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课教学反思

2022-08-26

第一篇:数学实验课教学反思

实验课教学反思

实验课教学反思担任劳动技能课程已经有两年了,在劳动技能的课程中,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何教会学生有质量的扫地、拖地。扫地、拖地听着简单,班里的学生也基本都知道拿起扫把、拖把有模有样的去做。但是,每次他们扫完地、拖地,我们老师都要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再来一遍,因为他们总是这留一片、那留一片,地面总是弄不干净。这让我觉得其实我们班的学生并不算学会扫地、拖地了,真正的学会一项技能应该是能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可是他们并没有解决。

为什么简单的扫地、拖地他们却不能做好呢?其实扫地、拖地听着简单,但是当真正实操的时候就会发现,想要真正学会扫地、拖地、把地面扫干净,就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性,例如:扫地时,碰到没有障碍物的广阔的地面最好按照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的顺序清扫,这样才能保证不漏掉每一个地方。当碰到有障碍物的地方,学生又需要学会变通,改变方法进行清扫。这对于培智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变通能力是相对较差的。在讲授有顺序的清扫时,他们都不会明白,更别说碰到障碍物需要变通了,所以扫地、拖地这两节课的课堂效果并不好,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可以改进。

正当我疑惑之时,在郑州师范学院的国培中,一位刘老师的分享让我找到了答案,她向我们分享了一个他们学校老师教学生拖地的方法:那位老师刚开始按照拖地的路线——“Z”字型的路线在地面上粘满拖地的路线图,然后让学生按照胶带的路线让学生进行拖地,等学生练习的熟练了,可以稍微揭掉一点,学生已经养成按照Z字型路线拖地的习惯了,所以即使揭掉了也能照常拖地。等到学生练习的再练习的熟练了,就可以全部揭掉胶带,学生也能正常的拖地了。

按照这样的方法,这周我又为班里的学生上了一周的“扫地”课,在刚开始学习扫地之时,我希望他们能达到的目标是:能够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顺序清扫地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选择了6块地砖,然后用粉笔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方位画出直线,接着让学生在指定的区域内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顺序进行练习,刚开始学生还不太明白,但是经过我的示范、以及指点,学生很快就听懂该如何去扫地了,经过一节课的练习,班里的学生基本都能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顺序进行清扫,就连程度较差的小彬都知道从上向下去清扫,看着小彬都能达到这节课的目标的时候,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也一直按照这样的方法练习,现在班里又增加了两位能扫地的学生的,相信后期经过多次练习,班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真正学会扫地!

经过这一节的实验课,我也明白了,学生有时候学不会真的可能不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多出去看看、多出去学习、多出去交流,真的能让自己成长很多、收获很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二篇: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1、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真正学好基础知识和获得能力。《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生物学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还规定生物课在初一年级开始设课。由于初一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这样生物学就是中学生开始学习理科的起始科目,是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理科实验。生物学实验教学占据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为今后的理化实验教学打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教学除了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它还能训练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明白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的设计和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

2、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通过3天生物实验课的观摩学习,我对生物实验课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了。我将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

a) 对于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明确,实验教学常常陷入应试教学的漩涡当中。有些操作步骤以及对实验现象、结果的总结分析,只给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强化记忆,在考试中仍能得高分,而且这比实际操作省时省力。可是学生们真正操作起来还是不会。这对学生们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以“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实验为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初步观察;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其实学会使用显微镜最重要。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识记显微镜的结构上,那么同学们自己练习使用的机会和时间就大大减少。尤其是用导学案印上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让同学们填图并提问记忆,这样做倒不如让他们自己拿一台显微镜对照课本插图识记更有意义。还有,在导学案上出示大量的练习题,有判断污点位置的,有移动标本的,有判断细胞大小多少的„„这一些对学生们应付用纸笔作答的试卷非常好,而且效果明显。可惜它们偏离了我们的实验目标,与我们这一节实验课的初衷相悖了。

b) 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要加大力度,点拨辅导要细致到位。如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牙签狠狠的在自己的口腔内侧壁刮来刮去,然后拿下来看看,什么也看不到。再伸进去刮,最后把刮了几分钟的牙签咬在嘴里,像在剔牙。如果教师看到了此情景,能及时点拨并且作为共性问题在班里讲一讲,接下来的操作会更加顺利。滴管的使用:有的同学用两个手指头捏着橡胶乳头,生理盐水在顺利到达载玻片中央之前已经滴满了试验台上任何一个可能到达的角落,幸好不是盐酸!滴碘液染色时也是一样的操作,甚至把滴管倒着拿,碘液一直流到橡胶乳头中,万幸,这只是碘液!还有在盖完盖玻片后,有的同学用镊子或手指不断敲打,挤压盖玻片。原来是在赶气泡!在染色时,有的同学将碘液围着盖玻片滴一圈,连盖玻片上面也不放过。这一些都需要我们老师严格要求,指导到位。

c) 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要让他们对实验结果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知。要想获得理想的授课效果,教师要说清楚,讲明白,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包括语言方面的。如果听到学生描述说“看到一个明亮的

1 光圈”老师应当及时纠错并让他明白“视野”与“光圈”的区别。有时老师要做必要的演示操作。如在讲解“盖盖玻片”的过程中,仅靠语言不能达到点拨的效果,由于盖玻片和载玻片都比较小,如果用大一点的模型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做完一个临时装片后,有很强的观察欲望,那么老师要在学生观察之前给他们出示一个所要观察的标本的清晰物像,而且要讲清楚在显微镜下找到类似的清晰物像才算操作成功。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观察,效果会更好。否则同学们在显微镜下只要看到点东西就兴奋,满足,反而会误入歧途。

d) 在实验课上,有效的管理学生是很重要的。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使这节课流畅,高效,达到预期的目标。同学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看到镊子、滴管、显微镜等都想摸一摸,试一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不加以规范引导,它会使你的实验课偏离目标,同时分散注意力,有时会损坏仪器设备,严重的伤到自己。这一些在我的课堂上都出现过。要想有效地改变,需要我们在平时准备充分,实验课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合理安排,认真指导。

3、综上所述,上好实验课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a) 教师自身的转变很重要。要明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它与应试教学相区别。这样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才能避免越俎代庖“讲实验”的现象出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做多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b) 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写好相应的实验课教案,确定实验具体目的与要求,确定实验的重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自己做一遍实验,以确定实验选材以及关键步骤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并以此安排教学进度,从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c) 若是本节实验课较难,除了让同学们提前预习,熟悉步骤以及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训练实验课的小助手。利用课外时间培训小组长,让他们事先熟练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以便在实验课上充当“小教师”,真正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尤其是在班额很大的情况下,很实用。而一般实验课,教师可以拿出几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了解学生们的知识储备,稍加点拨,选出“小组长”,也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这样更利于深入学生,个别辅导,点拨到位。

d) 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是最重要的。在听课时,我们直接看到的就是这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更能体现学生的素质。因此,在学生上第一节实验课时,老师便要让他们明确实验室里的规则,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应当及时处理、解决,以免扰乱课堂秩序。在恰当的时候做好讲解和必要的演示师范也很重要,而且要讲解到位,演示清楚、具体、明白。如果在讲解中漏掉了材料用具的介绍,学生们就会出现“用手指头擦镜头”,“用吸水纸当纱布”的现象。因此,生物学实验课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而时时刻刻关注学生们的行为,及时点拨指导,便能体现老师的价值,使实验课变得精彩高效。

第三篇: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新知识。科学实验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得到发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接近,不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见,科学实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梯。

最近的课程就是一些实验课,内容很多,很丰富。今天教学的是《研究透镜》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教学反思《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让学生听清所有的要求到学校后操场去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作用。学生玩凸透镜,观察现象,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玩的这项活动中发现它可以把光线集中,使它汇聚成一个亮点,点燃树叶或纸张。用望远镜过程校园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远镜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活跃,主动做好各项实验,各小组成员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规定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这让学生和我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第四篇:数学实验教学总结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数学家用以发现新思想的方法之一是进行实验”,可见数学实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成途径。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深深体会到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数学小实验帮学生突重点、破难点 。

在教学新知识时,我常常设计一些数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的条件,一个合理的实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先让学生进行摆一摆实验,通过求摆出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再交流、总结,推导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数学小实验解决学生大疑问

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时,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等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构数学概念,降低学习难度。实验虽小却解决了学生心头的大疑问,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使学生茅塞顿开。

在数学实验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我还布置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动手解决。如:求出你家微波炉的表面积、学校教室的面积等,使学生领悟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四、在数学实验中发现规律

在教学数对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五、数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可能性时,一方面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大量的抛硬币实验活动,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通过实验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实验,让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生物实验教学反思

包维丽普定一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物学中的实验教学。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它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等。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

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嫖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有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30%)来替代?如果有了这

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有时,实验不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时,要鼓励学生通过

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有同学就有可能得不到清晰的四条色素带,那么就要分析是丙酮加得太多?还是研磨不充分?或是滤液细线划得太细等问题。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对知识的引用能力和领悟能力却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例如在了解酶的特性后,可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需多少时间。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可设计能使植物弯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不包括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

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上一篇:数学教研组学期总结下一篇:三下乡活动详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