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选

2024-05-14

世说新语选(精选8篇)

篇1:世说新语选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东阳时始总角( ▲ ) (2)再遣信令还( ▲ )

(3)而太傅留之( ▲ ) (4)谢公语同坐曰( ▲ )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参考答案:

22.⑴才 ⑵派 ⑶他,代东阳(或谢朗)⑷告诉或“对……说”

评分标准:每词1分,第⑶题只写出“他”,得0.5分。共4分。

23.新妇少遭家难/ 一生所寄/ 唯在此儿 。评分标准:第一处2分,第二处1分,共3分。

24.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评分标准:两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也可。共2分。

篇2:世说新语选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篇3:《世说新语》的思想特色

《世说新语》记述的时代是变幻莫测人生无常的, 但《世说新语》记述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 许多故事往往表现出喜剧色彩, 使人读来情趣横生。例如, 王戎以俭啬著名, 吝啬达到了令人可笑的程度:“王戎俭吝, 其从子婚, 与一单衣, 后更责之。” (《世说新语·俭啬》) 儿子结婚只给他一件单衣, 事后王戎还给要了回来。“王戎有好李, 卖之, 恐人得其种, 恒钻其核。” (《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女适裴颁, 贷钱数万。女归, 戎色不说, 女遽还钱, 乃释然。” (《世说新语·俭啬》) 这些可笑的行为发生在十分富有、地位非常高的一代名士王戎身上。再如, 庾翼在丈母娘和妻子面前表演骑马的本领, “始两转, 坠马堕地”, 而他则“意色自若” (《世说新语·雅量》) 这是一个滑稽好笑的场面。在这里缺点或过失成了富有情趣的品格或行为。文本似乎不是要嘲讽, 反倒像是在欣赏。人物不以其缺点为缺点、以其过失为过失, 也似乎对其缺点或过失缺乏自觉, 因而仍沉溺或执着于这种包含缺点或过失的原态生活。这种无所顾忌的缺憾, 这种我行我素的生活, 从反面说明了人物出乎自然的本性。这些喜剧性的小品使人轻松和愉悦、令人慰藉和满足。一方面是安死, 一方面是乐生, 这使得《世说新语》有着一种明朗而高远的情绪氛围, 体现了人们对现实拘系的摆脱。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对人的形象的描述和赞美。这种描述和赞美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外貌形象美的一种发现, 但作品更为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形象美的核心在于精神的超拔, 在于神。于是, 精神化的外貌不是以肉体的强悍为特征, 而是以身体的弱化、虚化为代价, 似乎只有肉体的弱化、虚化才能更好地呈现、突出精神, 以免因为肉体的强悍而淡化精神。这在卫玠的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王丞相见卫洗马, 曰:‘居然有羸形, 虽复终日调畅, 若不堪罗绮。’” (《世说新语·容止》)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 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 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 (《世说新语·容止》) 这是对文弱的直接赞赏。

《世说新语》对于生命的感悟, 对于现实的超脱, 最重要是通过真正的名士来表现的。这些士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之士, 一类是放诞之士。前者从容平静、独立超然, 后者我行我素、无所顾忌。无为的名士守持自己本性, 不受外界外物的干扰;放诞的名士按照本性行事, 不受外界外物拘系, 以平常之心做骇俗之举, 也表现出从容超然的心态。因此, 不管是无为还是超然, 其出发点都是本性的自然, 都是不受外物所累, 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拘系, 以获得精神、人格上的自由。他们超越现实 (有时也是躲避现实) 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饮酒、可以遁林, 如竹林七贤。竹林成了一个界限、一道屏障, 将俗世隔离开来, 在林中形成一个自由高雅的精神世界。进入这个竹林, 也就是从现实退避到精神的世界。

篇4:《世说新语》四则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

②日中:正午。

③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犹“令尊”。

④委:弃。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不到,太丘就不再等他,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家吗?”他回答说:“他等了您好久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生气了,说:“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已正午而不到,这是不讲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不理他。

晋明帝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问:“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东渡:西晋灭亡,王室过江,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意:缘故。

②何如:和……比怎么样。

③居然:显然。

(译文)

晋明帝年仅几岁时,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为什么至于落泪,元帝就把国土沦丧王室东迁的不幸全告诉了他,随即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里远?”回答说:“太阳远。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显然可知。”元帝认为他的回答很不一般。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说法告诉了大家。又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脸色都变了,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他回答说:“抬头就看见了太阳,却望不见长安。”

谢道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①儿女:这里指子侄晚辈。

②骤:急。

③差可:颇可;拟:比拟。

(译文)

谢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会集家人,给子侄们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大了,谢公兴致勃勃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侄子胡儿(谢胡)说:“可以比作撒盐于空中。”侄女(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而起。”谢公开怀大笑。

孙子荆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注释]

①隐:隐居。

②当:将;枕石漱流:以石为枕,用流水漱口,形容隐士的生活。

③洗耳: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又让许由做官,许由不想听,就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这里有不愿出世之意。

(译文)

孙子荆年轻时想要隐居,对王武子说“我将枕着石头,以清流漱口”,误说成“用石头漱口枕着清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说:“以流水为枕,是为了要洗净耳朵;用石头漱口,是为了磨砺牙齿。”

(讲解)

《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旧题刘义庆撰,义庆彭城(今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南史》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四库全书》认为《世说新语》是“义庆所集”,大概是刘义庆和他的门下士共同编写,义庆总其成。全书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分为三十六门,每门包括相类的若干则故事,记录的都是一些遗闻逸事,上起后汉,下迄东晋,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约有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虽然未必都合于史实,却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以及时代风气,尤其是故事简洁生动,文字朴素自然,对后世的笔记小说颇有影响。

这里所选的四则记载的是几位少年的故事。

《陈元方》一则选自《方正》门。“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你看,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失约而又失态的长辈敢于毫不留情,直斥他的“无信”和“无礼”,可谓理直气壮,迫使对方自惭形秽。

《晋明帝》一则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早慧的意思。晋室东迁的时候,一次从故都长安来了人,晋元帝问年仅才几岁的晋明帝“长安何如日远”?明帝回答“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神气俨然老练。元帝为彰明他的聪明,在宴会上再次问他,他却回答“日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就不仅是应对敏捷、憨态可掬的表现,而是富有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了。后人于是就用“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可至。

《谢道韫》一则选自《言语》门。“言语”就是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意思。这故事里讲咏雪的比喻,谢胡用“撒盐空中”作譬,撒盐是当时的习俗,遇有不吉利的事情或参与有风险的活动时,就向空中或己身撒盐,表示祛除邪气。这个比喻虽有当时的生活基础,但不很贴切。谢道蕴则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况,她很自信,所以大胆地说“未若”。就因为这几个字,道韫成了才女的代表。《红楼梦》里说林黛玉有“咏絮才”,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孙子荆》选自《排调》门。“排调”就是嘲戏调笑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机智幽默。孙子荆把话说错了,靠他的聪明敏捷,把说颠倒的话赋予崭新的含义,竟然比原先要说的话还深刻。

篇5:《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请写出竹林七贤中其他任意两人的名字。(2分)

3.下列哪一个成语故事不是出自《庄子》?( )(3分)

A.南柯一梦 B.朝三暮四 C.庖丁解牛 D.望洋兴叹

4.为何向秀、郭象的两种《庄子》注本内容基本一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3分)

2.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王戎、阮咸(写出任意两人得2分,有错字不得分)

3.A(3分)

篇6: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苏峻乱,诸庾逃散。庾冰时为吴郡,单身奔亡。民吏皆去,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cX覆之。时峻赏募觅冰,属所在搜检甚急。卒舍船市渚,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冰大惶怖,然不敢动。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后事平,冰欲报卒,适其所愿。卒曰:出自厮下,不愿名器。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馀年,毕矣。无所复须。冰为起大舍,市奴婢,使门内有百斛酒,终其身。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世说新语》

B

刘真道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流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其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 《世说新语》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属所在搜检甚急 ( ) ②适其所愿 ( )

③少苦执鞭 ( ) ④于是赍牛酒诣道真 ( )

18.选出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使其酒足馀年妪见其不饱 冰为起大舍后为吏部郎

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 不赂者以赂者丧

A.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B.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C.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D.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E.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F.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 ____________________

20.A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中的智表现在_________;达表现在_______________(2分)

21.用成语概括上面两文中的庾冰和刘真道所共有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篇7:《世说新语》教学反思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决定以此为例子,启迪孩子们去发现孩子文言文的奥秘,从而培养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首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预习除外共五个环节:(预习,读准字音,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课堂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内容;第二,三个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课文,逐句翻译成现代文,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三,三个小组展示:重点词语讲解;第四,质疑:对文中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提出来;第五;谈感受和收获。

前三个环节孩子们都能以小组问单位学习的很好,三个小组的展示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第四个环节为鼓励学生质疑,我对于质疑的小组进行了分数的奖励,提出问题的要给以奖励,帮助解答问题的也要给以奖励。全班分为七个小组,有六个小组提出了问题:“相委而去”的“相”和“而”;“下车引之”的“之”;“则是无信”的“则”;“友人便怒”的“便”;“去后乃至”的“乃”,对于这些问题,我先让其他学生给以解答,最后只有一个问题学生解答的不正确,就是“相委而去”的“相”和“而”的意思,老师给以较为详细的讲解,并对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给以肯定和表扬。随后在第五个环节,我让学自己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

篇8:《世说新语》中的“麈尾”考

“晋王导《麈尾铭》:勿谓质卑, 御于君子。拂秽清暑, 虚心以俟。”3最初麈尾出现时的功能乃是拂除尘垢和驱赶蚊蝇, 酷暑之时还可以扇风降温, 今人生活在城市里可能觉得麈尾无甚大用, 然而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比今天的农村还要糟糕, 暴露在外的尸体成了蚊蝇滋生的源头, 因此还曾经流行过几次大型的瘟疫。虽然汉代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成型的麈尾已经出现, 但是汉代出土的墓葬图像中已经存在类似的雏形, 因此可以推断麈尾最初起源于汉代, 到魏晋六朝时期才被大量使用, 遂成为了清谈玄士人手必备的风流雅器。

初期麈尾的形制“形如树叶, 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4。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墓中壁画5家居图中, 男主人手执一柄树叶状的麈尾, 顶部尖而中间宽, 有短柄可供手持。北魏时期的云冈第六窟后室南壁浮雕维摩诘像中6维摩诘左手抚床, 右手侧举, 手持树叶状麈尾, 中间有一根细长的骨, 露出短柄可供手执。清人有以为麈尾等于拂尘者, 非也。麈尾中间有骨而拂尘前端只缀以毫毛, 因此非常柔顺, 呈马尾状随手势而动, 而麈的毫毛非常坚硬。而到了南北朝后期以及隋唐时期, 麈尾大部分是以“爰有妙物, 穷兹巧制。员上天形, 平下地势。靡靡丝垂, 绵绵缕细”7的形象出现的, 取天圆地方之寓意。隋代莫高窟276窟维摩诘经变图8中的维摩手持的麈尾就是这种形制, 顶部呈半圆形, 底部呈方形, 体积比树叶形的麈尾更大, 并且手柄更长, 想来是因为初期麈尾的面积太小, 而且手柄太短捉拿不易, 于是在使用中逐渐改进, 使麈尾形状更匀称美观, 使用更方便。又如盛唐期莫高窟194窟南壁所绘《帝王听法图》9中的帝王以及五代时期莫高窟第98窟的《于阗国王供养像》10中的国王手持的都是改良过的长柄麈尾。

上一篇:2008管理年总结下一篇:安监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