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2024-05-16

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精选13篇)

篇1: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远离陌生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防范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2、让幼儿知道接触陌生人给自己带来的危险。

3、让幼儿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零食、玩具、陌生人送礼物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遇到陌生人事怎么做的?或是小朋友如果有陌生人接近的你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幼儿各抒己见)

小朋友刚才说了那么很多不同的方法,你们说的都很棒!那我们来看看动画的小朋友遇到陌生人事怎么做的?

二、观看课件(讨论,提升经验)

你们看到动画里的那两个小朋友遇到陌生人是怎么做的?

(幼儿说一说课件)小朋友观察的都很仔细

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如果陌生人接近你的时候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才能不受骗呢?

(幼儿说一说)不和陌生人说话、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不跟陌生人走,马上找爸爸妈妈,找警察叔叔帮忙等远离陌生人。

三、情景表演

小朋友现在把你们找到的好方法和刚刚学到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做个情景游戏。

创设情景游戏(陌生人送礼物)

四、夸一夸

刚刚在游戏中,小朋友都想了很多方法,远离陌生人,你的办法真不错,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跟陌生人走......小朋友记住了,在任何适合时候有陌生人和你接近的话,你们都要想出好的办法远离他们,还有在外出时也不要离开集体或成人,在爸妈没在家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给陌生人开门,遇到陌生人不能轻信。

活动延伸:

陪孩子一起看安全教育之类的教育片,老师或父母结合片子的内容认真的讲解,让孩子学会最基本的生活自救方式,在生活中多创造一些场景,模范一些突发事件,可以将这作为游戏与孩子一起玩,锻炼孩子的应对能力,培养孩子的胆量,遇到问题大胆的处理。

篇2: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一连串“咚咚咚”的敲门声闯入我的耳朵里,哇!爸爸妈妈回来了,我兴奋得连蹦带跳地冲到门前,刚想开门,突然一想:爸爸妈妈怎么会没带钥匙呢?不对。我小心翼翼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瘦小的陌生男子,贼头贼脑的在门外东张西望。

陌生男人仿佛知道我就在门后,笑眯眯地说:“有人吗?我姓丁,请开门,我是修水管的。”我害怕极了,脑筋一转,来了。我嚷叫道:“爸爸,有个修水管的。”我伸头看了下猫眼,还原地不动,可是神情已经有点紧张了,我再次向客厅大声喊:“爸爸,你在磨蹭什么呢?呆会人家等急了。”我偷偷地瞄一下,哈哈,那人转身灰溜溜地跑了。

篇3: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依恋关系是指幼儿与照顾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同时也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型, 该工作模型会使个体建立一种较稳定的行为模式。Bartholomew (1991) 以自我和他人内部工作模型的积极和消极程度为基础, 将个体分为安全型 (secure) 、焦虑型 (preoccupied) 、恐惧型 (fearful) 和回避型 (dismissing) , 后三者可归纳为不安全依恋。依恋安全的个体相信在自己需要帮助时, 他人是可以获得的和有回应的。这就使得他们将其他人看作安慰和支持的来源, 来缓解和控制负性情绪。相反, 依恋不安全个体对他人的可得性和回应性持有怀疑, 使得他们采取其他的应对策略来减轻和控制负性情绪。

安全的依恋类型对个体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人际关系方面, 安全依恋的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正向情绪, 人际关系更好, 社会支持更多, 满意度更高;人格发展方面, 这类个体较少出现神经质, 更多的是外倾性和宜人性;这类个体有更好的心理适应性, 不容易患心理障碍。

目前有很多关于安全依恋的理论, 但是对于安全依恋是否能够建立以及如何建立的研究很少。目前对于安全依恋习得的机制有两种模型:一种是Mikulincer和Shaver (2003) 的依恋加工模型, 该模型认为成人的依恋联系是通过重复的激活依恋系统来发展的。另一种是Nelson和Panksepp整合的社会情感系统模型, 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大脑中有一个社会情感系统, 它包括分离——痛苦子系统和接触——安慰子系统。当个体遭遇威胁时, 分离——痛苦子系统会激活, 促使个体去寻求支持来减轻痛苦。如果另一个个体及时出现并做出回应, 那接触——安慰子系统会被激活, 抑制分离——痛苦子系统的活动, 让个体产生舒适、安慰和安全感, 最终与反应者形成安全依恋联系。结合这两个模型可以初步预测人们可以通过评价性条件反射, 对陌生人的情感反应习得安全依恋。

本实验对安全依恋的习得进行实验验证。运用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无条件刺激的效价向条件刺激传递。与评价性条件反射不同的是我们的方法检验在激活依恋系统的情况下, 陌生人的微笑面孔是否会呈现出与恐惧刺激引起的效价相反的内容, 即对微笑面孔产生安全依恋联系。在研究中我们阈下呈现痛苦刺激 (如一张蛇的图片) , 之后呈现微笑表情图片 (如杜尼式微笑) , 这张笑脸作为被试可得的依恋表征。我们预测在多次的条件配对之后, 被试会对表情图片习得安全依恋。

依据以上理论, 我们提出假设:在依恋习得阶段, 微笑图片与恐惧刺激 (例如:蛇) 配对的这组被试, 在测试阶段, 对无规则几何图形的喜好程度显著高于微笑图片与中性刺激 (例如:杯子) 配对的这组被试。其中, 对无规则几何图形的喜好程度用于检测安全依恋联系的程度, 喜好程度越高则联系越强。同时, 探讨依恋类型对安全依恋习得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

二、对象与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0名, 6名无效问卷。其中男生8名, 女生56名。大学生年龄介于17到22之间, 平均年龄18.83岁。

2、工具

中文版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李同归&加藤和生, 2006) , 包括36道题, 采用7级评分, 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依恋焦虑指对被拒绝和被抛弃的恐惧, 依恋回避指对亲近和依靠的不适。依据维度分和公式可计算出安全、恐惧、焦虑和回避4个方面的类型。

3、实验材料

无条件刺激 (一张消极图片 (例如:蛇) 、一张中性图片 (例如:杯子) , 均选自国际情绪图片库。男女微笑图片各一张, 作为条件刺激, 先收集男女笑脸图片各6张, 表情都是眼睛看正前方的笑脸, 像素为350x450dpi, 以黑白的形式呈现。然后让40名本科生根据1—8等级的评分标准对所选图片进行吸引力 (attractive) 、温暖 (warmth) 、喜欢 (likeability) 三个维度的评定。将性别相同的图片进行比较比较, 选择每个纬度分都少于该纬度平均分1个标准差的图片。无规则几何图片10张, 用作测试材料, 随机设计20张无规则图片, 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然后让40名本科生根据1—7等级的评分标准对所设计的图片进行喜欢 (likeability) 的评定, 将维度分为4的图片选出来。掩蔽图片一张 (黑白的雪花图) , 像素和配对图片一样为350x450dpi。

4、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无条件刺激:消极图片和中性图片) ×4 (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被试间双因素实验设计。依恋类型通过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的测量确定, 无条件刺激和依恋类型都是被试间变量, 对无规则几何图片的喜好程度是因变量。

5、实验程序

(1) 填写ECR问卷 (李同归&加藤和生, 2006) , 确定被试的依恋类型。

(2) 学习阶段。通过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先后配对呈现, 使得条件刺激的效价改变。再随机将被试分成两组, 坐在电脑前面, 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于电脑屏幕中所呈现的图片。在学习阶段, 非条件刺激 (消极图片或中性图片) 阈下呈现之后会自动的和男女的表情图片配对。消极图片让被试自动、无意识地产生害怕, 激活依恋系统寻求安慰和帮助。紧接着呈现的笑脸图片及时做出回应, 使被试与陌生笑脸建立安全依恋联系。学习阶段的每个trial包含以下序列:2s的注视点、14ms的非条件刺激、184ms的掩蔽刺激、800ms的空白屏幕和3s的表情图片。每张表情图片要和非条件刺激配对20个trial, 每个被试要学习40个trial。

(3) 测试阶段。该阶段是在条件刺激的启动下进行无规则几何图片的喜好程度评定。要求被试注视着电脑屏幕, 条件刺激呈现一段时间之后, 会出现一幅无规则的几何图形, 被试通过数字键, 对该图形进行1—7级的喜好程度评定, 评定之后进入下一个trial。测试阶段的每个trial包含以下序列:500ms的注视点、500ms的条件刺激以及无规则图片 (无时间限制) 。男女条件刺激各对应25个trial, 每个被试总共要做50个trial。

三、数据分析

1、数据预处理

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别以启动刺激、生源地 (城市、农村) 为分组变量, 无规则图片的评定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其中无规则图片的评定得分包括呈现男性笑脸时的评定得分、呈现女性笑脸时的评定得分和总的评定得分 (以下分别用得分男、得分女、得分总表示)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 恐惧刺激对因变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安全依恋的习得可能与依恋系统的激活无关。生源地对因变量得分男和得分总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分别为t (62) =-2.732, p<0.01, t (62) =-3.021, p<0.01, 说明安全依恋的习得存在城乡差距。

2、焦虑维度与安全依恋习得

选取焦虑维度的前27%为高分组, 后27%为低分组, 以焦虑维度的高低分组、启动刺激和生源地作为自变量, 评定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 在依恋焦虑高分组, 启动刺激对因变量得分女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存在主效应 (F=4225.000, sig.=0.010) , 对因变量得分总存在边缘显著, 即存在主效应 (F=63.004, sig.=0.080) , 说明依恋系统的激活是安全依恋习得的前提条件。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 F=420.500, sig.=0.031, 说明生源地的不同水平及其显著的影响安全依恋的习得。焦虑维度对因变量得分女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存在主效应 (F=1609.256, sig.=0.019) 。

3、回避维度与安全依恋习得

选取回避维度的前27%为高分组, 后27%为低分组, 以回避维度的高低分组、启动刺激和生源地作为自变量, 评定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 在依恋回避高分组和低分组, 各个评定分数在启动刺激和生源地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实验运用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结合依恋加工模型和社会情感系统模型, 对安全依恋是否能够习得及其习得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下面对安全依恋是否能够习得以及相应的数据结果进行讨论和原因分析。

1、安全依恋能够习得

实验结果虽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实验任务的结果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及在高依恋焦虑组在启动刺激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安全依恋已经习得。

2、生源地对安全依恋习得的影响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个体对安全依恋的习得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儿童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会影响依恋模式的形成。农村的孩子平时伙伴相对城市的孩子比较多, 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抚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自我的认同感高, 更有助于安全依恋的习得。

3、依恋焦虑对安全依恋习得的影响

实验结果在依恋焦虑高分组表现出多方面的显著性, 这说明焦虑维度高的个体的依恋系统相对容易激活, 在危险的情景下更多地想寻求支持和安慰, 从而更易习得安全依恋。这点说明了依恋加工模型, 在依恋系统反复激活的情况下, 不断给予他可得的依恋表征, 从而对该依恋表征产生安全依恋。

4、依恋回避对安全依恋习得的影响

依恋回避高分组的被试在各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点很好的验证了依恋理论, 回避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去激活的行为模式, 这类被试在心理资源充分的情况下不容易启动他们的依恋系统。该个体习得安全依恋会比较难。

5、实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存在一下几点原因:

(1) 实验所选择的男女微笑图片评估不够严谨, 没有选择国际通用的表情图片。

(2) 实验范式的选择以及实验设计比较单调枯燥。

(3) 实验指标的选择比较局限。

(4) 中西方文化差异。

五、展望

安全依恋习得的机制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目前相关的研究并不多。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找到适合中国被试的表情图片以及更适合的研究范式,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同时,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多个实验指标, 从而来探索个体对陌生人习得安全依恋的机制。此外, 未来的研究可以比较中西方在习得安全依恋时存在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本实验采用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范式, 运用中文版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考察成人依恋类型, 并研究不同成人对陌生人习得安全依恋的差异及其习得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在依恋系统激活的情境下安全依恋可以习得, 并且生源地和高依恋焦虑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成人依恋,评价性条件反射,习得

参考文献

[1]Beckes L., Simpson J.A.&Erickson A..Of Snakes and Succor:Learning Secure Attachment Associations With Novel Faces via Negative Stimulus Pairings.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21 (5) , 721–728.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84-194.

[3]赵显, 李晔, 刘力, 曾红玲, 郑健.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的作用[J].心理学报, 2012, 44 (5) :614-624.

[4]李同归, 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中文版[J].心理学报, 2006, 38 (3) :399-406.

[5]Eisenberger, N.I., Master, S.L., Inagaki, T.K., Taylor, S.E., Shirinyan, D., Lieberman, M.D., &Naliboff, B.D.Attachment figures activate a safety signal-related neural region and reduce pain experience.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 1721-1726.

篇4:安全教育让学生远离伤害

关键词:安全教育;生存技巧;自我保护;技能;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在多方面遭受威胁,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但更为危险的是,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意识。其重要原因是人们所接受的基本教育中,缺乏与个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数据或信息。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而人是社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就如飘浮在空气中的微尘一般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把孩子真空包装起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了解、让他们面对。他们年纪小,知识也有限,在突发事件面前,他们可说是“弱势群体”,那么该如何提高孩子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呢?

二、安全教育必须切实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对生存教育的认识

安全教育必须切实进入学校课堂,并要培养孩子们动脑、动手等实践的能力。目前世界格局越来越呈现多样性,一些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始料未及。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必须培养孩子们能够适应各种突发事件和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的能力。这就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对儿童的健康教育还不仅仅是传授健康知识,它还应该包括对儿童自我防卫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安全课就非常重要,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孩子们到消防部门进行学习消防知识和实地操作。每年都得有遇见火灾、车祸等如何安全逃生的实地演习。例如:模拟发生火灾: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房间紧锁,让孩子们逐个练习如何最快打开房门逃生,如何在漆黑一片中找到逃生出路,如何做才不会被浓烟窒息等。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只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技能的教育,特别是生存教育这方面更是缺乏。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学大学,都没有学习过生存技巧,教材里更是没有涉及生存技巧的内容。现在,虽然我们的新课程中也开了类似的课程,但是只是跟学生讲不要跟生人说话,以及遇到灾害怎样避险等,授课方法上也是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我说着你听着的模式。我认为青少年自护、自救教育这种课,应该强调的是一种训练,也就是说应该注重的是实践操作,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能、方法。仅仅靠讲一讲、说一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仅有风险防范意识,还远远不足以抗拒风险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必须对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自救、自护能力,正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安全教育真正的内涵。

在国外,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实用。日本有一项训练课叫“人工心肺复苏”,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过关。而在我们的保健体育课上,却很少进行这样实用的训练,以至于意外发生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手足无措,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包扎伤口都不会。

所以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结合体育运动的一些技能进行安全自护的教学。帮助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对自然环境和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近

“近”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1)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身边容易发生哪些意外事故,知晓自救互救原则和小常识。

(2)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客观存在和不可阻止,明确在自然灾害中如何预防伤害及逃生避险的原则及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火灾、溺水时对人类的伤害,了解怎样预防火灾、溺水的发生,以及在火灾、溺水中常用的自救、互救措施,知道119火警电话,认识防火标志。

(4)防烫伤: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或就地打滚;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

2.实

“实”就是传授的内容具有实际运用意义。

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部分则涉及到很多的生存知识可教授给我们的学生,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关系到生存教育的内容。结合青少年爱玩好动的天性,在学习“运动”时,告诉他们意外骨折时,要及时正确地用夹板将骨折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讲授“呼吸系统”的知识时,结合“防涝”的教育,告诉学生在水淹时,最要紧的事要用手捏紧鼻孔,以免水直接经呼吸道进入肺部,若已进入,可通过人工方法将水排出体外;而发生火灾时,为了不被浓烟呛死,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趴在地上沿墙角摸索前进。

3.活

“活”就是教学方法、活动形式灵活。

我们学校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体验机会,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如在火灾中逃生避险一课中,简单扼要地向学生介绍几种灭火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讨论和实践在火灾中怎样逃生,模拟火灾对学生进行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指导。在意外伤害防范与自救互救中,让学生例举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的几种类型,然后再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轻松、牢固地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基本方法。在人身犯罪侵害的防范一课中,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扮演角色、讨论模拟情景等方法,使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关注和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有针对性的自我保护本领或技巧、技能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实际应变能力,让他们脑子中既有了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权利意识,身上又平添了自护自救的实际应变能力,让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都系上一条自护自救的“安全带”。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全社会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让我们的课堂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的良好氛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远离陌生人的小学生看图作文

昨天晚上,妈妈给我看了一个视频中的一个小朋友独自在大街上,买东西吃,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不认识的叔叔,直接拖走。

这是我的耳边响起了,老师的话语:“放学路上,遇到陌生人与您交谈跟随时,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

篇6:幼儿安全教育教案:小心陌生人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听故事、看视频、情景表演活动,增强遇到陌生人时的自护意识,知道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2.学会安静倾听故事,观看视频,乐意参与课堂表演活动。

二、活动准备:

1.课件(歪歪兔系列绘本《咚咚咚,有人敲门》)2.巧虎乐智小天地视频《我会小心:小心陌生人》

3.情景表演的头饰:歪歪兔、乖乖羊、威威龙、老虎、狮子、狼

4、糖果一包

三、适用对象:小小班

四、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听故事:

1.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新朋友,它们分别是:歪歪兔,它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兔,最特别的是它的耳朵不是竖起来的,而是歪向了右边。第二个新朋友是:乖乖羊,它最喜欢吃青菜。第三个是威威龙,它喜欢吃虾米。它们三个是好朋友。今天它们要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2.教师边播放课件,边口述故事内容。

二、观看巧虎安全视频

1.过渡:小朋友们,歪歪兔它们三个小伙伴给大家提了个醒儿,告诉大家要小心陌生人。看!又有一个朋友来了!它是谁呢?哦!是我们熟悉的巧虎!我们来听听它想告诉大家什么!2.播放巧虎安全视频《我会小心:小心陌生人》

三、情景表演

1.过渡:现在,我们就请小朋友上来,和老师一起来表演歪歪兔的故事吧!2.请6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歪歪兔、乖乖羊、威威龙、老虎、狮子、狼,进行情景剧表演。

四、小结:小朋友们,歪歪兔、威威龙、乖乖羊和巧虎告诉我们:陌生人来敲门,我们可不能随便给他开门,一定要叫大人来。陌生人有好吃的零食给我们,我们也不能贪吃跟他们走哦!不然,就再也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千万记住:小心陌生人!

篇7: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教学内容: 远离健康杀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了解这些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带来的危害,知道正确的健康生活习惯以及消除这些安全隐患的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安全常识,树立关爱自我、保护自我、珍爱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找出身边的安全隐患,学会避免这些安全隐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 消除生活中隐患的方法

教学准备: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视频资料;不良生活习惯的图片资料;课前学生采集填写信息卡;光学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观察我们平时肉眼看不见的一些东西,了解一下这些小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出示光学显微镜,把一张纸币放在显微镜下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一个同学伸出一只未洗净的小手放在显微镜下,再次观察。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这些就是显微镜下的细菌,手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身体器官之一,钱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东西。个人的卫生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要讲好个人卫生,远离健康“杀手”。(板书课题)

二、深入探究

活动一:了解不良习惯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1、媒体出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都发现了哪些不良习惯?它们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怎样的危害?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手在与物品接触中会沾染灰尘、细菌和病毒等,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据资料显示,一只手约有40万细菌,一片指甲垢里就有38亿细菌。日常生活中,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需要洗手: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涕、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清洗。活动二:寻找家庭中的健康“杀手”。

1、过渡:小小的一双手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健康隐患,那么在我们的家庭中究竟有哪些危害健康的“杀手”呢?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填写了一张调查表,都准备好了吗?

2、分小组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当调整图片出示:(没叠被子的卧室、家电、垃圾、卫生间、阳台等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让同学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生活中,哪些行为和习惯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有哪些影响健康。加深学生对这些隐患的理解。

活动三:减少健康杀手危害的方法

1、谈话: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原来我们天天生活的地方也有这么多的健康“杀手”。我们的家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呢?你有好的办法和建议?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级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4、教师分以下几点小结:(1)卧室的环境。

(2)小抹布与大健康——厨房的卫生(3)让卫生间更卫生(4)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5)室内外的绿化。(6)学会扔垃圾。……

三、拓展延伸

1、光自己知道怎么做还不行?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怎样才能远离这些健康“杀手”?你们想通过怎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呢。课后把你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付诸行动,让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大家都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安全教育教案

远离健康“杀手”

澄海隆都章籍华侨小学

篇8:远离雾霾,保障安全

在跑步机上最好穿贴身的衣服,尤其不要把上衣的拉链全拉开,像迎风奔跑似的让衣服飘起来,以免衣服挂到机器扶手。拖拖拉拉的宽腿裤子也是要避免的,应该选择紧身裤。在跑步机上跑步。尤其是打算长时间跑的,最好选择轻一些的跑鞋。多数跑步机带有减震功能,因此你需要稳定性更好的跑鞋。

·给机器“安检”

使用跑步机的第一步不是设置模式和时间,而是要给跑步机做“安检”。检查它的放置是不是稳定,台面是不是有水或其他异物,扶手是不是干燥的。只有确定这些后,才能保证使用时不会被滑倒或绊倒。

·把自己夹住

这要怎么夹?用跑步机上的夹子夹住你的衣服。跑步机上都配有“紧急制动夹”,这是一个基本安全装置,把这个夹在衣服上,万一不慎摔倒,夹子会带动制动片从安全端口拔出,这时跑步机会立刻停止运行,就可以避免被传送带拖拽了。

·热身不能少

不管是初级跑者还是跑步达人,热身活动是一定要做的。在跑步机上跑步也需要热身,这和你在户外跑步没有什么区别,包括背部、腿部、臀部的静力拉伸,以及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等。

·加速、减速慢慢来

踏上跑步机就开始狂奔?错,跑步机上的运动一定要由“走”和“跑”两部分组成。起始速度可以设置在时速6公里左右。进行1分钟快走,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变速跑时也一样,速度是一点点加上去的,减速也要一点点减下来。

·监测心率

当运动心率在65~75%最大心率的范围内时,锻炼效果最显著;当运动心率超过最大心率85%时,机体容易疲劳并且不易恢复,运动损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可以用跑步机的心率监测功能,也可以穿着心率带、佩戴运动手环或运动手表,不过还是用手环和手表最方便。

·把手臂摆起来

有些人喜欢扶在跑步机的扶手上,尤其在累的时候,感觉这样比较省力。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跑步姿态,只可以偶尔采用,比如在加速、减速和需要测量心率时,长时间地扶住扶手其实会让你的背部更累,而且运动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要和你在户外跑时一样自然摆臂。

·避免小动作

在户外跑步时,运动专家的建议是为了监测路况,最好不要带耳机。在跑步机上不用考虑路况,倒是可以听听音乐,看看跑步机前方的电视,但你的额外活动也仅限于这两件事了。玩手机、拍照、和同伴聊天会让你分心,左顾右盼、突然转头容易让身体失衡。运动要专心,这些“小动作”能免就免。

·慢慢减速

想停止時不要马上下机,慢速走上两分钟,这样才不会感到晕眩。突然停止下机,容易因晕眩感而脚步不稳。结束训练时最好让自己的心率下降到每分钟120次以下,下跑步机时要等台面完全停稳再下,很多事故都是在运动结束时发生的。如果你设定的速度比较快,那么在喝水、更换手机音乐、调整衣服时就需要适当减速,必要时要暂停。

其实在跑步机上运动要注意的事反而比室外多,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在室外慢跑会更好,空气清新些,心情也好些。不过要是就北方多雾霾的空气状态,还是不宜在室外跑的。如果遇上雾霾天,想要运动,还是选择在室内使用跑步机,或者利用瑜伽垫、哑铃等做一些瑜伽和力量训练更适合!

篇9: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

七年级20班 2013年2月26日

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

同学们: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安全。只有保证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安全,一切才有意义。

最近,我校一名老师的丈夫被车撞身亡,上学期,我校也有几名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身体受到伤害。近期,全国也发生了多起学生伤害,身亡安全事故。当我们看到一笔笔血的教训后,不知道你们想了什么。我想,同学们至少会想到:这些教训无论发生在谁的身上会给受害者人身造成伤害、甚至死亡;会给受害者家庭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也会给受害者的父母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因为失去自己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而悲痛欲绝,甚至是走上了生命的不归路;会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影响。至少会想到:假如我们平时重视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就不会出现交通事故,起码可以减少;假如我们注意饮食卫生,不食路边摊点不卫生食品,就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假如我们不从楼梯的扶手上下滑,上下楼梯靠右行,假如我们课间不追逐打闹,„„我们就会少发生,甚至不发生流血事件。至少会想到:这些伤害事件是能避免的。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当事件发生了再反思,才想起后悔又有何用呢?为什么举手之劳的事不去做呢?我们应该从种种不该发生的事件上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的从麻痹大意、不为所动的思想中醒悟过来,把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最近,全县上下都在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因为只有安全才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天神。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我校各班都制定平安班级实施计划,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进程中,我向同学们发出“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的倡议。

1、校内课间不乱跑,不拥挤,上下楼梯轻声,靠右边。

2、放学按时离校,不经老师允许不能随意在校园内逗留。

3、不到小摊小贩购买食物,不吃不洁食物,喝水要讲究卫生,注意身体健康。

4、保证用电安全检查,不乱动电源插座,班级内按规定操作多媒体。

5、入校后不得随便出校门。上体育课、课间跑步及课外活动时 注意安全。

6、上学、放学途中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没 有经过家长的允许,不能私自骑自行车上街。不坐“三无”车辆,不骑摩托车、电瓶车,不坐超载车辆。

7、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街上逗留,不与陌生人交往,不能接 受陌生人馈赠礼物,受到不法侵害时要学会保护自己。

8、不玩火、不吸烟,爱护消防设施。要懂得一些防火、防病、放煤气和食物中毒、防盗、防溺水、紧急情况疏散知识,遇到险情时,能避险,能进行自救自护。

9、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同学、老师保 持和谐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严防自残、自毁恶性事件的发生。

10、自觉遵守《青少年文明网络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看不健康的书、报等;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11、没有大人看护下,不准私自燃放烟花炮竹。

12、不要参与赌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创建我们的平安校园吧!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我们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安全之花!

篇10: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教学目的:

1、学习防溺水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2、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资料准备:《安全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1、聚焦悲惨案例:

教师讲述最近发生在蓝天学校的男孩不幸溺水身亡及李家巷学生不幸溺水身亡的惨痛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里都不会感到轻松。你是否感叹,是否惋惜,两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世界上转瞬消失?此刻,你在想什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下面的情景(教师演示少年溺水后父母及亲人痛苦的图片(PPT),然后与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2、据教育部等单位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溺水、交通或食物中毒等事故,其中溺水和交通仍居意外死亡的前两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2004年溺水事故数据。

6月21日,陕西省紫阳县发生一起5名女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在死亡的5名学生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7岁

6月25日,福建省福安市的三名小学生在溪畔游泳时溺水身亡

6月29日,四川省达州市3名10岁左右的女学生在水塘玩耍时溺水身亡 7月1日,河南省商都市3名女学生在水库游泳时溺水身亡

7月4日,4名16岁左右的初中生在吉林省松花江江段游泳,3人溺水身亡,一人生还

3、小结:人,应该珍爱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珍爱我们的生命——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强调守则

1、过渡:在炎热的夏季,大家都想到河里或池塘里游泳。然而,因为缺少游泳

常识而溺水死亡者时有发生。据有关数据统计,溺水死亡率为意外死亡总数的10%。

2、我们外出游泳洗澡严格遵守“四不”:(1)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2)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3)深水的地方不去;(4)江溪池塘不去

三、探讨原因

1、溺水原因主要有哪几种?

2、学生分小组探讨。

3、小组代表回答后归纳:(1)不会游泳;

(2)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3)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4)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四、救护措施

1、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

2、指名学生回答后归纳:

(1)应该相互关照、相互关心,而不应该相互嬉水,或捉弄对方。一起去游泳,如果有人提前上岸,要告诉同伴,一起去游泳应该一起回家。

(2)凡是到天然游泳场所(如江河、水塘、水库)游泳,应该有家长、亲人的带领。特别强调初学者不要到野外去游泳。

(3)要注意休息,不要长距离游泳,不要远离伙伴。如果感到身体不适,要告诉同伴并上岸休息,在岸上观看同伴游泳,留心他们的安全。

(4)小学生不游潜泳,更不能相互攀比潜水的时间谁更长,潜水的距离谁更远。这样做很容易发生危险。

五、溺水

发现溺水者如何将其救上岸? 方法一: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绳索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方法二:若没有救护器材,大人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溺水者因为

逃生潜意识会挣扎、会死死勒紧救护者,救护者应有充分准备、并避免。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尽量不要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或当时可以利用的竹竿、木板、绳索等物件进行营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这也是学校为什么要强调学生去游泳要由家长带领。

六、课堂总结

1、同学们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小结:

篇11: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李集街张店中学:王桦

在上了《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这节主题班会课以后,对我的促动很大,没有想到学生这么喜欢上消防安全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暨是:引导学生认识火灾的巨大危害,帮助学生了解防火的基本常识及火场自自救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火场中自护自救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防范火灾、珍爱生命的意识,渗透学生对消防官兵的热爱与敬重。但是静下心来我认真的反思我的课堂,总结我的课堂,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强了学生的防范火灾、珍爱生命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在查找身边火灾隐患的讨论交流中,提高了学生的防范火灾、珍爱生命的意识,有的同学在替我们身边的学校担心、为我们的家庭担心、为我们的森林担心,有的同学还由此想到我校的消防现状……从同学们的讨论声中,我惊喜地发现,一次消防安全科,竟也能激发并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真不简单!

二、培养了学生火场中自护自救的基本能力。

如何在火场中学会自救与逃生呢?这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我结合视频,给学生于启发引导,接着让学生现场学习与演练用干粉灭火器灭火的自救方法,学习报火警电话,最后,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火场逃生方法,认清火场中的安全通道、逃生标志,以及基本的保护措施,逐步培养学生在火灾中自护、自救与逃生的基本能力。

三、有待改进的地方。

1、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我要抓住远离火灾这个重点,重点教给学生在火场怎么样逃生,显然这方面我做的不够好,仅仅是看了火场自救与逃生的视频,演练了怎么样报火警?而老师没有强调、没有和学生讨论逃生方法,也没有系统的教给学生逃的方法,重点不突出。

2、逃生的教具准备不够。比如毛巾、水、白布等。

3、教学内容偏多,太广泛,课的容量大,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开口要小。

篇12:为了隐私安全,远离社交网站吧

我一直都不喜欢社交网站。我几乎不用MySpace、Facebook或其他会把我的私人信息与“网上朋友”圈子分享的服务。我避免使用这些服务的主要原因是我无法确定,运行这些服务的公司会如何使用我的信息,或者说,他们根本无法保护我的个人信息。

上个月,关于Facebook广告和Beacon技术的争议激怒了用户,这正好证明了我对社交网络隐私的顾虑是完全有道理的,甚至是有预见性的。

事情是这样的,Facebook采用了新的自动化口碑广告服务。个人用户、安全专家和隐私监管人则抱怨Facebook暗中搜集用户数据或Facebook合作伙伴的服务数据。这些用户在网上的行为和活动都受到了跟踪,有时还在他们不知情或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就被公开了。而据Facebook说,搜集信息的意图在于向网络用户和其社交网络中的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

从上个月开始,人们就一直在表达着他们的愤怒和震惊。我也很愤怒,但我一点也不惊讶。搜集使用信息的技术很早之前就有了,只不过Facebook是第一家有胆量用它来获取经济利益的公司。

要怪就怪网络经济学吧。

互联网有大量的内容和无数服务,但基本上只有两种融资方式,用户直接为内容或服务付费,或服务提供商使用广告来抵消内容或服务的真正成本。

作为用户,我们非常不情愿自己付费。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互联网上的就是免费的。我们习惯了免费使用复杂的服务,如旅行计划、娱乐信息、研究能力、比较购物,还有社交网络等。

但是总得有人为这些内容或服务买单,所以网站只有转向广告来支持他们的业务。

对于这些社交网络来说,融资计划也是如此。开发应用程序和为我们的虚拟生活提供存储空间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Facebook不从用户那里收钱,那就必须得从广告商身上取得资金。这会怎样?广告商希望他们的钱能有回报。Beacon的设计就是为了提供这种回报。

我敢说,在美国没有一个广告商不渴望获得像Facebook这样的个人信息,这是为了明确2000万人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为了使用这些信息向那些可能想购买某种产品的顾客投递合适的广告。这就是做广告的目标。

但有一个问题,尽管这些人付费使你能够提供服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权使用你搜集的数据。Facebook在估计顾客对隐私权的期望时超出了底线。公众的愤怒迫使Facebook改变其广告计划。但这个公司还将继续搜集大量的个人信息,而且无论现在或将来,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些信息会被如何使用。

篇13:远离陌生人安全教育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3、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重难点分析:

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有关的图片四张。

2、请一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冻、巧克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讲述故事《沙沙和陌生人》:变色龙沙沙独自在院子里玩,这时一个陌生人问他公园怎么走,沙沙有礼貌地告诉了他该怎样走,陌生人非常感谢沙沙。回到家里,沙沙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沙沙,你做得对!不过还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沙沙连忙问妈妈:“还有什么事情应该注意的呢?”

二、展开部分

1、集体讨论:(1)妈妈为什么说沙沙做得对?(2)我们来猜猜妈妈还对沙沙说了哪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2、出示图片:

图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时,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图二: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时,你不能要。

图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时,你不能带路。

图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时,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3、情境练习情境一:一个陌生的叔叔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接着又拿出玩具给他玩。

集体讨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应该怎样对他说?

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教师提醒:(1)你认识她吗?(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轻信她的话?(3)那你应该怎么对这位阿姨说?

教师小结: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4、选择游戏(每题分A、B两个答案,幼儿站在认为正确的答案那一边)陌生人就是坏人吗?

A.陌生人就是坏人。

B.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

能不能跟陌生人走?

A.能去公园和游乐场。

B.不能去任何地方。

有个认识的阿姨想带你出去玩。

A.可以和她去。

B.必须先告诉爸爸妈妈。

有个不认识的叔叔给你东西吃:

A.巧克力、果冻不能吃,饮料可以喝。

B.什么都不能吃。

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用车送你回家。

A.先说谢谢再上车。

B.不能上车。

陌生人问你的名字.家里有谁.能不能告诉他?

A.只能告诉名字,不能告诉他家里有谁。

B.什么都不能告诉他。

三、结束活动

提醒幼儿外出时不要离开集体和成人,遇到陌生人不能轻信。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知道遇到陌生人时,可以求救老师、家长。有的幼儿还知道大声喊叫。在超市里还知道广播、打电话等。幼儿都能掌握许多应付陌生人的方法。

上一篇:美容化妆知识下一篇:网申渐成大学生求职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