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背景下解决贫困儿童教育扶贫途径研究——以河北省地区为例

2022-09-12

一、研究背景

儿童是一个民族复兴与繁荣的希望, 少年强则国强, 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导致部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 当地儿童未能享受到国家教育繁荣的成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状, 在长远角度上助推国家教育扶贫工作, 我们提出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建立儿童教育扶贫机制, 借助互联网工具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相结合, 探讨优化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资源的途径, 对于促进各地区教育水平和谐一致、社会稳定与未来儿童教育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河北省地区儿童教育扶贫工作现状

我们选取河北省地区作为典例, 深入探究该地区的儿童教育扶贫工作, 发现教育扶贫工作中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经过我们的调研, 发现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教育落后地区进行了一定改善:

(一) 兴办校舍, 推进学校“两集中”工作

政府以62个国家和省贫困县、连片困难县为主, 重点调整规模较小、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 通过校舍合并集中、开展教师培训, 来改善其教学质量。在资金使用上, 将学校异地搬迁建设、新改扩建与全面改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校舍维修改造等各类教育工程项目统筹考虑, 资金捆绑使用, 发挥各项目效益。据统计, 2017年上半年各地通过新建、改扩建的形式, 向县城集中高中12所, 向乡镇集中初中35所, 新增占地178万平方米, 校舍66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9.4万台,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地区教学资源的落后的现状。

(二) 关爱留守儿童, 推进教育结对帮扶工作

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心理问题, 建立留守儿童帮扶机制。截至目前, 河北省共建立结对帮扶关系6000余对,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 河北省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起了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结对帮扶制度, 确保每一名在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都有一名联系教师对其关爱帮扶, 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变化。

结对帮扶措施逐步在河北省贫困地区开展并初见成效, 博野县成为结对帮扶工作中的典范, 博野县政府已经为全县80所中小学1095名留守儿童全部建立了“成长档案”, 实现了记录孩子成长有标准、关爱有重点、交流有平台。

(三) 教育精准扶贫, 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政府从2015年开始在37个贫困山区县进行山区专项的教育扶贫, 优化山区教育布局、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使山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 提升了山区教育质量。2016年, 按照“聚焦薄弱、因地制宜、保障投入”的原则, 各县科学编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扎实推进贫困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 3年来共安排资金3.8亿元, 新建、改扩建校舍30余万平方米。

尽管河北省地区的儿童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一系列举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扶贫压力, 改善了教学质量, 但要想在根本上引导贫困地区教育脱贫, 还需要政府的更多的政策落实以及学校自身的改进提高, 通过对河北省地区的教育扶贫现状研究, 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改进:

(1) 部分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改善, 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落后。

(2) 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容易导致该地区儿童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节。

(3) 学校数量不足, 办学条件仍需完善, 教资力量还需加强。

(4) 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在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项扶贫的同时却未能提高其相应学习能力。

(5) 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和投入不足, 且不均衡, 效益不高即不能够及时有效精准的到位。

(6) 部分地区贫困家庭经济能力无力使子女接受更多教育, 教育方面的福利补助措施仍需加强。

(7) 贫困地区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未有效建立激励制约机制, 不能充分调动学校老师的积极性。

三、互联网+大背景下解决贫困儿童教育问题的途径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河北省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折射出的种种问题对于我国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有很多借鉴意义, 依托互联网+的资源平台, 我们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个方面研究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的途径。

(一) 政府方面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并且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事业, 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公平。现行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低下, 使得我国教育水平出现地域性不平衡,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 政府应该通过以下几点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1) 政府应加大补助力度, 增加对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 建立教育扶贫“三步走”计划:第一步, 加大生活费补助力度, 使贫困地区儿童不因温饱问题放弃接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步, 加大课外兴趣补助, 资助贫困儿童在学业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第三步, 建立贫困儿童圆梦基金, 在贫困儿童12岁起每年储备一定资金, 至18岁返还贫困儿童, 用于贫困儿童之后的大学期间费用补助。

(2) 利用“互联网+”构建大数据平台, 政府应逐步加大贫困地区网络建设的投入, 将贫困地区零散的学校、课堂统一, 通过集中网络课堂确保学生和老师对其他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与了解, 精确了解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等稀缺程度, 通过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学习软件、在线教育等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使其传播的更加广泛, 并且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 以改善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水平偏差。

(3) 鼓励移动互联网下教育的持续创新来创造与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相适应的网络产品。政府应鼓励企业及技术开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 研究出与贫困地区儿童相适应的互联网教育产品, 以此来加强互联网与贫困地区教育的契合度与适应性。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教育扶贫科技产品研发大赛”, 激励和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来开发更多适用于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网络科技产品, 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赛, 在各大高校普及, 对优秀项目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

(4) 加深与社会企业间的联系, 构建帮扶结对关系。比如, 企业好未来接连捐赠“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扶贫专项基金”, 又与贵州省深度贫困县望谟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 依托科技、企业优势、互联网打造“智慧教育”扶贫新模式。

通过网络建立群众个人多对一式扶贫连接, 较为发达地区的人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自己愿意资助的学生, 并且通过多个对一个的方式来减轻资助者的负担。同时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来自不同地区更多元化的资助。

(二) 学校方面

现行的学校承担着很多功能,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 学校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代替父母教育和看护儿童的责任。不管是偏远地区还是中心城区的学校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都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学校应利用大数据建立教育资源数据库来帮助老师完成教学和学生在线学习。

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且信息闭塞, 教育资源的实时更新不能及时普及, 建立数据库且实时更新数据库, 可以使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进度与程度同步化。

2.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约机制, 为调动学

校行政人员及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应在网络上对行政人员与老师的工作成果进行定期测评与培训, 选用末尾惩罚制进行相应的惩罚, 以保证高效率的管理与高质量的教学。

3. 尽可能引进多媒体数字化课堂, 使贫

困地区的学生也可以透过网络了解世界, 开拓眼界, 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改善贫困地区儿童教育成效。

4. 开展专业特色课程。

新开设多种特色课程, 如:绘画、剪纸、篮球, 使儿童接触不同的课程, 适应不同的教学风格, 更有利于其未来全面发展。

(三) 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儿童。家庭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教育问题, 但在大多贫困地区, 父母多为文化程度不高或者由于家庭贫困外出务工, 因此造成对孩子教育的缺失。

开展成人家庭教育体系, 父母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其他发达地区家庭教育的方法, 来引导儿童的初期教育;建立家校联系网络, 父母在网上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管与测试, 密切联系家长和老师交流, 通过家校联系网络, 将线下交流转移到线上交流, 简单快捷, 父母可以实时关注儿童学习进度与学习状态, 在多方面对儿童进行学习与心理上的辅导与沟通。

(四) 社会方面

1. 教育机构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应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扶贫计划, 缓解政府压力, 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 2017年9月互+计划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30多家相关教育组织机构发起“青椒计划”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 , 为乡村青年教师免费提供师德成长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网络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整合、新师徒制实践、社群化成长平台等资源。

2. 建立互联网+长期支教模式

通过建立互联网+长期支教模式, 广泛吸纳重点高校大学生人才, 通过网络对贫困地区的孩子进行在线家教, 并与学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在线互动答疑。为提高支教的教学质量, 还可以邀请名师录制视频课程, 支教志愿者负责在线或者线下答疑解惑, 可以满足支教志愿者足不出户的支教梦想, 并保证支教行动的可持续性;可以缓解教育欠发达地区课程开不齐、缺少专业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 通过绩效考核对其教学成果给予社会认可和相应的荣誉鼓励, 通过支教系统实现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高校教辅与儿童教育的有机连接, 让支教系统成为共享经济趋势下的新兴产物。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科优势, 为贫困地区注入新鲜专业的教育血液, 让贫困地区儿童成为新兴教育产物的第一批受益者。

3. 民族教育互助, 充分尊重文化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广, 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文化观念也不尽相同, 在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扶贫的同时也应避免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对其少数民族文化冲击。在建立以普通话为基本语言的教育扶贫的同时也应在同民族不同地区中选择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其本民族间的教育互助。

建立同民族网络教育网站, 让本民族的学生通过网络上民族文化视频课程、在线文化普及课程等完成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主流教育与民族教育的结合。

摘要: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大体概括为福利补助欠缺、教育资源匮乏、缺乏科学教育体系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状, 从长远的角度缓解扶贫工作的压力, 优化国家的资源分配, 我们以国家教育扶贫政策为导向, 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应用于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扶贫, 提出建立网上志愿支教平台体系、学校引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家校联系网络等多种解决途径来改善儿童教育扶贫现状, 助推我国儿童教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儿童教育,互联网+,教育扶贫,扶贫途径

上一篇:基于书店空间环境的体验设计研究下一篇:《电工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