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植业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特色种植业范文

校本课程的开发—特色种植

李钊庄镇李虎庄中心小学

校园经济是我校的特色。几年来,我校把校园经济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并进行开发 ,收到了一些成效。下面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一点儿尝试,借此机会,和各位领导交流一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们决定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校园经济,即“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在“立足乡土、突出特色、科研先导、促进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求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之路。

李虎庄小学地处丰润水区,土质贫脊,但特别适合豆角、辣椒的生长。李虎庄小学所辖的四个村,有50%以上的土地种植豆角和辣椒,李虎庄的豆角闻名遐迩,品质优良,以色正、质优、味纯而倍受消费者的好评,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产品远销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地,受到了客商的青睐,每年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种植作物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每年的春夏季节,大批的客商云集李虎庄及周边的村庄,种植经济作物是家乡人民致富的龙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各家各户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种植豆角和

辣椒中去,当地流传一句“要想生活好,赶快种豆角;要想生活高,就得种辣椒”的顺口溜。豆角的生长期较短,每年的三月地种植,六月初收获。辣椒生长期较长,每年从春季栽种开始,到夏、秋两季的田间管理,直至10月分收获。种植豆角和辣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校开发“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家居本乡,其家中大多从事农业,因而很多教师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时间参与其中。他们对种植则两种作物非常熟悉,有的老师甚至成了周边地区的技术“权威”。在进行“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开发时只要对教师稍加培训即可。另外,我校99%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以农业种植为家庭主要产业。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他们对豆角、辣椒种植收获等劳动都非常熟悉,有的同学甚至放学后就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同学们对研究自己身边的资源、豆角、辣椒种植和采摘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这些因素又为我校“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一)、准备阶段,建立研究组织,明确人员分工。

1、 成立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2、确定本阶段的主要工作。

⑴、理论学习: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和理论资料。

⑵、培训交流:开展“校本课程之我见”、“校本课程纲要制定”等培训交流活动。

⑶、问卷调查:分年级在学生、家长及教师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途径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提炼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家乡特色作物种植”的相关资源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因素。

⑷、制定方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实验实施管理办法及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二)实施阶段

1、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培训教师。按照方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3、组织观摩、研讨、讲座等活动,反馈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请专家组成员指导,及时调整实施计划,改进实验工作。

4、通过典型引路,全面实施课程开发。

5、做好实施过程的分析与管理。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调查参观,了解种植作物的变迁,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参观、访查、实践、操作,

了解豆角、辣椒栽培技术和田 间管理技术,掌握豆角的种植技术和辣椒的田间管理及采摘技术,了解“豆角下种——田 间管理——豆角收获”和“辣椒下种--田间管理--辣椒收获--选择辣椒”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种植农作物的辛劳,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组织学生调查种植大户一年的收益 ,培养学生勤劳致富意识。通过组织学生为家乡的特色产业作广告语,介绍家乡写导游词等活动,挖掘其文化因素,使学生感受其间蕴含的浓浓的文化气息。

2、研究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兴趣。

①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从事行动研究的“实践型”、“学者型”的教师,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策划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勤于动脑、勇于探究、善于反思。

②在学习内容上,我们遵循教师就是服务者的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学校、农村、工厂等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服务。

③在教学组织中,我们认为教师应成为一名合作者。“传道、授业、解惑”是以往教师的任务。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而更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学习方式的确定要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主要包含了以下几项要求:①学生的自主发展。校本课程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指引学生把课程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和创造性行为;②学生的有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因地制宜,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发挥,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既要鼓励学生探究新知、学会技能,又要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与共同交往中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能否落到实处,能否使教师接受,学生得益,家长认同,能否真正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持续发展,关键在组织与实施这一环节。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1、 利用学校的资源--学农基地,组织学生到学农基地参加实践劳动,从种到收“一条龙”全部学生参与,做到课堂教学与亲自实践相结合。

2、聘请种植大户到学校学农基地作指导,做到由种到收全方位指导,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3、加强培训,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校本课程的原生态为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又左右

着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度,因而,教师的培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把教师的培训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结合起来,帮助教师设计自己的专业化成长规划,培养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搭建平台,为教师显示才华,展现自我创造机会,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中不断进步,从而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4、注重过程管理,把校本课程不断引向深入。学校对教师的课程纲要编写情况 ,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实行跟踪评估。教导处还定期对教师的教后反思情况进行指导,每周检查、总结一次,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与过程,关注学生的态度、方法与实践的能力,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5、加强课程档案建设

学校指派专人负责课程开发中的档案管理,加强对有关数据的分析、研究、整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总结提供依据。

以上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由于我们的努力,我校先后获得市级“校园经济先进单位”、区级“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只是尝试阶段,肯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校的经验,真正办出具有水区特色的一流学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2012.3

第二篇:镇安县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镇安县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年)

为加快我县区域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全县特色种植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以烤烟、茶叶、中药材、设施蔬菜、魔芋为主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截止2008年特色种植产业面积发展到18万亩,产业收入达到1.2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县自然生产条件差,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生产经营理念滞后等诸多要素,导致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而零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益低下。因此,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种植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优化产业布局为主线,以发展特色种植为抓手,以科技增效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依靠科技,提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 1 -

三、预期目标

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思路,力争经过四年的努力,到2012年全县烤烟、茶叶、中药材、设施疏菜、魔芋等五大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达到35万亩,实现产业收入

3.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370元 。其中:烤烟面积5万亩,产量14万担,收入1亿元,烟农人均增收780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茶叶200吨,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中药材规范种植面积4万亩,野生抚育面积稳定在15万亩,实现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设施蔬菜面积3000亩,收入3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0元;魔芋面积3万亩,收入6200万元,人均增收250元。

四、区域布局

(一)烤烟

培育以“青铜关镇、龙胜乡、永乐镇、回龙镇为主中部烤烟生产带”、“以柴坪镇、庙沟乡、余师乡、达仁镇、黄家湾乡、结子乡、云盖寺镇、杨泗乡、月河乡为主西部烤烟生产带”、“以高峰镇、张家乡、米粮镇、铁厂镇、大坪镇、灵龙乡、西沟乡为主东部烤烟生产带”等三大烤烟产业带,大力推进“强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 2009年,全县种烟村达到88个,面积2.5万亩,烟叶产量6万担,收入4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60元;2012年,种烟村103个,面积5万亩 ,产量达到14万担,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二)茶叶

以达仁镇为主产区,辐射带动余师乡、柴坪镇、东川镇、青铜关镇、

永乐镇等五个乡镇的适生区域种植,发展林茶间作及基本农田标准化种植。全县2009年茶叶面积3.5万亩,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0元;2012年面积达到8万亩,产业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三)中药材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实施木本上山、草本入川和野生资源抚育工程,山地以藤木本药材为主,平地、基本农田以草本药材为主,建设以乾佑河东的回龙镇、铁厂镇、高峰镇、西口镇、茅坪镇、米粮镇等6个乡镇为重点的药材人工种植区和西片余师乡、杨泗乡、木王镇、达仁镇、庙沟乡、东川镇6个乡镇为重点的野生药源抚育区。四年内建设规范、稳定的药源示范基地4万亩,建立野生天然药材资源抚育基地15万亩,建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1000亩。努力把金银花、五味子、木瓜、丹皮、三叶木通、柴胡、黄芩、猪苓、天麻、红豆杉等10个重点品种打造成镇安的中药材知名品牌。2009年实现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40元。2012年收入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四)设施蔬菜

以县城蔬菜供应为重点,建设永乐镇青槐社区、回龙镇水源村、高峰镇青山村、银坪村、米粮镇红卫村、云盖寺镇云镇村、岩湾村、东洞村、结子乡典史村、栗园村等10个设施大棚菜生产基地。2009年面积达到2100亩,收入2100万元,人均增收84元;2012年设施蔬菜面积3000亩,收入3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0元。

(五)魔芋

以木王镇、达仁镇、杨泗乡、庙沟乡、柴坪镇、余师乡、东川镇、黄家湾乡、月河乡等9个乡镇为重点,在全县中高山区的木王镇月坪村等30个重点村适度规模发展 ,充分利用沟边地及房前屋后零星种植。2009年魔芋种植2万亩,产业收入4200万元,人均增收170元。2012年魔芋面积达到3万亩,实现产业收入6200万元,人均增收250元。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实行县乡领导包产业责任制,每个产业都要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在全县尽快形成行政领导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农商联手、产销衔接、企业运作”产业机制。二要严格考核。县上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各乡镇和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奖优罚劣,切实抓好落实。三要转变干部作风,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特色产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政策保障

一是按照五大特色种植产业规划,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好土地的合理流转,使特色产业集中规模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要预算一定额度特色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培育发展对应的特色产业基地,对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根据贡献大小,每年筛选并重奖特色产业领路人,对规模种植大户每年可给予2万元贴息小额贷款扶持。要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向特色产业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投入

奖补机制,县财政对发展特色产业成效突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创新财政支农机制,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农民个人增加对产业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对规模种植的特色产业集中生产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严禁乱占乱用。

(三)技术保障

一要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单位和各类科技人员作用,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二要实施园区带动工程。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每个产业都要建设一个高标准、成规模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特色农业区建设的科技龙头。三要实施农业“农信通”等科技信息入户工程 ,广泛快捷地为农民传递市场信息,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的宣传力度,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四要实施科技人员责任制,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承包,一包到底,抓出成效。积极引进特色作物新品种 ,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栽培管理技术,认真搞好基地与产品认证工作,着力打造名优特色品牌。坚持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附表:

1、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规划表

2、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烤烟产业发展规划表

3、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表

4、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表

5、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表

6、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魔芋产业发展规划表

第三篇:祁东县秋穗特色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设立大会纪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由官武生、官春生、官国生、官上元、官春林、官公平等6名成员发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社于2011年11月18日召开设立大会,所作出决议经全体发起人表决一致通过。决议事项如下:

1.同意设立祁东县秋穗特色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2.同意通过本专业合作社章程(由全体设立人签名或盖章)。

3.同意本专业合作社住址:祁东县白地市镇茶叶塘村5组。

4.同意本合作社业务范围:稻谷、烤烟、水果、蔬菜种植、销售;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咨询服务。

5.同意本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4580000.00元。(成员具体出资情况见出资清单)

6.同意选举官武生为理事长(法定代表人);选举官春生、官国生、官上元为理事;官春林、官公平为监事。

7.同意官武生、官春生、官国生、官上元、官春林、官公平等6人成为本合作社的成员。(具体名单见成员名册)

8.同意指定(委托)官武生为全体成员指定代表(共同委托代理人)到工商等部门办理合作社设立登记手续。

全体设立人:(签名或盖章)

2011年11月18日

第四篇:种植业

种植业行业发展概况及分析

种植业是种业的下游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成分,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其特点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园艺作物。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亦指狭义的农业。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

一、我国种植业整体发展概况

中国人多地少、精耕细作、土地利用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有过各种曲折,种植业生产还是获得了全面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性演变;1978~1984年是启动和突破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政府所采取的扶持性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5~1988年是全面探索阶段,由于农业投入减少,“双轨制”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等影响,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一度出现滑坡;1989~1991年是调整和深化阶段,中央政府采取加大农业投入、改革粮食购销体制等措施,改变了农业生产一度徘徊下滑的局面;1992年至今是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成为农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选择。

二、我国近年种植业运行情况分析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种植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近年来粮食保持了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些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13年达到16.49亿亩,2011到2013年三年累计增加3000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73.9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13年达到了10000亿斤以上,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2014年粮食产量有望超过11000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棉花产量达到616.1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0亿吨,均为历史较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入世以来,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蔬菜、苹果汁、橘瓣罐头、食用菌、番茄酱等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第五,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通过积极推进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种植业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抗虫棉推广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70%;“双高”甘蔗、“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90%和80%。二是农业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高效施肥、高效施药和农田节水等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高效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5.8亿亩,相当于全国五分之二的耕地面积。三是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不断完善例行监测、动态管理、产品认证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叶等食用园艺产品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种植业功能日益拓展。一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种植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近年来,在一些城市的郊区,刮起了“农家乐”的风潮,种植业已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尽管中国种植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阶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资源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耕地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和质量下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呈逐年减少趋势。现有耕地2/3为中低产田,存在养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等问题。水资源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常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近2/3,拥有水资源量却不足全国的1/5。与此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公斤,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0.5公斤,均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

第二,农业灾害威胁加剧。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严重发生,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呈加重趋势。气象灾害方面,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成灾率50%左右,因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病虫害方面,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50亿亩(次),如不进行有效防治,产量损失可达40%以上。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力度,但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粮食仍达500亿斤以上。随着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快,灾害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加之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加,给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第三,劳动力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9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近年来,随着轻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妇女和中老年,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是种植业生产的兼业化趋势明显。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增加,出现了部分务工农民同时兼营农业的现象,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这部分农民往往经营比较粗放,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得不到有效提高。

第四,科技进步亟待加快。在资源日趋紧张、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不足,产前、产后、产中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其次是转化应用能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五,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土地规模仅为8亩,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提高种植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进组织制度创新。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的能力还比较弱,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健全。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例分别仅为35%和13%。

三、种植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种植业发展正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时期。加快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一、种植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体制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现在国家允许土地流转利于土地向农业种植能手集中,也利于农业科技推广,从而实现连片种植、专业化管理、发挥适度规模经济效益。

二、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不仅可以引导种植业合理布局,也可以解决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加工企业延伸至种植环节,可以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如河南、河北的小麦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湖南的水稻加工,在全国均居于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领导人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家对种植业的扶持力度正逐步加大。

1、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151亿元,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农资综合补贴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为支持做好2013年春耕备耕工作,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并要求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3、良种补贴政策

2013年,良种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并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微型薯每粒补贴0.1元,

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

4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从 2004 年开始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定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直接补贴。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具有强烈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愿望的同时缺乏购买力的矛盾,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和农机工业的发展。

5、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280亿元,并按照建立完善动态奖励机制的要求,财政部对奖励办法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完善。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根据2008~2010年分省分品种油料(含油料作物、大豆、棉籽、油茶籽)产量及折油脂比率,测算各省(区、市)三年平均油脂产量,作为奖励因素;油菜籽增加奖励系数20%,大豆已纳入产粮大县奖励的继续予以奖励;入围县享受奖励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

6、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有针对性地应急启动实施了大棚育秧、地膜覆盖等补助政策。2012年国家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使骨干性防灾减灾技术服务从应急启动转为常态化,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对农民进行物化技术补助方式,重点扶持推广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旱作节水、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性技术。

7、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辐射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当前,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加大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级农业财政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示范区,各示范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大开发性金融、商业金融对示范区的支持力度。支持示范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进水、田、路、电等配套,使示范区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达到旱涝保收标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8、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7亿元,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推进科学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2013年,将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计划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4亿亩,力争实现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

9、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10、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5亿元,对水稻重大病虫害、小麦条锈病、蝗虫、玉米粘虫防控进行补助。为有效应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多发重发态势,国家将不断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

第五篇:分析我国种植业待解决的问题,谈谈如何提升我国种植业水

摘要

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种植业的办法 关键词

种植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升种植业水平提升的办法 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园艺作物。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农作物的生物机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和农产品。就其本质来说,种植业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它是一切以植物产品为食品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中国种植业历史悠久,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其中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对畜牧业、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有分南方和北方,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田为主。种植业的分区主要包括一下几个大区:1 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 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 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 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 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 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7 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8 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9 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 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我国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大概有一下几点 :1 人多地少,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施计划生育多年,但我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肥沃的农田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粮食供需矛盾、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与增加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2生产成本加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514 亿元, 比2006年增长66%。但是,同时,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种子、农药、化肥不但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

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3优质化、专用化粮食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小麦在总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小麦生产不足,普通小麦生产有余;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不强,产品成本高,加工业落后,生产与消费市场脱节。 4 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 :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粮源主要供应地。 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一些粮食主产省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我国种植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1种子科研的现状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其中,具有农业部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11家,占22.9%。由此可见,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2 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

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种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 我国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0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第二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我国多数的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第三观念落后,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的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闭的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第四对品种知识产权

缺乏有力的保护长期以来,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给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提升我国种植业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确定发展方向: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二是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我国国有种子企业经营不力、活力不强,与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关。因此,当今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指在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之所在,种子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增强技术储备,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重视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把人才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参考文献

蒋和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对策》,农业科技管理。

郑渝:《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种子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上一篇:我不离开你范文下一篇:文化与传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