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标准化工作

2024-04-19

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精选8篇)

篇1:种植业标准化工作

汇仁集团1993年创建以来,在董事长陈年代带领下,汇仁人抓住发展机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实现了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企业的跨越,成为了一家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药饮片加工、中西药生产和医药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民营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有汇仁牌肾宝合剂、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复方鲜竹沥液、生脉饮、女金胶囊等70余个产品。汇仁肾宝合剂成为补肾品类第一品牌。汇仁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目前汇仁集团在全国中药企业中名列前茅,是江西医药的龙头企业

近日,汇仁集团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并授牌。

公司为保证中药材、中成药质量,从源头抓起。2002年成立江西汇仁植物药业有限公司——为作汇仁现代中药产业链其中一个载体,主要负责实施中药材GAP生产,发展江西道地药材资源,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公司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包括汇仁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汇仁中药标准提取物生产基地、汇仁规范化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药材GAP种植生产以江西特色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生产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药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现中药材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生产的药材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创立“汇仁品牌”中药材,为汇仁集团及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原料。

公司中药材GAP生产以江西特色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在江西省已建设了栀子、枳壳、车前子、蔓荆子、板蓝根、泽泻、江香薷等10余种中药材基地3万亩、乌骨鸡100万羽,主要基地有樟树、丰城、新干、泰和、星子、广昌、修水、分宜等县市;在江西省之外,还建立了麦冬、半夏、厚朴、当归、板蓝根等等中药材GAP基地。按GAP要求,公司成立了中药材GAP研究中心和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建立了严格的药材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其中,2004年10月我公司栀子、乌骨鸡两品种同时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现场检查。我公司也成为全国第一家植物药、动物药同时通过GAP认证的企业。2007年10月栀子、乌骨鸡两品种接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复查,并顺利通过。

在建设基地的同时,汇仁突出科技创新对中药材农业产业化进行服务,开展了多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选择确定基地,开展从选种、选地、种植、管理到采收加工全过程的试验研究,制定出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提供给中药材种植农户、专业户。近期汇仁承担的国家和省市有关的科技项目有:“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栀子等三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十五”科技攻关《江西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蔓荆子、泽泻、乌鸡基地建设》、国家科技部200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江西地道药材栀子、枳壳GAP药材种植》。2011年,联合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十二五第一批项目)----华东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大宗中药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栀子规范化种植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

汇仁药业中草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

篇2:种植业标准化工作

为保证基地所产产品能达到优质、安全和无污染的要求,为社会各界提供充足的绿色营养食品,特制定种植基地的质量控制规范。

一、总则

本规范适用于基地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合作社委派人员、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季节性零工。

1、坚决按照“政府推进、规模发展、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绿色胡萝卜生产基地建设。

2、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健全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每个基地有专门的基地负责人、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并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3、绿色食品产地必须树立标识牌,划分隔离带,并标明范围以及种植品种和技术负责人。

4、基地所需的生产资料必须在农业投入品专供点采购,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

5、基地所有的管理措施,必须严格按照胡萝卜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使用手册进行,并在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指导监控下实施。

6、基地农户要认真填写“田间管理记录”。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

7、严格遵守农药和肥料使用准则,保持基地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保证不受污染。

8、凡不按技术规程要求操作或私自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农户公司一律拒收其产品。

二、基地管理制度

1、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用药、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收购”

2、利用清洁无污染的灌溉水源。

3、设有固定的防盗设施,并有专人管理的农用物资存放场所,有季节性设立组织人员巡逻。

4、设立植保员并有植保员专用工作室。

5、配有专用的农药喷洒工具及其它农用器具。

6、封闭式、制式化管理,无关人员严禁进入基地。

7、对基地周边环境经常进行观察记载,防止污染源的产生,一旦发现即时报告处置。

三、基地生产制度

为保证基地所产产品能达到优质、安全和无污染的要求,为社会各界提供充足的绿色营养食品,特制定本制度。

1、坚决按照“政府推进、规模发展、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2、合作社基地建立健全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每个基地有专门的基地负责人、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并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3、绿色食品产地必须树立标识牌,划分隔离带,并标明范围以及种植品种和技术负责人。

4、基地所需的生产资料必须在农业投入品专供点采购,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

5、基地所有的蔬菜田间管理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使用手册进行,并在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指导监控下实施生产管理。

6、基地农户要认真填写“田间管理记录”。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

7、严格遵守农药和肥料使用准则,保持基地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保证不受污染。

8、凡不按技术规程要求操作或私自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合作社一律拒收其种植产品。

四、投入品供应及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绿色食品NY/T393—2000农药使用准则和NY/T394—2000肥料使用准则,基地办公室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目录,以及使用数量。

2、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在基地至少建立一个投入品专供点,为种植户提供质量符合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要求的胡萝卜优良品种,并提供化肥、农药配送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农技站在胡萝卜生长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基地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督检查小组对基地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农资市场)每年必须进行至少5次监督检查和抽查,保证基地使用符合国标及地方标准的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5、基地办公室、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经常检查农户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杜绝使用各种禁用农药和肥料。

6、使用后的肥料和农药包装袋、瓶、箱应集中回收,统一处理,防止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五、溯源制度

1、对各基地的不同品种进行编号,基地根据各个品种的批次进行编号,使用统一内容格式的标识。

2、基地对生产的品种、数量、时间、批次等进行详细记录,在包装物上系挂统一的标识。

3、收购产品时详细记录基地交售的产品标识内容。

4、在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记录时,要体现产品标识相关内容。

5、产品出售时要记录该批产品的原料来自哪个基地的哪个批次,以便进行质量溯源。

和硕县苏哈特乡永芳蔬菜

篇3: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1.1 提高茶叶种植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茶叶的消费量越来越大, 对茶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做到茶叶原料生产规范化, 有利于科学管理, 能够保证茶叶的种植质量, 同时提供茶叶种植的规模效益。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当中, 茶叶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异常激烈, 面对如此市场竞争, 要更好地扩大出口, 换取外汇, 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标准化种植基地有利于改善种植结构, 有利于提高茶叶的营养品质, 从而增强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2 提升茶农综合素质, 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我国的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地是丘陵地区,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影响较大, 很多地方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 运输较为不便,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无法运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 当地茶农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理念, 导致当前的茶叶种植结构模式较为落后, 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的发展。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且在管理中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茶农的种植管理综合素质。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措施对土壤进行有效的改善, 防止土壤遭到各种形式的侵蚀, 也能够保护当地的茶叶生态环境, 提高茶叶种植的质量,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1.3 提高当地生活水平, 增加茶农经济收入

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能够提高当地的生产生产力, 能够更好地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不断提高茶农的专业素质, 生产出来更多的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的茶叶原料, 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 从而为当地的茶农带来更高的收入, 不断改善当地茶农的生活水平。同时, 进一步改善当地的茶叶种植模式, 提高现代化管理和经营水平, 实现茶叶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2 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1 方案制定确保科学合理,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在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前期, 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围绕当地的茶叶特色, 结合不同区域的消费水平, 立足当地的生产力实际、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以及各种基础设施, 对当地茶叶生产土壤进行综合检测。如果土壤的性质不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 则应该立即停止, 并且进行有效的改善, 寻找更为合适的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区。

2.2 注重种植基地管理, 确保茶叶种植品质

茶园建设和生产管理建设是茶园标准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确保茶园标准化是保证茶叶种植质量的前提, 茶叶生产管理制度是确保茶叶品质关键。不合乎标准的茶园基地建设对后期的茶叶种植和管理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 同时, 茶园的管理是确保茶叶生产品质最为重要的保障。因此, 在种植管理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管理措施, 确保茶园的生态环境, 实施科学的管理有利于茶叶种植, 也有利于茶叶的采摘、收获、加工, 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首先, 应该对种植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 规范查阅人员的各种操作行为和方式, 对茶叶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先期的科学规范有序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种植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 加强对原料的检测, 确保原料能够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使用高品质的茶叶原料,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茶树的健康自然生长;对于土壤肥料和农药进行严格的控制, 确保产品的质量。同时, 还要对茶叶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记录和监控,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地加以补救, 并且能够做到防患未然, 确保茶叶种植的质量。

总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茶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茶叶生产一方面既要注重规格标准化基地建设,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 在提高茶叶生产数量的基础上, 确保茶叶的品质, 以便于在市场中更好地占据有利地位,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标准化建设能够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给当地经济带来更好的健康发展, 改善当地的传统茶叶种植结构, 增加茶农的收入,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实现我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正明.创建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情况分析[J].茶业通报, 2010 (1)

篇4:标准化种植 黑土出“黄金”

已建2年的省级陵水圣女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5月5日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考核验收。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戴恩桦告诉记者:“按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规程生产管理,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降低成本,农民大幅增收。”

“北京、上海对圣女果的品质、卖相要求很高,特别要求少用农药、化肥。”30多岁的黎晓丽种植圣女果有七八年了,是省级陵水圣女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的示范户,“以前不知道土里缺什么?不懂施肥该施多少?现在科学用药施肥,成本减少,还保护农田。”她今年种植一亩圣女果减少农药、肥料成本近3 000元,总成本由每亩1.1万元减少到8 000元,但特级果却由2 000斤增至5 000斤,田头收购价最高卖一斤10.5元,全销北京、上海。

今年2月遇到寒流,圣女果开裂。黎晓丽说:“如果还是按以前的种法,今年别说赚钱,肯定亏七八万元。”

省级陵水圣女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由陵水雷丰合作社承担,2015年通过欧盟GAP认证。合作社理事长雷孔佃告诉记者:“让更多农民懂得用国际标准种植技术,使更多圣女果品质达到欧盟GAP标准要求。”

陵水农民种植圣女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雷丰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服务人员,对社员跟踪指导服务,科学系统地进行肥水管理和药物防治配比。与两年前相比,每亩地减少农药和肥料成本达70%,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30%。

今年春季,陵水圣女果迎来了近年来少有的高价格。雷丰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总监冯学敏说,特级圣女果长时间在一斤8元的高价位,最高卖10.5元,远高于前2年的4元。“4月中旬圣女果摘完,示范户亩产增收8 000元以上。”305户示范户,今年每亩种植成本均在8 000元左右,平均每亩特级果增产1 000斤以上,亩产特级果5 000斤以上,与2年前相比,增产两三千斤。

光坡镇妙景村26岁的种植大户陈亚壮,今年首次按国际标准种植技术生产,每亩种植成本降至6 000元,20亩圣女果纯收入40万元。他说:“我们跟着雷丰走,赚大钱。”示范区今年辐射带动周边超过4 000户种植户、约2万亩圣女果种植区受益。

(摘自《海南日报》,2016-05-16,刘袭/文)

篇5:茶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

为了加强绿色食品茶叶标准生产基地管理,提高茶树种植标准化水平,增加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根据绿色食品肥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 /T 391-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 T 394-2000)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 /T 393-2000)等技术标准,制定安化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基地选择与建设 1.1 基地选择

基地选择在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良好,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便于茶园排灌、田间作业,与工业小区、居民生活小区、交通干线在500米以外,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能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的农业生产区域作为原料(茶叶)生产基地。

1.2 茶园生态建设

绿色食品茶树种植已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或者是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物作天然屏障,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上风口营造防护林,道路两侧植行道树。对缺丛断行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记载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使用情况及栽培管理措施及农事活动档案。茶园规划与开垦 2.1 茶园规划

茶园规划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特性,便于茶园的耕作、灌溉和作业,要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设臵场部(茶厂)、种植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建基地时,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臵一些林地。

2.2 茶园开垦

茶园开垦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开垦时首先要通过清洁障碍物、调整地形。深翻熟化土壤,为茶树的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地可直接开垦,坡度达15°—25°的陡坡地按等高梯级开垦,初垦深度要在50cm以上,复垦(改造)深度40cm以上。茶树品种与种植 3.1 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应选择在基地生态条件下,具有良好适应性系耐寒、耐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同时选择优质高产应适制各种茶叶种类的良种,如槠叶齐、碧香早、茗丰、白毫早、安茗早、桃源大叶茶、云台大叶茶等新优良种。

3.2 茶树种植

茶树种植前开40cm×4cm定植沟,要依地块而定,底肥施经过无公害处理农家肥,如沤肥、泥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肥100担—200担,深度在30cm—40cm,而后回填表土。茶树种植根据地形、海拔、土壤肥力合理密植,采用双行双株,大行距130cm—150cm,小行距35cm—40cm,株距30—35cm,每穴栽2株,亩植3000—5000株茶苗。茶苗种植苗根离底肥10cm以上,种植时期低海拔区选择在秋冬至翌年春季,高海拔区宜选择在春季。茶树定剪与茶园除草 4.1 茶树定剪

茶树栽植后第一年,当树高达35cm以上的秋冬季当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时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剪高度离地面15cm—20cm;第二年、第三年根据茶树长势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定剪,剪口离上一次剪口提高15cm—20cm,以后可采用人工采顶代替定剪,当茶树高度达60cm,树幅达100cm以上时,茶树进入青年期,可进入正常的鲜叶采摘。

4.2 茶园除草

宜采用人工除草,禁止采用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梯壁杂草以割代锄,对一些匍匐性杂草可免除。为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防止夏秋旱季土壤水份的蒸发,同时抑制杂草丛生,幼龄茶园占用10—15担稻草或山青覆盖,当稻草山青腐烂可作为茶园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三项”化,提高土壤肥力。茶园管理与低产茶园改造 5.1 茶园管理

茶园耕作主要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和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促进茶树根系伸长更新,从而促进茶树的生长。在春茶前、春茶后和夏茶后各进行一次浅耕,夏茶后的一次浅耕应在雷雨结束的晴天进行。树冠幅度小或经过重修和台刈的茶园,应适当增加浅耕的次数。每年茶季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深耕。深耕与施基肥相配合。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减耕或免耕。

5.2 茶园改造

低产茶园改造采取“三改一补”即树改、土改、园改和缺株补苗,也就是生态失调型的茶园改造,对管理不善型的茶园,品种不良的茶园和种植过密的茶园改造。

5.2.1 树改

是指茶树经过多年的采摘,形成树冠高大不便于茶叶的采摘作业,或是茶树进入衰老期。单产低,茶叶品质降低,或者是未老先衰茶树所进行的改造,树改依树势可采取台刈、重剪、深剪、轻修和改植换种。方法:台刈离地面5cm-10cm;重剪离地面20cm-30cm;深剪剪去树冠以下15cm-20cm;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是当每年茶季结束后剪去当年因采摘形成的鸡爪枝,保持树冠平整,对于采取台刈、重剪或深剪等方法都无法恢复树势的茶园采取改植换种。

5.2.2 土改

当茶园经过多年的人工作业和茶树生长,形成土壤坂结,土壤肥力下降,从而造成茶叶单产,品质下降,要及时进行茶园土壤改良,方法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土壤结构。苗施有机、农家肥50担-100担。

5.2.3 园改

是指建于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经过多年的作业和雨水冲刷,形成园地外低内高,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不便于作业。此时要及时进行园地改造,并结合进行树改和土壤改造,方法是修梯壁和梯埂,内挖竹节沟、园面外侧高于内侧10cm-20cm。

5.2.4 缺行补苗

对于缺株断行从而影响茶叶单产的茶园,选择适当的茶树品种进行补苗、以提高单位种植指数,增加茶园采摘面积。茶园施肥 6.1 基肥

选用腐熟无公害处理的饼肥、人畜粪尿、厩肥,于当年11月下旬开沟深施复土,深度20厘米以上,亩施用量600公斤以上,配合施阜宝或施多宝有机肥100—150公斤/亩。

6.2 追肥

每年分三次进行,选用茶树专用复合肥,年施用量依茶势,亩产平均300公斤/鲜叶的茶园,年施用量50公斤/亩,第一次于2月中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当年施用量的50%(25公斤/亩);第二次4月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全年30%(15公斤/亩);第三次6月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全年的20%(10公斤/亩)。施用量占全年的25%(12.5公斤/亩)。施用方法沟施或穴施,深度在20厘米以上,施后及时复土覆盖。茶园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卷叶蛾、茶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虫、茶蚕茶叶螨类,等防治措施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避免过分追求一次病虫的防治效果。

7.1 农业防治

7.1.1 分批、分次、及时采摘,抑制减少茶小绿蝉、茶卷叶蛾、茶螨类、茶饼病和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的发展。

7.1.2 通过合理修剪、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为害和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同时及时清除去病虫残枝。

7.1.3 秋天结合施肥进行茶园深耕,破坏在土壤中越冬的象甲类害虫的场所,减少虫口密度。

7.1.4 将茶树根系部的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止病叶在表土叶越冬的害虫。

7.2 物理防治

可利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衰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

7.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4 农药防治 7.4.1 茶丽纹象甲

茶丽纹象甲主要以成虫蛟食叶片为害,为害盛期在5—6月间,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即缩足落地,防治方法,一般于成虫出土撒施白僵菌871菌粉1-2千克拌细土施于土面或在成虫出土高峰期喷施白僵菌871菌粉0.5—1.0千克/亩。

7.4.2 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一般为害盛期为6月,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致使芽梢生长受阻,在5月下旬用5% 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2000倍进行喷雾防治,每亩使用剂量30—40毫升,安全间隔为7天。

7.4.3 茶卷叶蛾

茶卷叶蛾俗称“包叶虫”、“卷叶虫”,幼虫卷结嫩梢新叶或嫩芽,潜伏其中取食为害,世代重叠,被害茶叶产量降低,制成干茶碎片多,品质下降,一般为害盛期8月上旬,用生绿BT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200倍,剂量50—70g/亩进行喷雾防治,安全间隔均5天。

7.4.4 茶黑刺粉虱

茶黑刺粉虱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密露,诱发煤烟病发生,为害盛期10月上旬至12月,防治方法一般用2.5%天王星30—50ml/亩,稀释1000—1500倍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为7天。

7.4.5 茶螨类

茶叶螨类是茶树上为害较重的虫害,因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察觉,种类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茶跗螨等。一年发生10—20代,为消灭此类害虫的越冬,为减少翌年虫口基数,一般在每年秋冬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结合封园用45%晶体石硫合剂稀释150—200倍(波美0.3—0.5度)喷雾防治,亩用剂量300—500g。

7.4.6 茶尺蠖

幼虫咬食叶片量铁剂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嫩茎全部吃尽,使整个茶园光秃,一年发生数代,以第3、4代(6月下旬—7月下旬)发生最重。防治方法:人工刮除技桠间或附近树林内部的卵块,成虫利用灯光诱杀,为害盛期采用0.5%生绿苦参碱1000-1500倍,亩用量50-70ml喷雾防治。茶叶采摘与运输

篇6:种植、养殖专业大户标准

种植、养殖专业大户标准

(1)种植业专业大户:种粮大户复种面积20亩以上,油菜面积5亩以上,茶园面积10亩以上,水果面积20亩以上,蔬菜、瓜类10亩以上,钢管大棚蔬菜面积3亩以上,栽培食用菌2万(袋、段、棒、平方尺)以上,中药材(草本)面积5亩以上。

(2)养殖业专业大户:生猪养殖规模年出栏50头以上,仔猪年出售100头以上,奶牛存栏5头以上,肉牛年出栏或年存栏10头以上;肉禽养殖规模年出栏2000只以上,蛋禽养殖规模年存栏500只以上;羊养殖规模年存栏或年出栏30只以上;肉兔、獭兔年出栏100只以上;长毛兔存栏50只以上;蜂60箱以上;特种养殖不分规模单独填报。

篇7:种植业标准化工作

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 作者:余小黄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 要: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要把节水农业融合到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在指导思想上,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发展规模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尽可能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形成规模。在选择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上,可视水源、地势和作物种植情况,因地制宜地分区选择不同的节水措施。本文对福建省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体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种植体系 节水灌溉 标准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012-02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标准体系

1.1 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

采用趋势法,分4个阶段(1949~1980年、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分别对福建省常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以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进行统计,获得4个不同阶段的年平均递增(减)率,并根据年递增(减)率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和种植面积。在52年间,我省的常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递减率分别为-0.565%、-0.555%、-0.561%、-0.410%、-1.93%和-2.41%,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递增率为4.71%。

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准年预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面积分别为:常用耕地面积1704.02(万亩)、1655.32(万亩)和1557.92(万亩);水田面积1379.72(万亩)、1341.02(万亩)和

1263.62(万亩);旱地面积327.62(万亩)、318.42(万亩)和300.02(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2498.24(万亩)、2446.59(万亩)和2343.29(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14.32(万亩)、1272.37(万亩)和988.47(万亩);谷物种植面积967.88(万亩)、845.33(万亩)和600.23(万亩);非粮作物种植面积1146.62(万亩)、1393.42(万亩)和1887.02(万亩)。

1.2 不同阶段的节水技术标准体系

福建省地形复杂多样,但总体上可分为沿海丘陵平原、丘陵山区和海岛突出部三种类型。从福建省的水资源来看,总量是丰富的,人均在全国也较高,但也仍存在着沿海和局部地方缺水,特别是干旱年份缺水问题也极为严重。福建省的缺水情况大致可分为严重缺水、部分缺水和轻度缺水,而目前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主要有水库灌区、引水和开采地下水。

(1)低丘陵灌区节水农业模式

该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相对经济较为发达。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本区人口较多,人均占有耕地仅0.025公顷,属人多地少。本区农业灌溉基础较好,大中型灌区多,福建省的山美、东张、东圳、峰头水库和北引五大灌区均位于沿海地区。本区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及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该区气候特征指标K值处于0.5~1.07之间,属湿润地区(部分半湿润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180~1800mm,年平均蒸发量650~2066mm,日平均气温大于和等于10℃期间的积温为5704~7800℃,同期降雨量1100~1700mm,属南亚热带(暖区)气候类型;本区在地形上属丘陵平原类型;全区的缺水程度值B的变化幅度为0.7~2.68,属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区。

该区经济发展快,水源不足,干旱缺水已成为当地工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快,经济作物特别是高优果茶林的种植比例明显增加。据统计,该地区的粮经比从1999年的7∶3上升到2002年的6∶4。工业生活用水量从占总用水量的35.4%增加到38.8%。因此节水农业的发展要随着当地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而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各行业的用水需求。所以在节水农业方面应优先发展喷、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水稻区一方面仍要推广应用渠道防渗和“U”型槽技术;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发展管道输水技术,加快福建省明渠管道化的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强田间非工程节水措施的研究,使节水农业技术向综合方向发展。

节水农业的关键技术是:充分利用大中型灌区,发挥水库供水效益;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主要技术模式有:一是水库+喷微灌+果林经济作物;二是水库+微灌+花卉高优作物;三是水库+管道输水+大田作物

(2)沿海岛屿、海岛突出部渠井灌区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该区是福建省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大多在1000m3以下,其中尤以平潭、惠安、石狮、东山和厦门等县市最少,人均不到600m3,占全省的16%。同时沿海岛屿没有较大的蓄水工程,地表水源匮乏。因此开辟地下水等新水源,改善水环境,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本区节水农业的关键技术。首先要根据作物灌溉用水量,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评价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其次,以打井作为主要水源的建设措施,采取非充分灌溉的办法,引用先进的节灌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再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用节水耐旱的作物品种,减少灌溉用水量。该区节水农业的主要技术推广模式有:一是水利工程引水+大田管灌;二是机井+喷微灌节水灌溉系统;三是雨水集蓄(引山涧水)+节水灌溉系统。

(3)丘陵山区节水农业模式

该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丘陵山地多,降雨充沛,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0.047公顷,但经济相对落后,农业水利工程基础较为薄弱。该区气候特征指标K值处于0.1~1.0之间,属湿润

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300~2200mm,年平均蒸发量750~1500mm,日平均气温大于和等于10℃期间的积温为4500~6000℃,同期降雨量1258~1458mm,属中亚热带(凉区)气候类型。该区在地形上属丘陵山地类型,全区缺水程度值变化幅度为1.05~8.68,大部分县、市虽水资源较丰富,但由于工程设施简陋、调蓄能力差、利用程度低,造成灌溉用水不足,属典型工程性缺水区。该区主要种植大田作物,有许多县、区是福建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由于福建沿海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近年来该区的山地经济作物的发展也较快,果、茶、林等经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多。因此在该区,应重点推广以下节水农业主要技术模式:一是渠道防渗+“U”型槽+大田作物;二是山地水利(雨水集蓄)+节灌措施+经济作物;三是渠道防渗+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大田作物。

(4)山地水利(雨水集蓄)节水农业模式

福建省山地资源丰富,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山地经济作物发展十分迅速,现适宜发展山地水利的面积为28.5万hm2。而山地水利(雨水集蓄)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缺乏或者开采难度大的山地和沿海干旱地区,解决山坡地、低山低丘的茶果等经济作物灌溉问题。通过近年来的试点试验,表明山地雨水集蓄工程不仅有效解决山地经济作用的灌溉用水问题,而且技术适用可行,深受山区农民的欢迎。因此,本区节水农业技术的重点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引用山涧水、泉水及溪河水,建设与雨水联合运用的水源工程,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实现节水、高产和高效。适宜该区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有:一是集雨蓄水池(集蓄雨水为主)+喷微灌+果林经济作物区;二是蓄水池(主要引山涧水等)+节灌系统+经济作物区;三是小型水利(塘坝)+节灌系统+经济作物区。

(5)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标准体系的关系分析

从上分析可知,建国后和(或)2010年、2015年、2020年预测的福建省常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需水量大的粮食作物下降趋势明显,这对我省的水资源供应于农业是有利的。但也仍存在着沿海和局部地方缺水,特别是干旱年份缺水极为严重的问题。其缺水情况可分为严重缺水、部分缺水和轻度缺水三种情况,相应地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的12种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主要依据是节水农业的发展要随着当地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而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同时,达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目的。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标准体系的水平衡关系

篇8:种植业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效益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玉米生育期活动积温2300℃以上的玉米产区,按本规程实施,公顷产量可达8250-11250㎏(550-750㎏/亩)。

2 种子及其处理

2.1 品种选择

种子质量要求达到:纯度、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5%。

第一积温区(活动积温≥2700℃):主栽品种本育9、四单19、搭配品种吉农大518、丰禾10、长丰1号(平安18)、吉单180、金玉1号、垦粘1号等。

第二积温区(活动积温2500-2700℃):主栽品种四单19、金玉1号,搭配品种吉单27、东农250、巴单5、龙单23、金玉2号、垦粘1号。

第三积温区(活动积温2300-2500℃):主栽品种龙单13、绥玉7、龙原101、搭配品种龙单21、东农248。

2.2 种子处理

包括精选种子、试芽、晒种、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浸种催芽等步骤。

3 选地、选茬、整地

3.1 选地

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

3.2 选茬

前茬优先选择大豆、马铃薯或肥沃的玉米茬。实施合理轮作,避免三年以上连作。

3.3 整地

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三年深翻一次。伏秋深松、深翻整地,耕层要达到25㎝以上,做到无漏耕、无立伐、无坷垃、捡净根茬的高质量整地。及时起垅或夹肥起垅,垅距65-70㎝。

4 施肥

4.1 有机肥

每公顷施入优质农家肥30-40吨(2-2.7吨/亩),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

4.2 化肥

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实施秋季或春季分层深施肥。没有搞测土配方的地块,每公顷施用磷酸二铵150-187.5㎏(10-12.5㎏/亩)、氯化钾75-112.5㎏(5-7.5㎏/亩)、尿素225-300㎏(15-20㎏/亩)。磷钾肥的全部、氮肥的30%底肥种肥(施在种子测下8-10㎝处)施入,70%的氮肥在玉米7-12叶期时做追肥施入。缺锌地块,结合施底(种)肥,每公顷施硫酸锌15-30㎏(1-2㎏/亩)。定量施用所缺乏的其它中、微量元素。

4.3 复合肥

可以施用与上述单质肥等养分含量的优质复合肥。

5 播种

5.1 播种期

5㎝地温稳定通过6℃时抢墒播种。平原区约在4月20日-25日;山区约在4月30日-5月5日。

5.2 播法

等距机播或埯种。土壤含水量低于20%的地块,催芽坐水种或滤水机播;土壤含水量高于20%的地块,可直接播种。选用丰禾10、长丰1号等较晚熟品种的,必须催芽(坐水)适时早播。

5.3 播深

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镇压后播深达到3-4㎝。

5.4 密度

紧凑株型耐密性强的品种,每公顷保苗5.25-6万株(3500-4000株/亩);平展株型品种,每公顷保苗4.5-4.95万株(3000-3300株/亩)。

5.5 播量

采用机械播种和人工催芽播种两种方式。

5.6 镇压

播种后及时镇压。坐水播种地块,播后隔日镇压。镇压做到不漏压、不拖堆。

6 田间管理

6.1 前期管理

6.1.1 化学除草

玉米田播后苗前封闭除草配方(用药量按公顷计算)

A:50%乙草胺2.25-3.0升或90%乙草胺1.4-2.2升+72%2,4D丁酯1.0-1.5升对水300㎏均匀喷雾。

B:50%乙草胺2.25-3.0升或90%乙草胺1.4-2.2升+70%嗪草酮400-500克对水300㎏均匀喷雾。

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配方(用药量按公顷计算)

A:4%玉农乐0.9升+38%阿特拉津1.5升对水150㎏。

B:4%玉农乐0.9升+172%2,4-D丁酯0.3升对水150㎏。

6.1.2 查田

出苗前及时检查,如发现粉种、烂芽、芽干要用催号芽的种子坐水补种。

6.1.3 补栽

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催大芽及时补栽。

6.1.4 管理

对田间长势弱的补种、补栽苗要进行提前、分次、多施肥等特殊管理。

6.1.5 铲前深松、趟地

出苗后要进行深松或铲前趟一犁。

6.1.6 定苗

4-5片叶时,按保苗要求每穴留1株,将弱苗、病苗、小苗拔掉,做到一次等距定苗。

6.2 中期管理

6.2.1 铲趟

头遍铲趟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

6.2.2 追肥

结合趟地追肥。

6.2.3 灌水

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如遇干旱要进行灌水。特别要加强密植栽培田块的水份管理。

6.2.4 病虫鼠害防治

(1)防治玉米螟;(2)防治粘虫;(3)防治鼠害。

6.3 后期田间管理

放秋垅拿大草。8月上、中旬放秋垅拿大草1-2次。做到不砍株、不伤根。及时割除空秆、无效株、病株,改善田间条件。

7 收获

7.1 收获时间

9月中旬到10月初,玉米完熟期收获。晚熟品种适时晚收。

7.2 晾晒脱粒

收获后的玉米果穗要及时晾晒脱粒。

7.3 清粮

上一篇:北大电影学考研试题下一篇:苑泉社区党支部去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