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种植业

2024-05-15

中药种植业(精选十篇)

中药种植业 篇1

1 亳州市中药种植业现状

近年来, 随着需求的旺盛, 中药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政府的引导下, 2015 年统计数据表明, 亳州中药种植占耕地总面积的四成, 高达70 000hm2, 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约占全省的60%。已有20 个乡镇种植面积超667hm2, 有800多个药材种植专业村 (庄) 。

2 亳州市中药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亳州药材种植也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适宜耕种面积减少, 种植基地分散, 规模小

亳州市中药材种植的主要集中区域正是亳州市区周边沿涡河的乡镇, 伴随城市的发展, 耕地的面积减少, 药材种植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亳州地处中原, 大陆气候特征明显, 雨量不均, 自然灾害较重。

2.2 中药种植人才稀缺, 规范化种植技术与管理缺乏

中药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要求较高, 由于种植人才的稀缺, 导致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得不到有效应用, 中药产量不高, 质量不稳定, 效益不高。

2.3 中药材资源的基础研究落后

本地未能选育出通过审定的新品种, 市场上销售的种子种苗也都没有经过审定, 一些本地常年种植的品种也未能得到及时的提纯复壮, 退化严重, 无法做到中药材品种的优化选择。

2.4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

在药材培育和生长的过程中, 出于防治病虫害的需要, 大量使用有机农药现象非常普遍。

2.5 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药材种植技术要求高, 但亳州市中药材种植研究推广的机构少、人才少、成果少, 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技术推广应用和落实难度大, 影响了中药材品质和产量的提升, 也影响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

3 亳州种植区域、种植品种和种植基地分析

3.1 亳州种植区域、种植品种分析

中药种植业在亳州历史悠久, 自从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之后至今已有2000 年的历史。中药种植业面积不断扩大, 现已达到7 万hm2。其中, 超过5万亩的乡镇有4 个, 2 000hm2以上的乡镇有12 个, 667hm2以上的乡镇有20 个, 种植面积超过们3 333hm2的品种有白芍 (16 667hm2) 、牡丹 (10 000hm2) 、桔梗 (6667hm2) 、白术 (8 667hm2) 、白芷 (6 000hm2) 、菊花 (4 000hm2) 等6 个, 如下表。亳州中药种植面积广, 规模大, 这是优势所在。但由于缺乏中药大品种和高价值品种, 也导致中药种植整体经济效益和其他产药区域相比较差, 影响了中药种植进一步的推广。

3.2 农业GAP种植基地分析

亳州现有农业GAP种植基地的药业企业有9家, 主要种植品种有白芍、牡丹皮、白术、桔梗、知母、丹参、白芷、板蓝根、薄荷、菊花、夏枯草等。亳州市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面积较小、品种较少, 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任何一个品种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材GAP) 认证。

4 亳州中药种植发展措施

振兴皖北经济, 做大做强亳州中药产业, 实现亳州中药产业千亿元的战略目标, 政府仅仅只做 “婆婆”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 政府更为重要的是做好的“保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整合现有资源, 改良中药种植结构;科学规划决策, 提高种植效益, 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加强中药产业链的建设, 在中药种植的基础上, 发展中药养生, 中药旅游;加强人才引进, 推动现代技术运用等。

4.1 推进规模化种植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培育中药材种植大户, 培育和发展中药材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开展对外承包种植, 提升集约化种植水平。

4.2 强化规范化种植

研究制定四大道地药材 (亳芍、亳菊花、亳花粉、亳桑皮) 种植规程并推广应用, 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加大安徽亳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示范区建设力度, 推进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认政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4.3 健全技术推广体系, 提升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GAP规范的要求, 实现大宗、道地中药材如亳芍、亳花粉等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带动其他品种的发展。

4.4 建设种子种苗基地, 提升种子种苗产业化水平

通过项目支持, 培育、壮大中药材种植产业园、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企业, 扶持他们选择大宗地产主导药材种类建设和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从源头保障药材品质。

4.5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中药材质量

研究、引进先进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发展“绿色中药材”生产, 是提高中药种植产量和提升品质的途径:

(1) 组建中药农业技术专家支撑体系

加强国内优势科研机构对亳州中药材种植业的智力支持, 根据中药材种植的相关技术环节, 聘请国家级、省级、市级专家组成中药农业技术专家支撑体系, 为亳州中药材种植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

(2) 启动基层种植农户专业技术培训

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依托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利用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开展技术培训, 实施技术人员责任制, 包乡、包村、包户、包基地, 指导和解决药农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加快推广新品种种植技术, 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技术。

(3) 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的标准制定工作

与全国中药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联系, 针对亳州种植的大宗药材, 启动中药材种子种苗的标准制定工作, 为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供源头保障, 切实促进子种苗经营企业的良性发展。

(4) 启动中药材GAP认证工作, 加速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4.6 打造“亳药”品牌, 提升品牌价值

中药种植时间 篇2

一年四季12个月时间里分别可种啥?

中药材种植时间是什么时候?和农作物一样的,多数春天种,秋末也可种。夏天呢,可以啊。冬天呢?你累不,雪那么厚,土地都冻的一点也挖不动,你去翻地试试。

搞笑,呵呵,所以,不要问我那么可爱的问题。你若是想冬天土地不利用,那真是浪费,不好意思,农业从远古到现在几千年,肯定更多的先人想过这个问题,发展到现在,冬天土地利用的就是蔬菜大棚,那个成本高,对中药材来说不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在正常的春天夏天秋天时间就够了。冬天干啥,让土地休息,冻死害虫,养精蓄锐,静待来年春天。当然了,祖国幅员辽阔,亚热带、北温带,北方冰天雪地的时候南方还鸟语花香,种植可以吗?可以,不过,种子的发芽有一个温度,还是等过了本地区最冷的时候再开始播种,按本地的农作物播种时间就行。生长时间长的中药材品种如桔梗、半夏等在南方可提早种,增加产量。生长时间短的品种如牛膝就不能过早种植,所以晚点种效果更好。

春天,这才是中药材播种的季节。春天的暖风在大地上从南往北吹,经过之地便雪水融化、土地解冻,小草发芽,就可以施肥翻地后播种了。一般阳历的3月份、4月份就开始了,东北得5月份后了。春天一般的中药材品种,种子繁殖的、秧苗繁殖的都可以种了,本网站里种子表里的品种,都是在春天这个主力时间。秧苗如金银花、生地、枸杞还是4月左右运输时间好,过了五一就太热了不利于成活,距离近运输时间短3天左右可以。

夏天,一般是指麦收后,可种南星、牛膝等半年收的,板蓝根也可半年,如果桔梗的话当年收不了得第二年秋天收才行。

秋天,收获的季节,河北一般在10月、11月初。秋天种植的时间分2段,提早点可种白芷等,种后就发芽了,冬天冻不死春天继续发芽。晚点时间是指上冻前,土地上冻,没种过地的不了解这个,这个时候种,如桔梗、射干啥的,种后浇水,来年春天出芽较早,相当于提前播种,省去了翻地的时间,产量相对高点。还有需要种子冬天沙藏处理的品种,如北沙参,冬天不处理春天不发芽,需要处理的品种很少,一般都是春天直播就行了。冬天,在春天前已经说了。

各地具体情况不一样,不懂种植的问问当地老农多了解就可。

中药材种植也是农作物类品种,遵循自然规律就好。

中药材将不得擅自种植 篇3

忌随意跨地区种植

中药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道地药材”是指实践证明质量优、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中药材,它是在几千年中医中药发展史中形成的特殊概念。同是黄连,四川产的所含有效物质比湖北产的高2.73%。地理、生态的许多因素,如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都影响到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对中药材的生长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甘草、麻黄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钙质土上生长;栀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莲花、蒲公英、肉苁蓉、锁阳能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而人参、三七、黄连、细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条件下才能长好。如果违反传统,跨地区随意种植,则农民缺少种植经验,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会大量发生,产量低下,产品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先恩说,前些年南方高山地区种人参,质量极差,市场根本不认可。他还说,现在来咨询种中药材的人很多,我们首先问,你们那里种过没有?若没有,我们就建议你不要种了。一般来说,应避免西药东种,南药北移。

买种苗找可靠“龙头”

有些卖中药材种苗的商人和公司,把自己的种苗夸得天花乱坠,宣传“只要长草的地方,就能种药”。李先恩为此特别提醒农民,不要轻信药材种苗商贩。他曾看到,商贩把山茱萸的产量和收购价都夸大了几倍;这些商贩还与农民签订“正规合同”,可合同期只订3年。李先恩说,实际上3年农民不可能赚到钱。因为山茱萸要生长6~7年以上才能结果,等果子结出,你找他收购,他却说,合同已失效。又比如番红花,卖种的说到处都能长,但实际上除了江浙一带,其他地区种番红花,会由于不开花或开花很少而收不到药材。李先恩建议农民朋友,为防止受广告和合同的欺诈,最好与本地的、信誉好的公司合作,由他们作为龙头带动,与他们按药材生长周期签订合同较为稳妥。这样,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都有人统一负责管理,不然农民作为个体经营者,靠自己生产和销售,面临的市场风险就太大了。

别把药材种成木柴

不仅是无序分散的生产会造成农民无谓的损失,而且种植技术不规范——该掐顶时不掐顶,该剪枝时不剪枝,该采收时不采收,不该采收时乱采收,也会使中药材的质量出现滑坡,使农民收益下降。同仁堂的顾问、中药专家金世元教授曾发现,没有五六年长不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农民却提前采;根茎类的药物,应该在花开前或在花败谢后采收,而有的药农却在花期采收,结果上市后连专家都认不出它来。有的农民看时价不好,就把药材留在地里继续生长,等涨价,但像板蓝根、白芷、当归一类药,当年不收就开花抽薹,做药用的根就“发柴”(即严重木质化)了,没有用了。

专家说,有的中药材的种植还不能连茬。比如地黄,种一茬后得停种5~6年;一块地种人参、西洋参过后,几十年都不能再在这块地再种,否则产量会下降至少一半,病害严重发生。专家认为,现在药农急需为种植、加工中药材“充电”。他们说,有关的技术书籍,市场上很容易买到。

力避盲目跟风

黄冈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探讨 篇4

1 黄冈中药材种植现状

1.1 蕲春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蕲春是“医药之乡”, 素有“千门万户悬菖艾, 出门十里闻药香”、“指草皆为药、见人就懂医”之美誉。发掘李时珍人文资源, 实施“以药兴县”战略, 使蕲春县形成了种植、加工、物流、文化、健康旅游的医药产业化格局。根据县统计局统计, 201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hm2, 医药产业发展到62家, 2010年实现医药总产值20亿元, 药材基地存量面积达到11 792.67 hm2, 其中木本药材存量面积达到9 446hm2, 草本药材面积达到2 346.67 hm2, 比2009年新增中药材基地1 126 hm2, 增长11%, 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 640 t, 产值达1.5亿元, 骨干主导品种平均收入在4.5万元/hm2以上。中药材种植大户达到1 883户 (种植面积超过0.33 hm2) ,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有32个, 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规模化种植, 蕲春已形成了一批拳头品种, 如芡实、厚朴、丹参、栀子、杜仲、银杏、百合、蕲艾、白术、葛根等。其中丹参、蕲艾、百合3个规模化种植基地被省科技厅命名为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

1.2 罗田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该县主要以发展金银花生产为主, 北部乡镇要稳定茯苓和天麻生产, 适度扩大苍术、当归、柴胡等品种的种植面积, 南部乡镇宜适度发展以菊花、瓜蒌、桔梗、百合、丹参等品种的生产。同时, 大力推广“栗—药”、“林—药”、“药—药”等高效间作模式。逐步形成中药材生产贸、工、农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 种植茯苓、天麻纯收入都在15万元/hm2以上, 种植其他药材也大多在37 500元/hm2以上, 比种植传统农作物纯收入要高得多。其中, 茯苓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3 英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已初具规模。药材产业已形成二线发展、种植3类药材、产生4个重点产区、建成五大产业带的发展态势。产业布局按自然条件基本形成沿东、西两河2条线纵深分布, 全面立体种植草、木、菌3药, 产生石镇、草盘、雷店、陶河等4个超过666.67 hm2的重点乡镇、重点产区, 形成了苍术生产带、茯苓生产带、桔梗生产带、天麻生产带、木本药材带5条药材生产带。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材产量、系列产值分别已达9 080 hm2、2.71万t、2.4亿元。药材专业村、药材种植专业户、药材收购网点、药材经营人员、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人员分别有109个、9 800户、140多个、700余人、130人。

2 中药材种植的前景分析

2.1 环境因素分析

2.1.1 土壤环境。

蕲春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水稻土、潮土和黄棕壤, 土壤性质有砂土、黏土等。英山和罗田均为山区性砂壤土。砂土, 利于根部生长, 多施肥, 产量高。含砂性土壤, 河滩、季节河的河床, 可以种中药材, 以根类药材品种为主, 一般可种桔梗、防风、射干、知母、黄芩、黄芪、板蓝根等。黏土, 不利于根部生长, 根部入药品种不种为好, 可选药用地上部分的品种, 以植株、花朵、叶子、果实入药的品种就可, 如紫苏、蒲公英、红花、金银花、枸杞、藿香、巨麦、地丁等。

2.1.2 气候环境。

蕲春地跨东经115°12′~115°56′, 北纬29°59′~30°40′, 地形狭长, 形如船帆, 地势北高南低, 地貌复杂。北部为山区, 层峦叠嶂, 峡谷幽深, 风光峻美;中部为丘陵地带, 岗峦起伏, 绿树成荫, 风景旖旎;南部为平畈围区, 湖泊棋布, 港汊纵横, 渔稻飘香。蕲春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历年平均无霜期249.1 d, 降水量1 341.7 mm, 日照时数2 025.8 h, 气温16.8℃。

2.1.3 人文环境。

黄冈种植中药材的历史悠久, 其中以蕲春、英山、罗田3个县为主, 大别山红色旅游线、蕲太线、黄青线、青向线等交汇其间, 是一个交通快捷、通讯发达、人文独特的乡镇。“观奇山秀水、尝农家风味、漂南天河道、泡桐梓温泉”。药王谷景色秀丽, 医圣李时珍经常在此采药。著名的李时珍医药集团就是仰慕这里独特的人文环境而落户于此。

2.2 经济效益分析

据蕲春县农业局统计, 当地种植中药材, 白术产值逾15万元/hm2, 百合产值逾6万元/hm2, 栀子产值逾1.5万元/hm2, 葛根产值逾6万元/hm2, 甜叶菊产值逾5.25万元/hm2的超历史记录, 中药材种植区药农实现人均增收300元目标。

2.3 种植技术分析

县局技术指导为主, 学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 专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或讲座。

3 种植建议

3.1 种植品种

3.1.1 已有规模化种植品种———甜叶菊、金银花等。

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甜菊提取物生产和出口企业, 出口额占我国甜菊提取物总出口额的50%以上;青岛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美国GLG集团于2006年投资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这2家公司的出口额之和占到我国甜菊提取物出口总额的80%以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生产与出口国。以甜味剂为例, 从国内市场看, 我国每年要消费近9 000 t的人工甜味剂, 如果用甜叶菊甙取代30%的人工甜味剂, 则国内市场每年需逾3 000 t甜叶菊甙。而目前我国每年才生产2 000 t左右甜叶菊甙, 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从中长期来看, 甜叶菊仍然是一个向阳产业。

3.1.2 建议新增品种。

可以种植栀子、杜仲、厚朴、山茱萸、油茶 (可套种射干等草本药材) 、葛根、百合、白术等药材品种。

3.2 种植模式

3.2.1 当前常见的几种种植模式。

具体如下: (1) 批发市场带动模式。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药材批发市场是典型代表。目前, 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日拥有门店270多家;日上市品种达2600余种, 上市量达6000 t;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批发市场的强大集散功能, 带动亳州周边农户种植药材面积达6.1万hm2, 占全国的1/10以上, 经常种植的品种达230多个, GAP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规范化种植面积达1 586.67 hm2。 (2) 制造商带动模式。典型代表是宛西制药、云南白药等。以宛西制药为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 宛西制药实现了历史文化、现代科技与传统中药的完美结合, 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标杆企业。“药材好, 药才好”。宛西制药极为强调药材的地道性, 将药材基地建设视为企业的第一车间。1998年, 宛西制药在全国率先推行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地道性种植。目前, 宛西制药在河南、安徽、湖北、福建等地共建有5个GAP药材生产基地, 是国内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中唯一拥有5个G AP基地的企业。 (3) 商业企业带动模式。典型代表有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以国内最负盛名的同仁堂为例。尽管同仁堂现在已形成现代制药、零售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 但在多数人的印象里, 它仍然是一个老字号商业连锁企业。发达的商业连锁, 庞大的零售业务, 周到的医疗服务, 3个引擎共同发力, 使同仁堂带动药材种植的能力大大增强, 许多种植户都愿意和同仁堂合作。但同仁堂始终恪守原产地原则, 在吉林、河北、山西、湖北、山东、浙江和安徽等地建成了7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并先后通过国家GAP认证。 (4) 专业种植企业带动模式。典型代表是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建立的何首乌、太子参基地于2004年通过国家GAP认证, 成为全国唯一一家2个品种同时通过GAP认证的企业。公司先后在贵州凯里、施秉等9个县市发展种植基地逾333.33 hm2。目前, 钩藤和半夏GAP认证正在有序推进之中。与一般的种植企业不同, 昌昊建有“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快繁中心”、组织培养车间和智能温室, 形成了种植产业稳步发展的技术支撑, 以及国内领先的生产管理规范体系。从科研实验到良种繁育, 再到示范种植基地, 最终到农户中推广种植, 昌昊基本实现了种植环节的现代化, 确保中药材的高质量、不间断供给[1,2]。

3.2.2 蕲春种植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

中药材种植主体80%是农户, 为了把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种药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 保证农民增收目标实现“生产在户、销售在社”, 必须做好以下3点:一是种药大户带头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扩大品种种植规模。二是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实现订单保护价收购。三是经纪人带头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拓宽流通渠道[3]。

3.2.3 规范化种植。

从2004年起, 中药材种植必须经过中药材质量管理标准GAP认证。被认证的就是药材, 就可以上市交易, 不被认证的就是食品, 不得上市交易。国家对药品的管理, 已经前伸到种植环节。这说明随意种植中草药已经不可取。必须把GAP认证放在首位, 否则本末倒置, 药材就可能会变成食品, 经济效益低。

3.3 销售渠道

3.3.1 成立专业合作社。

可以在县城甚至安徽亳州、河北安国药材大市场成立办事处, 从事中药材种植、药材种籽、种苗培育、药材种苗批发等优质品种的开发、推广及中药材的回收、初加工与销售[4]。

3.3.2 与企业开展订单合作。

由政府牵头, 多方协作, 如蕲春当地与李时珍医药集团开展订单合作, 促进和保障药材种植的效益。

3.4 降低种植风险

3.4.1 品种选择不能单一, 保障药材质量, 建规范化种植基地。

尽量选择药食同源或需求量大的药材如栀子, 除了药用外, 还能在工业、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应用。建立GAP药材基地。

3.4.2 掌握药市信息和种植技术, 种植结构长短结合。

多跑中药材市场和大型中药材生产厂家, 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 还能将收获的药材销往药市和厂家, 建立长期的供销合作关系。中药材品种繁多, 习性不一, 要逐个研究其生长习性, 重视各个种植环节, 以避免技术风险, 确保种植成功。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 坚持生长周期长 (2~5年) 的品种与短期品种 (7个月至1年) 相结合。生长周期长的品种在近年内价格波动不大, 且总效益也很高。如栀子、油茶、柴胡等品种;生长周期短的品种, 年价格波动大, 故在选择上要准确掌握信息, 机不可失。如白术、射干 (块茎繁殖) 板兰根、白芷、元胡等品种[5,6,7]。

参考文献

[1]邢振杰.中药材种植业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现代中药, 2011 (5) :53-55.

[2]侯长红.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中国产业, 2010 (11) :57-58.

[3]赵华.荥经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4) :373-374.

[4]宋兆华, 钟鄂蓉.黑龙江垦区中药材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化农业, 2010 (10) :25-26.

[5]谢华武, 耿小娟, 杨娇.陇西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9 (11) :41-43.

[6]张博文, 赵宪军, 周剑.河北省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1) :207-208.

农村种植中药材 篇5

1、高产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出囗创汇、紧缺价涨的玉竹

2、易种易管致富品种之一:货紧价扬的射干

3、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出囗创汇、紧缺价涨的桔梗

4、高效益品种之一:大宗品种亩产值上万元的白术

5、高效益品种之一:亩效益超万元的大宗品种---旱半夏

6、致富品种之一:紧缺畅销的---天南星

7、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当年种当年收品种——罗汉果

8、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历年畅销品种——黄精

9、高产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的名贵植物——龙牙百合10、高效见效快品种之一:点地成金、药食两用的名贵药材—太子参

11、高产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山药

12、致富品种之一全身是宝,根果都是药——瓜蒌

13、高效益品种之一:投资少、见效快品种——元胡

14、致富品种之一:集观赏药用于一体的大宗品种—白芍

15、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的高效益品种----何首乌

16、投资少、见效快的品种之一:“玄”机无限——玄参

17、致富品种之一:多年高效益的品种—金银花

18、致富品种之一:是地就长的高效益品种—知母

19、高效益品种之一:常用大宗药材品种—地黄

20、高效益品种之一:药食两用多年高效益的红色发财果—枸杞

21、致富品种之一:适应较广的高效益品种—川芎

22、致富品种之一:当年种当年受益的大宗药材品种—丹参

23、致富品种之一:长期高效的摇钱树—辛夷花

24、致富品种之一:一朝种植长期受益的高效品种——酸枣

25、致富品种之一:一朝种植多年受益的高效品种——连翘

26、高效益品种之一:市场紧缺多年畅销的——防风

27、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品种之一:用途广泛的药材——薄荷

28、高效益品种之一:货紧价涨的抗癌药物——猫爪草

29、致富品种之一:货少价扬畅销的——苦参

30、高效益品种之一:货紧价高的名贵药材——白及

31、高效益品种之一:货紧价高的名贵药材—重楼

32、高效益品种之一:货紧畅销的药材——天冬

33、高效益品种之一:货紧价升的药材——麦冬

34、高产高效益品种之一:高产高效益的名贵药材——佛手

35、高产高效益品种之一:高效益药食两用品种—牛大力

36、致富品种之一:价格稳定的常用药材——百部

37、高效益品种之一:高效益黄色摇钱树—栀子

38、高效益品种之一:长期高效摇钱树—吴茱萸

39、致富品种之一:长期摇钱树—枳壳

40、致富品种之一:投资少、见效快的药材—土贝母

41、致富品种之一:全身是宝的高效药材—青木香

42、致富品种之一:高投入高产出名贵药材—天麻

43、高效益品种之一:投资少、见效快的药材—川乌(附子)

44、高效益品种之一:投资少、见效快的药材—紫菀

45、高效益品种之一:红色金子—西红花

46、致富品种之一:集观赏、药、食三位一体的药材—菊花

47、致富品种之一:百年受益的高效品种——山茱萸

48、致富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的高效品种——花椒

49、致富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的品种——杜仲

50、致富品种之一:观赏与药用为一体效益高品种——牡丹

51、致富品种之一:全身是宝的药材品种—厚朴

52、致富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的长寿品种——银杏

53、致富品种之一:大宗中药材品种——黄柏

54、致富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的品种——鱼腥草

55、高效益品种之一:调和诸药的大宗品种——甘草

56、高效益品种之一:高效益大宗品种——当归

57、高效益品种之一:高效益大宗补药——党参

58、高效益品种之一:高效益补气固表之圣药——黄芪

59、高效益品种之一:土元效益好,养殖正当时

60、高效益品种之一:生长快、繁殖强、回报高---全蝎养殖

61、高效益品种之一:繁殖快、回报高---水蛭养殖

62、高效益品种之一:繁殖快、效益好---蜈蚣养殖

63、高效益品种之一:繁殖快、效益高、药食两用---乌骨鸡养殖

64、高效益品种之一:紧缺畅销的---前胡

65、高效益品种之一:当年收货紧价涨 大宗药材---白芷

66、高效益品种之一:当年见效种植简单的大宗药材---板兰根

67、高效益品种之一:多年货紧价昂的大宗药材---远志

68、致富品种之一:多年货紧价昂的药材---川岛柴胡

69、致富品种之一:叶作饲料+根为药的药材---大黄

70、致富品种之一:多年价格稳定的大宗药材---柴胡

71、高效益品种之一:抗癌良药---白花蛇舌草

72、致富品种之一:解暑清凉药材---藿香

73、高效益品种之一:抗癌良药---半枝莲

74、致富品种之一:易种高产品种---穿山龙

75、高效益品种之一:永久的绿色银行---五味子

76、致富品种之一:投资少见效快是地都能种的品种---决明子

77、致富品种之一:是地都能生的品种---荆芥

78、致富品种之一:种植简单、效益较高品种---牛膝

79、致富品种之一:粗放管理、骄艳的石竹花品种---瞿麦

80、致富品种之一:粗放管理、简单省工的品种---紫苏

81、高效益品种之一:败毒抗癌的高效益品种---急性子

82、高效益品种之一:紧缺畅销品种---南沙参

83、致富品种之一:稳中上涨畅销品种---黄芩

84、高效益品种之一:高效益大宗品种---北沙参

85、致富品种之一:省力省工高产品种---益母草

86、致富品种之一:药食两用、畅销价涨---薏米

87、致富品种之一:历年价格较稳定的品种---紫草

88、高效益品种之一:全草及根都是宝的品种---徐长卿

种植中药材,获取正确信息很重要 篇6

一、正规渠道了解信息。通过正规的媒体如广播、电视以及国家与地方政府出版的中药信息期刊、报纸来了解。这方面报刊有中国药材公司贸易中心编辑的《中药经济与信息》,每旬一刊;中国药材公司公开发行的《中药研究与信息》月刊;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出版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另外还有《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中药事业报》、《农村百事通》发布的中药材信息等。对于街头的那些广告、传单切不可轻信。

二、到药材专门市场调查行情。如河北安国、安徽毫州为代表的大型产区市场;广西玉林、河南禹州、湖南邵东廉桥、江西樟树为代表的中型产区市场;成都荷花池、西安万寿路、兰州黄河等集散市场;广州清平、广东普宁为代表的销区市场;另外,还有重庆解放路、哈尔滨三棵树、山东舜王城、湖北蕲春、湖南岳阳花板桥、昆明菊花园等。在这专业市场中就近调查1~2个市场,了解行情,进一步确定销售信息的可靠性以及今后的走势。

三、请教、咨询行内人士。有些信息看似十分诱人,其实一文不值。由于当地土壤、气候、加工等条件的局限性,种植、加工并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质量、产量、效益。为了销售种苗,有些广告信息开出“优惠”条件,比方说回收中药材、种籽,并许诺签订回收合同。但真的要求回收时,对方有可能会以质量等方面的借口压级、压价或者拒收,到头来造成产品积压。

为了辩别信息的可信度与实用性,可请教或咨询行内人士。如到当地的药材收购部门了解是否收购,且收购价格、要求、标准怎样;如到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向专家了解当地种植、加工的适应性、可行性;如找有关种植、加工、销售方面的专业户了解种植和加工与销售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有时可直接向一些大专院校从事中药开发研究的专家、教授去函或电话咨询。

荥经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综合环境因素调查分析表明, 荥经县中高山地带生态环境特别有利于川黄柏、天麻、黄连等中药材的生长。荥经县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资源, 有效保护荥经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增加农民收入, 致富一方农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立足荥经县资源优势, 切实加强对中药材种植业的经费支持, 县农业技术部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并不断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培训推广, 各中药材发展的主要乡镇, 也纷纷提出了切合各乡镇实际的发展措施, 全县上下齐心协力, 掀起了中药材种植的热潮。

1 荥经县主要种植的中药材及其概况

自古以来荥经民间便有中药材种植的习惯, 部分药材品种优势突出。现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川黄柏、川牛膝、芸木香、黄莲、天麻、佛手柑、白术、当归、白芍等, 其中天麻和川黄柏2002年被誉为“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据调查, 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5 333.33 hm2左右, 其中川黄柏就占4 666.67 hm2之多。

1.1 川黄柏

川黄柏是荥经县重要的乡土树种, 荥经黄柏为芸香科植物秃叶黄皮树, 皮厚色深。经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荥经川黄柏的总生物碱含量高达9.7%, 其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平均值为7.47%, 最高为9.86%, 明显较省内其他地方产川黄柏含量高 (全省小檗碱含量4%~6%, 省外为0.6%~2.5%) 。同时对药材中重金属及农残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铜砷铅镉汞及农残三氯硝基苯艾试剂的含量均符合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要求。

“十五”期间, 荥经县以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 四川鸿龙天然植物生化有限公司为项目支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 通过“公司+科研+基地”, “公司+农户建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大力实施川黄柏规范化种植GAP研究, 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 “川黄柏规范化种植荥经科技示范区”被列为四川省第2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四川) 基地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区”, 带动全县发展川黄柏种植逾4 666.67 hm2, 成为全川最大的川黄柏栽培区。

1.2 天麻

荥经是四川省天麻生产基地县之一, 自古以来荥经天麻就闻名于世, 素有明麻之称。“鹦哥嘴, 红挞帽, 荷苞形, 玉带缠腰, 细皮嫩肉半透明”就是业内人士对荥经天麻的形象描述。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天麻品种主要有水红杆、乌杆、青杆、红杆、白杆、黑杆等6个品种, 以乌杆天麻的品种为好, 且系优质品种。2009年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对荥经天麻有效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荥经天麻的天麻素含量为1.01%, 高于规范规定值0.2%的5倍以上。

荥经县天麻人工种植早在1969年就取得成功, 但是因为有性繁殖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突破, 致使麻种退化、品质下降, 天麻种植业一直以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005年, 荥经县依托天麻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 启动实施了天麻有性繁殖及仿野生规范化种植等技术研究工作, 在解决麻种退化、品质下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据测定, 采用有性繁殖、仿野生种植的天麻无论天麻素、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 还是外观品质和产量均不亚于野生天麻。根据对天麻种植户的调查, 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有性繁殖仿野生种植天麻, 18个月以后, 产值可达120万元/hm2以上。

1.3 黄连

黄连也是荥经具颇具特色的优质中药材。荥经黄连山就因所产黄连质优而得名。据荥经县志记载:在明代, 荥经黄连被列为贡连, 因连年采挖, 资源耗尽, 而贡数不减, 老百姓倾家荡产, 也不能供贡, 故作《黄连谣》以泄愤, 流传至今。21世纪初期, 荥经黄连种植曾一度发展, 但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不快。

1.4 其他中药材

川牛膝、芸木香等中药材在荥经县表现也不错。据调查, 目前全县种植川牛膝、芸木香133.33 hm2以上, 这2种药材性喜气候凉爽, 比较集中地分布于新建、三合等乡的中高山区, 栽培管理简单, 几乎不占耕地、不用药肥, 种植成本低, 药材品质好, 基本不愁销路, 长期以来处于较平稳的发展态势。近年来, 佛手瓜、当归、白术、白芍等中药材在该县也有一定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生产带有盲目性

据调查, 2007年荥经县白术、当归收购价2.5元/kg左右, 受金融危机和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 2008年这2种药材收购价分别跌至1.6~2.0元/kg和0.4元/kg左右, 不少药农对种下的跌价药材弃而不管;川黄柏也因几年前低价烂市, 龙头企业和农户难以应对较长时期的市场疲软, 逐步放松了对黄柏基地的管理和投入, 出现了只收不种、只收不管、顺其自然的现象。近年来, 药材售价攀升, 尤其是川黄柏, 2010年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峰, 据业内人士分析, 川黄柏生长周期长, 多年来其资源遭掠夺性采剥, 破坏严重, 加之因数年价低, 资源逐年减少, 从长远看后市较好。因此, 不能凭借某种药材在某一时候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去判断是否种植、种植多少, 尤其是对已经种下的药材, 更不能轻意丢弃, 而应该遵循经济规律, 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变化。

2.2 技术力量薄弱, 服务体系不健全

荥经县中药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专业协会也不多, 且多流于形式、作用不大。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正在探索和起步阶段, 其运转机制及带动作用还无法定论。此外, 除了招商引入的部分外地药企外, 荥经县只有中药材种植、营销大户, 缺乏真正注册或正常运转的本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营销企业。由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

2.3 品牌意识不强, 商品价值隐匿

荥经天麻、黄柏、黄连等中药材虽然品质超群, 但对它们的品牌打造和包装宣传不够。据调查, 荥经天麻曾注册了“相岭”商标, 但从注册开始, 直到近年保护期满都很少有人问津“相岭”二字。外销中药材主要以初级产品通过药商收购进入市场, 大都没有包装, 即使有包装也没有荥经的商标和质量标志。如果忽略品牌效应, 将荥经明麻、荥经黄柏等优质中药材隐居深山, 地产药材的“道地”价值将会无形损失。

3 对策

3.1 强化市场意识, 减少盲目发展

药材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抱着“种涨不种跌”的心态, 只种涨价药材, 不种跌价药材, 甚至随意丢弃辛苦种下的跌价药材, 收成时可能出现高价药材变低价, 跌价药材变高价的现象。因此, 应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全面提高各级部门, 尤其是药材经济组织和药农审视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 加强药材加工、贮藏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提高药材加工、贮藏技术水平, 以利于把握价格有利时机, 实现药材种植效益最大化。

3.2 建立专合组织, 培育龙头企业

加强专合组织的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 构建“市场引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 将中药材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融为一体, 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药农凝聚为一体, 与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发展,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减少药农的种植技术和产品销路等后顾之忧, 有效推动中药材的产业化经营[1,2]。

3.3 打造特色品牌, 弘扬传统文化

荥经县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不仅有利于天麻、黄柏等道地药材的生产, 而且还适宜于优质茶叶、猕猴桃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上, 应结合山区农业小县的实际, 本着整合资源、综合开发的工作思路, 集中打造1~2个能彰显荥经土、特、优的农产品品牌, 共同提高荥经道地药材和其他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 避免品牌杂乱繁多、主体优势被淹没、产业成不了“气候”的现象。天麻、黄柏等道地药材, 还可以地理标志申报为突破口, 积极打造“荥经天麻”和“荥经黄柏”, 以弘扬荥经地产品牌和特色文化, 不断提高地产药材的商品价值,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实现中药材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

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继承传统和创新形式相结合, 重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一是优化公益农技队伍结构, 充实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实力, 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科技示范点的引导作用;二是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药企的联系, 通过县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 不断提高中药材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发挥好中药材专合组织、专业户、示范户、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动作用[3,4]。

3.5 重视道地种植, 发挥特色优势

种植中药材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道地性, 如果忽略中药材道地种植的特殊性, 盲目发展, 辛苦多年种出的药材可能因使用价值不高而徒劳无功。当前, 应该主要加强天麻和川黄柏等特色优质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发展, 按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思路, 因地制宜地发展年膝、云木香、黄连等适合本地、优质高产、能在荥经县形成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对引入的中药材, 一定要做好适应性和药材品质的鉴定, 切忌盲目引入。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 应该加强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积极探索和实施高矮配合、长短结合、互补互利的战术, 选择和确定好药材与药材或药材与其他作物间套作的最佳搭配, 以降低种植风险, 促进药农增收。

4 致谢

该文在撰写过程中, 得到了民盟荥经总支、荥经县农业局在基本情况调查等方面的帮助, 特此致谢!

摘要:综述了荥经县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适于多种药材生长, 尤其是川黄柏、天麻、黄连等道地优势突出, 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荥经县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业,现状,问题,对策,四川荥经

参考文献

[1]张博文, 赵宪军, 周剑.河北省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1) :207-208, 211.

[2]李全新, 郑少锋, 李瑞青.西部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27 (3) :13-16.

[3]李艳.本溪市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 2006 (3) :69.

中药种植业 篇8

1 黑龙江垦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1.1 人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黑龙江垦区辖区横跨小兴安岭南麓, 拥有林地90.3万hm2, 林地胜产人参、北龙胆、关防风、北五味、平贝、黄芩、刺五加等北方地道药材, 基于黑龙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所产北药以其质量好畅销国内外市场。

黑龙江垦区中药材人工种植很早就有人尝试。自有统计记载的1978年以来, 黑龙江垦区中药材种植最低面积是1996年, 只有3hm2, 最高年份是2007年, 种植面积可达15893hm2;1978~1997年的20年里种植面积都在1000hm2以内徘徊发展;1998~2007年的10年间, 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逐年上升达到最高点。

1.2 不同年间种植面积有5~10年连续的起或伏

30多年来, 人工栽培面积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87年) , 连续10年人工栽培在500~1000hm2, 第二阶段 (1988~1997年) , 10年间种植面积只有93、94年超过200hm2, 其他8年面积下降到200hm2以下;第三阶段 (1998~2002年) , 5年间年均人工栽培面积是之前10年的10倍以上, 在2000~4000hm2;第四阶段 (2003~2008年) , 6年间年均人工栽培面积继续升高达到undefined10000hm2以上, 其中有4年接近或突破15000hm2。

1.3 各年人工栽培种类有所不同

黑龙江垦区中药材种植主要是人参、平贝、龙胆草、水飞蓟、五味子、防风、黄芪、甘草、刺五加、柴胡、桔梗、羊乳、板兰根、北沙参、辽细辛、黄芩、库叶红景天、党参等20余种, 根据市场需求不同年份种植的面积也不同。其中种植面积一直保持较高的是水飞蓟和板兰根, 连续多年面积不减;其次是平贝、防风和人参, 面积较大, 呈上升趋势;面积较大但处于下降趋势的是龙胆草、五味子、黄芪等;面积始终较小的有甘草、柴胡、桔梗、北沙参、黄芩等。

各分局的农场种植重点不同。哈尔滨分局种植的主要品种是水飞蓟、龙胆草、甘草和刺五加;绥化分局种植的主要品种是平贝、水飞蓟、板兰根、甘草等;牡丹江分局主要种植甘草、黄芪、水飞蓟等;北安分局主要种植龙胆草、防风等;红兴隆分局主要种植人参、黄芪、甘草、防风等。初步形成了以当地优势品种为主的北药开发模式, 即北安分局突出的是龙胆草、防风;牡丹江分局为刺五加;红兴隆分局以黄芪为主;绥化分局以平贝为主的生产基地, 并首创了果药立体栽培模式、葡萄与平贝的立体栽培模式。

2 黑龙江垦区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药材资源、经营方式和价格等的变动使得种植面积不稳

据统计, 1978~1997年人工栽培面积小是因为当时野生药材较为丰富, 人们主要以采收为主, 种植为辅。而在1998年以后, 野外采收量越来越少, 不能满足需要, 使得人工栽培面积逐年上升。

分析30年间种植面积有持续低或高的原因是, 1979~1987年间林场由集体所有, 中药材主要是集体种植和统一种植, 面积较为稳定;1988年开始至1997年, 逐渐改变林地所有制, 开始注重林木栽植, 中药材价格又起伏不定使得种植面积10年连续走低。1998年以后, 黑龙江垦区在国家出台的中药材种植优惠政策下, 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管护责任制,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这样就调动起了药材种植户的积极性, 加上价格看涨, 中药材种植面积得到了突破。

2.2 种植面积小、机械化程度低影响种植标准化和规模化

黑龙江垦区林地面积达90多万hm2, 可用面积至少30万hm2, 但现在种植中药材最大面积才1.5万hm2, 只占可用面积的5%, 说明种植中药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退耕还林地可以大面积发展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种植区多在山区和半山区, 由于没有适宜中药材林下种植的机械, 如中药材播种机、中耕机、收获机等, 种植管理基本靠手工劳动, 加之人工费用急剧上涨, 中药材的种植成本较高, 中药材大面积种植急需专用机械。

2.3 良种和配套技术不能满足种植户的需求

与黑龙江垦区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相比, 中药材种子选育、种苗繁殖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没有建起良种繁育研究基地和配套技术体系。没有完整的科研成果来保证品种优良、抗病和丰产, 从而造成产量不稳定, 种子资源的不足, 技术环节的脱节或不完善;调查中发现多数种植户还处在自行留种、随意购种、只种不选、自繁自用现状, 盲目种植问题较为严重。

其次, 没有专用农药和肥料等生产资料, 病虫害防治和种植收益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年下来收益不尽人意, 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3 发展对策

3.1 抓好龙头带基地, 促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建立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药材种植户的产业经营机制, 通过订单生产、协议包产等形式投入到中药种植、管理和产品收购当中, 促使种植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管理药田和产品。这样才能减少种植业生产的盲目性、抵御药贩子哄抬或降低药价、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带动药材种植户更大规模地发展中药材种植业。通过龙头企业对药材原始产品的加工、提取和研发,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拉动药材种植户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实现种植与加工的双赢。这样, 既发展了中药加工产业, 又解决了药材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3.2 开展中药材育种和栽培方面研究, 为大规模种植提供技术依托

开展中药材优良种源筛选和新品种选育研究, 解决品种源头混乱问题;开展中药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开展中药材植保综合技术研究, 提供生物农药和配方。

收集中药材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的数据, 完善中药材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 对重要野生资源, 通过人工抚育及科学管理, 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

积极推广黑龙江垦区地道药材的研究成果。应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 快速扩繁优良种苗;制定适于黑龙江垦区应用的生产技术规程;为农场和药材种植户提供中药材种植、优良品种繁殖等技术服务。

3.3 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 提供现代多功能展示区

中药以地道药材为佳。所谓地道药材就是某种药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 以某地产品为正品。因此, 在今后的种植上必须坚持以“地道药材”为标准, 因地制宜, 当种则种, 决不能跟风跑, 盲目种植, 以便生产出上等佳品, 打出名牌。

根据国家对中药的规范管理, 制定中药材新品种的生产管理规范 (GAP) , 提供规范化的技术规程。坚持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业基地, 在产地生产环境、栽培、采收、初加工、包装、贮藏、文件管理等方面要严格按GAP的要求和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 实施。

根据不同区域林下经济种类对基地的林地进行定位和区划, 建起森林和植被保存较好的“原始种源展示园”, 适于不同中药材种植的“中药材技术示范园”, 建设温室、初加工厂房和冷库等设施配套的“现代设施生产加工园”, 根据当地山林和景区特点打造的“科普教育观光园”等。

今年适宜发展的中药材种植 篇9

天冬又叫明天冬、天门冬、主产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常用中药材, 原来依靠野生供药用。近年野生资源减少, 上市量逐年减少, 而家种天冬发展缓慢, 因此天冬成为近两、三年市场上畅销货, 价格也不断上扬, 2007年1月每千克销价还只是22至24元, 目前已升到28至30元, 尚可大力发展种植。

百部常用中药材, 主产广西、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区。目前仍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供药用, 而人工种植尚未起步, 2007年已出现供不应求, 销势不断看好, 价在上扬。去年1月每千克销价还只是5至6元, 目前已升至7至8元。现人工栽培技术已成熟, 2008年可以发展种植。

半夏又叫旱半夏。主产四川、贵州、湖南、山东等省, 原为靠采挖野生供药用, 虽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 但生产发展发慢, 商品量不大, 而野生上市量也逐年减少, 价格多年居高不下, 目前每千克销价50元左右, 2008年可以大面积发展种植。

猫爪草主产浙江、江苏、河南等省, 广西亦有产。前几年因生产萎缩, 野生资源枯竭, 上市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目前每千克销价高达85至95元。而这两年种源严重不足, 生产恢复慢, 2008年有种源的产地, 可以尽可能扩大种植面积。

天麻又叫赤箭, 常用的中药材。主产陕西、湖北、安徽、浙江等地。由于前些年产地和商家库存大, 市场上销势欠畅, 价格偏低, 产地生产萎缩, 经多年消化, 库存已薄, 再加上以天麻开发出的中成药, 保健品增多, 天麻需求量迅速增加, 2007年销势转畅, 每千克从年初50至80元升至年末80至125元。2008年可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水半夏又叫戟叶半夏, 主产广西, 江西已有种植。水半夏是以水稻田种植的品种, 近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大力扶持, 实行粮食生产补贴和保底价收购等多项政策, 调动了产地群众的积极性, 水半夏生产被粮食生产挤掉, 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 每年上市量随之下降, 2007年出现供不应求, 销势加快, 价格上扬。年初每千克销价还只是6.5至7元, 年末价升至11至11.5元, 2008年, 产地应适当扩大面积生产。

巴戟天又叫巴戟, 鸡肠风。主产广东、广西两省区, 由于前几年价格偏低, 产地药农只挖不种, 使在地面积不断减少, 上市量也逐年减少, 进入2006至2007年市上供不应求, 销势转快, 2006年年初每千克只是14至16元, 年末升18至20元, 2007年再升28至30元。2008年华南各省可以大面积发展种植。

了刁竹又叫徐长卿, 主产东北三省, 其它一些省份也有产, 前几年因市上了刁竹价格过低, 种植无效益, 产地纷纷弃种, 面积锐减, 2007年上市货量不足, 供不应求, 销势转好, 价格上扬, 年初每千克销价还只是9至10元, 年末便升至16至17元。产地应恢复生产, 扩大种植面积, 保证市场需求。

甘草又叫甜草、国老。主产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 是中药材中销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品种之一, 目前已开展大面积生产。近年甘草用途不断拓宽, 需求量逐年增加, 市上销势和价格也十分看好。甘草根深叶茂, 还有固沙作用, 可在沙漠地区大力发展种植, 一方面可保持市场需求, 同时也可以恢复沙漠地区生态环境, 一举多得。

丹皮主产安徽、四川、重庆、湖北等省。由于前些年销售不畅, 价格偏低, 再加上生产周期较长, 产地种植面积减少, 导致2007年产地货源不足, 销势转快, 价格上扬, 1月每千克销价还只是13至15元, 年末便升至20至22元。产地应恢复和发展生产, 扩大种植面积, 以保证药用需要。

中药青蒿化学成分与种植研究现状 篇10

目前,有许多国家与地区大力支持和推广青蒿的种植,用于工业上生产抗疟新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关青蒿规范化种植研究主要以青蒿素为有效成分指标进行研究。许多学者已经考察了不同播种期、产地、栽培方式、种源、土壤、生态环境对青蒿素产量的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青蒿化学成分及种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青蒿的规范化种植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1 化学成分研究

随着对青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青蒿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据文献报道[1,2,3,4,5,6,7],青蒿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香豆素、萜类、苯丙酸类和挥发油。

1.1 萜类

青蒿素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被发现,作为高效的抗疟药使用,陆续从青蒿中分离出来的萜类还有青蒿甲素、青蒿乙素、青蒿丙素[1]、二氢去氧青蒿素B、去氧青蒿素B[2],青蒿酸[3]等。

1.2 黄酮类

采用甲醇提取,LC-DAD-ESI-MSn鉴定出40个酚类化合物[4],其中有16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apigenin-6;8-di-C-glu;apigenin-6-C-ara-8-C-glu;schaftoside;apigenin-6-C-pent-8-C-glu;mearnsetin-glu;apigenin-6-C-rha-8-C-glu;quercetin-rha-glu;apigenin-8-C-glu;3,5-dihydroxy-6,7,4-trimethoxyflavone;apigenin-6-C-glu-8-C-pent;mearnsetindi-glu;3-hydroxy-6,7,4-trimethoxyflavone;apigenin-6-C-glu-8-C-rha;3,5-di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isorhamnetin-glu;quercetin-glu;有学者用高速逆流色谱法从干燥的青蒿叶中提取分离出紫花牡荆素[5],产率为16.5%。

1.3 苯丙酸类

目前,苯丙酸类主要是奎宁酸类衍生物,包括5-caffeoylquinic acid;3-caffeoylquinic acid;1-feruoyl-5-caffeoylquinic acid;4,5-dicaffeoylquinic acid;3,4-dicaffeoylquinic acid;1-caffeoyl-5-feruoylquinic acid;3,4,5-tricaffeoylquinic acid;5-feruoylquinic acid;3,4-diferuoylquinic acid;3,5-diferuoylquinic acid;4,5-diferuoylquinic acid[4]等。

1.4 香豆素类

莨菪亭[6]、东莨菪内酯[7]等。

1.5 挥发油

由于种植条件和地区不同,挥发油的含量和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异。利用GC×GC-TOF-MS测定青蒿中的挥发油,鉴定出303个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类物质,包括冰片(15.903%)、(Z)-β金合欢烯(12.920%)、吉玛烯D(10.900%)、β-反石竹烯(5.984%)、桧烯(3.213%)、β-桉叶烯(1.254%)、β-百里香素(1.224%)、胡椒烯(1.139%)等33种成分[8]。何兵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用GC-MS对酉阳青蒿中的挥发油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46个成分,鉴定出41个,主要有蒿酮(43.04%)、右旋樟脑(12.12%)、桉油精(7.44%)、莰烯(5.64%)、β-月桂烯(3.32%)、大根香叶烯D(4.43%)、β-石竹烯(3.52%)、石竹烯氧化物(2.01%)等,占挥发油总量的93.74%[9]。从甘肃河西走廊青蒿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主要为甜没药萜醇(23.47%)、甜没药萜醇氧化物B(11.31%)、甜没药萜醇氧化物A(6.27%)、反-橙花叔醇(10.04%)、2-乙烯基萘(8.72%)、反-罗勒烯(6.88%)、柠檬油精(4.91%)[10]等。

1.6 其他成分

盛晓甘等[11]用气相色谱法,采用FFAP交联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对黄花蒿中的中脂肪酸进行研究,证实青蒿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二十二碳多烯酸、二十四碳多烯酸、棕榈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花生二烯酸、油酸等。此外,青蒿还含有糖类[12]、氨基酸[13]等。

2 种植研究

青蒿中的青蒿素被认为是的主要抗疟成分,许多研究以青蒿素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种植条件及环境对青蒿品质的影响。

2.1 栽培方式

分别采用高畦盖膜、平畦盖膜、高畦不盖膜、平畦不盖膜栽培青蒿,在团棵期、旺长期、成熟期、采收期干燥后测其干重,由于高畦盖膜土壤中肥料流失少,透水保水高,因此高畦盖膜栽培青蒿在各时期生长均好;高畦盖膜栽培的植株青蒿素含量最高,且青蒿素含量与植株叶产量正相关,一方面高畦盖膜栽培有利于枝条发育,使株型增大,产量增加,另一方面地膜反光使青蒿下部照射增强,减轻了青蒿的早衰[14]。由于盖膜栽培可提高地温、保水,使根系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增强,在海拨1 900 m以上的云南曲靖地区盖膜栽培可使青蒿素产量提高0.11%[15]。

2.2 播种期

为探寻最佳播种期,蒋运生等[16]在广西桂北1~5月播种黄花蒿,8月采收,采用LSD和ANOVA法比较不同播种期植株的根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根冠比、叶青蒿素产量、株高和地径,结果均为1月>2月>3月>4月>5月,1月叶青蒿素产量可达0.963%,因此1~2月最适宜种植黄花蒿,播种越早黄花蒿产量和质量越高,播种期越晚植株越小,青蒿素含量越低。

2.3 种植密度

由于水分、养分和空间的竞争,种植密度严重影响苗效、生物量分配和产量。陈德素等[17]对青蒿不同播种量进行壮苗实验,选取每公顷150、300、600、900、1 200和1 500 g种子进行播种,采用样方调查统计法,考察植株性状和产量,实验表明,播种量越少,苗有效率越高,一级苗(苗茎基粗0.40 cm以上)和二级苗(茎基粗0.30~0.39 cm)所占比例越高;播种量增大,三级苗(茎基粗0.22~0.29 cm)比例也随之增加,而叶片产量下降。在闽东北半山区种植青蒿,行距60 cm,株距40 cm的种植密度适宜种植,且青蒿素含量达到1.326 7%[18]。这说明不同地区种植密度存在差异。

2.4 施肥水平

氮、磷、钾及一些微量元素,在植物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宜的施肥量,是青蒿生长必不可缺的。Mensure等[19]用不同氮含量(0、40、80、120 kg/亩)的土地种植青蒿,不同含量的氮对植株高度、挥发油等没有影响,而青蒿素的含量却显著不同,其中120 kg/亩的青蒿素含量最高;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对青蒿产量有较大影响,且氮、磷有互补作用,而青蒿素含量随土壤中钾含量增加而增加,当氮∶磷按1∶1施肥时,增加适量的钾,可使青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同时增加[20]。王满莲等[21]报道,供氮量在0~0.2 g/kg之间青蒿素含量、地径和株高随供氮量的增大而增加,0.2~0.6 g/kg之间青蒿素含量随供氮量的增大而下降,地径和株高变化很小。微量元素锰、锌浓度0.1%~0.5%能提高青蒿素含量和黄花蒿干叶产量,硼对青蒿素含量和黄花蒿干叶产量无明显影响,而且1.0%的硼会产生负作用[22]。

2.5 光照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前提,不同光照影响植物的开花、生长发育及营养的吸收利用,光和能力强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同化物的累积。青蒿是一种光合作用能力很强的植物,喜光,对弱光适应性也较强。分别在连续黑暗、连续光辐射和先光辐射后黑暗条件下,对青蒿根部进行处理,测定青蒿素含量,结果,连续光辐射大于连续黑暗中青蒿素含量,而用先光辐射后黑暗处理的大于连续光辐射中青蒿素含量,前者可能与光辐射增进营养吸收和碳水化合物累积有关,后者可能是由于连续光辐射导致关键酶缺失和次级代谢中的碳砖移[23]。

2.6 采收期

采收时间和采收次数的不明确,导致青蒿药材质量的不均一和不稳定,因此,最佳采收期的确定对于青蒿质量的保证是必要的。在勒克瑙地区,青蒿适宜2月种植7月采收或4月种植8月采收,青蒿素平均含量在40 kg/ha,而种植大于30周,采收4次,青蒿素含量平均在75 kg/ha[24]。有研究表明四川泸州的青蒿,青蒿素含量在8月含量最高[25],而山东产黄花蒿九月花蕾期青蒿素含量最高[26],云南栽培黄花蒿在花芽分化期青蒿素含量最高[27]。

2.7 纬度

纬度对青蒿素的含量有影响,发现从南至北呈现出递减趋势。贵州施秉地区单株青蒿素含量在1.27%~1.34%,广东清远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达1.08%,四川一带单株含量在1.20%~1.23%[28]。华中地区武陵山地青蒿素含量平均在0.48%~0.88%,最高可达1.0%[29]。天津地区青蒿中青蒿素平均含量在0.5%左右[30]。

2.8 繁殖方式

传统栽培方式由于地域的分布和植株部位的不同,青蒿素含量并不均一,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可以保持青蒿优良性状、提高质量和产量。对黄花蒿愈伤组织诱导和根、芽分化组培得到黄花蒿组培苗,分别进行温室移栽和露天栽培,组培苗生根率和成活率均在95%以上,生物性状稳定,与野生黄花蒿相比,各生长期青蒿素含量均比较高[31]。采用有性选择和组织培养相结合,一方面选取优良种源进行种子繁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培养可以繁殖其优良特性,大面积扩繁,从而提高繁种效率[32]。

综上所述,中药青蒿化学和种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阐述,如青蒿清热解毒物质基础、种质资源不清,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质量评价不全面,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青蒿资源化学与规范化种植研究,考察各种生态因子及种植条件对青蒿中多种有效成分影响,确定有效成分变化规律,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青蒿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青蒿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香豆素类、萜类、苯丙酸类和挥发油。研究表明不同的播种期、播种量、栽培方式、施肥水平、光照和采收期对青蒿的生长及化学成分会产生影响。本文对青蒿化学成分和青蒿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进行综述,以期为青蒿的标准化种植提供全面可靠的参考。

上一篇:远程在线修改下一篇:具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