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2024-04-26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语文S版六年级下《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将古诗熟读成诵。

2.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 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于“花”、“鸟”、“树”、“草”和有关于离别的古诗,并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2. 老师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诗中有“花”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树”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草”的古诗吗?

3. 出示白居易写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为了取得功名,带了一首诗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拜见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纪不大,志气不小,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等他读完古诗,不禁大为赞赏。这是哪首古诗呢?

4.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出这首诗的题目。读一读。

5. 介绍诗题。“赋得”就是诗的一种体裁。从“古原草送别”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 出示整首诗

7. 指名读一读。(要求读得顺。)

8. 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 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 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 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 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 “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 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 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 出示古诗。

3. 指名学生读一读。

4. 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 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相机解决词语

6. “远芳”用组词法解决;“侵”直接告诉;“晴翠”出示图片结合理解。

7.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同桌练习说一说。)

8. 你能想像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

9.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10. 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11. 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着什么?送别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可以直接告诉。)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吗?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

12. 读诗句。

13. 作者是第几次送别朋友?从哪里看出来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吗?)

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 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时溢满了离别时的哀伤和诗人的感慨,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诗,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15. 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难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作者的心里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却为何还把景色描绘得如此美丽?

16. 配乐再读古诗。

四、完整读全诗

1. 出示全诗,再指名读。

2. 全诗前半首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半首用一个“又”写出了诗人离别时满怀的忧伤。

3. 请大家再读读古诗,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写离别时的诗,为何还要写野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呢?(出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 配乐再读古诗,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

5. 第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感受,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6. 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着唱一唱。

7. 第三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五、让学生扮成顾况对白居易的诗作出评价。

你们学完了古诗,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是当年的名士顾况,读完了这首古诗,会怎么评价这首古诗呢?

六、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后来果然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千古流传的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诗,读一读。

板书:

生命力顽强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不舍、感慨

篇2:《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衡阳市雁峰区六一小学

贺玲

“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话道出了不同人之间不同的阅读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彰显设计者的教学理念,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我想这也许正是“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16岁时的一篇诗作,它寓情于景,热烈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讴歌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笔者十分喜爱这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于是大胆地对其进行了教学设计。将其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

2、感受野草不怕烈火焚烧的顽强生命力,体会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拥有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设计一

一、故事导入:传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当时的诗坛前辈顾况,顾况看到面前这个衣着朴素的少年,又看了看诗稿上的名字,笑着说:“你名居易,现在长安城的米价很贵,你想要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可当他翻开诗稿看了片刻之后,脸上却渐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情不自禁地吟起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他亲切地对白居易说:“孩子,你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看来你想在长安城居住下来并不难啊!”

二、新授:

1、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板书诗题,理解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诗意。

(3)指名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4)师强调古诗的停顿及重音,生自由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6)质疑解疑: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1)生选读诗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边读边体会。

(2)指名读诗句,并说说原因。

生1:我喜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它让我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茂盛的野草。

生2:我喜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即使野草被烈火焚烧,但只要它的根还在,它就能长出新的叶子!

生3:我喜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它让我好像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野草一直向远方蔓延。

生4:我喜欢“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我体会到了诗人和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也好!老师很满意!

3、品读古诗,感悟诗魂。

师:自古以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赞颂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有人则认为它表达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老师认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好吗?(师生共同感情朗读)

4、引导想象,拓展思维。

师:读了这首诗以后,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在辽阔的草原上,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呢?(课件出示辽阔草原画面,播放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生闭眼想象情景图。)

5、背诵古诗,表扬先进。

(1)指名背诵古诗,看谁背得流畅、有感情。

(2)分组比赛背诵。

三、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课后请阅读白居易的诗歌《问刘十九》,不懂的地方可以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草原美景)多么美丽的草原啊!唐代诗人白居易因此而写下了一首传诵至今的千古佳作——《草》,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不过大都只背四句,其实这首诗共八句,它的完整诗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板书诗题)。

2、理解诗题,学生介绍诗人白居易。

二、朗读诗歌,明意悟情。

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白居易作诗讲究明白如话,他的许多诗连不识字的老奶奶也懂得意思。让我们读读这首古诗,想想意思。(生读古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师生评议。

(2)课件出示古诗停顿及重音,师范读,生练读。

(3)比赛读,齐读。

3、畅谈感受,加深体会。

师:同学们,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首诗赞扬了野草不怕烈火焚烧的顽强生命力,我读完之后更加佩服小草了,它虽然默默无闻,但却那么勇敢!而且它绿化了环境,为人类做了很大的贡献!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赞同你的观点!

生2:这首古诗不但写了景物,而且写了友情,读完诗后我仿佛看到诗人在草原上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你说得很好!(课件出示“草原送别图”)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与朋友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呢?

生3:虽然我们就要分别了,但是以后还会再见的!

生4:分别之后,大家回去刻苦读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来谈诗论画,比试一番!

„„

师:同学们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真棒!

4、熟读成诵,感悟主题。

(1)生练习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3)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三、练说练写,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总结升华。

师:这首古诗以草为题,既赞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又讴歌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诗?

生:我们学过的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师:你说得对!同学们最喜欢以上哪一首诗?能用几句话说说原因吗?

(指名说,及时鼓励。)

2、课后练笔,读写结合。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最欣赏、最喜欢的物品(包括动物、植物)是什么?为什么?

(指名说,师生评议。)

师:课后请选择一种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一以故事引路,用朗读贯穿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避免了逐字逐句讲解诗意的枯燥乏味,保存了诗歌的完整性和鲜活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二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自由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触类旁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他们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篇3:《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十五六岁时的一首成名作。说起来,它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创作故事。

白居易十五六岁这一年,拿着自己写的一卷诗,从家乡跑到京城长安,求教当时诗坛的知名人物顾况。当时顾况是朝廷的官员,担任著作郎,很有名气。他一见眼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少年,破旧的衣帽、瘦弱的身体,便板起面孔:“你来这儿干什么?”白居易凑前一步,恭敬地递上诗稿:“我是来向您学诗的。我写了一卷诗,想请顾大人指教。”顾况并没有把这位毛头少年放在眼里,等到看见诗卷上的名字“居易”时,更是觉得可笑,他随口说道:“长安米贵,要‘居’住下来,可很不容‘易’呀,你还是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住的,很快就回去。只是我写的诗,周围的乡亲们,甚至连老太婆都看过听过了,他们都提出过意见。听说顾大人是极有学问的人,想恳求您过过目。要是您忙,来不及全看,我可先背一首,请您听听。”白居易极认真地说道,接着就背起了这首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真是一首好诗! 它深深地感动了大诗人顾况。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脸上显出和悦的颜色,他请白居易就坐,并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你能写出这么漂亮的诗,在京城里‘居’住就不难了!” 顾况终于收下了白居易这个学生,而白居易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辈诗人的指点下,成为中唐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

从全诗看,这是一首作者送友远去,看到原野茂盛的春草,因而深受感触而写下的五言律诗。诗题“赋得”,古代凡是按指定的题目作诗时,都加这两个字。

头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意思是说:多么茂盛的原上草啊,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离离”,形容野草很深、很多的样子。“枯荣”,枯萎和繁茂。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全诗的核心。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如果说这两旬是承“古原草” 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上,以引出“送别”题意。“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指远处的野草。“侵”是蔓延的意思。“晴翠”指的是阳光照在草地上,反射出一片翠绿的颜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晴空下,翠绿的野草连成一片,淹没古道,伸向远方,连接着荒凉的古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兮萋萋”之典故。“王孙”,本指封王者的子孙后代,这里指离家远游的朋友。“萋萋”,与“离离”相近,亦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又在这原野上送别远游的朋友,那萋萋的春草似乎也饱含着依依惜别的离情。

白居易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其妙处就在于全诗紧紧扣住“古原草”来生发———先写眼前离离的草景,进而引出事物枯荣的哲理,最后抒发朋友萋萋的别情,让无边无垠的野草也来参加送行。这样,就将景、理、情三者极为自然、和谐地融合、统一在草的形象之中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千古绝唱。它借野火、春风的生动形象歌颂野草,赞美新生,揭示出事物“不尽”、“又生”的发展规律,表现了少年白居易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给人以启示和鼓舞,实在是极为凝炼而深刻的哲理名言。就是在今天,对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仍是具有启迪作用的。

篇4: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依例在题目上加上“赋得”二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离离:草长得很繁茂的样子一岁:一年

远芳:草香远播,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这里是指离别远游的友人,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诗文故事】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享有“诗神”的美名。他十六岁便进京赶考,在朋友的推荐下去拜谒当时已经是大诗人的顾况。

白居易被请进门后。恭敬地向顾况行礼,他说:“学生早就仰慕老师的大名,今天特意来向老师求教,希望您能够对我写的粗浅的诗进行批评、指正。”说完,他把他的一本诗稿双手呈递给顾况。顾况接过后,看见封面上的“白居易”三个字。就抬眼看了看站在一旁的白居易,开玩笑地说道:“米价方贵,居亦不易。”话里包含着白居易的名字,言外之意就是说,想在京城立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顾况翻开诗稿,第一篇就是白居易考试时写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看完之后,连声赞叹道:“好诗!好诗!”顾况在念诗的同时,脑子里就浮现了草原上青草丛生的场景。以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来比喻送别之情,真是情真意切!这是难得的好诗。于是他又说道:“道是个语,居亦易矣!”意思是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句,在长安立足是件容易的事情。

篇5:《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一岁一枯荣。晴翠接荒城。

野火烧不尽,又送王孙去,

春风吹又生。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野草的描绘来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和友情的深厚。

篇6: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篇7:新《赋得古原草送别》

七天一枯荣。

同学拔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小路,

晴翠接荒地。

又听拔草去,

心中怒火燃。

问君何能尔?

曾有委屈事。

篇8:《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处深情话离别

白居易的诗,平实如话,浅近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好诗后,总是要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婆婆听。只要老婆婆们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认真修改,直到她们听懂为止。

当然,自己的作品仅仅能让老婆婆们听懂还不行。想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还需要将自己的作品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金榜题名的机会和希望。这也是一种凭借作品进行自我介绍的手段,称之为“行卷”。

《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是白居易16岁时的一首“行卷”之作。白居易因为年轻而声名不够响亮,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访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个字,便开玩笑说:“长安城物价昂贵,想在这里住下很不容易。”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时,立即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佳句,居住在这里很容易啊!”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两句,对仗何其工整。“野火”对“春风”,前者无情,后者有意。“烧不尽”对“吹又生”,前者陷入绝境,后者萌发新生。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外在的环境愈显恶劣,内在的坚守愈显顽强。千百年来,这两句诗带给多少人战胜逆境的力量。

如果说诗的前四句重点在写“草”,那么第五、六两句重点就落到了“古原”。就是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长满荒原、古道,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葱翠绿,茫茫地和荒城连成一片。

这是一个春草疯长的世界,这是一个绿意蔓延的世界。在这里和朋友深情话别,离情就像春草一样无边无际,别意就像绿色一样浓重深远。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愿为天下忧

在解读这首诗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划粥割齑”的故事。“齑”,音同“记”。意为:捣碎的姜、蒜、韭菜等,即咸菜之类的食物。

据说,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为了磨砺自己,他一直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有点像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自得其乐。

数年苦读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早已了然于胸。人们赞颂他,是因为他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这份“忧国忧民”之情,在他的诗作中随处可 “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指的是情绪智力的高低程度,它主要包括个体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受能力、控制冲动能力和调整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80%取决于“情商”制约着智商发挥的程度和限度。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使教书育人完美结合。

一、 小学低年级儿童“情商”的特点

一般来讲,高“情商”的低年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 自信心强。自信心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情商”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不论什么时候、有何目标,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和决心去达到。

2. 好奇心强。对许多事物都感兴趣,想弄个明白。

3. 自制力强。即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时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有时抑制自己不当行为的发生。

4. 人际关系良好。指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在与其他儿童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关心、喜悦、爱护等)占主导地位,而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厌恶、破坏等)少一些。

5. 具有良好的情绪。“情商”高的学生活泼开朗,对人、事、物都有热情,经常保持愉快。

二、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情商”特征的分布

笔者对苏教版低年级语文四册教科书所涉及的儿童基本五种基本“情商”特征的课文进行统计分析。在一、二年级共有86篇课文,其中体现“情商”特征的课文共有65篇,所占比例达76%,说明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还是比较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

由上表可以看出,低年级课文中“情商”特征的

见。在《江上渔者》这首诗中,诗人“愿为天下而忧”的博大情怀可窥一斑。

诗的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写岸边、船上,人来人往,嬉笑喧哗。对味道鲜美的鲈鱼,更是先得为快,欣喜忘形。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人是在提醒“往来人”,在享用鲈鱼美味的同时,不要忘记捕鱼者的生存艰辛。看看那些可怜的捕鱼者吧,他们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人命危浅。

诗作语言质朴,对比强烈。没有一颗悲悯的情怀,怎么会对渔者有这样一份深刻的同情?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心中必装着天下,他的眼中是黎民苍生。

难怪,南宋国学大师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如今,范仲淹早已隐入历史的深处,而他留给时代的,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篇9: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青草一株挨着一株,十分茂盛,它每年一度枯萎,一度茂盛,猛烈的野火也没办法将它全部烧光,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它就有蓬勃地长出来了,阳光下,青草蔓延到古道,连接这荒凉的古城,又要送人外出远行了,茂盛的芳草似乎都饱含了送别之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千古不朽的佳句。每次我读到这句时,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那辽阔的大草原上,一棵棵小草从梦中醒来,它们破土而出,舒展着那幼嫩的绿叶,举目远望,一碧千里。草千姿百态,细的如发丝那般柔软,粗得像刚出土的芦苇那样挺拔,高的过了人的膝盖,低的像绒毛一样覆盖着大地。

细细看来,这草的确很美,它们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构成一朵小小的花。你瞧:连成一片,给大地穿上了绿装,给河流镶上了绿边。

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当狂风夹着暴雨疯狂地冲击来时,小草仍然一片片、一丛丛地傲立在原野上,它绝不向狂风暴雨低头,而是迎着暴风雨,不屈不挠地俯伏着。雨终于停了,小草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诗句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抒发了白居易少年气魄豪迈的精神,表达了奋斗不止、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读了使人感动。

这首诗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一个人要取得成绩,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有白居易的这种刻苦顽强的战斗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学习、工作。人们的阅历越深,鉴赏能力愈高,认识愈加深刻。重读这首诗,我们仿佛闻到诗中所描绘的那种碧草芳香,它鼓励我们战胜困难……草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我也要学习草那种顽强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获胜的机会,就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篇10:《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355页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篇11:春天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简介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篇12:《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

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 “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 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 “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原草之荣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 但说 “枯荣”而不说 “荣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荣”字作结, 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 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 正是由 “荣”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四两句诗对原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 “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 “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 “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 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 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 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 “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中国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赋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 ( “远芳”), 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 ( “侵”)。“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 “古道”与“荒城”则在暗传着送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 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 贵族, 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 “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 “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 “愁”, 更不 “令人断肠”, 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 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 “延誉”,使白 “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首先, 前二联咏草, 形神兼备, 神完气足, 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 “离离原上草”, 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送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 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 写 “古道”却不显悲凉, 写 “荒城”却不觉凄清, 写 “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谐调映衬; 而 “远芳”的弥漫与 “晴翠”的无边, 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 情满古原, 绿遍古原, 春漫古原, 盎然生机, 无尽诗意, 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

篇13:《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丁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莺、拂、堤”等11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诗、童”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村居》+园地一《赋得古原草送别》+丛书《春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莺、拂、堤”等5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村居》《春郊》《赋得古原草送别》,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播放春天景色的图片

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说出理由。

是的,杨柳、风筝、展现新绿的树林都告诉我们,这是春天。早在清朝,诗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诗《村居》,描写了在绿草青青、黄莺啼叫的春季里,河边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人们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白天渐渐长了,小孩子们放学回来,时光还早,赶忙趁着东风在大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风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感受古代诗人眼中的春天的美。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村居》,齐读课题。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教师范读、领读古诗:注意停顿和字音。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正确停顿。3.同桌互相读诗,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相机正音学习:草长莺(yīng)飞、拂(fú)堤(dī)杨柳 醉(zuì)春烟、散(sàn)学

评价:你可真会读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4.学生齐读:一起来试试看。

6.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

读词巩固生字: 陶(táo)醉 散学 草长莺飞 拂堤杨柳 生字认识了,诗不但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进这首《村居》,那诗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美好的春光里游戏。

三、图文结合,感悟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边读边把诗中写到的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一个小“?”,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

⑴学生互相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老师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⑵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圈出哪些相关的词语。如:河边草绿,杨柳轻拂,鸟儿啼飞;草,莺,杨柳,儿童,纸鸢。这样的山村春光多么令人陶醉啊!

3.第一幅图配上诗中的哪两句最恰当啊? 出示第一、二行诗,也可以相机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如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前两行诗意。

“堤”字要联系画面,使学生知道是指河岸,组词河堤、江堤、堤岸,并与“提”相区别。

第二幅图配上诗中的哪两句最恰当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放风筝的感受。一个“忙”字写出了孩子们的玩儿的心情和乐趣。

四、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读这首诗想到的画面也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想到的美景,用有感情背诵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背诵的村居很美。

1.展示背诵。2.师生评价。

我们都是小诗人,让大家感到景美情更美,让人陶醉。

五、分类指导,写好生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指名回答交流注意什么,最后老师总结范写。1.左右结构:诗 村

⑴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左右结构

⑵回答交流:左窄右宽;“诗”左低右高;“村”左右等高。⑶老师总结范写,学生书空。2.上下结构:童

⑴ 指导学生观察字形:上下结构

⑵回答交流:上矮下高;“立”部在横中线上,且主笔长横要写长。3.学生描红,练习写2个。4.老师评价,同学互评。

六、学习园地《赋得古原草送别》、丛书《春郊》。

学习古诗《村居》时,我们先读正确读好停顿,再结合图理解,最后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背诵,很快就把一首读学会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内合作学习园地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丛书中的《春郊》两首诗。学完后我们全班交流。

1.汇报《赋得古原草送别》学习成果。⑴有感情地读一读,理解“枯”和“荣”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背一背,说一说诗的大意。2.汇报《春郊》学习成果。

⑴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答不明白的词句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过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春天。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我们学习了三首写春天的古诗,不但能有感情的背诵,还能根据古诗想象画面,说出春天的美景。大家真会学习。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古诗,给它配上一幅画,让人一看就能猜出你画的是哪一首诗。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村居

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郊

枯 荣

边读边想画面

第二课时

【课 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咏柳》+丛书《清江引·立春》《城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咏、绦、裁”等6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碧、剪、丝、妆、绿”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咏柳》《清江引·立春》《城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

3.感受《咏柳》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对柳树和春天赞美之情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谁还能背诵? 评价: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2.板书课题《咏柳》,齐读课题。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学生尝试自读古诗: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停顿。2.指名展示自读古诗情况: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相机正音学习:妆(与“装”区别)、裁(与“栽”区分)绿丝绦(tāo)、剪(jiǎn)刀

3.同桌互相读诗,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价:你可真会读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大家不用老师教,就会运用方法把诗读好了!真会学习,很了不起。

4.学生齐读:一起来试试看。

6.学习古诗,不但要读得有感情,还要了解意思,有感情地背诵。上节课学习古诗时,我们用的是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背诵古诗的。下面也请你用这种方法,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样了景色。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三、图文结合,感悟大意。

1.同桌互相学习。2.交流:

⑴学生互相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老师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⑵ 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用“碧玉”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绿;用“绿丝绦”打比方,写出了柳条的多和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看图理解:柳树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垂拂的柳枝又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美丽极了!诗人的比喻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呢?

⑶ 看图理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二月春风”比喻成 “剪刀”,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到,柳树发芽,一片碧绿的景色。

四、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边读边想象春风拂柳时的画面,把想到的美景,用有感情背诵的方式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

1.展示背诵。2.师生评价。

我们都是小诗人,让大家感到春天的景美情更美,让人陶醉。

五、分类指导,写好生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指名回答交流注意什么,最后老师总结范写。1.左右结构:妆 绿

⑴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左右结构

⑵回答交流:左窄右宽,“妆”写好右边的“女”。⑷ 老师总结范写,学生书空。5.上下结构:碧 丝 剪 ⑸ 指导学生观察字形:上下结构

⑵回答交流:“碧”上下等高; “剪”上高下矮;“丝”下面只有一笔横,所以上面的要写得足够高,且主笔长横要写伸展。

6.学生描红,练习写2个。7.老师评价,同桌互相评价。

六、学习丛书《清江引·立春》《城南》。

我们仍然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诗词:先读正确读好停顿,再结合图理解,最后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背诵,很快就把一首读学会了。接下来,小组内合作学习《清江引·立春》《城南》两首诗词。学完后我们全班交流。

1.汇报《清江引·立春》学习成果。

⑴这是一首词,注意读时节奏把握好,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区分“载”与“裁”;

⑵有感情地背一背,说一说诗词的大意。2.汇报《城南》学习成果。

⑴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答不明白的词句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过这首诗写得晚春的什么景色。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我们学习了六首写春天的古诗,不但能有感情的背诵,还能根据古诗想象画面,说出春天的美景。大家真会学习。

请你选择其中的几首古诗,分别给它配上一幅画,可以按照时间排序,也可以按照景物排序,让它成为一幅春景连环画,每幅画配上一句诗或一句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清江引·立春

咏柳

比喻

立春

初春

边读边想画面

城南

篇14: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译文及注释

【唐】白居易

离离[2]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3]侵古道,晴翠[4]接荒城。

又送王孙[5]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2]离离:青草茂盛。

[3]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处指远方的友人。

[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译文】

上一篇:【热门】小学好作文600字下一篇:虎尾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