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送别诗

2024-05-01

经典诵读送别诗(精选13篇)

篇1:经典诵读送别诗

经典诵读——诗歌篇之送别诗

1、《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7、《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8、《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9、《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10、《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1、《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2、《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13、《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4、《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6、《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7、《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8、《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9、《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篇2:经典诵读送别诗

第一部分

甲:有人说,三千年来的中华诗词中拥挤着太多的游子,上演着太多的别离。

乙: 他们求取功名,保家卫国; 甲: 他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 乙: 他们近下江南,远涉边疆; 甲: 他们行行复行行,相逢又别离……

乙:因而,他们的诗中不仅有见落叶而悲秋,闻归雁而思亲的个人情愫;更有魏晋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的投影。甲:送别诗像阵阵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乙:送别诗像一杯酒,芬芳醇香; 甲:送别诗像一首歌,余音绕梁; 乙:送别诗又像一道风景,悠悠流长。

甲:现在,让我们走进那一场场情真意切的别离,领受那一位位伟大诗人的风采。

乙:下面请欣赏以酒送别诗之——《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甲:酒逢知己千杯少,只须总有离别时。乙:喝完了酒,老朋友步出酒店一路相送。甲:千叮咛,万嘱咐,还是难以表达心中的留恋。乙:下面请欣赏以话送别诗之——《别董大》!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甲:送君千里总须别,但愿小船慢点开。乙:小船啊,请开慢点,再慢点。甲:让我再看一眼我的故人。

乙:下面请欣赏以歌送别诗之——《赠汪伦》!

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甲:下面由我们班领读,其他同学跟读。乙:下面由我们班读上句,其他同学接下句。甲:船儿已经越走越远,渐渐消失了。乙:可我还是依依不舍地站在鹤楼上,久久不忍离去。

甲:下面请欣赏以目送别诗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篇3:中国古代送别诗的情感表现

在古代送别诗中,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 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绝对数量, 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 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南朝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 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 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踏歌相送, 诗人情真意挚的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虽无感激之辞, 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首先,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 缠绵悱恻, 表现惜别恨别之意。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惜别之意, 溢于言表。唐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 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 因为虽有大好春光, 却无人共赏, 反怕过芳菲时节。别情极为缠绵。唐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花愁杀渡江人。”宋张炎《八声甘州》:“一字无题处, 落叶都愁。”“零落一声愁。”已是因别而愁思满怀。唐沈彬《都门送别》:“一条灞水清如剑, 难为离人割断愁。”五代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宋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别而愁情无限。宋毛滂《惜分飞》:“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 更无言语空相觑。”宋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 万般方寸, 但饮恨, 脉脉同谁语?”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 欲说还休……休休, 者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别愁至极, 痛断肝肠, 幽怨悱恻, 使人不忍卒读!

其次, 送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以壮语慰别, 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 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诗人化用汉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中诗句:“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忧思成疾疢, 无乃儿女仁。”曹植语虽豪迈, 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悲愤和沉痛。而王勃虽为宽慰友人之辞, 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 正由于两情长久, 声息相通, 虽咫尺天涯, 也犹如相邻而居, 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正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不断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而盛唐诗人高适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之辞, 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 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 所表达出人生的豪迈达到一种极致。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 写出爱意无限, 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唐陈子昂《送魏大将军》:“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飞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唐魏叔伦《送上饶严明府摄玉山》:“更将旧政化邻邑, 遥见逋人相逐还。”毫无儿女之态, 有的只是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再者, 送别诗词还有借别抒怀之作。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 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 翠辇辞金阙。看燕燕, 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 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易水潇潇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澈, 啼鸟不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 醉明月。”

此词尽集古人许多离别故事。上片列举三悲鸟, 鹈、鹧鸪、杜鹃;三离妇, 昭君、陈皇后和庄姜故事, 都极凄惨。下片举李陵、荆轲英雄故事, 都极慷慨悲壮。英雄美人辞家去国, 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 作为送别言语, 兼有抒发自己失意的苦闷。周止庵认为“前片北都旧恨, 后片南渡新恨。”全词读来沉郁苍凉, 虽为送别, 却寄寓词人强烈的悲愤。又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南朝鲍照《白头呤》:“清如玉壶冰”诗句, 托朋友告慰家人, 以比喻表明自己虽被贬而心地光明如玉壶冰一样。沈归愚认为“言已不牵于宦情也”, 借送别表明心迹, 貌似洒脱, 却难掩宦海沉浮的感喟。

篇4:景物诗还是送别诗?

关键词:岑参 景物诗 好奇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景诗还是送别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写景诗和送别诗属于不同的题材,对这首诗歌的题材归类具有重要意义,归类不同,诗的主旨就不一样。一般认为这首诗是送别诗,细味之,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属于景物诗。也有学人认为这首诗题材上两者兼具,这更是混淆主旨。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写景与送别的关系,更本质地说,就是对当时作者心态的把握不太准确。

好奇的心态使景物描写处于主导地位。好奇是对某种对象具有关注、欣赏和探索的心理特点。杜甫《渼陂行》“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可见岑参具有好奇的个性,且喜欢奇异的美景,并对其探个究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前八句写奇妙雪景和奇特寒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第二部分,由写景过渡到送别;最后八句是写雪中送别。前两部分无疑是写景,那么第三部分主体是写景还是送别呢?笔者认为还是以写景为主。由于诗人具有好奇的个性,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不是送别这件事情,而是送别时的景象,并对这种种景象充满欣赏和探究的心理。具体地说,其一,诗人不是关注离别时的情,而是关注离别时的景。其二、对离别时的种种景象充满欣赏探究的心理。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离别前的招待,不仅有酒,还弹奏胡琴琵琶吹羌笛。这种招待方式只有边塞才有,充满着异域风情。这一异域情调才是诗人所关注欣赏的对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本指送别时出辕门,可以想见,诗人好奇地四处张望,惊诧于纷纷的暮雪和强风中红旗被冻住不能飞扬的奇异景象。黄昏时分的送别,一般都是离情盈盈,不能自已地伤心惆怅,况且是在远离故土的边塞。尤其是在纷纷的暮雪中,更易产生压抑而又温馨的思乡之情。然而诗人不是向内地思乡,而是向外地打望欣赏探究:那纷纷暮雪的沉重感,那强劲的北风中红旗竟然被冻住了的酷寒的威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接着从轮台东门送武判官归京,离开的时候漫天都是雪,天山的路也被雪覆盖了,到处都是白皑皑的一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武判官他们很快就消失在山路里,唯有雪上留下马蹄的印记。这一“空”字包含着些许惆怅和冥想,好像他们在人间消失了一样。总之,从好奇的心理来看,诗人关注、欣赏和探究的是离别时的种种景象,而不是离别时的情思。这就决定了第三部分具有很强的景物意识,而不是离别之情。所以这部分起主导地位的是景物,离别只是写景的一个叙事结构而已。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联的后一句才是这联的重心。这首诗第三部分每联前一句都是点明离别的事情,后句都是写景。可见,诗人也是以写景为重点。

不仅如此,从题目来看,“白雪歌”放在“送武判官归京”前面,且在“白雪”后冠以“歌”字,即说明这首诗是歌咏白雪的,“送武判官归京”只是表明歌咏白雪的场合或者情景。

综上所述,从第三部分送别的雪景、句式结构和题名来看,这首诗就是一首歌咏白雪的写景诗。即使在离别这样忧愁之时仍然对西北边塞的雪景充满着好奇,那真是“岑参兄弟皆好奇”啊!

那么这首诗中引起诗人好奇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从客观上来说,西北边塞边地苦寒、士卒劳苦,雪更加强了将士们的艰苦的感觉。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岑参一点艰苦的意味也没有。从其好奇的眼睛看来,这里充满着新奇浪漫的情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强劲,连坚韧的白草也吹折了;于是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雪漫天。一个“即”字透露了诗人好奇的心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寒冷才会下雪,但诗人并未感到大漠的寒冷与荒凉,反而把这塞北的寒风看作江南的春风。被雪覆盖凝结的千树万树成了江南白花盛开的梨树。寒冷干涩的塞外雪花在诗人的眼中变得那么皎洁、鲜润、明艳、飞动。所以塞外的酷寒恶劣环境却如诗人家乡江南一样美丽,哪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觉呢?即使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种酷寒也并没有给人产生怨苦的感觉,而是南方人对西北边塞严寒的心理征服,即旁观者新奇的全新体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千里冰封的辽阔大地、阴云惨淡的天空,虽然透露了些许离别的忧愁,但是我们知道诗人关注的不是离别的心理体验,而是离别时的种种景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别时饮酒的豪爽,西北边地异域乐器所奏音乐的异国风情。这在内地几乎是没有的场面。同样是新奇而热闹。“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第一部分对雪花与酷寒的玩赏心态来看,纷纷暮雪显得那么温馨,犹如梨花的飘落。寒风抖动着的红旗,一瞬间就凝固了。漫漫洁白的天地一片猩红凝固在天际,犹如诗人火热的心在塞北暮色的严寒中坚定、闪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路上的雪就像洁白的地毯,好让武判官他们离别时不染一点纤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在洁白的大地上,一忽儿离人们就不见了,好像他们在人间消失走到天上一般。诗人该遥想着,京都亦如天上宫阙那么遥远而神秘,承载着诗人无限的憧憬。总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联诗应该奠定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塞北成了诗人的家乡江南,雪花成了家乡春天的梨花。雪天的塞北在诗人眼里显得那么新奇浪漫,连离别也变得轻松而富于激情。

在苦寒的塞北边地,艰难的戍边生活为什么变得那么轻松、新奇、浪漫呢?客观现实与诗歌意境反差的形成在于诗人有一颗火热豪迈的诗化心灵。这种心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立功边塞的抱负。岑参的曾祖父、伯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尽管父亲只做过两任州刺史,宰相家族的遗传因子一定会在青年岑参的内心鼓起强烈的梦想。直抵卿相是士人最大的愿望。所以,虽然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但自幼就博览群书。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仕途道路之艰辛,可想而知。于是天宝八载(749),他毅然弃官从戌,首度出塞,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京,与高适、杜甫唱和。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岑参《送郭乂杂言》曰:“功名须及早,岁月莫须掷。”《银山碛西馆》言:“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就表明了弃官从戌的原因。当时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将领就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甚至获得封侯。王昌龄的《闺怨》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少妇何止是一人呢?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写了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告别了长安的妻子,在通向西域的漫漫大路上,忽然遇上一个老相识请他捎信回家时的情景。即使思恋亲人,诗人仍然义无反顾地奔向远在天涯的边塞。从戌觅封侯在当时是读书人普遍的心理,岑参第一次进入据守新疆的高仙芝幕府,第二次进入封常清的幕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在封常清幕府中写的。诗中洋溢着的奇情异彩就是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理所辐射的。《唐才子传》载:“至德中,裴休、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未及大用而谢世,岂不伤哉。”岑参仅官至嘉州刺史,“未及大用而谢世”,当时及后世人都为之惋惜感伤。

其次,洒脱豪迈个性中的忠君爱国之心。弃官从戌的目的是希望被重用。但在绝域之地,环境的恶劣和思乡之情往往联系在一起。《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安西馆中思长安》:“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大漠绝域,人烟几无,奔走忙碌,寂寞劳苦,归期如梦,自然思恋亲人,以致幻想缩天之术与亲人相会。甚至因环境的恶劣与思乡的强烈而产生悔恨的念头,如《日没贺延碛作》:“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但这是一时之念。然而边功未立,抱负未成。《北庭作》:“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如何贪念亲人呢?《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言:“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从本质上说,诗人立功边塞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并非仅为个人的功名利禄。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送人赴安西》:“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特别是国家处在危难之际,更是如此。《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其二言:“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抚剑伤世路,哀歌泣良图。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安史之乱之际,岑参已到新朝廷凤翔处,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为不能拯救国家而悔恨。但是“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可见其忠君爱国之心。功业与忠义相交融是盛唐士人时代精神的体现。

再次,豪迈心态下的好奇心理。正因为盛唐士人感激忠义、建功立业的愿望强烈,形成了豪迈洒脱的个性。他们对离别之事亦不以为意,反而对异域风光充满好奇。不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此,其时其它的一些送别诗亦是如此。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虽然题有送别,却关注欣赏探究热海奇异景象。又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亦是对天山雪的奇异景象的描绘。又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同样是对火山云充满兴致的描绘。然而,岑参这样的诗作只是此期边塞生活的独创。当落魄蜀地的时候,这种豪迈洒脱的心态没有了,送别诗中的景物也就隶属于情感,不再有豪迈的个性和好奇的心理相融合形成的送别的景物诗了。

综上所述,岑参的这首诗是一首景物诗,其中的送别内容只是写景的描述结构。建功立业与感激忠义相交融所激起的洒脱豪迈的个性赋予了盛唐诗人新奇、浪漫的诗化心态。

篇5:经典送别诗鉴赏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篇6:经典送别诗鉴赏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篇7:高适经典的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识

诗的前两句,是高适最擅长的边塞风光。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北风呼啸,雁飞雪飘。诗人正是在这种荒凉、壮阔的环境中送别他的友人董大。董大之名可以说正是因为这首诗而流传千古。

董大是谁?各家均有注解,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而高适写此诗的时候,却是不得意的浪游时期。这点在他的《别董大》其二中就有体现,“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诗的后两句,则是高适对友人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既是诗人对友人琴技的认可,更是用充满信心的慰藉,去激励友人拼搏、奋斗。

高适的这一首送别诗写得又很别具一格,按理说离别总是伤感的,但高适在诗句中只字不提离愁别绪。反而用豪迈的诗句去鼓励友人勇敢的踏上未来的征途,诗中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倒也不输李白的“吾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除去高适送别董大的.感情外,这首诗还能看到诗人对知己的看法。当时两人身份是悬殊的,一个是不得意的高适,一个是著名的琴师董大,可见知己是不分贫贱的,天涯处处皆可有。

篇8:经典诵读——现代诗

弹钢琴

佚名 大白牙 小黑牙

咿咿呀呀学说话

声音有高也有低我弹你唱乐无比

Do Re Mi Fa So La Si

阳光

严友梅

我不知道阳光从哪儿来,当我打开小窗,阳光扑了个满怀。

影子

林焕彰(台湾)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影子是一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沙发

林良(台湾)

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

“请坐请坐”。

其实不是,这是一种

“让我抱抱你”的姿势。

二年级 春

春姑娘带着两个顽皮的孩子 / 春雨和春风来到了森林里

摸摸杨柳 / 杨柳绿了 / 摸摸桃花 / 桃花红了

笋芽儿从地下探出了脑袋

春姑娘带着两个顽皮的孩子 / 春雨和春风来到了田野里 亲亲小溪 / 小溪解冻了 / 亲亲种子 / 种子发芽了

青蛙又开始蹦蹦跳跳

春姑娘带着两个顽皮的孩子 / 春雨和春风来到了公园里

拉拉小草 / 小草青了 / 拉拉孩子 / 孩子笑了

风筝乐得漫天飞舞

摇篮 荷叶是摇篮,摇着青蛙宝宝,风儿轻轻吹,青蛙宝宝睡着了。

树林是摇篮,摇着虎宝宝,树叶轻轻飘,虎宝宝睡着了。

夏天 想和我做朋友 可是他太热了 看在大西瓜 和冰淇淋的份上 我允许他和我玩一小会 不过他得把太阳皮球 扔得远远的

草丛就是蛇的家,花园就是花儿的家,泥土就是蚯蚓的家,大树就是树叶的家,森林就是动物的家,宇宙就是地球的家。

爸爸妈妈走到哪儿?

哪儿就是我的家。

三年级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

时间像什么

等待的人说,时间是蜗牛,它的脚步太慢。忙碌的人说,时间是飞马,它跑得太快。

也有人说,时间像弹簧。快乐的时候,它就缩短; 悲伤的时候,它就伸长。

人们常说,时间像流水,一去永不回。

但时间留下的印痕,无处不在,永远永远抹不去。

夏天在哪里?

夏天在水里 我看见荷花开了 夏天在树上 我听见知了叫了 夏天在手中

一支冰淇淋调出夏天的味道 夏天在歌声里

多彩的牵牛花吹起欢乐的小号

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行如烟,如雾,如尘。

四年级

爱什么是爱?

爱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房,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默默关怀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被重视的喜悦„„

爱是什么? 什么是爱? 也许„„

每个人的体会是不同的吧!每个人对爱有这不一样的诠释„„ 但,我觉得:

爱,是每个人心中最纯净的地方„„ 人间有爱,生命有爱,身边有爱„„ 一切都是美丽的„„

让我飞翔

希望给我一对洁白的翅膀,给我一片蓝天,让我展翅飞翔,让我飞翔,让我飞出我的天地„„

做不了苍鹰搏击长空,但愿能做一只麻雀,用自己的一点绵力飞翔

让我尽情飞翔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雨后 冰心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五年级

秋悄悄地来了,不是那么的波澜壮阔,也不是那么的排山倒海,只是悄然的到来。

他如同

一个顽皮的画家,穿着他的隐形衣,拿着他的油画棒,为树叶和小草

换上了金色的新装。

他如同

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侠客,把一片一片的树叶

从树枝上削落下来。

他如同

一幅美丽的画卷,将每一草,每一木,都画在了画中。

他如同

一个正在奔跑的孩子,跑过的风

让花草树木

都偏偏起舞。

秋,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

他令人陶醉,令人快乐,秋啊,请你别离开我们

好吗?

乡 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六年级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后

作者: 席慕蓉

生命 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如果你能让我慢慢前行

静静盼望

搜寻

怀带着逐渐加深的暮色

经过不可知的泥淖

在暗黑的云层里

终于流下了泪

为所有

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

生命

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在滂沱的雨后 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

如果你肯等待

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

到了最后

终于都会汇成河流

成长 是从哪天起 我发现爸爸的肩膀 不再那么宽阔 背影不再那么高大 妈妈告诉我 那是因为我长大了

啊 长大了

我的个头越来越高 我的书包越来越重 我的度数越来越深 我的想法越来越多 成长是一段神奇的旅程 我像一棵树 不停地生长着

篇9:经典诵读送别诗

送别友人诗

 

作者:沈约  朝代:南北 君东我亦西。

衔悲涕如霰。

浮云一南北。

何由展言宴。

方作异乡人。

赠子同心扇。

遥裔发海鸿。

连翻出檐燕。

春秋更去来。

篇10:送别诗——《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送别》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另一说6-761年)[1],字摩诘(mó jié) ,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

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送别》简介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篇11:经典诵读送别诗

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

作者:皇甫冉朝代:唐 凄凄游子若飘蓬,明月清樽只暂同。

篇12:送别诗和写景诗鉴赏举例

[教学要点]送别诗和写景诗鉴赏举例。[教学过程]

一、送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①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②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①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明确: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②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写景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登高必作赋”,所以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②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②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 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②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例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例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第一句仰视,第二句府视。这两句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例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明确: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 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篇13:送别诗专题讲解

一、导入: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二、文题(送、赠、别等)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

三、表现要点:

(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它们常常表现:

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

(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达自己志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特征(意象):

(一)地点类

1、长亭、短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密联系。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是常见。

送别诗 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最早见此意象。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南浦”便经常见于送别诗中,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有时也写作“别浦”,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ǎ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均写离别。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送别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

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5、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西楼:闺怨之情。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

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江楼”,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绪。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二)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三)植物类:

1、杨柳:暗寓离别、留恋、伤感。

作为诗中的意象,“杨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诗写战后幸存的征人,归途中抚今追昔的感慨。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至唐代,折柳送客之风盛行。因此,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逐渐增多。这是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送别诗 往往折柳相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惜别、“依依不舍”之情。而行旅之人见到柳就会引起起缕缕离愁,生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因此说,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浮萍、飞蓬:孤寂的游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

3、草、芳草、青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暗喻离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4、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5、丁香:花蕾结而不绽,诗词中多以喻愁思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qiáo《感恩多》)“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四)动物类:

1、杜鹃/鹧鸪/秋蝉

2、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猿猴

(五)乐器类(吹)笛、(吹)箫、(吹)笙/画角(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六)景观类

1、残阳/残月/明月/秋月

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3、(细)雨/朝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水/江水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季节天气时间类:

1、阴天/破晓/晨/晓风/黄昏/夕阳/夜/

2、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西风/落叶,败荷。

(八)人造物象类

1、酒/美酒/浊酒:离别、愁绪。美酒与文人很早以来就联系在一起。友人分离,常以酒饯别,所以,酒也是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船/(兰)舟/帆

3、(青)灯/烛/蜡/炬

五、写作手法: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抵不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开头多描写久别的境况,有的还捎带点明时间。有的则全然融情入景,只字不提离别的感受),怀友时则较多的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凭空描述,但情韵悠长。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一)、抒情方式上:

1、借景抒情

为间接抒情中最常见的一种。(具体解释见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驿馆、旅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草熏:草香。薰,香气。征辔:征人手中的缰索。辔:马缰,即以代表马。③迢迢:绵长貌。④盈盈粉泪:泪水满眼的样子;盈盈喻指美人,古诗:“盈盈楼上女”。⑤平芜:俯视远方,野草平碧。芜:丛生的草。⑥行人:此指心上人。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是用来说明一首诗词“整体创意”方面的常用术语。它和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均属于“间接抒情”的方式。

此语多用于“写景”诗中,指的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景象描写”(多是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情绪。“景象”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这些物象的性质与作者的情感相近或相反。即:

A、景情一致,情景交融。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B、景情相反,以乐景写(衬)哀情。“以乐景写哀,其境更哀。” 王国维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如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②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三四句为正衬: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④⑤⑥

上一篇:初三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专题下一篇:全军覆没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