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2024-04-29

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共14篇)

篇1: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暑假里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论创造教育》,受益颇深,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理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方面,集中体现了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精华。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特别是其中的一篇《创造的儿童教育》,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本文中说道,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我们晓得特别是中国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的。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读到此处,不禁令人感同身受。现在有许多学校靠牺牲孩子的时间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失去了让儿童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等这样的孩子长成大人时,就不知创造为何物了。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

在说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时,陶行知先生说到了三个方面:

(1)需要充分的营养。他说孩子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这个是创造的前提条件。而这个都是要我们学校和家庭共同合力去努力的。(2)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得性能,才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3)需要因材施教。陶先生用的比喻特别贴切,易懂。

他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多么形象的比喻啊,我们的学生就是陶行知先生笔下的植物啊!只不过品种还要复杂,所以对于我们园丁来说工作的更加复杂,难度更加高,就更需要我们现代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自己对各式各样植物的培养需要。

陶行知还特别提出,我们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要成为儿童中的一员,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儿童的力量,尊重儿童。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首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用陶行知的创新理念指导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从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教育的新天地。

篇2: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我班还有个学生叫郑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学生都跑来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老师喜欢、同学们喜欢的好孩子。

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虽然后来口头勉强上答应了我的`要求。但过后他还是一跟以前一个样,没什么变化,此时看到这种情况我都想放弃他,既然不听老师,又何必自己自讨苦吃呢?算了吧,不理他了,多一个少一个不是一个样吗?但后来自己仔细想想,家长把自己的小孩子交给了你,你就要对他负责任,更何况你又身为班主任,想到这里还是要拉他一把,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或许他现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想过要真正做过老师、同学喜欢的念头吧。在以后的工作、教育中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给予及时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篇3: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一、激情诵读, 入境感悟, 体味文本的情感美

朗读是学生感知语言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的基本途径。通过朗读, 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材料, 促进知识的内化, 而且能从反复吟诵中, 透过文本去探知蕴涵在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因此, 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在读中循路入境, 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之中, 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 真切地感受文本的情感, 从而深刻体味文章的内涵, 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 体味鉴赏, 生成文本语言之美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 是有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 落在一词一句当中。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仔细品味, 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感悟到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角形象再现。从而, 唤起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如, 《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 我抓住“侧坐”、“遥招手”等重点词句, 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 去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然后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使小童“垂钓”时的认真、小心翼翼这一极富意趣的情景, 在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 从而领悟出小童钓鱼时的天真专注及钓鱼经验的丰富。这样, 在细细推敲、品味中感受到了文本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韵味之美, 感悟到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培养了学生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三、启迪想象, 由文入境, 体验文本的意境美

联想与想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翅膀, 语文审美体验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审美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 再拓展想象去体会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优美意境和无限韵味, 体验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 与文本的心灵碰撞,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 《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时, 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再现一幅自古友人伤别离的画面, 在舒缓、轻悠古筝乐曲的旋律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依依惜别、略带忧伤的惆怅意境。然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 去领会离别之时万分不舍的情感, 体会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深韵意境, 体悟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学生在想象中, 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 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 学生们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

四、鉴赏比较, 进入角色, 体会文本的形象美

文本的审美世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构成的, 在艺术创作中, 作者常常把不同的人物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相比较, 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美与丑进行比较思考, 在不断地对比、揣摩、理解、体验中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之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 提高了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的能力。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 作者笔下的忍让谦和、武艺高强、深藏不露的林冲与心胸狭窄、傲慢狂妄、盛气凌人的洪教头, 这两个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品味、在对比阅读中体会文中灵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所展示的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样, 随着对比的深入, 学生逐渐走进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 也使林冲这一武艺高强、临危不乱、谦虚忍让、足智多谋的好汉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枯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 多层次、多角度发掘文本的“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 使学生在美读、美思、美悟中, 与文本、作者之间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胡琴.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意境美.教育艺术.2009.11

篇4: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学前教育教师主导孩子主体关系处理

随着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这时教师专业教育素质上的缺陷很容易暴露出来,尤其是在与孩子关系的处理上,由于有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不太重视同孩子之间双边关系的科学处理,没有激发出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孩子虽然是学前教育的对象,但是不应当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那样不利于调动孩子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孩子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孩子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要重视引导作用的正确发挥

(一)引导孩子将理论知识学习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学前教育阶段,各项教育活动以启蒙教育为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是主要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应当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多理解、多体验、多实践,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孩子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孩子在生活中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认识数字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数字,还要教会孩子怎样数数,对此既可以让孩子数一数教室外面有多少棵树,也可以让孩子数一数家中有多少玩具,通过提出的这些现实问题,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容易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孩子切实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二)创造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孩子的学習热情

对于学期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好奇、贪玩是孩子们的主要特征,所以很多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或者过多的使用压迫式、单向性的教学手段,不仅会造成课堂教学氛围的沉闷,更会给孩子们带来学习上的压力,难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的主要心理特征,组织和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上来,启发和引导孩子进行主动的思考,这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教师在引导孩子做拉锯游戏时,很多孩子觉得没有意思,还不如自己家的玩具好玩,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学龄特征,设计一首儿歌:“拉锯,拉锯;你来,我去;一头高,一头低;一头粗,一头细;齐心,用力;来来,去去;一二三,三二一;噼里啪;两头齐。”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教育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活跃了活动的氛围,也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注重与孩子双向反馈

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相互互动、双向反馈的活动,所以教师只有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同孩子多交流、多互动,给孩子更多展示自我和表达自我的机会,才能准确把握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因此,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时,要坚持开放性教学的策略,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更多的考核与关注,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足和行为习惯上的缺陷,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执行更加科学的学前教育方案。

二、孩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要激发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一)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由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是很强,不太懂得学习方法的正确应用,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格外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借助教师教学中引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带动,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让孩子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中心。例如,在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时,单向的知识教育很难能让孩子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时教师不妨领着孩子来到户外,让孩子自己寻找现实中的生态污染问题,然后再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或者利用废弃物制作简单的小物品,这样都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主体意识,增强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学习要有计划、有目标,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学习

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即使教师再努力,也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孩子制定科学而缜密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学习起来不至于找不到方向和正确的方法,实现孩子从“不愿学”、“被动学”向“我爱学”、“主动学”的积极转变,只有孩子树立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自我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体现孩子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其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孩子主体作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孩子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能够形成对内因的有效促进,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正是基于学前教育阶段孩子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弱化,才更能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重要性。无论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天赋怎样,孩子德、智、体水平和学习态度才是决定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应当首先明确孩子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将其引导职能进行正确的发挥,给孩子更多思考和主动实践的空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孩子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都不能被削弱或替代。在评价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时,可以以孩子主体作用的发挥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因为只有教师懂得如何正确与合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才能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营造更好的氛围,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玲.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遵义仡佬族地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12).

[2]唐艳霞.初探语言环境对幼儿语音发展的影响——一例川普影响下三岁九个月幼儿语音发展情况案例简析[J].才智,2013,(22).

[3]郭亦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4]张涛,王振存.论我国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文化背景及教育的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篇5: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1) 谈辅导----孩子的学习

吴妈妈辅导孩子;

她以全面着手,看孩子读书,看孩子写字,看孩子做作业,孩子做完,还帮助孩子检查,然后找出错题,让孩子改正。这就是孩子上学两年来她一直辅导孩子学习的模式。

刘妈妈辅导孩子;

她以片面着手为主,听孩子读书,观孩子写字,出错时马上提出来,孩子改正。写作业孩子自己写,遇到难题妈妈帮忙解决,作业做完,妈妈帮助检查,然后孩子改正,结束。这是刘妈妈的辅导过程,她的孩子现在上四年级。

赵妈妈辅导孩子;

她以参与着手为主,孩子自己预习,自己读书、写字,写作业遇到难题,妈妈先是引导,为孩子开思路,孩子自己琢磨,孩子实在弄不懂,妈妈在旁敲边击,妈妈先拖路、让孩子思索,妈妈说出自己的思路,让孩子想想思路的过程,孩子在模仿是否可以在想出另一种办法把题解决掉,这是赵妈妈好几年的辅导方式。赵妈妈的儿子上三年级。

看似家长都在十分关心着孩子的学习,但结果完全不一样。吴妈妈的女儿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且越来越差。刘妈妈的儿子学习中等,一直处于不上也不下的状态。而赵妈妈的女儿,学习优秀,一直是老师的得意弟子。我们家长开始窃窃私语了,因为找不出原因和错误出在那里。

此时邻桌的徐老师擦了把嘴,把凳子一挪,挤到了我们桌子前。呵呵~~~她笑着,听你们聊了好久,我想说几句。找不到差别的原因是吧!我给你们好好讲讲出错的地方。吴妈妈在孩子学习上真是尽心了。可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不理想呢?我多年的教学结论是;你做了孩子学习上的拐杖。而刘妈妈也是如此,但比吴妈妈稍微强点。而赵妈妈就不同了,因为学习是孩子的事,就要以孩子为主。

家长参与的过多,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检查、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孩子一直依赖着妈妈这根学习的拐杖。当离开时必定会摔跤。考试时孩子就是脱离拐杖的时候,其实考试就是孩子自己做题,独立思考、认真检查,细致收工。最后交卷,成绩好坏都与平常家长的辅导有关系。

吴妈妈过于参与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做题缺乏动脑、不会灵活运用,做完卷子不能把错误找出来,马虎、不细致常常会出现。而刘妈妈半参与,孩子简单的题可以迎刃而解,但遇到难题孩子缺乏思路、不会灵活运用,孩子也做不到全面检查。这就是成绩区分的地方。两个辅导模式。两种成绩。

赵妈妈的辅导确实很好,你们看看孩子都是独立完成,自己思考,检查出错、自己修改。到考试时孩子一定能把题顺利做出来,而且很正确。这就是高分的原因。因为做题时妈妈在与不在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家长听后毛赛顿开,原来如此。

(2)谈辅导----孩子的生活

王妈妈的儿子9岁,每天妈妈照顾孩子的起居。孩子父亲工作忙,妈妈就做了孩子生活上的贴身保姆^_^前一段孩子学校组织春游。孩子才出门一天,老师就o王妈妈发了三天短信。短信的大致内容是;(1)孩子挑食,一天只吃面包喝奶,偶尔吃点糖果,孩子以吃甜食为主,这样对孩子的牙齿不利。起床时,孩子不会系鞋带,老师帮忙解决。想想全班49名学生,老师如果一一代劳。就系鞋带一事,需要花去老师多少的时间。

(2)早晨连起码的刷牙也不会,其他同学指导后,孩子才算完成。孩子霸道、不合群,而且吃过的糖纸和奶袋随处丢弃。(3)孩子看见别人带的食品,就象别人索要,如果不给就打其同学,(棉花糖、口香糖、QQ糖)因为食品都是你家孩子喜欢的。请问孩子的妈妈、平时是如何教育其孩子的。

王妈妈说完一脸的惭愧,但孩子已经这样了,她象徐老师讨要妙招。许老师听完,直说了两句,你这个妈妈做了孩子生活上的拐杖,以后尽快不要做到为孩子事事代劳,孩子的行为和年龄不成正比。当孩子脱离妈妈后,孩子会很快变成一个庸人,在家时有妈妈在怎么都好,但离开妈妈后,孩子会寸步难行。

稍息一会,我、李妈妈、徐老师一起去上洗手间。在回房间的路上,我们看见了相同的两件事,但做法却完全的不同。

一个六七岁的女孩,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饮料,妈妈尾随其后。走到就餐的房间门口,女孩把苹果咬到了口中,用腾出的手拧锁、开门而进。而另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一手拿鸡腿、一手拿苹果,妈妈尾随其后。走到餐房门前,孩子喊妈妈,快帮我开门。妈妈赶紧走上几步,开门进入。

徐老师问我们,看见教育的现象了吗?我们感觉这没什么呀!呵呵~~~徐老师笑了。一个孩子勤于动脑,一个孩子思想懒惰。一个是可以独立的孩子,一个是依赖家长的孩子。小小细端、就看到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两种方式教育出两个不相同的孩子。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工程,一但一种教育方法走入了正规。孩子不是受到利,就是得到弊。

就此一件小事,感觉o我上了深深的一课。(一但一种教育方法走入了正规,孩子不是受到利,就是得到弊)徐老师的这句话顷刻间扎根到了我的心里。(徐老师50多岁,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师专的优秀辅导老师)

徐老师回到餐桌上给了我们家长几句忠告。

生活上,孩子可以半依赖着家长这根拐杖,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慢慢使其脱离。

学习上,孩子不能依赖家长这根拐杖,越依赖孩子的学习就越差。

性格上,孩子是跟着家长的拐杖做模仿,家长开朗,成就一个快乐的孩子。家长脾气暴躁,成就一个爱发怒的孩子。家长随和,成就一个懂事的孩子...

听完徐老师的忠告;感觉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篇6: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很多家长或者专家针对亲子阅读方式选择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的认为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孩子阅读,有的认为要给孩子讲书,还有的认为只要读就可以……华裔妈妈沙沙心语还写了一本《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力》的书,专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习惯的问题。一些家长面对如此多的建议不知道如何做了。

我想要告诉大家,亲子阅读没有固定的方式,具体方式的选择要依据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外向、活泼,多血质特点的孩子,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变化,很难安静地坐下来和父母阅读,可以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穿插活动、游戏等。同时,可以在绘本阅读中带领孩子观察图片,训练孩子细致的品质。

胆汁质冲动个性的孩子亲子阅读过程中也要有形式变换,但同时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耐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因此,父母要安静地陪着孩子阅读,在孩子没有耐性的时候变换方式,尤其是用一些竞争、打仗等体现爆发力的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

粘液质稳重有耐力的孩子,亲子阅读容易坚持,孩子可以安静地和父母一起阅读。但亲子阅读的时候可以多变换阅读内容,同时可以结合阅读内容和孩子讨论一些事情,激发孩子的思考。

抑郁质敏感的孩子,亲子阅读不用过多的讲解,通过朗读,孩子就可以感受到很多可能父母朗读也难以捕捉到的信息。同时,父母又要用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引导帮助孩子多从积极的视角看问题,乐观地对待生活。

另外,每个孩子的智能倾向与兴趣不同,每个年龄段孩子关注的内容也不同,阅读内容与方式的选择要建立在当下孩子的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之上。

总而言之,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样才能让亲子阅读真正促进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7: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读《教师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感 育红小学校 房超

序:每一个女教师自当上妈妈那一刻起,看待这个世界和身边事物的眼光一定会改变,变得更柔顺,变得更慈善,变得更智慧。同时,在成为妈妈的那一瞬间,相信有一种叫责任感的东西开始在女教师内心深处扎根。从此,一个又一个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刻都在考验着教师妈妈的美德和智慧。

这个假期我选择了一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陈延周主编的《教师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来读,这真是一本好书,虽然只读到了一半,但足以让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自古以来,我们都一直相信:妈妈是孩子的朋友,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妈妈是孩子人生的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师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读后使人受益。相比许多家教图书,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书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

第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第三、本书不但告诉您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您怎么教孩子做人,教您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书中身为一线教师的10位母亲,都是身处于当下中国教育体制下的老师,正因为如此,她们对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这本《教师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里,她们用母爱凝结成文字,用教育智慧为孩子写下了精彩的人生篇章。从文中一个个成功的例子中,我感受到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是鼓励和宽容,更多的是教育方法得当。教师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更需要深思。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自己孩子的思索„„

联想自己身边的同事,包括自己在内,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以下种误区:一是自己在学校的工作就已经很忙碌,在上班时间消磨了大部分的精力,回家对孩子就缺乏耐心了。并且还会把自己的职业习惯带回家,在家总是动不动就提高嗓门,跟孩子交流也跟训斥学生一样,手势、说话的声调也都和在学校一样,所以往往让孩子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便引起孩子的不耐烦,脾气便也跟着烦躁起来。其次,老师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不自觉地就会拿最出色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孩子有一点做得不好,就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免在家里说教过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还有的同事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便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班里,便由此而轻不得重不得,轻了,孩子便会有优越感,重了,孩子便会对自己不满。那么,教师妈妈怎样放平心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在书中,朱国红老师告诉我们,要为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的效应是惊人的,但什么样的榜样最理想?要靠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榜样要具备这几方面的条件:

1、高:榜样之所以是榜样,一定要有高于孩子的地方,在孩子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

2、近:榜样要有亲和力,高不可攀,不善言谈都会拉大与孩子的距离。

3、远: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其做人处事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具体有效的方法,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等,能够对孩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孩子的自主发展。高广方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不是为将来而活着,乃是为此时此刻而活着。任何为了将来的幸福而牺牲此刻的幸福的言行,都是非正义的。刘泰戈的妈妈周萍告诉我们:我们总爱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想找到孩子和别人的差距,去发现怎么比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与其抱怨孩子怎么会不如别人,还不如先想想自己到底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时间、费了多少心力;我们期待孩子能走多远,他就能走多远。他们的潜力是无法衡量的,但我们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就像做教育应该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应该了如指掌„„

读过之后,我感到身为教师妈妈,不但要有无所不在的爱心和耐心,更要有独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时刻牢记: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篇8:教师的阅读不能囿于教育类

庸众是怎么产生的?狂热是怎么出现的?当我们读了《乌合之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后就会明白, 当一个教育典型、一种教育模式出来后, 甚至一个教育官员的一声号令下来后, 我们为什么会跟风, 为什么会失去主见。这是因为具体的文化基因在作祟。“乌龟哲学”不让我们当出头鸟, 庸众心理使我们盲从。庸众总是崇拜英雄和领袖, 一旦有个领袖和英雄出头了, 我们便会一哄而上, 但是想让自己先“出头”一般情况下是很困难的。读了这类书籍, 当我们面对人流和风潮的时候, 就有可能会调动我们的第二系统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判断。

如果没有读《第3选择》《大连接》《人人社会》, 我就无法理解包容不只是对一方的要求, 包容不是妥协。过去我总认为妥协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读了这些, 我才明白妥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最佳的选择是在双方认知不同的情况下碰撞出新的认知, 或者说在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当中, 形成新的观点, 所谓的创新就是这么产生的。我们动不动要求别人要包容, 那我们自己包容了吗?《大连接》《人人社会》谈的是社会网络链接, 从社会网络连接和影响的六度关系、三度影响来思考我们热衷的“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能慢慢地想明白这当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我没读这些书籍的时候, 只是凭直觉来看待其中的问题, 却弄不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果只读教育类的书, 就不可能从另一个视角, 在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我们的教育面临的困惑。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 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 再加上我们每个人所教的学科不一样, 我们人生的阅历也不一样, 就决定了我们阅读取向的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书柜, 形成自己的书单, 不要总是依赖别人给你推荐书目。适合别人阅读的, 未必适合你;现在不适合你的, 未必未来不适合。有些书必须精读和反复读, 有些书浏览一下放在那里, 什么时候遇到与其相关的问题了, 又可以找出来比对一下。天下的书很多, 我们不可能, 也没有精力把所有的书都读到, 所以, 一定要读经典。当然首先是教育经典, 其次是教育哲学经典, 再往上就是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类的书籍了。

读书从读经典开始, 我们可以先从这些年影响比较大, 又贴近我们当下实际和我们需要的书籍读起。

如美国古得莱得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作者抽取美国不同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作为样本, 进行实地参观和问卷调查, 有近27000人参与了这场研究。这是一本对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教育问题进行非常客观、严肃研究的书, 书中观察到的事实和统计出来的数据, 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 书中所关注的大多数问题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美国教育咨询专家、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柯尔斯滕·奥尔森的《学校会伤人》,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呈现了大量对曾经在学校遭遇伤害的个体的访谈, 并将受访者遭遇的伤害做了归类, 第二部分介绍了对被伤害者的救助, 包括他们的自救, 以及他们离开遭遇伤害的学校后, 他们的老师、同伴如何给他们治疗让他们获得新生。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曾经的被伤害者怎样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才。

如美国瑞克·玻斯纳的《收获幸福的教育——一所从不考试的公立学校》, 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 介绍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杰弗森郡开明学校这所与众不同的公立学校。在这所学校里, 没有考试、没有学分, 提倡自主学习, 学生被鼓励去做、去追求他们喜爱且热衷的事情, 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规范化标准考试而做准备。作者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 对教育传统既没有妄自尊大, 也没有妄自菲薄。他认为“根据自己的心性去发展, 如此, 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道”。“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学以致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还有《教育与脑神经科学》等通俗读物, 其共同特点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十分贴近我们的学校生活。

慢慢地, 我们就可以读一点教育哲学了, 开始可以读一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爱弥儿》《我们如何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 往后可以先读读《四十堂哲学公开课》, 进而去读读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读一点关于宗教的东西了。最好还要读一点心理学、逻辑学方面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学和艺术的阅读。关于这一点, 龙应台说:“如果说, 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 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 macht sichtbar, 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 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在这种现实里, 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 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 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比如我们读卢梭的《瓦尔登湖》时会对当下奢靡放纵的人类生活有所反思, 在这本书里, 卢梭用他的生活告诉我们, 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 所谓生活的舒适, 非但没有必要, 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我们在对大自然产生敬畏感的同时, 也会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过多开发给自身带来的危机, 进而反思我们的教育文化。我们阅读唐诗宋词, 体味的不仅是她的音韵之美, 更会从她们那里领略到登高望远、临山探幽的无限风景, 体会作者的雄才大略、悲欢离合、生活坎坷等。这些看上去似乎与教育无关, 但是细想起来哪一点又不关乎教育?

教师的阅读, 如果仅仅囿于教育类, 尤其是囿于“技”与“术”的, 我们就永远只可能处于被奴役被驱使的地位, 永远也不可能放开手脚去思考教育的应然与本然。

篇9: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关键词:每天四问;生活即教育;教学实际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44-01

学生的学习好比划桨,教师的传授恰似掌舵。划桨离不开舵手的引航,掌舵还需靠水手的桨随心动,少了一份和谐与默契,各自都难免在河心打转。在教育的殿堂里我们愿是那个歌者,唱着走进孩子内心的歌声与孩子们共同走进成长的和谐,——这些足矣诠释《走进陶行知》两个读本给我的教育启发。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成为杜威的即门弟子。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著名理论。阐述了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它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强调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知道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觉地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和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陶行知的两个教育思想给了我重大的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由本体论:“生活即教育”、组织论:“社会即学校”、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目标论:“培养真人”、认知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五部分构成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的一个理论整体,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宝库,是博大精深且永久地富有生命力的,对我国当今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对“生活教育”理论学之越深,所得启示越多。

一、社会的生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各种因素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特别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紧迫。社会上,成人娱乐场所的增多和管理不严,利欲熏心,对于未成年的儿童并没有做到积极引导,而是诱惑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游戏机房,各种成人书刊、玩具、影视光盘的不断流通,给了许多缺少引导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这复杂的社会,而他们的学生角色,也被他们抛之脑后,做着不符合自己身份,不符合自己角色的事情。另外,社会对黄、赌、毒、游戏等等管理上的不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些问题,必须靠社会齐心协力,去关心青少年,爱护青少年。作为教师,要和家长共同合作,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加强监督和鼓励,循循善诱,把学生引入正轨。

二、家庭的生活教育

当代家庭中,随着离婚率的增多,许多家庭离异的孩子无人管教,有些孩子由于渴望亲情,却无法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亲情,而产生了一些扭曲的心理,经常会去做一些负面的事情来引起家人的注意,甚至自暴自弃,放弃了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丝毫的向往;还有一些孩子,回由于父母的离异而遭到同学的歧视和嘲笑,从此就非常自卑,对学习没有激情,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严重的还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家庭教育的不当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作为家长要时刻关心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子女负责,为他们撑起一片天。作为教师,也要时刻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发自内心得关心、爱护他们。

三、带着行知的思想进行教育,让教育焕发生命的神采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时刻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在教学时以饱满的热情、充分的信任和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师对学生的爱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直以来,我学陶师陶,把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实践到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以平等的爱才能温润学生的心灵;以真挚的爱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以真情的爱,才能抚平学生的伤痛。同时,以自己爱的言行感召学生,才能培养学生也拥有一颗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崇高师德。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對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二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的学生观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他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及不同凡俗的人格典范,对于21世纪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念仍代表着先进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

篇10: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激怒是一种紧张的、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激怒时的行为往往带有较多的盲目性。如果在他们激怒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劝说,要他们说清争吵的原因和争吵的经过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首先要做的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他俩的情绪,让他们平息激怒,然后再与他们沟通。

我约了几位同学和他们俩一起来到小会议室。让黄老师先去安排自己的手头工作再来,借以平息黄老师的情绪。我让小蒙坐在他比较信任的语文、数学老师的身边,然后开始交流——

音乐课上,两人合一本艺术书,同学们像商量好了一样,左边的同学靠向右边的同学。但小蒙没有动,右边的小陶主动地向他靠近。黄老师发现后请小蒙靠向右边,小蒙不乐意说:“既然两人合一本,干嘛一定要左边靠向右边,右边的靠近左边的不可以吗?再说你一开始也没有说?”黄老师愣了一下,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就说:“你这样做队伍就不整齐。”小蒙也发起犟脾气:“我就不动!”“我喊一——二——”“三!我就是不动!”谁知小蒙还是不愿意,黄老师想让他挪座位就推小蒙一下,小蒙认为黄老师动手,火就上来了……

情绪平息了,事情也水露石出了。 “我听出来了,这件事大家都可能误解了。”听我这么说,大家都惊讶地看着我往下说:“小蒙追求的是不对称美,黄老师追求的是整齐美。如果小蒙听从黄老师明确要求,不就是挪一下座位吗?可事情好像没这么简单,你以前有没有和黄老师发生什么不愉快?”我关切地注视着 小蒙,语气十分温和地询问。

小蒙哭着说:“以前上音乐课,我就上得很不开心。”在我的追问下,我终于知道原委:原来小蒙是个爱唱歌的男孩,课外自己也在学吉他,每次唱歌总是认真地大声唱。黄老师每次都说:“小蒙,你声音太响了!要用童声轻轻地唱。”小蒙认为老师每次都当众点他的名字,自尊心受到伤害;老师每次都这样说,却从来没有教过自己如何用童声发声。因此,每次上完音乐课都心存怨气……今天的事挪座位的事只是激怒小蒙的导火索。

当我们把疑惑的目光投向黄老师时,黄老师说:“我担任那么多班级的音乐课,但仍能叫得出小蒙的名字,每次都提醒小蒙,说明我从内心是喜欢小蒙的。但你的想法从来没有和我交流过,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反复提醒的话会深深地伤害你。”

由此可见,今天就是在缺乏沟通的误解下,上演了一出不该发生的事……

“现在我们都明白了这只是一个误会。我们都想把事情处理好。那么,老师,您是否愿意为自己的一句话无意间伤害小蒙而道歉?”“愿意!”“小蒙,你是否愿意因为误会对黄老师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而向黄老师道歉?”“愿意!”“那还等什么!你们互相原谅,拥抱讲和!”我扶着小蒙,来到黄老师面前,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同来的几个同学感动地鼓起了掌。

事后,黄老师为小蒙单独辅导,小蒙终于学会了正确的发声方法,解开了心结!

反思:

小学高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从童年走向少年,自我意识增强。小蒙是个敏感、聪明的孩子,爱学习爱表现,但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不懂得把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时机告诉别人,在突出“自我”同时,也忽视他人的感受,处理方法也欠妥;再看老师,一方面要反思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件事的突发,老师如果只是在挽回面子上与学生硬碰硬,忘却“老师”的身份和职能,那么等来的只有更大的误会和被动。唯有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引领他们选择正确的方向;在此同时,教育者自己也调整好心态,选择教育的策略,增长自己的教育才干。

作者:王寅霞

篇11: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与李老师相比,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育远远不够,缺少了爱心与耐心,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我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学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他们交流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这是很不应该的。

我觉得:“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读了他的书后,李老师关心学生的做法令我矛塞顿开。我也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师,认为孩子不听话。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中写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在轰轰烈烈推行高效课堂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教育孩子光明大道,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和谐、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时刻让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向问题,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2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3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著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篇12: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我所在的班级是小班,小班的孩子各项自理能力普遍都很差,尤其是中间插班的孩子,一是不熟悉环境,而且需要自己去熟悉其他的孩子和老师;再有他们很孤立,别的孩子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基本上都是和自己熟悉的孩子在一块玩,即使一些孩子主动去找他们玩,因为刚入园心情不好,他们也会不耐烦的拒绝。还有一部分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吃饭,不耐烦的拒绝老师递来的饭菜。其实说句实在话,这让老师很头疼!

我们班里就有一个叫俊俊的孩子,是中间插进来的。早晨从来不在幼儿园吃饭,一开始有几次在家里吃了,她妈妈主动告诉老师说:“俊俊在家吃饭了,他要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算了”。俊俊这孩子很聪明是个明白人,一听妈妈说这话,他就知道老师不会强求他吃饭了。后来,连着几天俊俊进教室后就告诉老师说在家里吃饭了。我们也有点大意了,因为经俊俊常会在家里吃饭,所以我们都相信了。之后我们也觉得不大对,就悄悄地把这件事情反映给了俊俊妈妈,他妈妈说在家里根本没吃呀。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俊俊为了不在幼儿园吃饭,而对老师说谎了。我们几个老师就想办法先让孩子在这吃饭,说谎的事情以后再处理。后来我们对孩子说:“以后孩子们在家吃饭的话,早晨就让妈妈亲口告诉老师,你自己说的可不算的啊”。这句话对俊俊这种很明白事理的孩子一点就通,第二天,俊俊就主动到桌子旁边等待就餐了。

早晨饭俊俊吃得不多也不快,也不和小朋友们比赛,自己慢悠悠的吃。一次偶然的机会,俊俊竟然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是小朋友们如厕时间,孩子们和往常一样进了卫生间,为了让孩子的速度快一点,而且能喝到足量的水,我就想了个办法。我对孩子们说:“谁要是尿完尿,喝完一大杯水第一名的话,谁就可以当小老师给小朋友们接水,并且管着别的小朋友喝水奥”。正好这个时候是俊俊第一个尿完尿的,我就趁机大声的说:“我看是俊俊第一个尿完尿的,咱看看是不是第一个喝完水的呀”。其他孩子听见后速度也快起来了,俊俊一听完我的话,看到别的孩子也积极起来了,就急急忙忙的接上满满一杯水,还举到我面前让我检查之后,就咕咚咕咚的喝完了并且大声说:“老师我喝完了”。我顺势就说:“好,现在俊俊当小老师给小朋友们接水”。从此,俊俊做什么事情都很积极。而且吃饭我们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吃饭快的孩子可以当小老师喂那些吃得慢的孩子。俊俊经常吃得又快又多又干净,积极帮着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13: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阅读孩子

关键词:新阅读,电子杂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行为。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胡塞尔现象学后期所大力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多媒体或超文本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有人认为新世纪将会是一个图像和声音的时代,人们被淹没在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海洋里。在这个时代,以书写文字为代表的纸载体图书的出版与发行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还有人提出今后图像和声音将会逐渐取代文本成为信息的主要传递形式。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需要接受培训的教师学习较多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受训教师去阅读,而仅以印刷文本的形式进行阅读存在效率不高,没有扩展等缺点,为此,配合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扩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新阅读”。

1“新阅读”的概念以及对传统阅读的优势

1.1“新阅读”的概念

所谓的“新阅读”,它是指阅读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的超文本阅读行为,它是针对传统书本和普遍意义上的在线文章的阅读方式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阅读概念,它主张“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概念,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年来中国阅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概念”,以多媒体和电子杂志为平台,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使阅读产生变革。

1.2“新阅读”与传统阅读对比分析

“新阅读”以电子杂志为代表。它强调互动性、多媒体和P2P发送,这三大特点则是其立足于现时时代背景的根基,其区别于传统杂志的网上电子版或网站以传统杂志形式发布的内容,融入了更多多媒体的表现手法,如Flash闪客技术、3D虚拟展示、视频无缝嵌入、二维虚拟展示技术等。它更加注重多媒体技术的组合,以创意为主导,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技术组合来表现内容,声色图影效果令传统杂志花容失色,并可以进行互动阅读、互动游戏,点击互动广告,订阅后自动下载到电脑上。

1)阅读习惯从“精读”到“浏览”

传统阅读以印刷杂志为代表,它符合人们长期形成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人们只要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即可方便地阅读而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往往“精读”印刷杂志。电子杂志的阅读则需借助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才能进行。目前大部分用户还是借助电脑,人须随机,且只能坐在电脑屏幕前,阅读远不及印刷杂志那样舒适和随意。据某电子杂志运营商调查数据显示,在用户阅读电子杂志时,通常翻到第50页就开始烦躁,相对于印刷杂志的读者,电子杂志的读者显然更缺乏耐心。因此,电子杂志要适应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则不宜包含大量文字信息,尽量将信息按不同的层次进行组织,在版面上清晰地加以区分和呈现,以方便人们“浏览”。

2)阅读空间从“二维”到“多维”

平面媒体的形式与所呈现的内容都要限定于由宽度和高度决定的二维空间上。互联网的超链接技术使电子杂志的设计空间从二维扩展到多维,它的页面组织结构更加丰富。印刷杂志的阅读通常是线性流动的,但对电子杂志而言,由于暗藏着“超链接”,用户可以点击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扩展阅读。

3)思维方式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

正如前面所说纸质杂志在以文字为主的信息传播方面占据优势,而电子杂志则长于视觉形象传播。在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文字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形象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当读图时代到来,一些报纸,如《北京青年报》等,试图以整版大照片吸引读者眼球时,立刻遭到了专家的质疑,理由就是“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不相称,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在电子杂志上这种做法就不会再受到批评,事实上,电子杂志要提倡的是图文结合,多用图片,少用文字。充分发挥图像、影像和声音在传达信息、情感和理念上的优势,同时还要利用它们引起用户阅读的兴趣。

4)编排手段从“单媒体”到“多媒体”

美国著名报纸设计家马里奥?加西亚博士认为,互联网对印刷媒体真正的影响可能是它的索引、导航和对色彩的运用。我们不否认,索引、导航和对色彩的运用同样也是电子杂志的优势,但更具优势的是多媒体的编排手段。从构成视觉强势的角度看,对印刷媒体而言,通过摄影或绘画所显示的形象,包括照片、绘画、图表、有美术装饰的题头、栏头、版头、报花等图像比文字更具有强势,但电子杂志除了这些视觉元素,还有动画和影像。精美的照片加上声、光、色的动态呈现,读者的眼球会更容易被吸引过来。因此,电子杂志更应该注重给予读者以多媒体、多感观的刺激,使读者留下更生动、更精彩、更深刻的阅读印象。

5)阅读方式从“被动”到“互动”

电子杂志与印刷杂志相比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交互性。对电子杂志而言,尽管其内容与其他媒体一样都是编辑事先编排好的,但不同的是,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和工具条的操作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编辑提供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虽然,读者没有传播的控制权但却掌握了阅读的控制权。此外,很多电子杂志都有网络支持,在杂志自带的论坛里面,读者既可以向编辑提问了解更多内容,还可以跟其他读者进行相关主题的探讨和交流。

2 利用“新阅读”改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阅读的本质是根据语言符号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阅读相关专业资料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展开,丰富教师个人的知识层面使教师能够从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丰富世界,感悟美好人生。

由于“新阅读”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多种先进的技术不但可以邀请国内外教育技术界的知名学者向教师介绍新技术、新理论等来拓展教师的视野,而且也可发挥电子杂志的互动功能,进一步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论坛的教育技术培训。其中的各种资源,如视频库、图片库、相关教育技术网站也可以给受训教师以后制作课件、开发网络课程提供参考和帮助。或者把培训教案放在杂志和论坛上,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同时在论坛内设立“答疑区”,及时解答教师在培训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可作为面授的辅助补充,也可供学员课后巩固复习。

2.1“新阅读”可以拓展阅读内容

一切阅读活动的目的都是要克服文章所述的过去的文化以及历史与读者本人之间的陌生和距离,使自己和文章交融,从而同化文章意义,然后使它成为自己的意义。“新阅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新阅读”模式的阅读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优势对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文章本身涉及的相关资料等,可以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阅读的效率,可以让教师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存储、交流。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难以达到的。

2.2“新阅读”可以创设阅读情境,促进参与行为

读者对阅读并非是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章(作者)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章的结构互相揭示、相互生成的探究,它标明阅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利用“新阅读”文、图、视频、音频并茂的特点,可以改变传统阅读情境中组织结构线性的缺陷,人的大脑是网状结构的。传统印刷文本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自由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挥,而“新阅读”是网状的,它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章获取知识的速度。

2.3“新阅读”可以拓宽交流渠道,加强阅读交流,促进协作互补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很重视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又很强调协作学习。“新阅读”优于传统阅读中的协作学习,其优势在于多元多维交流,在于互补与共享并存。通过配套的网络论坛,读者可以就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与专家讨论,也可以自由选择协作伙伴探讨,并且可以通过发布和共享功能,与其他人共享文章和笔记,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 结束语

未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新阅读”不但不会制约教师的阅读活动,而是阅读活动的一个助推器,可以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改善阅读行为。并且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将不断发展,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不可否认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青睐。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利用包括电子杂志在内的“新阅读”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但有利于提高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不失为一种培训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付晓燕.电子杂志视觉传达特点与设计方法[J].中国编辑,2007,(2):42-45.

[2]孙亚杰,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3,(6):31-37.

[3]陈勤.浅议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J].教书育人,2007,(9):15-16.

[4]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2,(3):24-26.

[5]李祥全.谈高等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与能力[J].河北北方学报,2005,21(6):74-76.

篇14: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作为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分析孩子们心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实施与实际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去规范儿童正确的言行举止。而作为孩子的家长,在生活当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体会他们的苦和乐,跟他们站在一起,做他们的朋友,努力支持他们的选择,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当然,也需要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和技巧来教育孩子,因为,父母和老师一样,给予孩子们的爱应该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是客观公正的爱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爱。

孩子们的心理要健康,实际上还应该具备诸多因素才逐渐形成的。其中,影响他们成长最大的问题是生活问题,其次才是学习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之后,才是将来的工作问题和对人生的态度问题,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孩子们要达到最佳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和生活,是需要一些外在人为的因素起作用的,因为他们还小,什么事都需要大人的指导和帮助来实现目标。也就是说要通过生理状态的改变来改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孩子们在成长中要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源源不断输给他们这些心理营养,即: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

1.对孩子应给予肯定的营养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应教会他们在成功面前怎样面对快乐?怎样体会成功感?怎样把成功作为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冲刺?这是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也是引导孩子们不断产生渴求知识和能量的源泉的问题,在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中,找准自己的起点和目标,产生学习积极性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自信心,这更需要给予他们肯定的心理营养。

2.对孩子应给予自由的营养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成人应尊重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在他们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学会做一个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大人只需要从安全的角度提醒孩子们应注意的事项就行。让他们自由地玩耍,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避免他们对父母老师产生厌倦心理和逆反心理。

3.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

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有和谐的家人,和谐的人情气氛为基础,它是产生爱的源泉。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父母对子女的呵护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都应该让孩子从小感受,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把对别人的真情换来对自己的真心,转化对父母、朋友、对社会的回报与感恩。这样孩子们将来才会对社会有用,是有所作为的人才。做一个具有爱心的情感丰富的人,也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拥有这样的社会,我们还为下一代担心什么呢?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气节。

4.对孩子应给予一颗宽容的心

孩子的天性是玩乐,也容易犯错误,成人应该用宽广的心胸来面对他们的过错,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唤醒孩子的人格心理,建立目标意识,激发理想志向,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中来。对于犯过错误的孩子往往怀有自卑心理,成人应培养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调整好心理状态,这样的话成人务必给予孩子一个宽厚的心胸和理智的态度。

5.对孩子应给予一颗具有放飞梦想的心

让孩子产生梦想的过程就是成人应做好对孩子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这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拥有求知的力量。首先让孩子多读名人传记,利用这些例子激发孩子的志向,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决心,感悟成功的力量。其次,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志向,树立榜样,这些都是需要成人给予帮助和支持的。这样他们的梦想会越飞越高,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关于正确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感受极深,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老师都能够科学合理正确地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做到这样,对于孩子的将来我们还用担心吗?对于祖国的未来我们还用担忧吗?

上一篇:美术教师实习周记范文下一篇:继保班员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