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

2022-04-22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二十多年了。如今,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困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依然困扰着我们。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甚至枯燥乏味,症结在哪里?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反复的思考和琢磨,让我得到了一点教学心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 篇1:

做学术型教师

摘要:新时代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科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学科的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理解和精深的研究,成为专业型教师。最终,教师应当以学术型教师为追求,研究课堂,研究儿童,把专业研究转化成教学成果,并最终转化为儿童发展。

关键词:教师发展;学科型教师;专业型教师;学术型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四有”好教师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目标,也成为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每一个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要求都会深刻影响整个时代所有的人,因为社会文明越来越快速发展的直接表征就是受教育的人群越来越大,而一个社会受教育人群的规模显示其文明进步的程度。对一个时代文明进程影响最大的群体无疑就是教师,欲兴一个时代新风尚,必先培育有新思想的教师。

从近百年教育发展的内在理路考察,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前提下,做有扎实学识的学术型教师已经成为呼之欲出的新时代风尚。当然,成为学术型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此之前,还有成为学科型教师、成为专业型教师这两个台阶。

一、成为学科型教师

自现代教育分科教学以来,教师多与具体的学科联系在一起,没有明确学科的教师几乎没有,跨学科的教师也很少。教书特别出色的教师常常被以学科代称,学生私下常常喊的是“蔡代数”“张几何”“赵化学”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是教师发展的起点。所谓扎实学识,首先指教师应该系统掌握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结构不能有“缺角”或“短腿”。比如语文教师,无论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拥有文学史(古代、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文献学、文学批评史等的一般知识,在常识性问题上不能出错。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积累常识,及时纠错,勤于查核典籍,养成查检各种工具书的习惯。做一个学科型教师一定要认真,不能想当然,更不能不严谨地随意想象发挥。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课本上的知识都懂也都能讲出来,课本上的题目都会做也都能讲清楚,就能胜任一门学科的教学了。这个看法在师资缺乏的时代似乎没有问题,但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没有进行过相关学科系统知识学习和系统能力训练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能胜任新时代要求的学科教师。

传统的学科教师的学科边界相对比较清晰,也比较单一,如语文,主要涉及的就是语言学和文学;但也有些学科边界比较模糊,同时跨了好几个学科,如道德与法治,就涉及了政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党史、中国现当代史等学科。这样的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科教师自我发展的难度就相对较大,因为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远远不够。比如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学科知识准备不足。因为小学科学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多个一级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现在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原有的专业学习几乎都有“缺角”或“短腿”的现象,特别是中年教师,大多由中等师范毕业的教师转行而来,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学科的知识。

综合性学科教师的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把自己知识结构中所缺学科的基础知识补足。因为现在的师范教育中没有综合性学科教师的培养方向,所以综合性学科教师的成长主要需要教师自我发展,入职后不断补足没有学过的学科基础知识。这一过程看起来很痛苦也很艰难,但是只要有这样的意识,小步走不停留,学科基础知识的自我补足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中小学教育语境中,所谓学科基础知识,一般指的是在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一般分支学科的通论性知识。如物理学科基础知识,指的就是声、光、电、磁、力、热等低一级学科的通论所涉知识,比如力学通论、光学通论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课程中的知识。所以我们一直主张职后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大学学科的基础课程,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来讲授通论。

当然,不是学过某一学科就能成为这一学科的教师,学科型教师需要一直保持学科的“常温状态”,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科意识的敏感、学科知识的温故知新。如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不是学一遍就行的,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一遍遍温习才能不断有收获。所谓一遍遍温习,就是在教学中遇到新的内容就要有意识地把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找来再学习一遍,这样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在科学进步、学科发展的新时代,学科型教师不仅面临传统学科发展给教学带来的新挑战,还要面对新近诞生的学科或课程,如最近几年在中小学非常流行的STEM课程。新学科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在对学科型教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学科型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才有这通过理解时代真正趋势而产生持久影响的机遇。”[1]新学科的教师需要从学科出现的背景中去审视学科的内涵,在教育的语境中辨析学科的外延。

二、成为专业型教师

学科型教师的状态只是教师发展的底色,专业型教师才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扎实学识,不仅体现在对学科一般知识的了然于胸,更体现在对专业领域的精深理解,我們一直用一个很文雅的词将其指称为:造诣。

所谓有学科造诣,指的是在学科的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理解和精深的研究。一个有学科造诣的教师才是专业型教师。

在掌握学科通论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必将面临如何提升学科素养的问题,要选择学科中自己喜欢的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精耕细作的“自留地”。种好“自留地”才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有专业才能成为专业型教师。如语文教师,应该在文学和语言学里面选择一个专业作为自己一生读书的重点、研究的领地,可以是中国古代文学,也可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是文学理论,也可以是比较文学;可以是现代汉语,也可以是古代汉语;可以是语言学,也可以是汉语史……如果说学科是教师立身的一方土地,专业则是教师开垦的一块田地。当然,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研究不是要像大学教师那样去研究专业问题,出成果写论文,而是要紧贴自己的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每一个教师最后都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拥有自己的教育形象,这一切都依赖于学科型教师成长为专业型教师。

专业型教师应该有专业思考的意识,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专业敏感性。比如一个受过古代文学专业训练的教师,应该有版本的意识,拿到一篇课文应该去查一查是否有其他版本,文字是否有异文,课文的删改好否……有专业思维的教师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教学内容。譬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选了《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谢道韫咏雪的短文。这是一篇小说,魏晋时的世情志人小说。经过古代文学专业训练过的人很快应该意识到,讲小说要分清楚情节。一分情节,我们会发现,最后一段文字“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无法作为情节,只是小说结尾的补叙。那么《世说新语》中,其他篇目有这样的补叙的手法吗?通检《世说新语》,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一篇有这样的叙述手法。于是就查找《世说新语》的研究著作,看是否有这样的讨论。李天华《世说新语新校》“咏雪”篇中引了萧艾先生的断语,认为这段文字“系注文入正文”[2]。因为事先通检了《世说新语》所有篇目都没有发现篇末补叙的手法,所以可以判定萧艾的这个说法是靠得住的。这个发现需要的正是专业能力和专业意识。

有专业意识的专业型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别人不易看到的教学内容,还能设计别人不易想到的教学活动。《世说新语》“咏雪”篇,一般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常常会让学生比较“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写雪的优劣。我在查找文献时发现,这两个答句加上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的结构,如同汉武帝时的柏梁体诗,一问两答,且“似、拟、起,均在《唐韵》上声六止”[3]。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模仿两个答句自己再写一句,并给出同一韵的二十多个字:纸、只、是、矣、彼、企、旨、指、美、比、水、止、市、持、喜、已、子、史、始、士、焉、齿、纪、以、唯……学生写出了“漫天梨花亦能比”这样的诗句。

专业型教师是怎么炼成的呢?一位专业型教师应该有自己精熟的几部书。譬如,教师若选定古代文学为自己的专业方向,那么,应该选定至少三种古代文学经典著作,每年都至少温习一遍。温习时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读各种校本、注本、笺释本、汇评本……就语文教师而言,坚持专业地读原典是成为专业型教师的基础。

专业型教师除了读选定的专业著作,每年还应该读一本专业研究领域的著作,这是教师的最好途径。譬如,数学老师如选定代数作为自己的专业,那么每年应该读一部代数学研究著作。这样的专业阅读能够使老师始终保持专业敏感和专业思考,能够让老师发现教学中不一样的图景。专业型教师需要精深的研究,也需要开阔的视野,专业阅读还可以选择与自己选定专业相关联的专业研究著作。譬如古代文学的专业型教师不妨在某一年中选一本现代文学或者文学理论的研究著作来读。

今天的专业型教师成长正面对一个变革时代。“这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教育结构与实践依旧存在,全新的教育结构与实践正在产生。”[4]专业型教师发展是这个变革时代的一种呼唤。

三、成为学术型教师

每一个变革的时代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变革的时代需要教育来改变时代的文化进程。“世界历史上的著名的教育家多半都出现在社会的转型期,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荀子、杜威、陶行知等等,中国现在正处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社会转型期,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在当下的教育转型期,学科型教师和专业型教师还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新时代需要学术型教师的大量涌现。

所谓学术型教师,指的是这样一种教师:他们不仅仅能胜任一门学科的教学,而且对学科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研究,同时这样的专业研究能够转化为教学成果。专业型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学高手和专业领域研究者,还是现代教育的思考者、实践者和探索者。

学术型教师首先能把专业研究转化成教学成果,也就是说,教师专业研究的成果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要开展有学术研究的教学,更要做能转化成教学成果的学术研究。中小学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做与教学无关的理论研究,这样的研究于教育实践并无裨益。学术型教师常常把研究的触角直接伸入教学内容涉及的“领地”,对教学内容不仅了然清晰,而且每教授一遍都有新的思考,新的收获。常教常新的教师才是学术型教师。近三年,我每一年都教一遍《世说新语》“咏雪”篇。第一次,我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研究这篇小说并设计课堂教学的,分析小说中谢安、谢朗和谢道韫三个人物。课堂上,我补充少年谢安宽容醉翁、东山谢安平静围棋和风浪中大船上谢安纹丝不动等材料,用这三则小说来分析谢安的形象。然后再把三人放到小说情境中,分析描写他们的文字背后所潜藏的人物精神。第二次,我重读《世说新语》,因为发现最后补叙文字无法划分为一个情节,就去研究版本,获得新知。课堂设计以讲小说的情节为中心展开。第三次,我又一遍研读《世说新语》,以谢安的问句为标准来比较谢道韫和谢朗的两句诗,以此来结构课堂教学。但我发现最新出版的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引了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中一问两答三句话“自效汉武柏梁体歌句”的材料,所以设计了让学生再补一句自己回答谢安问题的课堂写作设计。专业研究若不能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去,成果无非就是自己的一种体会,这不能算是学术型教师的研究。

学术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时时研究课堂教学。只会写文章而不能上课的教师不是学术型教師,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好教师,最多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员;学术型教师研究的目光不能经常游离于课堂之外。新时代的课堂应该充满着师生共同的思考,共同的精神相遇、交流和成长。现代课堂从20世纪末精湛的技术型展示,到21世纪初精彩的艺术型呈现,再向精当的学术型探究转型,除了感性的体验,我们越来越关注理性思考力的培育。研究课堂就是要研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精神如何成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内容讨论和活动中如何实现彼此思考力的提升。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也在变化,学术型教师一定要走在课堂发展的最前沿去探索。新冠疫情下,网络课堂以刚性需求的方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疫情之后,我们的课堂将走向何方?对此,学术性教师要有着冷静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网课”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哪些要素,又丢掉了传统课堂的哪些优势?诸如此类的思考与探索,都是学术型教师今天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术型教师应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学术型教师研究教育实践的主要范畴。

当然,学术型教师还要研究教育。儿童是教育的核心,研究教育的重心是研究儿童,学术型教师应该把研究儿童作为自己终生的志业。研究学科,研究专业,最终都要落脚到研究儿童上去,学科和专业研究只有在儿童研究中才能获得教育学的意义。学术型教师一定是发现儿童的智者,也一定是能把儿童带向社会的长者。

参考文献:

[1]福列特.福列特论管理[M].吴晓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44.

[2]李天华.世说新语新校[M].长沙:岳麓书社, 2004:65.

[3]杨勇.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2006:114.

[4]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M].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序3.

[5]陶西平.教育家与教育家的精神[J].北京教育, 2015(1):1.

责任编辑:杨孝如

Be an Academic Teacher

—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CHEN Guo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Key words: teacher development; subject-bas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ers; academic teachers

收稿日期:2020-07-21

作者簡介: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副教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育学和基础教育。

作者:陈国安

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 篇2:

有关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二十多年了。如今,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困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依然困扰着我们。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甚至枯燥乏味,症结在哪里?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反复的思考和琢磨,让我得到了一点教学心得。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建构语文学习的大市场环境,注重对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料的利用与开发,让学生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读“活”书,做新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哪一门学科,只要是学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够学好。我们语文教师要想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首先必须设置诱饵,让学生不知不觉跟着你的诱饵走,对语文产生好奇,激发强烈的探知欲望。我上的第一课就是语文是什么,让他们明白语文不是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并列的一个科目,它能覆盖一切穿透一切,学好了语文什么都能做。有了兴趣,接下来的语文道路就会一帆风顺了。

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学生运用语言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思想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世说新语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15分钟,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克服了不愿说不敢说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往往出现不正常的突然“减速”,一方面是因为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能力弱,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力强,而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一部分不注重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精神的学生自然跟不上。另一方面是初一新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初中学习课程太多,自主学习时间少,一下子难适应,再加之中学对新生一开学就实行严格管理,学生就会对中学的学习感到压抑,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给每届新生都制定一套学习方法,让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

要真正学好语文,就必须从语文书本狭小的空间冲出来,踏入浩瀚的语文大世界,开放式地学习。只有这样,语文的天地才会宽广。我强调博览与积累。我从每周语文课中,开辟出一节阅读鉴赏课。我总是先精选出名家名篇诵读给学生听,师生再共同鉴赏。同时,我规定了一个固定的美文美读时间。这样,学生们在挑选文章的时候学会了比较学会了赏析,在朗读文章时培养了语感,锻炼了口才,在欣赏美文时领略了文学的美,获得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也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兴趣,有方法,有目标。充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获得文学的审美情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学得活,学得轻松,学得有趣,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解印

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 篇3:

中学生作文人物素材的整理与综合

议论文写作初始阶段,学生在掌握好了写作基本知识后,如何给搭建好的框架填充适合的材料,成了最让学生头疼的问题。观点拟定了,结构构建好了,拿什么来证明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总是感觉“无米”的体验,让人捉襟见肘,心生尴尬。学生已有的几个材料成了“万能”素材,生搬硬套,拆东墙补西墙,有时还闹出一些笑话,初涉议论文写作满满的新鲜感和信心也随之消耗殆尽。笔者认为,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指导,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同时,对人物写作素材积累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尤其重要。

一、有序整理

人物素材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比如报刊、书籍、访谈、纪录片、网站等,如果将这些庞杂的素材通过整理序列化,做成文件夹并贴上查找标签,既方便保存又便于查找。笔者认为一方面将人物素材以时间先后为序,不分国别,按学科整理,比如“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艺术、科学、医学”等等;另一方面以常见的几大门类为主,各选几位有突出贡献和影响力的人物,尽量在所属时代、学科、国家上均衡积累。对人物素材进行序列整理,在为学生查找资料、熟悉运用材料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论据更为丰富充分,实现论证的深度和广度合二为一的目标。

二、资源共享

对于一个学习群体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能利用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积累人物资料,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未尝不是一种既便捷又合理的积累素材的方式。我们不妨做如下尝试: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组合,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先确定小组要推荐的人物,然后分成“人物述评”与“素材责编”两个小组。“人物述评”组的成员主要负责人物推荐会的筹备,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主要推荐手段,其内容与形式可自行而定。推荐会的作用是为了引起同学对推荐人物的关注与探究兴趣。“素材责编”组是在上一组的基础上,将查找的人物信息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成素材初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修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综合,最后将定稿后的人物材料发放给每位同学学习收藏。

三、素材综合

依上述所言,“素材责编”组将收集的人物材料经整理后形成初稿,完成第一环节。接下来,小组同学将对初稿的内容组织讨论修订,完成第二环节。此环节对于成稿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有具体要求。对于人物材料的来源,要注明出处,确保真实可信;人物素材的板块设计,不必格式化,鼓励学生根据人物的特点或小组成员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允许个性化的设计;“人物评价”栏里,最好收录有影响的名人评价,精准且尽量兼顾到不同时代;收录的人物故事要具有代表性,内容简短完整,主题鲜明,每则故事能突出人物不同的品性特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素材调整综合,最终定稿。下面是笔者所带班级学生整理“嵇康”人物素材的示例。

“嵇康”人物素材整理(初稿)及讨论建议。

生平简介:

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年幼丧父,由母亲及兄长抚养成人。其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之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娶妻后獲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嵇康工诗善文,风格清峻。其主要作品有《琴赋》《蚕赋》《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风入松》《长清》《幽愤诗》等众多诗文、音乐作品。后被奸人构陷,处死于断头台,时年40岁。

讨论建议:充实人物故事,彰显人物主张。

人物故事: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的好友吕安的妻子徐氏被吕安的兄长吕巽下药,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反而得罪了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谆风俗”。司马昭一怒之下,听信了钟会的谗言,下令处死嵇康和吕安。

钟会与嵇康何时结仇?这要说起嵇康一次打铁的经历。那天嵇康正兴高采烈地打着铁,司马昭的宠臣钟会突然来访,嵇康懒得理他,连头也没抬,尴尬的钟会一会儿决定离开,嵇康问话了,很幽默,“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很巧,“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一问一答、一字一眼透露着讽刺,特点是钟会的回答有一丝无奈,也有一丝酸酸的羡慕。也就是这句话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鲁迅曾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据说嵇康行刑的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可朝廷并不同意。临刑前,嵇康面色未改,他回过头从容地看了一眼快落山的太阳,向兄长嵇喜请了一张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弹完最后两个音,铛铛两声琴弦断了。他叹息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声落,弦断,刀落。

讨论建议:提炼多个故事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并补充“人物评价”。

“嵇康”人物素材小组作品(综合后定稿)。

生平简介:

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节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及兄长抚养成人,聪颖好读,各种技艺娴熟。成年后喜读道家之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娶妻后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嵇康位居“竹林七贤”之首,其主要作品有《琴赋》《蚕赋》《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风入松》《长清》《幽愤诗》等众多诗文、音乐作品。后被奸人构陷,处死于断头台,时年40岁。

人物评价:

王戎: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世说新语》)

钟会: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為虑耳。(《晋书》)

陈寿: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三国志》)

刘义庆: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世说新语》)

白居易: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杂感》)

李清照:两汉本绍继,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

陶宗仪:美风仪,文辞壮丽,好言庄老,工草书。(《书史会要》)

王世贞:每叹嵇生琴夏侯色,今千古他人览之,犹为不堪,况其身乎!(《艺苑卮言》)

王夫之: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读通鉴论》)

冯友兰: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我认为,这几句话可以概括嵇康的风度。

人物故事:

1.狂放任性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史书记载说嵇康经常“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母亲也管不了他,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自己的性情根本就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控制。特别是成年的他接受老庄的思想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他有了先贤的思想依托,更加放纵,在懒散与自由里,嵇康的性格理所当然变得狂放和旷达。嵇康年轻时傲世,对那些遵守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同样为竹林七贤的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嵇康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2.藐视权贵

钟会身出名门,是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19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29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

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一问一答、一字一眼透露着讽刺。而钟会的回答有一丝无奈,也有一丝酸酸的羡慕。就是这句话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鲁迅曾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曹氏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3.隐于竹林

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精神特质的体现。

4.仗义执言

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景元四年(263年),嵇康的好友吕安的妻子徐氏被吕安的兄长吕巽下药,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愤怒,拍案而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骂吕巽一顿。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来印证朋友的意义。吕安入狱后,为了说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调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监狱。

5.广陵绝响

据说嵇康行刑的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朝廷并不同意。临刑前,嵇康面色未改,他回过头从容地看了一眼快落山的太阳,向兄长嵇喜请了一张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弹完最后两个音,铛铛两声琴弦断了。他叹息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声落,弦断,刀落。

语文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让这种学习方式得到充分实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人物材料在深入探讨切磋中得到充实、提高与完善。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从甄别辨识到补充完善,从自主探究到合作交流,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不再苦于“无米之炊”,一部分同学开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写作兴趣日渐浓厚,在班上很好地起到了领头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可见,“搜集素材”是提高独立写作能力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物素材只是作文素材的一部分,如何让搜集素材更加有序有效,还需要教师长期探索,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作者:周娉

上一篇:史料知识的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安全技术下的网络安全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