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2024-05-15

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共8篇)

篇1: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一、搭建教研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与其它一些发展活动相比,教研组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教师参加的一些演习活动,所学的大都是地理知识,如果不将之转化为实践,则对改善教学与学生没有多大效用。而教研组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与校外培训机构相比较而言,各级教研组所开展的活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有直接的影响。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脱颖而出,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对其是否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的关系。而一名教师如果被各级教研组认可,就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其专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1.教研组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渠道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有关教育的个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所以,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极大的统领和催化作用。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认为,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非全部依靠自己,而会像他人学习许多;教师更并非孤立地形成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教学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的认同。而教研组为教师形成教学文化和分享观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教研组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聚焦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提升。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内容包括:学习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内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二、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教研组就是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创设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氛围,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为实现教研组和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在学习型教研组中,立足于校本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载体,“基于问题的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这搭建了平台,在这种专业的氛围熏陶下,教育教学素养逐步提高。

1、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

对学校而言,教研组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职能部门,是一个观念转变、实践演练的培训基地,还是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组织。为了使研究组的能力得到最大响度的激发,促进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型组织,须建立并完善一些教研制度。(1)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学研究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研究负责,教研组长是研究组“学”与“习”的第一责任人和先行者。教研组长应做到“五个必须”,即有效组织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活动不少于3次;以实践课为抓手,认真组织磨课活动,每学期备课、听课指导不少于15次;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每学年带领全体人员合作完成一项课题研究任务;组织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组织好教师教学评比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制定教师培训计划。(2)组员尽力制组员。组员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安排好个人的“学”与“习”,做到“五个尽力”,即每节课后尽力写教学反思后记;每月尽力命一份学科试卷;每月尽力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或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开设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提供一篇教学论文。(3)活动规范制。备课组做到集体备课时间、定地点、有分工、有记录,每位成员都必须写好备课笔记和教学反思。教研组做到教研活动“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小结。

2.教师间建立伙伴关系

教研组全体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会,其主要形式为:(1)理论研修。组内教师一起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今天怎样做教师、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问题,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带到理论研修中,通过学习澄清问题、提高认识。(2)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一个开放的发散过程,要求每位成员把深藏于内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同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把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资深教师现身说法,细说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领导深挖素材,品说教研中的故事和自己的学习之路;青年教师敞开心扉,畅谈自己专业发展的理想。通过深度会谈,建立成员间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互相丰富着彼此的心思。(3)开展磨课活动。磨课是指教师与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时间、反思、修改、在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过程,目的是通过“磨”达到“合”——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磨课是多层次、多方、式交叉进行的,如,有师徒结对的磨课、备课组合作的磨课、教研组围绕主题的磨课、跨学科的磨课、在研究人员支持与引领下的磨课等。磨课的着眼是让教师感受到对第一节课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研究应该是怎样的,体会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设计,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善,落脚点是教学效果。

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绝现实问题;教学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为了督促后记的写作,我们把教后记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给予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写教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撰写教研文章。同时,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

三、创新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把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创造发挥性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努力创设教师成长、进步、提高的良好氛围。这样的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教研组活动让教师受到更多的启示,有效地点燃了他们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

1、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化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的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活动的开展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力途径。多样化的活动能够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量。教研组内开课交流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我校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课一节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必须联系一定的理论进行说课,听课教师除了必须在听课笔记本上注明听后感并在集中评课时向开课教师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每学期教导处组织了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校长和教导主任向家长介绍了新课程实验情况,然后一年级段7个班级一起开课,向家长展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家长们也来亲身感受一下新课程的魅力。家长们还与任课教师进行个别交流,从活动反馈表来看,家长们普遍反映较好,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教导处每学期组织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设计、制作精美的课件,认真施教。课前向组内每位教师提供该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等,其中说明选择所用的教学策略原因。在教研组内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从整体框架和具体细节上挖出修改意见,在进行试教。执教后听课教师给予评课,自己进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以上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逐步得到优化,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教研组学习方式创新化

为调动教师参与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让每位教师乐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活动中,教研组长事先把有关资料发到每位教师手里,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集体讲座之后,开展交流,创设类似“沙龙”的探讨氛围,对学科教学热点问题引发共鸣。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式促进教师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鼓励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并结合案例分析、教法探索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 我校现有教学班38个,同一年级一般都是7个班,语文学科一个班一名教师。这就是说,一般每个年级组教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有7人,数学学科基本上两个班一名教师,但以往的备课常常是教师自己孤军奋战,有时为了应付检查,常常是对教案一炒了之,至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怎样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维?教师考虑的不多,而且同年级教师之间很少交流、讨论,更谈不上互助提高。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交流,并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并形成互动、互助的备课方式。

4、以课堂观察为突破,建立互动、互助型听课方式

听评课活动室我校教研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上公开课的次数多了,互相听课的机会也多了,一开始,我们发现听课过程中教师记载一节课,完全是“记流水账”的方法,把一节课从头到尾记载下来,同伴交流是拿着课本,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现在,教师开始进行课堂观察了,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听课更认真了——总是早早的来到教室,选定自己的观察对象;思考更深入了——不再简单的对事件表象进行分析,而是将各方面的观察综合起来思考;问题意识就更强了——不管是执教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观察分析。从开课到下课,每个人都在忙碌。

5、建立同伴互助制度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及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是授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公开课做多次的反思,即案例跟踪,具体过程如下:(1)公开课之后,及进行课例研讨,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这堂课的经验或教训。并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总结的经验或教训。(2)针对特定的主题,在授课、反思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案例,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上进行创新性案例交流。(3)重新对课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反思的结果。它强化备课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开展协作教学,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同事互助观课”。它即不含有考核成分,又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且涉及褒贬奖惩和评价,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

篇2: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刘国华——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

 核 心 观 点

 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能是为其创设发展的良好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重在提高实效性。

 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标尺应该是:

– 既满足了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 – 又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 同时也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 – 重专业发展,轻价值引领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要求很难内化为其自身的需求。

 重知识提升,轻人格塑造

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育人格是其专业性的主要标志,也是教育魅力的源泉。 重理念培训,轻实践指导

 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聚焦的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培训更应在“外化”和“应用”上花功夫。

 重学习形式,轻个性需求

培训内容需要周详的论证和设计,以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能学以致用。

学校要办出个性和特色,需要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师队伍支撑。

(一)价值引领,激发内在动机

促进教师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

 价值思想的缺席实际是灵魂的缺席。当一个人对教育的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灵魂将不再流浪,思想将不再浮躁,行动将不再迟疑”。

 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 有多大本领,就提供多大舞台。 抵制消极、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有实力才有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

 持续学习不断改进,让教师自身价值增值 理想老师的要求

 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人  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 是一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人

 是一个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人  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 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人

 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 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人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责任、敬业、奉献、进取、和谐发展  倡导老师:有底气(实力)、要大气(志向)、有人气(和谐)、有灵气(智慧)——造名气

(二)关注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 要关注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政治上要 信任,工作上要支持,业务上要培养、生活上要关心;要为教师创设开心的工作环境、顺心的工作条件、舒心的工作体验。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转化。

教师文化生态建设

读书文化—让教师丰富专业知识 讲堂文化—让教师厚实专业素质 闲暇文化—让教师获得“专业疗养” 读书文化

 把报纸杂志订购到教师家里  带领各教研组到上海书城买书 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的革命》、《教师成功的秘笈》等书籍赠送给每位教师…… 这种“快乐的享受”拓宽了教师培训的渠道和内容,让教师求得职业需要与生活需要的均衡与协调,使其从自身成长中感觉到工作的意义、生活的甘甜,理解生命的价值。

(三)人格驱动,提升教师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以人的真善美为特征的人格力量。学校应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从知识驱动、能力驱动逐渐转移到人格驱动中来,着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理解和呼应能力,用爱心赢取爱心,用真诚换得真诚,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从继承走向创新,从消费走向建构,从奉献走向发展

 用生命点燃生命 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人格塑造人格

(四)分类指导,注重培训实效

我们应尊重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的要求及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以及教师履行岗位职责需要进行分类指导。

 青蓝工程

——分层次全覆盖  “529”工程

——培养领军教师、骨干教师、特长教师  干部培养工程

——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

(五)聚焦课堂,锻造扎实内功

教师的能力说到底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能力,它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教育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聚焦课堂,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反思。教师要学会

 从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 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 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钩点  从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开展创新教育的课堂研究

 建立科学与民主的课堂文化

 改变学习方式,让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

 构建大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课堂生态、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整合建模

(六)健全机制,提供发展保障

当前首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给教师发展“松绑”,将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从“分数”、“指标”、“超负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发展创设优良的生态环境,提升团队的士气 和战斗力。

 价值引领——项目推进——强化执行——动态管理——注重激励 “529”工程——培养领军教师、骨干教师、特长教师

1、每年派送两名中层干部参加国内外教学机构挂职锻炼,或考察学习。

2、在有关人员中挑选部分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3、每年给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的教师放一个月左右的学术假。

理论素养

4、教工综合素质大赛

专业素养

展示、答辩、交流

能力素质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校长的使命

关注教师的人生规划、关注教师的人生幸福、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让师生幸福的成长

 幸福是什么?没有战争、有事做:没有疾病、有人爱;没有自然灾害、有书读 我们的追求

 要让拼搏讲台的教师,有一种大家的情怀  要让呕心沥血的教师,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 要让竞争进取的老师,有一种职业的发展  要让业绩优秀的老师,有一种价值的体现  要让教书育人的教师,有一种事业的追求

 要让甘泉的老师:累,并痛快着;忙,并成长着;活,并幸福着.给教师一个目标,促使其能自我完善;给教师一个平台,使其能尽显才华;给教师一个阶梯,使其能登高望远。让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享受职业尊严的同时,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篇3: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与其他一些专业发展活动相比,教研组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教师参加的一些研习活动,所学的大都是理论知识,如果不将之转化为实践,则对改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效用。而教研组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与校外培训机构相比较而言,各级教研组所开展的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有直接的影响。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尽快脱颖而出,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对其是否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的关系。而一名教师如果被各级教研组认可,就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其专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

1. 教研组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渠道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有关教育的个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所以,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极大的统领和催化作用。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认为,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非全部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学习许多;教师更并非孤立地形成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教学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而教研组为教师形成教学文化和分享观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 教研组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聚焦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提升。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内容包括:学习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二、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教研组就是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创设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氛围,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为实现教研组和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在学习型教研组中,立足于校本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载体,“基于问题的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了平台,在这种专业氛围熏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逐步提高。

1. 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

对学校而言,教研组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职能部门,是一个观念转变、实践演练的培训基地,还是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组织。为了使教研组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促进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组织,需建立并完善一些教研制度。(1)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研究负责,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学”与“习”的第一责任人和先行者。教研组长应做到“五个必须”,即有效组织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活动不少于3次;以实践课为抓手,认真组织磨课活动,每学期备课、听课指导不少于15次;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每学年带领全体人员合作完成一项课题研究任务;组织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组织好教师教学评比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制定教师培训计划。(2)组员尽力制。组员应规划和安排好个人的“学”与“习”,做到“五个尽力”,即每节课后尽力写教学反思后记;每月尽力命一份学科试卷;每月尽力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或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开设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提供一篇教学论文。(3)活动规范制。备课组做到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有分工、有记录,每位成员都必须写好备课笔记和教学反思。教研组做到教研活动“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小结。

2. 教师间建立伙伴关系

教研组全体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会,其主要形式为:(1)理论研修。组内教师一起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今天怎样做教师、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问题,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带到理论研修中,通过学习澄清问题、提高认识。(2)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一个开放的发散过程,要求每位成员把深藏于内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同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资深教师现身说法,细说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领导深挖素材,品说教研中的故事和自己的学习之路;青年教师敞开心扉,畅谈自己专业发展的理想。通过深度会谈,建立成员间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3)开展磨课活动。磨课是指教师与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过程,目的是通过“磨”达到“合”———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磨课是多层次、多方式、交叉进行的,如,有师徒结对的磨课、备课组合作的磨课、教研组围绕主题的磨课、跨学科的磨课、在研究人员支持与引领下的磨课等。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对一节课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研究应该是怎样的,体会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设计,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善,落脚点是教学效果。

3. 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为了督促教后记的写作,我们把教后记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写教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撰写教研文章。同时,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

三、创新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把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努力创设教师成长、进步、提高的良好氛围。这样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教研组活动让教师受到更多的启示,有效地点燃了他们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

1. 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化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活动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力途径。多样化的活动能够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量。教研组内开课交流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我校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课一节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必须联系一定的理论进行说课,听课教师除了必须在听课笔记上注明听后感并在集中评课时向开课教师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每学期教导处组织了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校长和教导主任向家长介绍了新课程实验情况,然后一年级段7个班级一起开课,向家长展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家长们也来亲身感受一下新课程的魅力。家长们还与任课教师进行个别交流,从活动反馈表来看,家长们普遍反应较好,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教导处每学期组织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设计、制作精美的课件,认真施教。课前向组内每位教师提供该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等,其中说明选择所用的教学策略原因。在教研组内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从整体框架和具体细节上挖出修改意见,再进行试教。执教后听课教师给予评课,自己进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以上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逐步得到优化,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 教研组学习方式创新化

为调动教师参与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让每位教师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活动中,教研组长事先把有关资料发到每位教师手里,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集体讲座之后,开展交流,创设类似“沙龙”的探讨氛围,对学科教学热点问题引发共鸣。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促进教师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鼓励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并结合案例分析、教法探索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

我校现有教学班38个,同一年级一般都是7个班,语文学科一个班一名教师。这就是说,一般每个年级组教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有7人,数学学科基本上两个班一名教师,但以往的备课常常是教师自己孤军奋战,有时为了应付检查,常常是对教案一抄了之,至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怎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师考虑的不多,而且同年级教师之间很少交流、讨论,更谈不上互助提高。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交流,并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并形成互动、互助的备课方式。

4. 以课堂观察为突破,建立互动、互助型听课方式

听评课活动是我校教研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上公开课的次数多了,互相听课的机会也多了,一开始,我们发现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记载一节课,完全是“记流水账”的方法,把一节课从头到尾记载下来,同伴交流时拿着课本,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现在,教师开始进行课堂观察了,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听课更认真了———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选定自己的观察对象;思考更深入了———不再简单地对事件表象进行分析,而是将各方面的观察综合起来思考;问题意识更强了———不管是执教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观察分析。从开课到下课,每个人都在忙碌。

5.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

篇4: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乐园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从国家“科教兴国”的角度看教师职业,整体教师职业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民族振兴,国民的素质,因此国家是教师整体职业化的引导者、培养者、认定者和管理者。这就决定着国家不仅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而且也有对教师资格、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还要有对教师任职规定的学历标准,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从学校办学宗旨的角度看教师职业,教师专业化水平决定学校教书育人的质与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可以说学校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而校长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引领者、组织者。这就意味着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针对不同学生或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氛围,实现教师自身专业更好、更快成长。这也就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看教师职业,教师职业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这也就决定着教师职业不仅具有学科专业性,还要具有教育专业性。

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

1、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认识不足。社会对教师和教师自身存在着学历就是教师专业能力,职前教育成就教师一生等偏面观点的认识,再加上城乡教育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致使多数乡镇学校、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肤浅,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自由滞后”状态。

2、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从教师资格证管理制度保障,到教师职后高质、高量的管理培训体系,再到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保障体系,这些体系建设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较为系统的培训机制。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成长主要靠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培养、教师在职进修以及教学岗位实践锻炼等过程实现。师范教育虽基本完成教师的培养过程,而对教师的全部成长过程的关照是师范教育远远不及的。师范后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制约着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4、现在的教育体体制制约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教师的管理激励机制,大部分学校不能掌握教师的淘汰和交流,大多数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内在问题。

作为一名学校的校长,理清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找准立足学校实际规范、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看,还有如制度保障、培训机制、教育体制等很多外因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但有一重要外因就是学校自身的若干的制度和管理保障是可以即时完善、实施的,它对师范后的教师在专业实践中的自我造就和自我发展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校长有责任和义务把学校变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历程中播种、超越、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的做法

(一)办学理念引领,在教书育人中树立专业发展意识

校长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校长的办学理念不仅有利于教师清楚认识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而且也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确定了方向。校长也是教师,他对办学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专业化发展的具体体现,这对全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引领作用。2004年,我校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然之骄子”的办学理念,引发了教师对“培养怎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深思,很多教师对“自然之骄子”提出的理论依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因势利导,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在新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相关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也相应的进行改革。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理念等内容的每一点质疑,都给教师专业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带来新的启迪和机遇。我校就是从学校办学理念入手,引发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反思、对教师自身业务进行自我反思,加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二)先进理论导航,在终生学习中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的高度决定教师实践的深度。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是从教师自身业务的需要开始,通过新、老教师的互动交流,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学习态度、学习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互补,也让青年教师感受到了终生学习的魅力。我校新的办学理念引发了教师们对教育理论浓厚兴趣,学校抓住学习教育理论的有利时机,制订了《松柏初中教师业务成长“阳光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用四年时间先后学习专业理论的内容是卢梭的《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方案》中也加强了对教师自身驱动力相关内容的学习,如学习《自驱力》、《方法总比问题多》等书籍和优秀文章《做顶天立地的教师》。同时,学校制订了《松柏初中外出培训教师评选办法》,规范了教师外出培训评选办法,让有能力、有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优先外出培训。学习给教师开拓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也使一些老教师感受到了终生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体会交流中有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谈到:学习让我再一次找到了教育的智慧,让我懂得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如何去尊重、看待现代的中学生……

(三)建立激励机制,在自我造就中感受专业发展快乐

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自我造就的保障。科学的制度体系不仅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而且也能确保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不规范的制度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奋发向上的氛围,没有个性化就不会有个体创新的机会。随着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以师为本的教师自我管理体系已初露端倪,它的主要特性即规范性、激励性、个性化也表现的更加突出。具有这些特性的教师管理体系最终落脚点就是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实现学校管理教师为自我管理。近几年,我校以打造一支“研究型”、“创新型”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强教师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松柏初中教师年度优秀教师考评方案》、《松柏初中教师外出培训方案》、《松柏初中骨干系列教师考评方案》、《松柏初中优秀班主任考评方案》、这些方案的制定不仅把发展权归于教师,而且也让自我发展的教师享受到了每进一步的成功与快乐。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更好、更快的自我发展,学校又针对性地制定了《松柏初中关于设立教育教学特别贡献奖的决定》,加大了对自我超越、自我发展教师的奖励。让主动发展、带头发展的教师得实惠。这一系列制度的改进像春风细雨,激励着全校教师向专业化队伍迈进。

(四)加强校本教研,在自我发展中丰富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主动进行教育科研研究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在2000年以后的三年中,我们曾希望借助外部优秀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来推动教师专业水平地提高,但由于是一所农村初中,受经济条件和地域条件等方面因素影响,多数教师的理念陈旧、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差,课堂教学研究往往出现 “穿新靴、戴新帽、嘴上唱高调、身上老一套”模仿式的表演,教师自我造就效果难以取得理想成效。2004年,在《松柏初中“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学校科研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思路即把本学期教师教学遇到的主要问题确立为下学期学校教育科研课题。每学期以教导处牵头,不同学科同时研究(我校教师少、研究能力差不便于教师个人研究),采取评课交流、共同借鉴、不断推进十二字校本教研方针,消除了教师对教科研畏惧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学校成立教师课题研究组,2005年教师课题研究组就提出了以八导(导学习情境点、导学习兴趣点、导学习质疑点、导学习障碍点、导学习发散点、导学习归纳点、导学习方法点、导学习反思点)、八学(自学式、合作式、提问式、归纳式、类比式、辩论式、点拨式、探索式)为主要形式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材中书面内容少使学生自主学习困难加大,教师“导”的艺术性不高,学生“学”的不到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2006年课题研究组,正式提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导的方法教学活动,具体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以学定教、导学结合,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2008年,随着山东省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提出了“三个还给”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学案导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主动性制约着把时间还给学生后的学习效率;学期有效教学时间制约着教师课堂导与学的质量。面对这新的挑战,教师课题研究组积极面对,提出了跳出课时抓单元,依靠单元定导学的调整思路,基本形成了以“学案导学”为主线的单元整体导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在新形式下“学案导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校本教研的历程经过了从消极应对到主动参与再到积极应对,这正是教师们通过校本教研实现自我造就、自我发展的过程。

篇5: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自古以来,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应该成为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然而,许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对孩子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今天在学校听不听话?”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时至今日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玩劣捣蛋。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难道不让我们感到深思吗?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随便动手,古用戒尺,今用教鞭。一时的“纪律”,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解放小孩的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人都有好奇心,何况是小孩子?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也许很多老师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老师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的读书方式还残留在他们的脑海里,所以还想把这种教学方法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可惜这种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就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美术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孩子画出来的想象画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我们要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可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时代在进步,江泽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记得一次上美术课,是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我刚讲玩,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来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们走上台前展示时,足足地吓了一跳,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声来:蛇!再仔细看原来是青竹棒上缠绕着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那根教棒吗!我又看到那个学生灿烂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去上美术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由此让我想到,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的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课堂还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这学期我换了个学校,刚开始对所教的班级也并不了解,上课了,当我刚踏进教室时,我也显得特别紧张,尽管前一天已经对这堂课在房间里排练了很多遍。我上的是《画太阳》,由于故事生动,学生兴趣盎然,可以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是我预想中的。轮到学生自己下笔做画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慌忙把自己的画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地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开开眼界?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她说那就等你画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那位学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我又走到她的身边,她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画。我说你画好了吗?大胆些,画好了让大家看看,好吗?那个学生慢慢地把手从画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个愁眉苦脸的.的太阳,也看到了一颗愁眉苦脸的心。我于是说:你画得太阳很特别,但老师希望你的太阳能早点高兴起来!那个小朋友笑了!也许是我的话,不一会儿她把太阳的表情改了,还给太阳涂上了美丽的颜色。这回她再没有用手把画挡住了。当画好的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她也勇敢的上来了,结果我当众表扬了她。我看到了她自信的笑脸。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钙”等物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育的作用,但对孩子们精神上的需要是什么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同时也容易走向自卑的极端。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过分地谦虚,也就会让他们过分地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就好比精神上得了“软骨病”,未经过河心先慌,尚未爬山腿先软,就难以渡过茫茫江海,越过重重高山。最近我看了日本娱乐片《麻辣男女教师》,虽然里面的男女教师有些夸张,但是他们却有意想不到的优点,就是给班级里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最后结局当然是每一个学生都尊敬崇拜他们,对学习也更加的有信心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美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学校的美术课堂里就更离不开创新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欲望就更能够在美术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我相信教师有着创新欲望,学生们会更加热衷于创新的。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创造新事物的摇篮吧!

篇6:让乡村少年宫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

大丰市草庙镇中心小学地处黄海之滨,麋鹿故里。所辖学区具有范围大、分布广的特点,有些学生是本地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其亲戚照看,有些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从一年级就实行全周寄宿制,全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需要住宿。剩余的走读生中又有一半在校代伙,早上到校,下午放学才回家,全天在校。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非常不适应。心理上对父母的依恋,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都是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障碍。小学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轻,课外时间充裕,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学生大多无所事事。这对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场所和设施大多闲置,使用率低,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校周边的少年儿童,星期六和星期日也没有活动场所,家长都忙于工作,学生在家不是玩电脑就是看电视。建设学校乡村少年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活动,既填补了他们离开父母的失落,又发展了他们的特长。学校周边的少年儿童也可以在节假日到少年宫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我校以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契机,融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和德育于一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作了一番新的探索。

一、合理安排活动阵地、活动时间,活动、教学两不误 以我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为契机,我们对学校的各专用教室进行了全面的规划。除科学、美术、音乐等常规专用教室外,还建设了绘画工作室、书法室、象棋室等十几个活动场所,陆续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美术用具等,这些场所和设施,既可用作各科的教学阵地,又可用作少年宫的活动阵地。正常上课时间,主要作为教学阵地,每周一至周五大课间、每周日下午、寒暑假活动时间(下午2:30至下午5:00),作为少年宫活动阵地。专用教室内陈列的是学科课程表,室外布置了少年宫活动项目信息表。教学、活动两个阵地统筹安排,互通共有,资源共享,交互使用,实现两个阵地都育人的目的,让学校的场地设施既满足了少年宫的需要,又不影响教学活动。

二、注重组织管理,建设一支有力的辅导员老师队伍 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少年宫建设组织管理网络;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安排,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少年宫活动分为象棋、体育、艺术、阅读、科技等五个大类,又具体成立了电子琴、舞蹈、象棋、书法、航模等十四个小组。

为了提高活动辅导的专业性,学校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力争做到一师两用;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指导,提高辅导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聘请离退休老干部做校外辅导员,充实“乡村少年宫”的师资力量,借此拓展师资渠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以特色成为少年宫活动的亮点,带动少年宫的全面发展 我校在少年宫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特色,发挥学校的特长,以特色为亮点带动少年宫的发展。

1.发挥象棋特色,培智、育德。

象棋是一项修生养性的运动,能够培养人们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品行,是开展养成教育极好的媒介。在教授象棋时,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良好养成教育极佳的时机。象棋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是很有效果的。学习象棋能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5种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处在良好的统一体中,在智力各种因素的组合作用下产生具有创造性的聪明和才智。其实,除了智力因素外,象棋也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能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棋局的胜负太重要了。比赛的结果,也会强烈地冲击学生的情绪。胜利的狂欢,失败的沮丧,下棋时的犹豫不决,都会对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造成冲击。我们要通过象棋教学,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较强心理调适能力的人。在象棋教学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棋类交流汇展大会三棋交流赛”中,我校女子象棋队获团体比赛二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参加盐城市象棋锦标赛获得团体第三名;参加江苏省星级棋手顶级赛,我校由五名学生获得一级棋手称号,由四名学生获得二级棋手称号。

2.诵读传统经典,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经典一直是激励人们懂得仁、义、礼的不朽篇章。因此,我校将传统经典融入课堂教学和少年宫活动中。现3—6年级学生人人参加,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成长,在诵读经典中明理,让中国几千年的经典文化成为学生一生受益的财富。

3.开展航模运动,开拓,创新

民族的未来在科技,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十分重要。从2011年起,学校和少年宫正式成立了航模兴趣小组,虽然条件很简陋,却挡不住辅导老师和兴趣小组学生们那一颗颗热爱科学的心,2011年学校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蒋函赟参加江苏省纸模型飞机科技竞赛获一等奖,王俊渏、冯斯羽、陈卓然获江苏省纸模型飞机科技竞赛二等奖,单浩宸、王海江、董劲、李文欣获江苏省纸模型飞机科技竞赛三等奖。

4.艺术教育蓬勃发展,标新,立异。

在课外活动中,辅导教师充分让绘画与书法相结合,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绘身边的美、发现身边的美、表现身边的美!

音乐教育中,学生的电子琴、二胡、竖笛、合唱等多种项目齐头并进,在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

篇7: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来到办公室, 教研组的五位老师都在, 但因后面的一节课调课有困难, 老师们难以集中研讨, 李老师提出下班后再来进行集体备课, 可以先抽签确定授课人员, 教研组长胡老师自告奋勇的说:“这个课我来上吧! ”。 不愧是“党代表“, 做事情就是积极主动, 我说:“前面几个教研组, 都是按照要求和程序操作的, 今后学校都会采取这个方法开展研讨, 还是抽签决定人选比较合适。 ”于是, 大家聚了过来, 抽签结果却颇具戏剧性, 最后抽签的胡老师还是成就了她的“夙愿”。

下班后, 做完清校检查, 已经5:40了, 时值隆冬, 天色渐黑, 我再次来到三年级办公室, 五位老师正围坐在电脑边研讨, 他们讨论和修改每个教学环节, 为这节课的“精彩呈现”出谋献策, 我仔细聆听着,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不知不觉中,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 看着他们还意犹未尽, 我不便打断, 只得小声问李老师:“不早了, 你们还要多长时间? ”, 她说:”还有几个地方要斟酌, 估计还得一会儿。 ”我跟几位老师说:“大家抓紧时间, 早点搞完早回家吧! ”, 老师们应和了一声, 就继续开始讨论起来。

走出办公楼, 一阵寒风迎面袭来, 室外已是灯火阑珊, 回想刚才办公室里的那一幕, 不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有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团队, 我们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为市高效课堂建设样本校, 钢花小学尝试通过年组互动研讨课, 增强教研组内部管理和活力, 推进集体备课研讨的有效开展, 构建“体验教学模式”, 在学校研讨展示环节中, 学校的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纷纷被教研组“力推”出阵, 较好地展现了个人的教学魅力。 但也有部分教师, 只忙碌于自己的“三分责任田”, 不主动参与各项研讨活动, 更不愿在学校或上一层面展现自身课堂教学, 久而久之, 变成了“啃老族”, 教学水平和质量难有起色, 于是, 学校采取了“四段”研讨教研模式, 逐月安排各教研组开展研讨课, 围绕模式的构建, 教师们在搜集资料, 自我思考初备, 集体备课研讨的基础上, 抽签确定授课教师, 授课后同教研组教师说课、评课, 让每位教师均能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我的思考

当踏进校园, 孩子们清脆的问好无法舒展你的双眉;当走进教室, 同学们朗朗的书声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端坐于办公桌前, 对于学校委派的任务消极参与;当我们的课堂不再饱含激情……我们的年轻心态正在退潮, 也一定染上了“职业倦怠症”。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教师的职业倦怠,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如何给教师“解困”, 让他们在每一个平凡的一天, 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自主生长, 体验职业的幸福? 是我们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改进的话题。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转化的过程, 需要有效化解职业倦怠, 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 作为管理者, 应该努力调动教师们的内在需求, 把学习、研究、行动、思考、总结融为一体, 促进教师主动的、持续性的发展,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钢花小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于2003 年开始探索实施“体验式校本培训”, 即基于教师的需求, 以教学实际为立足点,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学习获得初步体验, 然后在培训组织者的指导下, 通过参与式合作活动, 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 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2008 年开始, 学校以潘海燕教师提出的“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为形式, 通过教师们自我反思, 发现问题, 在自修自研、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 形成解决问题策略,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 我校采取以下举措:

1.自我诊断, 查漏纠偏“谋问题”

自我反思是教师时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的基本行为, 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 学校采取推荐书目、集中学习、撰写心得等形式,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 了解有关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提高认知水平, 并不断的反思和超越。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对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自我分析和诊断, 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进行教学情况自查, 对个人课堂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反思, 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 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的行为及某些环节, 并针对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情把握不到位, 教学语言琐碎, 问题指向不明, 体验探究活动效度低, 学生参与不积极, 小组合作形式化, 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节奏松散等问题, 学校在整理罗列后, 形成课堂低效问题单, 并逐一予以归因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明确教师个人及备课组年度的研修方向。

2.专题研究, 以小见大“接地气”

教学即研究, 问题即课题, 教科研要摆脱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供需矛盾, 应做到“虚”与“实”相结合, 是教学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教学成果就是研究成果, 真正实现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以“自修———反思”研修模式, 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日常教学实践有机联系, 采取小专题行动研究方式, 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 研修专题定位于“小”而“专”, 内容选择系列化、专题化。 如数学学科“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语文学科“白板技术在作文讲评中的应用”, 英语学科“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等课题, 采取个人或教研组立项的形式, 让教师研修活动聚焦于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 聚焦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分析, 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研究, 增强自己的行为智慧, 教研组或学校对小专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进指导, 每学期进行一次小专题成果交流活动, 让大家集思广益, 共享经验。

3.四段研讨, 互帮互学“聚人气”

为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促进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针对性, 每学期初, 学校教导处根据学科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课型, 由教研组申报研讨内容, 采取“个人初备 ———集中研讨 ——抽签授课———听评反思”四段形式, 逐月安排教研组开展研讨课。 教师们围绕高效课堂模式建模、研模, 在搜集资料, 自我思考初备, 集体备课研讨的基础上, 随机抽签确定授课教师, 授课后同教研组教师说课、评课, 教师们结合高效课堂评价表, 边听课, 边分析, 从单位时间内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面及状态、练习的有效性、评价方式等方面, 综合评判课堂教学, 及时调整后, 进行再次实践, 确保教师们在一个学年中均有1 至2 次校内交流展示的机会, 通过一个完整的研讨、授课、听评过程, 教师们撰写教学案例素材更为详实, 内容也更有操作性和理论性。

习惯成自然。 四段研讨形式在实施初期采取了至上而下的形式推进, 或许有些“强制性”, 但通过这个平台, 教师们在研修过程中, 获取了集体的智慧, 感受了课堂主阵地的成果后, 就成为教师们的“内需”, 促使他们化被动为主动, 乐于参与到这种研修过程, 大家在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积极氛围中, 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

4.提炼策略, 转化成果“取真经”

活动、体验、感悟是教师自主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 在高效课堂建设全面推进, 尤其是在教育云、微课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 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 使得一些教师难以适从, 如何实现教师们从“座上客”到“实践者”, 必须以点带面, 提炼策略, 积蓄能量。

学校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每节常规课课后, 教师们都会及时撰写课后反思, 反思内容不求面面俱到, 但要有侧重, 总结得失, 发现问题, 探寻方法;每次教学研究都以“五个一”的形式来落实, 即一份教学设计, 一节课堂实录, 一份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个多媒体课件, 一个互动点评, 通过教研QQ群, 及时参与评课反思, 并上传资料。 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究、课例呈现、交流反思等过程, 学校已经初步构建了体验式“五步”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并总结出“自学———引导”、“问题———解决”、“情景———体验”等教学策略, 这种研修一旦成为工作常态和工作方式, 教师们就能走上更高层面, 对教育教学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变革。

篇8: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阵地

一、更新教师发展观,促进专业角色意识的养成

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是教师在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模式的一种专业认识,而教师的专业角色学习过程,是教师专业形象自我塑造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对专业角色的认识,了解专业角色的本质,体味专业角色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要求。

(一)重视教师个性化发展,树立教师的主体精神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所抱的理想、付诸的行动、伴随的焦虑与反思、主体价值思考体现了教师个性化体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的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教育思想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去理解教育,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味、领悟教育,从而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的理解。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创新、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克服安于现状的惰性,树立锐意创新精神

创新是教师专业角色自我塑造的突出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知识的创新来维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强调。一个教师如果囿于传统,缺少创新能力,就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师就谈不上发展。同时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才会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创新需要和贡献需要的动机和事业心,才会自觉地实现专业化的发展。

(三)摒弃“礼让”作风,树立竞争意识

竞争是教师专业角色自我塑造的必备条件之一。教育具有竞争性,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教育更强调竞争性,教师唯有具备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效益。唯有善于、敢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竞争的强者,才可能成为一名受同行、学生信任的教学者。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礼让风格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角色,由于缺乏竞争意识,不可能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四)转变经验至上作风,学会反思合作

美国教育家认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诚然,因为教师的经验并不会永远正确,一个教师不能固守着原有的经验一成不变开展教学,应该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中前进。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还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学工作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教学创新的匠心来源于教学实践。具有反思精神的教师,会自觉提取自己和借鉴他人教学经验中有用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

(五)善于理论升华,具有良好教育科研态度

科研意识是教师专业角色自我塑造的深化。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教学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创新教育、教学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而且要力争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专家,甚至独立承担某个科研课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推动教改和创新教学的开展。

二、充分发挥学校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角色意识的树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驱动教师自觉要求成长的内在动力,学校响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高要求、高标准的时代呼唤,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教师发展观念的及时转变,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但这仅仅是从“内因”上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每一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每一所学校都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一)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发展离不开文化,两种文化对教师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学文化,二是中小学文化。大学文化对于教师的普通文化基础的形成、所教学科专业文化的掌握、教育理论的理解、教育理论前沿的把握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种大学文化又和教师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距离,它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代替中小学文化。对于教师来说,中小学文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十分宝贵的。它是广大师生学校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一所学校个性化表征之一。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培育一种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这里的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在某种分解的时间片段中,时而作为主体去认识对方,时而作为客体被对方认识。他们之间的理解和认识是在同一过程、同一活动中同时地、交互地、共同地进行,使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发展。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是指教师之间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态度和风气。这两种氛围稳固发展,形成学校的文化,将积极健康驱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次是与大学结成伙伴关系,寻求与大学文化的融合。中小学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要求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结成伙伴,平等交流与对话,面向学校教育的问题与前景,一起探索,合作建构,不断创造出充满生机的新的教师教育文化。这应是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学生主体三者之间的共同创造。正是在这一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实现双向激活,教师和学生才能都获得发展。

(二)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载体,在实践中促进教师发展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的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实践生活,尤其是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应自觉和教育的对象建立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艺术、知识更新等方面不断地反思和建构,推动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机构,学校应经常性地以日常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建立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模式,加强引导、规范和激励,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这方沃土中,激活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关系,蓬勃活泼地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培育科研土壤,培养科研意识,在研究中促进教师发展

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成熟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学校培养教师的科研精神,前提是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育和研究。如果仅仅从知识的传递出发去理解教育,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出发,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人格的培养,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对于科研精神的理解,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就研究而研究,而应把研究看做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它贯穿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教师对教育的正确理解,研究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树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寻求合作与指导,培育科研的土壤;制定科研规划,规范科研管理,加强激励机制,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科研、深入开展科研的局面,让教师在自觉开展科研活动中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四)以校本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加强校本研究,促使教师理论素养专业化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质。中学校本研究可以从“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和“强化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方面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首先教师的教学经验大多是在不经意、无意识下形成的,这种经验缺乏理论性和指导性,不一定是正确的。校本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促使教师从学科理论高度去认识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实现这一校本研究任务,帮助教师熟悉掌握本学科理论,使教师既掌握本学科的传统理论,又使教师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第二,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校本研究的又一任务,因为校本研究始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要求教师通过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成败、存在的问题等。而教师具备这种反思能力,则必须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学校通过实现这一校本任务,为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

用于教师培训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多样性、可供教师选择的课程。学校自觉开展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学科知识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而且可以从“合作”、“探究”两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发展,使之向学者型教师发展。

(五)加强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在制度保障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在学校制度文化中进行的,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像任何事物一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需要制定不同的制度加以保障。对于教师不同的发展水平,学校要建立科学权威的评价标准。学校在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时要着重突出制度的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可以说,学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健全,是教师专业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上一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概念下一篇:2011企业春节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