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2024-05-22

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精选9篇)

篇1: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昆虫》教案 苏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与同学合作完成对蝗虫(蚂蚱)的观察。

在对昆虫图片资料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教学重点:

观察蝗虫的外行特征,概述其特点。教学难点:

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教具准备:

收集昆虫的图片资料,捉蚂蚱。教学过程:

1、复习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特征。

2、观察昆虫的图片资料,交流自己熟悉的昆虫,说出它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对照课本P88页的图,观察蚂蚱的形态结构,讨论P88页的讨论题1、2,归纳昆虫的特征。

4、阅读课本资料,讨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5、阅读P89页的“STS”。了解昆虫在仿生学上的运用。

6、交流P89的DIY。

7、小结新课,学生质疑。

8、本章小结,完成P92页“学到了什么?”。

篇2: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第八章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

第一节植物体的组成 教学时间(日期、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义是探讨植物体的组成层次。从学习过的有关植物的知识,从而引起出一株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叶子六种器官组成的。通过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基本结构来探索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归纳出植物体的组成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学情分析

重点:“观察蚕豆叶的组成”实验。

难点:分析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完整植物体的观察,识别组成植物体的各种器官。

(2)分析并举例说明植物体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植物体结构的能力。

(2)尝试进行徒手切片的操作。

(3)较为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植物体组成的学习体验自然,关爱生命。

通过联系徒手切片,逐步养成不怕失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共同观察植物体组成的活动,逐步确立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集体备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象材料,回忆小学学过的知识回答——绿色开花植物的植物体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学案之一: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与植物繁殖有关的器官是?

生:花、果实、种子。

师:与植物的营养有关是器官是?

生:根、茎、叶。

师: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同。它们的器官组成和结构层次有共同特征吗?观察:一盆天竺葵、一盆杜鹃花或一株完整的油菜思考从外形上看,它们有差异吗?基本组成相似吗?其它植物也有相似的组成吗?植物的营养器官都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行使一定生理功能通常,叶分布于地面以上,行使光合作用;根在地面以下,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连接根和叶,起支持、输导作用但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却不是如此例如:马铃薯、甘薯、莲藕是根还是茎?葡萄、豌豆的卷须,山楂、仙人掌、刺槐的刺是否相同?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的变化,植物的营养器官因适应某一特殊环境而改变它原有的功能,因而也改变其形态和结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成为该种植物的特征这种由于功能改变所引起的植物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称为变态这种变态是可以稳定遗传的,是一种健康、正常的遗传……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营养器官:根、茎、叶。

植物体器官的构成

植物的组织一般可分为分生组织、基本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作业设计

查阅更多的变态器官并讨论。

教学反思

器官的定义显得太抽象,而且安排有些问题,应该寻找更好的衔接方式。

篇3: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2015 年4 月15 日, 笔者有幸被邀请参加 “2015 年上半年泰州市特级 (骨干) 教师 “牵手农村教育” 送教活动”, 观摩了苏科版 “§12.2 证明 (1) ” 课题的教学, 其中有一个片段:“议一议: 图1 中长方形草坪中间有1m宽的直道, 为了达到 “曲径通幽” 的效果, 现计划修改为处处1m宽的弯曲的小路 (如图2) , 请问这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吗?” 教者让学生思考片刻, 请学生回答, 结果学生纸上谈兵, 老师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毫无活力, 本该让学生经历 “画一画、 剪一剪、 拼一拼” 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就在老师的轻描淡写中滑过了, 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错过了探索活动、 积累经验和获得结论的机会。 而在另一节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请你再取一些x的值代入代数式算一算, 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新的结论?” 教师充分让学生体验取特殊值计算、 观察、 猜想、 验证的过程, 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用配方法判别代数式值的本质的提炼, 缺乏对活动过程的概括和对活动的结论的拓展, 使得显性知识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蜻蜓点水”, 数学思想的显化提炼肤浅, 使得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就以这节课为例, 谈谈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与同行交流。

二、 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 “直观判断不可靠”“直观无法做出确定判断”, 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确定一个结论的正确性的过程, 初步感知证明的必要性、 了解计算推理证明的格式和理解反例的作用, 利用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严谨、 结论的确定、 言之有理、 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

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中有大量的适宜学生活动的素材, 课本中采用了 “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 的流程, 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环节一 “试一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 (数学中的问题) , 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 让学生明白可以借助于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验证, 如测量, 这是一种实验或操作活动。

环节二 “议一议”——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道路的面积的大小 (生活中的问题) , 让学生直观感知、 猜想哪条弯曲的道路面积大些,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的引导点拨, 发现图形的平移和计算的手段或者方法, 可以证实: 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议一议”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觉并不可靠, 从而让学生感知 “证明” 是确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的有力工具。

环节三 “做一做”——计算代数式的值, 进而猜想, 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的过程, 一方面, 感知利用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论证结论的真假性, 从而感受 “证明” 的必要性, 体会“证明”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正确的有力工具。

环节四 “数学实验室” (1) ——边长为8 的正方形剪拼成一个长为13、 宽为5 的长方形, 这是一个直觉与逻辑不符的例子,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 数学的结论, 完全凭直觉、 操作、 实践判断是不行的, 还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验证, 虽然此问题学生现在暂时还不能解决, 但这类悬念有利于学生感知“证明” 的必要性; (2) 操作测量发现结论, 这是个正确的结论, 但暂时不能证实, 此悬念促使学生向往、 追求着 “证明”, 换言之, 这些活动的开设, 为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证明、 什么是证明、 如何证明打下基础。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经历直观并不可靠

师: 向放有一根筷子的杯中加水, 观察筷子的变化情况?

生1:筷子变粗了。

生2:筷子变弯了。

师: 筷子真的变粗了、 变弯了吗? (教师拿出水中的筷子让大家看)

生众: 没有。

师:说明我们的眼见一定为实吗?

生众:不一定。

【设计意图 】 选取学生的 “生活现实”, 开展活动, 激情引趣, 让学生经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过程, 初步形成直观并不可靠的感知,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以下活动素材以导学稿的形式在上课前印发给学生)

2. 动手操作, 掌握度量验证的方法

师: 先观察图3 中的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 请再想一想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生众:AB。

师:如何验证?

生1:度量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生2: 可以把圆规的两脚张开先让两脚与线段AB两个端点重合, 再比较此时圆规的两脚间的距离与线段CD的长度。

师: 第一种方法是度量法, 第二种方法是叠合法,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验证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 】 选取一个简单的 “数学现实” 问题作为学程的起点, 让学生了解观察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 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掌握度量和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度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3. 实验操作, 了解计算说理的方法

师: (1) 在提供的模板中取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直角梯形, 按图4 拼成8×8 的正方形, 用胶带粘好。 (苏科版数学实验手册提供的附录材料)

(2) 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直角梯形, 能按图5 恰好拼成13×5 的矩形吗? 动手试一试!

(学生经历动手操作, 很快就依葫芦画瓢完成了图4 到图5 的剪拼)

生众: 能!

师: 真的能吗? 拼图的过程中什么保持不变? 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1: 不能。 因为图4 拼成8×8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4, 而图5 拼成13×5 的矩形的面积是65, 64≠65, 所以不能拼成。

师: 很好! 我们通过计算推理, 发现了由图4 到图5, 面积变大了, 这说明什么?

生2:图5中一定有空隙。

生众: (学生面带困惑)

师: 为了验证生2 的想法, 下面, 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图6 和图7 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把两幅图同时放大, 图7 中的空隙越来越明显)

生众: (点头)

师: 如何来说明图7 中有空隙, 随着今后我们的学习, 就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 放手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索活动, 学生由此获得的结论, 往往深信不疑, 而通过计算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说明这个操作活动获得的结论并不正确, 再运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观察,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思辨推理, 体会实验、 操作获得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 进一步感知证明的必要性, 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4. 计算猜想, 感受说理的两种策略

师: 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请你再取一些x的值代入代数式算一算, 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新的结论?

生1: (结论1) 当x=-2 和x=4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相等;

生2: (结论2) 代数式x2-2x+2的值都是偶数。

生3: (结论3) 代数式x2-2x+2的值都是正数。

师:如何来说明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呢?

生4: 结论1 一定正确, 因为当x=-2 和x=4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都等于10。

师: 对, 我们通过计算能说明结论1 是正确的, 那结论2 呢?

生5: 不正确, 当x=1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为1, 1 是奇数, 而不是偶数。

师: 很好, 像生5 这样, 通过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 但命题结论不成立的例子来说明命题是假命题, 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 通过举反例可以说明一个结论不正确, 那结论3 呢?

生6: 正确, 因为x2-2x+2= (x2-2x+1) +1= (x-1) 2+1, 因为 (x-1) 2为非负数, 所以 (x-1) 2+1 为正数, 所以代数式x2-2x+2 的值都是正数。

师: 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对代数式进行变形、配方, 从而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这是说理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 】 基于学生计算获得的猜想, 有的正确, 有的不正确, 从而让学生了解说明一个结论错误的方法, 即举反例, 而要说明一个结论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推理, 步步有理。 这样, 在互相交流中提升对归纳思想本质的认识, 克服思维定式, 完善认知结构。

5. 学以致用, 内化说理的方法

师: 某公园有一长方形草坪中间有1m宽的直道 (如图1) , 为了达到 “曲径通幽” 的效果, 现计划修改为处处1m宽的弯曲的小路 (如图2) , 这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吗?大家直观感觉呢? (教师提供模板张贴在黑板上)

生众: 图2 面积大些。

师: 今天下结论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怎样来说明呢?

生1: 图1 的小道的面积是b平方米, 而图2 小道的面积不怎么好求!

师: 怎样求出图2 中小道的面积? 请大家动手操作、思考一下。

生2: (到黑板前, 一边操作一边解释) 可以把图2左右两边的草坪拼到一起, 构成一个长为 (a-1) m、 宽为bm的长方形, 所以图2 中小道的面积为ab- (a-1) b=ab-ab+b=b (平方米) , 因此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

师: 通过平移左右两个不规则图形, 把它们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通过计算推理就可以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 (平移) 和计算的过程, 运用数学说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现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6. 画图操作, 升华证明的必要性

师: 如图8: (1) 画∠AOB=90°, 并画∠AOB的角平分线OC;

(2) 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P上, 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AOB的两边分别交于点E、 F, 并比较PE、 PF的长度;

(3) 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 比较PE与PF的长度。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你的结论一定成立吗? 与同学交流。

师:大家动手操作一下, 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1:PE=PF。

生2:PE=PF。

师:大家都是这样吗?

生众:是。

师: 那能说明PE=PF吗?

生3: 不能, 仅通过几种特殊的位置得到的猜想, 不具有一般性。

师: 对, 特殊不能代表一般, 但特殊可以反映一般的某些特性, 这个结论是不是在一般情况下都成立? 我们借助于电脑探究一下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 制作如图9所示的图形, 将三角尺绕直角顶点P旋转, 从中度量PE、PF的长度, PE与PF的长度在任意位置都相等) 我们直观感觉PE=PF, 但如何说理呢? 这就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 前面几个观察、 操作、 实验活动, 获得的结论错误的较多, 而这个活动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直观感知的结论有时正确有时并不正确, 使证明呼之欲出, 凸显数学证明的认识价值, 为下一节课对证明的深入探究做铺垫。

7. 归纳小结, 画龙点睛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 观察、 操作、 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 但仅凭观察、 操作、 实验探索发现的结论, 不一定都正确。

生2: 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 必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推理。

师: 我们今天学到了怎样的推理方法呢?

生3: 运用计算进行推理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师: 像这样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就叫作证明 (教师板书课题) , 下一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如何进行证明。今天我们还学到了说明一个结论不正确的方法?

生众: 举反例。

【设计意图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概括、 归纳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建构知识体系, 同时揭示课题, 使学生对证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使学生对知识、 技能、 思想方法的总结融为一体, 使思想方法有了载体, 知识技能有了灵魂。

8. 当堂练习, 活化说理的方法

(1) 今年五一节期间, 王老板在其经营的服装店里卖出两件衣服, 售价均为168 元, 其中一件盈利20%, 另一件亏损20%, 问王老板在这次的交易过程中是赚了还是亏了, 还是不亏不赚?

(2) 如图10,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5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均匀的围起来, 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 能放进一颗红枣吗? (把地球看成球体, 赤道的周长C约为4 万千米)

【 设计意图 】 两个练习题, 一个是代数问题, 一个是几何问题, 一方面, 及时反馈发现学生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提出: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 一方面, “数学活动课” 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另一方面, “ 数学活动课”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 利用活动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 操作、 归纳、 抽象、 概括、猜想、 验证、 交流、 反思等多样性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 数学活动课, 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 创造性、 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实践、 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数学活动课的 “活动” 是一种启发、 一种诱导、 一种方式, 目的是通过 “活动” 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 最终要转化为思维活动, 思维价值是数学活动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设计数学活动课, 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活动素材、 学情基础、活动环境和角色转换。

1. 活动素材——合理性

合理的数学活动素材, 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在数学活动素材的过程中, 要考虑素材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

(1) 可操作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活动素材要贴近生活, 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有亲切感, 愿意参与并进行活动, 如本案例中第一个素材:“向放有一根筷子的杯中加水, 观察筷子的变化情况?”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经验, 这些知识经验经过再造方能成就新知的积极迁移; 二是操作活动所用到的知识与经验应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或亲身经历的,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使用既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未知领域问题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如本案例中的第二个素材:“先观察图中的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 请再想一想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注意归纳活动结果, 把外显的活动转化教育形态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

(2) 探究性指: 活动素材具有探究价值, 活动素材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按照自己的想象或者思路进行活动,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 进而达到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目的, 如本案例中的第三、 四、 五、 六个素材。 设计开发数学活动素材时, 要避免产生 “伪数学活动素材”, 即将 “抽象” 转化为 “形象” 的演示活动。 课堂上的演示活动既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也没有学生的经历、 探索和思考, 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课。

2. 学情基础——可行性

学生认知基础是数学活动的起点。 在设计数学活动课时, 活动素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思考与探索; 活动的组织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本案例中的第四个活动环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此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个体性。 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充满个性色彩的感受、 体验、 感悟与收获并不相同, 学生发现的结论呈现个体性和多样性; 二是情境性。 本题通过设计x取一些特殊的偶数值计算代数式的值这样的情境, 让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适当的自我反思、 自我内化、讨论与交流, 不断引导学生拓展与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真正达到理性的领悟。 三是内隐性。 学生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清晰的, 可用语言来表达, 是外显的, 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缄默知识的特点, 具有内隐性, 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如有一位学生在判断 “代数式x2-2x+2 的值都是偶数” 是错误时, 知道举例子说明, 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尽可能地清晰化、 明朗化、 外显化, 从而加深与拓展学生活动经验, 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3. 活动环境——保障性

从数学活动课的定义看, 数学活动课的环境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操作活动环境; 二是多媒体模拟活动环境; 三是数学思维活动环境。 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中提供了一些活动内容, 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进行数学活动的环境。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其一, 适合在实物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一个活动素材,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实验, 不仅获得对问题的认识、 理解和解决, 也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感悟; 其二, 适合在多媒体模拟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三个活动素材, 虽然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中提供了活动模板, 但由于操作、观察误差等因素, 仅通过动手拼图操作, 不易发现中间的空隙, 而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便可一目了然, 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了加工重组, 使知识的发生有理、 有序、 有据, 自然流畅,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三, 适合在头脑中模拟实验活动的全过程, 并通过思维活动检验实验的可行性, 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四个活动素材, 是数学知识内部的问题, 需要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进行计算、 变式推理来解决。 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的目的、 特点和可操作性恰当地选择活动环境, 为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4. 角色转换——灵活性

数学活动课是一个新课题。 教师在活动课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 在起始阶段,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需要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鼓励学生参加活动, 活动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内容, 活动素材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并且适合不同的环境; 在实施阶段, 教师则是合作者和点评者, 教师帮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 发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 在活动评价阶段, 教师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思维的引领者, 在正面评价学生的同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领学生思维, 从活化学生的思维。 因此, 教学活动本身是设计数学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从活动中经历、 感受、 探究数学过程是设计数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数学活动过程中, 杜绝任何脱离学生认知规律的技术展示, 应将数学活动理解为数学教育的一部分, 是数学学习方式的一种进化, 数学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掌握方法、 发展思维。不能将数学活动只停留活动层面, 要将活动结果 “数学化”, 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 把握数学的规律。

最后, 需要提及的是, 数学活动课中常见问题, 例如, 方向不明, 忽视活动路径的设计; 力所不及, 忽视学生的数学基础; 买椟还珠, 忽视活动内容的选择; 无源之水, 忽视活动方法的衔接等。 因此, 设置 “数学活动课” 要注意五 “有”: 联系实际, 要有趣味性; 关注环境, 要有保障性; 把准学情, 要有可行性; 评价效果, 要有激励性; 凸显方法, 要有过程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生成、 拓展、 提升与内化, 有价值的、高效的数学活动课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层层递进、 论证步步为营、 收获粒粒归仓的学习 “场”, 并在这独具魅力的场景中生长出一个个明晰的 “生长节”, 形成一个个充满个性的 “知识烙印”。

参考文献

[1]马文杰, 鲍建生.论“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特征[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4, (2) :23-26.

[2]马敏.基于“数学经验再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4, (12) :37-39.

篇4: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改进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本人感觉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的有些实验如果改进后,效果可能更好,现叙述如下:

一、页P6“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

课本选取了生长状况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雏菊等),分别栽种在同样的花盆里,将花盆分别标上1、2、3、4号,再将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状况,连续观察7~10天,并做好记录。

我曾经亲自用青菜作为材料做了上述实验,当时正值9月上旬,气温较高,我用陶盆培养青菜,每天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发现如果每天浇水,青菜容易烂根,后来改为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十天时间仅浇了两次水,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青菜长得很好。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该浇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声音发闷,就该浇水了,一次浇够浇透,浇到盆底渗水就可以了。如果培养用容器的材质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则水分蒸发会很快。

课本上没有考虑空气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上,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是否充足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时,应保证所实验的植物空气充足,通风良好。

本着在每次实验时保证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量应该相同。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保证阳光、空气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给青菜适量浇水,青菜可以长势很好,给青菜大量浇水,青菜长势不良,即水分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同样,一天左右时间,从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把每天改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时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这样经过改进后,效果更加明显。

二、P46页“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

从米饭、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米饭、馒头或面包碎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剂很多,加上碘酒浓度有高低,都会影响所滴食物是否变紫色。所以做出的实验即馒头碎屑馒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时候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甚至黑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歧义,也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建议不用馒头或面包,就用米饭,如果用馒头碎屑滴加碘酒,馒头碎屑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或黑色,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页“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

课本上步骤为①按下图安装实验器材(课本P51上有图)。在试管里加入10mL自来水,插入温度计。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针固定食物,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移入试管下方,进行加热。③待食物燃尽,记录最终水温。④用不同食物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较多,所以我选择花生、核桃等食物)

这个实验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学进度做这个实验时,已进入11月上旬,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试管水温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把1g改为3g甚至9g,这样水温上升明显,效果好。

四、P108页“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的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为4~5人为一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小组同学轮流测量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呼吸次数。

本课时的内容有“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等活动,活动“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按照课本进行,加上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后整理,此活动至少要15分种左右,“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活动,不算课前准备的时间,第一组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气体”,课堂展示、小组交流的时间就要20分钟左右,还有第二组活动“验证植物呼吸时吸收的是什么气体”的实验,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40分钟,很可能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为“休息3 min后”,这样可以节省5min左右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P109页“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课本上没有说明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袋,课本上的插图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鲜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强调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页“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课本上是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学中感觉,用玻璃钟罩太重且易损坏,用饮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膈,既轻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册的生物课本也有类似问题,今后将进一步探讨。

篇5: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2、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不结种子,它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萌发和生长。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着的称为裸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

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P.93.94页)

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二、植株的生长

1、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4、幼根的生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成熟区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

年轮反映了茎加粗生长的过程,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6、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植物生长需要做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缺乏症P.99页)。

缺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7、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页)

2、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

3、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

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4、传粉和受精(P.104105页)

传粉:发育、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植物传粉的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放出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叫做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

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传粉的媒介主要是风和昆虫。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7、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意义:成熟区大量的根毛,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2、在根、茎、叶脉中有导管,它属于输导组织。所有的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根吸收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这个管网被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

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

散失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4、叶片的结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

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

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4、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5、植物运输物质的途径:导管:从下往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从上往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中的DNA也是有机物。

7、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生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了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得经典实验(P.122页)

4、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示意图是重点P.124页)

5、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验种子萌发时是否放出了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原料)(场所)(产物)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将产生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适时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保持干燥和低温、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部位叶绿体线粒体

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3、我国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4、1984年、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月20日执行《退耕还林条例》。我国植树节:每年3月12日

篇6: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

审核:备课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2.能力目标: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并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化简.【温故知新】

我们学习了等式,并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新知探究】

等式的性质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不等式的性质是否和等式的性质一样呢?请大家探索后发表自己的看法.∵3<5

∴3+2<5+2

3-2<5-2

3+a<5+a

3-a<5-a

请把你的发现写在横线上

∵3<5

∴3×2<5×2

3×<5×.如3<5

3×(-2)>5×(-2)

如3<4

3×3<4×3

3×<4×

3×(-3)>4×(-3)

3×(-)>4×(-)

3×(-5)>4×(-5)

3.根据你的发现归纳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思考】

1不等式的两边都乘0,结果又怎样?

2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你认为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用巩固】

(1)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x-5>-1;

-2x>3;

3x<-9.(2)讨论下列式子的正确与错误

①如果a<b,那么a+c<b+c

②如果a<b,那么a-c<b-c

③如果a<b,那么ac<bc

④如果a<b,且c≠0,那么>

(3)设a>b,用“<”或“>”号填空.①a+1

b+1

②a-3

b-3

③3a

3b

⑤-

⑥-a

-b

6.总结串联,纳入系统

比较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若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都讨论的是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时的情况.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等式的基本性质1相类似.教学检测

一.请你选一选

1.若a+3>b+3,则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A.-

B.-2a>-2b

C.a-2<b-2

D.-(-a)>-(-b)

2.若a>b,c<0,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ac>bc

B.C.a-c<b-c

D.a+c<b+c

3.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2(1)所示,在下列各式中对a、b之间的关系表达不正确的是()

A.b-a>0

B.ab>0

C.c-b<c-a

D.4.已知4>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4a>3a

②4+a>3+a

③4-a>3-a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若-a>b>0,则ab<0

②若ab>0,则a>0,b>0

③若a>b,c≠0,则ac>bc

④若a>b,c≠0,则ac2>bc2

⑤若a>b,c≠0,则-a-c<-b-c

A.2

B.3

C.4

D.5

二.请你填一填

1.设a>b.用“<”或“>”号填空.(1)a-3

b-3

(2)

(3)-4a

-4b

(4)5a

5b

(5)当a>0,b

0时,ab>0

(6)当a>0,b

0时,ab<0

(7)当a<0,b

0时,ab>0

(8)当a<0,b

0时,ab<0

三.请你来计算

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1)2x-15<5

(10)6x<5x-3

【迁移提高】

篇7: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健康的含义,分析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2.举例说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健康评价表评价自己的健康。

2.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烦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交流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及保持健康的方法,体验保持良好心理的方法,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为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5章《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第1节,本课首先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突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地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心理。

教材中采用了较多的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实例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应充分发掘其价值并合理利用。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青春期的心理特性又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缺少正确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在得不到和家长充分、有效的交流情况下,困惑越来越多、脾气越来越大、叛逆越来越强、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积极的梳理和引导,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困难挫折,以合理的方式手段,解决问题,将消极的情绪转为积极,学会正确与人相处,拥有愉快的心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健康的含义,分析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举例说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教学难点:交流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及保持健康的方法,分析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意义,说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产生自己的问题。

(1)歌曲欣赏

教师利用媒体播放视频《健康歌》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引用比喻说明健康的重要性。

欣赏视频,关注健康,明确健康的重要性。

(2)自我分析

通过媒体展示问题:“你健康吗?”

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是否健康,并说出理由

自己判断是否健康,并说出判断依据。在他人的阐述中产生问题:到底什么是健康?怎样才算健康?

2、新授——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解决问题

(1)评价自己的健康

出示《健康评价表》,辅导学生科学评价自己的健康

对评价表上的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

思考:你的健康分值是多少?你在哪些方面失分了?科学的健康评价包括几个方面?

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健康的含义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

(2)如何保持健康

①保持身体健康——科学锻炼身体

利用学生的《健康评价表》实例(身体健康失分)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讨论:1、你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它最能锻炼你什么?2、怎样锻炼才有助于健康?

结合生物学知识,理性地分析、讨论,得出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②保持心理健康——拥有愉快心情、克服不良情绪

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和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的标志是什么?

展示案例,指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克服不良情绪

对《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进行讨论,得出克服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③提高社会适应——学会交流沟通,与人和谐相处

展示案例,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认识自身不良习惯,懂得与人和谐相处

篇8: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案苏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

2、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原鸡的进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观察有关桦尺蛾数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2、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列。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1.请简单描述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2.请简单描述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3.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学生回答)学生1:动物的进化过程是从单细胞动物开始,逐渐进化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最后到哺乳动物。

学生2:植物进化的过程:从蓝藻开始,逐步进化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发达的被子植物。

学生3: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从18世纪后期开始有很多人探讨此问题。首次提出系统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他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法则。半个世纪后,即1859年,科学的生物进化论诞生了,主要代表是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关于他及他的学说我们下节课学习。最终发展成现代的科学形态是在孟德尔的遗传学创立之后。今天,我们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主要是以这三位生物学家提出的观点为依据的。借着前人的“肩膀”,我们通过下面一个实例来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3)观察研究人工选择。

(4)提出自然选择理论。

对于来自各方面对进化学说的攻击,达尔文持有什么态度?

1.人工选择:

利用挂图向学生介绍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和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介绍时需要解释什么是品种?品种是怎样获得的?

达尔文认为,在不同的饲养或栽培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生物新品种。

达尔文由人工选择的实例联想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选择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2.自然选择:

教师: 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自然选择是怎样进行的。

(l)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例:1株1年生的植物只产生两粒种子,20年后会有多少后代?

大象寿命一般在100岁。一对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可以达到1900万头。

这样的现象称为过度繁殖。

提问:过度繁殖会带来什么问题?

(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要保证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间。生物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

提问:为了生存,生物在这个有限的生存条件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物之间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称为生存竞争。

(3)生存竞争总有胜败。什么类型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容易取胜或者失败呢?

实例:曼彻斯特的桦尺蛾

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ò),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 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把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学生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黑色桦尺蠖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蠖的天敌决定桦尺蠖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了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蠖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较满意的答复。

教师: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 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教师: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可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进化原因,是否与这一事例相类似呢?

学生:是。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

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教师:我们把同一种生物,有不同颜色(性状)的现象叫做什么?

学生:变异。

教师:不同颜色的桦尺蛾在天敌面前,存活的机会是不同的。我们把桦尺蛾和天敌的斗争叫做生存斗争;而天敌对桦尺蛾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然选择。

教师:你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

学生:必须有生存斗争;必须能繁殖;要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变异才能别淘汰„„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全面。那么,自然选择和我们通常讲“用进废退”的学说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存在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但“用进废退”认为生物原来都是一样的。

小结: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大多是适应环境的。自然界的环境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那些生存斗争的胜者是不是一定是“强者”呢?

学生:海岛上常有大风,所以翅膀残缺的不会飞,反而不会被风吹走,是有利变异。教师:可见,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教师: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果还在进行,我们为什么不易发现生物的进化?

自然选择的进程十分缓慢。生物界的丰富多彩是经过许多亿年的选择形成的。

[巩固练习]

1.某些蛾类的幼虫的体表长有毒毛,但色彩鲜艳、有斑纹,像这些有毒刺或恶臭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

A.保护色 答案:C 2.导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动力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 答案:A

B.体色的变异

C.体色的遗传

B.拟态

篇9:八年级下册生物苏科版知识点

第22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1.生物分类的依据A

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

2.生物分类的等级B(选择、判断)

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B

(1)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都生活在水中。天气转暖,池水变绿,这与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关。

(2)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且体内具有输导组织,依靠孢子(生殖细胞)繁殖。常见种类有石松、蕨、桫椤等。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因此,它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常见种类主要包括各种松、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4)被子植物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

5.我国的珍稀植物A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

6.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B

(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主要类群。

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蝗、沙蚕等。

软体动物大多数在身体的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代表动物有:珍珠贝、蜗牛、枪乌贼(鱿鱼)等。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占动物总数的4/5以上,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类群。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头部有眼、触角和口等器官。

代表动物有:甲壳纲---蟹、虾、蛛形纲---蜘蛛、

多足纲---蜈蚣、昆虫纲---蝴蝶、蝗虫等。

(2)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的高等类群。现存的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的背部有脊柱。

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代表动物有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如:海马、鲨鱼。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群。两栖动物的幼体(如: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两栖动物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代表动物:蛙、大鲵。

爬行类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肺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卵生)。 代表动物有蟒蛇、扬子鳄、壁虎。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有: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前肢变成了翼,体表被覆羽毛,卵生等。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哺乳动物的体表一般有体毛,胚胎发育在母体子宫内进行(胎生),幼体依靠母乳作为营养物质(哺乳)。如:鲸鱼和海豚。

8.我国的珍稀动物A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9.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B

病毒很小, 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它们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里。无限增殖。

细菌分布极其广泛。它们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荚膜(保护)和鞭毛(运动结构)等结构。根据细菌不同的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细菌营腐生(分解死的动植物遗体)和寄生生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

10.真菌的主要特征B

除了少数真菌个体微小外,绝大多数真菌个体较大。真菌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真菌通过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

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有弊;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

11.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

第23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A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

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A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A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24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生命起源的过程A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能生长、生殖、遗传)——原始单细胞生物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B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3.生物进化的证据A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的总称。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B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B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6.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选择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7.人类起源于古猿A

. 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类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

8.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A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上一篇:会展公司的规范管理下一篇:导购人员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