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微课堂笔记整理

2024-04-17

高微课堂笔记整理(共4篇)

篇1:如何写教案——根据课堂笔记整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案

教师要想要上好一节课, 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而教案起着课堂灵魂的作用。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教学设计, 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看过形形色色的教案, 虽然各个教案形式不同, 侧重点不同, 但是大致内容没什么差别, 因为教案是按照课本而形成, 其中的知识点也是紧紧结合着, 这个因为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 但是其所要像学生展现的知识点却都紧紧结合教学大纲形成的。

教学设计由几个步骤构成, 首先要分析教学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确立, 来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提成解决方案以及解决的手段, 在形成教案后还要根据课堂具体形式进行反思和评价, 然后根据评价内容修改方案。教学设计的样式由教学设想、教学步骤构成。教学设想所包括的内容主要由任务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准备构成。任务分析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分析, 即文本分析, 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 所表达的内容, 所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即学情分析, 是指学生的程度, 水平, 接受度等方面的分析。然后确立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设计三到五个,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在对任务分析及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 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是:首先, 行为主体必修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其次, 目标陈述要用可测可查的外显行为来界定。接下来要设置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也是紧跟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及文本的实际情况, 而形成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也不宜过多, 要确保能够在教学计划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是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的内容主要有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 课堂上有可能需要的道具, 以及音频等。理论已经准备完全后, 就是要准备实际操作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即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包括的内容有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和修改。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内容呈现, 是对文本内容与教学设计内容的呈现。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 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设计理由, 以及教学时间的具体化, 即对某一步骤如导入部分的具体化,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从容不迫, 避免发生提早上完或者拖堂的情况。教学评价, 在课后对自己的课程进行综合而客观的评价, 根据评价进行教学反思和修改, 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 并且举一反三, 做到更好。

备课时要有文体意识, 所谓文体意识, 即清楚哪些作品是文学作品, 哪些作品是非文学作品, 非文学作品, 即实用文章。教案的设计必须根据文章体裁来抒写。根据不同形式可以分为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戏剧教学、以及文言文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 艾青说“诗歌是文学的顶峰, 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诗歌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是比较大的, 如何使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解, 品味诗歌, 这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很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特征, 诗歌具有音乐性、形象性、想象力、跳跃性和凝练性的特点。音乐性, 即诗歌节奏、停顿、韵律尤其特殊性。形象性, 使诗歌具有朦胧、暗示、含蓄的特征, 诗歌无法从表面阅读就理解其感情, 所以要根据意象, 来分析情感。想象力, 即诗歌的写作手法多样, 多见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这要求读者具有充分的想象力, 来探索这些手法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跳跃性是指诗歌的意象之间上下节之间可突破逻辑意义上的关联。凝练性则是情、意上的高度浓缩, 这些特质是诗歌具有典雅, 隽永的特点。

诗歌分为现代诗和古诗, 这使诗歌在教学上必须使用符合其特质的方法。从音乐性来说, 古诗两字一顿要求其按严格的韵律来进行, 现代诗则音节无定制, 韵律可有可无。古诗则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在格律上的要求比较宽松, 而近体诗主要分为绝句或律诗, 押韵对仗要求严格。古人写文章的一般规律是起、承、转、合。在凝练性上, 现代诗比古诗的凝练性弱。现代诗抒情主人公鲜明, 如闻一多、穆旦、卞之琳的诗。如在闻一多的《发现》中, 韵的急速变化起源于诗人情感波澜, 每句节奏统一又有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抓住闻一多的抒情气质及诗人的血性, 该诗的旋律是低徊、平复、扬起到回落, 紧跟诗人情感变化。旋律和韵律是诗歌的呼吸, 诗歌的教学范式是少解多读, 诗歌教学重在品味, 诗歌的朗读可以推进诗歌解读的进程, 先熟读和背诵, 注意声调和音节的变化, 进一步诵读, 领悟诗中的情绪和情感, 再读, 体味作品中诗人的生命和精神, 深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蕴和意向推进。现代诗的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组合, 诗境则是整体性的融合, 即整体的表现出一个诗境、意象, 是画面的组合。诗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有:任意突出言语时间的主体性、过度的生活延生、现实逻辑代替一切、忽视语言的精神性和审美性、抹杀诗的情味, 文学是一种审美感知, 在解读诗歌时要主要“留白”, 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 也不要试图用现实逻辑去分解诗歌, 去寻找诗歌中存在的逻辑漏洞, 文学是不等于现实, 它表现了现实, 却有不等同与现实。诗歌教学要多读多体验, 多进行审美联想。

散文教学通俗的讲, 是分享作者的个人经验, 品味作者个性化语言。散文教学进行备课时, 要注意两点, 整体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明确文章的写作背景。散文之所以称之为散文, 不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形散神不散”的谬论, 其“散”主要是一种自由精神, 散文的语言形式多样, 句式、措辞之美需要用心赏析, 而散文之“文”是一种审美追求, 是其所体现出的人文性。散文要素有情怀、妙思及好辞, 好辞是指明白自然, 语言节奏明快, 修辞华美的辞藻。阅读散文时要注意“三悟”, 即渐悟、顿悟、妙悟。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 其语言特点在那句“来的清, 来的静, 来的悲凉”中充分体现。散文阅读时要注意解文字、理篇章、悟情怀、会妙思、乐神智、超现实, 通过阅读获得超越性体验, 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悟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小说即虚构的叙事, 小说的本质特质即叙事和虚构。从叙事角度来说, 中国传统小说更注重情节波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而外国小说则是心理描写居多。小说的焦点在任务, 其特质是“文学即人学”, 所以各种文体中, 小说最具广泛读者。当下小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教, 而是教什么。从文本出发, 去感受人物的成长、情节、机遇、性格、环境等, 而回到故事,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 回到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 要注重从细节处去挖掘。

戏剧教学既是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难点, 又是弱项。戏剧是用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文本特点即时空的集中性和舞台性、矛盾的尖锐性和戏剧性、台词的个性化和动作化。戏剧教学的基本要点是关注舞台场、教授基本术语、重视唱和表演语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对戏剧戏曲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又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文言文即用文言写的文章, 文言文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语法特点上, 表现在词类和词序两个方面, 比白话有更多词类活用的现象, 词汇特点上, 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剪短精炼, 典雅隽永, 叙述方式上, 起承转合, 铺排用典等。文言文教学的对策为:引领学生进行文的阅读, 进行文的赏析和品味;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文言文的积累;注重文言文的文化阐释, 把经典文本当做经典来教。

不同教师所写出的教案是不同的, 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 然后怎么教, 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心写教案使自己的课堂变成既能教授学生知识, 又能让学生喜欢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曹周天.教案写作的概念、问题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29:47-49.

[2]胡绍浚.教案写作浅谈[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1994, 01:44-46.

[3]詹珊.教案写作中的语言特色初探[J].福建电大学报, 1999, 01:31-33.

[4]谭晓云.交互性:中学教案的语体学研究[J].当代修辞学, 2011, 02:32-43.

篇2:“整理与复习”课堂教学的探讨

一、“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意义

1、整理。

其基本程序为:梳理—沟通联系—建立网络。其基本方式有:先理后练、边理边练、以练促理、自主整理等。注重知识的梳理, 引导学生对知识从纵向、横向进行归类、梳理, 沟通其内在联系, 将分散学习的单个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网。做到依纲扣本理网络, 有的放矢促统一。

2、复习。

其基本程序为:再现—识记—应用。其基本过程有:针对练习、例题精解、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复习目标要明确, 选择例题要精细, 习题的训练要灵活, 分类推进促发展, 练习错误矫正要及时。练习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 做到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为此, 不能简单地把总复习里的题目做完就算, 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整理与复习”课的基本结构

复习课教学一般可设计如下三个环节:

三、“整整理理与与复复习习”课的实施过程

1.回顾交流、了解情况。

“回顾交流”是指上课伊始, 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并进行小组交流, 说一说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了解情况”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调整自己课前预设的复习方案, 使复习更具实效, 更具针对性。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 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 在教学到一定阶段, 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 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它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 融会贯通, 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梳理数学知识既可以按教材顺序, 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 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出错的知识。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形成完整的网络,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综合训练、拓展提高。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 复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 应该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 针对性练习: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单元易混易错的概念或知识, 设计以判断、选择、比较、改错为主的练习, 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这是复习课中最基本的练习, 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所以课前应精心预设习题, 练习时可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取舍。

(2) 综合性练习:练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3) 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的形式较多, 如练习题的条件、问题或缺少、或不确定;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等等。开放性练习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训练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解决问题的品质。

(4) 实践性练习:要求习题的情节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价值, 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当然, 这些练习的形式不是每节复习课都要有所体现, 只是不同内容的复习课练习的形式应有所侧重, 另外, 练习中也应相机渗透一些解题思想、解题策略,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策咯

“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在具体实施中, 应把握好四个基本策略:

1.复习梳理, 以学生为主。

整理复习教学应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 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自主进行整理。通过复习的梳理、合理的取舍, 可以把相关知识有效纳入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

2.巩固知识, 以练习为主。

巩固知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 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多练”。复习时,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 说明常见错误的防止和纠正策略外, 还应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己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牢固掌握。这样, 也有利于教师自己适当减轻自身的负担。练习时, 教师应该慎重地思考“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不能盲目乱练, 避免复习低效现象。

首先, 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 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

其次, 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也要注意综合性的练习, 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

再次, 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在内容和要求上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查漏补缺, 以平时为主。

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所以, 在复习前摸清学生的“漏”和“缺”非常重要。在整理与复习课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 平时摘录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整理与复习之前, 先回顾自己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错误与问题, 再针对学生缺漏与重难点进行训练。这样, 找准重点、难点, 找准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地方,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4.拓展提高, 以思维为主。

篇3:高微课堂笔记整理

一、整理——为分析“打底稿”

数据整理是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序、分类或归类, 从而更好地凸显数据的特征, 展现事物的规律。它是数据分析的基础, 本文形象地称其为数据分析“打底稿”。

1. 巧设问题, 鼓励自主整理。在整理数据时, 我们很多教师会帮助学生进行整理, 或者干脆不让学生整理。其实我们应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 提供时间, 让学生自主整理, 让他们有机会学会整理, 并提高整理能力。

在四年级上册的《天气》单元中, 学生在经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以后, 获得了相对丰富的数据, 共有30天左右的有关天气数据, 每天又有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力、天气现象等, 还有些天有降雨量数据。面对这么繁多的数据, 如何整理?必须先让学生整理自己做的天气日历中的相关数据。如 :这个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 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 天气现象主要有哪几种, 各有几天?3级以上的风力有多少天, 3级及3级以下的风力有多少天?通过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对天气日历中的几个要素进行有针对性地整理, 在问题的指引下, 学生完全可以将繁多的数据整好、厘清。学生不仅能亲身经历整理的过程, 还能清晰地认识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自主性也得以更好地体现。

2. 提供方法, 学会巧妙整理。整理数据的方法很多, 在小学科学课中, 常用的是画统计图, 且统计图小学数学课中就有系统地, 分册安排学生进行学习。科学课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 让学生运用统计图来进行整理数据。

如四年级上册的《温度与气温》一课, 让学生将一天 (五个时段) 的气温变化画成柱状图, 一天的气温变化特点就直观地显现出来。又如 :六年级上册的《抵抗弯曲》, 学生收集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及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有关实验数据后, 教师指导学生作折线图, 画好图, 数据特征跃然纸上, 学生马上就会发现 :纸的厚度增加, 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否则, 不经过整理的数据, 学生只发现 :纸的厚度增加, 抗弯曲能力增强, 而难以建构随着纸的厚度变厚, 抗弯曲能力是大大 (或者说是大幅度) 增强。

除画统计图外,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的特点, 让学生参与设计整理的方法或教师直接提供方法, 进行数据整理。如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中, 研究摆长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 教师先提问 :同学们, 你们在获得数据后, 可以怎样整理, 让数据更加清楚、明了呢?有没有好的建议?指名两个学生回答后, 第三个学生就提出了大家都认同的一个好建议 :可以按摆线从长到短的顺序来排列数据的顺序。这样, 我们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 学生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整理数据的方法, 不仅整理能力又得以提高, 还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而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安排, 学生仅仅是报一下数据、或到黑板填一下数据。很多时候, 不是学生不会, 而是我们没有提供给学生机会。

通过一定的方法整理数据, 帮助学生思考, 让学生体验到对数据进行巧妙整理后, 可以更清楚、更有效地分析数据。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数据的能力, 提高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3. 小组指导, 开展合作整理。在科学课中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 学生会有很多机会合作。制订计划时、观察时、实验时、制作时……但很少有机会合作整理。其实我们可以在小组里开展合作整理,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互补互充, 充分地整理数据。

如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 每个学生进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六种物体 (三种是规定的物体, 三种是自选的物体) 重力大小的活动, 记录表如下: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 所以每个学生都会实验、记录, 在课堂上, 汇总全班学生的数据没有意义, 也并不现实, 那么就请几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测量数据, 教师就没办法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数据, 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况就很难反馈。这时候, 我们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小组同学对自己组的4~5位同学的数据进行观察、整理, 从而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情况, 改进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更加规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提供小组的指导是 :1对于测量三种规定的物体, 请算出你们小组实测的平均值。2谁的估计值离这个平均值最近, 可以请他示范测量的动作, 取长补短。3对于测量三种自选的物体, 小组可以一起给这些物体按重力的大小排排队, 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用手掂量掂量, 感受重力的大小。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整理的方式, 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操作是否规范, 同时能更深刻地建立对于物体重力大小的一种感性认识。

二、分析——让数据“说实话”

分析数据是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种归纳, 抽象出数据所揭示的事物的特点或规律, 让数据“说实话”。也是对数据进行概括总结的过程, 为了形成客观的结论, 建构科学概念。

1. 观察先行, 提高分析能力。当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后, 科学探究下一步活动就会指向分析数据, 得出一定的结论。此时, 教师通常会抛出问题 :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肯定马上有学生举手准备回答。可是学生不一定能够从数据表或图中找到规律, 学生的回答很难指向数据的特点, 而且学生没有一个静心思考的时间, 习惯性地去猜教师可能想要哪个答案。这样对学生的分析思考是很不利的。

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对数据先进行观察。不同的数据, 分析的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在数据比较单一, 特点比较凸显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直接说 :“请你观察这组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而有时在数据较多, 或较杂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这一行 (或一列) 数据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一行一行 (或一列一列) 地进行观察。也可以引导 :哪些数据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或特点?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归类。还可以引导 :请对比其中的这两组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数据对比中, 总结出规律。

总之, 在开始分析数据时, 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其对数据进行自主观察, 或在教师一定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让学生充分认识观察数据的方法, 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从数据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 问题引领, 拓宽分析思路。在课堂教学中, 数据指向的事物特点或规律有时是明显的、有时是不明显的 ;有时是单一的, 有时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数据的能力。适时提出问题, 打开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有目的去思考、多角度去分析, 从而提取更多的价值信息。

如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 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条形磁铁的五个点的磁力大小数据如下:

当时, 教师就是这样问学生的,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集中在C点上, 因为这是很明显的一个发现, 但学生的这点发现却背离了教师原有的预设, 教师就用一句话把这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发现回避掉, 这句话就是 :因为我们今天的回形针太大了, 而中间的磁力非常弱, 所以一枚回形针也挂不住, 这个“0”并不是代表没有磁力。但这句解释无法把学生的兴趣点转移, 又一个学生举手了, 问 :老师那用什么东西可以检测呢?教师说 :今天老师没有准备比回形针小的物体, 同学们回去可以再试试。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只见课堂里鸦雀无声, 没人举手, 此时教师看看时间也不多了, 就直接设问 :同学们, 你看看每一条磁铁是不是都是两端的磁力强, 中间的弱呢?……

这样的数据, 其实我们在观察时可以发现 :每一条磁铁都是两端的磁力强, 中间的弱。但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时, 学生们会先关注“C”点的数据是很正常的, 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横向去比较数据, 他们的思考就会受局限, 思维的广度体现不出来了。笔者认为可以运用问题的引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当数据汇总后, 请同学们一组一组地观察数据, 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规律?跟其他组的数据比较一下, 你能发现不一样的特点吗?再仔细观察一下, 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样, 通过问题的引领, 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分析数据, 也逐渐地建构起了相关的科学概念。

3. 正视事实, 增强证据意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教师们都想数据会说话, 而且是说正确的话, 但有时数据会让学生不好说话, 或引导学生说错误的话。也就是当数据出现不正常时, 影响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时, 往往能够正视这些数据, 从容面对这些数据的教师却不多。常见的现象是 :有时——同学们, 这组的数据是错的, 我们先不看 ;有时——干脆回避, 提都不提 ;有时——全归为误差, 我们不管。这里会给学生造成两个误区 :一是只要我知道了结论, 数据的正确与否是无关紧要的 ;二是数据出错了, 我都可以看成是误差。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不行的, 我们要给每一个数据“说话”的权利, 数据是实验研究的依据, 是为隐含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提供证据。如果是正常的误差范围之内的, 我们引导学生合理地去认识。但有时是操作不当引起的, 有时是小组没配合好引起的, 有时是记录时出错引起的……我们要充分尊重事实, 仔细分析数据错误的原因, 久而久之, 才能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同时, 有利于学生养成反思实验的习惯。

如三年级下册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 有一个小组的数据如下:

显然, 这组数据出现了不正常, 温水的温度居然保持不变。课中, 把问题抛给学生 :同学们, 凭你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探究活动, 你认为这组数据有可能是这样的吗?学生都回答 :不可能。并说了一些影响因素, 都被这个小组一一否决了。突然, 有学生叫道 :老师, 温度计红色的液柱不会动的。原来是温度计惹的祸 (因为课前教师是检查过每一根温度计的, 所以也没有提醒学生要检查) , 全班学生如释重负。只有正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 客观、充分对数据进行分析,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尊重事实的正确态度, 增强证据意识。

总而言之, 数据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最重要的实证之一, 是作出解释最重要的依据, 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认识的有利武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数据, 通过一定的策略, 引领学生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 坚持用事实说话, 必须用证据说话, 从而推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 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学生证据意识的体现, 是指向科学概念建构的关键环节, 也是克服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动手有余, 动脑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提出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的三大策略, 来促进学生有效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篇4:高微课堂笔记整理

一、生本课堂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的意义与流程

数学知识整理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难点。教师则应该加强对知识整理课的重视程度,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帮助教师进一步弥补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 在每一个单元的数学学习结束之后, 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整理课程予以总结、复习, 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难点。

就生本课堂的基本流程来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前置性作业,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课程, 不仅仅依靠于教师的讲解, 做到把握课程基点;其次, 合作学习, 生本课堂的原则本就是实现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引导,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该激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后, 总结汇报, 学生合作学习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总结汇报, 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发言。

二、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

(一) 前置性作业

数学知识本就难点较多, 解题方法灵活多样, 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的数学思维才能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总结数学中的难点, 进而通过教师的针对性讲解把握数学精髓。在数学知识整理课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阶段中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比如在进行《圆的周长计算》这一节课程的学习时, 教师就可以针对性的设计一个研究表格, 让学生们通过测量圆的直径与周长, 填入表格中, 以此来发现规律;在进行圆的计算公式推导之前, 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问题:通过自学你掌握了哪些问题?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会设计成圆形?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 合作学习

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改革, 新教学体制提倡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因此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合作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身价值, 积极总结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或者难点, 进行组间交流, 促使小组学生通过讨论理清数学知识点框架, 牢固掌握每一个数学知识点。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 明确每一组学生的学习任务;其次, 鼓励小组学生积极进行组内交流或组间讨论, 起到对数学知识查缺补漏的作用;最后, 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 并完成组内作业, 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 也是学习《圆的周长计算》这一节课程时, 学生进行对圆的周长与直径测量并填入研究表格中, 对两者之间的规律发现是学习的重点, 学生自己很难精准把握。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难点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

(三) 总结汇报

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堂中, 实现小组的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组内总结的数学知识点系统、全面的向全班学生做汇报, 例如就长方体这一节课程的知识点来说, 当组内每个学生将长方体相关的知识点汇报完毕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存在的疑问或者是不足之处予以提出, 实现组间的交流互动。另外, 在每小组成员进行知识点总结汇报的时候, 教师应该对其他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予以检查或者是点拨。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对学生的作业点拨尽量语言精简, 把握重点, 缩短教师的话语时间,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其次, 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不应该含有打击话语, 应该要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知识整理在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对数学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将繁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把握数学知识的难点。同时, 生本课堂的主旨就是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引导者,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之后学生再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针对性的听教师讲解, 实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动态讲解。通过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整理课作为对知识巩固、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知识深入、细化的一个过程, 它不是进行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复习, 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 使学生达到牢固掌握教学知识的目的。生本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高效、轻松为评价标准。而如何就生本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为了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也就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本课堂,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应贵.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2 (10)

[2]吴天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策略的研究[J].陕西教育 (行政) .2012 (0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微课堂笔记整理】相关文章:

春课堂笔记整理04-10

课堂游戏整理05-15

笔记的整理05-13

会计笔记整理范文05-27

初中历史笔记整理06-24

全员生发笔记整理07-12

中国文学整理笔记07-27

口腔正畸笔记整理07-08

现代文学笔记整理07-20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08-25

上一篇:牛虻作品读后有感下一篇:年乡村治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