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2024-04-14

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4篇)

篇1: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今年的六一节,我和妈妈、亲戚一起去福利院。

坐在车上,我看见后箱有一个个纸箱,纸箱里装了很多东西,有糖、水果,还有衣服、裤子、裙子等。这些都是给福利院的小朋友的。

来到福利院,里面的绿化多好啊!我不知不觉地和妈妈走进了“儿童世界”。一位叔叔说:“这个‘儿童世界’里的孩子都是那些生病十分厉害,或者大脑有一点不正常的孩子,包括婴儿,被父母丢弃的。”

到了婴儿室,我看见有很多婴儿都得了严重的病,有的`婴儿嘴唇的上方和另一个鼻孔连在一起,有的得了心脏病。我十分痛恨那些把婴儿丢弃的父母们。我们来到一个大厅,那里有一个很大的舞台和一台电视机,我发现了旁边有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和小男孩呆呆地坐在那里。叔叔说:“这一些就是大脑有一点不正常的小孩。”听叔叔这样一说,我十分心痛。妈妈把一大盒糖拿给了我,让我把糖发给他们。他们见我手里拿着一大盒糖,就向我跑过来说:“姐姐你好!”他们伸出手向我要糖,我马上打开盖子给他们发糖。糖发完了他们对我说:”谢谢姐姐!”

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一个房间,我发现一个小男孩呆呆地坐在一个角落里,我再仔细一看,这个小男孩的一半脸是红色的。再走进去,看见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在睡觉,十分可爱。我十分心痛这些小朋友们,我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他们。我拿出了积累下来的两千多块钱捐献给了这些小朋友们。我心里不禁地唱起了那一首歌:“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也想对那些把孩子丢弃的父母说:“不管孩子一生下来得了什么重病,他们也是你们的宝贝和亲生骨肉啊!你们不能这样做。”

今天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篇2: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节”为话题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

篇3: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一)爱与易是合作的两个根基

取“爱”的原因:儿童合作伴随父母与学校的教与育,而在教育过程中,爱是教育的核心。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取“易”的原因:儿童合作讲究方法技巧,无论生活共处,还是学习共进,合作必须讲求内外及时变化,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保持自我内在不变的原则,才能应对生活学习过程中合作的细微变化和剧烈变化。因此,变与不变就取易理之“易”来概括。

(二)爱与易分别在合作下的作用

取“爱”的作用:其作用即是与主观合作,追求真善美,是情商的核心体现,是合作的核心内容,是保障合作的正义取向。“爱”即是孔子阐述儒家思想核心“仁”之忠恕两义,其分别在《论语·雍也》中明确提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两句话可以分析出:其一,自己幸福与成功,要虑及自我人生正确选择的主观心理,追求人类的真善美,用情商合理衡量,将人心比物心——要求善待自然生命,将人心比人心——要求善待社会成员。其二,自己发出的思维情感,要对其多加考量,遵守民主自愿的原则,与社会成员协调关系,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取“易”的作用:其作用即是与客观合作,学会应变处变,是智商的核心体现,是合作的关键形式,是保持合作进行的有效保障。任何个人和群体要与自我以外的客观因素合作,必须讲究方法技巧,使用智慧谋略,坚守合作核心原则,及时调整变化策略。在合作中,一是坚守原则,谓之万变不离其宗,讲求政策原则性,能够固守合作的最高价值,使合作在有意义的前提下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调整策略,谓之以不变应万变,讲求方法灵活性,能够顺利打通合作的诸多关节,使合作在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真正开展下去。

(三)将爱与易统一而论

一是以“爱”控“易”,即是合作必须保证恪守正道,来左右合作的方法策略,称之为合作名正言顺,心正诚孚。用“爱”的合作掌握“易”法,使合作不偏离正轨,向人类真正的福祉努力奋斗。二是“易”谋推“爱”,即是合作讲究方法策略推进以“爱”为根本的合作活动。个人与群体在合作过程中,不能是无知鲁莽和不讲究策略推进合作,要深思多虑,选择恰当方法,找准技巧措施,推动合作的具体实现。

(四)合作关系建构图

二、儿童教育合作的启示——以留守儿童问题来分析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身智力发展不成熟,脱离父母照顾后,不懂得与其他人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合作状态,更不懂得相互之间要构筑合作状态下彼此依存的责任与爱心。以2015年6月15日发生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4名留守儿童(一兄三妹)喝农药全部致死为例来分析。

事发前,四兄妹多次出现旷课、约好藏匿、不见外人等现象。四兄妹的各班主任和校长以及村干部进行总的11次家访,均遭遇了四兄妹闭门不见。而且,“在村里人眼中,4兄妹都是相对内向、孤僻的性格,不爱跟人多交流,走在路上遇到长辈会打声招呼,但并不会有更多的交谈。”从这些可以看出,4名留守儿童极度缺乏合作意识,不与他人建立安全和信任的合作状态。

如果究其根本,就会发现本质所在。“4名留守儿童的姨奶奶潘玲说‘爸爸妈妈要么都不在家,回家碰到一起就当着孩子的面吵架’”。[4]从该句可以分析得出:父母长期远离,儿童缺乏依恋的合作对象,合作意识几乎等于零;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说明合作产生了负面结果,合作双方都无法接受,启示孩子即使建立合作,也不会有爱的安全与温暖。又据,父母对四兄妹施以严重的家庭暴力,尤其是残忍对待老大。这说明与父母与他人建立合作,没有带来任何安全与关爱的结果,合作不可能正常合理建立起来。

(一)源于爱:合作生爱

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本身就没有爱的合作意识,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对孩子施以家庭暴力式教育,而在施以家庭暴力时,尤其对老大格外残忍。作为一兄三妹的13岁的老大,怎么去关爱三个妹妹。这些情况反映出夫妻无爱,成员无爱,夫妻、兄妹有合作,可是无本爱。因此儿童合作教育要从爱出发,监护人和儿童本身要在合作中培养爱,在合作中生爱。

(二)成于易:合作生益

合作取决于客观条件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的存在,抓住客观事实的本质,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区别对待各种具体问题;合作取决于主观因素,以自我为中心,相信和认可自己,注重自我内外方法调整,及时适应一切变化。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尊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及时调整解决办法,应对包括生命安全在内的教育问题,适应农村留守儿童特殊性。上文提到毕节留守儿童事件,正好反证:如果父母家庭和一兄三妹及其邻居建立合作状态,调整多方策略,使用灵活方法,四名留守儿童不会轻易全部落难。

(三)归于成:合作生才

合作双方只有为彼此提供互相缺失的价值,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合作无从谈起。因而,合作双方必须创造价值,而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合作方才能有机会造就为为对方服务的人。这个为对方服务的行为就是爱的具体表现——付出与奉献。进一步讲,公认的优秀人才绝不会是破坏和危及人类个体与群体的幸福目标的,而会是为人类个体与群体追求幸福目标做出巨大付出与奉献的人。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终目标就是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使个体生命中途夭折。

儿童教育合作始于爱,爱是最核心的合作要素。要保证爱的合作的实施,儿童及其监护人要采用“易”法。在这一过程中,爱是合作的核心,一旦合作就能把爱激发出来;“易”是方法技巧,一旦合作就能生智生益;“爱”与“易”的结合,一旦进入合作就能创造对人类付出与奉献的人才。

摘要:儿童教育合作以“爱”和“易”为基柱,勾勒出合作建构关系图,强调“爱”是核心,“易”是方法,讲求二者相互统一,实现儿童身心发展,追求教育的本质。本文在此关系建构下,以留守儿童问题为例,专门分析了儿童教育合作的启示,阐述了合作能把爱激发出来,能生智生益,能创造对人类付出与奉献的人才。

关键词:爱,易,合作,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J].新青年,1919,6(6).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N].北京:新华社,2009-10-11.

[3]习近平: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N].北京:新华网,2014-9-9.

篇4: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龋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篇6: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有时它无需繁琐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肯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以下是交流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希望我们的作文能让你喜欢。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了交流,我们才能诉说自身的烦恼、伤

心和高兴;有了交流,我才会有更多的倾听者的鼓励、理解和安慰。生活需要交流,世界更需要交流。

今天,我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小儿子上初三那年,姐姐继哥哥考上大学后,也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阳光明晃晃的,把家里人的心情晒得异常焦躁。姐姐咬着牙带着哭腔说:“我不去了,我去打工,供小弟上学。”父亲气愤地说:“不上学也轮不到你!”父亲叹了口气,又淡淡地说:“实在不行让老疙瘩下来吧。”或许父亲只是在情急的情况下随口一说,可小儿子却记在了心里。如果这时父亲和小儿子交流一下,把事情说清楚了,小儿子的心情也就不会如此沉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儿发生了……

姐姐上学走了,小儿子却因

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

对话。有时它无需繁琐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肯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以下是交流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希望我们的作文能让你喜欢。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了交流,我们才能诉说自身的烦恼、伤心和高兴;有了交流,我才会有更多的倾听者的鼓励、理解和安慰。生活需要交流,世界更需要交流。

今天,我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小儿子上初三那年,姐姐继哥哥考上大学后,也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阳光明晃晃的,把家里人的心情晒得异常焦躁。姐姐咬着牙带着哭腔说:“我不去了,我去打工,供小弟上学。”父亲气愤地说:“不上学也轮不到你!”父亲叹了口气,又淡淡地说:“实在不行让老疙瘩下来吧。”或许父亲只是在情急的情况下随口

一说,可小儿子却记在了心里。如果这时父亲和小儿子交流一下,把事情说清楚了,小儿子的心情也就不会如此沉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儿发生了……

姐姐上学走了,小儿子却因为父亲的那句话,学习上松懈下来,还结交了一帮不学无术的狐朋狗友。父亲知道后生气极了,真的不让他上学了。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小儿子气愤地说:“不让我上学,我就不活了!”他果真把自己整整饿了5天。母亲无奈地找来村里的叔叔伯伯,父亲强硬地说:“想上学可以,打欠条吧!你花我的每一分钱,你都给我写上字据,将来一分不差地都还我。”小儿子什么也没说,抖着手写好了字据。上学后,小儿子很少回家,可是父亲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叫他回家帮家里干活,其实这只是父亲想见他的借口。哥哥毕业后,家里条件好多了,可小儿子每次从家拿钱,父亲还是郑重其事地掏出欠条,让他记清钱数,签上字。每次写这些时,他都会咬紧牙关沉默不语,眼里充满了怨恨,然后把对父亲的感情踩在脚下。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是多么地希望坐下来和父亲好好谈谈啊!可是他没有。

唉!这期间如果父亲与儿子之间多进行几次交流,把各自的想法,把自己对对方的期望毫无顾忌地说出来,那么小儿子也就不会那样忌恨父亲,父亲也就不会那样冷淡儿子了。正是由于缺少彼此真心的交流,父子之间的关系才变得如此浅淡。

篇7:留守儿童为话题的初中作文精选

我是一名留守儿童,从一年级开始,爸妈就在外地打工,只有过春节才回来一次,平时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昨天是我的生日,爷爷给我买了蛋糕,奶奶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看着这些丰盛的饭菜和香甜的蛋糕,让大家保证是眼馋肚饱。可我却感觉少些什么,闷闷不乐。虽然,前天爸妈给我打电话提前祝我生日快乐,但我还是高兴不起来。我想:“一句生日快乐能体现那你们对我的祝福吗?你知道吗,我想你们想得是多么执迷。放学,在茫茫人群中我仿佛看到了你的身影,走近一看又消失了。我做梦都梦见全家人在一起和睦相处地吃了一顿团圆饭,睁眼一看全是幻觉。”如果这一切又一切地幻想变成现实那该多好啊!此时此刻,如果你们能坐在我身边,帮我点上生日蜡烛,唱着生日歌,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一边吃蛋糕,一边有说有笑那该多好啊!可是你们冷落了爷爷奶奶,更冷落了我,冷落了这个家……陈正想着,奶奶叫我许愿了,我急忙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真诚的许了愿……随后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吹灭蜡烛,在一缕缕的轻烟中,我仿佛又看到爸妈的笑脸,听到了他们的祝福声。目前,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何止一个。我班四十名学生,其中十多名是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爸妈们,你们是否想过,虽然你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挣来大把的钞票,给我们买好吃的,好穿的……但是,这都不能代替我对你们的思念。你们是否知道,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吗?不是金钱财务,不是优越的物资生活,而是你们的陪伴,关爱,温暖。当遇到困难时,有你们在身边帮助,让我们跨越万重荆棘,永远不成为迷途的羔羊。当取得成绩时,与你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每当看到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出入超市、公园的时侯;每当看到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和孩子说再见的时候,我们这些留守儿童是多么的羡慕,又是多么的孤独。

当然,我们也清楚,当今的经济社会,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我我不你的。所以,我建议,在外打工的爸妈们,为了我们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你们一人在外打工,一人在家陪伴我们,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篇8: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吕凤子先生提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合理儿童。”所谓合理儿童,就是遵循儿童个体的成长规律与发展轨迹,回归本性、发展德行、张扬个性,成长为独特的、完整的、最好的自己。正则幼儿园以吕凤子教育思想为核心,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引领,以“合理儿童的自由生活”为办园目标,聆听儿童,追随儿童,成就儿童,倾心打造以“爱和美”为特色的“地面、墙面、区域”三维空间环境文化。

同生同念的墙壁文化

流淌的文字、生动的照片,清晰地梳理着幼儿园办园文化的脉络,追随孩子的学习、教师的发展,让每一面墙壁都在默默讲述园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生活生动的场馆文化

吕凤子艺术馆、大森林绘本馆、小鲁班木工坊、小小运动馆四大场馆,分别以艺术、阅读、木工制作、运动四大课程领衔。艺术馆开设了水粉、国画、泥工、手工、串珠等十大活动区,并根据季节更换活动主题和艺术作品,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绘本馆打造了安静、温馨的阅读场所,投放了几千本适合幼儿阅读、亲子阅读的绘本,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阅读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创编故事。木工坊收集了各种木材和工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组装、制作、创造。

材料有形,创意无限——吕凤子艺术馆

篇9: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2007年暑假前夕,明天出版社推出了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这套书目前已经出齐三辑,共有九本,包括十八个中篇。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儿童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鲜活的儿童生活气息:《外号像颗怪味豆》《我的同桌是班长》《做好学生有点累》《青蛙王子副班长》《单翼天使不孤单》等。

这套“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从形式上看,首开了“书信小说”一种全新体例的先河。在封面图标上即标有这样的图案及字样:“TO阳光姐姐:展信QQ糖,甜到太平洋”。而翻开内页,每个故事前面都设有一个“故事引子”,即是一封读者来信及作者的回信,以及故事的写作动机及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简单交代,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小说中的情节及所探索的成长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小说以儿童为本的创作旨意,也很符合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的阅读趣味。

伍美珍曾指出她作品的许多灵感来源于孩子们给她的上万封真情信件。在这套书的封面上就有这样的文字:“从读者来信中选取素材,专为成长的烦恼度身定做的系列故事。”所以小说在内容上充满了儿童生活的趣味,真实反映出孩子中间存在着的诸多切实的问题,如《外号像颗怪味豆》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处理人际交往方面的矛盾和危机;《我的同桌是班长》又涉及到学校如何看待及正确评价所谓“差生”的问题;《做好学生有点累》则涉及到“好学生”的心灵危机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和呵护等问题;《单翼天使不孤单》这本书是讲单亲家庭的孩子所面临的问题;最新出来的《巧克力味的暑假》则展现出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如何处理和对待亲情、友谊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难题,等等。通过这种对当下儿童的现实内外生活的不同侧面描写,尤其是他们在成长中如何处理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的智慧,以及他们自我成长的能力,自然地传达出一种活泼的教育观。她希望“每位小读者读了之后,能够重新找到属于他们的快乐和自信。”实现作者与小读者之间的“零距离真情互动”。

伍美珍作品描写的都是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情节都很符合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像起外号,编绯闻、看电视、考试、上网、竞争、友谊、毕业……作家用细腻的笔触,逼真的细节描写,把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表现得真实可信,发人深思。

伍美珍的作品行文质朴、真诚、直率,语言生动活泼,善于使用学生间的流行用语,笔下的人物语言都是具有儿童特征的口语,整体叙述语言趋于口语化,干净利落,省略了许多传统描写的过渡和衔接,注意音韵节奏,而且往往是简简单单几笔,就能写出鲜活的主人公,很对小朋友的胃口。另外,书名也比较吸引人,像《我们班的狗仔队》就很有意思,《巧克力味的暑假》更是以暑期和巧克力吸引有好奇心和正在过暑假生活的小读者。

篇10:以“长大”为话题的话题作文

成长,有许多标志,年龄,身体特征只是其中的一些。但真正意义上的长大,是人心灵的成熟。

小时候总是向往着长大,以为长大后便可以像大人一样,拥有自己的事业,能靠自己生活。于是,我无时刻不在想着长大。

那时,我以为有好成绩就是长大了。我开始努力学习,不懂的就会问,作业认真地完成,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一年下来,我都在努力学习。期末考试也拿到了三门二百九十六分的好成绩,被老师评为了“三好学生”。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拿出成绩单,对父母自豪地说“我成长了!”但他们只是笑了一下,说:“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很困惑,我成绩还不够好吗?我问过爸爸妈妈,他们说要我自己体会。

过了几年,我进入了三年级。爸爸妈妈的时间也都在工作上,我只好在别人家午托。第二个学期开学时,爸爸妈妈给我一些钱,说要我自己去报到,我手中握着沉沉甸甸的钱,带着一些顾虑来到学校。以前所有的事都是父母帮我办好,现在换我自己做了,还真不习惯。我自己买好了本子,交了钱,回到家中。晚上,我再次询问父母,我是否长大了,他们还是摇头。

我有些失落,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像古人说得“年小志气高”一样,我符合所有的条件:自立,有目标,有能力。我想出去骑车,让自己开心一下,放松一下。

我推着单车前行着,像以前那样飞驰在小道上。突然,我撞倒了一个老爷爷,我急忙下车去扶他,围观的人很多,但没人来帮他。我将他送回家,这才知道,他是一个空巢老人。儿女在外工作,老伴也死了。于是,我一有时间就来看他,陪他聊天……爸爸妈妈竟也夸我长大了。说我有责任心了。

篇11:中考话题作文以尝试为话题的作文

为话题的作文

小时候,本人与好伙伴陈睿每天形影不离,无忧无虑地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

5岁那年,陈睿母亲鼓动大家一起去学钢琴。可母亲说这条路高不可攀,陈睿母亲说:“试试嘛,不是有句谚语叫大胆的尝试相当于成功的一半,说不定你本人俩家又诞生一位郎朗呢!”本人和陈睿在旁边也喊着要学钢琴。母亲被说动了,一咬牙为本人买了一台钢琴,并为本人找了位教师来辅导。这对于大家这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挺不容易的。

一开始,大家结伴去学,感觉好奇,再加上钢琴的琴声优美,所以学得特别认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钢琴并不好学,而且占用了大量玩的时间,就慢慢厌烦了。母亲看出来了,耐心地教导本人:“你不能放弃,也不可厌烦,要学就要学好,你们当初的目标不是要做下一个郎朗吗?,如果没有你们当初的大胆尝试,何谈成功呢?但做事一定要坚持不懈!本人仔细地回想了一下,平时母亲风里来,雨里去地送本人上课,这么辛苦,本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呢?本人下定决心,自己选择的路,就算跪着,也要把它走完。而陈睿呢,没有听进她母亲的话,新鲜感一过就不愿弹琴了,连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完成。最后发展到一弹琴就咬自己的手指头,她母亲没办法,只好放弃了。

篇12:以**为话题的作文

那一天晚上我在院子里和我的小伙伴们玩,可来了一个他:我和他本来就是冤家,一见面就有可能打起来。这天没想到他也下来玩,真是冤家路窄呀!这下糟糕了。他一下来就开始和我唱对台戏了,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说着就说到我名字上了。他愤怒地说徐雪歌,吸血鬼!就知道吸人血。我心里当然不服气了,心里暗暗地骂了他几百遍几千遍。可是,没想到从此,我的绰号――吸血鬼就这样诞生了。

这说一下倒好,却被我住在院子里的同学听到了;听到了没有什么事,可第二天

那天,我来到了学校。就听到同学叽叽喳喳的,像一只只小麻雀一样在议论什么。我走到了他们旁边,但他们看到了我就像看到了鬼一样,立马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四处散开。搞什么神秘?有什么不能说的嘛?真是莫名其妙。我奇怪地自言自语。

一下课,同学们就有的没的聚到了一起在议论什么。我兴趣盎然地向他们走去。却听到一位同学说:来了,来了。说完就散开了。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在我耳际:嗨,吸血鬼!我立即转过身,原来是一个淘气的男生正对我挤眉弄眼。啊!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讨论这个事。没想到传这么快,全班人都知道了我鼎鼎大名的绰号了。天啊!老天爷这么不公平啊!这真是犹如晴天霹雳啊!凭什么我的绰号要全班知道!我讨厌这个绰号!更从心里恨死那个给我取绰号人!那天,一下课就不断有人阴阳怪气地来给我请安。顿时,我觉得自己身上气血直往头上涌,我恼羞成怒,大声对全班嚷嚷:请你们尊重一下我吧!我的绰号有那么好玩吗?霎时,教室里鸦雀无声,那几个搞怪的同学也愣住了

过了几天后,大家都不再叫我吸血鬼了。我的威力还真大呀!哼哼,老虎不发威,你就当它是病猫?我心里暗暗得意。

篇13:追求以儿童为本的生态化课堂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尊重、理解和相信学生。如, 我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 上课伊始, 我拿出自制的活动长方形教具, 神秘而亲切的对学生说:“张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简单的一句引入语, 学生立刻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地注视着我的演示, 随即先摆出一个学过的长方形, 提问:“你们认识它吗?有哪些特征?”学生自由的表达、主动地补充, 顷刻之间将旧知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为新知探索找到了根源, 埋下了伏笔。我接着引下去:“我变! ”通过轻轻地一拉, 刚才的长方形变成了今天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齐说出平行四边形。简单的肢体动作配以亲切带有点激励性的语言, 成功地将枯燥的数学课堂激活,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消除了他们尤其是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 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时时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学生滋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动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新课标》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发展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 需要有创新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为了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必须进行开放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 当学生说出变形后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 介于学生已储备了研究四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猜想———验证———运用, 于是提问:“你们猜猜看, 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呢?”这时把表达的自由权交给所有同学, 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发言, 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至于对错此时显得并不重要, 新知识从此时开始慢慢地绽放。紧接着提问:“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 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 (生说) , 那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 自由选择想用的学具, 可以独立解决, 也可以与同学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此刻, 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 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索, 亲身尝试错误进而产生困惑;合作交流的同时学会借鉴到验证猜想的不同方法。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扎扎实实的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天地。

三、巧妙设计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 “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 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 我们作为课堂的引路人, 唯有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 协助学生自主建构。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课中, 在学生顺利找到例题中的规律后, 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一组课堂活动:1.照这样摆下去, 第17盆花是什么颜色?用你能想到的办法去探索探索。学生想到了:画图、列式计算、单双数的方法都可以解决, 此时还感受不到哪种方法更好, 不让学生筛选方法的优劣。2.照这样摆下去, 第17盏灯笼是什么颜色?此时, 大多数同学用到了列式计算的方法, 少数同学仍在用画图用方法解决, 基本没有数单双数的方法, 我不置可否, 追问:“为什么单双数的方法不受欢迎了?”学生争相解释道:“这里是三盏灯笼一个组合, 规律变了, 单双数在这个问题中不好用了。3.继续追问:“照这样摆下去, 第100盏灯笼是什么颜色呢?”整个教室只有个别学生想尝试画图法, 但没画完就擦掉换成列式计算的方法了,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都只用计算的方法了?”学生们都激动地说:“数据大了, 画图太麻烦了!”三个环节三次追问, 学生自主建构了解决问题方法的优胜劣汰, 必将感悟深刻。

四、有意识的放慢镜头, 深刻学生的理解。

儿童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不仅仅靠简单的模仿和被动的接受成人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他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过滤和解释新信息, 以至同化它。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型的不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现状等适时地放慢课堂教学的镜头, 给孩子们一个逐步理解的机会、细细品味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 有部分学生始终对乘法分配律分辨不清楚, 更谈不上对它的逆运用了。这个难点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只关注算法形式的教学, 而忽略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 导致学生只能通过强化记忆和训练来掌握知识, 不能与自身学习经验建立有效的联系。对此, 我们尝试放慢课堂, 让孩子们回味自己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么提炼出规律的呢?接着应用这样的知识背景判断54+46×7=54×7+46×7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借助生活场景帮助判断:等号左边的算式算了买1袋大米和7袋面粉的价钱;右边的算式, 先算7袋大米, 再算7袋面粉, 得出它们的和, 根本不相等。此时, 学生在放慢镜头中逐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加深了理解, 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 实现了自主发展。

篇14:以儿童节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言语智慧 语用 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26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阅读教学的独特存在与言语实践相关。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定位于“语用”上,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中来。

一、独具慧眼,定位有价值的语用资源

教材是阅读对话的载体,更是语文味散发的源点。定位“语用”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充分将课文作为“例子”来用,以“例”教“法”、以“例”练“能”,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一则发生在异国的经典故事,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对自觉保护弱小的情感,文本通过“妈妈”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来揭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对内容的理解几乎没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研读教材、研读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形式与核心价值,把文本作为学生言语实践起跳摘桃的起点和落点。

(一)发现文本突出的言语现象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其表达方式、语言都不同。特级教师刘仁增说:“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言语现象就是人物对话。那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对话,进行言语实践,从而品味文本所传达的语境、意境,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就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二)留心文本的插图

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本的第二语言。利用直观可感的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插图定格在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的一刹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姐姐托利亚在让雨衣过程中的表现文中没有涉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让雨衣的过程中跳过了谁?托利亚同意妈妈的做法吗?”这样,学生可借助文本的插图,紧扣文本,发挥想象,自由表达。显然,插图也是有价值的语用资源。巧用插图,能拓展学生言语实践的空间。

(三)关注课后练习的语用资源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并构成一个整体,是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难点。编者在选文时已对文本做了研究,研究的侧重点在文本的教和学;课后练习正是编者思考的结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细细推敲课后练习,有助于发挥这一宝贵教学资源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课后一共有5道习题,其中:

1.朗读课文。

3.读读抄抄,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5.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的。

这3道练习都是体现文本特点的有价值的语用资源。关注这些课后的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能很好地落实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二、匠心独运,搭建多形式的语用平台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在“知”,而终点在“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道德思想、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灵活的策略,为学生创设不同情境、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平台,让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最大化。

(一)层层递进述雨景

在围绕练习题三进行语言实践时,我分三个层次引导:先让学生用上“雷声大作、几滴雨点、大雨如注”这几个词描述雨景。此时,学生多是有序地串联词语说一两句通顺的话。接着,我追问:“‘雷声大作什么声音,‘几滴雨点‘大雨如注呢?在描述的时候能用上一些象声词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心中的雨景也变得富有立体感,雷声、雨声如在耳畔。在进行描述时,他们的语言自然丰满,表达的语气也试图再现不同雨景的情形。我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带着学生更上一层楼,抛出更有诱惑力的问题:“现在提高难度,谁能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说得更加生动形象?”教者就像拿着一根魔棒,启发学生在基本叙述的基础上有层次地组织表达。此时,学生口中的雨景有形态、有声音、有生命、有情感,表达的语言文字也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鲜活。这样,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为后面感悟蔷薇花的纤弱埋下伏笔。这样的课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相辅相成。

(三)留白想象习对话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最突出的言语形式就是对话。教学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对话,在特定的情景中,将倾听、阅读、想象、表达训练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心灵获得净化、言语能力得到提升呢?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默读课文3-8自然段,体会人物对话,试着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学生从静心品读对话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在研读、咀嚼中,他们品出对话的韵味,在补充、推敲提示语中习得表达的方法。在充分自学、体悟、批注后,学生再围绕“你给哪段话补充了提示语?为什么?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这几个问题汇报交流。交流中,教师敏感地捕捉学生言语表达时潜在的信息,发现课堂的言语生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去体味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表达效果。

在研读文本对话结束时,我又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同学们,一旁的妈妈看到萨沙的一言一行,会说些什么呢?身后的爸爸、姐姐呢?那丛受到保护的蔷薇如果会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人或物,展开想象,续写对话,注意用上合适的提示语。”学生要想完成这项语言实践活动,必须深入到文字中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依据文本人文核心、语言表达特点,确定了训练点。这样,使言语实践从对话中来,到对话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了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的双重运用。

(三)拓展思维说故事

在研读课后练习题五“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的”时,我认为此题“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的表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让学生将“弱小”定位在“人”这一单一的层面。这样对“弱小”的内涵理解也比较狭隘,有失偏颇。在教学时,我对此题做了改动:“不仅仅是人,一切身处困境的,急需要帮助的人或物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孩子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弱小者吗?又是怎样保护的呢?”学生在随后的言语表达中,能将课文的言语方式进行内化(如巧用动词、活用言语对话等),进行创造性表达。在他们眼里,“弱小”不仅有年龄小的、身有残疾的、年老体弱的需要帮助的人,也有需要救助保护的鸟、狗等动物,更有像野蔷薇一样需要呵护的花草树木……思维的火花在闪现,童心的语言在表达,柔软的性情在滋养。这样的言语实践真正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凸显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信手拈来,激活待转化的语用储存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写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才是真语文教学。《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也认为,语文学科的最终价值指向应该是表达。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材“习作4”的要求是“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间谈谈看法,再写下来”。很显然,“习作4”的言语表达形式的呈现应该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对人物的对话描写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理解,可以说已经贮存在学生的言语系统里。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言语系统中的相关记忆就会被唤醒、激活。

教学“习作4”时,我组织学生围绕“学生能否使用手机”等话题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在倾听时注意观察、用心感受发言者的动作、表情、语气等,为下面的书面表达作准备。这样的一个过程打通了本次习作的言语表达与《我不是最弱小的》的言语习得的通道。在吸纳后,学生的倾吐变得畅通无阻,很自然地活化自己的语言,表达精彩纷呈。有的学生写道:“‘谁说手机就不能用了?偶尔玩游戏对我们的智力发展也很有好处呀!……手机迷王旭一听急了,老师还没来得及叫他的大名,他已经‘嗖地一下跳了起来说话了。”有的学生写道:“班长李元推了推自己的博士镜,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学生就是不能玩手机的,因为……”这样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听说读写中逐步习得,又在拓展迁移中得到激活提升。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看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一个个定位“语用”的阅读教学现场,学生触摸、感受、实践的都是鲜活的语言文字,言语的灵性和智慧在悄然形成,并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自觉的行走方式。

上一篇:王集小学“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方案下一篇:巡检作业区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