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名家解读

2024-04-25

关公文化名家解读(精选6篇)

篇1:关公文化名家解读

陈仲樑解读《背影》

我们处理现代文教材,大体上是两种形式。

一种呢,是线条的,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比如《小桔灯》、《合欢树》。第二种呢,是板块的。我把朱自清的《背影》做一个例子。写作的背景

我教《背影》第一件事情,是默生词。先请大家把本子打开,老师给大家默几个词语。我讲词语的意思,你把词语默下来。

第一个,灾祸一个接着一个。“祸不单行”。第二个,赶回家去办理丧事。“奔丧”。回到家里看到了家里一片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把家里的东西当的当,卖的卖。“变卖典质”。当时家里的光景很不景气。“惨淡”。

一切原因,因为父亲失业了,下岗了。但是课文却是很文绉绉地写道,给了我一点空闲的时间。“赋闲”。

默写以后,请大家打开书,自己正正看,有哪些字是默错的。黑板或屏幕上也把默写的六个词语展示出来。

(我走过全国的不少地方,都是大城市好学校,结果找不到一个同学六个词语全默对的。比如第一个词语“祸不单行”这个“祸”字,是示字旁的,不是衣字旁的。特别是“奔丧”的“丧”,和“长短”的“长”的写法不一样,它不是一竖到底的。老师们,对初中的学生,认字、写字毕竟是我们最基本的语文活动。)

默写完了以后,把黑板或者屏幕放在那里,因为以后课文推进的时候它还有用。然后请同学们准备一下,你把这六个词语连贯起来说一段话。你可以把“祸不单行”放在前面,作为一个总领:“这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也可以把“祸不单行”放在结尾:“这真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啊。”都可以。

请同学们把第一部分几个自然段看一遍,然后起来复述。

(现在我们语文教学,复述好像用得比较少。其实复述呢,第一,他自己要默读;第二,他要记忆;第三,要转述。转述的时候,他必然将现有的材料经过一定的改造,重新组合。

《红楼梦》王熙凤怎么会看中小红的?就是让小红做了一件事情,把这件事去告诉奶奶。小红回来以后告诉王熙凤,她已经把原话告诉了奶奶。一共有几个奶奶呢?一共五个奶奶,奶奶A,奶奶B,奶奶C,奶奶D,奶奶E。但是小红记得很清楚,回来复述了一遍。于是王熙凤决定,把小红调过来。本来呢,小红是在宝玉身边的,不经过组织部的调令,直接就把她调到自己身边了。所以复述这个过程,你叫他看了以后重新讲一遍,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

复述了以后,请同学们提提意见,有什么疏漏需要补充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说错的人最多,“变卖典质”。很多人说成为“变卖了典质”。“变卖典质”是并列的,中间不能加一个“了”。

复述以后,老师给一句总结的话:以上大家复述的或者读的就是《背影》这个故事产生的家庭境遇,这个故事产生的背景。

关于背影

好,同学们课文都看过了,整篇文章写背影写了几次?写了四次。详写的是哪一次?详写的是第二次。

现在请同学把第二次仔仔细细地自己看一遍。第二次就是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翻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这一段。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做一个工作,就是大家不看书,我给大家读一遍。我故意删去某些字和词,你听得出来吗?这些字和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接着就让同学把课文第二次描写背影的默读一遍。默读以后,请大家把书合拢。我把这一段读一遍:(把书合拢,让他们竖起耳朵听老师读,这最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训练的是他的听力。卡内基的培训系统有一句名言: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什么学习品质呢?注意力要集中。所以卡内基认为,听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他用手攀着上边,脚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叫同学们马上举手,你听出来了没有,教师遗漏了哪些字? 譬如同学说:“老师,你把课文里‘黑布小帽’的‘黑’字漏掉了,‘黑布大马褂’的‘黑’字也漏掉了,凡是‘黑’字都漏掉了。”为什么不能漏掉呢?“因为祖母死了。”请你用刚才默写过的词语回答。“奔丧。”

同学说:“老师,你把课文中所有的‘布’字都去掉了,‘黑布小帽’的‘布’,‘黑布大马褂’的‘布’,‘深青布棉袍’的‘布’。”这个“布”字为什么不好去掉呢?“因为那时候家里很穷。”请你用默写过的词语回答。“因为当时家庭的光景很‘惨淡’,过着‘变卖典质’的生活。”原因在哪里呢?“父亲‘赋闲’了。”

(各位老师,既然你默了词语,那么你把这些词语从头用到底,不要前用后丢了。)同学说:“老师,你把‘蹒跚’这个词语漏掉了。”“蹒跚”什么意思啊?“走路跌跌冲冲的样子。”所以“蹒跚”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的?“足字旁。”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蹒跚”的样子呢?

“老师你把‘他两手攀着上边’这‘两’字没有了,‘两脚往上缩’这‘两’字也没了。应该是‘他两手攀着上边’,‘两脚往上缩’才‘显出努力的样子’。”

为什么父亲的身体会如此“蹒跚”呢?“老师,你漏了一个词语,‘他肥胖的身子’。因为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

如果当时家庭光景很富裕,父亲动作很矫健,“啪”地翻过去,“啪”地翻过来,我的泪会“很快地流下来”吗?不会的。我的泪之所以会“很快地流下来”,是和当时家庭的境遇及父亲当时衰迈的体型密切相关。

同学们什么都看出来了,唯独有一个词语漏掉了,他们听不出来。哪个词呢?就是“他肥胖的身子微倾”漏了一个“向左微倾”。“向左”“向右”不是一样的吗?一般一个人翻不过去,显出挣扎的样子,是用哪个手支撑起来的?是用右手支撑。右手支撑,身体就向左微倾。

这就是朱自清。我们看其他的散文,像朱自清这样写得那么细腻的,在中国的文坛上能有几个? 这篇文章写父亲的背影,还让我们十分感动的,是第几次呢?是最后一次,第四次。于是我请同学们把第四次最后一段齐声朗读一遍。也就是“这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的„„” 这段里边有很多细腻的地方,初一的学生不能领会到。留在这儿,不要解释。将来他重读《背影》的时候,他会体会的。

(因为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是需要学生重读的。数学课没有,这个题目已经做过了,几年以后重新做一遍,这个需要不太大。但语文教学是需要重读的。包括上次我给大家讲的《落花生》,今天的《背影》、《合欢树》,下次讲的《小桔灯》,我都在建平中学的高中部开了一个选修课“重读初中课文”。)

以上是写父亲的背影。

关于眼泪

同学们看一看,写我的眼泪写了几次?同学很快地看了一遍,在下面抢着说:“四次!” 请大家把这四次的句子挑出来。第一句:“回到家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板书:簌簌地 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板书:很快地 第三次:“我的泪又流下来了。”板书:又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板书:在晶莹的泪光中 然后问同学:“簌簌地流下眼泪”“簌簌”什么意思?是“纷纷地”,形容眼泪之多。第二次是“很快地流下来”,形容眼泪的快。同学们,为什么第一次是形容眼泪之多,第二次是形容眼泪之快? 这个问题相对难一点。我们可以把比较困难的题目转换成简易的。那么这样,我们先来找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

第一次“簌簌地流下眼泪”流下的是怎么样的眼泪?你能给它在前边加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吗?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流下的是什么眼泪?你也找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好不好?

第一次流下眼泪是因为祖母死了,所以流下的眼泪是“悲伤的”、“悲痛的”或者是“哀恸的”。一下子回到家里看到祖母的遗像,眼泪忍不住流下来。很快地流下,纷纷地流下。

第二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留下的是什么泪呢?因为前边还觉得父亲办事有点迂。“迂”什么意思呢?注解有的,做事情很守旧,有个词叫“迂腐”。先前还觉得父亲有点迂,但现在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翻过去翻过来,为的就是给我买一袋橘子,所以这里流下的是“惭愧的”、“内疚的”、“愧疚的”泪。

第一次是“簌簌地”,第二次是“很快地”。结尾说:“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晶莹的泪光”能否改为“晶莹的泪珠”?为什么?

不可以。“晶莹的泪珠”是描写外貌,“晶莹的泪光”是描写内心的感受。同学们,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写“我”比较适合写“我”的心理的变化心里的感受,而不太适合描写“我”的神情“我”的外貌。

现在请同学把我刚才的话复述一遍。

如果这段话写在书面上,哪个字上应当加引号?同学回答,“我”的上面。

(整堂课都不要忽略同学的基本功。基本功是贯穿在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课中。)再请一位同学起来。那么用第三人称写他,比较适和写他的什么,不太适合什么? 用第三人称写他(这个“他”不需要加引号),比较适合写神情、衣着、外貌,而不太适合写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感受。

所以这篇文章写父亲是写“背影”,写我是写“眼泪”。

但全文只有一处是写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请同学们很快地把课文看一遍(这个时候用“很快地”是可以的,因为他课文已经熟悉了),把这句句子挑出来。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追问同学一句:“这句句子中,哪一个字不可缺少?” “似的”这个“似”字不可缺少。这个“似”字在这里含有什么意思呢? 揣摩的意思。

课文讲到这里,基本上把需要推进的字、词、句的基本功完成了。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经过教材的处理与提炼,加以集中了。然后我们才有基础来讨论这篇文章的人文精神。

文章的主旨

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背影》这个故事绘成一幅画,不管是国画或者是油画,可以想象它的色彩是什么样的?

它的色彩是很暗淡的。你看,父亲穿着一身是黑的:黑布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的棉袍。但是却有两处亮光。请同学们把这幅暗淡的画中挑出两处亮光。第一处亮光,就是父亲翻过铁道,买回来的一篮橘子。这个橘子什么颜色? 朱红色。

这一篮子朱红色的橘子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丝的温暖,这就是父亲对我生活上的爱,特有的父亲的爱。朱红色显得那么的温暖,它是暖色的。还有一处。父亲为我上京读书,特地为我制作了一件大衣,这件大衣是紫红色的。

在这件紫红色的大衣中,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期望,希望我终有一天能够飞黄腾达,大红大紫,所以特地给我挑了一件紫色的衣服。

这不是父亲一种爱吗?恰似那刹那的温柔。

更进一步

初中的语文教学到这里就可以了,我在高中重读初中课文的时候,还有第三层。父亲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老一辈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是“讷言敏行”。说话不利落,重在他做什么。(我前天从杭州回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九次年会,我改选了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们的老会长长期以来是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的总编,刘国正先生。一肚子的学问,但是讲起话来是结结巴巴。他会上只讲了几分钟:“我我我老了,也不想多说。现在的语——语文课最最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进入文本。很简单的一首诗呢,朝——辞——白帝——彩云间,你看一个‘白’一个是‘彩’;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个是‘千里’一个是‘一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味道呢,就在它这个不断地对比中。写了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诗歌,但是流流流传了这这这这么多代人。”我们觉得听刘国正讲话特别地有味道。他要么不发言,要发言总是有分量的。讷言敏行。)

但是这篇文章中父亲有一句话,是令人催泪欲下的。是哪一句? 是那句最最普通的话:“到那边来信!” 我在光明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上山下乡。大家挤到火车上的时候还嘻嘻哈哈,你打我,我追你。哎呀,从来没乘过火车,多好玩啊!等到火车的汽笛一叫“呼——”,咔嚓咔嚓开始滚动的时候,“哗”地一声全都哭了。火车开始转动了,老人奔上前去的最后一句话:“到了那里别忘了写信啊!”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了,可以通电话,可以发电报,现在还有email,还有可视电话。但是到了那里要发个信息过来,这句话是不变的。

(游子外出,老人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叫“家眷”呢?这个“眷”字下面是什么偏旁?是目字旁。是望眼欲穿的意思。孩子外出了,大人,特别是老人望眼欲穿。

那么小孩子对大人呢?《陈情表》有一个注解:“区区,同‘拳拳’。”我见到人教社的编辑说,这样不行,你中间跳跃太大。“区区”怎么会同“拳拳”的呢?不能不讲理啊!文言文要教会学生看注解。“区区”极言其小,这里是指小辈对长辈的恭敬,同“拳拳”。因为“拳拳”下边两个“手”,两手合拱,躬身下拜。所以“区区”同“拳拳”。

如果我们教学生的时候,没有中间的中介,那么同学岂不是死记硬背吗? 而“眷眷”、“拳拳”在哪篇课文里出现过的呢?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写到柔石的时候:“眷眷之念,拳拳之心”。)这已经根植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无意识中。

所以《背影》所写的这种父爱,实际上是根植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这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

篇2:关公文化名家解读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篇3:关公文化名家解读

“拍摄照片, 是在反映事物本质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的时候, 去抓取变幻流逝的现实, 正是在这一时刻, 准确地抓住了形象的本质。”自摄影术诞生以来, 摄影就被赋予某种使命, 去记录历史、记录现实。人的一生中最能打动人的瞬间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但其中总会有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答案, 那就是瞬间之吻。每个人都渴望看到别人接吻的场面, 尤其是面对这一稍纵即逝的美好, 于是摄影家出现了, 他们充当导演的角色, 通过镜头的切换, 完成一次“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

接吻是人类实实在在的情感表达方式, 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它使得所有语言都黯然失色。那么, 摄影师镜头下的浪漫之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还是看看历史上著名摄影大师留给我们的经典之作吧, 或许能从中得出结论。新闻摄影之父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是“堪的”派摄影的创立者之一, 他将抓拍意识引进美国, 深刻影响了美国摄影的观念。我们可能对艾森斯塔特并不熟悉, 但我相信人们一定知道他的作品———《胜利之吻》 (图1) , 这幅拍摄于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的经典之作, 体现着艾森斯塔特高超的敏感性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 他以最迅速的反应用自己的照相机表现了这一时代的走向。《胜利之吻》拍摄于1945年8月15日, 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是二次世界大战正义战胜邪恶的日子, 艾森斯塔特在纽约时代广场抓拍了水兵因听到胜利消息情不自禁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少女忘情一吻的历史性画面, 这幅作品充满了喜悦欢快之情, 不仅是新闻史上的名作, 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一个永久性标志。

抓拍的吻带给我们浪漫之感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而另一种方式下的吻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比如澳大利亚摄影家赫尔穆特·牛顿, 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摆布摄影大师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摄影镜头下的吻不是随手抓取而来的瞬间之作, 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果, 如图《巴黎》 (图2) 。牛顿习惯于寻找合适的突破点, 通过人工预设将原本私人化、隐秘性的故事转变成司空见惯的影像, 他的再创造使得观众不得不为他的故事而惊叹。之所以比较两位摄影师或抓或摆的吻, 不仅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魅力, 更是他们镜头中的吻已经摆脱了时间的限制, 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考, 帮助我们思考、感悟, 最终认识自己。

二、影像的瞬间构成———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的启示

摄影瞬间的奥妙究竟是什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给了我们不同的回答, 前者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和后者的非决定性瞬间为现代摄影带来了不同形式的影响。本文试以两人早期影像为研究对象, 比较两者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摄影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一个人、一个事物, 都具有决定性的瞬间。这一瞬间决定了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 决定其典型意义。”而摄影家的使命就是“抓住这一瞬间, 再抓住那一瞬间”, 这种观念决定了布列松自始至终践行纪实的力量。布列松镜头下的人物自然生动, 凭借他对瞬间的反应和捕捉能力, 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著名论断, 他的镜头里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他注意人的神态、典型瞬间与环境的契合, 用他的话来说即“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 在认识事物意义的同时, 又给与事物本身以适当的完美的结构形式。”纵观他的每一幅作品, 都是保持着原初的抓拍风格, 见证着其精确捕捉瞬间的能力, 比如1932年在巴黎拍摄的《拉扎尔车站后景》 (图3) , 这幅作品明显实践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画面中雨后积水阻碍行人, 于是关键性的一跳出现了, 布列松别出心裁地抓取了跳跃者悬空的瞬间, 形成了一幅超越现实的经典之作。再如1954年于法国巴黎拍摄的《替爸爸买啤酒》 (图4) , 很好表现出了少年兴奋自得的神态, 从侧面烘托了50年代欧洲社会生活的乐观情怀, 可以说正是这典型的瞬间, 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从美学上来讲,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对于摄影本质的体悟已经接近最核心的程度, 他将时间美感引入摄影, 又丰富了摄影的画面空间感, 赋予摄影灵魂。布列松的“瞬间”趋向于永恒, 可以说这是弥散了的瞬间, 也可以说是切碎了的永恒, 他将这种瞬间与永恒融为一体, 完成了整幅20世纪历史进程、时代风貌的完美画卷, 使20世纪在历史上获得了决定性的永恒。

与此同时, 弗兰克以独特的表现方式打破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从而确定了非决定性瞬间的创作方式和著名立场。罗伯特·弗兰克拍摄的系列作品《美国人》 (图5) , 从他们的琐碎生活细节中将美国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加上其打破原有的构图方式, 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这个国家, 特别是都市中的人和物, 这对新一代的摄影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也让都市纪实摄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弗兰克以不完整的构图方式、广角镜头的运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人们很难从他的画面中得到具体、完整的人物形象, 但却留给人们更多思考和幻想的空间, 是那个时代一种新的创作个性的体现, 例如《伦敦》 (图6) 这幅作品抓拍于伦敦街头, 右面人物逐渐淡出画面边缘, 左面人物同样淡出画面的另一边缘, 如此形成的扩散的画面张力与布列松会聚式的表现形式完全相反,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弗兰克以其极具扩张、个性的画面表现, 奠定了其独有的摄影语言。

从布列松和弗兰克两种不同的观看世界的方式来看, 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有着不同的理解。布列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将他的所思、所感、所悟融入到他的镜头里, 记录着平凡、简单的生活场景, 因此在她的画面中多运用近乎完美的瞬间构成;而弗兰克的作品更多地揭示社会的消极方面, 他的作品凸显出来的是散漫和无奈, 更是对社会的深刻感悟。由此得出, 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只是一种选择, 一种能够真实展现自身对于这个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点看法, 通过影像传达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对生活和现实的体悟, 哪一种表现方式适合自己表达心中所想, 哪一种就属于自己的选择。其实,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决定性瞬间, 每一个人对于决定性的瞬间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都是因特定时代或是因人而异的, 或许两位摄影家对摄影瞬间最大的启示就在这里。

在摄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每个人观看世界、思考人生的历史背景和出发点各异, 以上五位摄影名家始终践行着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最原初、最本质的理解, 由此在他们的镜头下所记录的影像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和震撼, 且历久弥新。

图1《胜利之吻》

图2《巴黎》

图3《拉扎尔车站后景》

图4《替爸爸买啤酒》

图5罗伯特·弗兰克拍摄《美国人》

图6《伦敦》

摘要:纵观170多年的摄影史, 无数摄影名家在摄影领域大放异彩, 而摄影者一旦成“家”, 就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论文试以五位摄影名家的创作风格为主线, 从其创作异同点出发论述他们创作的奥秘, 希望通过比较摄影名家的创作特点带来新的思考, 把握其中的思路。

关键词:摄影,抓拍,摆拍,瞬间,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文芳《世界摄影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林路《摄影思想史》[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3]A·亚当斯《A·亚当斯论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篇4:解读名家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站在学生情感的萌芽阶段——一锤定情

[案例搜索]王凇舟《荷花》的课题教学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见过荷花?见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师: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情感密码]教师要站在学生情感的萌芽阶段,创设情境,从课的一开始就能使学生人情。

学生开始察觉到某种刺激或现象,并萌发出留心、关注它的意愿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的萌发阶段。而学生情感的萌发,往往始于课题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课题的特点,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融入到文本中去。

从《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一开始就引发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似简单的一问,却打开了文本原本封闭的门扉,使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情感开始萌芽,而当师生一起来欣赏幻灯播放的美丽的荷花之时,学生的心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一锤定情,使整篇课文的阅读因情而始,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站在学生情感的形成阶段——朗读悟情

[案例搜索]孙双金《二泉映月》片段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二胡动人心弦的琴声使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说得好!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情感密码]教师要站在学生情感的形成阶段,把朗读作为一种情感激发的手段,使学生悟情。

情感的形成阶段,是指在关注的基础上,开始对某种刺激或现象做出反应,并形成某种情感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而对于有些段落、句子的情感激发,读胜过千言万语。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趣味盎然有滋有味。朗读中,学生把静态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朗读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被倾吐;朗读中,学生对单纯的语言作品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从而转化成一种语言的神奇力量。

在孙老师《二泉映月》的教学中,感受最深就是在学生情感的形成阶段,他通过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在人情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之火被点燃,他们个个似乎就是当年的阿炳,在音乐的洗礼中,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学生受到鼓舞受到教育。朗读触发了孩子们的情感思维。引起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充分地进行着情感体验,形成深刻的记忆,使教学充分发挥了语文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站在学生情感的保持阶段——感染渗情

[案例搜索]张祖庆《詹天佑》片段

师:孩子们,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屏幕出示以下文字,背景音乐为(《命运》)

▲慈禧太后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读着屏幕上的文字,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吗?

生:我读着“好友牺牲,女婿绑架,女儿身亡”这些词,我真为詹天佑痛惜,詹天佑肯定是顶着巨大的悲痛在修筑铁路。

生:我读到慈禧太后不愿意为铁路花一分钱觉得很寒心,也替詹天佑担忧。

生:我为那些乘人之危的帝国主义者感到羞耻。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

[情感密码]教师要站在学生情感的保持阶段,继续深一层地感染学生,渗透情感,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

情感保持是指对某种刺激或现象所形成的情感反应与体验,不断趋于巩固、固定和持久的阶段,表现为反应迅速、频繁、持久。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巩固阶段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人物已经趋于一种共识,此时他们的情感思维有了局限性,始终在某一个点上徘徊,要冲破这个点使学生形成更深的“实感”。

在张祖庆老师《詹天佑》的这一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就非常出色地把握了这一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了詹天佑修筑铁路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身体力行亲身垂范的品质,从中体会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然而,文中介绍的仅仅是詹天佑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工作之外的重重磨难却鲜为人知。经张老师的补充,这些有着强烈说服力的例子渗透着人物的情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受到感染,对詹天佑这

个人物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

站在学生情感的内化阶段——链接移情

[案例搜索]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片段

师:……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刚坐上轮椅时,……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后来又患尿毒症,……终于醒悟,……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儿活”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校友,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情感密码]教师要站在学生情感的内化阶段,寻找课外的刺激物,进行情感的链接,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

内化阶段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深深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以至于被卷入,以超常方式作出反应,形成某一价值倾向。阅读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人物进行换位移情,将自己融入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再通过想象来进一步激发情感力求“在课堂中实现生命的体验”。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他们和文本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乐,教师抓住此契机,用有关这些人物的课外读物再次刺激学生大脑,能使学生生成一种新的观点或态度。

窦老师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即将结束之时,用作者的《病隙碎笔》中的话,来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也是因为这个从课外引入的教学环节,将令孩子一辈子受益——珍惜生命,好好儿活着。最后,窦老师进一步将教学文本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也让学生的情感从文本之中向课外链接,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

篇5:关公文化名家解读

【真题再现】

以“难忘那______________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名家解读】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难忘那_______的眼神”。主要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与习惯。虽然变成了准命题作文,但还是比较容易入手的。不管是期盼、慈爱、坚毅、失望,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从内容上看,基本不存在审题的难度。“期盼”、“慈爱”、“坚毅”、“失望”这四个词语,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学生应该有话可说。文题彰显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要求考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写出自己独特感悟。

要写好这个文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

“难忘那_______的眼神”是一个动宾短语。“难忘”一词是文章的题眼,要写出眼神为什么难忘,眼神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给你留下什么心灵的震撼。

“那”则限定了特定的场景,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是修饰限制眼神的,也是写作的重点。“眼神”限制了写作的范围与对象,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老师、同学、父母、陌生人的眼神;也可以写动物,从动物眼神中传递出怎样的期盼和情感;可以写今人,也可以写古人。不同的眼神,体现的情感也不同。它可以传达出失望、期盼、坚毅、慈爱、愤怒、鄙视等情感。

二、立意

我们再来说说立意,相对简单的命题,不会跑题,但是想要出彩,要写出高分就不容易了。“难忘那_______的眼神”,立意时,首先要思考那些有思想价值、有文化意蕴、有心灵震撼力的素材。优秀的文章一定要有深刻的意蕴,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比如你写“难忘那期盼的眼神”,可由电视屏幕上的特写镜头“山区失学儿童渴望上学的眼神”写起,叙写山区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破烂不堪的校舍,经常没有老师上课,缺少课外读物……描写山区儿童渴望求知的眼神,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关爱。在人人都能写得出的情况下,立意是否正确、新颖、高远、深刻无疑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

三、选材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各地中考评卷标准大都把“选材是否丰富新颖”作为评判一篇文章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在选材上脱颖而出,就需要选择素材时力求材料的典型、新颖、鲜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选材要鲜活灵动。大凡好的文章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作文的选材一定要贴近生活,注重真情实感,体现出时代性。这不仅是出题者引导的写作方向,更是阅卷老师在批卷时所关注的要点。

四、细节

细细地写个片段是记叙文出彩的重要手段之一。细节对文章太重要了。大多数考生的悲哀就在于写记叙文通篇文章没有一处细节,在炎热的夏季里,阅卷老师几乎30秒就要完成一张试卷,没有一处细节的文章很难入老师的法眼的。

“难忘那_______的眼神”,重点要详细叙写一件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或心理变化。

【误区解析】

误区一:审题不准。大部分考生审题的时候,虽然会将眼光放在“期盼、慈爱、坚毅、失望”这四种眼神上,但往往忽略了“难忘”这一个关键词。今年中考依然发现有些考生不注意审题,不是从规定的四个词中任选一个,而是另起炉灶,被阅卷老师无情的打入三类文。

误区二:选材陈旧。在中考阅卷时,我发现学生写来写去就是那么几个事例,雷同率很高,要么写老师,要么写母爱,很少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误区三:随意编造。不少考生,在写作时,套用故事,随意编造,缺少真情实感,只是在首尾点明“眼神”,给人以生硬之感。

误区四:思想消极。有的考生为了标新立异,不是倡导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是在文中流露出灰色的思想情绪。这样的文章,即使文笔犀利老辣,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问题,最后仍然得分很低。

【范文示例】

难忘那慈爱的眼神

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这广袤的天地间生存,有许多人在我们生命的年轮中留下印记,也许是一句动人的话语,也许是一个温柔的动作,也许只是一个微妙的眼神。

我家小区里住着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他有着高高大大的身材,堆积在脸上的肉和笑起来眯成缝的眼睛,活脱脱像一个大包子,又因为他姓蔡,所以我们都称他为“菜包子”爷爷。“菜包子”爷爷是小区里出了名的老顽童,只要有小孩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放风筝,玩得正高兴的时候,风筝却不听话的飞到了树枝上,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为了解救风筝,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人拽线,有的人晃树枝,有的人用棍子去挑风筝,可是风筝却像是只受了惊吓的小猫一样缩在树枝上怎么也不肯出来。我看了看树枝上的风筝,又看了看小伙伴们,她们的眼睛里都写满了沮丧与失望,于是我深吸了一口气喊道:“都别难过了,我来爬树!”

豪言壮语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于上青天。技术不佳的我还没碰到风筝却被卡在了树枝间,上也不行下也不行只能暗暗着急。就在我举足无措间,一个声音犹如天籁般传进我的耳朵里:“菜包子来了!菜包子来了!”紧接着我就感觉到树枝晃动,一双温暖的大手靠近我,帮我慢慢回到地面。而“菜包子”爷爷却又往上爬了点,伸着手去解救风筝,小伙伴们都为“菜包子”爷爷担心受怕,但“菜包子”爷爷却如英雄降临般带着风筝凯旋而归。

我们高兴极了,围着蔡爷爷转着笑着喊着:“‘菜包子’爷爷一点都不‘菜’,爷爷最棒啦。”蔡爷爷听了后,哈哈大笑起来,快眯成缝的眼睛中写满了慈爱。

这是一位老者对陌生小孩的慈爱,用自己行为来呵护孩子们的童年,保护我们的成长。仅仅那一个慈爱的眼神,我读懂了蔡爷爷爱护我们的心,而“菜包子”爷爷更是我们永久的朋友!

【精微点评】

篇6:关公文化名家解读

2013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书法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落实书法教育的号召,畅读书法课堂经过一年的筹备,于2015年7月正式上线。

畅读书法课堂是畅读新媒体重磅推出的围绕书法教育的在线教育平台。该平台面向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学生及书法爱好者,汇聚全国书法名家,提供包括书法教学视频,行业资讯,作品展示,互动交流及在线评测等服务。用户可以毫无障碍地通过手机、PAD、PC等各种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

目前国内书法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在教师资格认证上衡量标准更是缺少规范性,以至于《指导纲要》颁布后执行层面断层,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推广的一大难题。社会上大批书法业余爱好者也没有权威、便利的渠道进行书法学习。与市场上种类纷繁的各类书法教育相比,畅读书法课堂旨在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联结全国书法名家,解读国家书法教材,培养优秀书法人才。同时它拥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汇聚百余书法名家,阵容绝对强大

畅读书法课堂特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士澍先生对书法课堂进行指导,并成立畅读书法课堂专家委员会,推荐授课专家、讲师,把关教学内容。

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孟繁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广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郑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张永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博士高运刚;荣宝斋书法鉴定装裱专家李春林以及国家级书法教材主编们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书法教学”、“书法艺术”、“文房四宝”课程。

二、内容高格调,属国内高品质视频书法课堂

畅读书法课堂为广大师生及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完整、专业、精准的书法学习产品。

1、由书法名家录制的中小学书法教师、学生专用课程。

教师版课程专为教师快速掌握书法知识及教学技巧而设计,名家授课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课程内容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学员可针对自身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从基础理论到拔高点拨,从汉字演变到技法解读,从文房四宝到艺术鉴赏,一应俱全。

本次推出的初级课程共40课时,包括由书法名家孟繁禧、郑轩和荣宝斋书法鉴定装裱专家李春林讲授的初级书法知识,共29课时;特别邀请苏士澍先生讲解《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1课时;教育部审定书法教材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和西泠印社出版社的主编细谈编写教材时的心得体会,介绍各社教材的特色,共8

课时;由北师大书法硕士研究生、网络书法红人、一线书法教师“毛笔哥哥”罗绍文讲授的楷书示范课,共2课时。

欧体优秀大师 孟繁禧先生

将来开通的中高级课程中,还将解读碑学、帖学知识,并针对不同书体的书写法教学深入阐述,同时就著名书法作品赏析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针对不同阶段的课程,畅读书法课堂设置了相应考核标准及网上考评,合格后即可获取由中小学书法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审核通过的专业资格证书。

学生版课程特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杨广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虞晓勇、北师大书法系硕士研究生罗绍文作为主讲导师。课程内容主要为“楷”“隶”“行”1000字在线书法教学课程,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个层面对“楷”“隶”“行”体书写技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零距离观看点划用笔、结体取势,过程清晰完整。课程中穿插书法知识及书法趣闻,生动易学,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书写要领。

2、书法教材,精准推送。

畅读书法课堂严格依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在隶属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的全国中小学书法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以湖北教育出版社主持出版的《中国书法文化教育丛书》系列书箱作为教学内容参照。丛书分7册,分别为《书法艺术浅析》、《书法技能解读》、《碑帖知识举要》、《文房四宝概览》、《书法逸闻趣事》、《楷书临池解析》、《五体书法字典》,让学员全面了解书法知识并丰富自己的书法文化内涵。

3、联手百年老店荣宝斋,推出高质低价小学生文房四宝

畅读书法课堂联合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荣宝斋专为中小学生特别订制文房四宝书写用品,优选高品质的兼毫善琏湖笔、环保墨汁、安徽宣城优质宣纸、纯羊毛为原料的纯羊毛毡以及可反复使用的彩色水写布等最可靠书写工具。特别是这套文房四宝结合了启功先生易懂易学的教学方法--“结字黄金律”,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梳理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书写技法。

荣宝斋首次独家授权 文房四宝套装

4、精选碑帖,学书法根红苗正

畅读书法课堂隆重推荐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家碑帖临摹丛贴系列、中小学书法教育辅导丛书(放大版)系列、经典碑帖技法精解丛书(放大版)系列等。丛书内容详尽,结构完整,论述明确,系列教材以史为据,生动形象的讲述了笔墨纸砚的知识以及书画家的趣闻轶事。在讲述时,将笔法、字法、章法等分不同的角度讲授,构建完整的书法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碑帖截取原帖,更便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手机一开,书法学来

畅读作为叱诧移动互联网上多年的时尚品质阅读平台,目前拥有1.5亿用户,这次涉足艺术教育领域,也是厚积薄发,特别开发了全新的在线教育平台,采用高清视频制作技术,画中画的特效,方便学习者清晰地多角度的观看、临摹、学习。同时实现远程视频互动教学,让教师和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让学员可以灵活选择培训时间,随时可以组织多地点的在线授课及互动答疑。

畅读书法课堂,摆脱了原来以PC作为主要学习手段的方式,而更大程度地利用手机、PAD等随身携带的便利终端,让书法学习更加自由自在。

A1

上一篇:前卫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方案下一篇: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