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

2024-05-02

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共6篇)

篇1: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

我国首次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

【新华网2015-1-15日报道】

1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简称:《声明》)。这是三部门联合推动国内核行业核安全文化培育及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尚属首次。

《声明》旨在阐明对核安全文化的基本态度,培育和实践核安全文化的原则要求。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各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单位、工程和服务单位等应共同遵守和践行《声明》中的态度、立场和原则。

《声明》主要内容分为3章:核安全与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的培育与实践、核安全文化的持续推进。

篇2: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为宗旨,以为企业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使国家资产免受损失为己任。郑重发表了安全政策声明:安全管理理念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对生命和健康的无谓毁坏,是一种道义上的罪恶;对可预防的事故,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负有道义上的责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与加强

管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事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全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行风险预控管理,实现员工“无违章、无意外、无伤害”、设备安全可靠。安全准则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对公司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以加强管理为基础、完善技术措施为手段、有效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保障,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3、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关爱员工,珍惜生命,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

4、坚持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提高员工素质,形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文化氛围。

5、公开安全、职业健康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6、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良好实践,倡导“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工作精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事业价值。

二、企业战略(思路)“三三二三”战略三大发展重点:以电力为核心产业稳步向相关产业延伸积极寻求海外发展三力:竞争能力 盈利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型:控股型经营型三化: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n

二、企业精神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制作

三、企业经营理念最佳管理最佳服务最佳效益最佳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最佳服务:规范服务优质服务热情服务最佳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员工效益n

四、企业价值观诚信奉献竞争创新务实严谨诚信:诚信交易诚信合作奉献:奉献人民奉献国家奉献家庭竞争:生存靠竞争发展靠竞争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务实: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严谨:严格严肃严明n

五、企业形象优秀的现代国有企业优秀的市场竞争主体优秀的绿色能源行业优秀的跨国经营公司n

篇3: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

核安全人人有责,因此核安全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且在核安全面前人人平等。核电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任何问题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都源于人为错误,其中核电站超过50%的安全重大事件是人为错误导致的。因此,只有当每个人都致力于“减少或防止人为错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影响”这一核安全共同目标时,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核安全,只有企业核安全文化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并时刻铭记于心,才能使员工们潜在的劳动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这时候,核安全文化才能够真正成为核电企业发展的坚实动力,为核电厂的建设和运行保驾护航。

QC小组活动需要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它是以员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各岗位人员均可参加。在QC小组开展的活动中要强调全员参与,且所有成员地位平等,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锻炼员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这些能力的提高和环境的创造,正是减少人为错误,将核工业严谨的工作作风融入日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只有做到“全员参与、以人为本”,无论是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还是QC小组活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失去了这个支撑,就只是走形式,搞表面文章了。

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QC小组活动紧密围绕公司方针目标和日常工作的难点、薄弱环节,坚持“小、实、活、新”的原则,能够较好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QC小组具有以下4个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自主性,是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的;第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不仅包括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且更注重吸引在生产一线的人员参加;第三,高度的民主性,人人平等,不分职位与技术等级高低;第四,严密的科学性,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坚持用数据说话,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凭“想当然”或个人经验。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核电企业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提高了管理水平,培养了员工“严谨的工作方法、质疑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精神”,这也是与核安全文化相统一的,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员工的内在意识。

核安全文化是核电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和行业健康发展的无形保障。QC小组活动围绕核电企业的中心工作即核电站建设和运营,不断改进工作质量,增强了全体员工核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了核安全文化的落地。核安全文化的“虚”与企业管理活动及各级员工行为的“实”的结合,使核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丰富和提升,在这种意义上来说,QC小组活动的开展是企业核安全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手段。

核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着企业全员的工作习惯,它以领导为楷模,并内化为员工行为,致力于使核安全处于最高优先的地位。深层的核安全文化是渗透在员工心灵中的一种精神动力,这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思想,进而左右员工的行为方式。同时,核安全文化具备以下特征:培育质疑的态度和倡导学习型组织,这些特征也是开展QC小组所必需的内容。因此良好的核安全文化,能使员工围绕自身工作踏实创新,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从点滴做起,保证核安全。这样的精神文化融入每个员工内心,必然使其能够认同QC小组活动的理念,积极地开展好QC小组活动,使得QC小组活动在企业内部得到普及。

篇4:传承核安全文化 走安全发展之路

中国核工业建设产业是与我国原子能工业同时诞生并共同发展的。401工程“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以核工业为龙头的国防工业建设时期。

第一代野战军式的核电建设队伍建成了众多“第一”:第一座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加速器,第一个铀浓缩气体扩散厂,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第一个核工业“三线”工程,第一个核潜艇模式堆等。这支高素质的国防科技工程建设队伍先后完成了我国大陆所有的核武器研究生产基地和核燃料生产设施建设,科技队伍、人才技能、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等得到长足发展,在我国高精尖和技术、保密等要求较高的军工建设领域以及核工程领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并承担建设了我国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各军工行业各类高标准的国防科技工程,履行了国家赋予的保军建设责任,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的丰功伟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现代国防科技工程建设的精锐之师。

核安全文化导向核电建造

目前,中国大陆所有核电站核岛的建造都由中国核建集团建造,并且业务已经扩张到了海外。中国核建在建造各种反应堆型核电站的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安全、质量文化底蕴,培育了浓郁的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是核工业在特殊安全性要求下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企业做事习惯,逐步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以及“一次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养成“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交流的工作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制度、程序的严格执行,已将这些习惯转变为一种行动自觉,并融入到核电建造的组织管理和员工日常行为中,有效地保障了工程建设所有安全和质量活动都处于受控状态,保持了较高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业绩。这是中国核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基因密码”。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是我国核电站建设的方针,作为全球唯一一家持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工程建造的企业集团,拥有大批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及科研、设计、建造、检修等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了一支可靠的建造队伍,拥有满足核电项目各种堆型建造的先进装备。独有的核反应堆建造技术形成了核电建设、核电专业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独具优势的核电站施工关键技术、先进的核电站施工组织管理形成了体现核电工程建造安全、质量、速度水平的“中国核电建造模式”。时至今日,中国核建承建的核工程没有发生过核泄漏、核污染等事故,均保持安全运行记录,“中国核建”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核电站建设品牌。

北京奥运场馆“鸟巢”的钢结构大件吊装过程中,中国核建800T机组在任务量相同、工期紧的情况下,项目部按照核电站质量保证要求精心组织,精湛的技术、精确的控制、严谨的安全管理保证了吊装施工,比国际吊装“大哥大”荷兰玛姆特公司提前一个月完成吊装任务。这是中国核建第一次与国际知名公司同台竞技,是一场技艺与心智的比拼,也是一场无言的“暗战”。这一优秀业绩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也将“奥运2008卓越贡献奖”揽于中国核建名下。

弘扬传承核安全文化

本质安全型企业是指有能力将可能发生的损害风险通过自身努力完全消除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牢牢把握住安全的主动权,能够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多年来,中国核建传承核安全文化、推动构建本质安全企业方面实施一系列举措,取得良好成效:

形成了核工业特色的安全质量环保管理系统。通过核电建造质保体系的持续改进,形成了精细分工、分层授权、集中管控的组织管理架构和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安全施工保障和监督系统,使安全生产保障和监督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实行程序化管理并持续改进。各成员单位均进行了三体系认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变化,开展风险辨别和管控,优化流程。如大型起重机作业区域地耐力须经专业检测单位测试、所有防护措施须检查验收、在非核项目使用“五点双扣安全带”等,从技术、管理方面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

强化核安全文化建设。将承诺制、程序化管理、科学决策、诚信建设、构建学习型组织、改善作业行为和条件等核安全文化六个关键要素落实在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各项工作中。

严格执行工程管理与作业人员“准入”制度。从专业技术、身体状况、工作经历、职业操守等方面选人用人,同时持续地开展以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为主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淘汰不合格或不称职人员,让合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充分利用我们特有的经验反馈体系。及时收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经验以及吸取的教训,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一个项目出事故、所有项目受教育,一个工程有隐患、全集团公司受警示”。识别和消除重大安全事件的潜在诱发因素,防止事件的重复发生,有效地降低了安全和质量事故、事件的发生率。

使用先进、安全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工艺。如购置最先进的主管道窄间隙自动焊机、特大型起重机械、整体螺栓拉伸机等设备,不断提高工程建造水平和能力,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及专业齐全的核电建造队伍,向本质安全型企业迈进。

强化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将有核电工作背景的骨干充实到各重点建设项目,使其成为核安全文化的“播种机”;严格的班组长考核合格及任用注册制度;遵章守纪,提升员工责任心和大团队意识;实施日常安全质量管理考评,倡导透明管理与鼓励正确行为;营造浓厚的核安全文化宣传氛围;员工具有“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养成“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交流的工作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科技兴安”战略,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落实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线,以生产安全闭环管理为重点,以对企业和施工现场的综合评价为基本手段,深入持久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贯彻落实,提高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为国防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将考核评估和监督生产活动常态化,进而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

篇5:核安全文化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核安全文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安全文化自核电发展起源,又极大的保障和促进了核电事业的发展。核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核电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核安全文化进行概述,与大家共同学习核安全文化,了解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一、核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1 核安全文化的起源

世界核工业起步之初,核安全的重点在技术方面,考虑的是设计充分性,强调设计、设备和规程的质量。但由于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操纵员培训不充分,规程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早期曾发生过多次核设施临界事故,特别是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核电站的2号机组发生了严重事故。三哩岛核电站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事故的起因是蒸汽发生器的给水泵跳闸,事故给水管线上的阀门由于维修人员的误操作而处于关闭状态,使蒸汽发生器的给水中断。这本是一种普通的事故,很容易排除。事故出现后,由于信号显示不全,操纵人员未能发现设备处于不正常状态,出现了多次的人为误操作,使得事态严重恶化,导致反应堆堆芯严重损坏。但由于安全壳的防护,没有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的灾难性后果。这是人类核电历史上第一次严重核事故,后果极为惨重,核工业界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亿美元,美国至今没有新的核电站登记注册。

事故表明,操纵员的失误是引发这次核电严重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和减少人的失误,核安全进入了以人因工程为主流方向的新阶段。人因工程是把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共同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在核电领域提出了“控制室系统”的新概念,即操纵员、人机接口和硬软环境组成的整体,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控制室的设计,按人机工效学的原则进行仪表的选择和台盘的布置,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运行规程和应急操作规程,加强了操纵员的培训。技术可靠性的提高和人因工程的推广,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核电站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

但仅仅过了几年,1986年4月26日又发生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的严重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原苏联乌克兰基辅市东北郊130公里处,该机组的设计不够完善,反应堆缺乏固有安全性,运行操作复杂,但严重事故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是操作作人员的过失和错误,发生了多次的人为违章,只顾完成预先并没有仔细认真制定的实验计划,解除了安全保护系统的某些功能,造成了反应堆堆芯熔化、部分厂房倒塌和大量放射性向外部环境释放的严重事故。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在厂址周围,长时间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把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散布到整个北半球。这次严重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美国的三哩岛严重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美元,对核电发展造成了世界性的负面效应。

事故表明,尽管有技术设计的缺欠存在,但人的失误和违章是引起这次严重事故的主要原因。核能界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其结果是对安全管理的进一步重视和形成了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即安全文化,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

为了加强IAEA在保证核电厂安全方面的作用,IAEA邀请了核安全领域的一流专家组成了“国际核安全咨询祖(INSAG)”。核领域的“安全文化”是在1986年由IAEA的INSAG出版的安全丛书NO.75-INSAG-1《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议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引入的一个管理术语,在1988年IAEA的INSAG出版的安全丛书NO.75-INSAG-3(后升版NO.75-INSAG-12,1999年)《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安全文化被强调为基本的管理原则,在1991年IAEA的INSAG又出版了安全丛书NO.75-INSAG-4《安全文化》,专门论述了安全文化这一管理思想的完整概念。后来在1996年IAEA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标准”(BSS)中又将安全文化扩展到了辐射防护领域。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的产生与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核安全管理思想发展引出的必然结果,后来经过完善、推广和发展,形成了核安全文化。1.2 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的报告INSAG-4《安全文化》给出了关于安全文化的经典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特征和态度的综合,它建立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保证得到应有重视。

核安全是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统称。核安全的重点是在维持核设施的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和事故发生后缓解事故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不至于受到辐射所带来的危害。辐射安全的重点是在通过辐射水平的监测、辐射效应的评价、辐射防护措施的设置和事故应急与干预,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的目标,并使辐射剂量不超过规定限值。1.3 核安全文化的发展

核安全管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七十年代,核安全管理集中于追求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技术中的可靠性,即设备和程序的质量,实施纵深防御的原则;到八十年代核安全管理开始着眼于以人因失误为主要对象,加强人机接口和考虑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提出各种措施以减少人因失误;而后到九十年代,开始倡导核安全文化,体现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上,既强调组织系统的建设,又注重个人对安全的贡献,并且强调个人和组织对核安全文化认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INSAG-11《发展核活动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对安全文化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这样描述的:第一个阶段是只以规则和条例为基础的安全。在这一阶段从事与核相关工作的人员是被法规所驱动,安全是来自外部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技术范畴的问题,只要遵循规则和法规就认为足够了;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对问题或者事故没有预测,当问题或者事故发生后被动响应,决定几乎都在考虑如何满足法规程序的要求,对出差错人员的指责仅仅局限于没有按照法规程序办事,安全成为了额外的负担,工作人员之间没有相互的交流和学习。第二个阶段是良好的安全绩效已经称为组织的一个目标。处在该阶段的组织在没有安全法规和安全当局的管理压力的情况下,就能够认识到安全是重要的组织目标,开始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表现逐步关注,安全管理涵盖了技术范畴和程序范畴,开始自发的重视安全业绩,并且开始寻找一些管理措施达到预期目标;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管理主要集中在日常事务上,缺乏战略管理,对差错的响应职责减少,开始加强培训和控制,部门之间鼓励互相交流,但是仍热缺乏相互信任,上下级之间同样缺乏信任和尊重,该阶段对文化的理解加深了,但依旧不理解为何达不到预期的绩效。第三个阶段已经发展到安全绩效总是能够改进的。在该阶段,组织采用了持续改进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应用到安全方面,强调交流、培训、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提高效率与有效性,人们开始了解文化对安全的影响。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组织开始制订战略管理,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安全与生产之间被看成互相依靠,互为依从的关系,组织重视内外部的交流和学习,上下级之间互相尊重和配合,组织成员清楚了解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在关键决策中考虑这些因素。

二、核安全文化的普遍特点和要求 2.1 核安全文化的特点

核安全由于其特殊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核电站系统复杂,设备成千上万,高温高压的介质无一不是危险源,而且核能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物质,特别是其中包含相当大一部分长寿命的高放射性物质,一旦外泄将对人体健康和生命以及环境带来重大危害,而且其影响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其他工业事故不能比的;同时,由于核技术在最初的时候是用于军事,原子弹爆炸所照成的破坏长期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阴影,加之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西方反核势力和媒体的夸大的宣传,公众普遍存恐核心理;由于核事故一旦发生,影响的地域范围可以是以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计,涉及人数之广,甚至会跨越国界,使邻国受到危害,造成重要的国际影响,所以,核安全也是国际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一个核事故的发生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所以,核电站以及其他涉核工作需要强调核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安全第一的思想

安全文化指的是从事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献身精神和责任心,即安全第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意味着内在的探索态度、谦逊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物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整体自我完善。

2、主动精神

良好的工作方法本身虽然是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若仅仅机械地执行是不够的。除了严格地执行良好的工作方法以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实时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来正确地履行所有安全重要职责。

3、有形导出

安全文化的特性都是无形的,对其进行评价虽然非常重要,但十分困难。为此,人们认识到无形的特性会自然地导出有形的表现,而这些有形导出就成为衡量安全文化作用的指标。2.2 现行核电站中的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的提出足以为我们的文化精神和工程技术层面提供行为准则,但基于核安全文化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性思想,它的指导便显得太过于模糊,所以集中体现在文化精神层面以及工程技术层面便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一个组织文化中的表象是由员工一个个具体的行为表征出来,能够看得见、听的清、摸得着。

(2)信仰与价值隐藏在表象和行为之下,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如’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安全问题不容妥协”。

(3)基本的隐性假定,位于文化的最底层,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出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但是会潜移墨化最终决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因此,我们便需要把文化或制度对员工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行为规范:

(1)把文化的表征行为具体列出来

(2)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通过具体的行为要求体现出来(3)把组织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

这样便将核安全文化的指导性思想深入脑髓,成为我们每一个核电人身体记忆中的一部分。

因此,核安全文化在文化精神层面上有如下的体现:

(1)承诺:意味着高层要把对安全的要求清楚地、毫不含糊地放在第一位,组织的安全理念绝对清晰--组织的信念,高层认为什么是重要的,是文化中预设的假定条件,这些会潜移墨化中影响着组织的行为。承诺意味着将组织的安全目标转化为日常现实的手段,承诺还意味着在安全上真正投入时间和资源。一句话,要解决人们头脑中安全意识的问题。

(2)使用程序:如程序得不到尊重,员工就会“走捷径”,这可能导致安全标准降级并产生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即使是至关重要的安全程序也不再被称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3)保守决策:核工业发生的大部分事件和事故因为没有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或者没有采取保守决策的方式或实施决策所造成的。凡事留有余量

(4)报告文化: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组织将失效和未禭事件作为教训,以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事件。鼓励员工员工报告哪怕是微小的疑虑,报告人和相关方不会因此受到处罚。良好的报告文化中,对安全可能有负面影响的问题没有报告是不可接受的,良好报告文化会被员工视为“公正的”,并有利于建立信任的氛围。

(5)质疑不安全的行为和条件:几乎所有的事件,都始于不安全的行为或不可接受的电厂条件,而它们通常是潜在的,未被察觉的或被视为“司空见惯”而被忽视。因此,最大限度减少工作实践或电厂条件中潜在的缺陷,对于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事件显得至关重要。这样鼓励员工无论何时何地,挑战所遇到的潜在不安全实践,并识别所存在的缺陷。

(6)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能够发掘各层次人员的想法、精力和注意力,持续强化安全,从而引发更高的承诺和对安全文化改进过程的认同。理想的情况下,所有员工都为改进主动出谋画策,并受到鼓励,得到管理层的鼓励和全力支持。组织内部应当有一种机制,使经验和想法得到传播,组织内部应鼓励员工团队协作,不断通过确定优先行动的举措寻求改进,使安全在其工作领域得到强化。

而核安全文化在工程技术层面上的体现便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凡事”。

(1)凡事有章可循

就是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施工都要依据相关方案程序来进行,个人经验不能凌驾于法定程序之上。已制定好的方案程序是公司在20年核电安装中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它描述了我们完成某项工作的最合适和有效的方法,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经过现场实践证明科学可行的,其中的一些程序更是建立在血的教训基础之上。按照程序执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违反程序则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凡事有章可循,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避免了事故苗头的产生,准备工作做好,预防工作做好,施工过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安全质量自然能够保证。所以为了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与施工安全,也为了自身的安全,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各项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2)凡事有人负责

核电工程项目工程量巨大,技术复杂,施工单位众多,而且在AP1000的建设过程中交叉施工频繁,完成这样一项工程,必须计划周密,分工细致,权责明确。只有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到人,每一个方面都有人负责,这样才能将计划的每一步落实到人来执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按照计划去实现工程的总目标。

(3)凡事有人检查

就是一切工作,从前提条件到进行施工再到检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来发现安全隐患,然后解决问题,保证质量。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制度上的常规检查,如QC检查等,我们也应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查和总结,检查出工作中的不足以得到及时纠正或改进,有效避免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和损失,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形成质疑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凡事有据可查

就是任何工作都要有详细记录,形成的资料、文件要妥善保存。方便在以后,有值得推广的做法可以查看原始资料进行提炼,出现了问题可以分清责任,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

2.3 核安全文化的要求

安全文化是基本的管理原则,就其表现而言,它由两个主要方面组成,即第一是体制,首先,核安全文化的提出是针对单位(组织机构)的,涉及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问题和各级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与工作作风问题,因此,单位必须对核安全做出具体的承诺;第二是个人的响应,NO.75-INSAG-4《安全文化》指出:“除了人们往往称之为‘上帝的旨意’以外,核电厂发生的任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人为的错误。然而人的才智在查出和消除潜在的问题方面是十分有效的,这一点对安全有着积极影响。”因为人的行为与核安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当每个人都致力于核安全这一共同目标时,一方面是减少或防止人为的错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影响,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核安全,因此核安全文化强调个人的响应,要求每个人必须对核安全做出具体的承诺。换言之,就安全文化领域而言,核安全的实现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承诺与能力,另一个是每个人本身的承诺与能力。为了使核安全文化更加奏效,核安全文化的要求是按照不同层次的每个人的响应这样一种方式展开的,具体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每个人,除了遵守规定的法规、章程和程序之外,还必须按照核安全文化的规范来做每一件工作。因此,各个层次的每个人都要真正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具有责任感、献身精神和主动精神。具体说来,核安全文化对所有那些在核安全中负有不同责任的组织和个人提出要求:

1、决策层

任何一个单位,决策层推行的政策创造了工作的环境,支配着每个人的行动。这就是常常说到的“关键在于领导”。对决策层的要求是公布核安全政策、建立管理体制、提供人力物力资源、不断自我完善,并要当众宣布其承诺来表明本单位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立场和在安全方面的坦诚意愿,确保核安全是营运单位董事会议上的重要议题;

2、管理层

对管理层的要求是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安全工作的安排和管理、对人员资格审查和安排培训、掌握奖励和惩罚,以及监察、审查和对比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状态,并做出承诺以自己的行动和要求促进职工们的安全素养,确保职工们能按确定的框框办事并从中获益;

3、个人的响应

对所有与核安全有关的基层个人响应的要求是善于探索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互相交流的工作习惯。这三者之间互为联系,缺一不可,三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一个优秀核安全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人品特性,就是对核安全的一大贡献。

三、培育安全文化的良好实践

安全文化的理念,可以在下述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并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推动和发展。

1、预测性风险分析

这是推行安全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应用得恰当,预测性风险分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为通过更好地了解和坚持质量安全要求,推广安全文化素养的一种良好工具。可以编写成“风险分析导则”供核设施单位的工作人员使用,这些导则中有的还包括典型的经验反馈例子

2、将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

任何与安全相关的事件,特别是人为的或组织的错误,必须首先考虑通过经验反馈和学习的教训作为改善运行的有价值的机会。重要的是要鼓励员工具有信心,不怕谴责,无保留地报告错误,特别是人为的错误,这样才能获得机会改善运行。表面上看,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报告的事件数增加,但这是更高安全文化素养的表现。从长远看,真正的事件将会逐渐减少。管理者明白这一点是重要的,不要把事故的数量作为唯一的指标,瞒报和轻报事故看来压低了事故的数目,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危害。管理者应明确地宣布安全文化不是“零错误”,而是依靠公开性和经验反馈改善安全进行的学习过程。

3、事件的深入分析

对事件应进行透彻的分析,为了论证事件的根本原因,应查明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必须研究确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不仅要考虑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还应检查整个防护过程的有效性,应鼓励与事件有关人员积极采用纠正和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4、加强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改善企业能力的核心,包括认识和判断问题的组织能力,形成和执行解决办法、监督解决办法的效果和做出调整的能力。

5、适合安全文化的监管途径与内容

对安全的监管途径,其强调的重点在国际上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取何种监管途径,负责不断改善安全的组织与监管部门进行公开坦率的对话是有益的,这种对话应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达到基本的安全目标上,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符合规范和规程。经验表明这种对话将促进探究和学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安全文化的关键因素。换言之,所采取的监管途径可以明显地影响不断改善方法的可能性,与监管者的勾通是一种适合安全文化的监管方式。除了与监管者的正式勾通外,非正式的勾通可以使监管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安全文化自然是讨论的内容之一。

6、提高雇员对安全文化的贡献

每一个雇员应对他本身和他的同事的安全负有责任。许多经验表明鼓励雇员积极参加安全工作是提高安全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员工参与安全工作,如安全小组、安全会议和安全年会等。

7、承包商的积极参加 承包商积极参加设计、建造和工程维修等能够对提高核设施单位的安全做出贡献。承包商应该而且能够积极参与核设施单位的质量和安全工作。与承包商有关的政策应包括安全文化的发展在内。承包商必须了解有关标准的要求,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安全和质量的培训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8、加强安全问题与公众的联系

在不少国家中存在反核力量,核能在公众中的形象被误解为是“不安全”的。我国虽然尚无有组织的反核力量,但在公众中也存在不少疑虑。在安全问题上加强与公众的联系,有益于消除公众中存在的疑虑,也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安全的责任感,总之会促进核安全水平的提高。

9、自身评价

为了达到安全的高标准的组织要求,营运单位应使人们常常采用评价和审计方法作为保持和发展其管理安全的能力的一个“反馈池”。自身的监督或检验是任何监督纲要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经理或监督人员应该鼓励发展和执行自身的监督纲要。

10、综合安全评价

评价和审计是用内部的关键性能参考指标和外部的其他组织的指标比较来评价其安全性能。审计应该用有能力的、独立进行审计活动的人员进行。审计者由于其工作性质,而有机会观察到“最好的实践”,并且依靠传播信息的方法,将这些最好的实践传播到所有有关的单位。判断什么是最好的实践可以补充传统质量保证审计的不足。安全问题可能需要应用多个领域的方法,在有些情况下,经理可能需要得到熟习人因和行为心理的专家的指导。如果经理有一些基本心理学的知识,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并在考虑改善安全管理时能把心理因素考虑在内,则对提高安全文化是很有利的。把人因知识纳入日常安全工作总体中,也可能是提供一个改善安全工作的良好手段。

11、制定安全绩效指标。

在传统上,许多组织和单位采用的指标是事故、错误和安全过失数量,这些指标能提供重要的发展趋势性的信息,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作为唯一的指标则可能产生负作用。因此,一些单位尝试采用一些更有促进意义的指标,以补充传统的指标,使指标成为推动安全工作的强大动力。

四、总结

1、安全文化是在总结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为确保核电厂安全生产的、完整的管理概念。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在核领域迅速得到全面地推广,形成为核安全文化。推行核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立法要求和监管要求之外保持一个增强安全的自我约束的方法。核安全文化的特性都是无形的,人们认识到无形的特性会自然地导出有形的表现,而这些有形导出就成为衡量核安全文化作用的指标。核安全文化被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加以推广和实施,用以防止和减少人因错误,提高核设施的安全性。

2、安全文化是基本的管理原则,就其表现而言,它由两个主要方面组成,即第一是体制,第二是个人的响应。核安全文化对所有那些在核安全中负有不同责任的组织和个人(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人)提出要求,它本身是一种行业文化,分别对政府及其部门、营运单位、研究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详细地提出了应当做出的承诺和应当达到的要求。对于营运单位,应当对核设施的安全负责。

3、核安全文化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单位的自身要求加以达到,再到人人主动加以完善。分解各个阶段的依据是人们对于如下核心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的差别:人的行为和态度与核安全的关系。

篇6:核安全文化论文

南华大学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核安091班

摘要:核安全事故的主因不是技术而是人因,人既是安全的维护者也是安全事故的制造者,因而人因控制问题是安全文化的中心问题,而影响人之行为的核心因素是安全价值观念,特别是安全伦理观念,且安全问题与利益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安全问题不是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本质上是个伦理问题,所以安全伦理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安全文化应倡导有利于培养安全素质和安全责任的伦理观念。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人因;安全事故;利益;安全伦理

核实践是指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对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和规律进行探索和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它在为人类掘出幸福之源的同时,也划破了人类的心田,威胁着人类安全,引起人类对生存发展前途的担忧和不安。一方面,核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已经形成了三大产业—— 核动力(含核电)产业、核辐射和同位素产业,据统计1995年美国同位素和辐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达到3 310亿美元,为核电(902亿美元)的3.67倍,占美国GDP的4.7,并提供了395万个就业岗位[1],而且核实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高科技、自动化和测量技术方面的应用已经不可替代[2],核能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人类能源需求,对环境保护也十分有利,随着能源危机、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核电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核实践总要涉及放射性物质,安全风险极大,不当应用或出现安全事故,将造成巨大灾难。因此,核安全问题倍受世人关注,特别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等数十起影响巨大的安全事故发生后,核安全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甚至引起“核恐慌”,成为一些民众或组织反对核实践的利器。然而,以人类目前的技术看,取消核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而加强核实践的安全控制是现实可行的。因此,研究

核安全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恐怖主义盛行的当今世界,核安全研究更加重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国际原子能机构从哲学高度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随后安全文化受到了广泛重视,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安全领域,安全文化这一术语也随之滥觞于各种安全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以及安全事故调查之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研究者,他们基于各国文化特色,从不同的视角对安全文化进行了研究和阐释,涌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机构和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哲学、文化学甚至是心理学等视角出发宏观地研究和阐释安全文化的定义、理念、构成、意义和价值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例如,国内的徐德蜀、吴甲春、曹琦、从慧玲、罗云、于广涛、李志宪等诸多研究者,美国的Douglas.A.Wiegmann以及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等等;二是从管理学和管理实践视角出发微观而实用地研究企业(或单位)安全文化的管理操作模式,这类研究者重视安全文化的表征、监测、评估等量化体系构成和操作方式方法等内容的研究,例如,国内的张力、蔡少铿、刘德辉、张仙保、付建辉、张翠荣、马有才、黄吉欣、张建新等等,加拿大的Dedobbeleer和Beland,法国的Niskanen,美国的Hofmann,Stetzer,英国的Donald,Canter和Cheyne,澳大利亚的Williamson,等等。当然有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涉及以上两个方面,如IAEA等,另外还有一些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总结性成果。这些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安全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安全管理及安全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安全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前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的难免对安全文化各构成内容失之深入,显得泛泛而谈,未能抓住和突出安全文化的内核和作用重点;而从管理操作模式的微观层面展开的研究则只突出了安全文化的技术理性而遮蔽了其价值理性,甚至过分强调数字化的技术操作,而遮蔽了安全文化超越于“技术决定论”的安全管理理念以及作为“软对策”的“文化”理念本质和作用的依赖路径。因此对安全文化的研究仍有待拓宽视角并深化,基于此,本文从安全伦理这一崭新的视角,以核安全文化为例对安全文化的由来、中心作用以及核心内容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实践以及对核实践的安全发展有所裨益。

一、人因控制是安全文化的中心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事故与灾害应靠技术对策加以控制,但国内外减灾实践证明,软对策往往比硬技术更为有效。这不是说完全抛弃硬技术,而是靠软对策借以重新组织及梳理,从而使之更有效,更可靠地成为控制安全事故的有效“技术”。安全文化正是对这种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也是所有软对策中的“种”。安全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愈来愈受到重视。然而,在组织的行为、决策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信念和态度影响组织的安全行为的理论,却早已有之,本世纪30年代Heinrich提出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就是基于这一前提,即影响事故发生的社会环境被排在导致安全事故序列的五个骨牌中的第一位,然后是人的失误、不安全行为等,自此以后,人们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最终发展成了“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灾难之后被明确提出来的。美国三里岛、日本东海村、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等核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促使国际原子能机构高度重视核安全问题。该机构对核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在1986年出版的安全丛书《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评会的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一词,并在1988年出版的安全丛书《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中对安全文化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并于1994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外交会议上通过了《核安全公约》,这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核安全公约。该公约于1996年10月24日签字生效,现有59个缔约国和70余个签字国,我国于1996年3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签署《核安全公约》。国际核原子能机构于1997年再次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安全文化概念—— “全球核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一概念更重视核实践的安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它建议国际安全联盟(并同时要求各核实践国家)要建立核安全及防辐护体制,并一定要在国家层次上致力于“核安全文化建设”。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系列安全文化丛书INSAG一4中更加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安全文化的定义、特征,并对安全文化的三大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具体而详细的要求。综合来看,“核安全文化”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是要建立一种安全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系统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极端重要性而必须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深入分析来看,安全文化既是体制、技术、管理问题,更是人的问题;安全文化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同时还涉及到在对待和处理所有安全问题时所应具有的正确理念和态度、正确理解能力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因此,安全文化不是安全行为的简单综合,而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有关安全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精神的总和,是更侧重于构造、理解、规范安全行为的知识、技术、价值观念体系等诸种文化要素的综合。其中心思想或目的在于控制和避免人因错误,即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安全责任的文化要素以避免人因错误或失误而导致安全事故的问题。按照“人~ 机~ 环境”系统工程学理论,任何使用核装置的单位均为“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对该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应分别研究系统中的人的安全可靠性,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作业环境对安全的影响等因素。但从现实实践和研究结论来看,人因是影响核安全的核心因素,是核安全文化关注和着力的核心。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过调查分析总结认为:事故的核心要素是人为失误及整个管理体系所致,根本原因不在于硬件系统上,而在于以人为中心的操作体系上。调查研究也同时说明,20世纪核安全事故的突出特征是人因事故率日趋上升。核实践中的工作系统是一个大规模、复杂的人一机系统,其安全性依赖于系统设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和人员三方可靠性及其协同的可靠性。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而对于人,由于其生理、心理、价值观、精神状态等特性,则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和难以预测性以及难以控制性,因而由人因错误或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事故发生率相对于设备事故率的下降而日趋上升。有专家统计,2O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上所有工业事故中包含人因失误的事故从2O 扩大到8O,核电站的平均人因事故率为70,最高的国家达85 l3]。

核电史上两个影响较大的事故亦主要是人因事故:1979年3月28日凌晨,美国三里岛核电厂二号机组发生事故,根据事后美国三里岛事故调查委员会关于事故的调查报告认定,该事故是由于设备故障加上电厂运行人员不了解反应堆的运行情况所致,是一系列的人员、制度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缺陷而产生的综合性失误所造成的结果;设备故障引发了事件,但运行人员(包括操纵员、工程师和主管)没有及时诊断出系统的真实情况,采取了错误的操作,使一个小小的事件扩大为严重事故,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核电厂的人员培训、信息交流、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美国核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安全管理政策、技术路线和工作作风的失误。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在具有世界优秀运行记录并一直被称为前苏联红旗电站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其4号机组发生了当今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事故主要由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一是其反应堆设计不完善,更为重要的是严重的人因错误和管理缺陷,即运行人员多次严重而粗暴地违反安全条例和操作规程并进行一系列错误的操作和处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电站人因事件的根本原因一般可分为基本操作能力较差、理论知识欠缺、处境意识低下、判断和决策失误、注意力品质不良、缺乏交流、交流不当、错觉、情绪紧张、班组配合不良、职权梯度不合理、缺乏交互检查、盲目蛮干、班组运行准备不良、粗心大意、主控室混乱、遗忘、遗漏、疲劳、违章、信号识别问题、组织管理缺陷及其他原因等,其他行业安全事故的原因也大致如此。由此可见,人因失误或错误事件是导致现代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保证核安全的实现除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以外,我们还必须充分地特别地关注并认识人的因素。人既是安全的关键保障因素,也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它影响着安全的各个方面,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75一INSAG-4)中所指出的那样:除了人们往往称之为上帝的旨意以外,核事故发生的任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人因失误_5]。作为核实践单位“人一机”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人,一方面,由于其生理、心理、价值观念等特性,既存在一些内在弱点,使其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以及难以预测性和难以控制性,另一方面,尽管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但归根结底还要由人来控制、操作,要由人来设计、制造、组织、管理、使用、维修、训练、决策,因而人在系统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加重要和突出了,人因贯穿于核生产、管理运作的安全系统之中,它影响着核安全的各个方面。因此,核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其主旨就是要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核安全上的主导和核心作用,亦即人因是核安全文化关注的核心,人因控制是核安全文化的作用中心,避免人因错误或失误是安全文化的目的。

二、安全伦理:安全文化之灵魂。虽然当今安全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广大安全管理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安全文化理论及实践在认识上还存在着深层次的欠缺。因人因控制是安全文化的作用中心,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但对人的安全伦理观念— — 关于安全的道德观念、态度、品德、修养及其深层次的价值理念等精神因素和道德素质认识不够,而这些因素和素质正是人们对安全文化的认识的反映I6]。正是在此意义上,有学者认为安全文化应是指实践全体人员的献身精神与责任感,重在对安全事务的个人责任心和整体的自我完善 ]。这种看法一语中的,安全伦理观念及其素养是人的精神和灵魂性的东西,左右着人的行为,“一切行为只不过是观念的外化”,人因控制既然是安全文化的作用中心,那么左右人的行为的安全伦理观念就必然是安全文化的灵魂。因为,作为人因导致的安全事故无非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非故意的,由于责任心不强而疏忽大意所致;另一种是故意所为而致—— 故意破坏和故意不作为或为了某种利益考虑而故意忽视。但无论那一种都是可以归结为伦理道德观念问题的。也就是说,安全伦理观念是安全文化的灵魂。

纵观当前诸多频发的各类安全问题,除了那些由于自然因素或“上帝的意旨”因不可抗拒力而导致的以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人为性”和“缺德性”,因此安全不仅仅只是个技术问题,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一系列安全防御措施失效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而安全问题更多地表现为安全责任问题和如何对待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问题,因而本质上是个伦理道德问题。从价值层面上看,安全就是指主体免于伤害的客观状态得以实现的利益或价值。当安全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利益和价值进入社会生活,与人的目的和需要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相互竞争的一种特殊利益时,安全便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利益关系。那么,人们对待安全的态度和行为就体现着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追求,因而就具有了道德意义与伦理价值。因此安全行为因其具有道德含义而成了道德行为,成为了道德评判的对象。很显然,有利于增进和维护安全的行为就是维护和增进他人利益的行为,就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反之,不利于安全的,甚至是破坏安全的,使他人陷于不安全境遇之中的行为便是不道德的,就是恶的。于是,安全自然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在处理涉及相互之间安全利益关系时应该遵守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人们可以用来评价和判断安全行为是否道德的标准。因此,安全自然成为一个合乎于善的道德范畴和行为主体应当遵守的伦理原则。所以,安全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于是安全问题的解决或安全保障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参与,也就是说安全不仅仅需要技术保障,更需要伦理道德保障。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在核实践中的约束和导向作用,确保核实践安全无害地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是安全伦理的实践价值。安全伦理是保障核实践的安全性的必要价值基础,“做好事的权利永远与做相反的事相伴”,核实践既可以有益于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因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还是涉及一系列价值判断的问题,不单要受到科技规律的制约还必须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和控制。一方面,伦理道德肯定核实践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为其提供价值支撑;另一方面,伦理道德否定其对人类发展不利的方面,预防核安全事故和核伤害的发生。道德规范是借助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实施的,除一些纯属技术、程序性质的行为外,人们的行为一般均受其评判和调整。同时安全伦理在保证核安全、防止核事故、核伤害方面比其他规范具有优越性,法律等其他规范不能惩罚思想方面的“罪过”,但道德可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法律制裁有时效和责任年龄等限制,而道德法庭的审判是任何人也逃避不了的。安全伦理是核安全文化的人性基础,只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可能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才可能自觉地承当起核安全责任,才可能保持高度警惕的安全意识,只有具有深切的道德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发自内心深处地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一个连起码的道德观念都没有的人决不可能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人道观念,一个走上祸害他人道路的人,一定是从践踏道德开始的。一个从事核实践工作的人没有道德是非常危险而可怕的事。道德建设可以预防和减少核安全事故和核犯罪的发生,同时道德也是改造不良核企图的精神“良药”l8]。

安全伦理观念作为核安全文化的灵魂,还表现在核安全文化的中心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问题上。核安全文化的中心是要核实践工作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执行安全责任的道德自觉性,以避免人因错误或失误导致安全事故,它要求人们从被迫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自觉执行,并且将之看成是维护自身发展和利益实现的需要以及维护他人利益的需要。要把安全生产提到更高、更新的水平,只靠安全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等技术性手段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有良好的设施和安全设备,有必要的体制和管理方法,有制度和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技术性硬件仍然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认识人这一核心因素,要从人的生理、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认识安全的本质,遵循其运动规律,而且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核实践工作人员的以安全伦理素质为灵魂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以安全责任伦理为灵魂构造现代核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真正把核安全管理的中心由事故处理转移到事故预防上,由主要硬件转移到硬件软件并举上,由个体的人转移到整体的人,由人的技术知识以及生理心理转移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等文化上,使企业和个人从风尚、品质、道德、习俗、思维、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行为方式等方面均折射出“安全第一”的特性。

三、安全文化应倡导的安全伦理观念

核实践是一种技术性极强又是充满价值矛盾的活动,伦理道德不应是凌驾其上或游离于之外的抽象东西,在核安全文化上不能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更不能犯“道德决定论”的错误而将一切非道德的维护安全的其他要素否弃,而必须将有利于避免人因错误而导致核安全事故的一切有用文化要素纳入其中,当前最重要的是应将游离于安全防范措施之外的伦理道德建设纳入其中,必须将伦理道德渗入安全实践的各个环节,并将安全实践纳入伦理的视阈l_8]。安全文化必须首先思考安全的价值问题,寻找价值依归,倡导安全伦理,使之成为照亮安全实践的指路明灯,规约核实践安全发展之轨。安全文化应该倡导以下主要伦理道德观念。

首先,应倡导安全原则为首要美德的观念。如果说确保核实践造福人类而为善,避免危害人类而为恶是核实践共同体的责任,那么维护和增进核实践的安全就是核实践共同体的首要责任;如果说维护和增进他人和人类的利益是一种美德,那么维护和增进核实践的安全,便是核实践共同体的第一美德。因为安全是核实践的首要价值基础,是人们普遍追求的首要利益。如果现代风险社会所倡导的伦理美德不仅仅在于倡导和实践一种更高的善,而更在于防止和避免更大的恶,那么安全便是核实践的首要原则和第一美德。特别是在人类所拥有的核实践能力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断绝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今天,倡导将安全作为核实践的首要价值和第一美德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安全作为核伦理第一原则的价值和意义正是为了通过避免和防止核实践为恶,而实现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的善。用罗尔斯的表述方式来说,安全作为核实践的第一美德和最高的善是不能用其他价值来替换的,所有核实践,无论其宣称为了如何高尚的目的,只要不安全就应该予以修正或否弃,如果有一种价值非要放弃安全去追求,那么只能为了实现更大的安全这一惟一的目的,即当且仅当我们需要避免一种更大的不安全时,一种不安全才是可以被容忍的。

其次,应倡导安全发展理念。安全发展意味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当安全和发展产生矛盾时,安全应该优先于发展,绝不能以发展牺牲安全。早在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理念,但在许多地方的决策者意识里,安全最多和发展同等重要,甚至认为安全固然重要但大不过发展,反映这种思想和认识的典型口号或潜台词是“安全大如天,发展要优先”,在“安全要靠发展来解决,所以发展要优先”思想的指导下,原有的安全问题没解决,新的安全问题又被“发展”出来了,这就是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和现状。因此,我们认为要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和价值,关键是要始终秉持和遵循安全伦理原则的优先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安全作为核实践的首要的善和美德必须具有优先性,必须得到普遍的遵守,正如阿玛蒂亚•森在《超越危机:亚洲发展战略》中所强调的:安全与发展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安全重于发展,安全内在于发展,“安全是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一定要把握好安全的优先性,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安全保障的发展是危险的,罔顾安全的利益获得更是不公正和不道德的,它常常以造成他人或社会的痛苦及利益损失为代价,特别是在核实践产生的力量已经大到足以毁灭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今天,强调安全优于发展以及安全作为首要美德和利益的不可妥协性就更加具有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因为罔顾安全所造成的灾难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不仅巨大并祸及子孙后代,而且可能是不可逆转和修复的。

再次,应提倡“知识即美德”的伦理观念。核实践是科学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无知是造成核安全灾难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其他诸多领域的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学习核科学与技术知识和工作规程是保证核安全的前提;对于由于安全文化特别与个人的行为有关,更因为许多个人承担着安全责任,所以,安全文化除了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自觉的安全警惕性和强烈的责任感来严格地执行良好的工作方法之外,还应该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科学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来正确地履行所有安全职责。同时,安全伦理的教育和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安全伦理的学习,深刻认知安全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价值理念,是安全伦理发挥作用的关键,安全伦理价值实现只靠外部的他律是不够的,它必须使安全价值理念扎根于每个核实践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成为自觉的观念和行动,从思想观念上维持一种高度的自觉自律,使人们的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变“生产安全”为“安全生产”,变“强制法规”为“自觉法规”,变“被动”为“主动”。

另外,应该倡导生态伦理观念。核安全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现代及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核辐射对生态环境的天然的伤害性及核灾难的巨大毁灭性决定了核安全生态伦理观念理应是核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核生态环境伦理强调人在核实践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强调核实践在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生产的巨大价值,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造成生态环境灾难,断绝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的暂时发展或国家民族的尊严,核实践应有更加强烈的道德责任去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必须努力使一种道德标准一种安全、无害和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标准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深刻的支持,并将其原则转化为核实践的伦理行动指南。

最后,核安全文化还应要求核实践工作者具有奉献精神和诚实、忠诚等等优良品格和道德信念,使核安全超越一切私利和厉害计算之上;同时,核安全无论大小事故都应及时处理,及时通报,以保证信息畅通和透明,拖延、隐瞒可能酿成更大的灾难。总之,核安全文化必须倡导安全伦理并使之始终作为照亮核安全实践的灯塔,成为核安全的防火墙。

核安全的定义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

核安全

英文名称:

nuclear safety

定义:

在核设施和核活动中,保持正常的运行工况,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适当的辐射危害。

所属学科:

电力(一级学科);核电(二级学科)

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实现意味着“内在的探索态度、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务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自我完善。”它强调的既是态度问题,同时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同时还牵涉到处理所有核安全问题时所应该具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

就安全文化表现而言,它是由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组成的,第一是体制,由单位的政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第二是每个人的响应,这些人在上述体制中工作,并从中受益。但是,事情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政策和管理方面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核安全

广义的核安全是指涉及核材料及放射性核素相关的安全问题,目前包括放射性物质管理、前端核资源开采利用设施安全、核电站安全运行、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及全过程的防核扩散等议题。

狭义的核安全是指在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期间,为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可能的放射性危害的所采取的技术和组织上的措施的综合。该措施包括:确保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限制可能的事故后果。社会议题的核安全主要是指防核扩散及核裁军等。2010年4月12日至13日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召集举行了核安全峰会,提出目前的核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恐怖主义的防核扩散

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实现意味着“内在的探索态度、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务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自我完善。”它强调的既是态度问题,同时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同时还牵涉到处理所有核安全问题时所应该具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

上一篇:造价工程师《计价控制》重要知识点:建设地区的选择下一篇: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