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核安全文化”是一门新兴课程,它的兴起与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变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在核能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总结。

第一篇: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

核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思考与建议

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核安全文化,都要遵从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物化环境、视觉标识、文学艺术等“文化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我国核工业创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淀了以“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等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党和人民作出历史性贡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把握核电集团“企业文化”与“核安全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培育和创造卓越的核安全文化和先进企业文化,为推动核电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企业文化与核安全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易经·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意思是用“文”教化、育化天下。当前普遍认为,文化是指一种思维方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一般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企业属性的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积累和普遍认同的正向价值理念,是员工共同拥有的信念、价值观、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是企业在长期改革发展、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能够概括、反映、体现本企业组织特色的精神理念、制度规范、物质形象、行为举止、文学艺术等,以及这些文化在质量管理、创新管理、项目管理、保密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核安全文化的内涵

核安全文化,是指涉核组织长期积淀形成的关于核安全的理念、制度、标准、规范、习惯等。这一管理术语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出版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评审会议总结报告》(INSAG-1)中首次提及,将安全文化概念引入了核安全领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中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核安全文化通常包括三个层面:员工的响应、管理层的表率和决策层的承诺。核安全文化的实质是,在全系统中营造、培育、形成一种“安全第一”“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的安全文化生态,其核心是通过培育核安全文化,促使组织系统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员工养成根深蒂固的文化素养,即凡与核安全有关的任何决策或者活动,都要践行“安全与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与核安全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核安全文化在涉核组织体系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个涉核企业,必须建立体现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核安全文化。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核安全文化,都要遵从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物化环境、视觉标识、文学艺术等“文化系统”。

对于核电集团而言,既要建設企业文化,也要突出核安全文化特点,还要对标军工企业的文化特点。军工企业的很多管理经验和制度符合安全文化的理念,需要进一步传承。核安全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发扬良好的实践,摒弃有违安全和质量原则的实践,将“以进度和生产”为第一目标的经营理念向“以安全和质量”为第一目标转换。

核电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从企业文化和军工文化维度看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几大核电集团基于长期核工业文化积淀,逐步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渗透在核电集团总部及下属企业制度、行为、形象、产品、型号、项目和服务等方方面面。

一是明确企业使命、愿景等,形成核电集团自身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比如,中核集团将“责任、安全、创新、协同”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广核集团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作为基本原则;二是制度规范,包括体制机制、各方面的政策制度等;三是物质形象,包括组织容貌(如厂容厂貌、办公环境等)、组织效益(如数量质量、市场份额、社会评价、企业利润等)、创新特性(先进技术、设备,如“华龙一号”等)、典型人物与事件(如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标志物(如商标、宣传手册、产品、员工服饰等);四是文明举止(如广大干部职工爱党爱国爱民的精神文明日常举止等);五是文学艺术,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的岁月》等。

从安全文化维度看

2014年,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培育核安全文化”,呼吁建立健全国际核安全体系、核应急体系、核安保体系。在国家层面,2017年9月我国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其中其九条要求,全国所有涉及核能的系统“应当建立培育核安全文化机制”。我国在国务院设立核安全监管部门,实行独立监管。在企业组织层面,核设施营运单位和为其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的单位都要培育和建设核安全文化,将核安全文化融入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各环节。

我国核电集团始终注重核安全文化的培育与践行,坚持核安全是核工业生命线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坚持运用最先进的核能技术、采用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实行最精细的科学管理、营造最和谐的工作氛围,健全形成具有核特色的核电集团企业文化,有效提升了核安全水平。

一是积极履行《核安全公约》的义务,响应国际原子能机构各项倡议。目前,各核电集团普遍建立核安全承诺机制;注重培育学习型组织,建立对核安全问题的质疑、报告、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核安全培训,进行核安全考核评价;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实行公开透明的核安全政策;加强对全社会的核安全文化普及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核安全文化建设情况定期评估,核安全文化倡议得以响应与落实。

二是以落实核安全文化为抓手,推动安全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落地落细。贯彻落实《核安全法》相关要求,各核电集团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定期开展安全主题系列活动,从工作区、生活区到公共区的环境布置入手,全面营造安全文化环境等各种方式方法,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核电集团安全生产、核电工程建设质量。

统筹推进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妥善处理核电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和核安全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核电集团企业管理中的内在驱动作用,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品牌力。

切实把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新时期,应充分认识核电集团企业文化软实力、核安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重要性工作来抓实抓细抓落地。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文化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核安全文化建设纳入核电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统筹考虑;总结和推广军工企业安全和质量管理方面的良好实践和制度,用安全文化和现代管理系统的理念丰富核电集团核安全文化建设。

遵从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文化是生产力,应研究、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将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用系统思维方法完善核电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元素与体系、培育文化生态链,通过教育培训、制度强化、规划计划、生态涵养等方式,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核安全文化建设中,贯彻响应国际原子能机构倡导的“硬标准”,把军工企业在安全与质量方面的良好实践经验与核电集团核安全文化特点结合起来。

坚持卓越文化建设要求。核电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标准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建议强化对核电集团核安全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与应用,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完善。完善核电集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形成定性定量标准。

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赓续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责任、安全、创新、协同”的核心价值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培养自立自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坚持系统思维,保持协同作战、严慎细实的职业作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包括贯彻、响应、执行核安全文化标准等,成为行业标杆、中国楷模、世界样板。

(作者单位:中核战略规划总院)

作者:刘敏 韩绍阳

第二篇:“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核安全文化”是一门新兴课程,它的兴起与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变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在核能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总结。根据教学经验,对高校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该课程在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考核机制

作者简介:黄昕(1968-),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教授;孙敬睿(1988-),女,河南平顶山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195号)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核电企业对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与日俱增,而且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核类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他一些专业,具有更明显的专业特性,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南华大学作为我国拥有核专业的高校之一,依托学校资源,已率先开设了“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在近三年的实际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些不可否认的成绩,经总结和分析,现就其开设的意义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等,为国内有关高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核安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

由于核类专业学生是我国核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将在我国核电企业中担任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一些重要职务,他们的核安全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核电企业能否保证安全生产,因此针对我国核类专业学生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优化核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是对核类专业学生知识的一个补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对于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的技能知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核安全文化”这门课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的。

根据核类专业的特点,其理论知识模块应由以下六大模块组成:人文社科知识(政治、管理、法律、法规、科技和应用写作、组织行为学),工科基础知识(数学、外语、制图、计算机、理化),专业基础知识(核物理、辐射防护、核化工等),公共专业知识(防火、防爆、防毒、防污染、防辐射、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安全检测与监控、人机工程学),方向和行业专业知识(采矿学、化工工艺、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行业工程知识),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知识(通过辅修、专家与名人讲学、新技术讲座等途径获得)。

“核安全文化”本身就涉及人文社科知识、工科基础知识、核专业基础知识、公共专业知识、方向和行业专业知识,是在安全的视阈下将六大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的集成与融合,同时又将安全理念和安全思想贯彻渗透到六大模块之中,对于核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核类专业学生的核安全意识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恰恰也正是这个大背景暴露出公众的安全意识的薄弱,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发生的核恐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核安全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因此,高校学生核安全意识的提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高校开设“核安全文化”这门课,将会把安全、核安全、核安全文化等相关内容带到课堂上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安全、核安全文化是怎样一回事,在知道切尔诺贝利、三里岛和福岛等重大核事故以及核电厂员工常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之后,更深刻地明白核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核安全意识。

3.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合核电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核安全文化被认为是核电厂最重要的核电文化,涉及从事与核电安全活动有关的一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要求安全职责必须得到正确的履行,也就是要求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准确的判断、警觉性、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同时具备充分的思考能力和全面的知识。[1]依照这样的培养目标,高校才能培养出更适合核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是否能更好地进行,跟核类专业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因为他们会担任我国核电企业中的一些重要职务,承担我国核电企业中的一些关键工作任务。如果他们的综合水平提高了,必然会成为核电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好地为核电企业工作,而核安全文化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一般会到核电企业工作,在学过“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之后,他们会对核电企业的工作有更宏观的认识与把握,不论是在自己的核安全意识方面还是核电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方面,再或者核电企业对自己职位的要求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因而在进入核电企业工作时,会更能胜任公司交给自己的任务,满足核电企业的需要。

4.有利于缓解“核恐慌”现象

近年来,有关核安全问题的新闻常见于各大媒体,“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尤其是2011年的“3·11”日本福岛核电站遭受的9.0级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袭击进而造成的核安全特大事故,震惊全世界。由于事故未能被迅速有效地处理,导致大量放射性尘埃和污水随大气环流及洋流向全球扩散,造成“核恐慌”笼罩全球,核安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更是出现全民抢盐、盐价疯长的怪现象。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谈“核”色变?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核安全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当前能源缺乏的局势下,要禁核几乎不可能,核资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掌握一定核安全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少的。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首先应对这一批以后将亲临核战场的核专业学生进行核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然后再慢慢对非核专业生以及老百姓进行必要的核安全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的核安全意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核资源,才能有效避免因发生核事故而出现核恐慌现象。

二、“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还需要作出一些重大改革。

1.完善课程设置,保证该课程落到实处

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教学内容而言,“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核电知识和核安全文化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纯理论上的抽象学习,对大多数缺乏核电企业实际经验的高校学生来说未免有些枯燥无味,不知所云,这就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因此,要想使学生既学会课程内容,又得到素质培养,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其趣味性。除此之外,增加核安全文化的实用性也是必要的。把核安全文化与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地讲给学生听,这样不至于让学生觉得该课程内容空泛,理论空洞。因此,完善这门课程的设置,对于保证“核安全文化”课能落到实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就师资培训而言,由于“核安全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一门集核电知识与安全文化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自身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一些核电知识和安全文化知识理解得不透彻。

因此,应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教育质量,力求在教学上保质保量,使核类专业学生接受更专业、更实用的理论知识。首先要对这部分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并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不合格的要继续培训,确保每一个上岗任课教师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其次可以开展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交流的活动,通过评选最佳教师等激励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第三,也可以听取学生对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反馈意见,以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效果。做到以上这些,相信“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越来越能发挥它的特色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就教学模式和手段而言,主要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缺乏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再如,就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而言,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其他新的评价方法,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适时配合一定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日后工作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奠定基础,所以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实验室可以建立一些有关核电厂内部安全理念、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准则甚至核电企业制定的《职工手册》等方面的展览,来让学生比较核安全文化在各核电厂之间的区别。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核电厂,身临其境地感受核电厂的工作原理以及核电厂的安全规则、安全设施、安全防范等,设身处地体会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全方位地意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成功过渡到实际操作。

同时可以邀请一些资深专家来高校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魔力般的效果,当然这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核安全文化”这门课中。课堂上也可以多鼓励学生讨论一些模拟案例,这样更能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开设此课意义的理解。

4.完善考核机制,促进该课程持续发展

传统的考试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测试学生的能力,但是核安全文化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中的,如果还用传统的那种方式,迫使学生记忆一些非要死记硬背的知识,那么,这将跟我们的最初设想有很大的出入。同时,由于这种考试的局限性,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如下调整,用以完善传统的考核制度。

首先,闭卷的考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侧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其次,增加实践考试环节,用来反映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处理问题的主动性以及社会责任感,根据学生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以及指导老师的意见给以公正的成绩。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出勤率等,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测试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就是学生“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综合测评,能使其考核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总之,“核安全文化”是一门与环境及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课程,它的开设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012年3月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二届核安全峰会上,胡锦涛同志曾发表了题为《深化合作 提高核安全水平》的讲话,这也对“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教育部和财政部也曾联合推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即从师资、专业、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建设与创新,因此,对高校“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探讨,对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樵.核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分析[J].当代经济,2011,(23):52.

[2]任国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98.

[3]黄昕,姚婕,等.论高校构建和谐课堂的意义和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7):18.

[4]张素丽.《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0,(22):221,256.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黄昕?孙敬睿

第三篇:美国的核安全审计及启示

摘要:核安全审计是保障核电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介绍了美国审计署2008年以来对核安全状况的审查情况,并探讨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核安全;信息披露;审计报告

文献标识码:A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于2011年4月12日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等级由此前的5级提高到7级。这意味着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规模达到了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同样的等级,属于最高级。核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妥善应对核安全挑战,保障持续健康利用核能,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相关国家的审计机关也在积极探索,力图发挥国家审计的独特功能。2008年以来,美国审计署(GAO)应国会的要求审查了核安全。状况并发布系列报告。本文对GAO的报告作一简介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GAO的核安全审计报告简介

(一)2008年6月30日的报告《核安全:NRC需加强对美国商用核电站反应堆的消防监督》简介

1975年的美国阿拉巴马州Browns Ferry核电站大火表明,核电机组安全关闭的能力面临严重威胁。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随后发布了《商用核电站消防安全准则》,但是不同设计方式和不同年限的核电站难以达到这一要求。2004年,NRC鼓励全国的204个核电站逐步采用新办法——简化的《风险提示程序》来分析各核电站的火灾风险。国会要求GAO评估以下内容:

(1)自1995年以来核电站发生火灾的次数和原因;(2)美国核电站遵守NRC消防安全规定的情况;(3)核电站对新办法(即《风险提示程序》)的评价。

GA0访问了全国65处核设施中的10处,审查了NRC关于核电机组火灾的报告和相关文件,并采访了NRC的官员和行业专家。根据NRC的报告,从1995年1月到2007年12月,美国的65处核设施总共发生了125起火灾。大多数火灾的发生不影响核电站机组的关闭,或者是在核电机组关闭后的加油过程中发生火灾。NRC对这些火灾事件位置、重要性和情况的描述与GAO的审查记录相符合。NRC没有解决核电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些消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核电站主要依赖手工操作(如员工使用手动阀门操作水泵)而不是广泛运用自动化措施(如防火隔离装置、自动火警探测与灭火设备)来保证消防安全;(2)核电站员工经常使用“临时补偿措施”(主要是火情观测)而不是立即维修来保证长时间的消防安全;(3)安全关闭核电机组所需的电缆防火包裹层能否提供有效保护是不确定的;(4)核电站对电流短路的影响不够重视,因为短路可能会很快引起设备故障,若触发连锁反应(Multiple Spurious Actuations)将严重威胁核电机组的安全;(5)向新办法(即《风险提示程序》)过渡的工作面临大量的人力资本、成本和方法上的挑战。2008年4月,约46个核电站表示将遵循新办法的规定。然而,根据NRC官员和核电行业学者的分析,一些核电站员工缺乏火灾模拟、风险评估和工厂运营方面的专门知识将减缓过渡进程。NRC官员和学者还对新办法的潜在高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据估计,仅每个核电站进行必要的火灾分析和风险评估的费用可能达数百万美元。

GAO提出如下建议:为了解决全国商用核电机组的消防安全问题,NRC应该领导开发中央数据库,跟踪全国商用核电机组的消防安全措施以及人工操作的状态,包括:(1)NRC应确定使用“临时补偿措施”的时间界限和详细计划安排;(2)NRC需解决商用核电机组电缆防火包裹层有效性问题,确保电缆消防耐力测试符合NRC的1小时或3小时防火保障要求;(3)为防止核电机组产生连锁反应,NRC应制定操作指南并规定具体的期限。

(二)2008年10月23日的报告《核安全:能源部门需要加强对核设施和业务的独立监督》简介

美国有200多处“高风险”的核设施由承包商经营。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对核设施的工作人员和外部公众产生严重后果。美国能源部(DOE)负责监管这些核设施的安全。DOE的核心机构健康、安全、保障办公室(简称HSS)负责研究、监管、帮助执行核安全的政策。国会要求GAO评估以下内容:(1)HSS满足有效独立的核安全监管要求的程度;(2)导致HSS监管缺陷的影响因素。

GAO审查了相关的DOE政策,采访了政府官员和外部专家,还审阅了DOE的网站来确定核设施的数量和运行状况。调查表明,HSS无法完全满足GAO有效核安全监督的组成元素要求:独立性、技术专长、执法权限、审查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向民众提供设施信息的能力。例如,HSS的独立运作能力有限,没有能力审查新高风险核设施的“安全基础”(Safety Basis)。“安全基础”是指有助于确保这些设施的设计和操作安全的技术分析工作。HSS在DOE的网站中也没有提供独立的安全人员的意见。此外,虽然HSS定期实地视察核设施,力图确定核设施面临的问题,但HSS的检查计划中缺乏全部核设施的“安全基础”的有用信息。

GAO提出如下建议:(1)能源部长应采取行动,加强HSS对核安全的独立监督。能源部长的行动内容包括:①赋予HSS责任、技术资源以及必要的政策指导,使HSS能够审查新的核设施的“安全基础”和对现有设施的重大修改方案,以确保核设施的安全。②使HSS能够监测现有高危险核设施的“安全基础”状况,确保这些设施在满足目前的核安全规定条件下运营。③响应HSS的缺陷调查结果,对核设施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更多的常规监测或采取必需的执法行动。④在DOE的网站中增加信息披露内容,使公众可以获取相应的核安全评估报告。(2)如果能源部长未依据GAO的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国会可以考虑永久性地通过立法确立HSS关于核安全的监管责任,或者通过提供资源并授权安全理事会(safety Board)监督所有核设施并执行核安全法规,或授权NRC监管全部或只是监管新建的核设施。

(三)2010年4月29日的报告《核安全:大多数成员国认为<核安全公约)是加强全世界核安全的有效措施》简介

截止2010年4月,全世界共有437个民用核反应堆在z9个国家运营,还有56个在建设之中。《核安全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6年10月24日生效。《公约》规定了72个缔约方对其民用核设施安全和监管负有的义务和执行原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国会要求GAO评估以下内容:(1)缔约方对《公约》的益处和局限性的意见;(2)《公约》的执行力度;(3)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如何完善《公约》的安全目标。

OAO审阅了相关文件,会晤了《公约》缔约

方的相关官员,分析了32项反馈意见。GAO对大多数《公约》缔约方的调查表明,《公约》对加强全世界民用核反应堆安全扮演了重要角色。《公约》的任务是:(1)建立有效的立法和监管框架以及强有力的、独立的核能监管机构;(2)要求缔约方每3年编写国家报告,报告中应描述该国为了达到《公约》的核安全目标,已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国在出席核安全审查会议时,应提交其国家报告,说明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其他缔约方的国家报告进行评估和提问,这就是所谓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过程。

GAO发现了一些热点问题:(1)公众对核安全审查会议的参与力度不够;(2)一些国家缺乏参与审查会议的能力;(3)国家报告缺乏安全性能指标、无法衡量实现安全目标的进展情况。约半数的缔约方表示,安全性能指标的缺乏限制了该《公约》的有效性。核管理委员会(NRC)的官员也指出,安全性能指标可能是有益的;(4)缔约方在IAEA公共网站发布国家报告的数量自2005年以来有所下降。美国国务院和NRC官员告知GAO,美国一直将其国家报告在互联网上公布,但对鼓励其他缔约方公开国家报告不够重视。

GAO提出如下建议:(1)为了进一步加强《公约》在促进全球民用核电安全方面的有效性,国务卿应与核管理委员会主席以及其他缔约方协调工作进展;(2)鼓励各缔约方在国家报告中披露安全性能指标,以更好地评估民用核电厂的安全性,帮助各国系统地衡量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改善安全状况;(3)增加缔约方的国家报告在IAEA的公共网站的发布数量,以便公众浏览;(4)鼓励缔约方的核电计划与书面答复向公众传播,并将这些信息在IAEA的公共网站上发布。

二、启示

(一)审计机关应在保障核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着眼于核灾难发生前的预防措施,是我国政府未来应对灾难的着力之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检查公共部门的受托管理责任(包括核安全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审计是整个国家公共安全(包括民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具有监督层次高、覆盖面大,与被审计对象人权、事权、财权相分离的超脱特点,从而使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综合性,兼备监督与服务功能,由此决定了审计机关在保障核安全方面必然能发挥其他部门或机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政府审计如何在保障核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树立科学的核安全审计发展观。“只有把握好审计工作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以及面对的对象的不断变化,提高对重大事项的洞察力,增强敏锐性和预见性,才能在一些事项尚处于萌芽状态时,予以高度的警觉和重视,及早防范。”审计机关应在《审计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核安全法规政策(如《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HAF 102)和《核动力厂运行安全规定》(HAF 103))的基础上,提高审计、审计调查和审计统计分析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保障核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处理好核安全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关系。

2.总结国内外核安全审计经验。目前我国的核安全审计主要以对国务院所属部门或相关单位的核电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为主,对政府核电安全政策和绩效评估关注不够,在审计内容、方法、成果体现和利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核安全审计起步相对较晚,未曾发布核安全审计公告,因此可以与开展核安全审计较早的国家进行适度的国际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例如,尽管GAO指出美国的核安全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但综合来看,当前美国的核安全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仍属全球领先,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视其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采用及如何采用这些建议。

3.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我国审计机关经费和力量相对不足是客观事实,为此,需要依据核安全审计的要求,进行国家审计资源的整合,相应调整审计组织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主要包括:(1)加强核安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核安全审计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审计人员还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要尽快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而适应日趋复杂的核安全审计工作需要。(2)协调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计资源的整合。(3)协调政府审计与环保部(或国家核安全局)、发改委(或国家能源局)、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国家审计的配合。

4.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当前,我国亟需研究监管框架、核电站设计、核电站选址、定期安全审查和应急响应与处置等一系列核安全审计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发展核电必须严格控制风险。福岛核事故凸显核能利用过程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醒国际社会应该对新的挑战予以考虑,需要重视审视核电发展战略。中国如果要继续发展核电,必须严格控制风险,审慎前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1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还决定调整我国核电规划并暂停批新项目。我国需要对应急、环境、地质、气象等安全条件进行严格审计,核查按原先的行业标准建造的防护设施是否需要更新加固,坚决否决不能满足核安全要求和应急条件的项目。再如,目前我国核安全法规尚无针对海啸的预防指标,这是需要注意的。

(2)审计有关部门和单位核安全的监管责任履行情况。核电站的安全运作需要可靠和透明的监管,需要运营者与监管方之间的制衡以及高标准的建设质量。地震之前,东京电力公司涉嫌数据造假广受质疑。福岛核事故表明,日本需要改革核能产业体制,给予核能监管机构更大的独立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同时,核电投资涉及利益巨大,如2007年我国由核电技术招标引发的中广核腐败案应引起警醒。因此,要不断健全核电行业监管体系,防止产生核安全隐患。此外,要加强对我国所有核设施在应急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与审计。

(3)重视面向公众的核安全信息披露。核危机信息披露机制,是民众得以保全、社会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核风险其实并不在于事故本身,而在于事故来临时民众尚不知晓事态;或者即便知晓事态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国际合作也是核事故应对的关键环节,这种国际合作体现为核安全信息的共享与自我保护。在福岛核泄漏发生后,中国政府随即启动了沿海11个省份的核安全检测,每天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确保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我国审计署可考虑定期与不定期地发布核安全审计公告。核安全审计公告可借助媒体广泛传播,使外界了解被审计单位核安全情况及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等内容,有利于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外部监督,从而运用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促进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核安全审计公告也有助于澄清国际社会对我国核安全政策和实施效果不透明的误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作者:华金秋

上一篇:后现代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字化档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