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2024-04-13

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古人也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新课程的实施和时代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教育要取得成功,必然要使教育主体(学生)之外的各因素和谐统一于教育主体。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病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要亲师、尊师、忠师,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格的培养,强调品性的修炼,忽视个性的发展。人们理想中的教师,或说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外,还要“尊严而惮”。这样形成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教师的讲解,轻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集体教育,轻视个别差异,重视教育结果,轻视教育过程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弊端,造成了师生关系中的不民主,不平等,学生主题性的丧失等。这样师生关系下的学生往往表现为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少了学习的兴趣,少了生活的乐趣,多了一些价值观的叛

离。

二、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1、从学生的角度谈师生和谐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的最基本人际关系,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心里背景,对 教学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

素,对学生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2、从教师的角度谈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对教师而言,作为职业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三、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1、树立新型的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的教育观。

现在学生“独立性”增强,于是就产生了加强自我教育的内心需要。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而成人有常常把他们当小孩看,有时还行使“监护”他们的权力。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伤自尊。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引导,扬长避短,投其所好。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和谐的环境,也

许就没有这种效果,甚至还有反作用。

2、树立新型的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的教师观。

如今的学生见多识广,在许多方面比老师强。过去那种靠经验教书并且能师道尊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老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尤其在认知学生的时候,一定

要注意反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以免带来消极影响。

3、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自己成为学生敬佩和崇拜的人。学生觉得老

师好伟大,对老师有好感,才愿意亲近老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建立起来。

4、民主平等地师生交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不再盲目地崇拜教师,对老师的一

言一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接受程度也不同。

5、爱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对象应有多种

表达爱的方法。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最佳组合,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新时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内涵十分精妙,途径方法颇多。但只要我们从“心”做起,拥有一份爱心,一份童心,一份诚心,一份宽容的心,和谐

师生关系离我们将不再遥远。

篇2: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中学

曾春燕

目录

一、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引言„„„„„„„„„„„„„„„„„„„„„„„2

四、正文„„„„„„„„„„„„„„„„„„„„„„„3 4.1和谐师生关系概念„„„„„„„„„„„„„„„„„„3 4.2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4.2.1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4.2.2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4 4.2.3调动学生模仿和接纳教师的积极性……………………………….5 4.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秘诀„„„„„„„„„„„„„„„

6、7

五、结语„„„„„„„„„„„„„„„„„„„„„„„8

六、参考文献„„„„„„„„„„„„„„„„„„„„„8

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摘要 阐明和谐师生关系,给出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并讲明了怎样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谐。和谐无处不在,和谐无比重要。国家昌盛需要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和谐,家庭和睦需要和谐,同样在学校里良好的教学也离不开和谐。它发人深思,使人醒悟,其震憾力决不亚于一场猛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还是通过学生的“育己”来实现的。可见,没有学生积极的自学活动,教师是很难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而这种转化活动,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基本条件,是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隐性课程”。从各方面来说,师生关系将影响学生对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劲头,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的频率。下面我们将从各个方面来讨论和认识和谐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和谐 师生关系 调动 积极性

正文

1.和谐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他所教的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学生群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态度等。师生关系客观上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能协调一致,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及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2.1 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学经验表明,师生感情好,老师赞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情感关系作为一种背景条件会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保证。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可包办替代。教师组织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学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必需的。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 3

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选择性。学生都喜欢上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教师的课,而不喜欢上不尊重自己的教师的课;学生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而拒绝为他们不喜欢的教师学习;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他们往往爱屋及乌地喜欢他别的东西(亲其师,信其道)。

2.2有助于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就学生而言,他们通过积极思维可以产生具有个人发展意义或学生群体意义的首创性产品。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满怀好奇地以自己独特的敏锐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创造能力的具备并不是一湖而就的,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适时激励,激发创新意识。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周围新鲜事物的了解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事物。从好奇心理产生出爱好和兴趣,从爱好和兴趣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不断进取,攀登科学事业的高峰,成为对社会有贡献之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的满足,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天生的、强烈的探究事物本源的本能和需要。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个性发展,培养思维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存在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利用好学生 4

各自的优势,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思维的全过程,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正体现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揭示知识发生、恩维的过程。只有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要消除传统体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我们教师去做大量的工作;要达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和领域目标,就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好的方面还要继承和发扬,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优势与不足,才能使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施。

2.3 有助于学生模仿和接纳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精神必定会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启迪的影响。学生只有信任老师,才会主动模仿和接纳老师。没有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就没有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可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其中包括:⑴ 对老师人格的信任;⑵ 对老师学识水平的信任;⑶ 学生自己的安全感;⑷ 学生自己的托付等。当学生认为老师具备了能够充当自己的典范--老师时,学生就有可能毫无顾忌地效仿,将老师的优点、传授的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在学生的言行中。否则,有可能产生排斥情绪,把老师的优点,正确的东西否定掉,使教学活动处于不和谐、反斗、消极应付的状态,甚至严重影响教与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对老师信任,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其他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老师人格魅力的感

染,接受知识,学做人的道理,从而把心理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活化、充实、改造自己。人们如果有意识地观察,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老师的影子。实践证明,因为有了信任就有了感情的互动,因为有了信任就有了沟通,通则畅,就有了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努力的可预期性。师生之间的信任,何尝不是这样?。

学会激励和表扬。学会激励和表扬。每个人都喜欢听到溢美之词,当一个孩子在激励和赞扬中生活时,他会产生自信。信心可以让差生甩掉“差生”的帽子,跨入优生行列。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尝试着给学生们一些表扬和赞美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树立良好形象。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之一。既要 “德才兼备 ”“严格负责” 又要“ 幽默风趣 ”“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 “自然文明” 又要有 “举止优雅 ”“谈吐高雅 ”等较高素质。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秘诀

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的,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这不免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在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更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要解开这道锁,还得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给予学生以尊重,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同学说一声:不要紧,在仔细想想,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没关系,爱动脑就是最棒的了。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不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其次,6

要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无心理距离。可见,温暖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体。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掌握快一些,有的学生就慢一些;有的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善于形象思维,如此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倘若教师对所有学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学,强求他们齐步前进,这是不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仔细琢磨学生的个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体相结合。比如,课堂提问时,简单单一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学生而言,即要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满足自我实现。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出卷考试时,不是想法让学生考不出,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它有如一棵幼苗,需要师生共同施肥,悉心护理,才会茁壮成长。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结语

总之,师生关系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关系,将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的频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基本条件,是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隐性课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一个如此重要的课题,应该让它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以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有信心和耐心将这种理念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篇3:对职业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1.1 能够确保教学质量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自由交流与讨论, 共同启迪才智和灵感, 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 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从而产生教育的亲和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还可以促使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思想品德和优秀人格的形成也与跟教师的关系如何有极大的联系。它不仅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1]。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 使他们相信人世间是真诚、美好的, 从而体验到友爱、尊重、诚实等道德经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更容易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蓝图以来, “和谐”二字已深入人们的灵魂深处。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高水平一流学校和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集中体现。而要“构建和谐校园”, 首先就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 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校园和谐与否, 育人环境怎样, 对人才培养影响极大。其中, 和谐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2 职业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2.1 师生关系淡漠

由于传统的教育大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即教书的功能) , 而弱化了育人的功能, 师生关系过多的表现为一种冷冰冰的教学关系, 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导致师生难以配合默契, 更谈不上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2]。此外, 师生双方由于缺乏交流和沟通, 致使相互间的期望值过高, 教师从自身的理解去解读学生, 可能对现在有些学生感到失望, 致使主观上不愿跟学生交流。现在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方面方便了教学,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教师单纯读课件的现象, 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疏远了与学生的距离, 也使学生产生失望的情绪, 致使师生间缺少了应有的尊重而变得冷漠。

2.2 师生关系功利化

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出现了教师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 如千方百计在外面兼职创收、利用学生实习谋取私利等。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担当学生干部、入党等, 用钱来与教师做交易, 而部分教师禁不住诱惑, 致使教师与学生间蒙上了一种利益关系, 无形之中损坏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

部分职业学校把学生作为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 特别是在招生方面, 出现只要出钱就能上学的现象, 致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而学校为了保住学生在校人数的“红线”, 采取对学生听之任之, 生怕严格管理而使学生退学或难毕业的情况, 既降低了教育质量, 又损坏了学校教育的形象, 使学生对学校全然没有感激之情。

3 对职业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在职业教育中, 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上述一些不和谐因素, 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影响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我们应当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

3.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有主导和引导作用。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 是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形成亲和力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不仅接受你教给他们的东西, 而且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你的语言和行为。因此, 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和教师必须爱护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的人格, 重视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转变对于传统师生关系的认识,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采取措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学习, 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活动, 提供给学生和教师经常交流的机会, 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 是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意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些列的教学与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与人格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星.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94—96.[1]方星.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94—96.

篇4: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关 键 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7-02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原则指导下、在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达到“双赢”

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协商和激励性关系。在这种关系氛围中,师生双方都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学生时时都能感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把教师当成慈祥的长者、知心的朋友、学习的伙伴,愿意遵循教师的教诲,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且这种气氛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1]与此同时,当教师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欢乐和希望之时,教师的心灵也得到了新生。教师可以从学生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中、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中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效,从而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教师更加享受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乐趣,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看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使学生“好学”、“乐学”,也能使教师“好教”、“乐教”。这不仅能实现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而且最终能够达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共赢”的效果。

二、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关键在教师,教师在建构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儿童,学生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希望获得教师的帮助,也希望师生之间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和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不尊重教师、间或侮辱教师,问题在于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正如有人所说:“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由此看来,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去积极建构师生关系,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教师把学生当人、当学生对待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

教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把学生当人、当学生对待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

1. 把学生当人对待。有位教师问一位经常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你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表现这么好?”学生回答:“因为你把我当人。”[2]学生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点所在。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就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应该处处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意识。[3]可以说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教师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将来能够成为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但是也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些善良的教师却是在这些“好心”的动机驱动下,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和感情,甚至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这些教师的“好心”不仅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还会使他们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在师生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严重地妨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更是无从谈起。

把学生当人对待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很多时候,教师“好心”没“好报”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而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好心”、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正是上文那位教师把学生当人看,对学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才赢得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和配合。教师尊重学生有利于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教育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使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和创造性地学习,并从学习中获得愉快感、安全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达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畅通无阻,师生之间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把学生当人对待意味着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虽然教师“闻道”在先,在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方面都优于学生,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自己是“道德的圣人”、“真理的垄断者”,动辄讥讽、歧视学生,甚至采用辱骂、体罚、威胁等手段对待有问题的学生;而要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和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不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教师心目中,学生之间也应是平等的,即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教师特征之一是“公平、公正”或“偏爱、不公正”。[4]因此,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好感,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敢于、乐于亲近自己,就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既不能根据成绩把学生分出“好生”与“差生”,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教师只有公正合理、无私无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得心于每一个学生,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不可搞一刀切。特别是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和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情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把学生当人对待意味着教师要信任学生。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信任。成长中的学生更是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他们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们更加珍重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他们可以从教师的信任中获得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特别是“那些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学生,一旦得不到教师的信任,甚至受到歧视,便会极度逆反或自暴自弃,这样,再多的教育也难以奏效”。[5]因此,教师只有相信学生,并取信于学生才能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得以正常开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铺平道路。

nlc202309010618

2. 把学生当学生对待。学生是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教师只有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情感投入到生活之中,学会和学生一起忧伤和欣喜,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可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必须会变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6]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如果我们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7]因此,教师要能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问:假如自己是学生,会满意自己现在的做法吗?自己做学生时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等等。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即使是一些原则性的大错误也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探讨错误产生的原因,指导其不断改进。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宽容学生,因为自己曾经也是学生,也曾经和学生一样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完美,不要苛求他们原封不动地按照你的意愿做事。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8]只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所出现的问题,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都不至于失去理智,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还意味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虽然有些学生曾经犯过很多错误,身上依然存在曾经发誓改掉却始终没能改掉的毛病,但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这些学生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也不是无可救药。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一定的赏识,想方设法让那些“星星之火”在学生身上形成“燎原”之势,使那些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初衷,促进他们自觉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总之,只要教师把学生当成人、当成学生对待,真诚地向学生表达尊重、信任和理解,且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和谐局面。

注 释:

[1][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7.5.

[2]郑莉.闫慧敏译(美)恰乔(Ciaccio.J).完全积极的教学——激励师生的五种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3]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1.

[5]陈桂生:教育闲评.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7.

[6]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7][8][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00.1重印).

篇5: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摘要:小班化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小班化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增加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平等和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小班化;影响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小班化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小班化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交往、沟通。因此小班化对于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及重要性

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悦、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和谐”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二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三是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励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其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能够使学生在教育交往中感受到人格尊严,体验到人生价值,进而发展自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而教师在与丰富多彩的年轻生命的交往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可敬,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再次,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便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训练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养成教育,而且便于智力培养特别是各种思维训练,此外,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审美、劳动技术和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小班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小班化

小班表现为教学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学生数量的教学班。小班化是指在学校正规教学时间内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的减少,这种减少是相对于原有的班级规模而言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往往对“小班”的班额有不同的界说。如,我国上海市规定小班级规模在25到30人,而在美国,1998年全美小学平均班级规模为22人。

(二)小班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教育是以个别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以其培养人才的高效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班级教学不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无法适应高科技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就是顺应这种历史要求而产生的。小班化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小班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

三、小班化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

小班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小班化的“化”,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充分性、全面性、发展性,这对于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小班化可以提高教育关照度

在班级环境中,教师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稀有而且珍贵的资源,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师的注意分配极为有限。为了说明班级规模和教师注意力分配的关系,学校提出要注意提出“教育关照度”的概念。教育关照度是指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下,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和照顾的程度。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在一个拥挤的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易于形成传统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小班化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就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得到教师的关照和指导的机会和可能性,师生之间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良性互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关系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小班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具有重大影响。教师期望一经形成,便直接表现出对不同学生的差别性对待,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全面提高。但是规模过大的班级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班级中部分学生获得教师不公正的期望。而在小班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沟通,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的个体,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真正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品质,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期望。教师对学生公正合理的期望,会形成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更加有利于师生关系的亲密和谐。

(三)小班化有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平等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人格平等。传统的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小班化增加了师生交往的密度,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近地走进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行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流过程,双方是作为活生生的独特的完整的人在教育中发生沟通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尊敬的长者,更是学生合作的伙伴、交流谈心的挚友。

(四)小班化会增强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力量

传统的大规模班级教室座位编排是将所有的课桌椅全部编排,全部学生面向黑板而坐,即秧田式座位编排。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者研究发现: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他们与教师的空间距离较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也相对较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表情、举止将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在行动上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学,这些学生也更容易获得教师的表扬和称赞,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融洽和谐。而坐在后排的学生他们与教师的空间距离较远,彼此的心理距离也相对较长,因此师生关系较为淡薄。

小规模班级教室的座位编排,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如马蹄型、U字型、分组型等。这些座位编排方式使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讲台上,教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穿行于学生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学生接触,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力量,进而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和谐。

(五)小班化有利于师生情绪的轻松愉悦

许金更对北京市381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做过研究:对于工作一天后的自我感觉感到轻松的只有3.09%,感到劳累的有56.81%,感到很劳累的有40.1%。工作负担重、学生难教是使教师感到劳累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教师觉得情绪不愉快、师生之间关系平淡、疏远。当班级规模大幅缩小、班级人数减小后,教师的工作压力便会相对减少了,班级里需要接受指导的学生少了,需要批改的作业少了、特别是学生的行为问题少了,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教师会觉得心情放松、愉快,并且会用恰当、合理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也心情放松、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来的。

(六)小班化有利于师生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的真正实现

小班化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将大大缩短,于是教师能够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营造一种和学生“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展现自己的一切。而学生由于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照和教导,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将会大大提高,主体性不断增强,学生可以像教师对自己输出期望一样将自己对教师的期望如期反馈给教师,激起教师教育的热情及对自己发展的关爱,这将改变传统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教师在帮助学生跨越一个个最近发展区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生的生命发展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小班化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小班化后,师生交往极为频繁,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研究学生

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小班化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为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提供了可能性。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等。

(二)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和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等。

(三)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5.[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3-138.[3]于素红.小班化对有效教学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1.[4]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8-20.[5]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

篇6: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摘要]劳动关系是组织中由于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目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外部的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劳动关系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给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埋下了严重隐患。事实表明,研究和解决这种改革、转型期的劳动关系问题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对策。

1、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改革发展,更影响到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从最一般的要求看,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做到让劳动者更有尊严,生产更加安全,分配更加公平,生活更有保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工作环境。

然而,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维权意识淡薄;工会组织缺失或软弱无力;劳动争议案件和因劳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我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

2.1思想观念方面,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缺乏和谐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共同的价值观。首先是和谐理念的缺乏。企业经营者无视劳动者的重要性,雇佣者对企业缺乏责任感,甚至对企业产生敌对情绪,因此,造成了劳动关系的不和谐。其次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缺乏。企业为追求最大利益,以金钱至上理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只关注企业利益,从而忽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劳动者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助长了企业金钱至上主义的蔓延。最后是劳动者共同价值观的缺乏。

2.2管理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化或缺乏,没有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管理人力资源,短期行为严重,沟通机制、约束机制缺乏。市场经济是逐步形成工人阶级集体工会代表和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而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基本上是分散的、个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就劳动关系的双方力量对比来说,是典型的“强资本,弱劳动”状态。在劳动问题包括工资、雇佣、管理等的处理上,几乎是企业家可以为所欲为。当今,虽有不少企业依据有关法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和健全了约束机制,形成了和谐的劳动关系,但仍有一大批企业不规范,靠压低劳动成本进行竞争。

2.3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各自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政府倾注于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政局稳定,企业关心的是获取更大利润、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劳动者则强调保护自己的权益,提高生活水平。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造成劳动关系方面的种种不和谐问题,劳动者在不和谐的环境中很难发挥其潜能和创造性,因此,着力解决劳动关系的不和谐问题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当务之急,只有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保障社会政治的稳定,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劳动关系出现的矛盾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有比较完整的劳动关系政策法规,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但这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迄今为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惟有创新才有新出路,惟有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劳动关系的转换主要是通过管理机制的理顺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因而要求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3.1政府必须对企业劳资矛盾进行适度干预。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要坚持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使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提高劳动立法层次,规范立法行为,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将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纳入到国家法律体系。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劳动法规政策干预企业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使企业劳动关系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监督力度,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制度,把劳动关系的调整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3.2工会要发挥好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工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具体组织者的责任。一要发挥好沟通和协商作用。工会的介入,使企业劳资双方有了平等对话的基础,使劳资双方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这为协调劳动关系提供了组织保障。工会通过在正常组织制度内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从而达到“劳资两利”和“双赢”的目的。二要发挥好纽带和桥梁作用。工会在劳方和资方、上级工会与本企业之间也有十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沟通信息,反映诉求,通过在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协约”,使企业劳动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使劳资双方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履行各自职责,共同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同时,由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缺乏现成的经验,各企业遇到的劳动关系问题又比较集中和复杂。因此,必须尊重和鼓励各企业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善于发现和总结新鲜的经验与做法,及时提炼,逐步建立规范有序、互利共赢、公正合理、和谐稳定、共谋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徒步行活动发言稿下一篇:账益达:小微企业的财务代理,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