅读相关的甚至“无关”的科学文献和书籍, 来自于学术会议、产业相关展览会上的广泛交流、涉猎等等方面。“态度决定成败”, 我认为这句话放在教师自身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2], 因为失去活力的知识与讲授可能会导致失去活力的课堂, 学生对知识理解也将停留在书本上而无法贴近“实战”。

2 学习和锻炼自己运用科学教学理念和方式为“上好一节课”服务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曾对我说:“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扎实的学识和对教学的理解 (观念) ”。传统的教学风格与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都有用武之地,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对课程与学生情况的整体把握和精心设计。

观念随时代的变迁, 体现在教学中是教学对象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对新知识的接受力、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断增大, 特别是对运用实例的兴趣颇高[3]。同时,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较强的, 在听老教师授课时, 师生的高效互动曾让人印象深刻, 但反观自身更多时候是比较平静、乏味的课堂状态, 这显然与教师、学生心中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所以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艺术、方法学上的改进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不难体会到: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 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构思、设计的结果, 每一句表述甚至动作都是反复推敲的结果, 都服从服务于心中的教学框架, 使教学严谨、高效、层次分明, 表现出来的是教师对课堂对学生的掌控力和收放自如的潇洒气质。我曾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讨教, 问其如何在授课时信心十足、激情澎湃, 带活了学生。得到的答案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背后都是近十倍的备课功夫, 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 才可能在把握课堂教学大局的同时突出层次和重点抓住学生的心。的确, 无论PBL, PBC还是TBL, 其教学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兴趣, 丰富学习体验, 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好方法, 但形式的背后是加深理解与把握所体现的教育教学规律。教法的改进如讨论式教学的开展曾让我的学生展现了“久违”的积极性, 资料的查找、问题的设计、讲演的内容,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不久就出现许多问题:学生疲于应付的“形式主义”、单打独斗的“个人主义”和小组集体参与度的降低, 使对问题的看法趋于平淡、大众化, 失去了个性思考。在我看来, 教学效果甚至低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可能正是教师只重形式而弱化了练内功的结果。殊不知, 探讨课题的选取, 学生讨论的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发展走向的预判与控制, 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方法等等方方面面都是备课中的重点。可见,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体现出教师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3 与学生将心比心, 知晓学生特点, 激发学习主动性

作为青年教师, 我意识到与学生将心比心是尊重学生的基本出发点, 看似不难做到。但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面对比较烦重的教学任务, 面对事业与家庭的选择, 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我们青年教师的心态能否平衡、平稳, 找到依托乘势而上、不断进步, 而非避重就轻纠缠于纷乱的选择, 我认为取决于对自己作出的正确定位与健康心态的塑造。

作为80后的青年教师, 我与许多90后的学生在对问题的看法和体验上有不少相近之处, 正如陈昌贵教授指出的:大学青年教师和学生具有“先学和后学的关系, 示范和榜样的关系, 良师和益友的关系”。这种优势显然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为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但优势能否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效体现在许多方面, 如学生的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的作业情况、测试成绩、实验操作水平、学术问题的提出等等, 这些都需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4], 使教师与学生打开思路, 敞开心扉, 平等地交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不是放松对学生的管理, 不是随性而发, 我认为应落实到教学设计中, 把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变革为启发式、研究式、情境式等更具吸引力的教学体验。不止一次听到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教师, “教师不能满堂灌, 要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发自内心地通过教师的引导探求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引导的结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取得知识上的积累, 还让学生得到智慧上的提升——发掘、联系、实证等自学能力的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以达不需教为目的”。我认为如此传其“道”才是实实在在地对学生的尊重, 才可能真正实现“授业”、“解惑”, 让学生不枉四载寒窗。

同时我也体会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目的性如果不加引导, 肆意放大和从众化, 也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曾有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的电路设计、单片机技术钟爱有加, 对这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但对医学传感器技术、生物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不感兴趣, 甚至提出看法:只学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涵盖学科太广泛, 不知所学, 不图所学。这些都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 一味的批评、忽悠或把自己对现状的某些过于主观的情绪渲染给学生都是不应该的。教师对专业学科有着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应据此对这些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之认清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人才需求,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将学生的积极性和精力引导至更纯粹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上来。同时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学习榜样, 并为之不懈努力, 我认为这是真正对学生和教育本身的负责和尊重。

总之, 我们青年教师朝气蓬勃, 是我校教育教学事业和改革的生力军, 为了无愧于这一称号, 我们应不懈修炼内功。正如陈思东教授指出的, 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具备“终生学习”的态度, 在夯实自已理论功底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提高对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培养计划、课程大纲等的综合把握能力, 同时要能够“了解学生”, 尊重教育规律, 才能“上好一堂课”。“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像名师们一样在教育事业中做到纯粹、真诚、无私、德高、博识, 将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田在宁.高校师德建设浅议[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6:83-84.

[2]郑颖.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误区和对策[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5:22.

[3]王忠伟.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群文天地, 2012, 4:227.

篇4: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有先见之明,善于急流勇退

原典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悟,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文

圣人立身处世,都是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评议世间万物。他们的先见之明主要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汲取《诗经》和《书经》的教诲与精要,再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评估自己是在朝为官为君主出谋划策,还是辞官游学寻找可以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地方。如果想与别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展现自己的才华;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对外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问题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做到婉言谢绝。虽然本意要拒绝对方的诏命,但是还是要设法给人一种很乐意接受的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你究竟想要干什么,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在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得不到实施,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左右事态的发展的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选择。

《姥姥语录》选读:天黑了(2)

文/倪萍

“你和我不一样,你生下来是为老(好)些人活着的,有杆大秤称着你,俺这路人都是小秤盘里的人,少一个多俩的都一样。”

姥姥始终没给个具体答案。她不能想象没有家人、没有孩子,她这一生怎么个过法,但是姥姥觉得我是可以一个人成为一个家的那种人,我是有社会使命的那个人。哈,真会戴高帽子,谁给我的使命?

“姥姥,有多少家人、有多少孩子,最后走时还不是孤身一人?谁能携家带口地走啊?”

姥姥笑了:“分批分个儿地走啊,就像分批分个儿地来一样,早早晚晚地又走到一块儿了。”

是安慰还是信念?姥姥始终相信下辈子我们还是一家人。这是她对家的无限眷恋和对生命延续的阐释。

人为什么终究是会死去的呢?

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六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六点十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三个字,姥姥的名字。

一个不认字的老太太还有个挺有学问的名儿!她的父亲是个识文断字的人。只因为姥姥生为女性,否则她一定是个“念大本书、写大本字的读书人”。这是姥姥对文化人的评述,也是她常指给我们晚辈儿的光明之道。

天黑了,姥姥走了,窗外冒青烟的雪无声地陪着我。屋里漆黑一片,我庆幸这样的时刻身边没别人,这是我最向往的时刻,我的心是自由的。我把写满姥姥名字的纸贴在结了冰又有哈气的双层玻璃窗上,“刘鸿卿”三个字化开了,模糊了,看不清了,升腾了……

看着小姨的短信,心里想的却是半个月前和姥姥在威海见的最后一面。我这位认识了快五十年的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最可信赖的老朋友一句话也没和我说,我甚至觉得她都不知道我在她身边。我们就这样永久地分开了,从此天上人间。

其实,姥姥病危的通知已经发了三次了,我心里早有准备,这个早恨不能童年就有。

太爱一个人、太依赖一个人,就一定最怕这个人离你而去。小时候惹大祸了,姥姥最重的一句话就是:“小外甥啊,你得气死我呀!”多大的错我一下子就能改了。

“没有了姥姥我怎么办?”

“有你妈呀!”

那时我觉得姥姥就是妈,妈就是姥姥。

我经常问:“为什么不是先有姥姥后有妈呀?”

姥姥也不避讳生孩子、结婚这类小孩子不能听的“秘密”,所以三岁多的我就敢在众人饭桌上大声地说:“我知道我姥姥和姥爷睡了觉,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妈、我大舅、我大姨……我妈我爸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和我哥,我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的孩子……”

众人大笑。我妈嫌姥姥太惯我,教育方法太农民,姥姥却欢喜:“一堆孩子都这么拉扯大的,同样的饭,同样的话,萍儿这孩子就是块有数的海绵,该吸收的一点也拉不下。”

偶尔发个烧,即使烧得很高,姥姥也从不带我去医院。她像揉面一样把我放在炕上,浑身上下从头到脚揉上一遍,揉过的我就像被水洗过一样,高烧立刻就退了。再看看姥姥,出的汗比我还多。享受着姥姥的敲打,体味着姥姥的汗水,高烧一次,长大一次。那时我盼着姥姥也高烧,我也想用汗水洗一遍衣服,可姥姥从来不病。

长大了才知道,姥姥的病是到九十九要死了才叫病啊!一生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病了也不是病啊,想想这些我的心生疼,连生病都不舍得,铁打的姥姥啊!

篇5: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开阔了视野,对重庆的发展前景有了充分的认识,被受鼓舞。

1、“快乐国学与师德修养”的学习,使我懂得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渗透教育理念。受到了一次生命的激励!激励我向个孩子,充满着活力,积极向上。

2、学习“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薄书记说要打造 “平安重庆”。不出现任何不安全事故,才能确保重庆经济稳定发展。通过学习公共安全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把学生的安全做好。

3、学习“重庆发展形势与发展战略”对重庆有了新的认识,深受鼓舞。重庆,一座充满动感和韵律的城市。生机勃勃的巴渝大地,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央直辖和西部大开发开启了重庆历史的新航程。两江新区的成立是中国设立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培育西部新增长极。重庆将形成3000多公里铁路线,届时将有8条高速公路通往重庆以外的地区。随着江北机场4条跑道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重庆正逐步成为水、陆、空物流中心。作为重庆人真的感到很自豪。”

4、学习“物联网专题”,物联网既然是传感网,它一定是连接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把它组成了一个网、组成了一个系统,去干什么去,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发展物联网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是必要的,通过明确物联网今后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对信息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5、学习“高效团队执行力建设”和如何建立团队的一些方法和技能。高效团队的建设可以带给学校蓬勃发展的活力,更能促进学校不断成长与发展,我通过学习有新的体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搞好协作,共同进步。

6、学习“中职教师能力发展”后,明确了中职教育在重庆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因此要提高中职教师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专业教师对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还要教学生“做事”“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时代中发挥作用。

7、学习“中职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明确了中职教学中应注重基础、树立信心、寓德于教。为了让中职学生感触课堂管理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同学们对课堂的认同感,中职教学要内容活泼多样、目的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起来,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也将是我们教师传授知识中一个长远的重任。

8、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更好地树立教师形象,我们学习了“现代公务礼仪与个人形象塑造”,深感教师的仪容仪表、形象塑造、语言表达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仪容仪表有助于帮助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在工作中要从自身做起,时刻铭记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为人师表”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为学生服务。

9、学习“塑造阳光心态” 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为你唱歌,小草为你起舞;如果你心情糟糕,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留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因为快乐的心态会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心里的阴云,阳光会铺满每个角落。愿我们能带着阳光心态,缔造阳光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篇6:国学经典与教师修养心得体会

当初选择师范专业完全是因为分数的关系,毕业后又经思想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为别的,只因为生计。而今想来,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了。因为我对这个职业是喜欢的,而且我希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职业失败。不同职业的生活方式有区别,但是对职业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

我的职业理想就是一个问题“我为谁而教育?我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教育为了谁,很多人会说为了孩子、为了学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实践的,而是为了领导、为了评委、为了家长、为了分数、为了个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为必将各异。我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学生。教育事件的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等都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学生。

为了学生而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有益,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对学生有益的教师。谷老师指出,教师分为三类:“一,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尝言者,学生佩服之至,纷纷立志成为这样的人。二,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是学校开门,学生上课,总得有老师。三,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好的艺术作品,被他大卸八块,抽筋剥皮,破坏残踏。”我想成为对学生有益的老师。

教师的益表现在教师的修养上,一来学生上该教师的课,二来教师的指点和生活方式是学生的示范。教师的修养越高,则学生获得的益处就越大。细阅品读谷老师的著作,做出四个方面的修养: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爱人克己。

(一)仔细而谦卑

在“怕后生笑”篇中,谷老师拿着二十多年前学生的周记,看着自己的评语,“战战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错别字,大概早已成为这个学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错字别句事小,而如果教师的评语伤害了学生,那岂不是害了学生一辈子。同样的,我作为教师,在平时处理教育事件,对学生评语等细节上应当仔细认真,思虑再三,绝不可胡乱武断。

再从谷老师的文字中,我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的谦卑,能够不断审视自己,批评自己,并抱有一颗不满足于现有成长的心,不断追求。这样的谦卑之心,我当谨记,并修习磨练。

(二)不断学习

人不学不足以成才。这个学并不仅限于读书,还有听、问、看等方式,而读书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每年人均读书数统计结果:犹太人65本,苏联人55本,美国人50本,中国人5本。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诫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多读书的。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常和学生讲起好好读书,可是我作为教师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问题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横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气躁,事事无不烦心,自然是读不进去的。读书者,首先要调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静下来。我必将常常自省吾心,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静心读书。

人的时间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读书迟。现今看到谷老师言至“正因为年纪大了,时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轻人总会不相信年长者说的人生感言,因为其未至,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却后悔莫及。前辈之体悟,当是后辈的借鉴,应当倍加努力,用心读书,充分利用时间。

(三)知足常乐

当人的欲求达到时便会产生快乐,而欲求如果随之增加而无法达到时,快乐便会消失,产生了失落、消极、怨恨等情绪。我不能被我的欲望拖着走,而更喜欢一种控制欲求、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丰衣足食、良师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阅读、游玩等都是快乐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问我流浪与失业,你知足吗?我当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个有限度的,这个欲求不高也不低,将自己的生活维持于其中,我将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这于己于人都是有益处的,特别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学生。

(四)克己爱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时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绪的意思。作为教师,生气与否不能由学生控制,而应该用智慧控制。生气有效果就生气,面气心不气;没效果,就心平气静。克己讲的还有不伤人,我常因为一些不过大脑的话语而伤害了我的学生,这总使我事后非常后悔,对我而言,克己还得管住自己的嘴。

为师者必爱自己的学生,师爱生、生必爱师。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出于教师职业的本能。那么爱学生的什么呢,如何爱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范作用是基础,更高的是正面示范,再高应该是关心爱护了。

篇7: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

1、梁启超的籍贯是(B)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

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被称为(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5、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A)

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思愈高

10、王夫之别号(A)

A一壶道人

B白石道人

C亭林先生

D梨洲先生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贯在(A)

A湖南

B湖北

C河南

D河北

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文学家

D活动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 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C)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

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

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培养人才

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C)

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

B儿童时代

C中年时代

D 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B)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

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

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29、(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

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被称作(D)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饮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下列哪种刊物(C)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华日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C)

A卓如

B任公

C 一壶道人

D 饮冰室主人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

B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B)A美国

B日本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38、黄宗羲和(B)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D)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

A《广师说》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C)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D)

A只讲天理

B只讲人欲

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

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

A只重视学

B不重视实践

C只重视教

D必须重视实践

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D)A 食客

B士兵

C学士

D有才能的人

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D)

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B小疑则小悟

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4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

A《学校》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D)的教育理论。(对)

A学与思分离

B知与行分离

C学与行分离

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D)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2、(A)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B)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C)

A 学对思有妨碍

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

D思对学并无妨碍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ABC)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C.兄弟关系之理

D.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

B.教育的根本

C.社会的风气

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

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ABCD)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B)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四书”之一。(√)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X)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X)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2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

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29.“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中的“瑑”应读zhuó。(×)30.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

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33.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段文字是说: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做事的重要性。(√)

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

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

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对)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上一篇:五七悼念母亲的诗词下一篇:双双美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