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024-05-07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共9篇)

篇1: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课堂上是师生,平时是朋友,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更新观念,关爱学生,赏识学生,为人师表,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平等,讲究民主:

师生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一般都希望学生事事服从自己。其实作为社会人,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尽量做到有大事和学生商量解决,让学生有话敢说,有主意敢讲,有意见敢提,有平等才会和谐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民主平等的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语言上的沟通则是心灵上沟通的关键。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平等还体现在依法治班上,教师工作压力大学生违纪也不能体罚,更不能辱骂,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不歧视后进生,不体罚后进生,善待后进生的家长,与后进生的家长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与他们交流,教给家长方法。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岂能没有缺点和过失?因此,教师要学齐王纳谏,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敢于接受学生的批评。这样不仅不会损害老师的形象,相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老师还可以在班级进行不记名的一些调查,遇到大事发扬民主让全班同学投票表决。

二、关爱学生,不要冷漠: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教育的源泉。爱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关爱学生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爱学生主要出于对教师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面对天真无邪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打心眼里爱学生,这种爱是高于母爱、宽于父爱的师爱,这种爱往往是教师工作的巨大动力。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师生平等。其实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心灵接触,学生的心是极其敏感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师爱的情感。如果把学生比做幼苗,那么师爱就是滋润的清泉。

关爱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脆弱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教师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而学生的心灵又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尤其是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要故意去伤害他们。缺乏了教师的关爱,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往往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用爱心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用耐心去感悟学生。应该给后进生以特殊的关爱,让他们迷茫的心灵有放飞个性的空间,一旦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他们的专长,将来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差生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教师莫大的安慰!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就会发生:后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就少了,上课不再睡觉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这些后进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关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关爱更能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和做人的尊严。

三、赏识学生,减少批评:

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赏识。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有一种殷切的需要:渴望被赏识。” 用俗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赏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使之在成功的道路上得到一个加速度。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最有力的武器。

教师要赏识学生首先必须要接受学生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这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身上的长处,发现其闪光点,并积极地为发展孩子的优点创造条件。每天只要有一点能表扬的地方教师就应该表扬,让学生找到自信和成功的感觉。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因此,老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应该全面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学生就要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班采用了两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四、为人师表,改善形象:

自古以来,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中国,父母给孩子自小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在许多孩子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观念:老师都是对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能做。现在的学生.更关注教师的仪表,更关注教师说话的文明。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的高速发展,学生看到的,听到的越来越多,学生开始怀疑了,教师应该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师真正成为‘一桶水’,去给予学生渴望的‘一杯水’。只有为人师表改善形象,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讲的是他们需要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中,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真正坦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也会为此,愿意接受老师,接近老师,不再是单纯的敬畏,更多的是主动的接近和交流。

五、控制情绪,耐心育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作为老师,从踏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要把之前的任何情绪都抛开,把对任何学生的偏见都消除,即使这个学生是一个经常破坏课堂教学、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在其他人眼中的“坏孩子”,教师也必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他,来教学。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尽管有时这种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是错误的,不可理解的。对待个别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以牙还牙,更不能简单处分了事。要和学生充分交流和沟通。作为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课堂上,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或行动来压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会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反感。或许当时的纪律是保证了,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也由此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就不是疏而是堵了。同时,把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课堂,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老师失望,并最终慢慢疏远你。因此,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完成教学,要控制自己的主观情绪,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跟老师达到平等和谐。那种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给予真实的思想反馈,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羞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往往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学生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然而,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想法,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非常丰富的,面对越来越多的外界刺激,他们的心智成熟能力远远跟不上生理成熟的水平,特别是面对一些青春期的问题,如何与人相处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还有就是家庭生活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父母两人之间的问题都成为当今学生的困扰。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很多高中学生,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在课堂上给予高度的关注。因此,在课外适时地给予沟通和交流将大大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外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来吸引学生聚焦课堂,达到高中目标: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赏识,为人师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篇2: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矛盾冲突的案例分析 湖南省宁乡职业中专

尹爱民

【案

例】:姜平看到:下课时某班男生与机房老师争执,机房老师很不愉快,心中窝着火。

接着是计算机上网。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QQ,与网友聊天。有187姜平等两人的计算机没有安装QQ,姜平问机房老师:“这台机子没有QQ,怎么办?”

“网上下载”机房面无表情地告诉她。“怎么下载?”

“你把票拿走,下次再上。”老师回答。

“你是老师,我不晓得的问都问不得。”学生满腹牢骚 “宝气吧!”老师愤怒了。“你宝呢!”学生反击。

“你再讲看。”老师站到她身边。

学生愤怒冲出机房,叫道:“你够什么格当老师。”

老师走到房外,抓到该女生,踢了她一脚,把她送到学生科。

第二天家长电话通知学校去人处理这件事。学校去去了该班的班主任,当地的一位老师,一位副校长,学校的态度很诚恳,学校同意处分老师,并对学生适当赔偿,保证学生在校不受报复,双方遂达成协议。当天晚上其母亲打来电话,说其父反悔不同意这一处理方法。学校又去人作进一步的调解,该老师暂时作停课处理。

暂且不谈处理结果如何,我们就师生二人的行为作一点评析。

一、加强师德修养

机房老师大学毕业,计算机四级,参加工作不到半年,与学生大六、七岁,年轻气盛,这是可以理解的。踢学生一脚就是殴打学生,作为过当,这是《教师法》和《末成年人保护法》所不允许的,不尊重学生侮辱了学生,给学生造成精神损害,并造成身体伤害——学生被踢处皮肤青紫。如果是社会上这也许不是大事,但在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特殊群体中就是大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社会群体中最高的,这是教师这一神圣职责决定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修养,并且必须超乎自我,年龄再小也是教师。学生年龄再大她还是学生。

作为为教师,机房老师的修养是不到家的。教师要学会及时而有效的心理调节,不要把家里的、课外的低落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不要把上节课的不快带到下节课去。在本案中机房老师就犯忌了,如果他不把上两节课与对男生的愤怒情绪 带到这一节课,也许他就不会产生这一严重后果。——自己停课,学校形象受损。

作为教师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动手,除非面前是行凶的歹徒。体罚学生虽然有时有效,但这种方法常常会丧失解决问题的机会,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越容易发怒,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体罚将会造成学生身体或精神损害,是奴化教育。这种行为是《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明令禁止的,也就是说,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

从保护自身的角度考虑也不能动手。不管你多么善意,或多么愤怒。一个教师如果说靠体罚学生解决问题,是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的,他扼杀了自己的成长。况且体罚学生的老师被殴打和被告上法院的事并不少见。如果体罚造成身体伤害,即使不追究法律责任,至少要承担经济责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简单、粗暴、冲动的执、热处理方式,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学自卑,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用权孩子变得粗鲁、冷酷。

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要多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如果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到了怒不可遏的情况下,教师该怎样做呢?第一种方法,就事论的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且要争得其余同学的认同与支持,以防引起公愤。必要时在课堂上发泄一下能起到杀一儆百、惩前毖后的作用,切忌常用滥用,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第二种方法是暂且搁置。在课堂上点到为止,马上把注意力转到教学上来,课后找学生个别谈话。时过境迁,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用这种方法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在实在无奈的情况下,可以用第三种方法,借助外部力量。请班主任、学校领导、家长出面解决。这种方法一般不要用。如果你经常请班主任、或学校、或家长出面,别人就会怀你的工作能力。从而被别人贱视,给自己带来心理创伤,因为没有能力的人无法让别人重视。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常识教育

现在社会普遍关注下一代的成长,这为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生活观念搭建了平台。师生之间的平等是建立在法制观念上的,是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师生之间的阅历、学识、教与学上永远是不平等的。在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学校、家长对学生的生活常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是不到位的。学生是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尊师方面做得很不够。现代社会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应该的。与教师对话的方式、态度是应该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气氛的。当众顶撞教师,不给老师台阶下,给老师难堪,丢掉的并不只是老师的威严。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无知、浅薄、狭隘。学生,特别是

十六、2 七岁的学生了,办事、说话要学会三思而后行,不要只依自己的个性,不顾他人的感受,要学会预测后果和提高办事效率。

其次要学会生活的一些常识。农村里有这样一句俗语:“出门观天色,进屋观颜色。”讲的就是要分析研究自己的环境,因环境、气氛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预定计划,改变办事策略。

本案中,机房老师课前与某班男生有不愉快的事她是非常清楚的。老师要求她“下次再上”,已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并未平静下来,——十二分的不耐烦。这时她如果说学会了审时度势,如果说她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她就不应当再嘀咕,老师发怒时她就不会当众顶撞。事实说明她思考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体现出了她自私、横蛮、霸道的一面。老师的过火行为是因为她火上浇油激怒出来的。不客气地说是咎由自取。老师是人,而且是一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人,刚从学校出来,不很懂为师之难的人。

《乐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尊敬老师,才会有民主和谐的校园生活,生活才会快乐幸福,学习知识才会快速。

本案例警示

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学生永远是受教育者,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体贴与信任。任何辱骂和体罚学生的行为都没有存在的理由,辱骂和体罚即不道德也不合法。有的教师抱怨,我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可有的学生就是与我对着干。这恰恰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是教师不了解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不理解青年学生的情感所造成的。试想,一个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是去教育学生,而是想方设法去对付学生,还能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 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就是要努力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出相互尊重、平等和共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民主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 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关系同样不应忽视,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显得冷漠, 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心贴心的沟通, 这导致一直被教师与学生共同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 也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缺失了极为宝贵的动力源泉。如此看来, 切实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关系, 重新构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 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进行师生关系改革的迫切现实要求。

首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有威望的教师。

在学校, 教师既是学生最亲近也是最尊重的人,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 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健康和美好人格, 会像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而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有威望的教师应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态度亲切、和蔼、不爱发脾气;办事公平, 不偏爱学生;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知识渊博, 会讲故事, 爱跟学生在一起玩;说话算数, 不出尔反尔;不随意拖堂;谦虚好学、实事求是;不爱向家长告状。

其次,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形成的稳定、持续、比较融洽亲密的关系。这要靠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来建立。其中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起着重要作用。

l.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起码要求, 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活动是一种伴随着师生情感交流的认知活动。一个真诚热爱学生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而且学生还会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他所教授的学科上去。反过来, 教师又会因为学生的敬爱和信赖而更加热爱学生, 更倾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更刻苦地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师生间这种不断深化的诚挚互爱的美好感情, 能使师生共同战胜教学上的困难, 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 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对学生寄予期望, 对学生有宽容之心。

2.经常关注学生, 创造师生亲密交往的机会

关注学生的最好方式是常常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 提供与每个学生真诚面对的机会。交谈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学校的功课和行为表现方面。如可以问问学生近日生活, 家庭方面有什么困难, 近日来看一些什么课外书籍等。学生情感体验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 需要得不到满足, 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最需要爱护、理解、鼓励、安慰和引导的时候, 也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最佳时机,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去把握这个最佳时机。比如:当某一学生的成绩下降或有了进步时, 我们应采取行动, 可以面对面交谈, 了解其原因, 或指导、或鼓励。再如:有学生因有病几天不能到校上学, 这也是师生沟通的最佳时机, 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沟通, 或亲自去看望或嘱咐学生代表去看望, 并送上一张由教师书写的希望学生早日康复的祝愿卡, 这样学生会非常感动。再如:教师花些时间, 参加学生喜爱的活动, 这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而这恰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3.教师要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不当, 否定评价过多, 用分数卡学生,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是造成师生情感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得到发展, 因此要通过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进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 哪怕是点滴进步也应给予鼓励评价, 使他们体验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总之,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此, 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投入, 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摘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因此, 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投入, 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篇4: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事实上,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优化,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一种奢谈。

学生人格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程,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要真正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不关注学生的学,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课前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兴趣、爱好、特长,更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只有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在课中对每位同学对症下药,以至于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如:我带的田径队有位同学叫“王小兵”,刚开始我就发现他训练时喜欢讲话,并且跟我对着干,后来我通过他的好朋友才了解到,他不喜欢短跑,而喜爱长跑,并且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能说会道,我就有意识地让他担任奔向2008奥运火炬手,一段时间训练下来,他不但在县运动会中拿到了800米、1500米的第一名,而且还以优秀的文化成绩免费考进了民办中学。我相信只要真正了解每一位同学,那么师生之间就会心心相融。

二、要相信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感情活动,并关心他们体验到什么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心理真正发生变化。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要相信,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记得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我让全体同学围绕操场慢跑2圈作为身体热身活动,可有一位同学我没发现他跑,他却第一个说跑完了,我严肃地说:你没有跑,必须重跑。他眼泪汪汪地对我大叫:我跑完了,你冤枉人!这时我发觉我可能误解他了,并询问全班同学,他的哭声更大了,我摸清了情况后立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向他赠礼道歉,他也深深地鞠了一躬。通过这件事,我吸取了教训,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在真相没有搞明白之前,千万不要妄下结论,否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

三、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尊重是相互的,只有你尊重他,他才会更尊重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每一个学生应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人格、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话语,提倡使用体现民主、平等、关爱、友爱的教学用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做法,应根据学生的思维一起去联想,如:《游戏·轮胎》一课,有一小孩不想做游戏,躺在地上,体育教师叫他,他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躺在地上,老师就问了你在玩什么,我能和你一起玩吗?他说别动,我的汽车轮胎坏了,我正在修汽车……这时,老师必须要尊重他,不要刻意地去破坏他的思维、他的想象。

四、要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子女,对他们进行着无微不至的关爱,要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心和热爱,使他们敢与老师谈心、交流,乐于与老师一起参加活动,同时教师要友情关爱每一位学生的生活、身体健康,以至每位体育差生的学习,要学习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依靠每一位学生。

篇5: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传道为先

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因此,这就意味着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关系,其基本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师生交往、对话和交流、合作、认同和欣赏、共鸣、反思等若干方面。高校教师想要做到“人师”,必须遵守“传道在先”,“传道”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这种平等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这是建构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既不能因为自己年龄的优势、阅历或某一方面知识经验的丰富就居高临下,也不能因为知识的老化或跟不上潮流而感觉不如学生;高校学生既不能因为自己的观念时尚、知识前卫等否认教师,也不能“唯师是从”。

第二,理解和宽容原则。高校师生之问只有做到彼此理解才能建立、维系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互利原则。所谓“教学相长”,古人也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高校师生关系是双向的,既有文化知识观念的双向交流,也有精神情感的双向沟通。在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中高校师生双方都应该是受益者,高校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学生也不能只考虑自己从老师那里获得了多少知识经验,而应该互惠互利。当然这种互惠互利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和情感方面。

第四,主动原则。师生交往,教师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知识来源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依靠,高校教学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高校师生在知识占有量上的差距日益缩小,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所谓“身份地位”,主动与学生平等交往。

在“传道”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要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才能让广大教师得以从容地“传道”。总体而言,有效的机制与制度是促进师生交流交往,是高校教师达到“传道”境界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从机制和制度上确立和落实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责任,要求和引导、激励高校教师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并体现在教学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教学互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交流;在教师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对学生指导和交流的要求,落实和引导教师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其次,“传道”过程中,有效的、深入的、高质量的师生交流首先应该围绕“授业解惑”展开。具体而言就是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这些都是师生交流的主渠道,加强师生课堂教学交流(授课、课堂提问与讲解、作业答疑)、课外交流(课外专业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等)都是加强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措施。同时,实施新生导师制、辅导员制度等,也是搭建高校师生交流的有效渠道。新生导师制对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学习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借助新生研讨课、本科课程助教制等制度,能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其核心也是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学习、创新。

再次,在新媒体语境下,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扩大师生交流渠道,提供更加便捷交流平台,是“传道”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这也符合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90后、00后)的交流习惯。高校建立的BB网络课程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实践教学平台、新生导师网络交流平台,以及教师个人建立的师生微信群、QQ群等,对促进师生交流都有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网络、实验室、项目小组、讲座、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有效的师生交往应视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因此,“传道为先”也更需要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大的仁爱之心。只有具备了“四有”品质,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传道”境界,成为“人师”。

篇6: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偏执地认为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课,是在作对,表现自我,其实那已经在给我们教师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暗示,老师只要留心,稍作引导,就会从他们身上发现教学的亮点,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的。教师要满足每位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当学生的表现不完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学习的热情。其次,让他们相信艺术是相通的,“没有什么不可能”!

篇7: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敦煌学员 窦艳娥

《李萍同学好!》的教育案例虽然是比较简单的故事,但是我们不难从中看到这样一些信息,即无论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向自己的学生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能像例行公事一样做得生硬、无情。恰恰相反,我们不但要打招呼,而且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做。

一、教师向学生打招呼,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案例中,由于老师一次简单的招呼,李萍同学改变了许多。孙老师写到:“„„我觉得李萍的性格也变了,脸上的自卑和忧郁不见了,露出了笑容和自信。上课敢大胆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之后,我把这种做法用到其他一些学生身上,其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冰心老人的话 “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在我们任教的中小学,学生年纪小,思想不成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关怀。然而,中国千百年的师道尊严的教育观使我们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拿一个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指导学生,无形中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样做得结果是学生与教师有巨大的心理距离,产生沟通的困难。许多学生在成长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不能不说与学校心理教育不完善有关系。因此,为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每位教师应给学生一点关爱,可以从打招呼开始。特别是对内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种方式是恰当和必要的。特别对待那些学业成绩差、个性自卑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言行中,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关爱,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教师给学生打招呼,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主要表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信、自尊是学生成长中必需的。人人都需要社会的爱和他人的尊重。如果教师能够跟学生互相尊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都要从心底去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我们老师。师生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共同成长。形式是我们要达到目的的一种表现,显然,教师给学生打招呼是正确之举。

三、教师的示范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部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典范,我们平时总强调学生要尊师,而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礼貌和尊重。

案例里的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习惯,他采取了措施。比如把师生见面时不少同学行少先队礼,改为统一地向老师鞠躬问好,并且针对学生向老师鞠躬问好的仪态、声音、表情都进行了相应的示范和训练。

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应该是21天的周期性的培养。教师应给认识到,我们既然要求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那我们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这样做,那么老师这样的示范实际上就是行为的一个引领,至少我让他达到了某一种标准。在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学生有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期望值,效果一定会有的。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个好”就反应出我们的礼仪教育是不是成功。如果一个学校,整个学校都是人人讲文明,讲礼貌,那整个学校就会非常和谐,平等。

四、打招呼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建设和谐社会,让我们拥有一个和谐地球,建设和谐校园是基础。一个学校,影响学生的因素有很多,不光是老师自身。教师如果每天拿出十分钟的时间,给孩子礼貌的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带给孩子一个榜样的作用。学生会看到,“噢,原来要这样,这样才是文明的”,然后学生会慢慢地就去模仿。为和谐而努力就是是人内心向善的一种表现。这给校园,乃至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就要团结同学的人心。可以这么说,校园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其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打招呼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好师生工作,就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因为教育是有一个长久性的。发自内心的跟学生打招呼,多年以后学生会跟我们打招呼。由此建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从而使我们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教师向学生打招呼,是管理能力自信的表现

老师若在管理三个层次上的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则能实现自我管理,即自己把自己调理得非常好,而且给学生作为典范。其次就是管理他人:对于个体同学的教育和转变能取得成功。实现第三个管理:管理一个班级一个团队,把这种经验加以推广。由于孙老师对李萍的因材施教我们发现这个管理推而广之使得全班同学都受到影响。由于孙老师真心和学生交流;然后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关键事件、关键活动,一步步地和学生共同成长。而老师是控制的关键因素。

“打招呼”是一种阳光心态的反映,是教师自信心的表现。把握核心:尊重学生,对人热情的问题。“阳光心态”使人产生舒适感,幸福感。教师要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更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信心。

六、对案例延伸意义的再思考

在学校里还有其他职工,如炊事员,清洁工,门卫等许多服务人员。教师、学生与他们之间也有互相尊重的问题。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校园里的“和谐”与外面的世界是紧紧联系着的。“文明教师培养出文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会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教师要摆正位置。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摆正自己教学中的位置,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才会加强。爱是教育成功的桥梁,是教育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种子。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对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创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爱生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教师要有满腔的爱心,要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成功地教育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篇8: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热爱学生

教师要有爱心, 要尊重学生,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更要尊重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是热爱的具体表现。首先, 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是一个人特有的本质, 人格也是人的第二生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师生间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 在交流和沟通中绝不能漫不经心, 随意地对待学生, 更不要采取一些侮辱学生人格的方法和手段。而那种动辄训斥、谩骂、讽刺学生的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裂痕, 而且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教师的威信扫地、严重的还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 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老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发展的规律, 因人而异, 巧妙沟通。老师要既是学生的良师, 又是学生的益友, 把学生当作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人看待, 给予他们充分地信任和尊重, 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他们才会把老师视为知己, 彼此敞开心扉, 沟通心灵, 也为老师今后的“传道、授业、解惑”提供前提条件。再次,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是“自我教育之母”, 是一个学生荣誉感、自爱心、上进心的源泉, 也是很可贵的心理品质, 需要老师的悉心保护和培育, 尤其对于中学生更是这样。因为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明显增强, 不再那么驯服的听任别人“摆布”, 即使是对老师, 也不再那么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叛心理”。反叛期的中学生的独立性大大增强, 这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保护和培育, 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要像爱护花瓣上欲滴的露珠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与热爱学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真正的爱必须以严为条件。所为严格, 就是要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塑造学生。青少年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显得很不成熟, 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 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耐心开导、诲人不倦。提起严格, 一些人往往认为就是板起面孔, 使人望而生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严格是指对学生的要求按照培养目标的标准, 使之符合规范, 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有时候, “和风细雨”远比“暴风骤雨”更能够打动人心, 因为“润物细无声”。当然, 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也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上, 常言说:“教不严、师之惰”。如果一味的对学生放任自流, 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谆谆教诲, 就会误人子弟。一个班主任如果只有严而缺乏爱, 那么师生间心灵不会打开, 如果只有爱而没有严, 班级将会是一盘散沙, 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一位教师都要像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说的:“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也就是说, 只爱不严, 不是真爱;只严不爱, 不是真严, 只有将爱和严格的要求辩证的统一起来, 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真诚对待学生

真诚是良好教养的人应具备的品质, 更是教师应有的美德, 真诚的对待学生, 才能赢得他们的真诚。真诚就要勇敢地面对自己, 没有任何虚伪和造作, 不诚则无物, 如果一个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是虚伪, 那么他不仅会失去权威, 亲和力, 更会把学生教育成没有教养的人。

首先,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师道尊严使学生在老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 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 平等地机会几乎完全被师道尊严所代替。但是, 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关系, 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平等地意识, 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苏醒, 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 师生间要倡导民主, 教师要身体力行, 为学生做出表率。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天经地义的, 却忽视了学生的尊严,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对学生多是指责和否定, 甚至还有讽刺和挖苦, 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 这是一种典型式的家长作风, 其实, 即使你的这种指责是善意的, 符合实际的, 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我们经常倡导“蹲下来”的教育其实就是在倡导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模式,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一视同仁对待学生

老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每一个人,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 而绝不能从个人的好恶和情感出发, 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全面地衡量每一个学生, 做到不偏不倚, 公道合理, 把爱倾注到每一个教育对象的身上。如果老师不能对后进生和尖子生一视同仁, 而是歧视后进生, 可以试想:当各自心灵的大门关上的时候, 彼此沟通的桥梁也就中断了, 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就很难再实现。

五、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所谓以身作则, 就是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做出榜样, 从而影响教育他人。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孔子最早论述了“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的道德教育原理, 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师德要求;孟子也提出了“教育必以正”的命题;而近代西方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指出:“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 他就不能去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就充分说明了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对受教育者的巨大作用。俗语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青少年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可塑性大, 教师的思想、品格、情感、意志、举止风度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琢磨和效仿,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 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 教师的高尚品格, 一方面会提高教师的威信, 增强师生之间亲密合作,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这些品格会通过各种渠道, 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影响学生的举止风貌, 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因此, 在学校里, 贯彻以身作则的师德规范, 最根本的要求就在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必须坚决不做, 时时处处注意做到学生的表率, 当学生的楷模。总之, 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为师生关系注入新鲜的“血液”,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德行修养, 用“蹲下来”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才能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摘要: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为师生关系注入新鲜的“血液”,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德行修养, 用“蹲下来”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才能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篇9:怎样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创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更新观念

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大多处主导地位,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首先是思想上,远在孔子时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能清醒的认识到,老师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学生,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老师。如何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摆正态度,学生人格的成长因素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尤其是师生关系。他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个性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氛围。“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师生关系淡如水”。平等待人,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彻底改变对学生进行“管”与“灌”的做法。于永正老师常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就和学生相似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爱的别名。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教学中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才可能自觉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才能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搞“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问题是绕着老师转,这是传统的教与学。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真正的做到主导,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无论是指导阅读,还是体会感情,无论是指导背诵,还是交流读后感受,都要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俨然是情投意合的朋友,也正是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才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们才真切的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著名教育记者李振村同志称赞于永正老师说:“你总是微笑着看学生,学生也微笑着看你;你总是不时的竖起大拇指,孩子的小脑瓜也就经常如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你总是蹲下来和孩子们对话,孩子于是把你当作知己”。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的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师应该主动的调节与学生的关系,使自己的教学活泼、生动、民主和谐。当学生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帮助,做他们永远的朋友。

三、尊重学生

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威严,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指责,让学生充满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幸福健康的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倾听也是对学生爱的一种体现,教师的认真倾听,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他也会认真地倾听;当老师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才能换来学生的真情尊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知识,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偏激,出现过错,但是,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作为教师对学生要采取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名誉。比如: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耐心教育、帮助,决不能歧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其次,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是教学论的学科教学,而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人的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成长。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人品、人格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在草料里加点盐”,让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这门学科的学习心理,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及获取知识的新鲜感、成功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成功的过程,就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力争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才是成功的。

上一篇:诗歌的表达情感下一篇:小学教育经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