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2024-05-26

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通用9篇)

篇1: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浅论夸美纽斯的直观性教学原则

【摘要】夸美纽斯重视直观教学,他先后从感觉论的基础上与直观教学的意义上进行了论证,得出“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这一认识。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夸美纽斯 直观性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的,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1]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教学原则在指导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因如此,世界各国的教育家纷纷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兴趣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其中,被称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改革家”的夸美纽斯,为了使教学能够简便、合理、高效,也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原则,其中,他非常重视“直观性原则”,并把它奉为教学中的“金科玉律”,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一、简介

夸美纽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首先,从感觉论的基础上进

[2]行了论证——他从“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这一命题出发,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3]其次,从直观教学的意义上也进行了论证——直观教学有利于把握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有利于摆脱对外部权威的盲目依赖,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展其智慧,使所学的知识易于理解、彻底而巩固。

正因为有以上的论证,夸美纽斯反对单纯的书本教学,强调学习对现实生活有用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而将文字的学习放在第二位。同时他要求,教学时不但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而且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利用图片或模型代替实物。

二、评价

时隔5个世纪,这一教学原则能够保留到现今,必有其经典之妙,但正是时代的久远,它也有局限之嫌。“辩证地看待、全面地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不二方法,因此,笔者现从优缺点上对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则作了简要的评价:

1.优点:

(1)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首次对直观教学进行了理论论证,同时详尽说明运用直观原则进行教学的许多具体方法,如他建议学校的教室应该布满图画,教学用书要配有生动的插图,观察的距离要合理,顺序应该先整体后细节等等,这些不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是远远超过前人的,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都有直接的作用。

(2)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与心理认知特点。通过对真实事物与直观模型的观察,儿童不仅能产生极大的兴趣,会在新奇兴味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为学习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缺点:(1)夸美纽斯片面夸大了直观的作用,把事物观察与文字的学习割裂开来,这是片面的、机械的。[4]正如他说“事物是主要的,文字只是偶然的;事物是本体,文字只是衣着而己;事物是核,文字是壳是皮。”[5]这一言论就是典型的事物与文字的割裂,这是不对的。

(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无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6]无论是直观认识还是抽象认识,最终都必须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才有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却片面地一味强调感知在认识中的作用,对理性思维却只字未提,并完全反对抽象思维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这也是不对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学过于依赖感官传授方式,学生就无法揭露认识对象的内部联系,便不能真正掌握知识,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智力提升都会停滞不前。

三、运用

虽然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有其根深蒂固的缺陷,但那是教育家所处时代的限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求全苛责。现在我们研究这一教学原则,不是“破坏性”地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更好地指导教学。笔者认为,当下我们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以教学目的、教学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年龄特征为依据正确选用直观教具。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多媒体技术逐渐地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室中,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握这一现代化技术的优越性,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2.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现场的观察要与教师的言语指导相结合。在观察、演示时,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作用。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与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4.将直观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说来,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四、总结

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育家们的理论,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参考文献: [1] [2][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7、101.[4]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3.[5]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9.[6] 姜智强.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与现代直观教学理论的区别[J].教育论坛,181—192

篇2: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摘要:“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试图从自然界的类比研究中,探求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学校及教科书的设置应该遵循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所谓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既是指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教育要依据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人的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反对强制性教学。这既奠定了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关键词: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现实意义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的先驱,是最早企图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他以《大教学论》不朽的思想,占据着“教育发展史上的哥白尼”的地位。该书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根据“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创立了他自己的整套教育体系。实际上在这方面,夸美纽斯是想要教育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天性,“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教育还应区别对待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企图从自然界的类比研究中,探求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

一、“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基础 从教育思想史上追溯,自然教育思想萌芽于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事物运动的法则和人的天性,把德、智、体结合起来促使人的多方面发展,其思想开创了西方教育史上“教育遵循自然”理论的先河。而真正提出并论证了自然教育理论的教育家,首先当属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培养身体、智力、道德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从这一要求出发,他批评了中世纪经验主义性质的学校的种种弊端,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此原则贯穿着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

17世纪自然科学的突出成就对夸美纽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秩序,这种秩序对整个生物界都发生着支配作用。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的活动更应该遵循自然法则

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涵义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既是指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教育要依据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夸美纽斯正是从这些角度阐述他的教育主张。

(一)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即“秩序”)来进行教育。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秩序”,这一秩序保证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旨在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去类比教育,从而寻找理论依据。

(二)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在夸美纽斯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法则。人类的自然本性应该成为安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按照人的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反对强制性教学。在《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中,他详细地研究了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过程及条件,认为人类儿童的教育应当以其自然素质为起点,不应该违背儿童的自然发展。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自然本性去进行,教育要培养心智和谐发展的“自然人”。

(三)学校及教科书的设置更应该遵循自然的原则

我们必须有效的安排学校的作习时间、合理的设置教科书以及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此外,我们对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理解应做到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夸美纽斯所谓的“自然适应性”思想并不完全是从什么“自然原理”中引申出的,而是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根基,又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果,而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又得自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反映了他力求摆脱神学、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的良好愿望。

三、“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评议

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虽非首次,但他对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作的全新解释,赋予其丰富内涵则是创新。他的许多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原则和思想经过300多年历史的检验,已经被吸收到现代的教学论体系中,并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它对人类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夸美纽斯的“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的地位,使得夸美纽斯成为了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尽管他的引证有牵强附会之嫌,以及他的思想深处依然没能摆脱宗教神学的阴影,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但这一行动本身却有着超时空的意义。

总之,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教育原则,它不仅对旧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性教育也有它的影子。尤其是“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客观规律”更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

四、“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启示

夸美纽斯立足前人的实践及自身的探索,在教育史上首次通过引证自然,构建起崭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尤其是“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这一教学理论与当今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一)教育科学研究需要积极的探索精神。《大教学论》之所以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与夸美纽斯的积极探索精神密不可分。

(二)教育科学研究需要注重实践的累积。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人们丰富的教育实践。夸美纽斯“自然适应性”思想就决不是从什么“自然原理”中引伸出来的,而是有其丰富的教育实践作根基。

(三)教育科学研究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理论上的突破往往取决于方法上的创新。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正是缘于他对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作用的体认。他的这一举动,无疑告谕人们:教育科学研究应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尽管自然适应性教育理论包含着永不磨灭的深刻道理: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学生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然而,在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人为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有的甚至触目惊心。作为学校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以研究,在此仅据该原则引起未来的简单思索。参考文献: [1]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J].教育史研究.1991(1)[2]

夸美纽斯著.付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 [3]

龙玲玲.评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3)

[4]

仪淑丽.左小文.“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及其启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篇3: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一、时代背景

17世纪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腐朽的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上都埋藏着深刻的危机。马克思曾指出:“这是十七世纪对十六世纪的革命。”它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新兴社会制度的胜利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支撑, 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自然科学的生长力, 极大地开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视界。与此同时, 社会状况的改变必然催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革。面临着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改革发展要求的状况, 新兴资产阶级教育家们着眼于教育实践, 试图在培养目标、课程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找到突破口。

夸美纽斯在基于斯多葛派哲学和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泛智主义, 尝试勾勒出一个适合于新兴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理论模型。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立足于所有人的普及教育, 指出不分男女都应接受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提倡世俗化, 强调培养人的德行、智慧和虔诚;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百科全书式知识, 强调人人均须学习一切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适合儿童的年龄阶段, 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在班级组织上提倡班级授课制, 注重泛智教育的效率。而贯穿于泛智教育思想始终的是“教育适应自然”这一根本性的教学原则, 这成为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涵义解读

夸美纽斯指出, 教育要在各方面与自然相适应。在此,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含义包括:一是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一) 教育以自然规律及其法则为依据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该以自然界普遍法则为依据, 认识教育的普遍规律。教育的秩序应以自然为鉴, 仿照自然, 跟随自然的节奏行事。如此教学过程的进行即和自然运转一样容易、自然。夸美纽斯视自然为机器, 强调一切都是按机器原则预备好的。秩序是一切事物运行的灵魂。但凡秩序良好的东西, 只要它能遵守秩序的规定, 那就能够顺利在其轨道上运行。当然教育也如此。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 有自己的秩序。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得“像一座巧妙雕镂着的钟一样”, 有条不紊地在钟盘上划出符合规范的样子来。

他举例说明, 人模仿鱼游泳而学会造船, 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管乐器, 模仿雷和闪电而学会制造火药等。这些动植物活动、日月运行等自然现象证实了自然法则的恰当次序。由此推导出教育能够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 类比出教育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模式。所以“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

(二) 教育遵照人的年龄阶段特征, 顺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夸美纽斯向来把人视为独特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 有领悟自然万物的能力。他把降生于世界的人的心理类比成一颗种子, 植物实际已经存在于种子之中, 虽然它的形象在实际上是看不出来的。在夸美纽斯心中, 人是奇妙的“小宇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都有可教化的空间, “正如几乎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地步, 也正如几乎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完全不能雕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 虽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 但夸美纽斯从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性情、能力、心智的人。他重点强调, 教育要遵照儿童的年龄特征, 使他们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沐浴教育带给每个人的阳光。“知识若不合适于学生心灵, 那它就是不合适的……同样的方法是不能用在所有人身上。”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当教师在面对每一个儿童时, 抓住他们的个性特征, 施以最具特色的教育, 才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启发我们的思索。由此教育要顺应天性发展, 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进程。

三、“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启示

美纽斯认为, “儿童比金银、珍宝弥足珍贵, 是永远不灭的遗产。正像一面镜子, 人们可从中注视谦虚、有理、亲切、和谐及其他基督徒的品质”。由此可见, 在儿童身上, 有着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元素。教育面对的是人, 保证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然而在教育中, 我们不是将儿童当作缩小版的成人, 期盼他们可以尽快成熟。我们拿着成人的标尺在度量儿童的发展水平, 而恰恰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完整性、独特性、主动性和生成性的个体。

第一, 教育要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自然的作为并非杂乱无章, 在其前进的时候, 是界限分明地一步步进行的。”大自然以自己的规律, 为人的发展做好了一切安排, 如果逾越发展的顺序性, 那么所打下的根基是晃动不安的。而当前很多成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点, 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接踵而至, 让儿童喘不过气来。将未来的学习内容放在小学乃至学前教育阶段, 如此揠苗助长、过度教育, 离“教育适应自然”渐行渐远。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何不耐心等待每朵花开呢?教育不应牺牲当下的童年生活, 来换取所谓的“未来幸福生活”。

第二, 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夸美纽斯强调, “儿童的大脑处于未闭合的状态, 五六岁以前的儿童, 大脑也未完全凝固, 对于这种年龄的儿童, 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然地、不自觉地感知事物, 也就够了”。教育要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童年生活对儿童来说应该是人生历程中, 充满童心、童趣、童稚的, 是创造人生宝贵财富的时期, 孕育着无限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的时期。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己的, 不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拼音班”、“识字班”、“奥数班”和“ABC”等读写算性质的知识包袱。

第三, 教育要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完整性。发展认知能力对于儿童成长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如果只看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而忽视了情感、意志、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教育就缺失了它原始的存在意义价值。即使培养出了所谓的“神童”, 但是对于儿童这个主体来说, 他的生命也是不完整的。把全面和丰富的世界还给儿童, 让他们去体会成长的其乐无穷, 才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第四, 教育要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一个儿童就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 有他本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 认识、情感、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表现为儿童每个阶段的生命历程也是各有差异的。而当前统一的教学、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评价方式, 教师按同一把标尺在修剪和塑造着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一旦在教育的世界中以理性的高度作为评价的尺度来测查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时, 儿童已消失在我们心中。真正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教育应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使每个独特的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五, 教育要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动性。夸美纽斯强调, “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 发展都是内发的”。这启发我们, 在进行教育教学时, 应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孩子去发现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奥秘, 激发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探究能力。任何生命个体都有自己向外探索世界的兴趣和需要, 也有自主选择和判断的诉求。承担着教育任务的教师, 作为守护儿童成长最重要的人, 更是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儿童主动建构的世界中, 我们会发现下一个奇迹。

第六, 教育要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成性。当成人在“望子成龙”地看待儿童时, 过多地关注了教育的预设价值, 忽视了儿童本身所拥有的种种可能。儿童正如一粒种子, 蕴含着冲出泥土的巨大能量, 蕴藏着无限可能, 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变化与发展。教育应关注儿童当下生活中不断生成的生命状态, 去激发生命的潜力, 创设有助于生命充分生长的教育情境,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和切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使儿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都能生成出自己的生命能量。

篇4:试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彻底性原则

关键词: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 彻底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第十八章开篇就指明了一个现象,“人们往往埋怨很少有人离校时受到了彻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数人所记住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知识的一种影子而已。”[2]93面对这一现象,夸美纽斯分析了其原因并找出了补救的办法,即遵循教学的彻底性原则,“使每个人的心理不仅能够明白他所学过的东西,又能对于他的知识所涉及的客观事实作出健全的判断。”[2]93

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夸美纽斯认为,打好基础是一门学科能够被学生彻底掌握的前提。这里所谓的基础,是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基本的悟性、独立的视角和学科的一般概念。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才能让其渴望学习,“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2]96同时,悟性的获得也极为重要,“青年的正确教育,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2]97只有通过学生主观的领悟,知识才有被掌握和内化的可能。

夸美纽斯还指出了一种情形,即“学校确实是教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2]98因此,他强调学生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和考察事物本身,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对事物已作出的观察。此外,打好基础还需掌握学科的一般概念,“应当在仔细学习一门语言或艺术以前,先把它的一般概念告诉学生,使他刚一开始就能明白它的目标、限度和内部结构。”[2]96

与打好基础相辅相成的是循序渐进这一要求,正如书中所比喻的:“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2]88教育也是一样,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理解能力给予相应的教育。由此可见,打好基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性急更不可怠慢。

二.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夸美纽斯认为,彻底性教学务必使学生从实质和源头上对事物进行把握,“因为只有彻底地懂得,并且记住了的东西才能够叫作心灵的财产。”[2]100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学生“彻底地懂得”,夸美纽斯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用给予理由的方法去强化一切知识”,[2]101因此,在具体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涉及到它的原因和实质。其次,将知识化为“心灵的财产”,还需要不断地记忆。关于记忆的重要性,夸美纽斯强调:“记忆不应当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活动,能够从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2]101记忆的不断训练和强化,在儿童身上更应该给予重视,这样才能替可靠的进步打好基础。

所以,在深入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要留有空间让学生去联想和反思,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让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因为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因为他们将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2]102

三.温故知新,勤于练习

夸美纽斯指出:“所教学科若不常有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教育就不能彻底。”[2]103他认为,通过教导别人的方法来复习巩固可以将知识牢牢地记住,即通过传授知识来巩固知识。因为在教导别人的同时也教导了自己,并且对于所教的内容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提问、讨论和指导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运用重述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后,让学生重述,如若有错,应替他改正,然后依次让其他学生重述,直到人人都已明白了那节课的内容。他还指出,“先叫聪明的孩子,使愚蠢的孩子有他们做榜样,比较易于跟上去。”[2]105

以上两种方法可时时运用,多加练习,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待学习更为用心,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能够让学生更为彻底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并由此感到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夸美纽斯的教学彻底性原则为我们展现了真正的教学应具备的态度、原则和方法。对于任何知识,深入而透彻的领会所带来的将会是快乐而坚实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

[3]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4]郭余欢.中西呼应异曲同工——《学记》与《大教学论》关于教育原则论述之比较[J].新课程研究,2008(4).

本文为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篇5: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三)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讨论教学原则的人。今天通过读《大教学论》第十六章,了解了其中的两个教学原则。内容读起来虽然有点别扭,但核心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类似原则相当。这些原则,可以看出作者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原则的叙述和论证以及结合现状的分析,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不仅易懂,而且还能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这两个教学原则是:

一、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他是这样叙述的:

1、人类的教育应从人生的青春期开始,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成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

2、早晨最宜于读书(因为在这里,早晨等于春天,正午等于夏天,黄昏等于秋天,夜间等于冬天)。

3、一切科学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我的理解与我们现在的“因材施教”原则差不多。

二、自然先预备材料,然后再给它形状。他是这样叙述的:

1、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

2、悟性应该先在事物方面得到教导,然后再教它用语文去把它们表达出来。

3、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学习。

4、关于事物的知识应该放在关于它们的组合的知识之前。

5、例证应该比规则先出现。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教学知识,应该先具体,后抽象。

由第二个原则我想到了前几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其中有一点就是“剔除繁琐分析的路”。的确,繁琐分析的语文教学在我国一直存在了几十年。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语法等都要我们老师繁琐分析,学生死记硬背。但学生真正接触、学习、运用语文材料的机会却是很少。因为我们老师更多的时间都用来指导学生去“理解”(死记硬背)了,而几乎没有了指导学生去阅读、说话等的机会。学生也疲于“理解”(死记硬背),没有了阅读、感悟、运用语文的机会和时间。而夸美纽斯的这一理论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几百年时间。我们如能早一点学习并用其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少走很多弯路,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早一点得到大面积提高。

篇6:夸美纽斯的教育名言

(一)泛智论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所谓“泛智”,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一是普及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二)论教学原则

1、便易性原则。使教学的过程来得容易而且快意。

2、彻底性原则。教学应该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教学应该考虑整体性;教学应该注意彻底打好基础。

3、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教学应该采用班级授课制。

(三)论道德教育

篇7: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摘要: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相当完整的,其中不仅包括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如普及教育、女子教育、学前教育等,而且具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他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关键词:教育 思想 泛智论 理念 价值

夸美纽斯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中申明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他认为人是上帝完善创造物,是上帝的爱物和形象,他说“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认为万物都是人为存在的,人有无限潜能,吧人比作小宇宙,因此提出很著名的种子论。把来到世上的人的心理比作植物或者树木的种子,人生来就具有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他们的好坏就在于教育。他对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为他后来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做好了铺垫。而泛智教育也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为西方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泛智论

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泛智论”。其所认为的泛智论是一种包括所有科学的同意的,包罗万象的科学和艺术。“泛智论”的集中体现是吧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强调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一切知识领域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每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掌握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正是基于此想法,夸美纽斯有着“忍忍均应受教育”,“人人必须学习一切”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而这种教育是一种“周全的教育”,它包括“博学”、“德行”和“虔信”三方面。“博学”指包含一切事物的知识;“德行”指外表的礼仪和内在与外表的动作的整个倾向;“虔信”则指一种内心的崇拜人们借此可以皈依最高的上帝。这三个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周全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现世人生,并适当地预备未来人生。这三个方面还是泛智教育的要点。

夸美纽斯对泛智教育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认识事物,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用处。这就要求我们,借助科学研究接近对各种事物的普遍认识,接近“泛智”。第二,行动熟练,即把对行动的准备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充满活力,对一切事情都能胜任而且精炼。第三,语言优美,即能够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语言完善到令人满意的能言善辩的程度。

二、教育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该在各个方面与自然相适应。这里的“自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找出 教育的普遍规律。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引用了古罗马学者西塞罗的话,:“假如我们把自然看作我们的向导,她是决不会把我们领入歧途的。”由此可见,夸美纽斯所提倡的教育应该是以自然为借鉴的,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去模仿自然来建立。他还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照机械原则安排的,都是有秩序的,而秩序是事物的灵魂,教育也不例外。只有保持良好的秩序,事物才可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学校应该按照一定秩序去组织。在其看来,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所有人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而且秩序是以自然作用为借鉴的。

教育应该做到符合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夸美纽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天赋,都有领悟万物的能力,“我们不必从外面去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需使他原有的、内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并去注意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通过实际观察,夸美纽斯根据每个人在智力、性格、爱好等个体差异性,将儿童分为六类,自此基础上主张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应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着重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天性”,每个人都应该顺着其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三、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

十七世纪的欧洲,大多数学校缺乏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计划。上课不分班级,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同时学习,而且也没有学年和学期的划分,学校的教学效率很低。为了提高泛智教育的效率,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论上加以了论证。

夸美纽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成绩分成班组,并在学校中建立起人员制度,这样划分的班组学校通称为班。班级授课制要求把每个班级彼此都分开,每个班级有固定的教室。在教室内部,每个班级都有讲台和一定数量的凳子,老师的讲台比学生的凳子高些,学生面向老师而坐。这与现在教室布置基本一致。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个班级都应该有一定目标和固定的教科书,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应该学习同样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老师的麻烦,而每个班级的教学必须拟定好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为了保证班级授课制的实施,通常由一个老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同时上课,并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而被选出的人因该是德才兼并的。同时,学校实行学年制,每个学年分成四个学季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学年末还要举行考试,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升级。这个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作用和教学效率。夸美纽斯还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制定了学年制,把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婴儿期(从出生至6岁),与之相应的母育学校。他把孩子比作一个树苗,认为父母应该不遗余力的把自己的知识教授给孩子,使孩子能够从娇嫩的树苗成长为粗壮的树干。这些知识为儿童进入国语学校学习打下基础。而当孩子长到六岁时,父母则将他送入国语学校进行学习。

儿童期(从6岁至12岁),与之相应的是国语学校。夸美纽斯主张,在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应该设置国语学校,这所学校应该不分性别、阶级和家庭背景招收儿童进行教育。以把对人生有用的事物教授给这一阶段的儿童为目标,更加注重祖国语言的学习。

少年期(从12岁至18岁),与之相应的是拉丁语学校。夸美纽斯主张在每一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语学校,招收有理想的学生进行更彻底的教育。在这所学校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四种语言 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青年期(从18岁至24岁),与之相应的是大学。夸美纽斯认为每个王国都应该设置大学,招收部分最有才华的人,为其提供任何科学或者学科的全面训练。招收学生时,学校采取公开考试选拔。在大学必须有精通一切学科、艺术、语言且能力要强的教授和藏书量丰富的图书馆。夸美纽斯企图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学制和泛智的课程内容,让人们能够涉猎全部知识,具备真实的学问、道德和信仰。并认为当人们长到二十四岁,接受了大学的教育,就如树木结了果实,到了摘取的时候。日后,人们在夸美纽斯提出的学制系统的基础上,将其发展为“七级学制”,增加了妊娠学校、成年学校和老年学校。

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他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都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达到最优效果,夸美纽斯提出了几条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方法。“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跟前”。夸美纽斯认为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给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并向学生说明学习这些知识的益处,是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基础。他说:“所教科目的本身如果合于学生的年龄,解释得清清楚楚,它们对于青年人是有吸引力的;假如解释是出于幽默的,至少是比较不甚严肃的语调,那更尤其是如此。

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夸美纽斯以“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地前进”为依据,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教材的难易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分量要适当。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知识。他要求“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

4.巩固性原则。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他说:“自然把根柢打得很深。”依据这个原则,“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的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需彻底地打定的。因为只有彻底懂得,并且记忆了的东西才能看作心理的财产”。

五、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强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批判强迫性学习。反思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虽然以素质为前提,否定考试制度,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应试教育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寻找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这种教育重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思想告诉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仅要传授广泛的知识,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要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结合。学校应当尽量贯彻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地而不是被迫地学习,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尽量给学生提供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夸美纽斯强调知识、德行、虔信协调发展,并且认为德育应先于智育。他认为,如果不先进行道德教育,那就是一种非常缺乏判断的表现。他甚至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夸美纽斯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确实如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避开道德来搞教育是十分危险的,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道德教育部分环节还不够完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总的来说,夸美纽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和创造,至今仍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运用,他的教育理论至今闪烁着不朽的光辉。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和发展,夸美纽斯有它的不足,但他仍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学习榜样。

篇8: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

夸美纽斯引用古代彼塔卡斯的话“知道你自己”作为《大教学论》开篇第一句话有着很深的寓意,强调人自己本身是“永生、智慧与幸福的根源”。“我”与“自己”是世间最完美的结合,万物为此而存在,“我”受教育是为了“自己”在今生之内的不断完善和今生之外的永恒存在。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是“植物的、动物的和智性的或精神的”,而“智性的”生活受到了“植物的和动物的”生活的阻碍,人必须要突破这种阻碍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人的这种完善应该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是一种人实现自身和谐发展的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是超然于今生之外的终极目标。组成人的心灵的三种能力———智性、意志与良心是不能拆开的;同样心灵的三种装潢———博学、德行与虔信也是不能拆开的。

在夸美纽斯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成长是一个顺乎自然和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要经过从在母亲身体里的孕育到降生、懵懂、辨别、渴求、学习和完善。“人的身体生成是要劳动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来只有学习劳动的能量。他受到教导才会做,才会站,才会走,才会用他的手。”就像种植庄稼一样,要有一个播种、耕耘、收获、筛选、加工的过程;就像种树一样,要选苗、栽培、浇灌和修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一种按照自然成长规律和人自身特点有序进行的,从而把人培养成真正的人的过程。

他主张推行“泛智”教育,并坚持女性也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成为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享受到的而且也是必须经历的发展过程。“不独有钱有势的人的儿女应该进学校,而且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所有青年都应受到教育”。他高度地相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了解、接受世界上一切事物,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知识。“人人都应该得到完善的教育”,任何人都是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接受教育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阶段性教育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对人接受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像熟练的园丁在适当的机会对野树修剪;幼小的树容易被移植成活;骑士训练马、猎人训练狗、农夫训练牛都要在他们幼小的时候进行一样,适时的对人进行教育是重要的,并且最好选在成人以前。因为这时候,人的身体和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世界万物在头脑中还没有明晰的印象,教育会在人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在一个人身上,头一次的印象是粘附得非常结实的,只有奇迹才能消灭他们。”对人的教育,“最谨慎的办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合乎智慧的标准。”

人的培养要合乎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夸美纽斯由此提出了人接受教育要分为几个阶段,从出生到六岁为止的儿童,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母育学校”教育阶段;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称为少年时期教育阶段;从十二岁到十八岁的青少年称为青少年时期教育阶段;从十八岁到二十四岁的青年称为成人时期教育阶段。分段教学的提出,较为科学地划分了人成长的几个不同阶段,有利于根据不同阶段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选定合理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对于教育组织形式的选择,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即在学校中设立班级,让年龄和智力相仿的同学在班级中接受共同的教育。他认为一株果树单独种植只能结很少的果实;一条鱼单独生存很难长大,因此果树要在果园中一起种植;鱼儿要在池塘中集体喂养。人的教育同样符合自然中的一些规律,原来分散的教育组织方法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所以教育需要一种更积极有效的组织方式,以适应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青年人在一起上课容易养成处理共同事务的良好习惯,能给父母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和提高,因为人是很容易受到榜样影响的,在竞争中也能够激发出人内心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就如“骏马有敌手要赛过或有先导马可追随的时候,才是它跑得最快的时候”。

教育原则的科学论证

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提出了几项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原则,他注重模仿大自然中事物的生存和运转方式,认为对人的教育也要遵循必要的原则才能实现和谐。

1.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

教育的进行应该选在学生的心灵还未成熟的时候,在他们还没有被社会上的杂乱影响的时候是容易的。教育开始的越迟,而人的心灵已开始形成,它就会被别的事情占据。对人的教育就像园丁修剪树木、建筑师建房一样,要有好的材料和科学的统筹。教育中的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用来容易而且快意”。通过仿效自然,对学生实施的教育要从一般到特殊;从易到难;精简学科;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直观性教学;所教的事情对学生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禁止用粗鲁的方法。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减轻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和痛苦,利于保护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

这里的彻底性原则是指无论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还是学生学的过程中都要力争做到对知识彻底、清楚的掌握,而不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就像建筑师知道要修建一座好房子,“不会去收集谷梗、尘芥、垃圾或柴块,而会去收集石块、砖头、橡木板,以及诸如此类的质地良好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学科目要经过筛选;保证教学科目的连续性;培养学生扎实的功底;各种不同的学科要有一定的联系;后面学习的知识要以前面学过的知识为基础;要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要耐心指导,做到诲人不倦;在教学初期帮助学生形成所学学科的正确认识。

教育不是一种压迫式的学习,而应该是一种人本身对知识和世界探索的自然渴望,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怎样打好坚实的基础,更加容易、快捷地实现这种渴望。“对青年的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如同树叶、花儿和果实从树上的蓓蕾生出来,到了第二年又生出一个新的蓓蕾,又从新的蓓蕾生出新的嫩枝和枝上的树叶、花儿和果实一样。”

3.教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太阳并不单独对付任何单个的事物、动物或树木;而且同时把光亮和温暖给予整个世界。”夸美纽斯用这个比喻说明学校也可以采取措施使各项教学工作同时有序的进行,班里的学生要得到同样的练习;教学应该是彻底的、扼要的和简练的;相关事物应该联合来教;前后知识要相互引申、扩充;抛弃无用事物;教材设计要科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这种教学原则的目的就是选择有效教材,实施有效教学,迅速实现教学目标。他主张把那些一切无用的加重学生负担的科目和知识删除,使学生的身心能在宽松、高效的环境下成长,节省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凡是想要迅速地制胜敌人的人,是不会浪费时间去攻打并不重要的地点的,他们会去直接攻打作战的大本营,”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只有科学选择教材和实施有效教学才能使教学达到简明性与迅速型的要求。

德育教育的和谐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学问、德行与虔信的关系,认为这三者自然存在于我们人类的身上,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学问、德行与虔信得到和谐而又全面的发展,人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人是自然合于领悟实事,合于按照道德规律去生存,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的身上,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德行的品格主要包括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人类作为一种有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动物,当在接受了完善的教育并让理性和道德情感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人才能按照自然赋予他的使命去理性的行事,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夸美纽斯再一次强调了榜样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孩子们和猿猴一样,爱去模仿他们所见的一切,不管是好还是坏,甚至没有吩咐他们去做,也是一样;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他们学会运用心灵以前,就先学会了模仿。”由于儿童天生具有模仿能力,必须让他们避免不良的社会交往,以免受到传染。另外,除去榜样的作用之外,关于行为的教诲与规则也是必须的,就如树木需要园丁的修剪、骏马需要骑手的训练一样。青年人都应该具有与正直同源的德行或敏于而且乐于替别人服务的态度,这样人们才不会只顾自己的事情和幸福,而是为了我们和我们邻人的共同福祉,也就是为了人类。

篇9:浅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夸美纽斯 教材观 语文教材编写 启示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是捷克伟大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材编写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借鉴意义。

一、夸美纽斯的教材观

1.教材是现世生活的反映。夸美纽斯虽然认为现世的教育是为来生能够步入天堂做准备,但是他的目光却始终着眼于如何在现世获得更好的教育。“来世和永生只是理论上的虚悬一格,落脚点已转移到现世生活”[1]。学校的教育必须是“真实的、充分的、鲜明而牢固的”[2],“所教和所学的科目必须对生活有用”[3]。他认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儿童实际生活,一切能够进入儿童感官世界的作品都可以作为素材。在《世界图解》里,全然不见上帝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世间一切主要事物乃至生活行为”。[4]

2.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儿童的学习心理是从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的。因此,教材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保证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始终与儿童的理解力相挂钩,“使学生首先学会与他的理解能力最接近的,然后是中等近的,然后是较远的,最后是最远的”。[5]夸美纽斯认为教材内容的编写应尽量从学生最熟悉的教材入手,首先调动儿童的感觉器官,“智慧的开端存在于对事物本身的真正知觉中”。[6]只有对事物有所知觉才能进而理解事物。

3.教材编写要便于学生自学。夸美纽斯认为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何从丰富多样的内容中归纳出简洁的知识纲要是教材编写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一所学校都要编写出这一类教科书即应为一切教学科目编写出完善、彻底和准确的纲要”[7],简单而完整的纲要代表着整册教材的知识精华,学生在拥有整体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使他们在必要时能够不需要教师的帮助自己进行学习”[8]。

4.教材版面设计要留有空白。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较好的教科书分成章、节、段,在边缘和行与行之间留有空白。”[9]这里的“空白”便是为师生的教学互动留下思考的空间。教材体现的是编写者的意图,而教师是将“教”材转化为“学”材的关键人物,这一转化过程必然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自身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教材的空白设计正是为师生对教材的思考留出了空隙。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教材选文要凸显实用性

课文部分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占的篇幅最多,“课文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一套教材的质量”[10]。语文学科是一门关于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选文内容的实用性。所谓“实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指选文内容能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为“一个人倘若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恐怕表达自己的基本要求都会有困难,又怎能与人正常交往?更遑论胜任工作了”。[11]夸美纽斯认为,“好教材就是值得知道的东西。”[12]这里“值得知道的东西”正是指“凭借课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现实的生活……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生活的能力”。[13]因此,选文的实用性在于提供贴合实际生活的课文来锻炼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我国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人文主题组元的,入选的范文都要服务于所属单元的人文话题,那么,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能否从文本学习中获得言语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教材编写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2.练习设计应体现阶梯性

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突破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好的课后习题设计不仅能够完整地呈现学习目标即“学什么”,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怎么学”。因此,习题的设计要具有阶梯性,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的课后练习为例:

(1)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4)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将春天比做别的什么呢?

上述例子中,第1题是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第2题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第3、4题是对全文中个别语句的理解。

正如前面谈到,科学合理的课后习题设置应该能反映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按照学习顺序应该是词句——段落——篇章。而《春》的习题设计却是将词句的理解放在了篇章理解之后,笔者认为更好的做法可以从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入手,“一章以一句贯”,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基调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最后可以借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以读促说”的目的。笔者特意从法国语文教材中摘取了一段课后习题设计(课文略)[14]:

(1)谁是远征的领头人?

(2)本课文提到兔子有两种跑动方式,请你描述一下。

(3)为什么兔子容易疲劳?

(4)进入树林以后,它们有什么感觉?

(5)小核桃(兔子名)的什么主意让伙伴们又有了勇气?

五个问题层层深入,首先是最简单也是学生最易理解的问题“课文描写的是谁”,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在为后面做铺垫,接着提到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即“跑动方式”及“疲劳的原因”,最后点明了兔子在遇到险境时因其自身的习性而做出的选择。这种习题设计按照学生阅读文本的顺序逐层展开,使学生通过做习题而一步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3.助读系统应具有指导性

教材助读系统是指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文插图、课后注释及附录等。助读系统作为教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学生与本文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桥梁。以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教材中的单元提示为学生阅读定下了感情基调,选文的附录部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济南的冬天》两篇经典散文在附录部分分别出现了关于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讲解与举例,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再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的附录部分也添加了有关宗璞的其他文章,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每篇课文的内容提示更倾向于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而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点。如莫怀戚《散步》的提示:“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细细品味,在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济南的冬天的情景,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爱山水、爱生活的情怀。”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没有没过类似经历?这‘悬崖上的一课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可以看出,这些内容提示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感知,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少之又少。

4.教材结构应讲求科学性

a.注重单元之间的逻辑性。夸美纽斯认为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后学的要以先学的为基础,“后面的学习不是介绍新的教材,而只是孩子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成分的扩展”[15]。正如“叶子、花、果实从树上的蓓蕾中产出,而在来年又长出新的蓓蕾、新的嫩枝,从中长出叶子、花、果实。”[16]语文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课文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及单元之间话题的延续性。就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而言,每一话题组元看似是一个整体,但是,前后单元之间在知识的习得、话题的讨论上却没有多大联系,因而,每个单元的学习是孤立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是零散的、混杂的。学生的各种学习经验没有按照逻辑关系组织起来,获得的知识难免是片面的、暂时性的,无法生长和持久。

b.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如前所述,从丰富多样的课文内容中归纳出简单清楚的知识纲要是教材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7]反观我们的语文教材,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待教师讲解课文之时方能有所了解,而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是茫然的。这种茫然来源于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无知”。那么如何从“无知”变为“有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要大致了解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进行了构建“语文知识树”的探索,即在学习任何一册语文教材之前先要熟悉全部语文教材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学习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在教材编写时是否也可以列出必要的知识纲要,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呢?

c.版面设计要留有空白。教学过程是“教”材向“学”材的转化过程,只有教师在真正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达了编写者的意图,而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感受恰如其分地理解文本,这样的转化过程才能说是真正完成。因此,在教科书的页面设计上必须能够体现出师生各自对文本的理解。这需要在课文的旁边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学生阅读时做批注、写感想,在选文的最后可以留出一栏作为“教学札记”,以便教师在备课或结课时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写入其中。教材的空白化无非是为文本、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

注释:

[1]任宝祥等译,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3][4]任宝祥等译,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第87页,第88页。

[5][6][7][8][9][12][15][16]任钟印译,[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第168页,第158页,第158页,第265页,第308页,第113页,第137页。

[10]谢利民,钱扑主编:《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11]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3期,第11页。

[13][14]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第306页。

[17]王乃森,徐林祥编:《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上一篇:企业做网站建设4个建议下一篇:饭店的星级评定标准