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工业革命

2022-07-07

第一篇:教学设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大课堂(40)

【巩固知识】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政治前提是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市场需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强有力的动因),科技条件是牛顿力学的确立,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殖民掠夺和贩运黑奴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2)开始和结束的标志:1763年珍妮纺纱机的创制使用开启了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3)主要成就: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成功使用,成为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动力;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轮,加强了洲际间的联系;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迎来了铁路时代。

(4)工业革命的扩展,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首先是棉纺织业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的相互推动,其次是纺织业、冶金业、采矿业、机器制造业的连锁反应相互推动。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部门。最后从英国向法国美国等其他国家扩展。

(5)重要影响: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机器工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欧美国家加紧对殖民地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1)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

(2)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内燃机的发明使用,飞机、汽车等新的交通工具诞生,也推动了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

(4)化学工业的兴起,合成染料、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和多种塑料,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5)重要影响:电力、电器、化工、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大大发展,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提高能力】

1、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直接动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工场不能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而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而兴。

(2)起始国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英国开始向欧美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由美、英、德等国同时进行。

(3)主要动力和新能源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煤炭成为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石油成为新能源。

(4)企业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主即使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管理者(即资本家兼厂长);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企业时代到来,所有权(董事长)和经营权(总经理)开始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5)生产组织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是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产生。

(6)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资产阶级和新的中间阶层(管理阶层即“白领”)。

(7)对殖民地掠夺的方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历史反思】

1、工业革命和环境污染

伴随着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们在享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时,同时也被迫吞咽着工业革命的苦果。

首先,随着蒸汽机的推广,煤炭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其次,伴随着内燃机的推广,石油成为最受人类青睐的能源,汽车和飞机成为新型的交通工具。然而,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铅尘、烟尘等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醛类、3,4一苯并芘等有毒气体;一定数量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静风、逆温等特定条件下,经强烈的阳光照射会产生二次污染物一一光化学氧化剂,形成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浅蓝色光化学烟雾,对人、畜、植物和某些人造材料都有危害;遇有二氧化硫时,还将生成硫酸雾,腐蚀物体,危害更大。这是一种新型的大气污染现象,因最早发生在洛杉矶,又称洛杉矶型烟雾。造成人眼痛、头疼、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家畜犯病,植物枯萎坏死,橡胶制品老化龟裂以及建筑物被腐蚀损坏等。此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西方国家不仅合成了橡胶、塑料和纤维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还生产了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学制品,如合成洗涤剂、合成油脂、有机农药、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就在有机化学工业为人类带来琳琅满目和方便耐用的产品时,它对环境的破坏也渐渐地发生,久而久之便构成对环境的有机毒害和污染。

再次,伴随着原子弹的爆炸,“核”又成为人类开采的新能源。所以也有了新的污染源一一放射性污染,这不仅加重了已有的环境污染危机的程度,而且使环境污染危机向着更加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转化。放射性污染因利用原子能和发展核电厂而产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幸存者中出现了所谓的“原子病”,主要表现为白血球异常增多的血癌(记得日本有一部电视剧叫《血疑》)。战后,和平利用核能的发电厂则广泛发展。核能在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能量时,也产生了核废料以及由这种放射性物质带来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核电厂在运转中发生事故所造成的放射物质泄漏和放射性污染,会对人类造成严重而持久的威胁,最近由日本海啸引发的日本核电站的爆炸泄露和核辐射危害,我想朋友们都深受其害吧。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其本质就是对自然的破坏。改造自然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人类就是破坏自然的罪魁祸首,最终人类的灭亡就是因人类的“科技发明”而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是害了卿卿的性命。 【文化遗产】

1、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篇论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

山东淄博市周村二中 邵祺昌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叙述的较具体,从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等五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说明。但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新旧教材都无明确的交代。其实,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有其充分的必要的历史条件。

首先,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前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共和制最终确立,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广大殖民地的掠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使资产阶级在他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到处扩张,在亚非拉抢占殖民地,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巨额财富滚滚流向宗主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产生的,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难以支持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数以千计万计的科学实验的。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科研之风和取得科技成就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生产更多的产品,赚取更多的利润,在资本主义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靠科学技术。单靠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来榨取剩余价值是不可能长久的,并且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出路是依靠科学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者、教授和科学家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就为他们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有线电报的发明,化学、物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等,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总之,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一系列重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一次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如果市场狭窄,工业革命则无必要或者说无可能。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到处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掌握了广大的海外殖民地,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规模广泛、发展迅速,这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广大海外市场的拓展是分不开的。

另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处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至于劳动力的需求,则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兴工业部门科技含量的大幅度提高,越来越需要劳动力具有相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繁重简单劳动的需求则相对逐渐减少,这些岗位往往被贫穷的外来移民或文化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所接受。许多科技含量低的工业部门迁到了价格便宜缺乏资金的落后国家或地区。这既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深刻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在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些条件制约着,在其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决定着这种进步(历史)。具备了某些条件,便可能发生某种进步(历史)。历史虽不会重复第二次,但分析辨明这种关系,却可提高我们对历史对人类对自我的认识。

本文刊登于1999年《历史学系》第3期

第二篇: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城镇中学 潘青娟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瓦特改良蒸汽机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学生讨论 教 具:媒体资料,火车发明录像节选、棉纺织机械工具发明和改进的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 出示材料]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蒸汽核心的工具机把工厂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所说的“比较平静的变革”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指工业革命。(板书课题)

一、 工业革命的定义

什么是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个国家开始?

二、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时年代)

与手工劳动相比,机器生产具有哪些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采用机器生产呢?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呢?它具有哪些有利条件?(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和图表小字概括)

1、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 概括)英国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为巩固统治,必然要发展资本主义,以满足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

为什么上述条件对机器生产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工厂手工业能否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出示材料]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厂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这样,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人们去发明创造,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业。

2、 进程: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

①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出示投影:欧洲的旧式纺车;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织布机等图片)

(概述棉纺织机械的改进过程,推动整个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以水利代替人力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以水利作为机器动力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思考、讨论)

这些限制了机器的推广。如何解决这一动力问题,成为当时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了。

② 瓦特改良蒸汽机

瓦特之前,蒸汽机已经发明了,作为矿井的抽水装置却无法用于纺织机器。1769年,瓦特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

瓦特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仅仅是因为灵光一闪吗?(思考、发言)

瓦特的成功决非一次灵感突发,而是刻苦的钻研于学习,并且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因此,每一项科技发明的出现,都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主观努力和客观需要的成功结合。

思考:瓦特改良蒸汽机有什么重要意义?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上用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用机器生产机器,完成了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上半期)此后,法、美等国也进行了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使用也刺激了交通工具的革新。(板书)

三、交通运输的革新

[出示图片:富尔顿和他的汽船]

交通运输革新中影响最大的是火车机车的发明和铁路的兴建。

[出示图片:史蒂芬逊和他发明的火车机车] 1830年,史蒂芬逊改进的新机车“火箭号”在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段创造了每小时58千米的高速。20年后,英国铁路近1万千米,40年后,世界铁路总长超过20万千米。

思考:以上数字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铁路发展如此之快?(讨论)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出示资料]

以上数字反映了什么问题?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除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外,在社会关系领域最深刻的变革是什么?

[阅读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地位。”

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一些欧美强国实力大增;对外进行殖民掠夺,是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 板书设计

第17课 英国工业革命

一、 工业革命的定义

二、 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

1、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2、 进程: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

① 珍妮纺纱机

② 瓦特改良蒸汽机

三、 交通运输的革新

1、 富尔顿发明汽船

2、 史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

四、 工业革命的影响

1、 生产力极大提高

2、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3、 改变世界的面貌

第三篇: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汝阳县直初中

洪魁

(一)、 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是整个世界近代史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工业革命起到近代史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教学中抓住了工业革命,就抓住了整个世界近代史的脉搏。是整个近代史的纽带,延续了之前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经济上的新航路开辟后的海外殖民掠夺。政治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确立。之所以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它牵涉到的知识点和线索比较多和繁杂。

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工业革命”分析(立意)资习的同时,应该深本主入浅出地讲解,理义清线索,突破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运动)↓制资产阶级革命国际工人运动度点,明晰概念。 ↓↓在 民族独立运动世界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掠夺范 (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围 ↓↓内俄国农奴制改革最 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市场终日本明治维新确 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的积累:

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所具备的条件、珍妮纺纱机、近代大工厂制度、瓦特改良蒸汽机、斯蒂芬森研制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

工场与工厂、工作机与动力机、工业革命、近代大工厂制度、蒸汽时代、工业化、“世界工厂”等。

三、能力培养:

1、图标解析:根据《农业人口变化表》、《工农业生产比较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2、分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

3、综合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和影响。

四、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在技术上是革新,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启发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2、难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教学理念: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活动。同时注重学习中知识的积累。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是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处理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挖掘整理,以达到教学的有效目的。包括教学活动的处理、教学内容的补充、难点的突破等。

一、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①积累与理解的关系;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的关系;②教师的讲述与学生互动的关系;③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④课程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二、补充内容:

根据中考选拔性要求,以及期中、期末、月考相应内容,有必要补充相关内容,以拓宽思路。包括补充本土教材等。补充、处理教材;或讲,或不讲,避免了照本宣科。充分体现了教师处理教材,驾驭教材能力的高低。

1、交通革命:美国富尔顿研制出汽船。

2、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①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②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加导学思考题(课前预习):①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大了对无产阶级的掠夺。资产阶②英国的海外市场为什么扩大了?级越来越富有,无产阶级越来越③什么叫“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概念)贫困;③对东方的掠夺,造成西④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哪个行业?方的先进,东方的落后。 ⑤蒸汽机是在什么背景下发明的?

三、 教学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⑥工业革命在材料工业上有什么突破?⑦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是难点要突破;二是线索要理清;三是历史概念要明晰。不然学生上完课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线索的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去理清,事件与事件的发生,应该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历史概念要明晰,比如什么叫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什么状况才算完成。

四、导学思考题: 工业革命的条件教学过程 ↓珍妮纺纱机 纺纱织布近代大工厂制度钢铁 ↓↓↓↓↓富尔顿研制汽船 其他行业↓蒸汽机(动力机)(动力机)↓交通革命↓斯蒂芬森研制蒸汽机车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加工业不断学生预习↓教师讲述↓分组讨论↓巩固整理地发展,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了。那么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是哪个国家呢?是英国。英国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工厂”呢?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板书设时间、地点: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开展计: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条件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市场的扩大,对商品的需求急剧增长 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和农村社会变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概念:用机器生产系统地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英国工业革命发明的特点:多为具有实践经验的普通工人和技师 工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机的发明业

三、教学过革棉纺织业纺织机相互的发明→其他行业机器的发明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阿克莱特程: 过程动力革命:1782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蒸汽时代”的到来 1784年科尔特发明“搅炼和碾压法”提高了炼钢的质量和效率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研制出蒸汽机车交通革新1825年建成第一条铁路蒸汽机的利用

美国人富尔顿研制出汽船

四、归纳巩影响:(略)

固:

1、理清线索:

2、突破难点:

3、明晰概念:

难点突破教学难点:归纳“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理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彻底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工场”和“工厂”的区别:生产方式不同:工场是手工劳动;工厂是机器生产动力不同: 工场是人力等;工厂是蒸汽机为动力机组织形式不同:工场是单一的组织形式;工厂是大工厂制度

四、课堂练习:《高效速练》

(四)、教学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二是多元智能化理论。

根据多元智能化理论,人的潜力和智能是多元的,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小组自主学习,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宽广的空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根据小组的整合,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智力倾向,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施因材施教。同时,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成长。

第四篇:《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2010-2011上学期)塔河五中 刘红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过程及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轮船、蒸汽机车等重大发明;法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德意志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德育目标: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3、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授部分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条件: ①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资源:丰富的煤铁资源,海外原料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⑤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可能性

二、工业革命的过程:

1、什么叫工业革命?

所谓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2、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重要的新机器、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

②、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首先在棉纺织业进行,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产生连锁反应。 ④、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

①、棉纺织业为新兴的工业部门,受旧习惯束缚比较少, ②、对新方法采用比较容易,

③、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也比较容易改变为机器化大生产,

④、棉纺织品价格低廉市场需求量大。

4、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5、 工业革命的扩展(法、美、德等)

(1)法国工业革命(不利因素):

①中小企业大量存在——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困难

②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劳动力相对缺乏

③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相对缺乏

(2)美国工业革命:(有利因素)

①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②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之害 ③大量移民涌入,提供劳动力,

④移民带来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

(3)德国工业革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四)、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篇: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发明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理解: 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理念】 诱思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们知道火车和轮船发明于什么时候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还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拓展思考,小组讨论: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那社会发展与技术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诱思探究教学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效果很好。不足之处在时间 安排上欠妥,有前紧后松之感,拓展思考 的时间少了一点。

上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令下一篇:教学团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