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研究

2024-05-12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研究(通用9篇)

篇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研究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的衍生形态,并对传统经济理论产生着重大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比如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网络经济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如果规模越大、用户越多,产品越具有标准性,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就越多,其效益就越大。可见,网络经济的效益是同其规模成正比的。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可直接进行经济互动,而且网络经营者可以轻而易举的为消费者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这样,不仅使其交易成本下降,而且可以使网络经济成为直接经济和“个性化”经济。

在我国,网络经济才刚刚起步,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被认识,因此,要发展网络经济,必须真正弄明白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网络经济在我国及全球的作用以及与网络经济及其发展相关的各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便采取正确的策略,在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地开发传统经济的资源,并促使传统经济焕发新的青春。

一、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

网络经济、新经济恐怕是近期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概念了,有关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与泡沫经济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能就新经济、网络经济的本质含义达成共识,由此而引发争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关于新经济,国内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革命、金融创新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二是认为,新经济就是以互联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所以第一种观点要比第二种观点对新经济的认识更全面。应该说新经济是以整个现代高新技术(包括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为基础,而非仅以网络技术为铺垫。再说在IT行业中,网络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新经济的范畴要比网络经济的范畴大,或者说前者包括后者。

随着新经济概念的出现,网络经济热潮的掀起,国内许多上市公司纷纷宣布从事网站投资(俗称“触网”),为网络概念股的.攀升注入动力。20的新年伊始,上海梅林、综艺股份、海虹等股票迭创新高,其中被ST的海虹也曾多天达到涨跌幅限制,此番上涨行情确实让中国股民初次领略了网络的神奇。“爱网络不爱业绩”一度成为时尚,用市盈率来测量股票价值似乎显得因循守旧,只有用“市梦率”来测度网络股才够新潮。

新经济也好,网络经济也好,其实它们都是舶来品。我们虽然可以奉行拿来主义,但对于外来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消化吸收。网络再神奇,它也不能脱离传统经济而独立存在。就美国而言,网络经济也是以其发达的物质经济、现代金融以及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结果。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或者说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经济的高级形态。脱离了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等传统经济中通行的法则仍适用于网络经济,价值规律仍起作用。

投资股市就是投资未来。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又意味着风险,而现在还没有业绩支撑的网络股风险更大。对网络股只讲概念、不讲业绩,实则是一种投机行为。事实上,网络股还没有神奇到只讲投入,不讲回报的境界。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经济最终也会消失,因为投入就是资源的投入,由于资源的短缺性,过度的投入就意味着相关资源的枯竭。所以,那种认为传统经济不起作用、传统经济理论失效的论调是不科学的,也极不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网络经济的本质。

在传统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或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同样,网络经济也有其“通胀”和“通缩”问题,这就是它的虚拟

[1][2][3]

篇2: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研究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分析

本文对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宏微观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将有助于对新经济内涵的理解.

作 者:肖萍 方兆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商学院,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 CSSCI英文刊名: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年,卷(期):15(1)分类号:F015关键词:新经济 传统经济

篇3:浅谈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

1、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经济形式的核心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指的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计算机行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 也指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 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包括借于计算机技术而加入新因素的传统产业, 即在技术发性革命性变革时传统经济部门生产的历史性飞跃。因此, 如果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个完全独立于传统经济的, 以“虚拟”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模式是比较片面的。网络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由计算机开发而成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经济形式。

2、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则是指的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经济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农业社会所产生的, 依据主要的社会习俗和惯例, 以解决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包括了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内的经济形态。

二、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差异

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形成了许多与电子计算机相关特点:

1、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行

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行是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计算机后台由程序操作, 所以其运行可以在无人的条件下完成。这在传统经济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因此, 网终经济所受的时间制约要小于传统经济。

2、网络经济迎来了全球化

网络的出现最终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虽然在网络经济出现之前, 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由于信息传播和交通等方面的制约, 大规模、大范围的交互生产十分困难。但是, 信息网络的出现, 让整个世界成了邻居, 经济活动在突破了时间限制的同时也与空间无关, 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活动, 加快了全球经济的整合,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空前高涨。

3、“虚拟”是一大特性

这里所谓的“虚拟”并不是指证券, 期货, 期权等无形金融产品, 而是指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形成的虚拟经济运行空间。从网络经济的“虚拟性”的背后以实行经济的运行来支撑, 两者相互依存, 互相促进。网络经济利用着传统经济的物理空间, 培育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4、创新成为最核心

网络经济本身源于创新意识相当浓烈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因而创新对于网络经济本身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说它是最核心一点都不为过。网络经济要发展除了更新网络技术, 还要强调研究新产品、开发新市场、教培新员工等等, 如果没有创新, 网络经济将流同于传统经济, 失去其特点而难以维继。同时, 网络经济的创新还体现在制度创新, 组织创新, 管理创新, 合作创新等概念上。网络经济要保持生存, 必须加速其本身对于经济的反应速度, 快速的寻求发展环境, 发挥其特殊个性。网络市场中还没有形成一些运行条框, 那么网络企业要发展, 不按常理出牌, 吸引顾客眼球, 才是关键。

三、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1、网络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

网络经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物流速度和员工效率。同时, 网络由于缩短生产企业和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 改变了传统市场结构, 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节约了流动时间, 加快了有用信息的传播速度, 有价值的产品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到达客户, 从而为争取市场优势创造了条件。网络经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国政府了解国外企业与国外市场的机会, 实现了一国资本走出国门, 对外发展。同时, 还减少了盲目投资的可能,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总之, 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粗放的生产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转变的速度, 以更短的时间获取资源, 以最少的代价进行生产与销售, 以最高的收效方式进行收资, 并作资本回收。在网络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的受重视程度空间的高涨,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来临。

2、网络经济将形成第四产业

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 传统经济三大产业的划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网络经济于传统经济的区别性很大, 目前将网络经济归于第三产业的做法, 显得不尽科学与合理。应该单独再成立一个产业, 第四产业——网络产业。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看来, 工业在产业结构比重中下降是大势所趋, 第三产业将后来居上。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所体现。服务业中知识比重高的行业上升的速度最快, 如果网络当独成为一个产业部门, 那么无疑将是未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网络经济中, 电子信息产品, 数字网络和智能化发展将势不可挡, 网络产品和网络相关的产品将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本身, 网络技术与其他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将出现许多革命性成果如生物芯片或基因芯片等未来的产品, 可根据需要安装在人体内部, 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前景十分宽广。同时, 网络经济还可以结合现有的传统产业部门, 如银行业, 旅游业, 运输业, 采矿业, 促进这些传统部门的升级换代。

3、网络经济有助于落后地区形成“后发优势”

网络经济的出现, 对于缩小的地方差异绝对的是个福音。在我国, 由于地方性差异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历史遗留、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等因素造成的。由于网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 因而只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 再对发展环境进行配套改造, 落后地区一样也可以实现快速的发展。以“工业化”为例,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凭借了发展国家在工业化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经验, 结合了自身的特点, 在工业化过程中大步赶超, 有的甚至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如日本、韩国等。所在, 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 “后发优势”同样存在, 只是针对具体地区会有不同。所以, 要根据当地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网络经济发展道路。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重振东北工业基地”的过程中, 这些较东南沿海落后地区, 完全可以利用网络, 取得优势, 站在网络经济的时代前端, 运用的不同的思路、方法, 来解决现实中迫切需要的经济问题。

4、人力资本价值空间提高

网络经济脱胎与计算机技术, 而计算机技术正是高新知识的代表产物。网络经济依赖与知识的发展与创造, 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知识革命产生的影响可能已经超过了十六世纪的蒸汽机。这一变革使得对于人力资本的关注空间的高涨, 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口号也由此提出。在网络经济领域, 企业用尽一切人事激励机制, 积累所需人才, 努力扩大人才“增量”, 并用一切办法来实现人才能量的最大释放。随着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的工作机会也将大幅增加, 特别是与网络相关的服务岗位数量激增。这就要求人们自觉地提升网络相关技术与知识素质, 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相应的将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5、商品与服务更加“物美价廉”

由于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 缩短了生产周期。与传统经济相比较, 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 更便宜的商品和服务, 同时商品和质量也竞争中不断提高。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于物价持续下降的影响, 将很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实力。同时, 由于网络创新的速度要大大快于传统经济,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在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厔产品的同时, 还可以被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消费者的消费环境, 不断提高其效用水平。

6、促进“大一统”世界的形成

前文提到, 得益于网络发展, 世界迎来的“全球一体化”。那么随着网络经济的加速向前, 全球合作进一步突破传统经济的领域, 向“大一统”发展。全球经济合作将会在网络的帮助之下进入到各个领域。外国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向更多了解我国企业与市场, 我国一样也可以通过网络做到。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 经济运行将会具有竞争力, 服务也将更加高效。网络经济可以帮助任何国家实现投资、贸易和金融合作。网络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维护与国际客户或公司的关系, 帮助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塑造企业形象, 传播企业文化, 加深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 更利于企业创建有影响的国际品牌。

摘要:网络经济脱胎与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英特网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经济号召力的逐渐增强, 网络经济无疑成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与方式。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 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凭借网终赋予的特点, 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传统经济发展。

关键词:网络经济,传统经济,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力淮:《全面小康与网络经济》, 商场现代化, 2005 (10) 113-114。

[2]杨艳、牟丹:《再论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生产力研究, 2008 (14) 。

篇4:新经济与传统理论

关键词:新经济;传统理论;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05—02

举世瞩目的“新经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具有明显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特点,从多方面形成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一、经济周期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已经连续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超过二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106个月的繁荣,这与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周期现象已大相径庭。这样,经济周期理论,尤其是短周期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是否还适用?

我们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多次出现过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对此作出解释和描述,形成了种种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从内在因素,有的从外在因素去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其中,从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角度说明波动的理论特别引人注目,而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又有着内在联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往往会带来新的投资契机和需求,进而逐步形成新一轮经济高涨和繁荣,一旦创新热潮过去,投资会减少,经济会衰退。如果用这种理论思考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长盛不衰就不难理解了。原来,美国经济这么多年高增长,是科技进步在生产增长中作用日趋增强的结果。从1994年到1998年,高科技部门占美国GDP比重已达到27%,预测21世纪初将达到50%。正如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1996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要问为什么今天美国的高科技能如此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那么,应当说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与其说是高技术催生的神话,不如说是硅谷技术与华尔街资本市场联手导演的结果。风险投资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它投入到不确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参与所投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尽管所投企业或项目大多失败,但10项中只要有1项成功,除了能弥补失败的损失,还能给创业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在美国,1996年创业投资回报率为19.7%,近5年来的平均回报率为18.4%。风险投资主要投向高科技中小企业,包括生物工程、电子工程、医疗技术、现代通讯、计算机等。正是这种风险投资机制,不断推动美国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生产率这样不断提高,使美国经济的调整在快速增长中完成,改变了周期性波动的局面,但并没有表明传统周期理论对这种现象就毫无解释力。一旦风险投资遇到重大障碍,经济波动也许仍不可免。

二、菲利普斯曲线

有人提出,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而事实上,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至今已连续四年保持4%左右,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至目前的4.1%,而同期的通貨膨胀率则在3%以下。“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前所未有地增大,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又一次失灵了。还有人提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持续增长,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表明了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消失。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下如此结论。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之间负相关的关系是以下面两条件存在为前提的:第一,经济增长引起失业率下降,而失业率下降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即货币工资率上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第二,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只有当货币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货币工资上升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货币工资变动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变动。这是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道理。然而,在美国新经济中,正是让我们先考察这些年来美国经济高增长有没有引起货币工资上升的情况。确实,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15年内由于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了30%,失业率下降到4.7%,但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数年中工资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这一点分不开。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掌握了知识的人容易把知识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知识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有利,自己从股权中分得红利收入会增加。于是,新经济时代的工资增加并不快甚至不增加;第二,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因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在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而股票期权成了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手段。

再考察生产率变动和产品成本变动的情况。这些年来,在美国,随着信息产业发展,企业纷纷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近10年来,美国生产率每年增长平均为2.2%。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此之快,别说这些年来工人货币工资没有多少提高,即使有显著增加,也不会引起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并非与货币工资上涨同步,二者差额即生产率增长。如果生产率增长3%,货币工资也上升3%,则产品价格并不会变化。

这样,在新经济中,一方面低失业并没有使货币工资有显著上升;另一方面,生产率却有所上升。这样,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就是显然的了。因此,不是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成立了,而是这条曲线赖以存在的条件不具备了。如果这些条件仍具备,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负相关关系仍会存在,尤其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货币工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则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交替关系一定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即使象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工资增长速度比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更快,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在4%左右,当劳动力十分紧张时,工人们就可能要求提高工资。近年来,美联储一次又一次提高利率,主要就是想抑制增长势头,防止通胀抬头。

三、信息经济学

有人提出,在“新经济”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假定的现实性受到了影响,信息的专有性和垄断性受到了冲击,经济中创造了大量与信息有关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专门的信息市场。借助网络技术,以几乎实时的速度,快捷而全面地传递到全球,使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大大弱化,信息经济学中诸如隐藏行为(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信息传递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等理论的解释受到削弱,原来这些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学现象也会被新的现象所取代。

这种观点,我们也难以赞同。确实,“新经济”重要特点之一是信息化,信息市场的形成,信息被作为商品开发,收集、筛选、处理和借助网络技术以神速快捷传递,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下降了,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削弱了,但如果因此认为信息经济理论就不再灵了或不起作用了,恐怕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太片面了。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的产生,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人们机会主义倾向所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交易双方在信息掌握上一般处于不对称地位,卖者掌握较多信息,买者掌握较少的信息,而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故意隐瞒一些信息,甚至会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而这些问题靠信息高速公路是無论如何不能解决的。试想,企业招聘时,如果应聘者故意夸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这个问题靠网络技术能解决吗?一个患有恶性疾病的人去参加人身保险时,故意隐瞒了一些健康状况,保险公司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完全发觉的。今天,我们的股票交易市场中,从交易手段看,应当说够先进了,然而,证券商、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等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造虚假信息,联手操作,欺骗广大中小投资者,仅靠技术就能解决问题吗?应当说,信息可以靠计算机快速处理,靠网络快速传递,然而不可能靠机器把隐藏在人们头脑中的信息深挖出来,更不可能把人们为私利而作不正当交易的机会主义倾向消灭掉。机会主义倾向只能靠道德、信誉、制度来解决,而不可能靠网络技术来解决。只要有机会主义倾向,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就始终存在。信息经济理论模型所表述的经济学现象就不可能被新经济中的新现象所取代。

综上所述,美国“新经济”中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简单地用传统经济理论加以阐释的新现象,从而使传统经济理论受到了严重挑战。然而,我们认为,这种挑战并不会使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整个体系发生根本改变。不少新现象仍然可以在传统经济理论框架内得到说明。

篇5: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我国西部经济跨越是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和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传统产业尚具有一定优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在这种条件下,西部的现实之举是传统产业主动融入网络经济,在融合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西部经济跨越。

一、西部经济跨越的提出背景

(一)网络经济迅猛发展

从20世纪后期以来,处于“朝阳”阶段的网络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我国也不例外。从10月到6月,我国网站数量增加17倍,上网人数激增26倍.据高盛咨询公司预测,到,中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8000万[1]。另据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达到1245万台,比20同期增加40.6%;国际线路总容量达到7597.5M,比年同期增加1.7倍;网民数量达到3370万人,比2000年增长1100万人[2]。上网人数的成倍增加是发展网络经济的良好契机。这组数据还阐明,网络经济的快速成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高新技术改造热潮,最终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网络经济的核心是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周振华撰文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经济,具有高强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高度效率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性等四个明显特点[3]。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排斥传统产业部门,相反,却是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深度改造。也就是说,一方面,传统产业必须在主动接受网络经济改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只有在聚敛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依托于现有传统产业实体,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整合传统产业及其资源,从而带动产业调整,并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这一形势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解:一是西部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二是经济跨越对西部提出的严格要求。

1、西部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

经过建国后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来的大规模建设,西部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总量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嬗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4]。但西部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并有逐步扩大之态势。主要表现是:(1)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呈下降态势。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在1978、1990、1995和四个年份分别是50.1%、15.9%、57.7%和58.3%;西部地区该指标则呈下降趋势,在上述四个年份分别为15.6%、15.9%、14.0%和13.9%。(2)人均收入差距加大。东西部人均 CDP之比,由1978年的1:0.52(以下东部地区为1)扩大到1995年的1:0.43和19的1:0.42。(3)综合差距扩大。东西部在经济发展、观念、体制、管理、信息、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距,全国近600个贫困县,9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落后了整整一个阶段。西部面临的艰巨任务主要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一句话,西部地区必须奋起直追,实现经济跨越。

2、经济跨越对西部经济增速的要求

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指欠发达地区为快速缩小其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引进、吸收和应用发达地区甚至是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聚合成高成长性的区域主导产业,从而高起点地发展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本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经济跨越式发展客观要求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朱欣民教授的测算,四川要实现经济跨越,在―每年至少要有11.42%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同期预计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7%而言,四川必须有4.42个百分点的超额经济增长速度。这就是说,经济跨越式发展迫切要求寻求增长依托。对西部地区而言,这种依托有两种:一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地域依托,即必须依赖部分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区域开发;二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依托,即必须依赖一些区域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进行重点产业建设。而后一点对西部地区而言,更有现实可能性。因为,着眼于传统优势产业及其与网络经济的融合,可以实现经济后发优势,从而实现经济腾飞,满足跨越式发展对超额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

四川是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西部要真正实现经济跨越,所需的发展速度确实要求四川传统产业必须要有所作为。

二、西部地区的产业特征

整体讲,我国西部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必须接受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改造,主动融入网络经济,从而提升西部传统产业优势,实现西部经济跨越。

西部的产业结构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层次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先后经历了“一五”、“二五”等几个五年建设时期、大小“三线建设”时期以及西部大开发时期国家的大规模投入和建设。其结果是,西部地区基本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但是,毕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较低,而且,“一五”、“二五”等几个五年建设时期和大小“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西部地区的投入形成的产业体系没有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梯度演进理论的盛行,西部地区主动接受了相当数量东部地区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转移出的产业,但这些转移的产业层次多半不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虽然较高,但毕竟刚刚开始。所以,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总体较低。

就目前而论,西部地区工业技术老化,产业结构畸形,基础设施薄弱,自我积累能力差,储蓄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省份。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储蓄率、投资率和人均投资额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不用说东部沿海省份了。

表1  我国东中西地区储蓄和投资指标的比较

储蓄率(%)

投资率(%)

人均投资额(元)

全国平均

42.0

48.2

2039.8

东部地区

52.1

57.8

3662.6

中部地区

40.6

40.5

1237.9

西部地区

33.4

46.4

1218.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各省数据整理得出。

2、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区劳动力资源尤其丰富而资本资源缺乏。基于这一现实,西部地区发展起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储蓄率、投资率都既远远低于东部,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投资额也是如此。因此,西部地区的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地偏低。而且,不容忽视的是,这是在西部地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显著偏低。这几项指标综合地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较低而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3、传统产业占据主导成分

西部地区虽然在各个时期陆陆续续地都有国家的大规模投入,但是在“一五”、“二五”和大小“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形成的产业部门,到今天基本都已经成为了传统产业部门。而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梯度演进理论的影响下,西部地区主动接受东部地区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和转移出的产业,其产业层次也多半不高。所以,目前相对于世界各国和国内其他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仍然是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三、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理由

西部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经济跨越,有两个基本途径。其一是西部传统产业实现自身的升级,或者通常所说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二是西部传统产业接受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融入网络经济,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西部经济跨越。

应该说,西部地区在当前条件下,更应该着眼于第二个途径。原因如下。

1、发展网络经济已成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的潮流

网络经济的载体是网络产业,其内核是网络信息技术。有不少学者指出,网络经济的发展,粗略地讲,就是信息化过程。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化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网络经济及其产业的建设可以助跑西部经济跨越,或者说,西部要实现经济跨越应该借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与信息化同步推进。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有学者分析道,西部经济跨越必须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5]其主要论点,一是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实现方式,二是信息化为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网络经济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不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不再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某些技术发展环节,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是必须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时间,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增值和应用特性,为高起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可能,使我们能够跨过某些发展阶段,节约巨大的研究并发投资和宝贵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跨越。直接地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新的起点上用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实现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工业化,这正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跃的合理内涵。

2、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优势决定了我们不能舍本逐末

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大规模地发展网络经济;另一方面,也不应该一味地步别人后尘,这难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更别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个性化突进以及创新性发展。西部地区必须依托现有优势,现实地选择经济发展模式。

网络经济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过时或淘汰,相反,它将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动力。实际上,众多学者认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目前仍保持着相对优势。[6]所谓传统产业,目前通常是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农林牧业、机械设备、汽车、冶金等产业部门。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的国家,传统产业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极为重要。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是我们重要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也只有在传统产业部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3、传统产业融入网络经济可以发挥更大优势

改造传统产业的目的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新经济增长理论并不否定比较优势理论,单纯为技术而技术的改造不可能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相反有落入技术追赶的陷阱。因此,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循环,乃是问题的关键。[7]这一关键问题很好地体现于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其着眼点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或是重塑竞争平台基础,培养核心竞争力。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传统产业融入网络经济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传统产业融入网络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的过程,就是不断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的过程,也就是在更高起点上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的过程。

四、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形式

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形式正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从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关系角度讲,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传统产业向网络经济新产业延伸,具有网络产业的某些特点。一些传统企业如汽车产业借助网络开展柔性制造和形成全球营销服务网。二是网络经济向传统产业渗透,具有实体经济的相应依托。比如电子商务顺应潮流而发展起来的物流业。三是二者结合创造新兴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到目前为止,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结合已经培育出了一些新的行业,比如某些ICP (内容提供商)、ISP(服务提供商)等。

参考文献:

[1)于立.我国网络产业制度建设探讨(上).[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12.

[2)汪洛萍.CNNIC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四大趋向[N].北京:经济日报..1.24.

[3)周振华.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基本内涵及其实现机制[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0.6.

[4)李诗白.关于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实施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之研究[J].北京:金融与保险 2001.9.

[5)王亚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北京:经济要参2001.46.

[6)樊刚.传统产业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N].北京:中国经营报.2000.5.23;陈庆修.在新经济时代旧经济如何再现活力[J]。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1.4.

篇6: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摘 要: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下,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传统教学;网络教学;比较研究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实际上,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它们在教学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针对二者的优劣势进行有效分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因此,笔者针对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希望通过文中的分析,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模式选择上提供借鉴。

一、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概述

1.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是远程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主体即网络教师、教学客体即网络受教者、教学媒介即互联网与教学资源即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带给受教者全新的思维感受,同时能够打破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显限制,使教学的持续性更强。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追求的校园数字化、教材科学化、学生主体化、素质综合化、学校开放化。

2.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总体目标,按照教学时间的要求实施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通过口头表述和板书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虽然在教学工具上相对落后,但是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而且面对面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思路。网络教学的教育理念是根据建构主义升华而来的,主张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进行知识建构。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2.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指教学时间活动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网络教学主要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内容传输,受教者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在网络上寻求相应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一般采用分班级授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展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获取知识。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考评的过程。网络教学现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动态评价和适时评价,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网络通信(如MSN、QQ群组、讨论平台等)的方式获得信息反馈。传统教学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考试、考核、论文写作等作为考核方式。

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联系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各有利弊,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选择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是网络教学的前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把握,将适合网络教学的部分制作成网络课程,而对于基础知识类的课程,依然需要进行传统教学。虽然网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学生限于年龄,它们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将传统教学作为网络教学的前提。

2.网络教学是传统教学的补充

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步骤、讲策略地将网络教学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树立自我学习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沉淀,网络教学是经过科学技术整合的创新产物,二者具有不同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酌情选择。希望本文阐述能够引发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模式选择的思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受教者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做到“因才选教”、“因材施教”,使二者相辅相成,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固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7: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研究

一、网络营销概述

1.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于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

2.网络营销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以及联网成本的低廉,互联网好比是一种“万能胶”将企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跨时空联结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唾手可得”。市场营销中最重要也最本质的是组织和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换。如果没有信息交换,那么交易也就是无本之源。正因如此,互联网具有营销所要求的某些特性,使得网络营销呈现出跨时空、多媒体、交互式、个性化、成长性、整合性、超前性、高效性、经济性、技术性等特点。

二、网络营销渠道概述

1.网络营销渠道的特点

在传统营销渠道中,中间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间商之所以在营销渠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利用中间商能够在广泛提供产品和进入目标市场方面发挥最高的效率。营销中间商凭借其业务往来关系、经验、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提供给公司的利润通常高于自营商店所能获取的利润。但互联网的发展和商业应用,使得传统营销中间商凭借地缘原因获取的优势被互联网的虚拟性所取代,同时互联网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改变着过去传统营销渠道的诸多环节,将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单一关系。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营销渠道的结构。

2.网络营销渠道的分类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交互特点,网上直销市场得到大力发展。因此,网络营销渠道可以分为两大类:①网络直销渠道,即网店系统或在线订购系统。在网络直销中,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营销站点,使顾客直接从网站进行订货;可以通过一些电子商务服务机构的合作,如网上银行等,直接提供支付结算功能,解决资金流转问题;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与一些专业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建立有效的物资体系。网络直销渠道一般适用于大型商品及生产资料的交易。②网络间接渠道,即专业门户或电子商务服务商。是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后的中间商机构提供网络间接营销渠道。传统中间商由于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大大提高了中间商的交易效率、专门化程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它是通过电子中间服务商如阿里巴巴、专业门户等,把商品由中间商销售给消费者的营销渠道。中间商一般具备有完善的渠道功能,如订货、结算配送等,间接营销渠道一般适应于小批量商品及生活资料的交易。

三、渠道冲突

1.渠道冲突的表现形式

新型渠道冲突是基于企业将网络营销渠道引入传统营销渠道系统的变革所产生的,本质上是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渠道之间的交叉冲突。由于传统营销渠道层次及交易关系的多样性,网络营销渠道构成模式的灵活性,渠道冲突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网络中间商与传统分销商之间的冲突;核心企业与传统分销商之间的冲突;核心企业与网络中间商之间的冲突。

2.渠道冲突的产生原因

在西方渠道行为理论中,渠道冲突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一个渠道成员正在阻扰或干扰自己实现目标或有效运作;或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一个渠道成员正在从事某种伤害,威胁其利益,或者以损害其利益为代价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从目标分歧、领域差异以及对现实的不同理解角度来研究新型渠道冲突,可以将其归结为主,客观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①传统渠道的抵制态度。当原先拥有传统渠道系统的企业引入网络渠道时,传统渠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更惟恐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渠道功能的日益完善会侵占自已最后的生存空间,难免试图将其扼杀于襁褓之中。传统经销商不合作直接导致了网络渠道与传统渠道的冲突,使企业在引入网络渠道时举步维艰。零售业巨子沃尔玛(Wall--Mart)就是传统渠道的代言人,它放言,任何在网上进行直销的企业,沃尔玛都会毫不留情地将其产品撤出自己控制的零售终端。以沃尔玛的地位,这一态度对准备引入网络渠道的企业来说,确实具有威慑力。流通领域许多企业都采取了这种坚决的反抗态度,这就使得两种渠道的冲突不可避免了。相对于以往的渠道冲突而言,新型渠道冲突并不一定缘于对现实利益的争夺,更多地是来自于网络渠道带给传统渠道的威胁。对网络渠道美好前景的预期使传统渠道在企业试图进行渠道变革时就竭力反对,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恶意破坏从最初就埋下新型渠道冲突的诱因。

②渠道之间的争夺。多渠道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渠道之间的争夺。这种争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企业资源的争夺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资本、人力、产品以及技术等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宝贵且有限的,网络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之间势必会发生对这些资源的争夺,造成企业资源的非最佳配置;而当它们在同一个市场内争夺同一个客户群时,同样会引发利益冲突,致使双方渠道成员不满以及顾客茫然失措,使企业的营销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争夺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共存于企业渠道体系的这两类渠道密切相关,双方各具特色和优势,各自渠道成员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的摩擦是必然的。

(2)主观原因

在进行渠道变革时,企业必然面临如何合理设计渠道间关系、协调渠道成员行为等问题以避免冲突的产生,或是将渠道冲突控制在不会造成危害的水平。许多企业由于渠道管理能力低下、多渠道运作经验不足,还未能掌握新旧渠道在愿景目标、经营特点以及市场定位上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渠道差异使用恰当的定价、促销、宣传及服务手段;还未能摸索到适合自己行业、产品等要求的渠道整合模式。不合理的复合渠道策略非但不能达到在新旧渠道间取长补短的预期目标,更会导致冲突产生或是恶化冲突,助长渠道系统的“自主意识”和不稳定性。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内企业而言,整合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的能力普遍较弱,常见的表现有:企业在某一区域市场内未能合理规划使用两类渠道,致使同一客户群在不同的渠道上接触到企业的同类产品,顾客可能会由于接受到有差异的信息而产生对该产品甚至该企业的怀疑,而渠道间也会因为争夺顾客进行价格战或促销战,产生冲突;对这两类特性差异极大的渠道没有进行对口的营销组合设计,简单的使用统一的营销策略,渠道的管理与维护也不够“深”,不够“细”;即使对网络渠道和统渠道采用了相应的渠道政策和分销手段,但缺乏在其间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说明,导致部分渠道成员的不满;网络中间商相对于传统中间商来说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更具多样化和灵活性,企业未能及时改进原有的渠道掌控方式,致使两类渠道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共同协助企业实现分销渠道的价值增值。

四、渠道整合的建议

1.完善网上销售渠道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一般来说,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对于无形产品如服务、软件、音乐等产品可以直接通过网上进行配送,对于有形产品的配送,要涉及到运输和仓储问题。国外已经形成了专业的配送公司,如著名的美国联邦快递公司,它的业务覆盖全球,实现全球快速的专递服务,以致于从事网上直销的dell公司将美国货物的配送业务都交给它完成。因此,专业配送公司的存在是国外网上商店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原因所在,在美国就有良好的专业配送服务体系作为网络营销的支撑。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可以有多种方式方便地进行付款,因此厂家(商家)应有多种结算方式。目前国外流行的几种方式有:信用卡、电子货币、网上划款等。而国内付款结算方式主要有:邮局汇款、货到付款、信用卡等。

2.实行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模式整合

戴尔计算机公司在互联网上将生产的计算机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公司的4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这种直销经营。戴尔借助互联网,节省了大量的销售开支,以相当低廉的运营成本,创造出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利润。此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计算机业的运作格局。其实,其他主要个人计算机生产商都在竞相寻找能与戴尔模式长期抗衡的新方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了多渠道交流策略:除了大胆应用互联网意外,戴尔建立了一支大规模的直销队伍,向不同领域的潜在客户发送大量促销信件,同时为销售和服务部门分别设立了自己的电话资讯中心等。

3.构建合作伙伴型营销渠道关系

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网络直接营销渠道,这时传统中间商的职能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环节的中间力量变成为直销渠道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如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服务的专业配送公司,提供货款网上结算服务的网上银行,以及提供产品信息发布和网站建设的ISP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网上直销渠道的建立,使得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直接连接和沟通。这样既节省了传统渠道中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对比了解购买信息的空间,实现传统渠道、网络营销渠道与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4.构建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渠道管理信息系统

渠道整合会产生渠道之间业务的分流,例如有些银行已经做了信用卡客户的CRM或者其他的一些个人客户的CRM系统,但都是独立来做的。这样,客户的信息并没有得到整合,银行甚至连这个客户在银行内的资产和负债都搞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实现优质的客户享受优质的服务。网点的营销活动要和网上银行、ATM等渠道一样,要向客户提供‘一致性体验’。如果某个客户在某个渠道上获取不了完整服务的话,会对银行的服务有一个不好的感觉,就更不用说对银行的忠诚度了。进行渠道整合的出发点之一就要改善客户体验。渠道整合包含着渠道之间的配合。为客户提供周全的个性化的服务是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渠道整合带来了空间上的整合。渠道整合的目的不在于渠道自身,而是要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渠道整合如果成功的话会在服务质量方面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

五、结论

企业要意识到,这种新型渠道冲突并不是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渠道间的竞争,而应理解为一种不友好的合作关系,渠道建设的目的不应以本渠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要放长远眼光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只有改变了合作模式,才能发挥各个渠道的最大效用,从而获得营销的成功。所以说,渠道建设真正的成功不是渠道本身的成功,而应该是渠道整合的成功。(文/范秀实)

篇8:经济生活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与企业的生存之道

当今中国,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勃勃的经济活力却与道德滑坡共生, 伴随经济的较快发展, 非道德行为和现象日益增多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拜金主义滋长。譬如受不劳而获、少劳多获这种“精明”意识的驱使, 制造假冒伪劣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诚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对利润的追逐是无可厚非的, 但“头顶三尺有神明”, 企业自有“上帝”在, 我们还得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职责, 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

儒家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的企业发展仍有启示意义。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当你牺牲“义”时, 你所获得的“利”是暂时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商者应实现义与利的结合和统一。当你把人民利益自觉地放在首位时;当你把“诚信”当作你的信条时, 你就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你就为你自己创造了无形资产, 你就能实现“以义导利”, 义与利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不长, 曾一味地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平衡,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等。

传统思想中的“和合”思想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合”, 二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和合”。儒家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传统观念:“唯天地, 万物父母”“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认为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彼此疏远、相互对立的, 而是和谐亲近、和衷共济的。天给人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环境和条件;而人则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去践行天所展示的法则。这种自然观尽管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 但它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就是今天来说也是极具价值的。我们不能单纯地因社会物质财富繁荣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毁坏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2007年无锡太湖部分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 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影响……人违背了自然规律, 自然也在报复了人类。“欲夺之, 先予之”,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俭”精神与我们的消费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 很多国家都在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刺激消费, 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 很多人都会认为“勤俭节约”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现在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提倡人们高消费甚至超前消费, 否则就会造成我们的生产停滞不前。

儒家素有“俭德避难”的思想, 墨家也有“俭昌淫亡”的思想、道家也认为“俭故能广”。对于勤俭节约和所谓的崇尚消费,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 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来把握, 真正把它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记得随手把电器开关关上;记得及时关掉水龙头;记得稿纸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节约是一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 因此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果我们这样做, 节约本身就成了一种资源, 通过节约, 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 拯救一片森林。

篇9:经济新常态与传统金融资产走势

摘要:用美林时钟等传统方法来解释2014年的股、债双牛现象明显失效。在“新常态”下,过去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正在被打破,由此引发实体和金融层面的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与金融市场走势的分析,梳理了其背后的逻辑,并对“新常态”下金融资产的未来走势进行判断。

关键词:新常态 货币政策 资产配置 供求关系

2014年我国出现了股、债双牛且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现象,这与2007、2009年传统经济周期中的表现颇为不同,也无法用传统的美林时钟加以解释,背后的驱动因素值得深思,实际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已略显端倪,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正在被打破,由此引发实体和金融层面的深刻变化,并导致传统金融资产的走势出现一些新局面和投资机会。

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一)经济增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误区。表现为经济增长诉求强,加上刚性兑付的普遍存在,导致金融层面信用风险定价缺失,实体层面过剩产能也无法实现市场化出清。

误区二:投资依赖症。表现为保增长诉诸于需求刺激,并依赖基建和房地产等投资,进而推升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基建与房地产均属于资本密集型且高杠杆产业,很多时候只能通过非标等融资途径,由此进一步推高了利率水平,导致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一直以来稳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刺激短期需求,但却加大了长期供给。经济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导致政府、资本和权力所有者报酬增长,拉大贫富差距,对居民长期消费产生抑制,也不利于长期经济转型。

误区三:外部失衡导致内部失衡。表现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人民币有效汇率过去多年持续升值,对非贸易部门(比如房地产)利好,但对贸易部门持续利空。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境外投机资金持续流入国内,不得不通过各种措施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并对国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二)对经济和金融的不利影响

过去几年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的本质还是宏观经济不愿承受“创造性破坏”,进而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层面都持续产生不利影响。在实体层面,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刺激的后遗症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边际刺激作用越来越弱;伴随着GDP继续高速增长,过剩产能快速积聚,全社会负债率、杠杆率快速上升,利率、大宗商品等要素成本抬升,环境等负担不断增加。由于经济效率下降,要素成本抬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的企业整体盈利不断弱化,实体经济表现为“经济热,微观冷”的局面。

在金融层面,金融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银行业表外类贷款业务不断膨胀,而由于刚性兑付预期的普遍存在,非传统金融资产如信托、理财等蓬勃发展,成为居民等财富配置的重点,进而导致股市、债市的机会成本均出现抬升。其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因遭遇机会成本和上市公司盈利预期的双重打击,股市表现持续低迷,投资回报率在各类金融资产中最差;而债市走势在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上涨之间形成周期轮回,利率中枢与经济增长放缓走势逐步脱钩。

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不同

习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新常态”的特点包括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经济增长环境、速度、结构及动力的理性思考。

(一)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

“新常态”论述首先是对经济规律的尊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环境、驱动力等都发生了变化,也要求施政理念做出相应调整。经济增速由于人口结构、劳动生产率(服务业生产率提升更慢)、资本报酬率递减、入世红利消退等因素出现中枢下移。促增长措施的边际效益在递减,通过改革和优化结构提升经济效率显得更为迫切。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正在从强烈依赖需求端管理转向需求端托底,而通过供给端改革来提升经济效率和微观活力,改革成为主线。改革能够形成共识恰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遭遇瓶颈,原有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改革思路清晰,执行力强于预期。

经济“新常态”的目标在于“正常态”。如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误区导致“宏观热,微观冷”,好比一个人虚胖但并不强健。GDP是量,而企业盈利才是质。过去几年,GDP与上市公司业绩虽然保持同向,但相关性已经大为降低。业绩表现远逊于表面的经济增速。而无论“新常态”的最终状态如何,笔者期待“宏观稳,微观活”的新局面。

(二)“新常态”下宏观环境的新特征

笔者认为,“新常态”下,宏观环境可能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在政策取向上开始重新审视凯恩斯总需求刺激,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提升。

二是政策需要同时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等多重任务。其中,化解过剩产能、降低杠杆成为主要矛盾。如何降低杠杆?需要控、堵、疏兼顾。比如,通过债务清理使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化,严控非标和影子银行,防止资金向城投等过剩产能领域输送。同时,激活权益市场对于降低杠杆、产业兼并重组、升级优化、国企改革及鼓励创新等都具有战略意义。当然,基于2020年GDP翻番的目标,以及经济难以承受硬着陆,尾部风险仍需极力避免。

三是随着中央与地方事、财、税权重新调整,过去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倾向越发明显,地方政府债务需降杠杆,而经济托底需要中央加杠杆,基建还是重要的着力点。

四是货币政策托底不刺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外汇占款系统性减少,基础货币缺口需要通过货币投放来弥补,这使得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能力大为增强。与此同时,货币政策正在适应“新常态”下的新环境,避免大规模刺激,同时着力防范尾部风险。

五是两个财富的再分配。随着GDP增速放缓,内部分配愈加引发关注。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未来分配将更有利于劳动者报酬的增长,而营业利润在金融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分配也值得重视。此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引发资源需求国与生产国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在降低通胀压力的同时,对中国经济增长也略为有利。

nlc202309040704

与此同时,房地产周期也可能已经迎来长周期拐点。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长周期、内生性制约因素开始显现,这些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变化、房价超居民收入增速的累积效应、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等。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时,其投资价值将大为弱化,吸金效应不再。

“新常态”下的融资需求、供给与货币政策

(一)导致融资需求萎缩的几个因素

融资需求萎缩是“新常态”下经济层面最深刻的变化。2009年以来,总需求刺激政策难以为继。资金缺口仍广泛存在,但已明显缩小,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房地产投资回报预期下降,投资增速放缓,融资需求相应大为降低;反腐举措和政绩观调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地方债务透明化、融资平台取消融资功能等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当然存量债务仍然较大;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为负,实际利率仍然居高不下,抑制了企业的投、融资需求。从债券市场看,虽然中票、短融等融资工具注册量很大,二级市场利率也明显较贷款利率更有吸引力,但实际发行额仍有限。当然,一些被动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由于贷款不良率上升等因素导致银行风险偏好降低,房地产、产能过剩等强周期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而城投债及非标资产的发行等均受到一定限制,叠加刚性兑付弱化等原因,是信托等利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二)资金供给与货币政策操作

从资金供给层面上看,预计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中略偏松。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上,央行有望继续维持短期利率走廊,同时通过MLF等控制中期利率,并尝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兼顾“量”与“价”进行平衡与转换,引导和稳定预期的要求和难度也将更高。近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旨在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资产配置重新布局与价值重估

综合上文对经济“新常态”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些误区正在被打破,从而将引发大类资产配置的重新布局,并重塑传统金融资产供求关系。

旺盛的融资需求快速降温,将降低金融资产供给,包括信托产品、非标甚至标准化债券的供给量都在收缩,而刚性兑付预期也已明显弱化,非标、信托、理财等均存在短久期特性。此外,房地产迎来长周期的拐点,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这些因素导致居民和实体资金部门等开始调整资产配置,重新加大对低配且低估值传统金融资产的配置力度。2014年以来,国企改革等诸多举措使股市产生“聚焦效应”,“沪港通”等资本市场开放政策也使投资者拓展国际视野,重新审视权益市场价值,加上市场对政策托底经济的信心,这些因素也共同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在这一过程中,股市开始摆脱存量博弈,增量思维开始主导板块走势。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增量资金进入股市的趋势十分明显,实业资金、融资融券、伞形信托和IPO打新等都成为资金入场的途径,估值洼地、主流题材板块、中游业绩改善等行业都成为新资金追捧的对象。特别是此前一直被市场主流资金抛弃的银行、航运等传统周期性行业都有靓丽的表现。而股市赚钱效应的快速传播,金融创新、高杠杆的应用在此过程中也放大了资金量,行情演绎速度明显超预期。

对应到2014年的债市表现,货币政策转为偏放松、融资需求萎缩、银行风险偏好下降,总需求弱且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通胀风险无忧。因此,货币政策稍有放松就会导致收益率的剧烈下行。

相对股、债双牛的表现,大宗商品价格则因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降低、需求放缓,叠加产能扩张和美元升值,将进入持续下跌通道。

股、债从双牛到相争

在传统金融资产重估的第一阶段,伴随着流动性宽松和高收益可投资金融资产供给的收缩,股、债两类资产均从中受益。而随着行情的演绎,流动性如果继续大幅宽松,股、债两类资产之间将开始出现阶段性的相互扰动。

一般而言,股市对债市的影响可能将从如下方面展开:一是回报预期引发的配置方向调整。随着股市的持续上涨,不仅仅是机构投资者开始调整配置方向,个人投资者也开始权衡性价比,债市基金和开放式理财将遭遇一定的赎回压力。二是两融受益权等资产成为银行理财和保险机构的优质资产,对纯债配置产生挤出效应。换言之,8.6%的融资利率和IPO打新回报开始成为“无风险利率”,将对债券利率中枢起到一定的抬升作用。三是在流动性方面,理财到期不续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这会导致银行拉高或保持理财收益率水平,给理财的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管理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增持债券的力度会减弱。此外,IPO的提速也有可能给资金面带来更多扰动。四是股市持续上涨且杠杆操作将导致货币政策在短期陷入两难,放松方式很可能会改变。股市好转后,货币政策的放松必然从资金面和情绪方面进一步助涨股市,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甚至可能被削弱,这很可能倒逼货币政策更多采取定向和窗口指导等方式来“退烧”,对债市甚至股市均相对不利。五是股市上涨引发的财富效应和补充资本效应值得中长期关注。

股市和债市的投资群体及风险偏好存在一定分割,均受益于流动性宽松。如果流动性宽松不能继续,股、债两类资产会快速演变为资金竞争关系。股市由于弹性和赚钱效应更足,吸金能力更强,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债市资金分流的效果类似于“非标”。而当股市出现剧烈震荡之后,这种资金分流作用将明显放缓。好在目前的股市上涨属于估值修复行情,还没有形成业绩、资金面和情绪层面的共振,对债市的资金分流并非基本面驱动。随着股市快速上涨,震荡难免加剧,将对债市资金回流产生利好。所以综合判断,当前的股市行情不会导致货币政策的逆转,还不会对债市带来很大冲击。反过来,债券等利率水平上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成本和盈利,从而对股市的中期表现形成制约。所以,没有债券收益率的稳定甚至继续下行,在正利率环境下,股市行情也走不远。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情的延续和IPO、股权再融资等加速,投资者也需要关注股市上涨引发的财富效应、降杠杆等对经济的反哺作用。

上一篇:我们的母校作文下一篇:关于旅游景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