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选的世说新语读后感

2024-04-24

关于精选的世说新语读后感(通用11篇)

篇1:关于精选的世说新语读后感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想!

篇2:关于精选的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3:《世说新语》的思想特色

《世说新语》记述的时代是变幻莫测人生无常的, 但《世说新语》记述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 许多故事往往表现出喜剧色彩, 使人读来情趣横生。例如, 王戎以俭啬著名, 吝啬达到了令人可笑的程度:“王戎俭吝, 其从子婚, 与一单衣, 后更责之。” (《世说新语·俭啬》) 儿子结婚只给他一件单衣, 事后王戎还给要了回来。“王戎有好李, 卖之, 恐人得其种, 恒钻其核。” (《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女适裴颁, 贷钱数万。女归, 戎色不说, 女遽还钱, 乃释然。” (《世说新语·俭啬》) 这些可笑的行为发生在十分富有、地位非常高的一代名士王戎身上。再如, 庾翼在丈母娘和妻子面前表演骑马的本领, “始两转, 坠马堕地”, 而他则“意色自若” (《世说新语·雅量》) 这是一个滑稽好笑的场面。在这里缺点或过失成了富有情趣的品格或行为。文本似乎不是要嘲讽, 反倒像是在欣赏。人物不以其缺点为缺点、以其过失为过失, 也似乎对其缺点或过失缺乏自觉, 因而仍沉溺或执着于这种包含缺点或过失的原态生活。这种无所顾忌的缺憾, 这种我行我素的生活, 从反面说明了人物出乎自然的本性。这些喜剧性的小品使人轻松和愉悦、令人慰藉和满足。一方面是安死, 一方面是乐生, 这使得《世说新语》有着一种明朗而高远的情绪氛围, 体现了人们对现实拘系的摆脱。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对人的形象的描述和赞美。这种描述和赞美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外貌形象美的一种发现, 但作品更为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形象美的核心在于精神的超拔, 在于神。于是, 精神化的外貌不是以肉体的强悍为特征, 而是以身体的弱化、虚化为代价, 似乎只有肉体的弱化、虚化才能更好地呈现、突出精神, 以免因为肉体的强悍而淡化精神。这在卫玠的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王丞相见卫洗马, 曰:‘居然有羸形, 虽复终日调畅, 若不堪罗绮。’” (《世说新语·容止》)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 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 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 (《世说新语·容止》) 这是对文弱的直接赞赏。

《世说新语》对于生命的感悟, 对于现实的超脱, 最重要是通过真正的名士来表现的。这些士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之士, 一类是放诞之士。前者从容平静、独立超然, 后者我行我素、无所顾忌。无为的名士守持自己本性, 不受外界外物的干扰;放诞的名士按照本性行事, 不受外界外物拘系, 以平常之心做骇俗之举, 也表现出从容超然的心态。因此, 不管是无为还是超然, 其出发点都是本性的自然, 都是不受外物所累, 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拘系, 以获得精神、人格上的自由。他们超越现实 (有时也是躲避现实) 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饮酒、可以遁林, 如竹林七贤。竹林成了一个界限、一道屏障, 将俗世隔离开来, 在林中形成一个自由高雅的精神世界。进入这个竹林, 也就是从现实退避到精神的世界。

篇4:《世说新语》的另类品读

《世说新语》分36门记载了1000多则魏晋往事,是了解魏晋风云的最重要的典籍。唐时编纂《晋书》,里面的人物事迹,多取材于这本书。《世说新语》所叙都是真实的,并无虚构与夸张;魏晋时代的魅力与汉唐宋明不同,他最出奇之处在于士人们生活和精神上的奇异。一部《世说新语》几乎已囊括了魏晋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一言以蔽之,品读《世说新语》,不但可以窥出整个魏晋时代独具个性的人文生活,还能了解到它的政治争斗史。

与汉朝的敦实厚重、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内向的特点完全不同,魏晋时代以洒脱放旷、冷峻玄远著称,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在这种背景下,魏晋时代终成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为另类最为奇异的一个时代,也成为最受争议的一个时代。

可以这样说,对于那个时代,喜欢的人喜欢死了,恨的人恨死了。

千年后的一个夏天,老家在浙江绍兴(会稽)的鲁迅在广州做了那次著名的演讲,题目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鲁先生看来,魏晋的明星们其实是受了很大的冤枉的,虽然他们表面上放浪形骸,但内心世界都是很郁闷的,所以寄情山水。

但时光的演进总是令人伤感。东晋末年孙恩的暴乱把百年魏晋精神涤荡殆尽。公元433年,随着诗人谢灵运的被杀,魏晋的精神与气质彻底终结。尽管此后有隋唐的开放盛大,有宋明的商业和文艺的高度发达,但背后都有一根儒家的绳索束缚着那个文明,而魏晋时代心灵彻底解放的局面,再也没有了。

还好,古人把一本志人笔记《世说新语》留给了我们。魏晋明星们的故事,一代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追求,依赖此书被记录和流传下来。该书成于南北朝時期,编者是刘义庆(403—444)。刘是南北朝时宋之宗室,袭封临川王,史书说他爱好文艺,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可以想像,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但正是这个文学青年,编辑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记述人物轶闻遗事的笔记。《世说新语》的文字简约、隽永,口语化,后人历来称颂有加。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现代的鲁迅的评价是:“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宗白华的评价是:“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

苦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追求的过程,就是悲剧延伸的过程,尤其对经历过九死而一生的大人物来说,他们的体会可能要更深一些。因而我们在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那种悲秋伤春的浩叹摇落之悲的华章会更多一些。桓温临死的时候,他还向朝廷求赐“九锡”以满足他建立万世功业的虚荣心,这样的事,曹操、司马昭也干过,好象和“篡逆之心”有了关系,这时名士派的老大谢安用了“拖字诀”,十几天后桓温就死去了,终于没有了却心愿。对桓温自己来说,人生的悲剧性不是很明显吗?

李泽厚先生在解读魏晋人多悲叹之辞时说:“门阀贵族们经常生活在这种既富贵安乐而又满怀忧祸的境地中,处在身不由己的政治争夺中,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这句话,也有利于我们对《世说新语》的解读。

篇5: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复习(精选)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两文属文言文,文章短小,可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学习文中运用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典题例析]

例题一: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 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解析:此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同学间出现争议则更好。鉴于此,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例题二: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解析:此题第一句较客观,意在检测学生抓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而第二问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因此,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参考答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

太丘舍去()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D.元方入门不顾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二)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这首诗的体裁是,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8、这首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这样写的好处是:。

9、请以“雪”为喻造一个句子:

训练二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②尊君在不()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⑤尊君()

⑥家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

夜书()

说()

尚明()

以治()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秦青、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饯:设酒食送。

衢(qú):大路。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

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 C、抚节悲歌:把住

D、响遏行云:阻止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 A、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有过于江上者

未穷青之技

放之四海而皆准 C、D、其邻人之父亦云

人皆贺之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薛谭乃谢求反

其邻人之父亦云 A、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响遏行云

自谓尽之,遂辞归

(歌者)贵在中节

C、D、停数日,辞去

抚节悲歌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一

一、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二、不如

不久、一会儿

差不多可以相比

约定同行

丢下

回头看

高兴地

离开

三、B

四、A

五、C

六、B

七、(一)1.fù

zhòu nì

2.D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4.⑴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 ⑵(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6.略

(二)、7.七言绝句

咏物诗

8.拟人、比喻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略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二

一、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二、(一)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6.略

(二)7.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

8.①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②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9.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篇6:世说新语第的读后感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为三君,李为八俊。管理是手段,需要公平、正直、和对人性的慈悲做后盾;犯上需要正直、赤诚和独到见解的智慧,更要豁出身家性命的果决,只此一条入三君便可服众。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驽马逸足,致一人耳,在速。驽牛行百里,岂载一人哉。各有擅长,如物与物之间擅长需要不同,何须分好坏。

马亦能拉车如牛,然非其强项,大才小用,奔跑才是其根本。

文中最后言好名如樊子昭,可见人好名排最后,虽有佳时,不能为人所推崇,不如专心致志一心做事之人。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王霸之道,倚伏要害。人各有擅长,贵在有自知之明。

一日之长:略胜一筹,倚伏:福祸。名知人,以知人而闻名。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诸葛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评为龙虎狗,龙虎皆全家战死,大概只有在魏的诸葛诞香火得存。当你得到一个高的赞赏,同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随心随性,自然终老。但有几人安于平凡,普通人未经历福祸锤炼怎知平凡可贵。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兰,是人们喜欢的,但人都有局限性,父子亦如此,通雅博畅,明练简至,居其一就是天才了。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觊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陈王戎,裴邈方王玄。

历史纵有相似未必可比较,何况人,套用罢了。

世说新语第一篇的读后感五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婢女还要解释。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说:“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她毅然为自己申辩。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惭愧。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篇7:世说新语读后感

译文:阮光禄是当时的名士,辞官后隐居剡县;为人很慷慨——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因为是葬母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借车,阮光禄听说之后便焚车以自省;今天我们看来此举未免有些做作,那是我们的修养还未达到阮光禄的境界。一个贤人从来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唯有不断完善,才能在人格上继续前进。一辆车就是品德上的一个污点,不但要烧掉车,还要去自省,去改掉身上的不足。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着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篇8:《世说新语》中“将”的用法

《世说新语》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目前还未见专门对该书的“将”字进行研究的成果出现, 对该书中“将”字进行穷尽式研究, 既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将”字的特点, 又能为中古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据统计, 《世说新语》中共有137个“将”字, 根据词性、用法大致可以分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助词5大类, 下面我们分别对每类的用法作简要分析和归纳。

1.“将”用作名词

此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64例, 占总数的46.7%。它的意义一般是将军、将佐、将略、人名甚至宝剑名等, 这些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常用意义。例:

2.“将”用作动词。

用作动词的“将”共有10例, 只占总数的7.3%, 是使用种类比较少的一类, 这种用法在近代汉语中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用法, 跟现代汉语区别较大, 在今天这种用法已经基本消失, 近代汉语中用作动词的“将”一般表示“率领”、“带”、“拿”等意义, 下面分别详述。

2.1 有“率领、带”的意思。

具有这个词义的在全书中共发现10例, 考察分析这组动词可以发现它们主要有两种搭配格式:

2.1.1“将”+宾语。

考查具有“率领、带”这个意义的句例, 发现竟有6例是此种搭配格式, 由此可见这种格式在《世说新语》“将”字作为动词用法时是一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用法。例:

2.1.2“将”+趋向动词。

此种用法的“将”字后一般无宾语或宾语承前省略, 但后面必须有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补语。例:

2.2 有“驾”的意思。

这种用例不常见, 在文中只出现了1例, 一般是“将”和“车”连用, 后来形成一种固定搭配。例:

2.3 有“拿, 拿走”的意思。

与后代的《金瓶梅》等著作对比, 我们发现《世说新语》中的动词“将”的用法是比较单一的, 大部分都表示“率领, 带”等意义, 还未曾出现“休息、休养、调养”, “比、比较”的意思。

3.“将”用作副词

这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56例, 占总数的40.8%, 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用法,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3.1 表示动作或情况不久就会发生, 将要、快要。

这种用法在全书中共出现50例, 是“将”作副词时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用法, 在近现代汉语中也是一种出现比较多的用法。例:

3.2 恐怕, 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

一般和“无”、“不”一起搭配成“将无”、“将不”, 在书中共出现了6例, 且一般出现在口语中, 是魏、晋时人们常用的一个熟语, 是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的词语, 大约相当于“恐怕……吧”,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绝迹。

4.“将”用作介词

这种用法在该书中出现较少, 只发现4例, 占总数的2.9%, 是出现次数最少的一种用法。

4.1 用作处置式, 相当于今天的“把”。

4.2 伴随介词, 用作介绍动作协同的对象。

在全书中总共出现了两处这样的用法。

5.“将”用作助词

这种用法全书共有3例, 占总数的2.1%。用作助词时, “将”无实在意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

为了便于对比观察, 我们把《世说新语》和《金瓶梅》中的“将”字按词性分类整理成一张简表, 分别列出它们的意义, 在全书中出现的总句例数, 占总数的百分比。[3]

通过仔细对比《世说新语》与《金瓶梅》中的“将”字的用法, 虽然两书的成书年代、内容、语言风格、篇幅的长短等因素都会影响“将”字数量及词性在书中出现的比例, 但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窥探“将”字从中古汉语到近现代汉语的一些较为明显的发展变化。《世说新语》中“将”字出现最多的是名词和副词, 分别占总数的46.7%和40.8%, 动词、介词和助词所占的比例数量都比较少, 可见在魏晋六朝汉语中“将”字的使用是以名词和副词为主的。在《金瓶梅》中, “将”字是介词和助词出现次数比较多, 分别占了42.9%和29.4%, 副词、名词和动词出现的比例相对较少, 可见在近现代汉语中介词、助词等虚词用法的“将”字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参考文献

篇9:《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

《世说新语》一书所记轶事虽不尽可信,而所载当时社会情况、风尚习俗,则各有极重要的价值。《笺疏》对这些方面有许多精辟之见。如《方正篇》中载诸葛恢不愿嫁女与谢裒事,《笺疏》论到了谢氏在东晋初年社会地位还不高,至谢万、谢安以后,才与王氏并称。由此又论到世族与寒门的升降。这对研究晋代社会史是很重要的贡献。又如同篇载王献之看门生樗蒲事,《笺疏》详述了当时的“门生”制度,对东晋南朝的等级制作了详细的论述。又如《德行篇》“客问陈季方”条及“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条,《笺疏》论证魏晋清谈名士风气大抵都发源于后汉;《方正篇》“五中郎年少时”条,《笺疏》谈到晋代士人对尚书郎的看法,从社会风气加以解释,都颇精当。《德行篇》“殷仲堪既为荆州”条,《笺疏》对“天师道”的考证;“刘尹在郡”条,《笺疏》对六朝人乘牛车的解释;《文学篇》“简文称许掾云”条,对玄言诗向山水诗的发展以及谢混在其中的作用,也都有独到之见。这种对社会状况和学术源流的研究,在古书的注疏中极为少见。

《世说新语》的版本较多,《笺疏》专门列了校文一栏,把各本校文一一列举。作者遵循清人传统,不轻易改字,只在“校文”或“笺疏”中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是很谨严的。另一方面,《笺疏》中关于《世说》的异文,颇多确切不易之见。如《排调篇》“简文在殿上行”条的“名客”一辞,《笺疏》据宋曾《类说》所载殷芸《小说》引《世说》作“石客”,证明应作“石客”;又据同书载殷芸《小说》引《世说》“右军指简文语孙曰”句作“右军语孙曰”。这样不但文理通顺,颇近情理,足以正今本之误。

《世说新语》中所载魏晋人口头语言,由于时代久远,有许多已不可解。《笺疏》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精当的诠释。如《德行篇》“吴道助、附子兄弟”条中的“料理”二字;《政事篇》“王丞相拜转扬州”条中的“兰”二字;《文学篇》“殷中军见佛经云”条中的“阿堵”二字;《雅量篇》中的“伧”字;《贤媛篇》中的“方幅”二字;《排调篇》中的“”字;《黜免篇》中的“椅”字等,既旁征博引,又结合当代方言加以诠释,结论都令人信服,而且又纠正了前人一些误解。这在古汉语及文字学研究也是很突出的贡献。

《世说新语笺疏》对《世说》中的艺术特点,也有所论述。如《言语篇》中卫说的“见此芒芒”等语,《笺疏》从卫的处境和心理加以论述,颇为深刻。《贤媛篇》载济尼评谢道韫与张玄妹优劣,《笺疏》先引证材料说明两人之不同,然后说:“不言其优劣,而高下自见,此晋人措词妙处。”这种评语言简意赅,不但道出了作品的妙处,且指出了一代文风的特色。

当然,《笺疏》是一部遗著,由于作者晚年因病搁笔,所以说还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世说》中有若干记载,似亦有可疑处,《笺疏》未予指出。如:《规箴篇》“谢中郎在寿春败”条,刘孝标注云:“按万未死之前,安犹未仕。”不信谢安在谢万军中。但考《方正》、《简傲》两篇,可见谢安确在军中,刘注误。对此,《笺疏》并未驳正。《惑激篇》“韩寿美姿容”条,刘注引《郭子》以为是陈骞女事。《笺疏》从《太平御览》中引了《郭子》原文。但此说恐未可信。因为据《晋书·贾充传》,贾充无子,立韩寿子谧为孙,改姓贾。这显然因为贾谧乃贾充外孙,有着血缘关系。如果贾谧之母乃陈骞女,恐难立以为嗣。这些地方可能作者另有考证,也可能因病停笔,所以没有来得及指出。但这些小小的不足,只是个别的。总的来说,《笺疏》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此书的出版,嘉惠后学,其功夫决非浅鲜。

篇10:《世说新语》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变换之快。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

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己行为的随意性不强。当然,我是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的。做我自己是我现在要追求的,也是我将来乃至终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回味的。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闭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们不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了。确实是这样的,如果细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简直是太正常了。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许多启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欢读这本书的。

比如书中的乘兴而来,无兴而返。这个故事就挺有意思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在我们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真实需要去决定我们是否一定要做或是暂时不做。我们完全有对所要做的事做出我们做与不做的决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权利。没有人能够干涉我们的决定。只要我们做的合乎我们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常理,我们的决定就值得去做。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2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我觉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语》,寥寥数语的小故事却诉说着发人深思的大道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举例来说,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共同在菜园里种菜,劳作中他们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块,而是把金子视作土块,继续干活。华韵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不忍丢弃,导致管宁对他心存芥蒂。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路过,引起大家围观。华韵丢下书本也去凑热闹,管宁心里十分不满。于是,他拿刀割断草席,和华韵分席而坐,说:我们不是朋友!因为管宁发现他们两人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华韵太看重金钱和名利。而华韵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简单但道理很深刻。我绝不会学华韵,不是自己的东西,我绝不存占有之心,我绝不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因为《世说新语》里面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个暑假才变得意义非凡!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貌和良好习惯。”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者变成尊贵者,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人们渴望财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于贫苦,言行高洁。在面对他人的赠与与诱惑是,要不为所动。人在贫穷时,要有气节,人穷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在道义,人格于生命和功名利禄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合理的选择。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有一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第二个自我,能从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难得,友谊更最值得珍惜。

投机者鄙视友谊,自私者躲避友谊,真诚者珍惜友谊。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应坦然面对。不同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严上的独立,首先要有经济上的为独立,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灵的依托。他告诉我们情感需要归宿,心灵需要港湾,红尘需要百态人生,机会一去不复返,拥有就要珍惜。

要学会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为他与我们同行。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4

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面读书,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席子与他分开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5

《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讲述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流传的新鲜故事的一本书。那么何为层次?有钱或有权?现代人大多都这么认为。但真正有层次的人,他的.层次感是从言行中表露出来的。

陈元方,出生在太丘长的家中,也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7岁时,他在门外玩耍时,来了一个人,是他父亲的朋友,他是来赴约的。但当时他父亲陈太丘因朋友未能按时赴约,而已经走了。朋友得知后很生气,甚至还心有怨言,骂了陈太丘。陈元方告诉他,赴约迟到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辱骂他的父亲,是不讲礼,友人听后自觉很惭愧,想要道歉,但是元方却自顾进了家门,不再理睬他。

有一个较为广泛的想法:不要以你不喜欢的方法去对待别人,友人已经无礼,是应该说说他。但是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层次感,体现了元方思想境界高。如果,只中说友人两句,叫他日后要改正,那就成了老子教训儿子了!相反,他用行动告诉了友人:你这是没有人会喜欢你的,包括小孩子。

层次,不是钱或权,也不是说出多么深奥的话,而是做出最有意义,却又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深奥,却又不做作的言行,才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层次感,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敬佩。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6

道义,是一个深不可测而又显而易见的东西,荀巨伯的故事道义上深不可测,却又显而易见。他从远方来探望病了的有人,胡人来了也不走,这显而易见。胡人知道了他的事情,认为他太道义,自己太不道义,于是胡人退走了,这深不可测。道义令人费解,令人琢磨,却有时让人想知道答案。

义,不仅有道义,还有义气。义气在兄弟、友人中常可以看出。兄弟之间的义气更纯厚、更真实。例如相依为命的两兄弟用仅有的金钱互相帮助。有人中义气较散漫、较虚伪,有时比兄弟的义气更纯厚。虚伪的是你交到了一个坏朋友,只会和你称兄道弟,一起吃喝玩乐。反之,纯厚的义气就是你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和你互相帮助,危难之时可以互相助一臂之力。

还有意义,意义虽然和义气不一样。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取决于你为什么去做,如果你不想去做,这事在别人看来再有意义也没用,因为你感受不到。反之,你想做就有意义,意义只是一个俗称,意义的意义很多很多,去找到他们,并且是找不完的。

义,只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和π一样,是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字,真的,义深不可测。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7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来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积极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8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9

孝,是一种境界,指的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拥有对长辈的孝,就会拥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读了《世说新语》,让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亲情。

今天我读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讲的是这样的一件事:王祥对后母也非常恭敬。后母让王祥去守护李树,有时忽然刮风,王祥就抱着李树哭泣。王祥一次在别的床睡觉,后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后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来后,求后母把他砍死,后母被感动了,于是像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同样被王祥感动,当王祥做出去求后母把自己砍死的决定时,是冒着多大风险去做的啊,如果后母没有被王祥感动,那么一位孝子,一位让人尊敬的孝子,就会死在后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这样一条冷血的毒蛇,要么逃得远远地,要么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为先,王祥能对一个想杀死自己的后母那么孝顺,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爱护自己的长辈更加尊敬,更加孝顺呢?我们在长辈们给予的优良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报呢?孝,是我们最好的回报方式。

孝,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世说新语》这本小说集,对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解释。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10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它内容包罗万象,举凡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皆有涉及,由长短不一的一千多则小故事组成,注重描写人物的形貌、才学、心理,善于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其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鲁迅曾经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主要有清谈、饮酒、服药和隐逸等几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这种名士风度,难怪鲁迅会将之戏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初中学生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积累一些文言语感,同时,那一则则生动形象而又富有情趣的小故事可以给他们很多思考和启迪。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阅读感想,也尝试着以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解读与演绎:徐兆豪同学继上回以围棋的形式成功解读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更加成熟地进一步以此形式演绎《世说新语》德行篇中的几个小故事;司源同学、郁雨晨同学尝试以漫画、编程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戴雍涵、李茗宇同学更是以魔方和溜溜球来表现自己的体悟——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将这些精彩而别样的《世说新语》阅读感受分三期推出,此为第一期。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11

读了整个暑假,我终于把那本超级后的世说新语给读完了,真爽,不过也挺累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真的很多,有的长如龙,有的短如蚁,不过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一个道理,虽然很枯燥,但它毕竟是一本好书啊,接着读吧!

作为一篇教育方面的书,刘墉的《世说新语》实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书籍,确实文如标题“新语”。他用最朴实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小事件,小故事,而这些文章都显示了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思考。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看了他的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待孩子的那种态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宽容”。现在的社会主流文化早已不在倡导“严师出高徒”的方法了,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到底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小孩子呢?刘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

我是个80后,在我还是个小屁孩儿的时候,常常听到外界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例如:独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爷等等,总之大人们对我们充满了不信任。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12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由于戎卫北境侑功,赐爵为关内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赎了出,不久后又任命为从事中郎。当时人将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种做法。首先,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可以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人情。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的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也切不可因为人曾侑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人身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侑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应侑的是积极向、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13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适时的自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三,讲得是钟会请众名士拜访嵇康却被无视,当他准备离去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这实际就是句车轱辘话,但在钟会这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钟会面对嵇康率性的问话,以问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时,展现了与嵇康相同的旷达的生活态度,留下了这段佳话。

这就是自嘲的妙处。

自嘲要用,要会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钟会面对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会为等待生气。嵇康发问何尝不是钟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其次看场合、气氛等。大家都是不羁之人,钟会适时适事的侃上几句,不仅能让自己体面脱身,打破尴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何乐不为呢?而如果不分场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14

近期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变换之快。在这纷繁的世界上,坚持一颗平时心是何等要紧,不言而喻。我十分赏析那些在乱世中还本事挽狂澜的人物。这部分人物都有自我独特的才能。我赏析他们的个性。或许有些人会说这部分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重视的是他们的本事。

我赏析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我行为的随意性不强。当然,我是想做一个真的的自我的。做我自我是我此刻要追求的,也是我以后乃至终生都要追求的生活境界。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是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的。我愿与大伙一同推荐我的读后感。我感觉这本书中的很多事情好像在大家身边发生过通常,闭上眼你就能想得清了解楚。大家不会感觉这部分事离大家太遥远了。确实是如此的,假如细细想想,还真的是如此。

可是我在那里要说的是我近期发此刻大家的日常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真的是太正常了。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很多启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非常喜欢读这本书的。

篇11: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时大家没事,情绪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

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好处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资料能够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读后感2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能够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明白是一块金子

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一样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的确,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取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向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我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贴合自我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评:本文从故事细节中透析人性,从社会根源处寻找尺度,一连串的质疑,引人反思。“见微知著”还是“以偏概全”?作者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强调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最佳注解。语言精警,着文言华彩。

世说新语读后感3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之后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那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能够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4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读后感5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但是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齐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搞笑,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别人不要把自我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方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理解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明白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我“艾艾”。有一次,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上一篇:关于趣味对联下一篇: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看宫崎骏的女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