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2024-05-06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精选6篇)

篇1: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让小学语文回归儿童的世界――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作者/张康桥

一、研究的背景

1.问题的提出。无论是自身所接受的教育,还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其实一直努力改变“师生围绕教材转”“学生围绕教师转”“大家围绕教室转”的现状,但就是收效共微。个人以为,只有让儿童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学习语文,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与生活的中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研究的缘起。,我申报了一项课题,名为“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后来,该课题获得了常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而且颁奖会现场就放在我当时工作的溧阳市和平街小学。自然,我得上一堂汇报课,课文是人教版的《丰碑》,采用的是质疑解疑的模式。因为我对儿童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无法合理地面对每个孩子的真实的问题,课自然不怎么样。这促使我真正转向对儿童本身的研究。

3.儿童为本的理论与经验。

(1)在儿童为本的课程领域,杜威是一位儿童为本的课程集大成者。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他立足于儿童、知识、社会的统一没计课程,主张课程的组织必须围绕儿童的需要与经验,系统知识与活动同构是杜威课程观的核心所在。在国内,陶行知先生除了主张从儿童生活人手、为了儿童生活之外,还一再告诫我们要“懂得儿童”,要以儿童的心灵、大脑、情感等去思考、看待、体验等。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主持的情境课程则以知识、儿童、情境的完美建构为己任,以情境教学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

(2)在以儿童为本的教学领域,除活动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之外,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源于西方学科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有效教学理念。其重要观点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教师确立“对象意识”。就小语界内部有关研究而言,浙江的周一贯先生在《人民教育》撰文指出“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批判r小学语文课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诸多现象。江苏的成尚荣先生提出了“儿童立场”等思考,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应有儿童立场等。

(3)在生本教育研究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的理沦与实践的研究”,其重要观点有: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即精简地教,大量地活动;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教,以学定教;评价观,因儿童学习需要评价,变评价为研究、服务等。

这些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元的:一是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要以儿童的需求、体验与经验为基础;二是语文教师要有科学的对象意识,要能准确理解儿童的语言与行为;三是在文本、儿童、教师与资源等诸多要素中,儿童最重要,因为好的教育必须通过儿童内在的力量发挥作用;四是情境、活动、体验、服务构成了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基本策略。尽管有如此丰富的经验,但理论上研究的多,实践样例少;分别立足情境、体验等“特色”研究的多,整体研究与实践的少;西方研究的多,中国研究的少等等。因此,真正解决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二、概念的解读

“儿童为本”,首先是“儿童”这个概念,这里是相对于“成人”和“集体”而言,以“儿童为本”强调“儿童立场”和“每一个儿童”;其次是这个“本”字,不是“本原”而是“根本”的意思,是哲学价值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与知识、成人等相比,儿童最重要;第三儿童为本是指以每个儿童的内在需要与精神丰满为本,基本内容是依靠每一个儿童,通过每一个儿童,发展每一个儿童。

主张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文本、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师等,因为有效、规范本身是教育价值追求之一,也是“人性得到肯定”的应有之义,但这不能成为教学压迫儿童的理由,我们不能唯知识、唯文本是重,而是强调基于儿童、通过儿童,从而提高每个儿童的语文素养。

如果说一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教”而建构的,那么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也就是说把教育建立在倾听与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呼应儿童的召唤,满足儿童的需要,与儿童天性合作,唤醒儿童的内在动力,为儿童提供帮助。

三、儿童的理解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建筑于对儿童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有怎样的理解,就有怎样的语文教育。因此怎样理解儿童,这显得十分重要!

理解儿童,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谈:一是哲学层面的追问,也就是探讨“儿童是什么”的问题;二是现象层面的理解,也就是对具体的儿童学习内在力量的解读;三是语文层面的理解,也就是对儿童的理解与表达背后的具体需求、体验与精神活动特征的分析。

1.哲学的追问。儿童是什么?每一种教学流派,都基于对儿童的理解与发现,基于某种儿童观。除了把儿童理解为自然人、生活人、探究者、社会人之外,人们还把儿童理解为艺术之子、天然的诗人、历史的孩子等等。

几乎每一种理解都是一把钥匙,都能打开神秘的儿童世界;但每一种理解也只提供了一种视角,尽管都能放眼儿童世界,但总有看不清楚以及看不到的地方。实践每一种理解意味着一种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实践每一种理解也似乎降低着儿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因此,很自然的,苏霍姆林斯基呼吁要“培养完整的人”。尤其是儿童教育,我们应该既把儿童理解为自然人,也把儿童理解为社会人;既把儿童理解为天生的探究者,也把儿童理解为天然的诗人。总之要把儿童理解为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

哲学家说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基于现实性而不囿于现实性才能迈向丰富的可能性。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这是抽象的观念,它必须根植于具体实践才能明晰现实意义。童心在语文教育中是如何折射的,可能性又意味着什么,必须回到实践与现象中来,我们才能彰显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2.现象的解读。面向现象,转向实践,理论才能真正和实践融会贯通。

因此,在日常的课堂,课前,我询问学生感受与问题,课后经常请学生评评课,还做了“学生眼中的好课”“学生眼中的好教师”“学生希望的语文教育”等多项调查。在座谈、评课与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具体化的.童心,发现了丰富可能性的儿童化表述。他们说“好课要好玩”,“会笑的老师是好老师”,“语文能不能换点新鲜的,不要总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地教”……

在梳理孩子们意见的基础上,再求证于语文教学实践,然后我们提炼成一条条教学建议,进而转化为教学行为。例如“课前或课起时,教师和学生要协商确定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去”,“要让每个学生确信大家都对自己充满期待”,“语文教学要与儿童的好奇、好动、好想象合作”,“课堂要从学习需要走向教学目标”,“每堂课都尽量要让学生提问”等等。这也是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研究。

在具体的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的完整性和丰富可能性取决于儿童内在力量的自由生长,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儿童语文学习的内在力量体系:一是人人都有的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二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探究、想象、好动等;三是儿童与文本、教师、环境相互影响下的丰富的精神性追求,例如疑惑之处、移情之处、价值冲突之处等。但就儿童个人而言,这三个层面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且有的是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有的又处于暂时被唤醒的波动状态。尽管如此,这毕竟为我们理解儿童的内在力量奠定了基础。

3.语文的方式。儿童的内在力量是如何外化为语文素养的?这需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分析。通过观察语文学习活动中儿童的表情与状态,分析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过程,我们发现高质量的儿童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特征是――“愉悦、自由、挑战性与有变化”。

一是愉悦性。教学的目的最好就是享受愉悦的课堂生活本身而不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二是自由性。教学最好不存在准主导,谁主体,谁服从谁,准控制谁,但“大家”又都在活动中必须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挑战性。教学要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要有紧张的智力活动。四是有变化。教学基于个体生命的平等对话活动的前提下,儿童自己尝试探索并且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有变化,有发展。

哲学的追问、现象的解读与语文的方式,三个层面、三种方式的理解相辅相成,构成理解儿童的方法论体系,这为建构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实践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如游戏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甚至有效教学,无论何种教学,其关键是看语文学习活动是否以儿童为本。

自由精神的张扬、丰富可能性的诉求,这使我们想到了以游戏精神为内核的游戏活动。任何真正的游戏者均处在自在、自主、自为的自由状态,同时,任何游戏也是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因此,基于儿童对教学的愉悦性、自由性、挑战性与有效性的期望,我们可以把儿童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理解为游戏,因为愉悦的目的、自由的精神、挑战性的特点、有质量的生活正是游戏精神的具体内涵。

这在教学中还表现为:任何游戏(教学)既源自于生活,又创造新的生活;任何游戏都有其规则;任何游戏者(学习者)都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要到哪儿去;任何游戏(教学)都需要游戏者(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实践;任何游戏(教学)都对游戏者(学习者)充满期望等。

1.游戏型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滥竽充数》“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我这样引导:我们读书要把长书读短、厚书读薄,你们快读这个故事,读出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却只字不提“归纳主要内容”这几个字。分层次也是如此,学生一听说分段,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我却让同桌合作把只有一个自然段的故事读出两个自然段来,并说出理由。学生很快就从齐宣王和齐⊥踉谖皇蹦瞎先生的不同表现理清厂课文的层次。之后,我再让他们4个人为一组分段读,看你又读出了几个自然段。学生放开了,有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读出了3个自然段的,也有按照人物的变化把课文读出了4个自然段的。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每个老师都知道的“老套套”,但若像“玩魔方”一样学语文,较之一般教学,课程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像玩魔方一样学语文,其实质是把学习的知识变成了游戏。这不仅适用于程序性知识,也适用于陈述性知识,因为总有一条线,会让儿童在“玩”中重新串起人为拆开的知识与生活、创造的链条,让似乎彼此无关的内容获得联系。

教学如游戏一般,并不只是像玩魔方一样学语文,而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把学习知识转换成有规则的游戏,还可以把学习共同体转换成游戏共同体。例如读书课“名人排行榜发布会”:主要任务是用400字左右写一写自己读到的名人,然后提出排名建议并陈述理由,最后大家投票评选,发布。可以是十大可敬名人排行榜,当然也可以是可恶、幸福等名人排行榜,还有可敬指数、可恶指数、赞美词、谴责词等内容。完成这个项日可能需要几周,而上课可能只有一两个课时,但每个课时都是学生自己的“节日”,教师只是项目的策划者与首席顾问,主持人等角色都由学生自愿报名,学生自己投票决定。

完成这个项目,学生自然是需要读书的。至于读什么,教师可以推荐和引领,但不强求统一;至于具体怎么读,若非学生主动请教,教师也只能建议。真正的课外阅读,兴趣与自由更重要,因为没有兴趣,没有自由,怎么会有美好的读书生活!

教学如游戏,我们最常用的是把学生转换成游戏者。例如教学《如梦令》时,我引领学生根据词句的意思读出表情,读出动作,教室里忽而是摇摇晃晃如沉醉的词人,忽而是片片摇曳的荷叶,忽而是惊起乱飞的水鸟……“把文字读成自己的动作、神情”“读到人物的心里”“读出自己的态度”等,这就是“儿童用自己来读”。引领儿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去阅读,去表达,这也是儿童精神活动的唤醒与丰富。

2.游戏型语文课程单元。教学如游戏,游戏的本质是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整合现实性和可能性,整合现实生活与课堂生活,还可以整合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从而迈向更丰富的可能性。自然,以连续的游戏型活动构成的语文课程,我们称之为儿童语文课程。

在我的语文单元课程中,有的是一个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如中国人应该怎样过圣诞节;有的是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如围绕如何解决上学和放学时校门口交通堵塞的问题,把孩子们的调查研究成果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发给家长们;有的是不同角色的扮演,如设立班级国际日,今天你扮演美国人、日本人或法国人等,在文献资料阅读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表演自己的角色,还要向大家介绍为什么这样表演;还有的是源自儿童的好奇心而创建的一个语文课程单元,例如“过一天父母的童年的生活”等等。

我国的语文教学一般主张阅读取向,其基本观点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语文单元课程建构以阅读为主,这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西方的语文教育因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其单元课程的建构更倾向于写作取向,其主要观点是“实践出真知”,“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

游戏型语文课程,基于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在自由与丰富可能性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整合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整合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构建新的真正属于儿童的语文世界,这个世界是由连续的如游戏一样的活动构成的。

例如我以课文《鸟岛》和《台湾的蝴蝶谷》为基本信息建构的一个二年级的语文单元课程,其主题是生命教育融入语文领域的课程单元,主要由四个活动构成:

活动一,题为“我是小小摄影家或小画家”,主要设计有“小小摄影家取镜鸟岛或蝴蝶谷”“连环画说鸟岛或蝴蝶谷”,基本目标是学会生字新词和初步理解课文;活动二,题为“我是小小鸟或蝴蝶”,尝试换位的动物与人角色互动对话,基本目标是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领会作者及同学的基本想法;活动三,题为“我的好朋友”,以介绍我的好朋友(鸟或蝴蝶等)为基本内容,创作图文并茂的折叠小书,基本目标学会用图文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活动四,题为“就是爱你”,学生分别发布折叠小书,与此同时进行动物主角的“优点大轰炸”,基本目标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赞美不同的生命。

在这个连续的像游戏一样的活动构成的语文世界里,互动对话与活动体验是儿童语文课程单元的两大支柱,其核心是言语人格和言语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言语实践活动。

游戏型语文课程,实践中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托,融合阅读取向和写作取向,以连续的像游戏一样的活动单元为主体,初步形成了我的语文课程方案。

游戏型语文课堂与游戏型语文课程单元,为整体建构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尽管这样的追求是美好的,但实践是艰难的,在路上,我更期待未来!

篇2: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 张淑芳

儿童为本,前我们惊讶于张康桥老师提出的儿童为本的新奇主张,10年后更多的教师渴望知道怎样实践。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理解儿童已成为共识,但还没有成为共同的行动,重要的原因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策略这座桥梁。作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研究组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可以经常聆听张老师的教诲,跟随团队不断地探索,并尝试着总结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的策略。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

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的关键,是在儿童的世界和教材的世界中找到关联之处。

为了准备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我选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研究组齐力斟酌,就是难以跳出“教师主控”这样一个怪圈。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老师支了一招,熟能生巧,这个“熟”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熟读”。熟读儿童,是要了解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寻找孩子自己的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链接。

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张老师提醒我,“让学生来总结评价大禹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儿童经验与文本语言的链接点,因为儿童有关于“疏”与“堵”的具体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准确地寻得了这样一个切合点。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想起了“鲧”这个人。他是禹的父亲,用了“堵”的办法。大禹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不行,因为土会变松,还会被冲走的,会引起更大的洪水。

生:因为他看到父亲用“堵”的方法失败了,他如果也用这种方法,也会失败的。

师:(追问)那么大禹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生:他用“疏”的方法。

生:他疏通,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向更低的地方。

生:(突然,一个清瘦的男孩站了起来)堵的方法不是完全错误的,得在“堵”的基础上进行疏通,要疏堵结合。

师:(举起他的`手,挥向大家)真是个金点子。(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就应该超越“唯师范式”,让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儿童与文本真正相遇,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学生有无限可能性”的实际意义,教学只有从这里开始,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

此处儿童的表达是指儿童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理解、困惑或思考。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堂才有可能从需要走向教学目标,课堂才可能展现精彩的一幕。

如何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看张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的片段。

生: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趁机带着儿女回到人间去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如果你乐意接受的话,给你取个外号叫“牛郎织女研究专家”。(众笑)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众笑)

师:每年能见一次总是比没得见要好啊!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将等都看着、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叫不叫“私奔”?

生:不叫“私奔”,叫“公奔!”(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师:你创造了一个词,但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建议再换个词。

生:公开地私奔,公奔。(众笑)

师:这样说也行,不过要在私奔这两个字上打个双引号,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们就要像他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研究。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不跑呢?

儿童为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与文本相知相遇的基础上。之所以孩子说到“私奔”,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追问“私奔”,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这是为了进一步还原文本,让儿童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实践者。

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

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评价与建议是我们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逐渐成熟的课堂就应该踏上全面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旅,在不断发现与改进中生长。

张老师三上《九色鹿》,两次倾听孩子的心声。第一次,引进课外名人名言与《农夫和蛇》的故事,制造矛盾冲突――你救不救调达?深入地探讨了人性,课讲得很深。上完后教师们议论纷纷,贬褒不一。而张老师却是请孩子来座谈,结果有一半孩子喜欢,一半孩子搞不懂。张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半孩子说不行,这课就不行。”

于是,张老师在梳理孩子们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第二次试教,以“读出表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为基本方法,抓住“惭愧”“斥责”“惩罚”“下令”这几个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最后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的启发。但遗憾的是,尽管学生学得快乐,语言落实也比较到位,但想象出来的诸如吊死调达、鞭刑等“酷刑”却成了张老师心中的隐忧。

他再次反思,请教学生,和学生座谈,有一个孩子提醒他,九色鹿肯定不会像我们这样想。在孩子的启发下,张老师在广东又一次展示了这一节课。很自然,在讨论中还是触及了“酷刑”,但有了多次和孩子课后的交流,有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张老师胸有成竹地反问学生:“如果你是九色鹿,你希望国王怎样惩罚调达?”孩子们用睿智的语言总结课堂:“我希望国王能给调达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九色鹿,我就惩罚他为每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我让他跟着九色鹿,洗刷灵魂。”课堂上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我们需要不断地向儿童学习,不断地发现儿童,让儿童引领我们建构、完善自身的教学。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语文课堂策略体系。透过具体的案例,我们知道在每一个策略之下还有许多小策略,比如还原儿童的生活,进行角色体验,创设言语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儿童语文教师们不断地去探索。

篇3: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关键词:科学为本;幼儿特色教育;认识与实践

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对外面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所以幼儿教育首先要以科学为本,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不能遏制孩子的天性。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各自的水平上获得自由且全面的发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并且具有某种特色的教育过程。

一、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的认识

1.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体,更多的是发挥教师的作用,而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是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发展为本,老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在不同领域所具有的潜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律、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将现代化的媒体设备应用到教学中。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是要发现每一位孩子的潜能,有利于发展幼儿个性的

教育。

2.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

科学的幼儿特色教育不仅要具有特色,同时在课程体系上要科学合理,不能让孩子仅接触一门课程,语言、艺术、社会、健康、科学这五大领域都要涉及,这样才能让孩子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在多个领域发现自己的潜能。

3.幼儿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拓展知识面

幼儿尚处于成长阶段,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所以在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中老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有直观的认识,并且要在玩中学、学中玩来开展教学实践,要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二、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的实践

1.形成特色的幼儿园企业文化,全面改善办园条件

在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的实践中首先要形成一种特色的幼儿园企业文化,而且还要注重改善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幼儿园的文化氛围也许在教育实践中并不能体现出来,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园的孩子,教师在无形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硬件设备有利于提升幼儿园的特色教育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有的孩子从小就有舞蹈天赋,在科学的幼儿特色教育中要不断激发孩子这方面的潜能,所以就需要舞蹈室等功能室来发挥他们的优势。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特色教育的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在课上为幼儿讲述一个跟课程相关的故事或是唱一首儿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选择提问式教学法,在对幼儿进行数字教学时,可以将生活中出现的模型或者幼儿们的玩具模型来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法,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是在一定的硬件设备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提高教学效率。在特色教育的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老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不要进行斥责,而是要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引导,比如幼儿对冬天窗户上的雾气感兴趣,就会在上面画各种图案,虽然幼儿确实在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活动,但是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告诉孩子这些雾气是怎么产生的,这样孩子的思维会更加发散,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注重幼儿的课外实践

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不仅要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更要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要从小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精神。在全面的课程体系中,要带领幼儿进行实践,比如让幼儿描述春天的景色时,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到公园中亲自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景,进而从小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采取混龄教育模式

混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因为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缺少责任感,这样不利于以后适应社会。混龄教育模式可以让幼儿在学校感受到兄弟姐妹的关爱和帮助,并且自己也学会关心他人,相互之间合作,这样帮助他们树立了一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综上所述,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实践要从幼儿园的文化、设施,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孩子的课外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特色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燕.以科学为本的幼儿特色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考试与评价,2013(8):118-119.

[2]李培培.浅论幼儿教育中的特色教育[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5):37.

篇4: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33-01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中职各学科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在经历不断的改革、创新。其中语文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其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教育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个性能力成长与未来就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而为了改进现有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质量与成果,带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思想,对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思路与方法做对应的摸索改革。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与创新,不仅是课程改革理论的发展需要,也是从语文课堂改革实践出发进行的的应用研究。因此本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研究出发点,就其在人教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对策与方法,做详细的探索分析。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概述

每个学生具有其独立的个性、人格与思想,也都有受到关注与重视的心理需求,而各个中职学生因其自身成长、学习条件环境的不同,造成其能力基础与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性也较大,但传统中职语文教育中许多教师未能注意到这一问题,使用“大锅饭”、“一碗水端平”的教育手法进行知识技能的教授,造成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其自身的学习需求均难以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往往将自己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学生缺少自主思考与参与学习活动的空间,进而影响语文课堂教育效果,并阻碍学生的知识文化与职业技能的发展。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求学进程中,各个方面的需求及其差异,与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以深入掌握学生的求知与发展需要。以完善教师自身的教育内容、方式,通过打造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为学生带来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念上的积极影响与培育。

二、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体策略研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情感教育

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进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改革,首要的实践措施就是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情感教育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优化。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注重,将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还需要重视对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工作,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上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教师不但可以在语文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沟通,还可以采用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通信手段,与学生做课下的情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此外,还需要构建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教学活动的想法,由此作为改善师生关系、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

在中职语文课堂授课进程中的情感教育,教师可以所讲教材内容为基础作相应的延伸交流,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中职语文《胡同文化》一文时,教师可以此课文为方向,让学生来谈论自己家乡的摸样,并描述在自己的家乡,是否也有与北京的胡同一样,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呢?其建筑是否还蕴含有独特的地方故事呢?教师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回忆与讨论,来畅谈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建筑等。经由这类探讨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令学生对《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在交流发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起学生积极表达自我想法与观点的思想意识,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家乡建筑的交流互动中,深化师生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优化教学模式手段,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实践,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模式与方法上进行创新,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其职业能力的教育指导。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手法,学生只能记忆到相应的知识理论,却难以深入学习到知识运用经验,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与锻炼。而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使用各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能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技巧,带动学生学习水平与素质的提升。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产生了许多比较先进个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等。如此多的教学方式,在种植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都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就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中职语文《雷雨》、《威尼斯商人》等戏剧课文时,教师可令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并从中选出一部自己感兴趣的戏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品的相应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思想价值等内容做思考调研,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性探究学习后,依据自我的调查学习成果,编写相应的戏剧海报、剧目演出计划等文章。此外教师还可依照学生的能力与长处,分别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某一戏剧的排练工作,每一个小组都负责单独的戏剧排练任务,例如有的小组负责戏剧演出,有的小组则为幕后的策划与筹备人员,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戏剧的排练工作之中。

三、结束语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就是给与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激发其求知热情与兴趣,使其主动探索实践,在和谐欢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优化。中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进行教学培养,在课堂教授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各类情感教育与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求知学习,令其在探究过程中收获学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子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6,02:52-54

篇5: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1.将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养成教育的理论综合灵活地结合,集成应用,构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有首创意义。

2.突破了被动消极的德育模式,创立了以“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动力,深层次推动学生品德成长”为目标的积极德育范式。

3.有效化解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难”的困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易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4.使素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学获得有效的统一,让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成为育人的载体,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以更好地学好知识和技能,真正践行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

本成果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近五年的实践探索为基础,以积极德育的建构和实施为方法,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显著地改善了校风学风、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积极德育是相对于消极德育而提出的新的德育理念。传统的学校德育,追求的是学校秩序正常,德育方法侧重于预防违纪、处理纠纷、训诫管控等碎片化的活动,我们称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德育。积极德育是以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养成教育等理论为基础,从唤醒人的美德、注重健康人格培养出发,通过有效的育德过程,激发人的积极动力,深层次地推动人的品德成长。

积极德育的体系和方法:以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人——文化润德;以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人——行为铸德;以丰富的知识学习滋养人——知识养德;以艰苦的技能劳动磨炼人——劳动砺德。

1.文化润德

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重要因素,践行积极德育,首先要建设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用健康的文化陶冶人。我们通过构建价值文化、完善制度文化、优化环境文化、加强舆论文化、丰富活动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校设计安排了课程化的活动系列。如每天都有砺志晨跑、道德长跑、疯狂早读、军营内务、好兄弟用餐、集体主义操;每周都有升国旗仪式、“校园新闻”(电视)、“天下父母”(电视)、班会活动;每月都有《新职技》(校报)、星级晨读、星级自修、星级实习、星级宿舍、星级卫生评选;每学期都有“爱学习”赛诗会、“人心齐”合唱会、“以工为荣”技能大赛、自立自强创业明星评比、先进学生先进集体评比表彰、篮球联赛、足球联赛、安全逃生训练;每学年都有“塑造美”艺术节、“攀高峰”运动会、十大“五四优秀青年”评选和事迹报告会、成人宣誓仪式、职业生涯设计。此外,结合形势还不定期举行各类团活动和班活动,文学社、创业社、轮滑社、街舞社、新闻社、书画社、武术社、礼仪社等各类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每个活动都会安排评奖,且受奖面广,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成功,发展个性,增强能力、自信和荣誉感,把碎片化的活动连接在成功教育的主线之上。其中以“人人都有闪光点,人人都要有作为”为口号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评比多、获奖多、成功多、自信多,更能给学生传导正能量。

2.行为铸德

通过行为训练可以塑造人的品德,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培养方式。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对礼貌、仪表、卫生、舍务、用膳、晨练、做操、早读、实习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形成了行为项目与品德素质训练的对应性关系。例如:待人礼貌,培养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文明交往的品德;整洁内务,培养有条理、有规律、讲质量、讲认真的品质;砺志晨练,培养刻苦勤奋、意志坚定的品质;集体课间操,聚集积极向上的心理场,培养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认真态度;疯狂早读,培养爱学习、爱文化的品质;诚实考试,培养学习责任心和诚实守信的品德;9S实习管理,培养敬业精神、劳动观念、职业道德、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等职业素养。

事实证明,经过严格的行为训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团队意识、生活态度、学习状态、文明举止、精神面貌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校风学风也因此更积极和谐。

3.知识养德

认真的学习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责任心、事业心、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科学思维、尊敬师长等良好的品质。放任松散的学习状态,会养成不求上进、自由散漫、弄虚作假、蔑视师长等不良习性。所以,知识学习不仅是未来职业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品德的载体,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品德培养的过程。

此外,充分内化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认识能力的提升也将起到“由内养外”的滋养功效。优秀的美文美诗、严谨的政治法律、丰富的专业课程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充实了学生的文化内涵,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觉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是知识养德的意义。

基于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加强了课程改革,强调“职校生也要勤奋学习”,以“易教易学,实效高效”为原则,使学生胜任学习、有效学习、忙碌学习;我们改革了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实施了“真教、真学、真考”策略;我们还改革了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追求有质量的教学。

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有效地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教师紧张有压力,学生回归到学习中来,学风好起来,态度好起来,行为好起来,品德也就好起来。

4.劳动砺德

劳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提出“热爱劳动是最可贵的品德”,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埋头苦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只有通过艰苦劳动的磨砺才能获得。我们还认为:职业素养比技能更重要,敬业精神、劳动观念、职业道德、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团队合作,只有通过科学严格的技能劳动才能获得。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校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劳动实践,有校园卫生劳动、舍务劳动、餐厅勤工俭学劳动、学生创业劳动、实习技能训练劳动等等。并通过限时训练,提高效率意识;通过限料训练,提高成本意识;通过质量评比,培养事业心和质量意识;通过天天卫生评分,培养环境意识;通过周周播放事故案例,培养安全意识。

通过五年的实践,我们感受到,实施积极的德育,是职业学校解决德育困难的良好策略。

学生品德和心理素质取得了健康的发展。家长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从2008年的74.40%,逐年上升到2013年的95.20%。我校毕业生受企业欢迎程度逐年提升,很多企业提前到学校预定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9.2%。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近几年来,学生在技能竞赛、创新大赛、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校风学风显著优化。近三年来,学生犯罪和重大事故发生率为零,违纪处分人数占比从1.55%下降到0.47%。社会声誉提高,职业教育受到群众欢迎。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近三年内给予我校的荣誉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学校招生门庭若市,轻松完成计划,且质量大幅提高。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科学优化。积极德育的成功,使我校广大教师深受教育,他们看到了许多的不可能成为现实,学生观、教育观、教学方法、职业意义等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职校老师也体验到“充实、成功、尊严、愉快”的职业价值。

篇6: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关键词:以校为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自上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得到大家重视以来,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所在学校都在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师教育工作。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主要场所——学校,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中进行。为此,我们确立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就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机制做如下探讨。

一、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点”的教师是核心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教师的“自主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教师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师角色由两部分组成,即“他我”与“自我”,前者是教师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后者是教师自我主体价值。在教育与社会发展史上,更多的是关注教师角色的社会功能价值,而忽视教师的自我价值。因此,就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专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个体教师身上,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由外部驱动和自发状态转变为内部驱动和有意识的自我发展,即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自觉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因此,“自主”便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省,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我们认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是在学校情境中,根据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由教师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发展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专业发展的方式。个体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这一内在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如下步骤来进行。

(1)确定发展目标。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欠缺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譬如,一些教龄较长的老教师感觉自己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有些欠缺,就确定一个明确的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目标,如熟练应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学习一般的课件制作技术等。

(2)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资源问题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的自主发展要积极主动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常规性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阅览室、网络设施、有经验的教师等。此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如校外专家的师资培训讲座、专业研讨会、实验学校的观摩与经验交流等。

(3)设计发展策略。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一个明确可行的发展方案和策略,包括时间规划、方法的选择等。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是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以避免学习与教学工作相冲突。在这方面,教师将自己的学习安排在假期进行的做法值得借鉴。

(4)评价学习结果。根据最初规划,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考查,看是否达到了最初的学习目标,这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是必需的。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反省和自我评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仍需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步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2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叙事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校真实教学情境的现实土壤中成长的,即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实现的。那么,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就应切实关注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教师乐意接受,又能转变其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能的“教学叙事反思”行动研究。

教学叙事反思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困惑;叙述怎样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教学中所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将自己如何遇到、如何解决问题的整个教育或教学过程“叙述”出来,以实现教师通过“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写作”是一种反思性的方式。由于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某种教学理念的“眼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个人化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将经这种“反思”发生转化。教师“写”教学事件实际上是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教学叙事反思行动研究具体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

(1)录像反思法。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控制能力。这种方法的步骤是:第一,写好教案,准备上课。教案要详细说明每个环节所应用的技能和策略及理论依据。第二,上课和录像。第三,观看录像课,并分析教学中教学策略和理念实际运用情况及效果。第四,反思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和听课人员评价两个方面。第五,修改教案并总结出心得体会。

(2)关键事件反思法。关键事件是指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也可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断,还可能是一次偶然事件或是一次师生矛盾的顺利或不顺利的解决等。

二、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线”的教研组是关键

1建立“同伴互助”的合作教研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教师间的合作。教师在专业上各有所长,在长期的教育中各有所得,教学风格各有所异。在教研组中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可以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此外,教师除了自主学习,许多教育教学问题也需要与同事进行合作研究才能完成。因此,建立基于对话的“同伴互助”合作教研组关系显得非常有必要。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即引导教师在“平等对话”与“批判性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教研组关系打破了学校与教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代之以“团队学习”、“反思”为基点的组织创新,即强调以“宽容”心态接受“不同”的多元化观念,消除“习惯性防卫”。以“反思”为平台的“真诚”对话,形成集体的“共识”,避免“各执己见”。如此,教师自主教学行动研究也就成了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集体讨论”。

2开展教研组内群体“课题研究”

教研组内群体课题研究培训方式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材料、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结果的反馈。这种校本培训是连续不断的、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是保证学校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培训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课题应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由于问题是在探索、思考中发现和确定的,所以问题的出现也是动态的。这就决定了在确定各科组或各学校具体的研究课题时应坚持两点:一是选择的“校本性”,即以学科组或学校需要为出发点,以教师研究基础为着眼点。二是课题形成的滚动性,问题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行进中不断具体化、清晰化、个性化。为了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应在保留原有教研组格局的基础上对教研组活动进行适当的改造,如我校的5个学科教研组分别合并了组内有相近研究方向的小课题,形成教研组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群去申报省、市级课题,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

三、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面”的学校是保证

1加强“软件环境”建设,为学校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1)健全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科室,设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室。实行校长责任制,下设副校长专职负责;建立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学习网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制定校本培训、学历提高和专业发展成果奖励制度,激励教师投身于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不仅承载着每位教师学习的历程,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反思,还展示了自己的专业进步,能与别人共享教科研成果,为以后研究和他人借鉴提供了素材。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二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资料:①基本信息。包括教师个人简历、教师和教学的基本信息、个人的3~5年的专业发展规划和目标。②过程学习。包括专家引领,如教师和专业人士的学习交流笔记、阅读专业书籍的读书摘录笔记、专家听课后的评课与建议记录、参与课题研究的研讨与体会记录等;自我反思,如教学叙事、教案设计、教学实录、与学生的心灵对话等;同伴互助,如听课笔记、公开课教学与评价、教研组活动交流记录等。③科研成果。包括个人获得的各种教研成果和荣誉。

2加强“硬件”资源建设,为学校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1)构建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如我校多方筹集资金,为每个教研组订3份以上教科研资料,每个办公室配备一台电脑,扩大图书馆藏书量,增设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编辑校报和教师个人科研成果集等,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多途径的学习交流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搭建多层面的教师培养载体。建立名优教师组织,开展扶、领、帮、引;建立“希望之星”青年研究会,开展竞、展、促、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室,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和进修,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保证。

上一篇:最让我哭笑不得的人作文1500字下一篇:“关爱地球,节约用电”绿色环保节总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