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的诗词集

2024-04-11

李之仪的诗词集(精选5篇)

篇1:李之仪的诗词集

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吴山秀处洞庭边。不夜星垂初遍。——李之仪《西江月·昨夜十分霜重》

3.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5.青润奇峰名韫玉,温其质并琼瑶。中分瀑布写云涛。——李之仪《临江仙·青润奇峰名韫玉》

6.节是重阳却斗寒。可堪风雨累寻欢。——李之仪《鹧鸪天·节是重阳却斗寒》

7.牡丹开就应难比,繁富犹疑过海棠。——李之仪《鹧鸪天·浓丽妖妍不是妆》

8.莫把幽兰容易比,都占尽、人间秀。——李之仪《雨中花令·点缀叶间如绣》

9.白雪幽兰犹有韵,鹊桥星渚可无人。——李之仪《浣溪沙·依旧琅玕不染尘》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他与苏轼的文缘友情却流传至今。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熙宁三年(1070)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元丰六年(1083)春回京。时高丽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谏大夫杨景略等前去吊唁。杨素闻李之仪清节贤名,才华横溢,遂奏请之仪同行,作为书状。出使途中,路过山东长清县孝堂山汉石祠时,曾题字于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现刻字尚存。这是他在山东留下的仅有的遗迹。

哲宗元祐初(1086)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1099),上调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1102),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说:“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后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称鹅溪)为缘,自名“姑溪居士”,卒后葬于葬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之一,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跋吴思道小词》)。他的佳作也确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与这几人并提。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成就比起秦观等人有所不及。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较为中肯的。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亦能诗,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苏轼称赞。有《姑溪居士前集》50卷,南宋吴芾守当涂时所编。又《后集》20卷,不知编者,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著录,则亦出宋人之手。今二集俱存。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其词另行,《直斋书录解题》录《姑溪词》1卷,有吴氏石莲庵《山左人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

篇2:李之仪的诗词集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意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东坡有’’好风如水’’的俊句,这阕词便如水面清风,带着一种纯净

的难以描摹的希祈和痴情拂面而来。

思念是如此之深,却不带怨意,已被日日流淌的江水带走所有尘

埃。沉在水底心底的,依然是满腔的深情,斗转星移,直至江水枯竭

篇3:李之仪的诗词集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人。他22岁考中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哲宗元祐初年,曾任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原州通判。徽宗崇宁初年,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李之仪才华横溢,但始终没有做过大官,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奔波和苦难中,用生活打造的忧伤,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在李之仪的词中,他抒写朋友的友谊,讴歌凄美的爱情,寄情秀丽的山川,挥洒了一个词人的出众才情。

朋友之情如清澈的小溪,悄然奔流,却滋润人的心田。李之仪是苏轼的追随者,也是苏轼的知心朋友,他们在仕途挫折中彼此敬重,留下了千古友谊之佳话。

李之仪是苏轼的忠实朋友,虽然他不是苏门学士之人,但始终与东坡保持着师友的亲密关系。苏轼对李之仪也是倍加赏识。苏轼在翰林院值夜班时,曾携李之仪诗词集细知品味,读至佳处,信手写出《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百首,读至夜半,书其后》的诗,赞曰:“玉堂长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愁侵砚滴初含冻,喜人灯花欲斗研。寄词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据苏门学士张耒在《送李子端赴定州幕府》记载,元佑八年,东坡出知定州府时,朝中愿做东坡随从者很多。后苏轼向朝廷奏明愿以李之仪佐幕府,从众人间选中李之仪,可见东坡对他的信任和赏识。李之仪也没有辜负东坡,在辅佐时尽心尽力,颇有政绩。

李之仪一生敬重苏轼。元佑年间,东坡受到党争的迫害,苏门学士也遭到了朝廷的陈毁。作为和苏轼交往联系密切者,李之仪也屡遭贬谪,甚至身陷囹圄,但其依然不变初衷。在苏东坡遭贬之时,众人对其都远而避之,但李之仪从不避嫌,衷心始终如一。苏轼被贬后,关山万里,两人再也没有见面,但距离不但没有冲淡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相反二人之友情更加笃厚。李之仪对苏轼这位亦师亦友的至交非常想念,常常作诗赋词,以解心中之苦闷。苏轼也在《答李端叔十首》及数件信函中,盛赞李之仪的超群才华,褒奖他光明磊落的品行,叮嘱李之仪注意饮食起居,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男女爱情如清纯的美酒,涵香缠绵,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李之仪的一生,有幸遇到了两个奇女子,他们演绎的美丽爱情成为千古佳话。

李之仪到汴京后,拜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为师,深得范纯仁器重。宋徽宗崇宁二年,李之仪把范纯仁遗言整理成遗表呈现给皇帝,并为范纯仁写了传记。因为他说了几句真话,得罪了当朝宰相蔡京,蒙冤下狱。

李之仪的夫人胡淑修听说丈夫身陷囹圄,心急如焚赶到汴京。为了得到范纯仁的手稿,找到丈夫受诬陷的证据,她如女侠一样,穿堂入户,从一个害怕惹事的官员家中将手稿盗出,挺身上朝为李之仪申诉,此举震动朝野,士大夫啧啧称奇,太后也特地将她接到宫中,给予抚慰。这样,蔡京无奈,只好免了李之仪的死罪,将他除名,并编管太平州。

胡淑修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奇女子,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胡宿、父亲胡宗质都是翰林学士,她通五经,谙《史记》,读佛文,作诗词,尤精于算术,连沈括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曾经向她请教数学难题,并且多次发出这样的叹息:胡氏如果是个男的,肯定是我的好朋友。

公元1103年,胡淑修跟着被贬的李之仪一起来到当涂。祸不单行,在当涂的短短几年,李之仪遭受到了一连串人生打击。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中写道:“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喪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爱妻也撒手人寰,病重的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天不老,情难绝。在李之仪最为消沉的时候,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杨殊出现了,她用爱情这人间的甘露,让一棵行将枯萎的老树,焕发出鲜嫩的新芽和娇艳的花朵。

杨姝是当涂本地的绝色歌妓,比李之仪小30多岁。杨姝曾在花园洞为被贬的诗人黄庭坚弹奏名曲《履霜操》,这一义举被当时文人所称赞,李之仪也甚为钦佩。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因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便为李之仪弹奏了《履霜操》,那优美的琴声犹如山泉潺潺,又似风吹花落,让饱经沧桑的李之仪满眼泪水,也让他有了知音相遇的感觉。李之仪随口就吟出了《清平乐·听杨姝琴》一词:“殷勤仙友,劝我千杯酒。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坐来休叹尘芳,相逢难以今朝。不待轻移玉指,自然痛处都消。”一词吟罢,李之仪又为杨姝写下《好事近》一词:“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颊香。只愁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表达他的遇到知音的眷恋之情。

对诗词共同的爱好,对生活共同的看法,让李之仪和杨姝心心相印,两人遂结为百年之好。与杨姝在一起的日子,是李之仪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柔情似水的杨殊,给了李之仪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李之仪心情逐渐好转,开始读书写作,留下众多歌颂爱情和田园风光的诗词歌赋。他还带着杨姝走出家门,游历名山大川,寻亲访友,两人感情日益深厚。李之仪也多次为杨殊写下美丽的词章。如他的《浣溪沙·为杨姝作》所表达的那样:“玉室金堂不动尘。林梢绿遍已无春。清和佳思一番新。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沈醉到黄昏。”李之仪将刻骨铭心的爱情,书写成了心曲,吟唱到了极致,那种缱绻之情,令人动容。

寄情山水,流连风花雪月,一草一木都让人感悟,让人恋恋不舍。李之仪被贬在遥远的地方,山山水水都是他的知音所爱。

当涂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李之仪生命的最后15年,是在当涂县的姑溪河畔度过的。在这里,他自称“姑溪居士”和“姑溪老农”,倘佯于山水林莽间,潜心作文。姑溪河畔的绿水柳阴,藏云山下的稻香潭清,林木环抱的清水碧波,悬岩倒挂的老藤新芽,让李之仪拥有了闲适的宁静心态。当涂的山山水水给了他旺盛的创作灵感,期间李之仪创作了大量词作,他的词把自己的清静淡雅与尘世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多地表现了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心态,给人既雅致又亲切的感受。如他的《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小篷又泛曾行路。这身世、如何去。去了还来知几度。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我归无处。夕阳杳杳还催暮。练净空吟谢郎句。试祷波神应见许。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

李之仪作词虽然有花间词风,但是没有那种浓艳,他自己对作词的要求即“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所以他的许多词作深得民歌之精华,既平白如话,又含蓄深沉;既一泻千里,又千转百回;既有民歌的飘逸洒脱,又有词人的独具匠心。如他的名作《谢池春》:“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用十分浅显通俗的用语,叙述离别相思之苦,将那满腔的哀愁,留给那庭前的垂柳,杨柳无情,也是依依而尽。

时光流逝,星移斗转,世界上一切都会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爱情。只有爱情不会老去,只有爱情永远年轻。当暮色降临,渔火点点,静静的长江之上,总会让我们感受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卜算子·相思》,那自然优美的韵律,在缠缠绵绵的深情中娓娓而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篇4:卜算子李之仪翻译赏析

原文: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字词解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⑵思:想念,思念。

⑶休:停止。

⑷已:完结,停止。

⑸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翻译: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个人资料: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哲宗元v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v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相关推荐:

篇5:李之仪卜算子的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原文】

卜算子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⑵,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⑶,此恨何时已⑷。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⑸。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⑵思:想念,思念。

⑶休:停止。

⑷已:完结,停止。

⑸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白话译文】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名家点评

毛晋《姑溪词跋》:姑溪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直是古乐府俊语矣。

薛砺若《宋词通论》: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他的《卜算子》,写得极质朴精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

《唐宋词鉴赏集》:李之仪的《卜算子》这首词,是一阕歌颂坚贞爱情的恋歌。有较高的艺术性,很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上一篇:直放站培训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六一活动主持稿正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