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种植业发展报告

2022-08-25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海种植业发展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上海种植业发展报告

下村镇种植业报告

下村镇种植业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镇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我镇“143”发展战略大调研的精神,现就我镇种植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和今后发展的思路,作简单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下村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西北部,东与泽州县巴公镇、大阳镇为邻;南和泽州县大东沟镇交界;西与沁水县相连;北和高平市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2度44度,北纬35度48度,行政区域总面积为94.8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3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62.86平方公里。全镇现有9990户,

4.7万口人,耕地面积30380亩。在粮食作物方面,主要耕作模式是小麦复播大豆,小麦面积达到2.78万亩约总面积占90%,复播大豆约占小麦面积的90%左右,玉米、谷子、薯类等其它播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左右。在经济作物方面,全镇现有桑园面积1540亩,养蚕大棚30栋,活动大棚3栋,小蚕共育棚3栋,全年实现养蚕300余张。我镇现有果园面积约420亩,其中苹果230亩、梨190亩。全镇2010年新发展蔬菜大棚菜13栋,棚内种植面积21亩,其中史村6栋12亩,下村7栋9亩。在特色种植业方面,我镇现有香椿亩1000亩。种植业仍是我镇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

据镇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镇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明晰,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应看到目前我镇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有:

粮食作物方面,

1、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群众种地是“两头见”,对于粮食作物的旱灾、冻害、虫害和草害等灾害发生视而不见,以至于在灾害发生时,大部分群众不积极的采取任何措施。

2、农作物品种不优,产量水平潜能不高。我镇粮食作物中是以小麦、大豆为主,如在推广小麦品种中,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群众就是还喜欢原来的“泽优1号”品种,它是面筋型的品种,口感好有筋道,可就是产量不高,导致我镇小麦的总产难以提高。

3、割麦复播豆这种种植模式长期化,容易发生病虫草害。

经济作物方面,

1、栽桑养蚕方面,在县里栽桑每亩补助200元及我镇制定的每亩补助300元的政策支持下,全镇桑园面积达到1540亩,面积不算太小,但养蚕的数量不够大,存在栽上树了但不管树、不养蚕的村和农户。其次,受

打工经济影响,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养蚕劳动力结构偏老,栽桑养蚕技术知识缺乏。

2、果树方面,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我镇的果树发展,在一定期间内面积比较大,由于品种、管理及收益等一系列因素,现在只有师庄村100亩果园和牛山村的60亩梨园,发挥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香椿方面,我镇的瓮山香椿品牌响,知名度高,但仍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单位小,产业化程度低,在规模实力、经营素质、产品开发等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效益。

三、 下一步工作思路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虽有农业基础不牢,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客观因素,但从主观来说,我镇广大干部群众还是受观念制约,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产业发展观念更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自产自销、固步自封、小打小闹的经营状态,导致我镇一些好的产业做不大、做不强。为此,我们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农业产业思路。各级政府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宽发展种植业产业的新思路。一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还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农产品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产

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正确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力度,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在水源和地势较好村庄,大力推广春秋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蔬菜瓜类种植;加快瓮山香椿的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步使其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产桑业,有条件的村要按照“统一规划,择优布局,连片发展,分户经营”的要求,正确处理粮、桑争地的矛盾,凡列入发展蚕桑的重点村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布局要在不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安排。搞好土地合理流转,促进蚕桑生产规模经营。二是要在现有生产及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品布局,确立主导产品,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三是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产业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一批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和筹资融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农村经纪人,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使之形成完整的产

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有效解决农产品出路,拉动订单农业的规模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尽快培育有较大能力的购销、贮运、保鲜能力的流通企业,以流通促生产。四是加快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农产品的多项增值。

(四)强化部门服务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一是建立健全一支农业农村服务队伍,保障其人员的稳定,给予其工作经费支持,努力做到镇有农技服务中心,村有农业技术指导员,组有不同产业的科技示范户。二是农业部门要加强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帮助农民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科学性、前瞻性。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咨询、科技示范、技术指导,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民破解种植业生产中遇到的优质品种不高产、不抗病,高产品种不优质的问题。四是逐步建立一套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保障方案,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应急抗灾的能力。五是积极组织农业种植带头人和能手外出学习考察,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技术交流,利用多种形式,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人才。

四、今后发展规划

1、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我镇将继续发展以香椿、蚕桑和蔬菜大棚三个富民产业,调整产品布局,确立主导产品,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增强科技含量,加快标准化和无公害化发展速度,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2、区域布局

确立以瓮山为主的东山香椿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逐步带动关山、李山发展香椿产业,从深加工上做文章,加快香椿的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步使其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到2015年使其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

主要确立以上村、上寺头为主的两个蚕桑综合示范园区,在原有农业建设设施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养蚕大棚种植食用菌类产品,增加其经济效益,辐射带动大南庄、杨庄、窑头等村扩大其规模,使其真正培养成一富民产业。

建设以史村为龙头,下村、柳树底、岳南、李山为重点的蔬菜大棚农业园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第二篇:种植业农业保险风险评估报告框架

一、总体情况

2008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725万亩,比2007年增10.515万亩,增幅57.74%(区划调整),平均单产459公斤,总产13.18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6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414公斤,总产3.1671万吨。水稻种植面积12.7065万亩,比2007年增4.8015万亩(主要是由于区划调整,新增胡庄、大泗两个镇和宣堡7个村),平均单产590公斤/亩,总产7.496835万吨。油菜种植面积0.862759万亩,平均单产160公斤/亩,总产0.13804万吨。

2008年,小麦主要品种为扬麦11号和扬麦16号;水稻主推品种为宁粳一号、宁粳三号和淮稻9号;油菜品种为红油杂2号和史力丰。

2009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625万亩,比去年增0.9万亩,增幅3.13%;平均单产463.4公斤/亩,总产13.7287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2.975万亩,平均单产407公斤,总产5.2808万吨。水稻种植面积12.03万亩,比去年减少1.75万亩(主要是由于区划调整,减少野徐镇和刁铺两个村),平均单产605公斤,总产7.2782万吨。油菜种植面积2.5257万亩,平均单产168公斤/亩,总产0.42431万吨。

2009年,小麦主要品种为扬麦16号和宁麦14号;水稻主要品种为宁粳三号,搭配种植南粳45和淮稻10号;油菜主推秦油7

号、秦油10号和史力丰。

本地区本作物不同品种的分布情况即耕地面积及逐年发展趋势(每年耕种面积变化量,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全年产量情况等)。

二、环境评估

(一)自然环境

1、承保区域地形地势、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积温及河流分布等;

高港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4℃,气候温和湿润,日光充足雨水充沛,常年降雨量1033.6毫米,常年有效积温5433.2℃,常年无霜期225天。

2、当地前3年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如主要自然灾害(旱灾,洪水,内涝,雹灾、风灾、冻灾等)的种类、发生频率与强度、空间分布、造成的损失程度等。

2008年,我区部分地区出现水稻发生叶片卷曲和植株青枯现象,据市农委和扬州大学植物病理和植物生理专家对部分受灾田块的鉴定,认定为水稻生理性青枯病。发病品种主要为广陵香粳,其它品种如宁粳3号、淮稻6号、淮稻9号等也有发生,栽插方式上以直播稻发生较重,其他栽插方式也有发生(我区主要栽插方式为直播稻、抛秧)。据统计,全区发生青枯面积8408亩,倒伏面积3654亩,折实面积3047.84亩。据专家分析,我区

发生水稻青枯病是低温引起生理性失水枯死。

2009年,受冬前和春节前后的低温冻害天气影响,尤其是12月初和春节前两天的特大寒流袭击,我区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加之部分农户使用了异丙隆、乙草胺等除草剂后遭遇低温天气,造成了麦苗“冻药害”,致使部分麦苗叶片呈水渍状失绿和枯黄(或枯死),严重的全田枯黄,甚至整株枯死。经核查,全区小麦冻害面积5143亩,折实损失面积3326.43亩,受灾农户3872户,涉及481个村民小组。

(二)种植环境

1、当地土壤状况、灌溉情况等;

高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土壤母质为长江冲积物。冲积物的机械组成与长江水流速度密切相关,紧水沙,慢水淤,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沙粒首先沉淀,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则形成粘粒的沉积,从而造成了高港土壤质地的区域分布。沿江土壤较粘,其他部分较沙。沿江土壤肥力一般较高,高沙土地区肥力较低。 土壤PH值7.5~8.0。其主要特征和分布区域为:

(一)高沙土。主要分布在高沙土地区,涉我区口岸、刁铺、许庄部分及野徐、白马两镇。该类土壤通体质地轻壤,碎块状结构,剖面层次过渡不明显,有效土层以下为沙性母质,由上而下石灰反应渐强。耕层下微见犁底层,有一定的夜潮现象。含水量稍有增加,即有滞水现象。漏水漏肥较为严重,通气条件好,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养分释放快,发小苗,不发老苗,易引起老来穷,谷物千粒重低。

易耕作,易提高播种质量。此类土壤较适宜于种植地下块根类作物。田间持水量为24.5%±1.45%,日渗透量为52~62mm,耕层有机质10.0g/kg以上,速效磷4.5mg/kg,速效钾57mg/kg。

(二)淤泥土。主要分布于沿江老水田地区。涉我区永安洲镇、口岸镇部分、刁铺镇部分。该类土壤经长期水耕熟化而逐步发育而成,土层厚,一般大于90cm,耕层多为块状结构,质地多为重壤-轻粘,犁底层发育明显,呈片状结构,犁底层下为渗育层,呈小棱柱状结构,结构间有灰色胶膜。由于粘粒含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养分释放慢,后劲大,耕性差,适耕期短。田间持水量为29.55%±3.93%,耕层土壤有机质18.0g/kg,速效磷4.8mg/kg,速效钾82mg/kg。

2、种植地块是否属于国家划定的种植区内,是否处在非蓄洪行洪区,且在当地洪水水位线以上。

三、品种评估

(一)本作物不同品种的生育期、耕作及田间管理方式、管理水平;

1、小麦生产上提倡群体质量栽培,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一直以来,我区的小麦和直播稻田播量总是偏大,大播量以及过多施肥往往使得前期群体过大,制约中后期群体,同时导致病虫害增多、倒伏和早衰现象,高产潜力不足。提倡群体质量栽培和半精量播种技术,以降低基本苗,控制高峰苗偏多,协

调好群体与个体关系。

2、油菜生产上重视病虫防治与硼肥的使用。油菜生产过程中,重点抓了菌核病和蚜虫的防治,坚持在初花期、盛花期两次用药。在病虫防治的基础上,油菜生长后期每亩用硼肥50克作叶面追肥,有效提供作物营养,延长功能叶寿命,防止脱力早衰,促进增产增收。

3、水稻生产上,一是普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做好群众技术指导工作,统一栽培方式,统一肥水管理和技术指导。二是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全区机械插秧面积已达1万亩以上,同时适当推广塑盘旱育抛秧,并严格控制全区直播稻面积。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优化施肥结构。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让农民目睹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摒弃单施、过量偏施氮肥的传统施肥习惯,实现以地定产、以产定氮的科学施肥新观念。

(二)不同品种的单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机耕费)及在不同生长期的投入量或投入比例;

按近三年平均价格计算,小麦机耕30元,种子成本36元,农药成本45元,肥料成本202元,机收62元,合计生产成本375元,收购单价1.64元/公斤,单产407公斤/亩,每亩收入667.48元,亩纯效益292.48元。

水稻机耕30元,种子成本36.8元,农药成本95元,肥料成本229元,灌溉水电费22元,机收60元,合计成本472.8元,单

产600公斤/亩,单价1.9元/公斤,亩收入1140元,纯收入667.2元。

(三)该品种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区域试验产量指标,抗旱、抗倒伏、耐病、耐盐碱性的强弱等。

四、经营情况评估

该险种前三年经营情况,重点分析导致保险赔偿支出的主要灾害事故及其分布以及产生经营费用的主要环节及其比例。

五、防灾能力评估

(一)当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能否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二)是否具备人工增雨、防雹等方面的设施与能力。

六、评估结论

综合上述评估,我公司可以开办××业务(具体险种),请审批。

第三篇: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一五”广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区农业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决定,特制定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基本评价

(一) 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区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克服农产品市场化影响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促进了农业持续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1、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大宗农产品量增质高。“十五”期末农牧渔业总产值1442.1亿元, 比“九五”期末的828.97亿元增加613.13亿元,增长73.96 %,年均增长11.71%,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增加值902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52亿元,年均增长10.4 %,农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排第十一位,

1 排位前移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比“九五”期末增加 630元,年均增长6%,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增长水平。“十五”期间农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48亿美元,引进外国先进农业技术、品种50项;农产品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总额达11.32亿美元,比“九五”增长21%。

——粮食。由于“十五”期末粮食播种面积比“九五” 期末减少8.3%, 因此,“十五”期末粮食总产量减少9.1%。但是,粮食优质品率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九五”期末45.3%上升到80.6%,优质玉米播种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0%。

——糖料蔗。2005年糖料蔗种植面积747.6千公顷,比“九五”期末增长53%;糖料蔗总产量5154.7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84.2%,平均单产由“九五”期末的3.8吨/亩提高到2005年的4.6吨/亩。

——蔬菜、水果、木薯、蚕茧、茶叶。与“九五”期末相比,2005年蔬菜总产量2118万吨,增长31.3%;水果总产571.6万吨,增长58.7%;木薯(干片)产量173万吨,增长35.2%;蚕桑种植面积94.7千公顷,鲜茧产量14.8万吨,分别增长373.3%,393.3% ;茶叶产量2.6万吨,增长46.1%;中草药产值10亿元,增长24%。

2、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在全国的排位基本稳定在第12-15位。二是产品结构优化。2005年,全

2 区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比2000年增加了35.3个百分点;高糖高产糖料蔗种植比重高达95%以上,比“九五”期末提高18个百分点;水果良种覆盖率和优质果品率分别达85.3%和50.3%,比“九五”期末分别提高17.3和18.97个百分点;桑蚕良种的推广普及率近100%,比“九五”期末提高20个百分点。优质粮、糖料蔗、水果、蔬菜成为产值超百亿的产业。三是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糖料蔗产量占全国50%以上,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桂中、桂西南等22个主产县的糖料蔗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79.9%和82%;桑蚕茧产量由第6位跃居全国第1位,南宁、柳州、贵港、河池和来宾五个市的蚕茧产量占全区的92.2%;桂北、桂中、桂东南优质稻产量占全区的58.7%,桂南、桂北和桂西水果产量占全区的72.3%,南宁、桂林、玉林、百色、贺州五市的蔬菜产量占全区的63%。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产品生产也趋于规模化和区域化;四是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十五”期间累计培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228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46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

3、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我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实施种子工程,引进试验示范各种农作物新品种2175个,审定认定优良农作物品种673个,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全面更新。全区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累计推广面积

3 1343.16千公顷,增收节支约12亿元。经济作物生产避雨、避寒、避晒技术累计推广面积866.7千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0亿元。实施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推广以“猪+沼+果+灯+鱼(蛙)”等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生态富民示范村1096个、示范户6万多户,示范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2005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780.3千公顷,肥料利用率提高6-8个百分点,节约化肥8.69万多吨(标准肥)。准确监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发展动态,通过防治挽回粮食作物损失103亿公斤、经济作物520亿公斤。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 “三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区共完成吨粮田726.67千公顷、吨糖田160.67千公顷、万元田54.86千公顷,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35.1%、138.6%、26.6%。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建设200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共733.33千公顷,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749.42千公顷,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520个,2005年全区蔬菜农药残留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

4、农业信息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建成广西农业信息网和14个市级、100多个县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及600多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有10个县实施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项目,在十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及时向农民提供全国3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4 “十五”期间,广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建立健全专业市场网络,有260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13家被认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二是农产品加工配送、直销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不断涌现,开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洽谈会,参加网上展销的农产品及招商项目近3000个,促成421.38万吨农产品成交,成交额达112.2亿元。三是广西先后在武汉、上海、西安、北京等地组织举办农产品展销洽谈会,组团参加厦门、北京、上海、广州、俄罗斯等地农业博览会和农产品展销会,在全区各产地举办各种时令农产品节(会),积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招商引资,累计获销售订单150多亿元,提升了广西农产品的知名度,培育出一批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四是开通“绿色通道”,自2004年7月1日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以来,全区共核发通行证110多万张,运销鲜活农产品800多万吨,全区农民增收超22亿元。

5、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末,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834个,比2000年增长58%,直接带动农户322.5万户。全区已有1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8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4家。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200多万户。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70个,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437个。一批种养协会、流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产品流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服务农民共同体及带领农民致富的“贴心会”。

(二)经验及启示

1、党的“三农”政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连续两年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两减免、三补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支农惠农政策的历史性突破。自治区加强支农强农政策措施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已增加到31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并且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进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二是免征农业税。三是开展专项治理,降低收费标准,取消对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四是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全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7.29%,涉及农户4.73%。

2、依靠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动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科技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大大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成为新阶段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亮点。我区成功推广“三免”、“三避”等先进技术,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猪、沼、果、灯、鱼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既保护了农业生态,又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区是一个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少的省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资源约束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使用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农业科技革命进程,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资源,提高农

6 业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水平,消减需求增加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3、扶持和壮大重点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面对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新环境,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显得无所适从。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带基地、联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矛盾,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提高了生产的计划性。近年来我区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产销一体化,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农产品增值效果显著,农民增收明显。今后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应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手段。

4、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是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农业的发展基本告别了农产品总量供给短缺的年代,进入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追求农产品品质和特色的年代。国外市场对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能否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培植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名优产品占领更大的国内外市场份额,成为影响农业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区提出了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明确特色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实施品牌农产品带

7 动战略和标准化生产战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得很好效果。我区糖料蔗优势产业的成功打造,使广西生产的食用糖占领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面旗臶。要进一步适应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必须立足我区的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和发展我区传统农业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培植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群,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把优势农产品聚集到优势生产地域集中连片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十五”期间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比较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城乡与工农间发展失衡等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根本性变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决定。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

8 “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将给后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为全区彻底改变“三农“问题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效益农业因农产品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将向优质、安全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整体上对粮食需求的总量还将呈上升趋势,但人均消费粮食的数量将逐渐减少,肉禽蛋奶等高蛋白农产品的消费量将日渐增长,为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大量地培育、引进新品种,更大规模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将愈益明显,发展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五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将有所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我区人多地少和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状况不会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

9 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仍然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为今后五年的重点课题

我国已经完成了十个五年计划和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民仍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就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就整体而言,城乡仍存在较大差别。在未来五年,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投入,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应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心和政策取向。

三、“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中央和自治区提出的“三农”发展战略,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启动的历史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质量,推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逐步建立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10 主”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产业,提升农民基本素质,实现生活基本保障,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强化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做强做优糖料蔗、水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粮食、桑蚕、食用菌、中药材、烟叶和茶叶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步伐,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形成各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和区域特征明显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创建产地知名品牌为核心,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构建具有现代农业框架的产业体系。

“十一五”农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 %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万人。其中主要农产品总产预期目标为:

1、粮食——稳定播种面积3400千公顷以上,到2010年,粮食总产1600万吨,年均增长1.1%;其中优质稻比例要稳定在70%以上,高档优质常规稻、中档优质杂交稻和高产杂交稻(超级稻)的比例达到2:5:3,优质玉米和其他优质旱杂粮的比例逐步提高。

2、糖料蔗——稳定种植面积在800千公顷左右,预计总产达到6000万吨,年均增长3.1%,满足年产700万吨糖原料蔗的需要。甘蔗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蔗糖分达到14.5%

11 以上。

3、水果——计划生产面积稳定在850千公顷左右,总产量为750万吨,年均增长6%,突出发展柑桔、香蕉等优势水果生产和加工型水果,主要水果加工品种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

4、蔬菜——稳定种植面积1370千公顷,年均增长4.2%,预计产量达到3290万吨,年均增长6.3%。重点发展秋冬菜、夏秋反季节蔬菜、中心城市菜篮子、丘陵山区特色无公害蔬菜、外向型创汇蔬菜、名优食用菌等。蔬菜加工率提高到20%以上。

5、桑蚕茧——计划桑园面积133千公顷,预计年产鲜茧20万吨,蚕茧总产量年均增长6.1%,70%以上原料茧在区内缫丝加工。

6、食用菌——规划期末食用菌产量达到100万吨,年均增长24%,重点发展双孢蘑菇、香菇等大宗食用菌优势品种,适当发展珍稀和药用菌类品种。

7、烟叶——计划种植32千公顷、收购烟叶120万担,重点培育3个年产优质烟叶10万担以上的主产县,打造一批年产烟叶5万担以上的烟叶种植县。

8、中药材——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2千公顷左右,培育和建成19个广西地道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和1个中药材野生抚育示范基地。

9、茶叶——计划以每年增加3.33千公顷的速度,力争至2010年面积达到53.33千公顷,年产干茶达到8万吨,茉莉花6.67千

12 公顷,无性良种繁殖率达到70-80%;名优茶比例达到50-60%。

10、木薯---计划2010年面积达到400千公顷,总产量(鲜薯)达到900万吨。

四、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一)优质粮食(优质稻)产业

我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优越的亚热带气候资源使我区发展优质粮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区重点发展的优质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规划发展则以优质稻为主。

1、产业定位——稻米是我区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区8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消费群体稳定。稻米区外需求也比较旺盛,与我区相邻的南方沿海省份稻米缺口大,港澳地区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为稻米主要进口国,我区优质稻米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区优质稻生产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目前优质稻播种面积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0%左右,其中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超过二成。并且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不断提高,引进、选育和推广了一批优质稻品种,良种良法良田良制相结合,稻米品质逐步改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优质稻米加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先后开发出“力源牌”、“金利牌”、“大富士牌”、“黄土地”、“农乐”等一批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米品牌。

2、主要任务——以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品种(组合)为主推品种,扩大国家标准优质稻品种(组合)种植比例,建立具有创

13 新特色的优质稻生产管理体系,推广应用保优高产节本栽培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优质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稻效益;加强商品性食用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带动自给性稻米品质的全面提高,加快形成优质稻优势产业带;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提升稻米加工技术水平。

3、区域布局——以桂北、桂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优质稻主产区。根据品种结构和目标市场的不同,分为桂东南优质稻产业带和桂北、桂中、桂南优质稻产业带。桂东南优质稻产业带以贵港、玉林、梧州、贺州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品性优质高产品种,目标市场以外销、出口或替代进口为主。桂北、桂中、桂南优质稻产业带以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为重点,大力发展自给性高产优质品种,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

4、重点项目——(1)优质稻种子基地建设。开展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引进和评价工作,筛选出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新品种(组合)。提纯复壮常规优质稻品种,繁殖两系、三系杂交优质稻亲本,每3年更新品种一次。(2)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优质稻新品种(新组合)和保优高产节本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优质稻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种稻成本,提高种稻效益。按照“一片一种”的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要求,实行收购分储、加工分类,形成一批出口创汇优质稻生产基地。(3)优质稻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开发优质稻米及系列产品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创

14 建一批知名品牌。

(二)糖料蔗

1、产业定位——蔗糖业是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优势产业之一,糖料蔗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糖料蔗总产和产糖量均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自1992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期间,国内需求将不断增加,广西蔗糖业优势地位更加突显,发展空间广阔,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将稳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蔗糖生产总量份额将会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蔗糖产量依然在全国领先,并对确保全国食糖供求平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主要任务——选准科技兴蔗切入点,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推广以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品种结构为主的综合治旱技术,主攻提高甘蔗单产和蔗糖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蔗农生产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

3、区域布局——以股份制糖业集团企业为龙头,全面实现糖料蔗生产向优势区域转移。重点发展崇左、南宁、来宾和柳州市糖料蔗生产优势区域;巩固发展贵港、钦州、北海、防城等仍具生产优势的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百色、河池蔗区。以这些蔗区为核心,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等配套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与蔗农紧密连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有序、集中度高、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带。

4、重点项目——(1)糖料蔗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优势区域种

15 蔗面积在1万公顷、年产糖料蔗60万吨以上的27个县(区)高产高糖糖料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完善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农机、土肥、植保等服务的装备,增强蔗区技术服务功能,使蔗农种蔗有技术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实现蔗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技术服务。(2)糖料蔗良种化工程建设。重点完善建设自治区级和市、县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成有科研生产设施配套的新品种选育基地和繁育基地,逐步形成甘蔗良种生产产业化服务体系。规划在全区10个甘蔗主产市和27个重点县(市、区)蔗区建立良种良法示范与推广基地,并加强甘蔗新品种选育基地的建设,在重点蔗区建立10个新品种选育试验基地,以加速新品种选育的步伐,为后续品种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不断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3)加强“吨糖田”建设。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广泛推广应用旱地甘蔗高产栽培的科技成果,重点抓好高产高糖良种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技术、智能化配方施肥、适当宽行距栽培和合理间套种以及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等节本增效关键综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吨糖田”成为甘蔗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核心,全面推动我区糖料蔗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达到增产增效目的。

(三)水果

1、产业定位——广西是水果大省,水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果园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南亚热带水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荔枝、龙眼、香蕉、芒果、柑橙、沙田柚等

16 品种位居全国前列,水果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水果业面临重要的转折,柑桔、香蕉等优势水果的出口机会大增,特色水果市场前景看好,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东果西移”的趋势突显,为广西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随着水果总量供给趋向饱和,外部冲击加剧,部分传统品种竞争压力加大,传统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从水果大省向水果强省转化,把广西建成全国南亚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生产中心省份,参与东盟等国际竞争的前沿基地,果品加工的重要原料产区将是“十一五”期间广西水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主要任务——继续推进“优果工程”建设,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着力提高水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突出抓好加工品种和特色品种的布局和生产,创建产地品牌,全面推进采后处理和果品加工业,形成特色与多样并举、鲜食与加工并举、内销与外销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的发展格局。

3、区域布局——以柑桔、香蕉、荔枝、龙眼四大类为主导水果种类优势区域布局为主,补以特色品种、特色加工品种、杂果类品种适度发展。(1)柑橘优势区:以全国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区域规划发展为主线,结合我区气候特点,适当向桂东北、桂中偏北地区延伸,形成柑橘产业优势区。包括以供应市场鲜销品种为主鲜销型柑桔产业带和加工型为主的柑桔产业带。(2)香蕉优势区:分春夏熟香蕉、秋冬熟香蕉两大优势区。春夏熟香蕉优势区主要以右江河谷和崇左南部为中心区域。秋冬熟香蕉优势区主要以钦州、

17 南宁、玉林周边区域为主。(3)荔枝优势区:荔枝分为早、中、晚三大优势区。早熟荔枝优势区以横县、博白、陆川、钦南、钦北、合浦、防城、东兴为中心区;中熟荔枝优势区以北流、灵山、钦北、浦北、邕宁、兴业、福绵、平南、港南、容县、玉州、隆安为主产区;晚熟荔枝优势区以桂平、苍梧、藤县为特色产业带。(4)龙眼优势区:分为早、中、晚三大优势区。早熟龙眼优势区以博白、陆川、钦北、龙州、宁明、合浦、钦南、防城、凭祥、东兴为主要产区;中熟龙眼优势区以平南、武鸣、北流、邕宁、灵山、大新、扶绥、江州、兴业、容县、港南、覃塘、浦北、隆安、平果为主产区;晚熟龙眼优势区以桂平、岑溪、藤县、马山为主。(5)特色加工品种布局:月柿重点以桂林市恭城、平乐为主;菠萝重点以南宁市、崇左市、防城港市为主产区;山葡萄重点以河池市为产业带。(6)特色品种、杂果类品种布局:芒果以百色市为重点产区;板栗以百色市、河池市、桂林市为主要产区;金桔以灵川、阳朔等地为主;沙糖桔以梧州市为产业带;南方早熟梨、鲜食葡萄以桂林市为主;桃李梅重点发展桂林市和贺州市。

4、重点项目——(1)果树良种选育繁殖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水果品种的结构调整,做好良种的选育、繁殖与供给,主要包括优良单株选育项目、柑桔脱毒苗繁育项目、菠萝苗快繁项目、香蕉组培苗项目等。(2)水果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水果出口基地建设。主要包括高产优质示范园和水果出口基地建设项目、果树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项目、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建

18 设项目。(3)加强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建设项目、香蕉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建设项目、荔枝龙眼冷链运销配套设施项目、荔枝龙眼深加工项目、菠萝加工项目。

(四)蔬菜

1、产业定位——蔬菜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区蔬菜生产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生产技术集成比较完善,具有较好的蔬菜生产、科研基础,蔬菜流通和加工能力较强,销售区域广泛。特别是秋冬蔬菜栽培区大部分地处丘陵山区,气候立体差异明显,山坡地夏秋气温凉爽,昼夜温差大,受夏季高温干旱或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小,冬季气温暖和,“天然温室”效应明显,适宜栽培不同种类蔬菜,秋冬蔬菜可填补东南沿海地区因高温台风和华中市场因低温寒冷蔬菜生产不足而形成的市场淡季空档,是全国最主要的秋冬季南菜北运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我区蔬菜主产区与主要消费市场,尤其是港澳和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运输成本低于其它主产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2、主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规模经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积极发展秋冬菜生产,扩大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提高加工类蔬菜的比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高档菜、精细菜、果菜兼用蔬菜,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蔬菜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

3、区域布局——(1)秋冬蔬菜优势产区:秋菜重点发展区域以桂林、贺州、梧州、河池和百色为主产区。冬菜重点发展南宁、钦州、防城和百色为主产区。(2)夏秋反季节蔬菜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以桂林、柳州、贺州以及河池市一部分高山冷凉地区为主产区,建成商品生产基地。(3)中心城市菜篮子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地级中心城市的郊区以及县郊,距城市30公里左右,以种植生长期短的绿叶菜和细菜为主,以及部分生长期长的瓜果类及渡淡菜、外运菜。(4)丘陵、山区特色无公害蔬菜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布局以贺州、桂林、柳州、玉林、南宁等地的丘陵山区为主。(5)外向型创汇蔬菜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布局以贺州、河池、玉林、梧州、桂林等地为主。(6)野生蔬菜驯化栽培区域:布局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百色等市的市郊以及部分县(市、区)的野生蔬菜生产基地。

4、重点项目——(1)建设一批国家、自治区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发展特色产品,一地一品,按照统一规范的技术规程,搞好专业化技术服务,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建立一批符合采用国际标准的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建设基地环境监测与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建设秋冬菜良种繁育基地。在秋冬蔬菜适宜区建立各具特色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名产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创新种质,培育健康种苗,选育、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适销对路的名特优稀新秋冬蔬菜品种。(3)秋冬菜产后处理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攻关和

20 开发,提高秋冬蔬菜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对鲜菜进行产后分级、清洗、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加快净菜进超市进程。(4)扩大蔬菜产品深加工。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扶持广西蔬菜龙头企业,提高加工生产能力,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重点发展以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传统出口蔬菜、调理食品等为主的加工、出口蔬菜产品。

(五)桑蚕

1、产业定位——“十五”期间我区桑蚕生产完成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鲜茧产量比“九五”期末翻了两番,成为我国桑蚕第一大省,承接我国原料茧生产“西移”的战略性转移。桑蚕产业成为富民兴桂的新兴产业,农民增收新亮点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桑蚕产业作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较多、出口创汇力较强、能主导国际市场的农业优势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商机。我国生丝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70%和贸易量的80%,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预计到2010年全球蚕丝需求量达10万多吨,消费潜力大。广西桑蚕生产区域优势明显,种桑投产快,蚕茧上市早、收市迟,亩桑产茧量高,劳动力丰富,成本低,选育的桑、蚕品种达到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先进水平,蚕茧解舒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10个百分点,蚕茧质量高于世界同类地区,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依靠资源、科技和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桑蚕大省向强省转变,把桑蚕产业发展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

21 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2、主要任务——围绕提高质量的主题,开展高丝量高抗性蚕品种的选育,力争创造出亚热带型雄蚕品种,实现桑蚕新良种的更新换代。完善桑蚕良繁体系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普及应用方格蔟,建立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体系,加快蚕种管理立法步伐,强化质量监管,实现标准化生产,大幅度提高蚕茧质量水平。坚持龙头带动,实施产业化经营,推动产业发展上新台阶。

3、区域布局——鼓励优势产业区扩大生产规模,引导生产向资源条件较好、蚕桑生产已上规模和蚕茧缫丝加工已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发展河池市、南宁市、来宾市、柳州市和贵港市五大优势产区,形成桂西北、桂中和桂南三个优势产业带,其鲜茧产量占全区的90%以上。

4、重点项目——(1)桑蚕产业良种工程建设:重点开展桑、蚕品种选育及研发,研究和掌握亚热带蚕桑育种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桑树优良品种和桑蚕优良品种,开展雄蚕新品种引进选育技术攻关,力争创造出亚热带型雄蚕品种等。进一步完善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和监督检验体系建设,重点支持自治区级桑蚕原种场、蚕种检验检疫中心和冷藏孵化中心、重点市县蚕种场建设、重点乡镇蚕种发放点建设,确保优质蚕种的生产供应。(2)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建设:建设20个年产鲜茧10万担以上的基地县,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桑蚕产业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推行生

22 态蚕业模式和省力化模式,引导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整体推进蚕茧质量,增强竞争力。(3)建立蚕桑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对桑园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摸清蚕病发生规律,开展有效防治,保障生产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4)桑蚕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发展蚕农合作组织,扶持茧丝加工企业,实现70%以上的蚕茧在区内加工,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年产生丝达到500吨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开发,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建立1-2家大型茧丝绸联合企业,培育广西茧丝交易市场,使之达到全国第一流的规模和水平。

(六)食用菌

1、产业定位——食用菌营养丰富,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之一,正在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重要食品,也是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之一。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典型的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栽培原料资源短缺,我国食用菌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明显。我区食用菌资源丰富,生产起步较早,是全国主产区之一。我区有适宜食用菌栽培的气候,有丰富的食用菌栽培原料和劳动力资源,还有较好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产业优势突出,潜力大,效益好,前景广阔,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区农村一项新兴产业。

2、主要任务——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质量与数量并重,大力推进食用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23 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重点发展双孢蘑菇、香菇等大宗食用菌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杨树菇、杏鲍菇、秀珍菇、姬菇、鸡腿菇、大球盖菇、灰树花、金福菇等珍稀和药用菌类品种,加强食用菌深加工和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健全食用菌科研、推广、生产、销售网络体系,创新菌种自主产权,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

3、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一地一品、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初步形成桂东南、桂中、桂北蘑菇主产区,桂北、桂西北香菇主产区,桂西木耳主产区,城郊名优新食用菌主产区,桂西南中、高温菇主产区等五大优势区域。

4、重点项目——(1)建立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在桂北、桂西、桂东南、桂中建立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进行优质菌种品种的筛选、试验、示范、推广,尽快改变我区优质菌种缺乏的局面,为各主产区和生产基地提供优良菌种和技术服务。(2)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区域代表性、技术先进性、模式指导性、运作可操作性、发展可持续性和功能带动性为基本要求,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食用菌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发工作,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尽快形成完善的食用菌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现代食用菌技术水平。(3)加快推动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食用菌产

24 业的组织化程度,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

(七)中药材

1、产业定位——我区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中药材资源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总数全国排名第二。广西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已鉴定的壮药有2200多种,瑶药977种,侗药478种以及仫佬药、苗药、毛南药、京药、彝药等近千种。目前大面积人工栽培、具有较完整产业基础并形成区域特色的种类主要有罗汉果、鸡骨草、苦丁茶、绞股蓝、广金钱、千斤拔、青蒿等。“十五”期间我区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新亮点。据初步估算,我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八分之一。我区中药材不仅满足本地中药制药企业的原料需求和各种中医方面的用药需求,而且销往广东、云南、贵州等国内其它省区和通过越南销往东南亚地区,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的特色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国际国内社会对天然药物和中药的需求快速增长,为广西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推动中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更多更具影响力的“桂药”品牌将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主要任务——建立以野生中药材资源存量监测预警预报、野生中药材自然保护区、野生中药材限制采集区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野生中药材基因库和资源圃等为主的中药材资源保护体系,建

25 立和完善以道地药材和特产药材进行提纯复壮为主的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进行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和规范化种植研究,制定相关中药材种植标准并推广应用,实现中药材生产标准化。

4、区域布局——根据我区中药材资源分布情况,依托区内中药制药企业和中药材流通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以现有中药材生产为基础,建立以桂林、河池、百色为中心的桂北、桂西石山区中药原料药材主产区,建立以玉林、贺州、梧州为中心,面向粤、港、澳地区的中药材出口种植基地。

4、重点项目——(1)特色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养示范基地。包括罗汉果、肉桂、八角、蛤蚧、穿山甲、鸡血藤、广豆根、田

七、千斤拔、广郁金、巴戟天、鸡骨草、山银花、苦玄参、广金钱、山药、葛根、天花粉、灵香草、甜茶、铁皮石斛、岩黄莲、扶芳藤、水半夏、海洋药珍珠、海马、青蒿等广西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养示范基地和剑叶龙血树中药材野生抚育示范基地。(2)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依据国家GAP要求,对全区中药材的种质资源、良种繁育进行研究,繁育关键药材品种种苗,为全区中药材种植提供优质纯正种苗。在中药材主产地建立市级良种繁育基地,承担向相应区域提供主要药材品种优质种苗的任务,初步建立起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3)中药材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现有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广西中药材信息网,并借助全区各地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农业信息网点的力量,广泛搜集药材产销信息,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架设起中药材种植户

26 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将中药材有关种植技术、种子种苗、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发布,服务广大药农和流通大户、厂商,使产销双方良好对接,促进中药材物流发展。

(八)烟叶

1、产业定位——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质烟叶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全国最适宜种植优质烟叶的省区之一。烟叶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保留特产税的农作物,烟叶生产可为卷烟工业提供优质原料保障,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国家“北烟南移”战略转移和对广西烟叶生产放开计划限制为烟叶生产提供了良好机遇,根据当前烟叶产业面临的国内卷烟企业存在的库存量不足、烟叶结构配套率低、当年收购烟叶要存放2年才能使用,以及国外烟叶主产国减产、生产成本大的现状,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和科技力量,确立质量导向、价格导向、利益导向的发展思路和不求规模最大,但求质量最优的发展定位,突出特色,加快优化区域布局,实施科技兴烟,全面提升烟叶质量,提高烟叶生产收购规模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烟叶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推动卷烟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烟叶产业,打造烟叶强省。

2、主要任务——遵循增香、降碱的品质要求,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着力提质增效。大力推广普及K

326、云烟87等新良种和漂浮育苗、平衡施肥、烟水配套、病虫害统防统治以及集约化烘烤技术,规范管理,提高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和纯度,实现降难度、增科技、扩规模、上质量、树品牌的目标,确保广西烟叶朝着规模扩

27 张、质量提高、客户满意、效益增长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3、区域布局——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进一步优化烟业区域布局,促进烟叶生产向自然条件优、生产水平高、种植规模大、等级结构好的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实现烟叶生产战略重点向优质烟区转移,引导烟区农民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使烟叶生产从分散种植逐步向集中连片、大户、大乡转移。在布局上,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计划要求和在最适宜区进行种植的原则,以百色市、贺州市、河池市为主烟区,桂林市作为后备烟区,以水源及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区)、乡(镇)、村、屯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规模种植、连片开发。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把百色打造成全国重点烟叶生产市。

4、重点项目——(1)优质烟叶基地建设。按照“优化区域、优化地块、优化农户”的“三优化原则”,建立一批年产优质烟叶10万担以上的主产县和年产5万担以上的基地县,实行订单生产,全面推广新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坚持科学轮作制度,加大烟田水利、烟叶仓库和标准化烟站等基本建设力度,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广西烟叶的内在质量(香气、烟碱、化学成分协调性等)和外观质量(等级合格率、等级纯度等),树立广西烟叶品牌。(2)标准化烤房和烟站建设。在加强旧烤房以改造挂烟、供热和排湿系统为主的基础上,重点扶持新建一批标准化烤房,实现烤房建设数量和速度与种植面积同步,走集约化烘烤道路,减轻劳动强度,推广智能化、密集型烟叶烘烤设备,提高烘烤质量。

28 加快县级标准化烟叶收购站的建设步伐,扶持年收购量在5000担以上的乡镇优先建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叶收购条件,推行封闭式隔墙密码收购,实行预检制、密码验级和微机收购,实现烟叶收购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现代化。(3)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自治区、重点烟区烟叶科研机构和区域性烟草农业示范站,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组织技术攻关,提高烟叶产业科技含量。健全推广服务体系,按种植规模配备烟技员,推行烟技员岗前培训和上岗制度,实施培训工程,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九)茶叶

1、产业定位——广西是红茶、绿茶、青茶(乌龙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采摘期长,采摘早,停采晚。生产早春和晚秋名优茶与我国主产茶区有时间差和季节差,在国内营销中有极好的商业优势和效益优势,可平衡国内名优茶供应市场。广西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居全国第

11、12位,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及花茶加工基地。我区工业化程度低,具有发展有机茶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茶类结构,全力推进有机茶生产,重点提升茶叶加工档次,壮大传统历史名茶,力争在知名品牌培育有较大突破,建成我国重要的早春、晚秋名优绿茶、有机茶和红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2、主要任务——品种是基础,加工是关键,重点突破知名品牌创建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全面普及优良无性系品种,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名优制茶机械,推进无公害、有机茶生产,

29 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产业升级。

3、区域布局——重点发展桂西、桂南优势区,桂中优势区,桂东、桂北优势区三个优势产业带。桂西、桂南优势区主要发展红茶、早春、晚秋绿茶和茉莉花茶;桂中优势区主要发展绿茶和乌龙茶;桂东、桂北优势区主要发展绿茶、乌龙茶和六堡茶。

4、重点项目——(1)无性系良种繁育工程。品种选育改良和

一、二级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优质高产茶树和乌龙茶品种的选育改良、推广无性系良种,建立3-5个自治区二级苗木良种繁育圃,确保优质良种苗木的生产供应。(2)茶叶标准化示范推广。建立一批有机茶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扩大良种应用,推行机械化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工设备,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创建有机茶知名品牌,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3)茶叶产业化建设。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扶持10-20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实现规模、质量和品牌升级,开发壮大传统优势品牌产品,培育新兴优势茶品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十)木薯

1、产业定位——广西拥有我国最适宜木薯种植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全国木薯种植第一大省,木薯面积、产量均占全国70%以上。木薯是加工淀粉和酒精最廉价,也是最优质的原料,是我国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原料作物。“十一五”期间,广西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产业的良好机遇,加大发展力度,通

30 过选育和引进适合广西各地种植的高产、优质的含淀粉率高的木薯良种,配套推广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深耕精作等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木薯产量和品质,努力把木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基地,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

2、主要任务——大力引进、选育、推广高产、适应性强、加工性能好、淀粉含量高的良种,优化区域布局,实行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单产和质量为目标,根据大型酒精、淀粉生产企业入驻广西的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建设与我区生物质能源生产发展相匹配的优质木薯原料生产基地。

3、区域布局:根据木薯的生态适应性和木薯淀粉、酒精工业发展的需要,分别建立以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柳州、来宾、梧州、钦州、贵港、玉林为中心的木薯原料生产基地。

4、重点项目——(1)木薯产业良种工程建设:主要是在优势区域配合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选择在南宁、钦州、梧州、百色建设一批个1000亩以上的木薯良种繁育基地;(2)在木薯优势产区和重要酒精、淀粉加工企业周边建立一批高产、淀粉含量高的优质木薯原料示范基地:重点选择木薯面积在5000公顷,年产鲜木薯在8万吨以上的37个县(区)高产、高含淀粉优质木薯原料示范基地进行具体的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支农政策体系

3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树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把中央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将更多的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将基础设施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直接给农民以更多的实惠。一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支撑、以生态富民建设作为保障,强化基础产业,提升农民素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范围,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用燃油、化肥补贴等政策;三是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巩固和完善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设立保护标志,明确保护责任。

(二)大力建设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批准实施广西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这是“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的重要规划之一。要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搞好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通过强化“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措施,增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2

(三)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

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认真执行承包期30年不变的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决纠正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 依法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决不能随意收回承包地。用法律手段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给农民真正平等的公民权和国民待遇,稳定支农强农扶持措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整合执法力量,创新执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行政统一综合执法,搞好农业执法监督,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不断完善农业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与途径,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 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公共项目(产品)的投资,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环境保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投入,切实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总量、扩大补贴范围,改进补贴方式;四是整合农业发展预算外专项资金,对中央、自治区、市、县(区)明确规定用于农业发展的规费不得随意减免,认真落实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改

33 革农业投资管理体制,采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贴息等投资方式,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加快构建包括政府资金投入、金融资本投入、国内社会资本投入、境外资本投入在内的新型农业投入机制。

(五)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

以打造百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对百强龙头企业负责人的素质培训,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起步难、资金缺、税收重等问题,支持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全力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积极引导百强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创建产地品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中介组织的发展,自治区支农资金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对农户和社区的服务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加强农业部门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农业行政管理机制,增强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六)构建农资市场监管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加大关键农时季节农资打假力度,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重点抓好县乡一级农资市场整顿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配合

34 有关部门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彻底查明假劣农资来源与流向,并依法严肃处理。深入开展农药残留专项治理,坚决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落实农资打假责任,建立健全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七)进一步强化社会化服务机制

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努力打造广西劳务输出品牌。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的资源,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生产技术、就业、技能、营销和经纪等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一体化机制。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以信息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建立覆盖全区所有的县和90%以上乡镇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大户的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建设高效透明的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集群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要求,启动农业

35 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产技术,建设“十百千万”生态富民小康工程、优果工程、优粮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重点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高毒农药替代、统一灭鼠等技术。开展良种繁育、防灾减灾、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搞好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

(八)创建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营销机制

建立起规范有序、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组织农业企业到国外、港澳台地区举办农产品推介会;加快实施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到境外开展多种方式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扩大农产品出口,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九)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36 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产地检验检疫制度,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完善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与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制订各项防灾减灾预案,切实加强植物病虫害灾情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抗灾物资、资金、技术准备,立足抗灾夺丰收。建立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对外来有害物种监测和综合防控力度。启动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试点示范,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力度。加强优势生产区域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37

第四篇:九集镇2018年种植业产业发展

情 况 调 查 汇 总

2018年4月16日以来,九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全镇种植业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将全镇农业种植业分为九大产业,分别是:粮食规模种植、稻虾共作、食用菌生产、乡村旅游、药材种植、油茶种植、林果生产、蔬菜瓜果生产和苗木花卉生产。各产业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汇总如下:

一、粮食规模种植情况:

全镇5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45户,经营面积10671亩。主要种植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

二、稻虾共作:

全镇有稻虾共作或池塘养虾面积的26个村,67户,已投苗面积852.7亩;虾池已建好待投苗面积500亩,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计划发展面积150亩。其中,养殖面积10—99亩的有15户;养殖面积100亩以上的有4户,分别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石门集村、九仙观村,其他面积均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

三、食用菌生产:

全镇有食用菌种植面积的13个村,19户,今年已种植总规模100.2万袋,计划发展1.5万袋。具有10万袋以上种植规模的基地位于泗堵河村、沈家湾村、曾家畈村、双泉村、汤家咀村。其他面积为农户分散种植。

四、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全镇目前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6家,年接待能力18万人,年产值8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0户。

五、药材种植情况:

全镇共有药材种植经营主体24家,药材种植面积554.2亩,主要药材种类有元胡、丹参、薄荷、艾草等。种植面积较大基地位于邓家集村、施家沟村。

六、油茶种植情况:

全镇目前有油茶种植经营主体9家,已栽植油茶面积2416亩,主要面积位于双泉村、彭家营村、尤家岗村;计划栽植面积1000亩,位于吴家集村。

七、林果业生产情况:

全镇有林果产业经营主体32家,种植面积5398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桃、梨、葡萄、猕猴桃、核桃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基地位于九仙观村、方家庙村、王花园村、尤家岗村、古林坪村和邓家集村。其他小宗林果如甜柿子、山楂、桑葚等由各户分散种植,未形成规模。

八、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全镇有蔬菜、瓜果生产经营主体57户,种植面积640亩,主要品种有草莓、黄瓜、辣椒、莴笋等,生产面积较大的位于九仙观村、泉水堰村、良种场村和方家庙村,其他面积由各户分散种植。

九、苗木花卉生产情况:

全镇有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主体26户,各类苗木种植面积1630亩,面积较大的村有染坊湾村、方家庙村、邓家集村、县沟村、曾家畈村。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紫薇、红叶石楠、桂花、香樟、国槐等。

九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2018年4月26日

第五篇:关于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组

2011年10月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计划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成立了以常委会副主任**同志为组长的种植业结构工作调研组,对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查看了谭棚镇、范兴集乡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粮食等主产品产量逐年提高。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整合投入项目资金2400多万元,建设14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8个千亩方,382个百亩点,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粮食作物面积达到290万亩,粮食总产量108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11.1%、24.1%。我县还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等称号。

(二)优势农产品基地蓬勃发展。按照做大优势、做强特色的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合理区域布局,

注重培育特色,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全县共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56个,其中:南瓜专业村12个、西瓜专业村15个、甜叶菊专业村8个、水果专业村4个、食用菌专业村4个、中药材专业村3个,其他专业村10个。建成优质小麦、玉米、芝麻、红薯、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200多万亩。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我县传统农产品上档次。初步形成了以“双杨”牌西洋南瓜、“半截楼”和“早春甜”牌早春西瓜、“吕大寨”牌延秋辣椒、“鲁阁”牌大葱等为代表的品牌。

(四)龙头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加大财政以奖代补政策,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和培育县级以上粮油加工、林木加工、果蔬加工等骨干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有效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目前,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8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县级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4个。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9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60万亩。全县有15无公害农产品和20绿色食品。

二、种植业调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色种植业不断培育壮大,种植结构得到进一

步优化。但也应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当前,我县种植业尚未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产业发展观念更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自产自销的经营状态。

2、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影响规模化生产,尤其是种植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影响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二是资金问题制约。调研中,有农户反映,金融机构农业信贷项目少且手续繁杂。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全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加工链条较短。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

4、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明显。一是缺乏大型综合农产品市场,市场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种植业的发展。二是农产品优势不优,特色不特,产品粗糙、档次低。三是与市场对接能力不足,看准市场调结构的意识不强,生产和流通存在一定盲目性。

三、几点建议

为加快推进我县种植业调整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农业产业思路。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宽发展种植业产业的新思路。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还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农产品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正确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观念。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效益最大化。依托科技支撑,合理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以品种调新、质量调高、结构调优、产业调整、产业链调长的原则,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巩固目前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优势领域延伸,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规范农药、种子经营市场。

(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有效解决农产品出路,拉动订单农业的规模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培育有较大能力的流通企业,以流通促生产。四是加快农副产品专

业市场建设,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农产品的多项增值。

(四)强化服务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一是要加强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帮助农民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科学性、前瞻性,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网上农业。二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咨询、科技示范、技术指导,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民破解种植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要建立一套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保障方案,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应急抗灾的能力。

上一篇: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下一篇:实践报告要求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