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2024-04-25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共9篇)

篇1: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拓展阅读:高一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题前一定要先读懂题干

读懂题干,是后续一切技巧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如果没有仔细看题干,在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发现选项不对头的时候,再回头看题干,等于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并且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考场惊慌,在慌乱中,就特别容易做错题。

那怎样才算是读懂题干?首先要通过阅读,弄清题干中心思想,并且在读题干时联想学过的原理,概括出题目的中心大意,做到这些,才算是读懂了题干。在读题干时,怎样才能更快的抓住题目的中心大意?

第一,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在做题时思路才能迅速的进入试题中去。

第二,长题干要读短――概括大意;短题干要读长――精析内涵。只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项中不被迷惑。才能在面对大量信息而不迷失方向,面对有限的信息才能从容不迫。

抓住设问中的引导词

所谓“引导词”就是题中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反映的是将题干和题枝的关系。在题干中,以下这些是最常见的引导词,:“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

这些词语虽然不属于题干核心意思的体现,但却决定着你最终选项的选择。忽略引导词,会导致你看懂了题干,却无意间答错题。

排除干扰巧检查

对于一些有疑问,但又拿不准的题目,可以采取“代入法”进行。即将题肢和题干用设问中的引导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句话。看一看这句话是不是语句通顺。一般来讲,只需要代入一次,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来。

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

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用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

要想解答好选择题

第一,要紧抓课本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如果对概念原理都不熟悉,那么只要出题老师挖个陷阱,同学们就踩进去了。

第二,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篇2: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②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国家越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提供形式多样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1)阳光下的阴影。(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①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色彩,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②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淫秽色情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①国家要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篇3: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与要素

对合作学习的内涵, 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对国内外对合作学习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概括梳理可以发现一些共性。 美国约翰逊大学的莱斯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使学生在小组中学习, 并依据小组成绩获得认可的课堂教学方法。 ”此外, 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他要求学生在少量人数组成的小组中一起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每个小组中, 学生通常需要合作与互补提高任务的完成水平。 我国一些专家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分析与有效指导, 王坦研究员认为,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小组间的活动, 努力实现同一学习目标, 并将小组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著名教育学家网红宇一直注重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他认为以小组为教学模式的合作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 合作学习模式主要通过划分小组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对比传统学习模式, 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且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智力的开发, 并在合作中变得更成熟。 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就会造成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诸如懈怠学习、不善于思考、严重依赖教师等。

合作学习形式, 以小组活动为主, 合作学习成功要素取决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 使得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 这有利于学生提高沟通能力, 提高合作效率。 不仅如此,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颇重要。 在教师的鼓励下,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让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自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让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 这样教师的压力将适当减轻, 此时的教师更像学生的朋友。 合作学习是一项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帮助的学习方法。

二、高一政治 (必修一) 合作学生策略

合作学习的策略, 可以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层面分析, 教师要改变角色, 由主导者变成合作者和监督者,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人。

1.发挥教师作用, 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为了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需要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活动, 还要有极强的应对能力,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做到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 比如当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 对学生在合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 使每位学生都平等参与合作, 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当课堂上不同意见的时候,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 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出现偏离主题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教师对学习氛围的调控。

学生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样他们的思维和思路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但是我们发现, 在学生讨论问题时, 一些教师更像主导者, 控制学生的思维进度, 让学生的合作活动缺少主动性。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 融入学生中, 在学生的讨论中起到协助的作用。 以第一章“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为例,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应用货币的例子, 激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 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内容后,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习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探索, 比如“废品是不是商品”、“纸币是不是发行越多越好”等问题, 让学生深刻理解货币的本质。

3.做好师生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是主导, 学生更像配角。 学生的地位只能通过考试体现, 学优生和后进生都会受到不同的对待。 然而在合作教学中, 教师和老师的主体性都会发生变化。 在合作教学中, 学生的地位受到高度的重视, 许多教师原来需要教学的任务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中的监督者, 教师的工作重担得到减轻, 有更多的时间对课堂进行合理设计, 确保教学质量。

4.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 推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合作学习往往围绕新课开始,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指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然后由小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 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更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对合作学习充满期待。

5.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在分组之后应该明确本组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把团队的目标作为重点, 将团队的要求作为活动的引导。 因为学习的任务是属于团体的, 若脱离团体, 小组的成员反而没办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该对学习目标进行分析, 不同的组员负责不同的任务。

在当今的社会中, 合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但是合作学习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所以只有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努力配合、参与, 才能使合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华, 主编.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6.

篇4: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用词;背景;解析;全面;丰富

作为一门揭示自然科学规律的基础性教科书,高中生物教材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而必修一模块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微观和抽象的,考虑到篇幅以及高中生在生物学方面的有限认知,特别是为达成“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课程目标,教材中很多语言用词已得到提炼,有些内容只能点到为止。笔者注意到如果有些知识点学生特别感兴趣或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我们不妨从教材中的部分用词入手,挖掘背后的内容。

一、用词一:“只有”

举例: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背景解析:

这句话出现在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本节内容作为高中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系统包括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次,而细胞是其他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编者特别在第一段就出现了这句话,提出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只有”是唯有、仅有的意思,表示了必需的条件,且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通过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的这个特例,更巩固了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体现了细胞的重要性,为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细胞打下基础。

二、用词二:“大多数”

举例:“大多数”一词在必修一教材中多次用到,如第二章第四节中提到“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第四章第二节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中出现“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等等,这里以第二章第五节中提到的“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为例。

背景解析:

这句话出现在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在介绍无机盐之前是有关于细胞中水的内容,在关于自由水的内容中表述“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有了这个内容的铺垫,学生自然会想到无机盐就是上述“许多种物质”中的一部分,那么无机盐溶解到水里就形成离子。

“大多数”一词有远超过多数的意思,编者此处使用一方面能继续体现自由水是良好溶剂这一特性,同时又兼顾了少数例外,那就是不溶或难溶于水的无机盐,那么细胞中有没有这样的无机盐呢?在一些种类的植物组织中,人们发现了碳酸钙晶体、硫酸钙晶体、草酸钙晶体以及硅酸盐晶体等,这些存在于细胞中的无机盐晶体是不溶于水的,也就无法在细胞中形成离子。可见此处“大多数”一词使用是准确全面的。

三、用词三:“等”

举例:“等”这一字词在必修一教材中也出现多次,其中用意相同的有这样两处地方:一是在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提到“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二是在第五章《本章小结》中提到“光合作用最终使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糖类等有机物中”。这里将这两者一并说明。

背景解析:

通常在一般表述性语句中,用到“等”字意味着举例未尽或是举例后煞尾,很明显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出现的“等”字是举例未尽。

教材在第五章第三节有关有氧呼吸的内容中就已经出现这样一句话“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无氧呼吸中也出现“最常利用的物质也是葡萄糖”),在之后的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内容中都是以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展开介绍的,这样的编排即是让学生掌握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呼吸作用过程即可,所以有氧呼吸定义中提到“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那么,在编者使用的“等”字背后是什么内容呢?

实际上,我们知道细胞呼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糖酵解—丙酮氧化脱羧—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这几个过程,其中涉及一个关键物质乙酰辅酶A,而这个乙酰辅酶A除了可以从葡萄糖转变而来,还可来自于氨基酸和甘油脂肪酸的转变。因此,在真正有氧呼吸中,除了葡萄糖作为底物的途径外,还有利用脂肪和蛋白质进行的细胞呼吸,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葡萄糖作为反应物供能。

同样,在《本章小结》中提到的“光合作用最终使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中的“等”字,也是举例未尽,为什么呢?原来对于光合作用的产物,人们曾认为除糖类外,其他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是植物利用糖类再度合成的。的确,这些物质有一部分是再度合成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特别是在藻类和高等植物正在发育的叶片中。例如,将14C供给小球藻,在其产生糖类之前,就发现有放射性的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等)和有机酸(丙酮酸、苹果酸等)。将14C-醋酸喂给离体叶绿体,光照后发现14C进入叶绿体的某些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中。C3植物进入光合作用时,除形成糖类外,还形成许多乙醇酸。由此可见,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用词四:“重要”

举例:笔者细数一下,“重要”一词在必修一中至少出现了七次。如第二章第四节中提到“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第二章第五节中提到“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等。这里以第三章第一节中提到的“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为例。

背景解析:

在对事物性质的描述性语句中,“重要”一词代表的是具有重大影响和后果的,或者是有很大意义。那么,蛋白质在细胞膜中重大影响或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教材描述了细胞膜的三大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而这里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功能其实都与蛋白质有很大联系。比如,对于“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结合第四章第一节中所提到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些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我们了解到细胞膜对于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是要通过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来完成的,而在这两种方式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这些蛋白质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细胞对一些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数量的多少。

而对于细胞膜的第三项功能,教材列举了“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信号转导、胞间的识别和胞间连接。而信号转导离不开膜上的信号受体蛋白,这些蛋白与胞外信号分子相结合被激活,然后将信号转入胞内,再通过胞内信号转导分子沿信号通路传递,最终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同样,在动物细胞的胞间识别作用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它不仅有识别作用,在特定的部位还能起到保护和润滑的作用。可见,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功能中起到关键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除了上述四种用词外,教材中类似这样值得推敲的还有“主要”“除……外”“必须”等一些词汇。必修一教材中这些词汇的使用一方面是考虑所在章节内容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更是兼顾细胞基础知识的全面性、科学性,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关注并拓展这些词汇,那么将会使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

参考文献: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1-221,227-233.

篇5: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说是买方市场。

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篇6: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③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二、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篇7: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1、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的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措施: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2)商品价格高低,措施: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消费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5、消费原则: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综合

探究:金钱的重要性: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在社会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一定意义上,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正确的金钱观:

篇8: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国家政权的更替

1. 夏、商时期

众所周知,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夏、商时期, 天下为公已转变为天下为私, 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剥削变本加厉,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尖锐, 各地诸侯利用奴隶、平民的不满情绪纷纷起兵反叛, 颠覆王权, 改朝换代。夏、商均是在晚期桀、纣暴虐的情况下完成政权更替的。而每次的更替, 都迫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 向文明社会演进。这就是——

夏商王朝开史前, 世袭天下换新颜。

国家机构官职设, 军队法庭机构全。

商代严刑增苛法, 家奴殉葬更悲惨。

王侯矛盾难调节, 牧野周师奏凯还。

2. 西周时期

西周立国, 分封诸侯, 利用王族功臣勋旧安邦建国, 制定了严格的、上下森严的礼制, 调节了王族与功臣、贵族的矛盾, 稳定了统治秩序。但分封制容易使王权失控, 地方诸侯坐大, 天子号令不施。因为在分封制下, 土地名为国有, 使用权实由地方诸侯世代子嗣, 随着私田的开垦, 诸侯势力的渐大, 部分井田逐渐被诸侯侵吞, 诸侯不向周王纳贡, 以致周王室失去了经济支柱, 政治上自然号令不施, 分封制、井田制随之瓦解。这就是——

西周卫王室, 裂土大分封。

王族暨燕鲁, 功臣齐太公。

子孙袭爵位, 贡赋输王廷。

伴随实力长, 周王难制衡。

大国争霸业, 兼并乱纷争。

盟主施号令, 天子被架空。

卿士竞僭越, 侯王亦敢称。

井田化私产, 王朝礼乐崩。

3. 战国时期

战国纷争, 人民离乡逃亡, 渴望统一, 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的秦国, 到秦王嬴政时, 统一条件基本成熟。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逐次推进的策略, 金戈铁马, 横扫六国, 完成统一, 北筑长城, 南攻越族,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了统一。这就是——

秦王功业盖千秋, 荡平六国定神州。

北御匈奴长城筑, 南攻越族灵渠修。

中央帝号千年续, 地方郡侯一并收。

眼前壮观兵马俑, 不枉临潼一日游。

4. 两汉时期

西汉建立, 历经四帝休养生息, 国力恢复。在此基础上, 汉武帝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兴修水利、北击匈奴、西通西域等措施筑就了大汉王朝的辉煌, 国力空前强盛, 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今天, 使人不得不感佩汉武帝建立的千古功绩。这就是——

大汉天骄一代雄, 安邦扩土济苍生。

内推恩惠削侯国, 外御强胡点雄兵。

大漠烟消展平野, 长河扬帆越奇峰。

方今国泰通环宇, 铭记茂陵千古功。

二、政权制度的演变

1. 强化皇权

秦汉国家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皇帝日理万机, 精力有限, 就设置丞相帮助其处理政务, 并由此产生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对此, 汉、唐、宋均采取了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最终使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 到明初丞相被废除, 使专制皇权得以进一步的强化。这就是——

皇帝擅专断, 常与相争权;

汉武中朝制外朝, 诏令出内廷。

隋唐三省制, 问下省六部;

宋设平章参政事, 分权求制衡。

太祖废丞相, 事繁难理清;

永乐内阁初设立, 政务渐分明。

雍正定边陲, 军机少而精;

封闭决策传诏旨, 皇权上巅峰。

2. 人才选拔

君主为使其统治长治久安, 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同时, 又注重人才的选拔。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 选官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选官的标准从汉注重廉明孝悌到魏晋注重门第到最后隋唐重视才学, 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成熟。汉代的强盛、唐朝的繁荣都与任用贤才相辅相成。这就是——

汉代兴察举, 臣荐君主封。

贤良与方正, 敬孝事清明。

德才兼备者, 尽在应召中。

魏晋选官吏, 九品中正评。

招贤重六第, 豪门立上层。

朝堂到州府, 累世做公卿。

清淡显威福, 享乐不尽忠。

隋唐兴科举, 考试选精英。

为政时务策, 向学取明经。

不论贫与富, 均可求功名。

官员高素质, 处事多秉公。

大唐入盛世, 有赉科举功。

篇9:地理必修1第一章潜在知识点注解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上一篇:关公文化名家解读下一篇:一格传媒总经理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