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

2024-04-20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

篇1: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

再看电视剧《走向共和》观后感

大家都对自己所读的书有很多的感悟。而我呢,却对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心念不忘。看了后心里难于平静的。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给了我很多的感触,有了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审视的和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重新认识。因为这部剧,于是看了很多资料,发现自己对很多看法都是有共鸣的,所以我想讲一讲我对这部历史剧认识观感。

首先介绍一下这部电视剧播映引起的反响,很多观众表示从这里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历史;但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给像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历史人物翻案,但是《走》播映完一遍之后就被电视台禁播了,至于禁播的原因,看了的人应该心里都会清楚;没看的,直接找到最后一集看看孙中山的演讲,你也明白了。

对其中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历史人物的重新的定位尤为深刻。对李鸿章、光绪、慈禧、袁世凯、孙中山(这五人也是该剧的主角)这些已被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有了一些新的客观深度的诠释。

说说对李鸿章重新的历史定位:在中国大陆,李鸿章几乎成了“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是个被否定负面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一生丰富、复杂,限于篇幅,现在了解一下大家所知道的让李鸿章身背骂名的两个条约签订粗略过程。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曾经参与了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和八国联军和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前李鸿章被定位为“卖国贼”,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上的李鸿章。史料记载,李鸿章说过自己是裱糊匠,大清国好比是一间茅草房,有些小风小雨就会有破洞,他就来修修补补;但如果遇到大风暴,屋子塌了,他也就无能为力了。这种说法表明了他当时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地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是李鸿章接到光绪密旨后忍痛签署的,他为此背负了“卖国贼”的罪名。北洋水师一度是远东地区最强大的舰队,世界排名第四,如果李鸿章没有才华,这些事情是无法做到的,用“忍辱负重”这四个字形容当时的李鸿章再恰当不过。

以《辛丑和约》来说,实际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一纸投降议定书。这怪谁呢?李鸿章是奉命收拾残局,所有条款都经朝廷同意,他没有背着最高统治当局出卖过任何国家权益。是不是签了卖国条约的人,就是卖国贼。如果签了条约的损失要小于不前的损失,那么签约是不是也是一个上策?

我从剧中看到庆亲王看到条约上的内容后,手一直在抖,以致根本写不了字。这时李鸿章把笔拿过来,对庆亲王说:“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但这个罪名吧!”这里更多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无奈与屈辱的李鸿章。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应该清算的是慈禧及其他操纵和支持义和团的愚蠢官员们的误国大罪。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是应该反抗的,在当时 国际法以传入六十年,不管有什么理由,用义和团那样的方式去处理外交事件是完全错误的。对下层民众说来,狂热的,愚昧的爱国情绪只会国家添乱。只要清政府善于引导和制止,应该可以避免发展成为一场弥天大祸。据历史资料记载李鸿章当时是两广总督,祸乱的兴起与蔓延都在华北,他对朝廷的荒唐举措是坚决反对的,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要苛责李氏呢? 

我们从剧中以及后来翻阅的史料中看出,大清帝国北洋舰队的创立、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重大事项,李鸿章无一遗漏都曾亲身经历。李鸿章为大清国忍辱负重、左抵右挡和以自己老朽之躯体与西方列强周旋,在争取国家利益上遭到日本人枪杀。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我们也从李鸿章的外交史发现,他的个人声誉在国际上达到了颠峰,他的个人魅力和民族的特征得到了世界列强的认同,其礼遇和规格至今任无人能及!!无论功过李鸿章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精英之一!我们不是去刻意鞭挞一个人或者是赞颂一个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功过,我们读书看史就是要了解历史真相和多层面了解历史人物,并给予一个较为客观公正定位,吸取经验避免错误。让历史照亮未来!

走向共和最能打动我的,是剧集末尾国父的演讲,也是全剧的灵魂所在。国父所言,虽然针对的是那个时代,但是今天依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国父所期望建立的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离我们依旧遥遥无期。中华民族是灾难深重,命运多舛的民族。孙中山先生逝世已经88年了,辛亥革命已经100多年。我们也没有达到孙先生毕生追求的目标,我们还差的好远好远,也许我么们还生活在孙先生的时代,生活在孙先生演讲中描述的时代!每看一次,它都激励着我。这一刻,你不会觉得演员是在表演,这一刻他就是孙中山……所有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我不会放弃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我就是为世界和平,为我的人民获得这些权利而生的。我们一定会实现真正的共和,而不是名称上的共和,不是家天下。” “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先生所言,也是现实之写照,让人不由得想起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篇2: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

《少帅》之后,我对张黎这个导演特别好奇,拍得太好了,那些脉络那些细节,非常清晰,又不胡作非为,使我十分想把他的作品全看一遍。从《走向共和》开始,无疑是最合适的,这是他第一部电视剧。

看了两个多月,终于把这部剧看完了。网传这部剧被封了,其实在线资源还能找到,真找不到在线的,反而是《大明王朝1566》。

谈到被封,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讨论,主题离不开一个,那就是这部剧“以古喻今”,讽刺当今,今上被刺痛了,于是禁播。我的看法,不同意这种说法。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原来是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的,直到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朱镕基讲话实录》。前者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所谓镜子,是你读史书会发现历史很熟悉,为啥啊,因为你在经历的这段时期,曾经就在历史上出现过。这很悲哀,人类在原地打转的时候多。后者则是我的体会,毕竟他所在的时代,就是我所在的时代,他在位时尝试改造的事情,现在还在尝试改造中,依旧是原地打转。历史是一面镜子就作此解,我们看镜子时,看到的就是现实(我们自己)。观众们看《走向共和》觉得以古喻今,不正是一种照镜子的错觉吗。

如果历史是一个镜子,那《走向共和》简直是个照妖镜,《少帅》就是个水中镜,朦朦胧胧。

张黎自己对于《走向共和》的被封,有自己的评价:就算《走向共和》解禁,我也不同意重播。(来自网络报道)如果没有《少帅》,我不能完全理解他这句话,《走向共和》是他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锐气十足,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谓是大刀霍霍,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讨论,甚至是颠覆。他借历史人物的口,讲了许多事,谈了许多大道理。再看《少帅》,它似乎激不起水花,没耐心看的话,没准还会错过张黎的机锋,它是那么的平和、抒情,有些人还认为《少帅》拍得狭窄了,没有前面作品的那种气势。

这种转变不难理解,青年人激进,中年人平和,这两种状态都是他,整个历史脉络他讲清楚了,历史人物的一些争议,他表明了态度,大道理他是一样讲的。

有件事,我觉得有趣又滑稽,当我向朋友们说,我正在观看《走向共和》时,她们一副惊愕的表情,仿佛我正在看抗战神剧,不可思议。接着聊下去,我才知道,她们大多数不知道《走向共和》这么一个电视剧,然后是以为共和是大国崛起一类的Z治宣传片内容,谁叫我们是共和国呢(笑哭)。那就是说,在经过那么多年的一个思想教育后,我们对共和这个名词是完全陌生的,共产、共和,虽然都姓共,但是共共不同,谈共和并非就是谈Z治口号。

那共和是什么呢,有别于帝国和王国,国家元首是由民主的方式产生的,并非世袭,这就是共和,也是片中一直讲诉的民主共和。所以可以简单粗暴的说,走向共和,那就是走向民主。希望我的朋友们,以后别贻笑大方了。

看张黎,我们需要谨慎,因为他很大胆又很真实的呈现历史,如果是历史基础不扎实的人,就容易被他所呈现的一切所迷惑,认为他拍的就是全部的事实。除了历史本人,谁又敢说这是全部的事实呢,所以当他引起我们的兴趣时,我们大可以翻阅正规的历史,互相比照,互相推定,看你是同意张黎,还是不同意。既是一种看剧,也是一种看史,这是最好的。

篇3:走向共和观后感

“孙大炮”是这个剧中出现过很多次的称谓,刚开始我深以为然,因为总是把他和唐僧联想到一起,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赤诚,信念无比坚定却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能力。但是最后一段的演讲又觉得他确实有其伟大之处,同样也在于他极度的天真赤诚与坚定,他的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甚至于在如今也是超前的,任何理想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具体到个人,我们都被教导,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于国家,于民族更是如此,我们总要有个目标去为之奋斗,尽管过程可能回环曲折。

我不明白教科书为什么一定要笼统地给袁世凯冠一个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帽子,彻彻底底地否定了一个实干家,一个被李鸿章,荣禄,张之洞多次推荐,甚至舍命保全的人,他的能力才干可想而知。他一生的败笔可能就是养了一个蠢儿子,和杨度一起蒙骗自己老爹称帝,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袁世凯自己的私心,野心,结果骑虎难下,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北洋分裂,军阀割据。袁世凯曾经说“如果我输了,没有人能赢。”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战乱印证了这句话。

说到杨度,看前面是个有能力有理想有原则的正人君子,袁世凯为了不到南京任职纵人放火,他大骂想搞君主立宪可以,这是堂堂正正的事,怎么可以用这种卑鄙龌龊的手段。后来为了骗袁世凯称帝,伪造报纸,伪造请愿书,授意段祺瑞威逼议员签字。嗯,这很“堂堂正正”。

历史的必然性是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偶然性在于人作为一个又一个个体的差异性,可能起推动作用,又可能受自己短板的限制,使发展滞后。

篇4:走向共和观后感

花了几天时间把争议颇大的《走向共和》看完了,59集啊,除了四大名著外,我看过最长的电视剧了。看着看着就慢慢的自己也好像生活到那一段所有中国人都觉得耻辱的历史中去了。悲其之悲,喜其之喜。但是回味之时,却又有很多的感触。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吧。

走向共和,是一群悲剧式的历史人物组成的一段让人深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第一位值得评论和争议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鸿章了。以往的教科书中,对他的评价不提大家也都知道,那会在学历史教科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真是一个卖国贼,他还能做到那么大的官吗?如果他真的出卖主权,皇帝为什么还会让他去出卖呢?这样没道理啊。这个怀疑直的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得到了解释,也证明了我当初的怀疑是正确的,教科书上的历史并不客观。在这一部电影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大的纠正,我个人觉得拍的很客观真实,也把李鸿章的内心真实的展示出来。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之时就曾经做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如此豪迈的诗。后面执掌北洋,直隶总督,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其对中国当时国情的把握不可谓不深,只是身不逢时。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伊藤博文与五大臣之一的载泽关于自己与李鸿章对比的对话,是借用梁启超的书中语了:“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一言道破了李鸿章的时代悲剧。

第二位要说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后。以往书中也说,她是如何如何的仅为自己私欲,不惜卖国,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前我也有怀疑。作为一国之主,她就真的这样愿意让自己脸面无存,愿意让别人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拿走吗?这一电视剧也算真实反映了其痛苦的内心挣扎。一方面她让光绪维新自强,顺应时代,以保大清王朝万世不易,另一方面她又维护其权力不被剥夺。她的所有决策都在这一矛盾中挣扎而得,因此她这一世也是悲剧的。是旧时代与新时代斗争的一个缩影。

走向共和,是一群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寻找不同出路的试验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带领下,中华民族尝试了不同的自强出路。总的来说也就三条道路吧。

第一条就是在李鸿章带领下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通过学习西方技艺来自强。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明的清朝官僚在于洋人交涉的过程中,认清了西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飞跃,使得其炮利船坚。因此期望学习西方的工艺技术。李鸿章是其中代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李鸿章难道真的就没有发现其他的东西值得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他还发现了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他为什么不学呢,在电视剧中,我觉得有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心声: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其他的事,留给后人吧。听得我心酸,多么无奈的心声。正是因为其看到了所处的时代环境还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理智的决定先易后难,此乃大智慧。

第二条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历史描述就不需要我赘言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日本胜。泱泱大国居然被撮尔小国打败,其对清朝举国上下之震撼可想而知。君主立宪的潮流就形成了。康有为作为呼吁君主立宪的领袖,要求进行变法维新,其心虽好,但是后面的发展就走样了,因为他介入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其结果注定要失败。以国家之发展参与皇家家事之争,大不智之举。真正明白此理的李鸿章、荣禄每当遇到此事要不不发表看法,要不就躲得远远地,方为上策。只可惜康有为一介书生,不懂朝政,书生意气用事,最终换来一个流亡海外,弄了个奉衣带诏鼓吹救光绪,杀慈禧。其理想最终还是变质了。

第三条就是革命了。代表人物就是孙中山。革命未胜20年前,便立志推翻封建专制,穷其一生精力追寻共和,其信仰之坚定,天下为公之心,无出其右者。孙中山坚信,在清王朝的基石上,不可能立起共和制大厦,君主立宪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种认识下,他坚持鼓吹革命论,强调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并为之奔波。最终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其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只能说是他在国外呆的太久了,对国内的情况不太熟悉。虽然他也说旧制度下的官僚都非常会玩政治手段,但是却没能够成功阻止。根源是当时的共和也仅仅是新瓶装旧酒,除了那些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知道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民主之外,那些普通大众谁懂这些,他们关心的是谁能让其穿暖吃饱,谁能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虽然他们不懂,但是却知道不能回复到帝制,这也是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很快就走向灭亡的原因。孙中山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帝制推翻了,宣传了共和,虽然懂得不多,但是最起码知道共和比帝制好。

篇5:走向共和观后感

秦晋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茶余饭後坐在电视机前地跟随剧情起伏,接受语言浅显易懂的孙文三民主义,显然比阅读有关民主自由思想理论的长篇大论轻松自在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一部能如此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剧末国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原貌不现,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两个贴袋和下摆处左右两个开袋,分别表示民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考试权,内袋意味弹劾权,从而构成中华民国宪政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颗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孙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剧中以服装口袋宣示五权不得而知,即便是编剧的艺术加工,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剧中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两例。例一:孙中山、宋教仁等选区巡回,有一乡绅接待,抱怨普通百姓文化水准低,民主素养低,即使有选举权也不会行使,只能让他人替代。孙中山说,童子5、6岁尚未识字,做父亲的是否因为童子不识字而不使学。乡绅答曰:正因童子不识字而使学。孙中山进而说,百姓不懂民主才应使之学习民主,个人的权利又怎能被他人替代。乡绅无言。这段对白浅显明了,用孙中山先生的循循善诱,来点拨当今中共官员拒绝让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荒谬。例二:时报记者田沫见国民党籍参议员罗文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地屈从,就讲了个孩提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猪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养後,居食无忧,但由人宰割。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权利,该抗争时不抗争,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争,就何异於被圈养的猪!田沫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精神,不仅是对罗文的轻视,也是对中国百姓的提醒。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辞海》,「共和国」的定义如下: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很显然,中国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有人会强词夺理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他们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国家管理。这一代表就从1949年10月代表到如今

篇6:走向共和第4集观后感

李鸿章、慈嬉太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文、宋教仁、黄兴等人物的特征表现如此强烈是该片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个女士在网上这么说:看这电视看的,我都有点爱上袁世凯了。不过,我觉得,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孙先生。

孙先生少年浪荡于会党和国外,对封建专制制度是极度痛恨,把建立共和民主的中国定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受尽贫穷流浪之苦,历经10次起义失败、第一次大革命成果被窃、二次革命失败等,始终坚持不泄,革命到底,以致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醒世遗言。

孙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民主理想支撑着他,一生如一日,为实现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奋斗到底。

孙先生的革命意识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篇7: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

1、全力集中,腐败升级,和珅似的贪官越来越多。一个中央国土资源部门小小处级官员赵德汉,负责审批全国资源开发,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就贪得京城豪华别墅和现金超两亿,如果一个省部级、副国家级高官,那将可以贪得多少,比和珅有过之无及。这个中央部门的小小官员,从草根阶层(乡村贫困农民)靠着自己的业务能力发展到中央部门的处级官员,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了,没有裙带关系,更没有家庭背景,其出事后,也未见单位领导出面了解情况,真是可怜,这就是草更阶层当官的下场。朝中无人难当官啊!

2、官二代、裙带关系严重。剧中以H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和H省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系全力斗争激烈,都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人员。特别是政法系,像H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其老爸就是老检察长,陈海还是政法系高育良的门第;最高检反贪局侯亮平是高育良的学生等等,H省的公安厅长也是高育良的学生,首席弟子。如果陈海、侯亮平没有这些关系背景,这么年轻能当上厅局级官员吗。如果他们也是草更阶层出来,也许其官级还远不如那位国土资源部门的赵德汉。朝中有人好当官,这是千百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真理,如今也屡试不爽,因为在没有实行民主普选直选的当今,官员还是靠上级的推荐任命产生的,让谁做官、去哪里做官、政绩如何等情况还是由上级官员说了算。怪不得当今公务员队伍拍马成风,乐于攻关裙带关系,有的甚至希望成为上级官员的入门女婿或干脆认爹做父。

3、司法不独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严重,落马的腐败官员也往往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在法制国家,司法官员的行驶权力,来源于国家法律赋予,司法官员的上司,就是国家法律。H省检察院在接到最高院反贪局的指令,要求立即拘捕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然而正要出发拘捕之际,却被该省检察长要求召开相关人员的会议再定夺,会上政法系和秘书系就关于要不要拘捕、是双规还是拒捕等问题争执不休,原因是双规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后来,丁在神秘人物的电话提醒下,匆忙逃离国外,检察院丧失了良好的拘捕机会。如果是一个法制国家,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如果是一个法制国家,行政官员或者某个政党领导会干涉司法吗,有胆量干预司法吗?

上一篇:党我们心中的太阳下一篇:红麒麟热点精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