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认识地球

2024-04-11

湘教版七上认识地球(精选5篇)

篇1:湘教版七上认识地球

第四单元 《幸福校园》知识点

第一节 我们的校园

1、丰富自我的学园(学校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哪些条件?)

①中学营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文化精神熏陶)②中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硬件”设施)③接触到更多德才兼备的老师

2、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中有哪些快乐?)

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②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快乐 ③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3、和谐互助的家园

校园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美好的校园生活让我们对学校有深深归属感、责任感

第二节 竞争与合作

1、小荷争露尖尖角(校园中的竞争)——竞争分为合理竞争与不合理竞争

2、合理竞争的含义与作用(什么是合理竞争?合理竞争的有什么积极作用?)(1)合理竞争:指立足于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按照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目标(2)作用:个人——只有通过合理竞争才能充分展现自我的风采,获得他人真诚的赞美和支持。

团队——只有通过合理竞争才能使团队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团队精神。

3、不合理竞争的含义与危害(什么是不合理竞争?它有什么危害?)

(1)不合理竞争:主要是指通过压制、打击、败坏他人的声誉来突出自己,从而达到个的目的的竞争。(2)危害:个人——使人习惯于投机取巧,养成懒惰、自私的坏习惯,甚至可能降低竞争者的整体实力

团队——形成不良的团队氛围,影响集体成员的发展和进步。

4、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竞争?

①该服输时就服输 ②学会将心比心

③充实自己的生活

④帮助竞争对手

5、竞争不忘合作(为什么对一个团队来说,为什么竞争不能忘了合作?)

①相互竞争能激发人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但长时间的竞争也容易让人产生紧张、不安、失败感和敌意。②积极的合作能降低甚至消除竞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人从集体中体验到互帮互助的心理效应,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6、如何进行良好的合作?

①良好的合作需要个人有大局观,有团体意识。②与人合作也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

第三节 团结的力量

7、树立团队精神(什么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意义/团结的价值)

(1)团队精神就是协作精神

(2)①团结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②团结为实现集体的目标奠定基础。

8、创建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①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②良好的班集体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条件

9、怎么样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①共同努力 ②人人尽责

10、我为学校添光彩

①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②保护环境、美化校园是我们的责任 ③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篇2:湘教版七上认识地球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接纳自己的愉快情绪和情感。

2.能力目标: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肯定优点,克服缺点,树立自信;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知识目标:了解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评价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2.难点: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差别较大时要客观分析。【学情分析】

少年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少年期的学生不再像童年时那样依从或看重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了,他们已能较独立地评价自己。由于此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对很多事物和现象还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不能正确对待“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莫大差距。这样,“自我觉醒”带给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常常不是“成长的惊喜”,而往往是无尽的烦恼和苦闷,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本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能够晚纳自己,并通过扬长避短发现自己有许多可爱之处,敢于展示自己。

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指向学生自身,使学生在审视自身后构建对自己的新认识,所以教师应该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正确认识他人评价,树立自信。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及时正面地肯定学生的优点,活跃气氛,提高课堂参与率。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内省自身的过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小马过河》:小马驮着粮食来到了小河边,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趟过去。小马不知道河水有多深。老水牛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松鼠说:“这河可深啦,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老水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这可怎么办呀?

师:小马没主张的原因是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小马只要和老水牛、小松鼠比比身高,就知道该听取谁的意见了。童话故事是浅显的,但揭示的道理却是深刻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几千年前镌刻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的一句话。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二、设计活动,获知明理(一)自我评价

(写一写):自我小档案

姓名

性别

身高

体重

外貌

性格

爱好

特长

优点

不足之处

师:同学们是否能对自己的优点长处及外貌了如指掌呢?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呢?

(二)课堂活动:猜猜他是谁

教师将同学们的作品装进纸袋里,请一位同学随机抽读,其他同学根据内容,猜猜他是谁。

师: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自己优点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只看优点,不看缺点,就会听不进别人的批评,会自负;过多看自己的缺点,又会自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扬长避短。(见右图)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增强,能够对自己作出评价。由于自我期望值不当和认识的局限性,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出现偏差。这需要我们参考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三)他人评价

课堂活动:优点大轰炸。

活动目的: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让同学准确评价他人的优点。

规则: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每组请一位反应最快的同学竞猜。

背对竞猜同学,教师用纸板随机闪现班内同学的姓名,小组其他成员每个人说一句这位同学的优点和特点,直到竞猜同学猜到为止。话说得最少的小组获胜。

注意事项:不准透露其姓名和班内相关职务,每个人只准说一句,时间是一分钟,违规超时均无效。

活动结束后,教师采访被评价的同学,比较同学的评价和自己评价的区别,并引导同学思考:“如果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差别太大,怎么看待?”

案例:有位画家画了一幅非常好的画,但他还想让它更完美,就把画放到街道上,请人们圈出画中画得不好的地方,以便改进。等到了晚上,画的所有部分都被人画上了圈,他沮丧极了。这时有人说:‘‘为什么不让大家找一下优点呢?”于是画家又把画放在原处,请大家把好的地方圈出来,结果画的所有部分又都被人画上了圈。画家若有所思„„

我们应如何处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关系昵?

师:不管是别人对我们好的评价还是坏的评价,我们都应该正确地去对待:不能因为受到赞扬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我们可以参考他人的评价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但不能依赖别人的评价,以免过于迎合别人。要保持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故事:“老鼠百变”(见素材参考)

设问:(1)小老鼠有满足的时候吗?为什么?

(2)写几句话鼓励辉格接受自己,树立信心。

师: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如果一个人只看自己的缺点,会自卑。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不足,鼓励自己,树立自信。【板书设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自我评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会认识自我 他人评价的内容

他人评价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课后作业】

篇3:湘教版七上认识地球

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段, 画出描写安恩的语句, 分析安恩的性格特征, 经师生交流讨论, 学生初步认识到安恩形象:勤劳俭朴、生活贫困却很自尊。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安恩, 再往下读这篇小说, 我们对安恩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19段,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分析安恩的性格特征。生: (默读课文, 勾画语句。) 师:通过这几段的阅读, 同学们对安恩是否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生:是的。师:谁能为大家说说你新的认识?生1:我觉得安恩是一个很爱惜自己奶牛的人。我从课文第2段中对奶牛的描写看出, 这头奶牛养得“健壮结实”、“毛色鲜亮”, 这离不开安恩的精心护理和呵护。师:这种描写与直接描写安恩不同, 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方法?生1:这是侧面描写。师:对, 这是侧面描写, 也是间接描写, 你读小说很仔细, 分析得也正确。谁能再说说自己的发现?生2:我觉得安恩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她很懂得奶牛的心事, 懂得奶牛的感情需求。课文最后一段中, 安恩说道:“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 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 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 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 散散心。”读到这里, 我心里很震动, 安恩是一个充满爱心、善良仁慈的人。师:你说得很好, 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生: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了这一段后, 安恩形象在你们心中是否有了变化?生2:我觉得安恩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 她不但在生活中悉心照料奶牛, 而且在感情上理解奶牛, 奶牛在她心中就是她的伙伴、知己, 她把它带到集市上“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以此来满足奶牛的感情需求。她对动物的这份关心是难能可贵的。师:在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牵着小狗出来散步, 让他的小狗与别的狗玩耍, 却并没有觉得他们也是可敬的, 这是为什么呢?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很兴奋, 顿时议论纷纷。) 生3:我觉得他们的动机不同, 生活中那些溜狗的人牵小狗出来散步, 是为了让自己散心解闷, 不是真的为了让狗散心, 让狗开心;而小说中的安恩纯粹是为了让她的奶牛散心, 她知道集市上牲口多, 特地牵着她的奶牛来与同伴见面, 让奶牛散心的。生4:我也觉得他们之间的目的不同。因为安恩知道集市是买卖牲口的地方, 如果牵奶牛到集市来却不卖奶牛, 会被别人嘲笑, 会遭遇尴尬, 从文中看, 她确实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质问, 却仍然坚持牵着奶牛到集市来, 是专门让奶牛来散心的, 她对奶牛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她是可敬的。师:除了目的不同, 我们还能发现他们之间还有其他的不同点吗?生5:他们的处境不同。生活中所见的溜狗人大多是有钱人, 衣食无忧, 他们用养宠物的方法来给自己解闷或是打发时间;而我们从小说第1段的描写中看出, 安恩生活贫困, 经济窘迫, 她完全可以把奶牛卖掉来安度晚年, 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 但她没有这样做, 而是与奶牛相依为命, 给它生活上关心, 还给它精神上的安慰, 所以我觉得安恩是善良仁慈、可亲可敬的。师:同学们讲得很好, 我们在人物描写的细致分析中进一步走近安恩, 在与日常生活中溜狗人的比较中深刻地理解了安恩。她虽然贫困, 却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她不但在物质上精心照料她的奶牛, 而且尊重它的生命存在, 善意地理解并满足奶牛的情感需求, 她身上具有一种可贵的人性之美, 确实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

二是安恩与文本中买牛人的比较

师:课文还写了几个买牛人的表现, 请画出描写买牛人的语句, 看写了哪几个买牛人?他们对奶牛有着怎样的表现?生: (再读课文, 画出相关语句。)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生6:小说中, 写了锱铢必较的买牛人、精明的屠夫、死乞白赖买牛人等。师:你读得仔细, 说的也很完整。那我们看, 这些买牛人对奶牛有着怎样相同的态度?生7:他们只关心奶牛是不是健壮, 能不能转手卖个好价钱。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生9:课文写这些人时, 用了“挑剔”、“锱铢必较”、“踌躇不决”、“依恋不舍地盯着”、“死乞白赖地纠缠”、“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说长道短”等词语。师: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发现作者所用的词大多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生9:用的大多是贬义词。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生10:从这些词语中,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买牛人持一种嘲讽、否定的态度。师: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买牛人的表现?生11:写他们非常看重这头奶牛, 非常想买这头牛, 才能出现安恩与他们对话, 才能引出安恩最后说的那段话, 从而让我们明白安恩牵牛到集市来的真正原因。师:是的, 这就是通过人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 你能从情节构思方面思考问题, 这样很好。你还能从刻画主人公形象方面作些分析吗?生11:噢, 我知道。这是为了衬托安恩。师:对啊, 你还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生11:作者通过对买牛人的描写, 用他们的唯利是图与安恩的仁慈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衬托安恩可亲可敬的感人形象。师:说得好。商人重利, 本无可厚非。作者描写买牛人的种种表现, 除了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为了衬托出安恩仁慈善良的感人形象。通过比较, 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安恩, 她身上不仅有勤劳俭朴的美德, 更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 她那种平等对待动物生命、真心关爱动物情感需求的品质是令人钦佩、令人敬重的。小说总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的, 谁能说说小说塑造安恩这一可敬的形象, 是想向我们倾诉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12:是为了赞美安恩的勤劳俭朴和仁慈善良品格。生13:是为了让我们能像安恩那样, 从内心关爱动物的生活, 关注动物的生命情感。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是对的。谁能帮我们回顾一下, 我们是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生14: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生15:分析人物时, 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进行比较, 将主要人物与其他次要人物进行比较。师:对。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 就是要仔细阅读这些描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孤立的一个人看起来不鲜明, 两个人或几个人对比起来就鲜明了, 所以, 我们还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人物, 更深入地走近人物的心灵, 从而准确、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

摘要: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选入的小说《安恩和奶牛》, 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作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安恩牵着她心爱的奶牛到集市上“散心”的情节, 成功塑造了一位贫穷却很仁慈、可亲而又可敬、充满人性之美的感人形象, 呼吁人们尊重并关心动物生命情感的需求。在教学本文的课堂上,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 说到“安恩是可敬的”的这一感受, 笔者利用这个契机, 围绕“安恩为什么是可敬的?”这个问题, 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还原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灵动的教学生成中深入走进文本, 在趣味盎然的多元对话中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4:湘教版七上认识地球

一、课程标准简析

1.“区域地理要素”的呈现体例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但规定了学习的区域要素。这些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世界地理中,要素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别有大洲、地区和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尺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引导。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比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这种安排主要基于不同尺度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具体操作上如果只选择一个大洲学习,对该大洲材料的组织必须包括课程标准中“认识大洲”的所有条目;如果选择一个以上大洲学习,材料的组织可以包括所有条目,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若干条。但总体上所有条目都必须在大洲的学习中体现。一个地区材料的组织,可在“认识地区”的标准条目中选择适当的要素进行。因为要求至少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同样,最终五个地区的学习要能覆盖全部条目。“国家”材料的组织与“大洲”和“地区”相同。

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则采用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分为“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在组织区域材料时,可在这三个板块中选择合适的条目组合,但也要覆盖所有要素。由于受时间和组织材料的限制,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很难像世界地理那样每一区域的学习内容包含或基本包含课程内容标准的各条目。受世界地理“认识区域”教学惯性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教学应按地理尺度大小安排教学顺序,每一尺度区域的教学内容应涵盖课程内容标准三个板块的全部要求。

2.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

“认识区域”是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是地理现象、事件成立的背景及前提,是学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的载体和具体内容。本部分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是一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很好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并按此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分析,才能较好地掌握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本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是学习区域地理首先要把握的内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在此部分课程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这需要学生在对本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优劣分析,这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要求。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的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主要从海陆位置角度来描述。某一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是分析本区域其它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应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本部分有四条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从地形、气候、产业、人口、城市等各方面,认识某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因果关系上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区域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

地理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因此,认识区域间和认识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就成为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一个区域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当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作是区域间差异。本部分内容标准的表述为“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由于区域尺度大小不同,所以比较的范围既包括区域内,也包括区域间。不同区域比较的是同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各要素。

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区域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科学评价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才能选择合理的开发和发展模式。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的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可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本部分的目标线索:区域环境—区域发展—人们生活。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包括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主要指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等。区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认识区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呈现的要素较多,一些教师不能吃透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体要求,主要存在两种教学倾向:一是严格按教材来确定学习的区域和区域学习内容;二是对每一选学的区域均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经济发展的条目进行呈现。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表1以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地理)》为例,呈现选学的地理区域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表1以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地理)》为例,呈现选学的地理区域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篇5: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

(2) 改说汉语;

(3)改穿汉服;

(4)改用汉姓;

(5)鼓励与汉族联姻;

(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上一篇:119对你说有感下一篇:渔夫和恶魔经典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