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心得体会

2024-05-02

数学实验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数学实验心得体会

数学实验课内容简单、易理解,但也有挑战性。几何画板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很好地显示出来了,它可以绘制动态的函数图象,显示动点运动的过程,数形关系直观,线条清晰、精确、美观、可隐可显,可反复演示,可使我们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点。我学会了自己利用几何画板中的“作图”、“变换”、“度量”、“编辑”、“数据”等功能,制作具有动感的几何图形和曲线,然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我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使数和形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曲线、迭代法绘制分形图形的生成和求非线性方程的近似解的方法、绘制空间曲面、计算π和e以及定积分在计算面积等问题中的应用等等;

通过学习使用数学软件,数学实验建模,使我们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然后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最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或多种方案,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我们参加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和参加工作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

篇2:数学实验心得体会

铜矿峪学校

郭素珍

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教具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技巧地使用教具学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组织。通过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实验培训,我受益匪浅,此次培训主要围绕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使用,通过此次数学实验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数学教学,特别是在教具的使用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教学谈谈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地取材:教师先让学生分粉笔:有6粉笔,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粉笔盒?这个知识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7粉笔,还是要求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盒?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粉笔,这时有的学生拿着剩下的1粉笔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笔盒里吧,可每盒只能放3枝,再单放1个粉笔盒吧,又不够3枝,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这时教师提问题:“你知道这1枝粉笔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学生便喊道:“余数。”教师马上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使学生了解了问题的提出,认识了余数,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一定要学好数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作用。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苹果的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口算20以内加法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学校买来9个白皮球,5个红皮球,一共买来几个皮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把小皮球装进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装10个。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装法:⑴9个白皮球与1个红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红皮球。⑵5个红皮球与5个白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白皮球。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装法,引导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装法列出算式,并思考:9+5怎样计算?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教学圆锥的体积,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用教具辅助教学,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有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行”这个名词,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具的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例如:学习“11减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教具和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升和1000毫升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0毫升水倒进1升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篇3:数学实验心得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验教学,实践与体会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 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定律、性质等都可以利用教具进行实践活动来体验。运用教具动手操作实验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实践活动, 也是学生学好数学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操作, 验证教学知识、定律、结论, 才能理解更透彻, 记忆更深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具体的、有趣的实物进行实验活动, 通过巧用简单物品, 巧制简单教具, 巧改实验器具, 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身边的实物教具进行简单实验, 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为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基础。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 就要充分利用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充分认识到教材、教学与教具的关系。很好地制作与使用教具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如在《异面直线所成角和距离》的教学中, 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约50cm见方的硬纸板两块 (当平面) ;约50cm的小木棒三根 (当直线) 上课时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 用两根小木棒交叉, 一根做旋转, 使夹角由小变大, 让学生总结:两条相交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是用什么来描述的?然后一手拿一根小棒, 摆成平行状态, 由近到远慢慢移开, 再让学生总结:两条平行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又是用什么来描述的?学生能总结出分别用它们所成的角的大小和距离。那么, 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如何来描述呢?我演示, 让学生动手模仿:在一张硬纸板上用透明胶胶上一根小棒a, 并插上两根小竹棒b、c, 然后让学生思考:直线a与两根小棒是怎样的位置关系?而每根小棒与a的位置关系都一样吗?通过以上模型显示, 两条异面直线也可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也可形成不同的距离。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几何量来刻画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倾斜程度及远近距离呢?这样就形成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和距离的概念。经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生动形象, 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逐步形成概念, 以此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数学实验活动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 每位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实际综合考虑, 精心设计, 灵活运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正规教具时, 必要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改进和完善, 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 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 突出强化知识点, 事半功倍, 使教具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如在讲授《同底同高的棱柱和棱锥的体积关系》一课时, 我在课前准备好一桶沙子和同底同高的空心三棱柱, 三棱锥各一个, 先往三棱锥中加满沙子, 然后倒入三棱柱中, 重复这一过程, 结果发现三次正好把棱柱装满。通过演示, 学生就能直观地得到结论:同底同高的棱柱和棱锥, 前者体积是后者体积的三倍, 这样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了。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 亲身体验, 形成表象。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 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和教具有机结合, 才能使学生化难为易,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自制教具做实验还可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效果并不在于教具是不是复杂, 而在于适用, 当教具的适用性符合学生心理的简化水平时, 就会加快学生的感知速度, 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容易寻找而且容易加工的东西, 比如废硬纸片、细铁丝、铁钉、细木条、橡皮筋、火柴, 等等。拼拼, 剪剪、搭搭等看似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 其实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体验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创新, 这一点在农村数学教学中是很关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 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 要选择恰当的、符合实际的、有利于理解的方法。那就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 如在《两平面所成角》一节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折成直二面角, 求AB, AD所成角。针对这样一道题, 我没有让学生画立体图形找角求角, 而是让学生自制一个正方形纸片, 标上字母, 连接AC, BD交于O点, 然后沿对角线折起, 使平面ABC和平面ACD成直二面角,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样, 学生发现, △BOD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通过计算得出BD=AB=AD, 所以△ABD是一个正三角形, 很快得出结论:AB与AD所成角是60°。这样,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解决了问题, 提高了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总之, 教学时要恰当地进行数学实验, 激发兴趣, 创造学生操作和实验的机会, 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智力背景,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多向思维、善于推理、合理猜想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和习惯,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钱正艳.让实验迈进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 2003, (12) .

[2]宁国府.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具的使用[J].数学通报, 1998, (12) .

[3]马蕴雯编著.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例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篇4:数学实验心得体会

关键词:数学实验;探究;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72

一、数学实验的涵义

所谓“数学实验”,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某种数学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形式。数学实验是一种思维实验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

二、数学实验的背景

1. 时代背景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其中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等,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数学实验是当前高等院校数学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新兴课程。

2. 教学现状

数学课堂上摆在学生面前的总是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纸。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只注重在课本上默默耕耘,就连教科书上偶尔出现的“想一想”或“做一做”,都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学中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以推理性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单一,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占绝对优势。中科院李大潜院士指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后却不会用。”尽管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但实际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却不尽人意,造成“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现象,与提倡的素质教育显然不相称。

三、数学实验的意义

在中学数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能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总结自己一生成就时曾说:少年时代在国内受过严格的演绎式的教学,培养了他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国接受的是探索式的教学,突出了通过实验重新验证每一个定理、推论的过程,从而培养了他的实践创造能力。他称正是这两种能力的结合,成为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优势。

四、数学实验的实践研究

课例一:掷骰子引出无理数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0”,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一位学生掷骰子,另一位学生在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地掷,点数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3154265123……,这时教师喊停。

教师问:“如果骰子不断地掷下去,点数不断地记下去,那么我们在黑板上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

有学生马上回答:“将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

教师再问:“是循环小数吗?”

学生答:“不是。”

教师问:“为什么?”

学生:“点数是掷骰子掷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

教师:“不错,这样得到的数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是一类新的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题。

点评:为了介绍无理数的概念,教师先创设一个数学情景(掷骰子),并引导学生去做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再通过实验的结果让学生知道了这种数的特征(无限不循环),这个实验使“无理数”抽象的概念变得很容易理解,相信从这节课以后,学生会很深刻地记得“无理数”,只要一说到无理数,就会想到那个掷骰子的游戏。

课例二:由折纸折出了“幂”

首先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一张纸拿出来,要求学生把这张纸反复对折,折的次数越多越好,同桌的两个同学配合,一个折纸,另一个记录折纸的次数和折得的纸的层数,并把他们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次数 层数

2

4=2×2

8=2×2×2

· …

· … 7个

7 128=2×2×…×2

教师:如果折10次,猜想一下,它的层数应该是多少?

有学生回答:应该是2×2×…×2(10个2)。

教师问:为什么?这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答:从实验可知,当折纸的次数是2,折得的层数是4,即两个2相乘;当折纸的次数是3,折得的层数是8,即三个2相乘。依此类推,折纸10次,折得的层数应该是10个2相乘。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由于折纸的次数越多,折得的层数也越多,2相乘的个数也越多,表示起来很不方便,有没有一个特定的符号来记它呢?(下面引出新课的内容)

点评: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一个参与者,因此更容易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知识、新方法等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是数学实验课一般的模式。从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知道,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结论,会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让他们逐步感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开展数学实验的体会

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使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印象比过去死记硬背的要深刻得多。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亲近了。但在把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课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好,将对我们进行数学实验很不利:

1.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分工问题。有的实验课可能只是教师做实验给学生观察,猜想(如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而有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如探究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折纸)。不管怎样,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验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在实验之前,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所以教师应放手给学生大胆去尝试。

2. 时间问题。实验过程既然是一个探究过程,那么开展实验课肯定比平时耗时间,特别是由学生自己来做实验。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就目前45分钟一节课,有时不一定完成得了教学任务。教师应灵活支配时间,有些课如果需要探究时间较长,可以安排两个课时,千万不要见时间不够了,赶紧中断学生实验,由自己讲出结论。

3.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问题。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都有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实验所需的工具与材料,而数学没有专门的实验工具,所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其实,数学的实验工具很多可以由学生自制,有些不容易做的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

4. 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而放弃数学实验,主要原因是对数学实验的作用认识不足。开展数学实验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实验的精心设计尤其重要,而且数学实验中用得最多最广泛的是计算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现代化的教学。

实验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探索真理的过程。因此,数学实验必然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性学科不同,我们不能也不必依赖实验来学习数学,但完全可以用实验方法去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呼唤数学实验。

篇5:《数学实验手册》学习心得

一、培训地点:灌云实验中学

二、参与培训人员:陈维红、关丽、张为贤、马曼丽

三、学习心得:

经过一天的初中数学培训,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近几年来,伴随着新的《数学实验手册》的发行与运用,要求学生更好的“感受”数学,“做”好数学,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的趋势,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疑问。而恰在这样的时候,培训班开课了,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成员。在培训期间,在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了一些数学专家和名师的讲座和讲课,让我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实验的理念,提高了对数学实验的认识.下面是我这一天培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1、经过孙主编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初中数学实验。

通过培训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实用性。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初中数学这次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孙主编就《数学实验手册》中前七节课的分析与解

读,让我明确每一节课的设计意图和适用的课型。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思考等手段,构造出数学知识。《数学实验手册》坚持因材施教,学思想结合,知行统一;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紧扣课程内容,手段运用,方法创新,形成开放、创新、互动的教学创新载体。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实验的组成模块及知识点,明白了各知识点之间又有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初中数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

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初中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法。

特级教师吴海宁用了艾丽斯的《自由》的教学案例来让我们体会数学实验的重要性,枯燥的讲解只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调查等方式进行探索,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规律的“前世今生”。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王磊的精彩演讲更是让我们知道数学实验应用的广泛性,可以是以一个教学片段呈现,也可以是整节课的实践活动。他还通过讲解透明纸的使用,月历的使用,计算机的辅助等向我们形象生动地数学实践是什么?数学实践怎么做?

三、通过两位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中数学课堂实践教学。

通过两位老师课堂精彩的呈现,让我明白了《数学实验手册》为什么用;什么地方用;怎样用;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改革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目标:“受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交流等手段自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篇6:三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实验心得体会

甘根芽

自下半年三年级实行高效课堂实验以来,在实验中,尝试高效课堂,若得若失,有迷茫、困惑,犹如一个初涉社会的孩子,不知深浅,不知如何把握。现将自己的尝试心得小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预习环节的教学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也曾要求学生进行预习,甚至在新教材中也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是一方面,我们对预习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只有要求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到这一环节。另一方面是我们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环节的应有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学习高效课堂必须高度重视预习环节,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具体要求、效果检测等方面的落实,保证预习的效果。

二、狠抓展示的精彩

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室四周的栏目,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加强展示的精彩和课堂的生气。

三、加强课前检测和当堂反馈

课前检测和当堂反馈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既能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去拓展知识面,去自主探索……。

四、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理与提炼

整理、加工、提炼知识结构既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又是巩固提高学习效果的必然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结果学生学习的都一些零乱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结果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实质与核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之间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因此,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由,归纳,概括、提炼的意识,要给学生总结概括的时间与空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从而让总结成为学生每一节课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有价值、最有效的一个环节。

五、实验中的困惑。

1、导学案教师自己编写,总觉得抓不住要领,重难点不突出,完不成自己编写的导学案。

2、小组讨论发言,效果不佳,讲闲话的多。组长不知如何带领组员讨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文字表达不清,只知道说答案。

3、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奖励性的措施制订或落实不到位有关。

篇7:数学实验心得体会

织金四小 杨树平

2013年7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毕节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改实验教材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以前我不懂的东西,收获很大。下面我把我这次的培训体会简单的介绍一下。

一、课标理念、教材修改与教学改革

首先,黄主任从四个大的方面对《课标、教材修改与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说明,很好地给我们阐明了本轮课标修改的方法和理念。

(一)对本轮课标修改的基本看法。

1.本轮课标修改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2.课标修改是十年课改实验的总结和反思。3.修改后的课标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理性。

(二)本轮教材修改的思路和重点。1.更新素材。

更新素材要注意一下几方面:一是选择素材不能一味赶时髦,要有历史眼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二是要兼顾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陆、平原与山区学生的生活背景差异,努力提高素材的普适性;三是进一步巩固素材自身的数学内涵。

2.降低难度。

本轮教材修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教材本身存在的难度进行了降低。如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在计算中,学生可以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结果。

优化结构。

对于繁杂的单元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合并。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整合成了一个单元,而统计原来九个单元也缩减成了七个单元等等。

3.突出基本数学思想的感悟。

修改后的教材更好地突出数学思想的感悟。4.适当整合实践与综合应用。

5.针对于原来教材的综合不强实践不强的缺点,本轮教材修改从适当加强综合、加强长作业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6.积极倡导“动手做”。

7.重视提供具有现场感的数学活动线索。

(三)对教学的几点启示。

1.深层次地理解和分析教学内容是基础。2.引领学生进入高质量的思维状态是核心。3.更高境界在于激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4.多多关注学生的良好品行与健康人格。

二、微观视野里的课程改革和教材修订

黄主任用极其坦诚的态度适当例举了这次苏教版实验教材一至六年级的大体内容修改的一个大体方向,给我们参加学习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8:数学实验心得体会

1.学生发展的需要。

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 让学生“做数学”, 通过“再发现”与“再创造”的方式学习数学,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发展的平台,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运用, 使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感受数学价值, 体验成功的快感,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 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形成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比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更长远地影响他们日后的生活态度和事业发展。

2.数学自身的需要。

欧拉说过, 数学这门课程, 不但需要观察, 还需要实验。通常, 我们都知道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有实验, 而且就现今来说, 实验方法在数学科学中愈来愈被重视, 成为发现和创造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用数学技术研究数学问题 (探索、猜想、求解、验证) ,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逐步形成了数学科学中一个新的极具生命力的分支——数学实验, 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烧中段”, 即就题解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就应该重视数学实验, 让学生多动手、多尝试, 懂得问题的来龙去脉,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然后从中发现规律,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研究理念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恰当运用数学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实验”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 更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 而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 (或假设) 而进行的某种操作和思维活动。其实, “数学实验”的含义非常广泛, 从目标上讲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从内容上讲, 不仅指物质化的操作实验, 更重要的是个体内化的探索性的思想实验;从形式上讲, 包括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过程等等。通过“数学实验”, 改变了数学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于研究探索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更加关注数学过程、数学本质,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从而最终为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初步探索

以上述理念为指导, 我们从构建“数学大课堂”入手, 进行了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初步探索。

数学实验, 它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 它不能仅仅局限在小课堂中, 而应延伸到整个家庭和社会。让学生试着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以一种数学实验投身到整个生活, 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会不一样的。

1.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 “课前预习”成了数学课的“禁区”。我们都希望上课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张张“白纸”, 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每次上课前, 总会有不少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知识内容。我们不妨把“禁区”开放, 把课前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使课堂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如果没有资料, 就不得不用一份年历来讲规律, 这就使学生很难信服, 因此, 上课前我让学生找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然后进行调查分析, 填写出调查报告。

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

你还有什么问题?_________

2.课中实验。

数学实验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数学自主交互性活动, 是实现知识“再创造”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中自主发现规律,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获得数学真理, 他们的情感、体验、个性、动手能力、创新品质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张扬。

(1) 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或学生在台上做实验, 大部分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 每个学生看在眼里, 急在手中, 人人都想亲手尝试, 自主探究。在大力培养创造力的今天, 应该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 组建实验小组,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人人参与, 个个动手, 在实验中探究新知, 获取感性体验,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案例:“圆锥的体“教学实验片段

师: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请你猜测一下圆锥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

(各小组桌上有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容器若干套, 水、沙、米适量, 让学生自主选择)

师:该如何做实验探索呢?请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教师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通过以上实验,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以前, 在教学中我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 学生只是在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 并没有切身的体验。现在, 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探究新知、锻炼思维、张扬个性, 而不是充当一名操作工的角色, 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由于角色的变换, 他们从中获益的绝非是数学知识的本身。

(2) 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让学生展示才能。

传统的数学实验, 验证性的较多, 这样的实验往往是在学习了某个知识点之后, 运用操作实验的方法验证所学知识, 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详细地交代给学生, 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一步一步地实施, 这样的机械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放手让学生大胆实验, 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拓展时空。

案例:“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实验:

1情境探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 (八位数) , 然后请大家判断是否3的倍数, 许多学生受旧知的负迁移, 只看个位数上的数字是否3的倍数。教师没有评判对错, 而是让学生用计算器来检验, 并思考和讨论: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个位上是3的倍数中, 有的是3的倍数, 有的不是, 这是为什么呢?

3动手操作。让学生用3颗、4颗、5颗、6颗珠子在竖式计数器上摆数。把1颗珠子放在个位上表示1, 放在十位上表示10, 放在百位上表示100。

4观察记录。每摆出一个数, 就判断一下这个数, 并找出这个数与珠子颗数之间的关系, 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5得出结论。凡是珠子颗数是3倍数的, 摆出的数就是3的倍数。

6分析讨论。任意一个3的倍数, 都具备这种特征吗?学生举例验证。

7综合陈述。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这七个环节构成数学实验的一个活动系统, 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的, 而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数学实验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与思维坡度, 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 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如果学生的数学实验变成了简单执行老师的任务, 变成了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 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 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让“Hands on”的理念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吧!

(3) 变封闭实验为开放实验, 让学生张扬个性。

封闭式实验的目标不因学生实际而改变, 实验器具统一, 实验步骤和程序固定, 实验方法单一, 在这种老师预定的实验中, 抑制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理念启示我们, 数学实验教学应倡导开放式实验, 在实验中尽可能不给或少给限制、提示, 让学生自主选用不同材料, 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法探究同一个问题, 产生殊途同归的效果, 使学生思维不受限制, 个性得到张扬。

案例:“分数化小数”教学实验片断

师:你认为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与什么有关系?

生:可能与分子有关系。

生:可能与分母有关系。

生:与分子分母都有关系。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 才知道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是由分子还是由分母决定的?

生:先确定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然后让分母不变, 分子变化, 如果仍然能化成有限小数, 说明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分母是决定因素。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通过以上实验,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是由分母决定的。

在开放的氛围中, 让众多的信息相互交织, 不同的思路相互促进, 自育与它育相互补充,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使学生了解“猜想——探索——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把“书本的数学”变为“实验的数学”,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悟与理解知识, 是建构主义所大力倡导的理念, 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实践的课题。

(4) 变“操作实验”为“思想实验”, 让学生学会思考。

“操作实验”是将抽象的材料形象化, 是思维赖以存在的土壤, 而其中的数学思维活动才是经历数学化的本质过程, 是学会学习、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性阶段。操作实验对小学生而言有时是必须的, 但是, 数学更多的是思想材料的实验, 它更易引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学会思考。

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操作实验, 在实验中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实验前, 学生拿到的学具是把圆柱的底面已经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 然后再捆在一起的一个活动式圆柱体。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令下, 就可以非常熟练地完成从圆柱体到长方体的转化。在这个操作实验中, 学生无非是在验证前人设计好的实验, 或者说是在完成别人实验的“下一步”, 此时最关键的是学生没有形成假设 (圆柱体可以转化成长方体) , 而形成假设后, 又如何找出证明这个假设的方法 (把圆柱若干等份) 。为此, 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 (圆形通过无限切割转化成长方形) , 让他们在头脑中进行“思想实验” (想像圆柱体通过无限切割转化成长方体) , 然后再交换各自的想法。

提出猜想、建立假设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言, 提出猜想、建立假设的“思想实验”比“操作实验”更重要。可见,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潜力, 给他们创设猜想、探索、验证的空间,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课后延伸。

我们的数学实验教学还要由校内到校外、延伸到社会, 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到社会去观察、调查,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直接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产生过程,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 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47-02

1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调节和调动学习气氛,使教学目标更快捷地完成。“推动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小学生一旦对身边的某一个事物或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从心底产生想要探索掌握的动力,为了完全掌握这一全新的知识,甚至会连饭也顾不得吃、连觉也不舍得睡。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实验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验教学中有所发现。

如在教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时,首先,笔者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好一个三角形,画完之后,自己动手把这个三角形剪下来,剪下来之后再求出内角和是多少。这时,学生根据以前学习到的量角器知识,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会得出内角和。在这个测量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少学生求出的内角和不是180°,也许会是 182°、181°、175°、179°……这时要求学生交换手中的三角形,并重新进行测量。(这时,学生会体会到为什么会存在误差。)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掌握如何避免误差的技巧。最后,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做到手、脑、口并用,使操作和讨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现实中的直观形象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答案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课堂上的乐趣。

2 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学实验,其关键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单调、乏味的数学传统教学想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会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得多,会让数学学习过程变得充满活力,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恰当地插入数学实验,会使抽象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富有新奇感。

在具体的数学实验课中,教师要巧设悬念,利用数学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如在学习“长方体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要便于携带到课堂上),进一步观察所找到的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会初步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这一概念。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手中长方体的框架,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会得出长方体有l2条棱,而这12条棱,根据它们各自的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三组,相对的棱不但平行,而且长短也相同。

在这一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很轻松地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而教师也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积极性。

3 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而且要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上予以保障,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以及方法。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时,可以先把学生分组,再把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并且要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和职责,以便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借助实验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借助实验让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学会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硬币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抛硬币,猜一猜落到桌面上是硬币的正面还是反面,让学生进行预测,从而验证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记录每个人抛10次出现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生很快会发现与自己之前的预测相比较,实际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距,就会对自己的预测能力产生怀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再对每个小组硬币出现的正反面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然后对全班所有学生的百分比情况进行汇总,让学生通过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出现的统计结果会越来越接近事先的预测,从而一步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

在进行这一课题的实验教学时,指导学生围绕“先预测、再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条主线,积极进行实验操作、大胆讨论、认真分析,指导学生亲身体会进行科学研究问题的过程,从而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

4 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性会导致数学过程变得过于形式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制约。而数学实验教学则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偏差”和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所在,而实验教学正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检验自己一切猜想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而且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偏差”,并且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实验教学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进行“认识正方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研究出正方形的特点,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看谁的办法多。这时,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而有的学生会沿着正方形的对角线进行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有的学生会用手中正方形的一条边跟其他的三条边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手中的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有的学生将手中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会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化,同时也使创新思维与实验过程相符合,而学生创新的乐趣也只有通过亲自实验才能体会和感受到。

数学实验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特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提高自身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时机,在课堂上积极地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全面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戴志生.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通讯,

2003(1).

[2]师新芳.数学实验教学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2).

[3]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

上一篇:韩中俗语对照下一篇:回族清真寺的伊斯兰园林风格特征初探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